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这个地名的来历

东平-这个地名的来历,第1张

东平,古称东原。“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
东平县历史沿革:
东平,古称东原。唐虞夏商时期属徐州。
西周,境内置须句、鄣、宿等诸侯国。春秋,须句属鲁;鄣属齐;宿属宋。战国时,鄣、宿为齐无盐邑。
秦代,始设须昌县(治今埠子坡)、无盐县(治今无盐村)、张县(治今霍庄),属薛郡。
东平县
西汉,增置富城、章县,与无盐县先后属梁国、济东国、大河郡、东平国(国治无盐县宿城)。须昌、寿良二县时属东郡。
东汉,须昌、无盐、寿张、富城、章县同属东平国。
三国魏,撤章县,另四县沿属东平国(治迁寿张县治霍庄)。
西晋,东平国治迁须昌城。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郡治宿城)。晋代境内四县沿袭。
南北朝,隶属未变。南朝宋,撤富城,北魏又复置。至北齐,富城县废制,无盐并入须昌县(治迁宿城)。北周,境内须昌、寿张二县属鲁州。
隋代,寿张县治寿张集,属济北郡。596年(隋开皇十六年),须昌县迁回原治;就原无盐县境置宿城县(治宿城)。此须昌、宿城二县属郓州(州治郓城)。
唐代,须昌、宿城县与寿张县同属郓州(州治迁须昌)。郓州先后为平卢、天平军节度使治。627年(唐贞观元年),宿城并入须昌县。707年(景龙元年),复置宿城县。788年(贞元四年),宿城县改名东平县,与须昌同附郡郭,此为东平县名之始。830年(太和四年),改东平县为天平县。832年(太和六年),撤天平县并入须昌县。
五代,须昌、寿张县沿属郓州。923年(后唐同光元年),改须昌为须城县。
宋代,隶属沿袭五代。997年(宋至道三年),置京东西路安抚使于郓州(须城)。1000年(咸平三年),河决郓州,州城浸没,遂移州、县城于五陵山前五里平原处(今州城)。1119年(宣和元年),改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
金,1128年(金天会六年,)立刘豫为“大齐”帝,先治大名,后迁须城伪称东京。并以须城为山东西路首邑。境内须城、寿张县仍属东平府(治须城)。
元代,须城、寿张二县属东平路,须城为路城。
明代初年,须城为东平府治,寿张沿属。1370年(明洪武三年),寿张县分并须城、阳谷县。1375年(洪武八年),东平府降为州,同年撤须城县并入东平州,属济宁府。1380年(洪武十三年),复置寿张县于王陵店(今台前县),始离本境。1385年(洪武十八年),东平州改属兖州府。明代东平州领辖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5县。
清代前期,东平州仍属兖州府。1730年(清雍正八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领辖东阿、平阴、阳谷、寿张4县。1735年(雍正十三年),撤直隶州为散州,沿治东平州城。
1913年,改东平州为东平县,治所沿袭,属济西道(驻聊城)。1928年,裁道制,直属山东省政府。1935年,属省第一实验区行政长官公署(驻济宁)。1938年,改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39年9月27日,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先后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和泰西专员公署。1941年6月,属冀鲁豫第一专署。1942年7月,改属冀鲁豫第二专署。
1945年5月,东平解放,属冀鲁豫第八专署。1947年7月,属冀鲁豫第七专署。1948年5月,复属泰西专署。
1950年5月,属泰安专署。1958年12月,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属聊城专署。1959年8月,改属济南市。同年10月,撤销东平县,恢复平阴县,其县境大部属平阴县。1962年1月1日,恢复东平县建制,复属泰安专署。
1985年8月,泰安地区改为泰安市,东平县沿属。

北宋王朝极其腐朽、黑暗的统治,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日益众多的农民破家荡产,“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方腊起义两浙路是北宋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封建国家的财赋,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这里。宋徽宗时,应奉局、花石纲之类,又对该地区的广大农民、工匠大肆搜括和奴役,社会秩序动荡不定。宣和二年(1120),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农民在方腊领导下发动起义。

方腊(方十三)是青溪万年乡帮源峒地主、保正方有常家的佣工(一说方腊是漆园主)。十月九日,方腊假托“得天符牒”,率领农民,杀方有常一家,首揭义旗。远近农民闻风响应,很快发展到上万人。起义军尊称方腊为“圣公”,改元永乐,置将帅为六等。在起义的头三个月内,陆续攻占睦(今浙江建德东)、歙(今安徽歙县)、杭、婺(今浙江金华)、衙(今浙江衢县)、处(今浙江丽水西北)等六州五十多县。各地响应起义的,有苏州石生,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陆行儿,婺州兰溪灵山峒(今浙江兰溪西南)朱言、吴邦,水康方岩山(今浙江永康东)陈十匹等。台州仙居吕师囊、越州剡县(今汾江嵊县)裘日新(仇道人)等,也领导当地摩尼教秘密组织起兵响应。

宋徽宗于宣和三年正月,派童贯率领京畿禁军和陕西蕃、汉兵十五万人南下。宋军攻杭州,起义军战败,退回青溪。歙州、睦州、青溪相继落入宋军之手。方腊带领余部退守帮源峒。四月末,宋军重重包围帮源,发动总攻。起义军奋战,七万多人壮烈牺牲,方腊力竭被俘。八月,方腊英勇就义。起义军余部分散在浙东坚持战斗,直到宣和四年三月,最后失败。

宋江起义重和元年(1118),河北、京东遭水灾,贫苦农民流离失所,无以为生。宣和元年(1119)十二月稍前,宋江领导京东路的农民举行起义。起义军活跃在河北、京东、淮南一带。大约在方腊起义失败的前后,宋江等三十六名首领接受了宋朝的招安,起义就此失败。

张迪、高托山等起义方腊、宋江等起义失败后,宋徽宗、蔡京一伙以极大的代价从金朝手中赎回燕京(今北京)及其附近的六州,燕京驻军和官吏的给养,都摊派在河北、山东、河东百姓头上,还须运到燕京交纳。为了运送一石粮食,沿途盘费十几石到二十几石,造成这地区百姓的极大灾难。随后,王黼又在全国征收免夫钱,数达六千二百万贯。州县官吏对百姓竭泽而渔,急如星火,加上连年灾荒,饿殍遍野。宣和五年,河北、京东等路农民遂相继起义,少者几百人、几千人,多者发展到几万人、几十万人。河北路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张迪“聚众数十万,陷州县”,曾围攻浚州(今河南浚县)五日。刘光世率宋军镇压,张迪牺牲。河北高托山在望仙山起义,号称三十万人,转战于河北和京东路青(今山东益都)、徐(今属江苏)、密(今山东诸城)、沂(今山东临沂)等州一带,宣和七年被宋朝杨惟忠、辛兴宗军战败,高托山降宋。京东路青州张仙(张先、张万仙)号“敢炽”,率领起义军号称十万人。同年,在沂州鼓山与宋军作战,失败,张仙接受宋朝“招安”。济南府孙列率领当地农民号称十万人,占领铧子山,靖康元年(1126)被宋梁方子军战败。沂州临沂的武胡、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的杨天王、郓州(今山东东平)的李太子、沂州和密州的徐进、水鼓山的刘大郎等率领的农民军也都号称万人以上。这些起义队伍所到之处,杀地主、官僚,攻打州县,或则保聚山谷之间,以崇山峻岭为据点,树起起义的旗帜,“巡、尉不敢抗,县、镇不敢守”。

据统计,梁山上的108位英雄好汉,涉及现今的14个省市自治区,写明籍贯的有95人,其中山东35人,河南14人,河北13人,江苏7人,安徽5人,山西5人,江西4人,陕西3人,湖南、湖北、海南各2人,甘肃、天津、北京各1人,不明出生地的有13人。
当然,水泊梁山在山东,还是山东的好汉多,除了著名的宋江、吴用外,还有李逵、华荣和阮家几兄弟等,一共30多人,打虎的武松是河北人,杀嫂的石秀是江苏人,豹子头林冲和母夜叉孙二娘是河南人。
具体情况如下:
山东省(有朱贵、朱富、李逵、李云、朱仝、雷横、吴用、白胜、宋江、宋清、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迁、宋万、萧让、金大坚、李应、扈三娘、燕顺、邹渊、邹润、孔亮、孔明、郁保四、周通、花荣、黄信、龚旺、丁得孙、时迁、解珍、解宝、顾大嫂、樊瑞35人)
笑面虎朱贵、旱地忽律朱富:沂州沂水县人。
黑旋风李逵:沂州沂水县百丈村人。
青眼虎李云:沂水县都头。
北宋时,沂州属京东东路,领临沂、承、沂水、费、新泰五县。州治在今临沂市。沂水县在今临沂市沂水县。
呼保义宋江、铁扇子宋清:郓城县宋家村人
智多星吴用:郓城县人
美髯公朱仝:济州郓城县人
插翅虎雷横:济州郓城县人
白日鼠白胜:郓城县安乐村人
立地太岁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阎罗阮小七:济州梁山泊石碣村人。
摸着天杜迁:梁山强人。
云里金刚宋万:梁山强人。
圣手书生萧让:济州城居住。
玉臂匠金大坚:济州城居住。
北宋时济州属京东西路,领巨野、任城、金乡、郓城四县,州治在今荷泽市巨野县。郓城县在今荷泽市郓城县。梁山在今济宁市梁山。
扑天雕李应:郓州李家庄。
一丈青扈三娘:郓州扈家庄人。
宣和元年,郓州改东平府,属京东西路,领须城、阳谷、中都、东阿、寿张、平阴六县,府治在今泰安市东平县。
锦毛虎燕顺:山东莱州人。
出林龙邹渊、独角龙邹润:莱州人。
北宋时属京东东路,领掖、莱阳、胶水、即墨四县。州治在今烟台市莱州。
毛头星孔亮、独火星孔明:青州白虎山孔家庄人。
险道神郁保四:青州地面强人。
小霸王周通:青州桃花山强人。
小李广花荣:青州清风寨知寨。
镇三山黄信:青州兵马都监。
北宋时属京东东路,领益都、寿光、临朐、博兴、千乘、临淄六县。州治在今潍坊市青州。
花项虎龚旺:东昌府副将。
中箭虎丁得孙:东昌府副将。
北宋无东昌府,为明朝所置,位置相当于北宋时的博州。博州领聊城、高唐、堂邑、博平四县,州治在今聊城市。聊城市现有东昌府区。
鼓上蚤时迁:高唐州人。
高唐州为元朝所置,北宋时只有高唐县,属河北东路博州,今聊城市高唐县。
两头蛇解珍、双尾蝎解宝:登州人。
母大虫顾大嫂:登州人。
北宋时属京东东路,领蓬莱、黄、牟平、文登四县,州治在今烟台市蓬莱。
混世魔王樊瑞:祖籍濮州。
北宋时属京东西路,领鄄城、雷泽、临濮、范四县,州治在今菏泽市鄄城县。
河南省(有曹正、韩滔、彭玘、林冲、徐宁、宣赞、施恩、张青、孙二娘、薛永、杨雄、陶宗旺、杨林、张清14人)
*** 刀鬼曹正:开封府人
百胜将韩滔:东京人。
天目将彭玘:东京人。
豹子头林冲: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金 *** 手徐宁:东京金 *** 班教师。
丑郡马宣赞:东京兵马保义使。
北宋以开封府为东京,领开封、祥符、尉氏、陈留、雍丘、封丘、中牟、阳武、酸枣、长垣、东明、扶沟、鄢陵、咸平十四县。府治在今开封市。
金眼彪施恩:孟州人。
菜园子张青:孟州人
母夜叉孙孙二娘:孟州十字坡人。
北宋时属京西北路,领河阳、温、济源、汜水、河阴、王屋六县。今焦作市孟州。
病大虫薛永:河南洛阳人。
病关索杨雄:河南人氏。
北宋时,以河南府为西京,领河南、洛阳、永安、偃师、巩、登封、颍阳、新安、渑池、永宁、长水、寿安、福昌、伊阳、河清十五县。府治在今洛阳市。
九尾龟陶宗旺:光州人。
北宋属淮南西路,领定城、固始、光山、仙居四县。州治在今信阳市潢川县。
锦豹子杨林:彰德府人。
没羽箭张清:彰德府人。
彰德府为金人所置,北宋无彰德府,被称为相州,属河北西路,州治在今安阳市。
河北省(有陈达、柴进、武松、石勇、卢俊义、燕青、蔡福、蔡庆、索超、孟康、杜兴、焦挺、段景住13人)
跳涧虎陈达;邺城人。
北宋时称临漳县,属河北西路相州辖,今邯郸市临漳县。
小旋风柴进:沧州横海郡人
北宋时沧州属河北东路,领清池、无棣、盐山、乐陵、南皮五县。州治在今沧州市。横海郡应为横海军,唐朝所置,宋废除,改称沧州。
行者武松:清河县人。
北宋时属河北东路恩州,在今邢台市清河县。
石将军石勇:大名府人氏。
玉麒麟卢俊义:祖籍北京大名府。
浪子燕青:北京土居人氏。
铁臂膊蔡福、一枝花蔡庆:北京大名府土居人氏。
急先锋索超:大名府留守司正牌军。
北宋时,以大名府为北京,领元城、莘、成安、魏、馆陶、临清、宗城、夏津、清平、冠氏、内黄十一县,府治在今邯郸市大名县。
玉幡竿孟康:真定州人。
北宋时无真定州,只有成德军真定府,属河北西路,领真定、槁城、栾城、元氏、井陉、获鹿、平山、行唐、灵寿九县。府治在今石家庄市正定县。
鬼脸儿杜兴:中山府人。
没面目焦挺:中山府人氏。
北宋时属河北西路,领安喜、无极、曲阳、唐、望都、新乐、北平七县。府治在今保定市定州。
金毛犬段景住:涿州人氏。
北宋时属河北路,领范阳、固安、新昌、新城四县。州治在今保定市涿州。
江苏省(有石秀、王定六、安道全、马麟、郑天寿、项充、李衮7人)
拼命三郎石秀:金陵建康府人;
活闪婆王定六:建康府人;
神医安道全:建康府人;
铁笛仙马麟:南京建康人。
北宋时称江宁府建康军,属江南东路,领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五县,府治在今南京市。
白面郎君郑天寿:浙西苏州人。
北宋时,苏州称平江府,属两浙路,领吴、长洲、昆山、常熟、吴江五县,府治在今苏州市。
八臂哪吒项充:徐州沛县人。
北宋时,徐州属京东西路,领彭城、沛、萧、滕、丰五县,州治在今徐州市铜山县,沛县在今徐州市沛县。
飞天大圣李衮:邳县人。
北宋时称下邳县,属京东东路淮阳军,今徐州市邳州。
山西省(有刘唐、董平、郝思文、呼延灼、杨志5人)
赤发鬼刘唐:东潞州人。
北宋时潞州京东东路,无东西之分,领上党、屯留、襄垣、潞城、黎城、壶关、长子、下涉八县。州治在今长治市。
双 *** 将董平:河东上党郡人氏。
上党郡为秦朝所置,北宋时只有上党县,属潞州,见上。
井木犴郝思文:蒲东巡检司任职。
蒲东即为蒲县,北宋时属河东路隰县。即今临汾市蒲县。
双鞭呼延灼:太原人。(呼延赞之后)
青面兽杨志:太原人。(杨业之后)
北宋时属河东路,领阳曲、太谷、榆次、寿阳、盂、交城、文水、祁、清源九县。府治在今太原市阳曲县。
安徽省(有李忠、朱武、李俊、张横、张顺5人)
打虎将李忠:濠州定远人
神机军事朱武:定远县人。
北宋时,濠州属淮南西路,领钟离、定远二县,州治在今滁州市凤阳县。
定远县,今滁州市定远县。
混江龙李俊:庐州人。
北宋时属淮南西路,领合肥、慎、舒城三县。州治在今合肥市。
船火儿张横、浪里白条张顺:小孤山下人。
在今安庆市宿松县东南六十公里长江中。
江西省(有童威、童猛、戴宗、侯健4人)
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浔阳江边人。
神行太保戴宗:江州两院押牢节级。
北宋时江州属江南东路,领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五县,州治在今九江市。浔阳江,九江古称浔阳,附近长江段称为浔阳江。
通臂猿侯健:洪都人。
洪都为南昌县别名,北宋时,南昌县属江南西路洪州,今南昌市。
陕西省(有史进、裴宣、汤隆3人)
九纹龙史进:华州府华阴县史家村人。
北宋时华州属陕西永兴军路,领上郑、下邽、蒲城、华阴、渭南五县。州治在今渭南市华县。华阴县在今渭南市华阴。
铁面孔目裴宣:京兆府人。
北宋时属陕西永兴军路,领长安、万年、鄠、蓝田、咸阳、醴泉、泾阳、栎阳、高陵、兴平、武功、乾佑、终南、奉天、临潼十五县。府治在今西安市。
金钱豹子汤隆:其父曾为延安府知寨官。
北宋时属陕西永兴军路,领肤施、延川、延长、门山、临真、敷政、甘泉七县。府治在今陕西省延安市。
湖南省(有吕方、蒋敬2人)
小温侯吕方:潭州人。
神算子蒋敬:潭州人
北宋时属荆湖南路,领长沙、衡山、安化、醴陵、攸、湘乡、湘潭、益阳、浏阳、湘阴、宁乡十一县。州治在今长沙市。
湖北省(有欧鹏、邓飞2人)
摩云金翅欧鹏:黄州人。
北宋时属淮南西路,领黄冈、黄陂、麻城三县。州治在今黄冈市。
火眼狻猊邓飞:盖天军襄阳府人。
北宋时无盖天军,襄阳升府始于南宋。北宋时称为襄州,属京西南路,领襄阳、邓城、谷城、宜城、中庐、南漳六县。州治在今襄樊市。
海南省(有孙新、孙立2人)
小尉迟孙新、病尉迟孙立:琼州人。
北宋时属广南西路,领琼山、澄迈、临高、文昌、乐会五县,州治在今琼山市。
甘肃省(有鲁智深1人)
花和尚鲁智深:关西渭州提辖。
关西,古时以洛阳函谷关以西之地称之,又称关右。渭州,北宋时属秦凤路,领平凉、潘原、安化、崇信、华亭五县。州治在今平凉市,为甘肃人。
天津市(有公孙胜1人)
入云龙公孙胜:蓟州人
北宋时,蓟州属河北路,领渔阳、三河、玉田三县,州治在今蓟县。
北京市(有皇甫端1人)
紫髯伯皇甫端 :幽州人氏。
北宋时属河北路,领蓟、幽都、广平、潞、武清、永清、安次、良乡、昌平九县,州治在今大兴区。
不明出生地的(有关胜、杨春、乐和、鲍旭、王英、雷凌振、单廷硅、魏定国、穆弘、穆春、李立、秦明、郭盛13人)
大刀关胜:解良人(关羽之后)。
白花蛇杨春:蒲州解良县人。
解良,北宋时称临晋县,在今运城市临猗县。蒲州为北周所置,北宋时称河中府,属陕西永兴军路,领河东、临晋、虞乡、猗氏、万泉、龙门、荣河、永乐八县。府治在今运城市永济。又:五十九回又写杨春是解良县蒲城人氏。蒲城,北宋时属陕西永兴军路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解良与蒲城都是县级单位,属不同的州管,书中这样称似有误。)
铁叫子乐和:祖籍茅州。
北宋时无茅州。茅为古国名,今山东省潍坊市昌邑西有茅乡,为春秋时古茅国地,即古茅国。北宋时昌邑县属京东东路潍州,即今潍坊市昌邑,乐和似为山东人。
丧门神鲍旭:寇州枯树山强人。
书中称寇州枯树山强人,据考北宋无寇州,历代似也无,或为冠州误。。但元代有冠州,为今聊城市,与书中描述合,疑为作者或坊刻误。
矮脚虎王英:两淮人氏。
两淮有三种说法。北宋时有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淮即指此两路,但无具体州县,但两路所领之地多在现今安徽省境内。似为安徽人。
轰天雷凌振:燕陵人。
凌振称祖籍燕陵,据考历代无燕陵,或为鄢陵误。在今许昌市鄢陵县。
圣水将单廷硅:凌州团练使。
神火将军魏定国:凌州团练使。
圣水将与神火将均为凌州团练。凌州据考北宋无凌州。书中有“直到凌州高唐界内”文(七十三回)。疑为博州误,若果误,则为今聊城市。高唐州为元朝所置,北宋时只有高唐县,属河北东路博州,似为今聊城市高唐县
没遮拦穆弘、小遮拦穆春:揭阳镇人。
催命判官李立:江州揭阳岭人。
揭阳岭、揭阳镇,揭阳作为县名共有两处,一、西汉置,在今广东省揭阳市,境内有揭阳山,一名揭岭,但太远,应与之无关。二、晋朝置,在今赣州市石城县。以宋江发配的路线来看,此揭阳镇应该为湖北黄梅某地。童威兄弟住浔阳江边,浔阳江即长江九江段,宋江于此过江,所以应在江北。从此二人水性好来看,应是龙感湖附近人氏,龙感湖大部在安徽宿松,似为安徽人。三省交界之地,无为军可能就是湖北小池镇。书中写,过了揭阳岭便是浔阳江边,今看似乎也远了些,是否作者有误,还是另有其它地方。
霹雳火秦明:开州人。
古开州有两处,一是今重庆开州,一是古开州,即今河南濮阳。北宋时属夔州路,领开江、清水二县,州治在今万州区开县。
赛仁贵郭盛:西川嘉陵人。
北宋官方史料尚未查出嘉陵州县名,据考,古无嘉陵地名。嘉陵江古称渝江,重庆古称渝。四川、重庆有嘉陵江。南充市有一嘉陵区。暂时无法确认,只好暂归四川吧。

 九州之名的来历是什么九州的范围有多大九州是指哪九州趣历史这就为你介绍:

九州简介

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地域概念。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至迟自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又称为“汉地九州”。九州制是当时学者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的一种政治理想。

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而在周代时徐梁二州分别被并入青州与雍州,故而没有徐州和梁州。

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到了战国末年在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后世汉族九州的概念。汉朝将被秦国所灭的六国共同称为“诸夏”。

汉代以后的华夏之区域与《禹贡》所载九州之区域等同,九州等同于汉地。又有“东夏”、“南夏”、“西夏”等词称呼汉地内的局部地区。

九州,意即汉地。五岳五镇四渎都在九州这个地理范围内,九州这个地理范围是在汉代确立。

1912年后,“中国”是指代含有汉地、藏区等各个民族地区在内,达960万平方公里的多民族国家。

九州的来历

“九州”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又有 一说,为黄帝始创“九州”之说),于是九州就成了古代天下的代名词。九州区域于不同时期其范围划分也不同。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是指范围。因此,“九州方圆”,即“中国这块地方”。 即九州方圆、地大物博、气势磅礴的一种景象。

九州是指哪九州

《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禹贡》所叙述的九州的范围,北有燕山山脉、渤海湾和辽东,南至南海,西至甘肃接西域,东至东海。

其中冀州的范围极大,按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也。”即并州、幽州、营州是由冀州所分出来的,加上原来的九州,是以九州有时又被称为十二州。

《尔雅·释地》中的记载,没有青、梁,而有幽、营。

《周礼·变官·职方氏》中的记载,没有梁、徐,而有幽、并,因为武王灭殷商之后,将徐州合并入青州,将梁州合并入雍州,以冀州之地分出并州和幽州。

九州的范围

一、汉朝

西汉有十三州,分别是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兑州、豫州、徐州、扬州、交州、荆州、益州、朔方及凉州,其中益州即是九州中的梁州;幽州与并州是由冀州分割出来;凉州本来是属於雍州的;交州在十二分野中被划归九州中的扬州;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来;而司隶分别属於冀州、雍州、豫州三州。

因此西汉十三州的范围等同於九州的范围。

冀州∶河东郡、河内郡、魏郡、巨鹿郡、常山郡、清河郡、赵国、广平国、真定国、中山国、信都国、河间国及涿郡、勃海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广阳国及太原郡、上党郡、云中郡、定襄郡、鴈门郡。

兖州∶东郡、陈留郡、山阳郡、济阴郡、泰山郡、城阳国、淮阳国、东平国。

青州∶平原郡、千乘郡、济南郡、齐郡、北海郡、东莱郡、菑川国、高密国、胶东国。

徐州∶琅邪郡、东海郡、楚国、临淮郡、泗水国、广陵国。

扬州∶庐江郡、九江郡、会稽郡、丹扬郡、豫章郡、六安国及南海郡、郁林郡、苍梧郡、交趾郡、合浦郡、九真郡、日南郡。

荆州∶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桂阳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国。

豫州∶弘农郡、河南郡、颍川郡、汝南郡、沛郡、梁国、鲁国。

梁州∶汉中郡、广汉郡、蜀郡、犍为郡、越嶲郡、益州郡、牂柯郡、巴郡、武都郡。

雍州∶朔方郡、五原郡、上郡、西河郡、北地郡及京兆尹、冯翊郡、扶风郡及陇西郡、金城郡、天水郡、安定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二、唐朝

河南道:分属豫、徐、青、兖四州之域。

河北道:分属冀州之域、兖州之北境。

河东道:分属冀州之域。

关内道:分属雍州之域。

陇右道:分属雍州之域。

剑南道:分属梁州之域。

山南道:分属荆、梁二州之域。

淮南道:分属扬州之域、荆州之东境。

江南道:分属扬州之域、荆州之南境。

岭南道:分属扬州之南境。

三、宋朝

开封府:分属兖、豫、青、徐之域。

京东东路:分属兖、豫、青、徐之域。

京东西路:分属兖、豫、青、徐之域。

京西南路:分属冀、豫、荆、兖、梁五州之域。

京西北路:分属冀、豫、荆、兖、梁五州之域。

河北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分属兖、冀、青三州之域。

河东路:分属冀、雍二州之域。

陕西路(永兴军路、秦凤路):分属雍、梁、冀、豫四州之域。

两浙路:分属扬州之域。

淮南东路:分属荆、徐、扬、豫四州之域。

淮南西路:分属荆、徐、扬、豫四州之域。

江南东路:分属扬州之域。

江南西路:分属扬州之域。

荆湖北路:分属荆州之域。

荆湖南路:分属荆州之域。

福建路:分属扬州之域。

川峡四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分属梁、雍、荆三州之地。

广南东路:分属荆、扬二州之域;广南西路:分属荆、扬二州之域。

另外,宋朝人也将幽燕一帯视为九州的一部份,称为“汉地”、“汉疆”,遥祭不在宋版图之内但在九州疆域之内的北镇医巫闾山,靖康以后也继续祭祀五岳五镇四渎四海。辽国人也视燕云为“汉地”、“中国往昔之疆”,也认同燕云一帯是九州的一部分,在内政上以汉制南面官治理幽燕。女真人也认同燕云一帯是“汉地”。

同时,宋朝人也认为有一部份汉地(九州)“故土”、“汉地”被西夏所侵占。纵使在失去汉地北部後的南宋也继续祭祀四岳四镇。

四、明朝

洪武帝认为“中国之旧疆”包括闽粤(今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省)、江东、湖湘襄阳(今湖北湖南二省)、赣城(今江西省)、长淮(今江苏省及安徽省北部)、齐鲁、河洛(今河南省)、幽赵晋冀(今河北山西二省及天津北京二市)、秦陇(今陕西甘肃宁夏三省)、辽海(今辽宁省)、巴蜀(今四川省及重庆市)、云南在内。

明朝人认为今日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海南八省之地都属于九州州域中的扬州。明朝人认为今日的辽宁省范围也是属于九州州域。

根据四库全书版的《明一统志》,明朝全国属于九州州域内分野的府县如下:

冀州∶顺天府、保定府、河间府、真定府、顺徳府、广平府、大名府部分、永平府、延庆府、保安州、万全都指挥使司(万全都司)、太原府、平阳府、大同府、潞安府、汾州府、辽州、沁州、泽州、彰徳府、卫辉府、怀庆府、广宁(广宁卫)以西之地。

兖州∶兖州府部分、东昌府、开封府部分

青州∶济南府、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辽东都指挥使司(广宁卫以东之地)。

徐州∶兖州府部分、徐州。

扬州∶应天府、凤阳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扬州府、淮安府、庐州府、安庆府、太平府、宁国府、池州府、徽州府、广徳州、和州、滁州、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严州府、金华府、衢州府、处州府、绍兴府、宁波府、台州府、温州府、南昌府、饶州府、广信府、南康府部分、九江府部分、建昌府、抚州府、临江府、吉安府部分、瑞州府、袁州府、贑州府、南安府、福州府、泉州府、建宁府、延平府、汀州府、兴化府、邵武府、漳州府、福宁州、广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庆府、罗定州、南宁府及高州府、廉州府、雷州府、琼州府。

荆州∶武昌府、汉阳府、承天府、徳安府、黄州府、荆州府、岳州府、长沙府、宝庆府、衡州府、常徳府、辰州府、永州府、郴州、永顺、保靖、韶州府、桂林府、平乐府、梧州府、镇远府、思南府、石阡府、铜仁府、黎平府及南康府部分、九江府部分、吉安府部分、襄阳府部分、施州部分、䕫州府部分、贵阳府部分。

雍州:西安府、凤翔府、汉中府部分、平凉府、巩昌府、临洮府、庆阳府、延安府、宁夏卫、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河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靖虏卫、陕西行都指挥使司、郧阳府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960年~1126年)
初称郓州,后置京东西路,宣和元年称东平府。
1000年(咸平三年),河决郓州,城池浸没,遂移州、县城于五陵山前五里平原处(今州城)。
1042年(庆历二年)初,置京东西路于郓州须城县(今州城)。辖应天、袭庆、兴仁、东平4个府和徐、济、单、濮、拱5州以及广济军。共43个县。
1119年(宣和元年),改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辖须城、阳谷、中都、寿张、东阿、平阴6县东平监。
金代:(1115年~1234年)
设山东西路,治东平府须城(今州城)。
路辖东平府,及济、徐、邳、滕、博、兖、泰安、德、曹9个州,共43个县。
东平府,治须城县(今州城)。金初置郓州,后置总管府,又置转运司。辖须城、东阿、阳谷、汶上、寿张、平阴6县。
1128年(金天会六年,)立刘豫为“大齐”帝,先治大名,后迁须城伪称东京。并以须城(今州城)为山东西路首邑。境内须城、寿张县仍属东平府(治须城)。
元代:1206年~1368年)
称东平路。山东地区分属东平、东昌、 济宁、益都、济南、般阳府等6个路。
东平路,治须城(今州城)。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原金朝东平行台部将、宋朝济南治中严实率彰德、大名等州三十万户叛宋降蒙,蒙古以严实代理山东西路行省兵马总管,领州县五十四,辖区西至太行山山西林县(红旗渠),东至泰莱山区,北至德州,南至江苏省邳县,历时48年,是东平历史上面积最大、经济文化最为繁荣之时。
后置东平路总管府。至元五年(1268年)改为散府,九年(1272年)改为下路总管府,辖一个录事司和须城、东阿、阳谷、汶上、寿张、平阴6县。
明代:(1368年~1644年)
初为东平府,后为东平州。明代东平州领辖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5县。
洪武元年(1368年)改东平路为东平府。
1374年(洪武七年),东平府降为州,属济宁府。
1385年(洪武十八年),东平州改属兖州府。
清代:(1644年~1911年)
称东平州。
前期,东平州仍属兖州府。
1730年(清雍正八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领辖东阿、平阴、阳谷、寿张4县。
1735年(雍正十三年),撤直隶州为散州,沿治东平州城。辖阳谷、寿张2县。
1913年后:称东平县。
(侯铖于二00年十一月收集整理)

货运直达约9小时,快的话隔天可以到,一般需要三天左右时间。

驾车路线:全程约5709公里

起点:北京市

1北京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行驶40米,左转进入正义路

2) 沿正义路行驶450米,左转进入前门东大街

3) 沿前门东大街行驶420米,稍向右转进入崇文门西大街

4) 沿崇文门西大街行驶560米,右转进入崇文门外大街

5) 沿崇文门外大街行驶16公里,稍向左转进入天坛路

6) 沿天坛路行驶380米,稍向右转进入天坛东路

7) 沿天坛东路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蒲黄榆路

8) 沿蒲黄榆路行驶16公里,稍向右转进入榴乡路

9) 沿榴乡路行驶20公里,直行进入榴乡路

10) 沿榴乡路行驶20米,直行进入榴乡路

11) 沿榴乡路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德贤路

2沿德贤路行驶54公里,直行进入京台高速

3沿京台高速行驶549公里,朝沧州/廊沧高速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800米,直行进入廊沧高速

5沿廊沧高速行驶1105公里,朝沧州/迎宾大道/德州/G2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6沿匝道行驶72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京台高速

7沿京台高速行驶2022公里,直行进入济南绕城高速

8沿济南绕城高速行驶230公里,朝菏泽/东平/G3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殷家林立交桥

9沿殷家林立交桥行驶290米,过殷家林枢纽立交约160米后,直行进入济广高速

10沿济广高速行驶1009公里,朝济宁/S33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东平湖枢纽立交

11沿东平湖枢纽立交行驶11公里,过东平湖枢纽立交约460米后,直行进入济徐高速

12沿济徐高速行驶361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13沿匝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日兰高速

14济宁市内驾车方案

1) 沿日兰高速行驶53公里,在济宁北/汶上出口,稍向右转进入济宁北互通立交桥

2) 沿济宁北互通立交桥行驶10公里,过济宁北互通立交,右转进入京珠线

3) 沿京珠线行驶113公里,进入京珠线

4) 沿京珠线行驶270米,在第4个出口,朝济宁市区/金宇路方向,左转进入连菏线

5) 沿连菏线行驶35公里,右转进入共青团路

6) 沿共青团路行驶15公里,过右侧的山东省民航客货销售公司济宁售票处约310米后,右转进入红星中路

7) 沿红星中路行驶13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济宁市

湖北省《水浒》研究会主编的《水浒争鸣》第四、第五辑上,连续发表了四位山东作者写的《水浒》历史、地理背景探讨文章,即山东《牡丹》编辑部朱希江、周谦写的《‘水浒’文史辨析》,山东梁山县一中王衍用、王学真写的《北宋梁山地区地理环境探考------兼论宋江据梁山地区的可能性》(以下简称朱周文及王文)。这两篇文章共同的特点是从八百里梁山水泊复杂险要的地理位置,说明“它是反抗者铤而走险的理想依托”(朱周文),从而推导出梁山地区(甚至于说水泊梁山)是宋江义军理想的根据地。虽然文章中也多次说是“可能”,但实际是在说梁山地区(或梁山)就是宋江义军的根据地。
《水浒》本是一部反映北宋时期农民斗争的长篇小说。既是小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允许虚构。即可虚构,那么对《水浒》里梁山好汉是否以梁山为根据地这个问题,就毫无必要去探考,更没有必要为此打笔墨官司。既然朱周文中说“探讨《水浒》所描写的梁山泊宋江起义与历史真实的联系与差异,探讨古典文学反映生活的规律,这对于解决《水浒》研究中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乃至正确理解文史间的辨证关系,或许是有裨益的”。既是如此,那么,我也愿意对超出《水浒》本体研究范围的问题------梁山地区是否是宋江义军理想的根据地这个问题费一些笔墨,愿与朱希江、王衍用等四位探讨,以求教正。
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在正史、野史中是有零星记载的。比如《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云:“(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张叔夜传》云:“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樱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史"侯蒙传》卷第一百一十《侯蒙传》亦云:“(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等等,这是正史的部分记载。宋人所撰野史中也述及宋江起义事。如李《皇宋十朝纲要》卷十六载:“宣和元年十二月,诏抚山东盗宋江”;李焘《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十八云:“宣和二年十二月,盗宋江犯淮阳及京西、河北,至是入海州界”;方勺《泊宅编》卷五云:“宣和二年……天章阁待制歙守曾孝蕴以京东贼宋江等出入青、齐、单、濮间”。另外在《三朝北盟会编》、《林泉野记》、《青溪寇轨》、《东都事略》、《王师心墓志铭》及《王登墓志铭》等史料中也都有宋江事记载。史料虽说零零星星,综而观之,我们可以理出这么个头绪:宣和元年(或在此之前),宋江等三十六人起事于河、朔(即黄河以北,今山东徒骇河东南,山东东阿,河南睢县、柏城以东地区及江苏的西北部地区),宣和三年二月,在楚、海州(即今淮南及江苏东海)被海州知府张叔夜派伏兵袭败,宋江投降。宋江义军在这短短的二、三年时间内,他们时而在淮南,时而在山东,时而“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时而又“出入青、齐、单、濮间”,“转掠十郡”,活动范围在今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河南等省的广大地区。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个结论:宋江起义军是一支不曾建立任何根据地的、流动作战的游击部队。如果像《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据以长期地进行武装斗争的地方”就叫“根据地”(王文中借用此说),这就恰恰说明梁山地区不可能成为宋江义军的根据地。因为宋江义军“转掠十郡”,而不是“长期地”“据以”这个地方,既不可能“据以长期地进行武装斗争的地方”,又何能称为根据地呢?
既是如此,四位山东作者的论文又是怎样来论证梁山地区或水泊梁山是宋江义军的根据地的呢?综合起来主要有如下两点:
第一,从地理的角度论述梁山地区的险要地形。关于这一点,王文可说是论述的再详细不过了。王文先从梁山及附近诸山的形成和概况,论述到梁山泊的形成及其概况,再从丰富的资源、险要的地形,论述到北宋时期的梁山地区是农民起义的理想根据地。故此,王文最后一节明确指出:“北宋时期的梁山地区,水阔山险,地形复杂,位置重要。经济上,具有丰富的生活资料来源;军事上,进便于出击,守利于防卫,退易于转移,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的军事要地,是起义农民据以同北宋王朝进行武装斗争的理想根据地。正因为梁山地区具有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所以北宋时期借居梁山地区反抗北宋王朝腐朽统治的不计其数。《宋史》上不乏‘梁山泊多盗’,‘梁山泊素多盗’,‘梁山泊渔者习为盗’的记载。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宋江据此起义,但当时的史料却提供了‘宋江寇京东’,‘出青、齐、单、濮间’的活动区域,正是属于京东西路,又恰恰处在青、齐、单、濮州包围之中。在这一地带,再也找不出任何一个象梁山地区这样有利的活动场所。宋江之所以能以少数人坚持同北宋王朝相对抗,使‘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官军莫敢樱其锋’,若不是借助梁山地区这样一个优越的地理环境,是根本不可能的。史载宋江‘其才必过人’,应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总之,从北宋时期梁山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来看,我们认为宋江据此起义是可能的。”
但是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北宋时期的梁山泊号称“方圆八百里”,实际上它南自今巨野县城北二十余里,北抵梁山县斑店一带,东南达嘉祥县梁宝寺附近,东北到小安山东部,西逾今之黄河二十余里,形状为南北狭长,方圆约四百余里。水泊之中,有占地354平方公里、海拔高为1979米的梁山,加上附近的凤凰山、龟山、土山,占地总面积仅十余平方公里。据王文说:“梁山地区的水陆交通也比较便利。向西南可沿五丈河进击北宋的都城东京;向东南可沿南清河进击单州、徐州;向东北可沿北清河进击齐州、青州;向西北可以从陆地进击北京(大名府)。”因之“宋江等人要四方进击,进退可靠,就必然在青、齐、单、濮这片广阔的战场上找一处有险可守,进退自如的根据地。那么,位居四州中心地带的梁山泊,当然是最理想的去处了。况且,在这一带可以凭险而居的也只有梁山泊一处”(朱周文)。这就很清楚地说明梁山泊是宋江义军的根据地,而梁山水泊之中可驻足又仅有梁山了。
梁山的地形的险要,的确有利于农民起义,但四位山东作者只看到了有利的一面,没有看到不利的另一面,而这有利的一面恰恰又产生了这不利的一面。首先是梁山泊离北宋京城汴京(即今开封)较近,既有进击之利又有被剿之弊。它既构成了对京城的威胁,又加速了朝廷对它的防范和镇压。为了京城的安全,朝廷历来对这一带地区防范甚严,其任命的知府或知州一般要由“两制以上的臣僚”担任,而且有的还由皇帝亲自遴选(见《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一八一)。 朝廷通过这些得力的地方官控制这个地区。而这些地方官一般又兼有京东西路安抚使的头衔。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干”,他们又常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军来报答皇帝的恩宠。所以担任这一带的地方官大多是战绩彪炳、多谋善断之人。《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四二七载:“蒲宗孟以郓多盗,疼诛锄之,所戮不可计。”另外如张奎“数月捕诸盗悉平”,李璋“信尝罚擒捕,盗为衰也”,刘温舒因“用心督捕”,曾受到朝廷的嘉奖。洪迈《夷坚乙志》卷六中载:宣和六年,梁山泊又掀起一次农民起义,很快就被朝廷残酷镇压下去,起义群众一次被杀就有五百余人。官军的严密防范、地方官吏的残酷镇压,就逼使宋江义军无法在此立足。其次,梁山泊水陆纵横,相互为用,既然“军事上,进便于出击,守利于防卫,退易于转移,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的军事要地”,那么这个“战略性的军事要地”也就必然为官军所用。因为这些军事上的有利之处,也可以说是官军在军事上的有利之处。“梁山泊多盗”这是历史真实,而累次起义都迅速被镇压下去这也是事实,这就充分说明:梁山泊不是义军理想的依托。如果说梁山泊是理想的根据地的话,史实上的宋江起义就没有必要到处转移。再说梁山泊沟通黄河、运河,是北宋重要的交通要道,正因为交通方便,就造成易攻难守之势。四位山东作者说梁山泊水势浩大,情况复杂,官兵一般不敢进入,而且又可借助险要的梁山负隅抵抗,但是请不要忘记宋代的造船业是相当发达的。《水浒》里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船只,特别是高太尉讨伐梁山时,请叶春设计建造的大海鳅及小海鳅战船,每只只能容百人至树百人,外用竹疤遮护,既可避箭火,又可在船面树立弩机,官并凭借这些战船在泊中就可畅通无阻,更何况北宋时还专门设立了制造火药的火药局,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运载武器------火箭。《水浒》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述:轰天雷凌振打梁山时就用了三种火炮:风火炮、金轮炮及子母炮。吴用以为“我山寨四面都是水泊,港汊甚多。宛子城离水又远。总有飞天火炮,如何能够打的到城边。”谁知凌振只放了三炮,“两个打到水里,一个直打到鸭嘴滩边小寨上”,使“众头领尽皆失色”,可见其射程之远。从书中“天崩地陷,山倒石裂”八字看,其杀伤力之大可想而知。据王文提供的资料:梁山寨仅只是个1979米高,占地仅354平方公里的矮小孤山,朝廷官军利用其巨大战船及其火炮攻击,宋江义军在梁山之上是难以藏身的。再次是,地形险要之处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它就难以成为某一方面的根据地,加上交通一便利,作为起义军的根据地就难上加难。从古今事实看,某一地区要成为起义军的根据地,先决条件是交通一定闭塞,是敌方守备的薄弱环节。江西井冈山根据地如此,陕北延安根据地亦如此。而梁山泊正恰恰是北宋王朝防范的重点地区,交通又极为便利,我认为它是绝对不可能成为宋江义军的根据地的。
第二,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论证。关于这一点,在朱周文的第二部分述之备矣。朱周文在这一部分,以先立论,后驳论的论证方法来确立自己的观点的。在立论部分,朱周文首先提出“已为人们发现的明确记载宋江起义曾驻扎梁山泊的材料”,即元初陈泰《所安遗集补遗》中的一段记述为依据,然后用推理的形式,从三个方面推导出结论。尽管如此,我认为这个“理”,还是推不出来。我们不妨看看朱周文认为“已为人们发现的明确记载宋江起义曾驻扎梁山泊的材料”。材料曰:“余童卯时,闻长老言宋江事,未究其详,至治癸亥秋九月十六日,过梁山,泊舟,遥见一峰,嵽嵲雄跨。问之篙师,曰:‘此安山也。昔宋江□事处……’。宋之为人,勇悍狂侠,其党如宋江者三十六人,至今山下有分赃台……”。请注意文中的“闻”字,闻者,听说也,听说之事怎能信以为真呢?“此安山也。昔宋江□事处……”也是闻“篙师”所言。篙师者,船工也。“篙师渔夫世代生活与此”,但其所言又怎能替代史料呢?如果按朱周文的见解,“流传于他们之中的故事是可信的”,那么,今阳谷县城东南三十五华里的景阳岗,立有“武松打虎处”碑,阳谷县十字街首有“狮子楼”,我们就能确认真有武松打虎、斗杀西门庆这样的故事是历史事实了?!梁山义军中就真有武松其人了?!现在梁山黑风口塑起了李逵像,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李逵是梁山义军将领之一?中国类似的民间传说很多,后人为了纪念它,往往喜欢假事真做,如果我们把这些都当成了可信的材料,那就无所谓历史,更不用考证了。再说陈泰生活的年代虽距宋江起义仅百余年,但陈泰毕竟是词曲家而不是历史学家,他所著的《所安遗集补遗》是文艺作品,而不是史书。何以见得呢?朱周文在引用这段“可信”的“材料”时,省略了两段文字:一是朱周文引文前省略号文字为:“绝湖为池,阔九十里,皆蕖荷菱芡,相传以为宋妻所植”;二是“始予过此,荷花弥望,今无复存者,惟残香相送耳。因记王荆公诗云:‘三十六陂春水,白首想见江南’。味其词,作《江南曲》,以叙游历,且以慰宋妻植荷之意云。”很清楚,朱周文中引用的这段文字,本是陈泰为其《江南曲》所写的序言。作《江南曲》只不过是因过梁山,闻篙师所言,味王荆公诗,而叙游历所作,这怎能算是“明确记载宋江起义曾驻扎梁山泊的材料”呢?更何况篙师自己还错把距梁山十余里的“小安山”当成梁山。再说朱周文在驳论部分明确指出:“我们决不应把作为当时说话人底本的《宣和遗事》当作史书对待”,因为“这是属于文艺作品,属于‘文’而不属于‘史’的范畴的东西。”这个说法我认为是对的。既是如此,陈泰的《所安遗集补遗》也是属于“文”而不属于“史”的东西 ,何况陈泰在文中很慎重的用了“相传”两字,籍以说明此为不属于“史”的范畴。朱周文又为何当“史”来看待,这不是前后自相矛盾吗?
朱周文的这个立论观点站不住脚,其他三个方面也就无理可推了。朱周文说:“宋江起义前和起义后均有人在此安营落草”。这并不能说明宋江就在梁山起义,并以此为根据地。当然我们也不排斥宋江可能在此起义或义军到过梁山。朱周文说:“宋代的不少文献曾明确说明宋江等人活动与山东梁山水泊周围。”宋代的不少文献的确是说明宋江等人活动在山东梁山水泊周围,但没有“明确说明”宋江等人活动在梁山。再说梁山周围地域如此之大,如果说其活动过的地方都可称为宋江义军根据地的话,那就无所谓要根据地了。再次是宋江在梁山水泊周围活动的时间并不长,在这不长的时间内,又“出青、齐、单、濮”,“剽掠山东一路”,又怎能说其有根据地呢?“从宣和年间北宋官吏的调动也很能说明问题”,这是朱周文的第三个推论。朱周文在引用了《宋史"侯蒙传》后,明确指出:“这位资政学士的招安建议获皇帝的赞许,接着便派他去东平府(亦称郓州)上任,干什么去呢?显然是完成招抚宋江使命的。东平府在梁山的东岸,宋江等当时在梁山泊为营是无疑的。”这个说法就太武断了。这只是朱周文的推理,推理是不能代替史实的。说其武断,一是皇上派他去知东平府“显然是完成招抚宋江使命的”,《宋史"侯蒙传》中没有这个意思;二是东平府一度为京东西路安抚使的驻所,东平府曾列入大都督府的级别,辖六县,而东平府一带,又是“多盗贼”地区,为了京都的安全,加强这一地区的领导,宋代历朝都非常重视此地官吏人选,派侯蒙这个资政学士去知东平府完全符合他的身份,属于正常调动。所以,我们也就不能同意朱周文的说法:因侯蒙调东平府,东平府又在梁山的东岸,“宋江等当时在梁山泊为营是无疑的。”
朱周文在驳论部分的有些理由也是不能令人同意的。比如朱周文说:“有人以《宋史》没有明确记载而否定宋江起义在梁山泊,这也是站不住脚的。”我认为完全站的住脚。我们论证历史事实是绝对离不开史料的,不以史料为依据,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就无法论证。“《宋史》中没有专门记载过宋江等人的活动”(朱周文),这是事实。如有这方面的专门记载,我们今天也就无须商讨了。但是我们可以从《侯蒙传》、《张树夜传》和《徽宗本纪》及其他史料中,还是可以间接找到宋江起义大概的轮廓:宋江起义,自始至终没有建立名号;而其战略方针是流动作战,不曾建立根据地,也不曾有过较为固定的临时战略驻地,随战事情况而四处奔走,故而被官军污蔑为某一地区的“盗”“贼”。宣和元年,活跃在京东西路,先被称为“河北贼”(《王师心墓志铭》),后又称为“京东贼”(《王登墓志铭》),“山东盗”(《皇宋十朝纲要》),宣和二年又向东流动到京东东路,《青溪寇轨》、《泊宅编》中又称其为“京东盗”。由于宋江等人用游击战术,对付强大却又十分分散的官军,取得了节节胜利,造成“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这样的影响,朝廷于是派曾孝蕴镇压,逼使宋江义军向沂州运动,又遭到沂州知州蒋园的围剿,宣和三年初,宋江义军又从沂州转向淮阳军(今江苏邳县北),又被称为“淮南盗”(《宋史》、《京都事略》),后来又向东挺进沐阳,又遭县尉王师心的阻击,最后在海州为张叔夜所擒。从以上大概轮廓看,宋江义军经常转移,这就充分说明他们没有能够建立一个巩固的根据地,如象朱周文所言,梁山泊“可以凭险而居”,那又何必要经常转移呢?《宋史》等史料,没有一处提到宋江义军占据梁山泊,我认为这就是铁证。
又如,朱周文在批驳有人断言宋江起义发生在太行山时,一方面指责说:“我们决不应把作为当时说话人底本的《宣和遗事》当作史书对待”,另一方面自己又吧元人陆友《提宋江三十六人画赞》写的内容当成史料,说成是“明确记载宋江起事在梁山泊的材料”;一方面说“史料上有宋江等占据梁山泊的确凿记载”;另一方面又不能举出“确凿记载”,虽举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一句,又把原文“政和中,剧贼宋江结寨于此”改为“宋政和中,宋江结寨于梁山泊”。清人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的确是较有权威的历史考证专著,然而对宋江结寨梁山泊,前人史料中找不出依据,顾祖禹写下这句,又不做注释,不能不使人生疑。
朱周文还化了好大力气,列表说明历史人物活动抵御情况。我以为余嘉锡、王利器二位老先生的这些考证,主要是说明《水浒》“作者以卓越的才能,把自己直接或间接得到的真人真事,通过合理加工,压缩到宣和三几年间,突出地刻画了若干个别的形象,更成功地描绘了若干个别形象的性格,通过这些典型人物,去歌颂和发扬人民丰富的斗争生活经验,反映现实的社会意识和历史趋向”的(王利器先生《“水浒”的真人真事》)。而不是用来证实宋江起事在何处的。再说就是从朱周文中列举的历史人物及其活动范围来看,也无法统一到梁山泊来。

1东平的历史文化有哪些

东平,古称东原。

唐虞夏商时期属徐州。“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 [,境内置须句、鄣、宿等诸侯国。

春秋,须句属鲁;鄣属。战为齐无盐邑。

秦代,始设须埠子坡治今无盐村)、张县(治今霍庄),属薛郡。 [u[/置富城、章县,与无盐县先后属梁国、济东国、大河郡、东平国(国治无盐县宿城。)

须昌、寿良二。 ]东汉盐、章县同属东平国。

三国魏,撤章县,另四县沿属东平国(治]寿张]治霍庄)。 西晋,东平国治迁须昌城。

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郡治宿城)。晋代境内四县沿袭。

南北],隶属未变。南朝宋,撤富城,北魏又复置。

至北齐,富城县废制,无盐并入须昌县(治迁宿城)。北周,境内须昌、寿张二县属鲁州。

隋代[,寿,属济北郡。596年(隋开皇十六年),须昌县迁回原治;就原无盐县(治昌、宿城二县属郓州(州治郓城)。

唐代,须昌、宿城县与寿张县同属郓州(州治迁须昌)。郓州先后为平卢、天平军节度使治。

627年(唐贞观元年),宿城并入须昌县。707年(景龙元年),复置宿城县。

788年),平县,与须昌同附郡郭,此为东平县名之始。830年(太和四年),改东平县为天平县。

832年(太和六年),撤天平县并入须昌县。 五代,须昌、寿张县沿属郓州。

923年(后唐同改须 东平县宋代,隶属沿袭五代。997年(宋至道三年),置京东西路安抚使于郓州10三年),河决郓州,州城浸没,遂移州、县城于五陵山前五里平原处(今州城)。

1119年(宣和元年),改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 金代[,1天会六年,)立刘豫为“大齐”帝,先治大名,后迁京。

东西路首邑。境内须城、寿张县仍属东平府(治须城)。

元代,须城、寿张二县属东平路,须城为路城。 明代初年,须城为东平府治,寿张沿属。

1370年(明洪武三年),寿张县分并须城、阳谷县。1375年(洪武八年降为城县并入东平州,属济宁府。

1380年(洪武十三年),复置寿张(今离本境。1385年(洪武十八年),东平rlrl]府。

明代东平州领辖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5县。 清代前期,东平州。

173rl]雍正八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领辖东阿、平阴、阳谷、寿张4县。1735年(雍正十三年),撤直隶州为散州,沿治东平州城[/ 年,改东平州为东平县,治所沿袭,属济西道(驻聊城)。

1928年,裁道制,直属山东省 。1935年,属省第一实验区行政长官公署(驻济宁)。

1938年,改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39年9月27日,东平县抗日民主 成立后,先后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和泰西专员公署。

1941年6月,属冀鲁豫第一专署。1942年7月,改属冀鲁豫第二专署。

1945年5月,东平解放,属冀鲁豫第八专署。1947年7豫第七8年5月,复属泰西专署。

1950年5月,属泰安专署。1958年12月,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属聊城专署。

1959年8月,改属[u市[同年10月,撤销东平县,恢复平阴县,属平阴县。月1日,恢复东平县建安专署985年8月,泰安地区改为泰安市,东平县沿属。

1989年5月,东平县的县城从州城镇迁往后屯。 1993年3月1日,撤销东平县宿城乡,设立宿城镇。

1994年7月15日,撤销东平县水河乡,以原水河乡的行政区域设立水河镇。 1996年1月23日,将平阴县旧县乡整建制划归东平县管辖,旧县乡的行政区域边界以济政[1996]3号文所附的1:5万地形图上标绘的界线为准(鲁政字[1996]24号)。

2000年,东平县辖9个镇、9个乡。总人口725877人,各乡镇人口: 州城镇 56799 沙河站镇 51037 彭集镇 61868 宿城镇 50995 东平镇 74900 水河镇 22621 老湖镇 38685 银山镇 53866 斑鸠店镇 44806 接山乡 26936 张河桥乡 34600 大羊乡 36371 梯门乡 35197 新湖乡 48461 大安山乡 10262 商老庄乡 17930 戴庙乡 33269 旧县乡 27274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东平县辖7个镇、7个乡。

1997年,面积1340平方千米,辖9个镇、9个乡:州城镇辖71个行政村,人口62873人,其中农业人口55249人;沙河站镇辖65个行政村,人口56783人,其中农业人口54543人;彭集镇辖53个行政村,人口62770人,其中农业人口57444人;宿城镇辖36个行政村,人口54076人,其中农业人口52157人;东平镇辖32个行政村,人口68098人,其中农业人口24665人;接山乡辖24个行政村,人口29269人,其中农业人口27934人;张河桥乡辖28个行政村,人口36061人,其中农业人口34843人;大羊乡辖42个行政村,人口41848人,其中农业人口40220人;梯门乡辖43个行政村,人口39496人,其中农业人口38064人;水河镇辖25个行政村,人口24714人,其中农业人口22557人;老湖镇辖46个行政村,人口42641人,其中农业人口39983人;新湖乡辖54个行政村,人口49765人,其中农业人口48251人;大安山乡辖9个行政村,人口11105人,其中农业人口9526人;商老庄乡辖26个行政村,人口18580人,其中农业人口17301人;岱庙乡辖48个行政村,人口35424人,其中农业人口30680人;银山镇辖44个行政村,人口54575人,其中农业人口44784人;斑鸠店镇辖40个行政村,人口45694人,其中农业人口40342人;旧 县乡辖30个行政村,人口29252人。

2东平在历史上的地位

历史沿革:东平,古称东原,先后属徐州、属鲁、属薛郡、属东郡、属东平国。从西周到清代,东平曾为国、郡、路、府、州,一直是我国北方重镇和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宋代设东平府(治须城)。金初,刘豫立为“大齐”皇帝,还以东平为京都之一,号为东京。明1375年(洪武八年),东平府降为州,属济宁府,但仍领辖汶上、东阿、平阴、阳谷、寿张5县。清雍正八年,升东平州为直隶州,领辖东阿、平阴、阳谷、寿张4县。民国开始,改为县,后来先后属聊城、济南、泰安。

鼎盛场景:元代是东平的鼎盛时期,南北运河的开疏,东平成为大都与江南水路交通的枢纽,成为商业经济繁荣的城市,而且也是当时全国的戏曲中心。东平是元初集聚高质量的杂剧艺人最多的地区,并以特殊的地位决定着元杂剧的走势。马可·波罗这样描绘元朝的东平府:“这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城市,商品与制造品十分丰盛……大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只要观察河上的船舶穿梭似的往返不断,运载着最有价值的商品的船只的数量和吨位,确实就会使人惊讶不已。”

3东平镇的历史悠久

东平街道办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古称须城,秦朝时设无盐县,西汉时设无盐国,迄今2000余年。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街道办党工委、办事处的坚强领导下,勤劳朴实的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个新的辉煌。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泰安市“财税工作先进乡镇”、“教育强乡镇”、“招商引资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2006年5月,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4山东省东平县大羊乡的历史有那些

东平县位于鲁西南,西临黄河,东望泰山,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人口78万,辖14个乡镇,716个行政村。全县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山区、平原、湖洼各占三分之一。东平是山东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县份之一,境内有众多品味级别较高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东平成为华夏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东平因“东原底平”而得名(《尚书》禹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三千多年。从西周到清代,东平曾为国、郡、路、府、州,一直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平历代人才辈出。汉代有率众起义大败王莽军取得“无盐大捷”的农民英雄索卢恢,“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隋代有率众参加瓦岗寨起义的程咬金。宋代有父子双状元梁灏、梁固,儿科医学家钱乙。元代有农学家王祯、杂剧作家高文秀。明代有政治家王宪、杜三策。民国时期有设计南京中山陵和广州纪念馆的吕彦直。

灿烂的历史文化和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为东平留下丰厚的自然文化遗产。东平是全省文物大县,现有古遗址、古墓群、石刻造像、摩崖刻经15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城西部的白佛山,有佛教石刻造像138尊,被载入《中国名胜大典》,其中的大佛石刻造像为国宝级文物。在东平故城出土的东汉张迁颂碑,被故宫博物馆列为历代书法八件精品之一。东平湖畔的洪顶山摩崖刻经有我国目前所知南北朝之前最大刻字。境内的东平湖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百里梁山水泊”的唯一遗存水域,三面环山,山水相连,风光秀丽,1985年被山东省人民 列为风景名胜区,是山东省旅游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湖西岸的腊山,山势挺拔,林木茂胜,以奇、险、幽著称,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是全国十大森林公园标兵之一。近年来,东平县以“水浒”文化为主线,以“两山一水”(腊山、白佛山、东平湖)为重点,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形成了水浒遗迹游、山水生态游和名胜古迹游三条旅游热线,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

东平气候适宜,地形地貌多样,适宜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为全国粮食、油料生产基地县,盛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大豆等;是小尾寒羊、鲁西黄牛、东平湖麻鸭、特种动物四大畜禽生产调运基地,年存栏小尾寒羊80万只、鲁西黄牛10万头、麻鸭50万只、特种动物5万只。林果主要有核桃、石榴、苹果、冬桃、冬枣等优质干杂珍稀果,其中薄皮优质核桃10万亩、石榴5万亩。境内的东平湖是山东省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盛产河蟹、乌鳢、大青虾、甲鱼、莲子、菱米、芡实等名优特水产品,水产养殖面积达76万亩。东平矿藏种类多,储量大。目前已探明的有金、铁、石灰岩、紫砂页岩、花岗岩、大理石、河砂等,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东平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跨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工业形成了以化工、轻纺、建材、机械、制药、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柱,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工业体系。农业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 推进了产业化发展进程,实现了整体效益的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10元。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105、220国道、072省道、济菏高速公路贯穿全县,程控和移动电话、数据通信、光缆传输、网络服务快捷方便。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正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东平-这个地名的来历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