大家对跨境电商发展趋势有什么看法?

大家对跨境电商发展趋势有什么看法?,第1张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163万亿元,同比增长85%;2013年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29万亿元,2018年交易额超9万亿元。”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数据货值4565亿元,同比增幅超两成。化妆品、奶粉、尿布、食品等日用消费品的进口量在全部1321个跨境电商零售商品中排名前列。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跨境电商贸易已经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推动我国跨境电商发展新的增长点。

大家都是知道,从众这个属性的商机是很巨大的,所以跨境电商也是拥有社交属性的,随着竞争不断的升级,各大跨境电商平台根据自身平台消费者的需求确定方向,不断强化、整合、管理其国际供应链,完善供应链布局。这就给跨境电商的社交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而跨境社交电商底层逻辑重构电商玩法跨境社交电商从底层逻辑颠覆过去购物体验,主要表现为:

基于信任之上的分享提高购买效率

跨境社交电商是货找人思维,因为对标签及大数据的深度学习,可以推送精准需求给精准人群,而且中间有熟人介绍,过程即简单又有信任,碎片时间产生交易,不花过多时间同时体验感又好。

贴近用户社交行为习惯购物更加便捷

在大社交背景下,社交电商无处不在,用户社交已经变成日常行为,各种购物场景都围绕着社交展开,产品通过社交圈流通到用户面前,喜欢就下单购买,购物更加便捷。

强大裂变能力快速吸粉获客

跨境社交电商拥有强大的裂变能力,可以通过会员、资深用户、免单任务、折扣任务等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交平台。其中最关键的诱导用户分享的底层动力是利益驱动,比如拼团的分享,可以获得更低的购买价格,会员分销可以得到抽成,老带新可以获得现金红包。分享福利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因此裂变会快速地、不断地发生,犹如一张张铺开的网状关系,遍布所有社交人群。

社交营销有四个属性的分类:真实身份社交、兴趣社交、行业专业社交、移动社交。跨境社交电商是以人为本,依托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有效撬动粉丝社交圈,产生源源不断的流量。这种低成本,高频模式必将成为主流,跨境社交电商将消费者从青年人扩展到全龄消费,将产品从单一规模化升级为多样化个性化,将场景从中心化转移到无处不在的社交平台,这风云变幻的电商战场,任何商家都无法安于现状,因为随时可能被新兴黑科技颠覆和取代。

社交电商里有两个重要的点:第一,基于用户之间的信任,可以带来高毛利和高附加值,这个前提是产品本身不能太差,因为跨境的产品品质过硬,大部分是海外品牌方直供的产品,但是由于信息差,相对于内贸这盘货而言价格没有这么透明,新品还可以保持不错的利润空间。第二,传统微商需要面临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对产品品牌的信任。和中心化平台大标品策略完全相反,传统微商是极致单品策略,所以利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传统的微商和传统的社交电商他们对于品质和产品是缺乏信任的,而跨境电商这盘标品的货恰恰能够解决传统微商的复购率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跨境+社交这么火的原因。

社交电商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交电商不卖货,更多的是卖个人IP和影响力。

1、做社交电商一定要打造自己的IP,成为自己所在行业的专家,不要成为卖货的业务员,业务员永远干不过专家,专家干不过明星,明星干不过超级IP。

现在的80、90后他们追求快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家庭有房没经济负担,如果靠出租房屋甚至比现在的老板还有钱。上班随心所欲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实现个人价值。雇佣制时代正在走向衰落,合伙人时代正在来临,现在是打造超级个人IP最好的时代。

社交电商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交电商不卖货,更多的是卖个人IP和影响力。而个人IP背后的本质就是信任和影响力。


社交电商的本质:信任和影响力

2、社会越来越尊重个人的价值。

客户买的不是产品,而是问题解决方案,产品只是专家身份的替代品。客户需要的是精美的食物和便捷的服务,而且质优价廉,还很好玩儿的游戏,很多社交电商平台就具备这些特征,不仅物美价廉比天猫京东还优惠,还有秒杀,还能省钱,还能分享,还能有及时奖励,还能玩团队,还能有管道收入。规则清晰人人平等,自发复制,每个人都喜欢被奖励,分享也会被朋友感谢,是个特别好玩的游戏。

互联网时代,任何产品一定要向游戏一样好玩,而且倍增裂变指数级别增长,才是好产品。

3、超级个人IP可以迅速的倍增信任和影响力,从而轻松倍增你的收入,这些收入不是来自朋友,而是来自管道,来自平台资本。

超级个人IP可以影响和帮助更多人解决痛苦和实现梦想。

社交电商圈子的超级IP和自明星就是最好的体现。超级个人IP可以快速收钱、收心、收人、收魂。

那我们该如何确定自己个人IP呢?

定位很重要,搞清楚你的定位,有了定位之后才能聚焦你的能力和发挥你的特质天赋。

思考超级IP定位,可以先提出三个疑问:

1、我的核心优势和资源是什么?

2、我的核心用户在哪里?

3、我能够为我的核心用户解决什么核心痛点?

设计IP理论框架三个核心:

1、要找准一个焦点,而且是你擅长的喜欢的焦点。

2、要不断的重复,占领粉丝的头脑和心智。就像脑白金的广告一样

3、要连续N次不同角度的重复,这种关键要务必须看到你听到你的名字就条件反射立马反映出来。

如果提及你,别人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特色,没有个人观点。那么社交电商里面你的影响力就不会很大,除非你找到有影响力的人加入你团队。

a、武功会一万招,不如一招练个一万遍;

b、你要问自己擅长的招数是什么?自己最喜欢的招数是什么?

c、只有自己擅长和喜欢的招数才能持久,才能不断叠加,优化,最终产生质变。

例如:

有的人喜欢玩小视频,他就可以结合自己定位来输出与他定位相关的小视频

再比如有的喜欢写文章,他就可以通过自媒体渠道去打造个人IP。


社交电商的个人IP打造

超级个人IP打造实战招数有

1、写文章;2、视频;3、语音(电台);4、发;5、地面活动

要坚持价值价值和做出品牌效应,找到和你有共识的人群。

做好超级IP就具备社交电商核心。就是让你的粉丝成为VIP,和粉丝们一起赚钱,因为你是超级个人IP,你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产品,成交从信任开始。

造势,名人大咖合影,不断刷脸,对于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

打造团队IP实战秘术核心是优化总结,复制裂变。把个人IP打造方法进行总结优化,然后复制到团队中去,裂变出千千万万个超级IP出来,最后这个团队就是超级IP团队。


社交电商如何躺赚

做社交电商,找到你的个人支点,你就是世界的中心,一切因你而起,一切因你而有所成就。

通过视频带货链接电商的做法由来已久,过去很多视频网站就尝试在视频播放中插入购买链接做电商,如视频网站的“边看边买”,腾讯视频的草场商城、爱奇艺的爱奇艺商城、优酷背后的阿里生态等。而电商也会根据热门影视作品中热门单品及时推出同款商品,比如今年年初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中爆火的章丘铁锅在网上分分钟卖断货。

如今随着用户消费习惯逐渐升级,体验式消费也渐渐普及,而早期模式效果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难成气候。直到直播兴起成为带货小能手,这从淘宝直播取得的效果可见一斑,如今短视频发展如火如荼,“短视频+电商”会像直播带货这样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吗?

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其他不好的影响,一些短视频为了吸引眼球做一些虚假低劣的视频,引起了人们的一阵吐槽。这种行为如果长时间的发生会引起粉丝强烈地不满,所以也会掉粉。

如果引发一些不好的结果还得承担相应的后果。 广告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所以奉劝这些短视频的制造者可以停止类似视频的创作。

编辑 杨洁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三十而已》等热门综艺、影视剧中频频以冠名、植入等方式出现的唯品会,在近日交出了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的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看起来不错:连续33个季度盈利;2020年第四季度净利润26亿元,同比增长334%;2020全年净收入为1019亿元,同比增长95%。在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归属于公司股东的持续经营净利润为68亿元,比2019年增长了172%。

但唯品会也并非高枕无忧。在营收增速连续下滑后,去年的8月19日,唯品会宣布CFO杨东皓即将卸任后,股价当天盘中暴跌20%,市值一夜之间缩水超过30亿美元。而这背后,则是业界对唯品会未来发展前景的疑虑。

近年来,垂直电商的生存空间已经被大大挤压,很多人对唯品会的印象,更多是在追剧的时候频频看到的广告。当京东开辟闪购特卖、拼多多强势崛起,主打“品牌特卖”和低价策略的唯品会,还拥有足够坚固的护城河吗?从扩充品类到开辟线下战场,唯品会还能讲出更好的新故事吗?

掉队的电商老三

唯品会成立于2008年,专注于特卖电商这个细分赛道,以"品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障"的电商模式起家,成立4年后在纽交所敲钟上市,一度成为京东阿里之外的第三大国内电商平台。但近几年,唯品会起家的特卖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后来的局面,江湖地位开始下滑。

电商领域里,唯品会的对手不断涌现。老对手天猫、京东开启了特卖模式,拼多多牢牢抓住下沉市场,抖音等短视频应用开始入局电商,每一个都不容小觑。唯品会这类传统垂直电商的生存空间在不断被挤压。据《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20年第四季度》报告显示,在去年第四季度,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交易规模中,唯品会所占的市场份额仅为26%。

当年淘宝和京东争雄时,唯品会能冲出来,是赌对了移动互联网下消费升级红利的风口,满足了消费者“好货不贵”的心理。

唯品会“特卖战略”的优势在于“优质品牌 绝对低价”,但商业战场不存在永远的定势。大约从2016年第二季度开始,唯品会活跃用户增速开始放缓,在2018年第一季度甚至首度出现用户增长停滞。

唯品会在2016年Q2,营收增速曾达到62%。但在2019年第一季度,营收增速已经降到了7%,到了2020年第一季度,在疫情的影响下,营收同比下滑了117%。

2020年8月,唯品会公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根据财报数据显示,唯品会净营收、净利润分别为241亿元和1536亿元,均高于市场预期,且连续31个季度盈利。但与财报一起公布的,还有唯品会CFO杨东皓离职的消息。唯品会表示,杨东皓因个人原因将于2020年11月辞去公司CFO职务,公司董事会已将其任命为新的非执行董事,新接替者崔大伟已加入公司。

公开信息显示,杨东皓自2011年起开始担任唯品会CFO一职,任职9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唯品会上市、与京东腾讯联盟、收购杉杉集团等重大时刻,也曾多次接受媒体采访,传递唯品会的业务方向及业务重心等相关信息。这一消息也带来了市场的疑虑,尽管第二季度财报表现不错,但唯品会第二天的股价不涨反跌。

资本对于唯品会的信心也开始变弱。在唯品会发布财报的前五天,“投资风向标”高瓴资本发布公司2020年第二季度美股持仓情况,在电商领域增持了阿里、拼多多,同时减持了合计15677万股的唯品会股份。此前,美国基金行业龙头富达基金已清盘唯品会,转而增持拼多多、陌陌、虎牙等“新经济中概股”。

处于层层压力之下的唯品会也显示出了焦虑。

当高消费人群不再一味追求“大牌”,低价也不是唯一吸引他们的因素,唯品会也一度进入了迷茫期。在服饰品类外,唯品会开始切入美妆、母婴、家居、食品甚至3C家电领域。业务线上,唯品会在2018年上线了2C端的微信小程序“云品仓”,以及服务代购群体的2B端App维品仓。之后,唯品会也开始试水线下店铺。近年来,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等模式唯品会也都玩过,但都反响平平。

2020年12月,唯品会因不正当价格行为被处以顶格罚款50万元。2021年2月8日,《平台经济反垄断指南》正式出台第二天,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唯品会因2020年强迫商家“二选一”行为被罚款300万元。

尽管现在唯品会的营收和利润,仍旧还是保持了增长的趋势。但是,“特卖”又能为它构筑多久和多稳固的护城河呢?

唯品会怎么跑出来?

唯品会仍然坚持在“特卖”这一细分赛道。2014年起,唯品会曾尝试向平台化发展,提出过“电商、金融、物流”的三驾马车战略规划。但在2018年中,唯品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亚提出,唯品会还是要做自己擅长的事,回归特卖战略。

唯品会方面向AI 财经 社表示,唯品会的核心用户群体就是“理性的精致女性”。她们在消费过程中追求极致性价比,主要体现在追求货品精致(好货)与价格精明(好价)两方面;同时,该用户群体基本掌控个人及家庭的开支,承担全家需求购买,对家庭收支精打细算。

唯品会为了扩充用户群体,一直在大力营销,但“增客”的前提,也是获客成本的提高。在2019年,电商分析师、海豚社创始人李成东就曾在分析文章里称,据他了解,阿里、京东和拼多多的获客成本分别约为60元、60元、20元左右,唯品会为100多元。

喜欢追剧和追综艺的人会发现,近两年唯品会不遗余力地在各种综艺和电视剧里“刷脸”。在去年大热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就出现了唯品会的身影。2020年以来,唯品会通过赞助、植入广告的方式,先后“拿下”了《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等热播电视剧和《我家那闺女》、《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综艺。

根据财报,唯品会去年全年营销费用支出为428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197%。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沈亚也表示,唯品会从去年Q3开始加大了市场投放,除了无孔不入的电视剧和综艺,还有精准营销,包括手机预装等。他说,公司也试过比如直播、短视频、微信群、社群方面的尝试,争取更多获客,但“效果一般”。但沈亚也认为,“现在这个阶段仍是互联网红利期,理论上应该多投入、多获客”。

财报显示,唯品会四季度服装的增速做到了28%同比的增速,快于服装大行业增速。在电话会议上,有分析师肯定地认为,短暂的红利期是来自于疫情。

唯品会近年来更大的“破冰”动作是对线下店的投入。唯品会从2018年起斥资布局线下实体店铺;2019年,维品仓也开始开设线下店,并以29亿元收购杉杉商业集团有限公司100%股份,布局线下奥特莱斯业态。

据报道,截至2019年末,唯品会拥有大约300家唯品会线下店、以及200家唯品仓。2020年12月,唯品会(合肥)城市奥莱开业,这是唯品会的首个城市奥莱项目。

但唯品会的线下布局发展如何,仍然有待观察。疫情有利于线上业务,对线下业务造成的影响则截然不同,商场门店、线下商铺人流骤减成为事实。沈亚也说,他发现线下店也有很多会员在微信群里购买,一些做得不错的店面,用户在社交媒体群里购买的比例已经超过三分之一。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线下奥特莱斯的租金、日常运营成本、物流仓储、甚至配套的基础设施等都是唯品会需要克服的门槛,毕竟这与线上店是完全不同的打法。

唯品会也仍然面临着其他电商平台的竞争。爱库存之前和唯品会的矛盾,也是平台间竞争加剧的表现。“特卖”的护城河是否足够稳固,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日前有消息称,唯品会也正寻求在香港二次上市。但这也意味着,唯品会需要向资本市场讲出更加动人的新故事。

现在短视频确实在一个风口。

从2016年papi酱拍卖第一条天价短视频广告,时间过去一年,短视频的营销攻势越来越强,但请注意,在风口上活跃的大多是短视频的创造者,而非被视为短视频生死存亡关键的“金主们”——渴望通过短视频为自己找到营销新风口的企业主们。

一边是内容创造者花样百出、眼球激荡却难以变现。

一边是企业广告主们,还在观望着短视频的营销姿势。

总是偶尔爆款!这个梗要破

对于企业主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渠道进行营销,只是一个选择题,它们不介意慢半拍、跟个风。

但对于短视频平台来说,没有选择,只有试错和想办法让企业主尽快选自己。

4月末,作为关键词里就挂着“营销”二字的上海车展上,主流短视频平台秒拍就在这个营销战场上抛出了自家营销解决方案——在展会开始之前,即推出了“车展Online”主题活动。

和以往线上看车展不同,此次秒拍更多的采取“群众路线”,以悬赏征集UGC(用户产生内容)视频的模式,让用户结合指定车品进行拍摄。

换言之,颇为类似命题作文,先期通过部分短视频达人先期制作范本的方式,激活参与热情,也形成内容引导,进而让UGC能够将专业视频作为素材和蓝本,进一步提升内容的质量和深度,同时也让许多不能亲自到达车展现场的内容创作者,有了自己的施展空间。

结果亦如预期,仅以其和长安汽车合作的#长安欧尚约拍大赛#悬赏活动为例,就吸引了10位粉丝量超过50W+的不同领域达人参与和推介主力参展车型长安欧尚A800,悬赏活动视频总播放量超过4600万次。

但问题依然存在。营销常有,而活动不常有。常态化的营销等不起,短视频创作者和平台的生存压力也不允许等。

此处必须将偶尔变成常态,才能打破企业营销的短视频壁垒。

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案例是一个名叫悦味的厨具公司,由于它们的一款锅入选了淘宝二楼的第二季“夜 *** 场”,结果5分钟时间不到的一个短视频,让它们在播出的头一个夜晚,就卖出了“四年半的锅,短片在前三天播放量达到330万,我们店铺在三天时间内内部访问量突破480万”(厂家语)。

问题依然存在,一个爆款视频的出现,依然是一个偶然现象,然后顺手将一个产品刷成了爆款。但这样的营销效果,就如同等待一个一年一度的展会一样,依然难以形成常态化的营销节奏。

有内容才有生态:重的品牌、轻的销量

略重一些的产品,也在进行短视频探索。较为成功的是已经在新浪微博上被称之为80万官微教头的海尔。

2016年11月14日,一段视频里国内平衡大师以海尔洗衣机机顶为平台,将4枚5角硬币竖立叠放在一个俄罗斯方块上,洗衣机运转的情况下,硬币纹丝不动。随后38秒的视频迅速在网络传开,一天之内点击率达到数十万,被网友评为“最走心”的传播视频。

其实,这本身就是海尔官微在社交网络上发起的一场#硬币达人挑战赛#短视频极限挑战。

尝到甜头的海尔,更是在随后的时间里,接连推出或转发了若干个风格各异、话题鲜明的短视频在微博之上,如2月21日,其在管微上以“虽然存活时间不长,但我觉得这个游戏还是蛮简单的”为引语,分享了段1分钟的短视频,内容则是拍摄电脑屏幕上一个很简单的小游戏,而且玩的水平并不高。

可这段视频却获得了310万次左右的播放,在微博上有超过2万次转发,何也?或许在这个简陋的视频里,海尔兄弟恰到好处的“合影”,以及形成双手托起游戏画面的样式,更加能勾起人们的情怀感吧。

如果说,前一个硬币达人是用极限挑战的方式来衬托海尔产品的性能,后一个则完全是品牌形象展示。而对于海尔等品牌来说,通过短视频所要达到的,通过短视频多样化的展示和差异于广告精致程度、更加彰显亲民特征的品牌价值的呈现远比直接导流去销售几件,更加有效和有意义。

重的产品用短视频来推动品牌,不仅仅是价格或质量上的重,其实本身也是企业自身已经达到了一定重量级之下的诉求,而短视频,则让“广告长度”的视频,不再那么精致和大牌,更容易让人们在以社交为元素的平台之上找到感觉。

去精致化的制作:众包出去才是硬道理

在海尔的案例中,可以明显的看到一个类似过去有奖征集风格的众包短视频模式。其实,这也是当下许多企业用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的启动短视频效益的方法。

3月,大众高尔夫在秒拍上亦推出了一次悬赏令,用一周的时间,以#好G友一辈子#为主题贯穿整个推广阶段,在秒拍平台进行用户短视频招募,最终形成一个史上第一支由100位粉丝代言的广告片。

而在玩法上,则是以多个汽车类视频自媒体推出相对精致的PGC趣味视频,形成3百余万的累计播放,进而从PGC(专业生产内容),引发用户参与,形成UGC生态。而结果呢,来自用户创造的该类视频,播放量则达到了4千余万次,点赞数也超越了PGC的百倍。

大量车迷不再是扮演观看汽车大咖的解说、介绍,而是自己用各种方式来诠释和该款车型的缘分。一场众包试验,也就由此获得了成功。

同时,解剖该案例还能看到更多短视频的组合拳,企业通过和平台合作,依托6s前贴片+角标等商业化短视频资源形成较为传统的短视频商业广告,扩大覆盖面;通过#买啥车配得上我#这样的话题,来打造高尔夫的“车探”,形成一种类似新闻视频一样的呈现形式,同时延续到随后开启的上海车展上,让新闻和探展变得更加具有时效性和可观赏价值。

其实这也给出了更多的企业参与短视频营销的路线,即用专业化团队生产、精致的官方“广告”打底,撬动社交网络上,对品牌和产品有认知度的用户,主动以原创短视频来形成“刷屏”效果。

而更为关键的是,只有众包,才能真正启发创意,而不是靠一两个广告公司偶然天才的创意,去市场上撞营销的大运。

海量UGC一旦被引爆,尽管未必美观大方,但在它自己的“朋友圈”之上,或许就意味着精彩。而这也是短视频区别于传统视频的营销真相——一个自带社交属性、自主传播、兴趣传递的即插即看的动图。

总结一下:随着最近几年短视频APP等软件的兴起,短视频的营销手段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是重点。

内容引自新浪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大家对跨境电商发展趋势有什么看法?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