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一张图揭秘,年薪1元的刘强东期权股怎么玩

股权激励一张图揭秘,年薪1元的刘强东期权股怎么玩,第1张

您好,期权股是指股份公司赋予激励对象(如经理人员)购买本公司股票的选择权,具有这种选择权的人,可以在规定的时期内以事先确定的价格(行权价)购买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详细此过程称为行权),也可以放弃购买股票的权利,但股票期权本身不可转让。
京东的刘强东每年年薪一元,但主要以股票期权收益。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

因为物流的重资产的巨额投入,连带电商亏损,刘强东曾经被认为是玩火的人。事实是,贝佐斯也曾经犹豫,亚马逊要不要重金投入建设物流基础。物流这张底牌的价值,很多人是后知后觉的。

"


撰文 | 宇轩


京东物流在港交所IPO。算上京东零售回港二次上市,这是京东第四次敲钟了。


但放眼物流行业,京东物流可能是最后一家走向公开市场的。相比更早前上市的通达系,京东物流2800亿港币的市值,仅次于顺丰,是国内第二大物流公司。


这曾是刘强东的一张底牌,也曾饱受外界质疑。


事实是,贝佐斯也曾经犹豫,亚马逊要不要重金投入建设物流基础,还是干脆交给第三方服务公司,只负责接收订单。


贝佐斯最后决定,不仅自己要做基础设施,甚至要不遗余力地投入。核心就在于,只有自己才能完全掌控服务质量和结果。


京东的命运也是如此。因为重资产的巨额投入,连带电商亏损,刘强东曾经被认为是玩火的人。但随着京东开创“211即时达”,用户线上购物体验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竟然成为行业标准。外界终于认识到这张底牌的价值。


3年前,刘强东曾表示,京东物流的第一个核心诉求,就是把整个中国 社会 化物流成本降到5%以内,让京东成为 社会 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


所以这么多年来,京东进行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全部开放给 社会 ,构建一个协同共生的供应链网络,完成了从“企业物流”到“物流企业”的转变。


但可以明确的是,京东不是一家快递公司。


信息流、人流、物流、钱流,这是商业 社会 的几大基本要素。物流也许不是最性感迷人的,却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尤其随着AI时代的到来,物流的新故事也许才刚刚开始。


01

在争议中崛起


在京东最初做物流的那段日子,外界的质疑就没有停止过。


对于一家电商平台来说,大力投入物流无疑是非常“重”的一件事,物流需要租赁仓储空间,投入大量人力,以及对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


中国的民营物流公司,最早都是从国有垄断企业的低效中抢夺市场,在2004年前后,整个物流行业仍然十分初级。


刘强东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2004年转型电商之后,京东发现绝大部分投诉都来自物流。当时,京东平台很多业务都是外包的,但3C数码类产品单位价值高,快件如果发生丢失、延误、包装破损等问题,造成的损失很大。


例如2005年底,京东开始销售笔记本电脑,但那个时候的网购多数还限于图书、服装等低客单价、抗挤压的产品,京东要在网上卖笔记本电脑,所有人都觉得疯了。为什么?主要就是消费者不信任物流,觉得一定会把电脑摔坏。


经过了几年的思索,刘强东在2007年提出自建物流的战略规划。但自建物流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彼时京东的现金流并不宽裕。物流计划一提出,刘强东就遭遇了一些高管和投资人的坚决反对。“京东想做成亚马逊+UPS,是不可能的事。”当时即有投资人放话。


最终,刘强东力排众议,开始推进自建物流。


刘强东曾经自述自己当时的想法:我一意孤行地要自建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也是因为当时我们大量的顾客投诉是到货慢、货物损坏,我们分析后发现,利用当时的 社会 化物流根本无法彻底解决这些痛点。我认为只有自建物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一次,我们同样没有做过专业和系统化的成本测算,白手起家,我们甚至一开始不知道应该怎么算。


后来刘强东做出了预算:需要花10亿美元。投资人一看这个数字,都要哭了,你连2000万美元都没有融到,现在说要花10亿美元?


京东的核心投资人徐新曾经计算过,京东投资仓配一体的物流,一个城市一天送20单肯定亏钱,一天送2000单才能盈亏平衡,但是从20单到2000单,需要很长时间,有的城市可能要9个月,有的可能需要两年。


对比京东和亚马逊的发家史,两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自采自销、控制供应链,全品类销售、提供一站式消费的平台,同样也都提供开放平台给第三方卖家。但京东做了一件亚马逊没有做的事,就是自建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亚马逊主要自己做了仓储环节,但“最后一公里”配送完全交给了物流公司。


自建物流意味着京东需要忍受长时间的亏损。例如京东从2013年到2015年,累计的资本开支高达946亿元,直接与物流相关的就达到60亿元,“在资本开支/市占率这个比率上,京东是同行中最高的。”一位券商分析人士说。


京东无疑做了最苦最累的活儿。京东领先行业在2010年推出了“211限时达”,即用户在晚上11点前下订单,就能在第二天下午3点前收到货;用户在中午11点前下订单,就能在当天收到货。


“211限时达”不仅颠覆了物流行业,更是颠覆了电商行业,收货又快又好的体验令京东获得了独特优势,深深植入了消费者的心智。


据国家邮政局数据,京东物流的投诉率为每百万单分之一,约为通达系的十二分之一,在运力不足的春节期间,京东物流的投诉率是通达系的十八分之一。当然,较好的用户体验建立在覆盖全国的仓储网络和配送能力,这是庞大资本投入的结果。


2014年,京东启动了渠道下沉战略,启动先锋站计划,京东近2万名配送员均可申请返回家乡开设站点。到2017年,京东物流完成了大件和中小件服务网络在中国几乎所有地区、城镇和人口的覆盖。


回到最初,京东决定做物流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要提供越来越好的顾客体验。质疑者没看到或者故意忽视的是,在京东厚重的模式背后,是行业费用率的大大降低,以及效率的大幅提升。所以模式轻还是重,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创造了什么价值。


02

物流的价值


互联网企业往往追求一本万利的商业模式,却疏于构建一家有长期价值的公司。物流却相反,它的商业模式不复杂,却是非常有价值的资产。但背后要求的是仓配重资产的投入、持续 科技 手段的加码、对效率的追求、快递小哥的服务意识等等,才能共同构成商业基础设施,是一件苦活。


在2005年当京东要拿刚刚融来的1000万美元投资物流时,媒体、同行都在笑话京东,一家互联网企业怎么能做物流呢?终有一天会把企业拖垮。


但京东烧的这些钱,其实是在建立大量的物流中心和信息系统,是实实在在转化成了公司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转化成了用户体验。任何一家公司如果能烧出核心竞争力,那就可以成功。


在主要服务于京东电商平台的2007年-2016年,京东物流达成了很多目标。


2007年京东建成北上广核心城市物流体系,总物流面积达5万平方米;2010年在行业内率先推出“211限时达”服务,树立了物流行业的配送服务标准;2014年京东上海“亚洲一号”仓库正式投入运营,这是亚洲建筑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化智能物流仓库;2016年京东物流成立“X事业部”,研发智能仓储物流系统及无人车、无人机等。


据广发证券分析,减少物品的搬动次数、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下单后的送达速度,是京东设计物流模式的核心。京东物流的“区域仓-前置仓-末端网点派送”仓配模式,通过将商品放在离消费者近的地方,直接改变货物运输的距离,从而缩短货物交付给消费者的时间。


而对比顺丰、通达系的网络快递模式,它们是通过把资源投入到末端网点、转运中心、运输工具上,优化运输路线、提高中转枢纽密度、加大对自动化设备的投入和增强运力等措施和方法来提高效率,本质上是在不改变距离的前提下提高交付时效。


这两种不同的交付方式,与商业模式的设计思路直接相关。对京东而言,物流是京东向消费者提供优质体验、向商家提供完善供应链服务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一模式下,京东可以通过对消费者数据分析,进行库存前置,通过提前将货品存放到仓库中从而实现高时效交付。

截至2020年底,京东依托7280个配送站、19万自有配送人员,以及京东的智能仓储网络,京东自营订单90%可实现当日或次日送达,满足“211”限时达的订单超60%。


自建物流体系对于京东来说意义非凡,已成为京东价值的护城河,重塑了城市用户线上购物的体验标准。


在京东 历史 上,一共有三次战略决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第一次是在2004年转型做电商;第二次是决定向全品类扩张,从只做3C产品转为一站式消费平台;第三次就是决定自建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在2010年之后,伴随着整个电商行业的快速爆发,京东也保持快速增长,吸引了世界级的基金融资,支撑起这张覆盖全中国的庞大物流网络。


在十几年前,中国 社会 化物流成本还非常高,大量物流损耗令企业烦恼不已。但在今天,中国 社会 化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已从2007年的184%降至147%,这意味着数万亿元物流损耗的减少。而随着京东物流等很多公司的共同投入,物流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大大加速,未来十年这一数字很可能降至5%以内,比肩甚至超越欧美等发达国家。


对物流的投入也令京东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首先是密集融资,大手笔投入物流体系,然后形成规模优势,又反过来带动增长。能够持续保持10年的高速增长,并且在达到百亿规模以后还能连续多年保持高增长速度的公司,在全球范围都寥寥无几,京东是其中一个。


很多时候,就是要办成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才能获得最大的长期回报。


03

走出京东


随着京东通过信息、物流与资金,编织起一张串起全国供应商、消费者、创业者的网络,这令京东不再是单纯的零售公司,而可以成为依靠技术驱动、业务多元化的开放平台,京东物流也从京东集团的一个服务支撑部门,变成各行业的物流服务提供商。


这背后与京东物流的诸多核心能力分不开。物流的第一性原理是规模,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成本在优化。


在规模的基础之上,点对多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是京东的核心优势,也是基于京东对电商基础设施的理解。仓网优势、还有十余年积累的对各行业的洞察、以及物流 科技 能力,帮助客户进行供应链决策,这是行业内其他企业没有的,它们共同奠定了物流走出京东,彻底开放的基石。


而京东物流也在开放战略上寻找突破口。京东物流的整体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2007年京东自建物流,2017年京东物流全面对外开放,2021年迈入一体化供应链服务的新阶段。


在2017年,京东物流决定全面开放,向外部客户开放能力及资源,并独立于京东集团运营。在对外开放之初,京东物流不仅可以提供仓储及配送服务、快递及快运服务、大件物流服务、冷链物流服务、跨境物流服务、物流 科技 服务等,其一体化供应链还可以针对不同垂直领域的特定需求,量身定制各种供应链解决方案。


据灼识咨询报告,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是外包物流服务市场中的一种先进形式,与孤立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商相比,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商有能力提供包括快递、整车及零担运输、最后一公里配送、仓储及其他增值服务(如上门安装和售后服务)等更加全面的服务内容,这些服务以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形式提供,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非常巨大。根据灼识咨询预测,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人民币,预计到2025年将进一步增至32万亿人民币。在需求端,不同垂直领域的客户需求复杂各异,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具有吸引力。而终端消费者对更为迅速且灵活的供应链物流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激励企业升级供应链。


在生鲜、快销品及服饰等领域,增速最快。截至2020年底,最大垂直领域包括 汽车 、快消品、服饰及3C电子。京东物流目前已深度服务安利、雀巢、小米、斯凯奇、蒙牛等品牌商,并在产地和产业供应链升级中进行了一些模式创新。


例如在与雀巢的案例中,因为消费趋势正变得复杂多变,所以无论是在全渠道销售难度,还是新生代消费的多元化,商家的供应链管理都面临多方面挑战。


2020年,雀巢与京东物流联合打造了天津大型智能化仓配中心,园区面积近3万平米,单日货物吞吐量超过1000吨,是雀巢在日常运营和保障大促中重要的供应链基地。该中心承接了雀巢商品的入库、分拣、末端直供、电商、线下门店的全部履约业务,可以对不同渠道、省份之间货物流动,实行全链路可视化管理和控制。实现智能化升级以后,该中心的仓库效率大幅度提升,其中仅在扫码喷码环节的 *** 作速度提升160%。


从自建物流到对外开放,京东物流的成长路径变为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随着外部客户收入占比不断提升,根据招股文件,其占比已经从2018年的299%、2019年的384%增长至2020年的466%。


以前京东物流的连续亏损,核心原因就是外部单量太少,内部成本太高,但如今亏损局面已在扭转。在剔除不影响公司价值的股权激励等公允价值变动因素后,2020年京东物流盈利超过17亿。


同时京东物流的营收也增速不错。在2018、2019及2020年,营收分别为人民币379亿、498亿和734亿,其中2019年同比增长316%,2020年同比增长472%,相比2018年几乎翻倍。2021年一季度,京东物流收入达到224亿,同比增长641%,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根据京东的“三毛五理论”,如果京东有机会赚一块钱,京东只拿走其中的七毛,三毛留给合作伙伴,七毛中的三毛五留给员工福利和激励,剩下的三毛五留给企业未来的发展。在这样的思路下,京东物流长期看好一体化供应链并将持续投入,2020年企业客户超过19万家,其中一体化供应链客户数达到527万家,相比2018年增长62%。


在未来,京东物流聚焦市场份额增长的目的非常明确,2020年京东物流市场份额达到27%,在中短期内,京东物流仍将把业务增长及扩大市场份额的优先级,置于盈利能力之前,广阔的万亿市场空间也确实值得持续的大量投入。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京东物流的业务范围和战略方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体化供应链服务也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如今的消费互联网已经高度发达,但前端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仍处于初期。对于京东物流来说,可凭借在消费互联网的海量数据积累,来带动前端产业生产制造等各环节的数字化协同,这些都会是京东物流未来的潜在增长点。


在京东物流招股书中,本轮募资就会用在扩大规模和提升智能化等等方面。其中55%的募资将用于升级和扩展六大物流网络,保持竞争优势;20%的募资将用于开发与供应链解决方案和物流服务相关的先进技术,包括自动化 科技 、数据分析与算法以及其他底层技术等;15%的募资将用于扩展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的广度与深度,深耕现有客户,吸引潜在客户。


随着成功IPO,京东物流后来居上,成为中国第二大市值的物流公司,仅次于顺丰。当然,在竞争激烈的物流业,想要做供应链物流的企业还有不少,包括菜鸟、百世汇通、顺丰等,他们也同样在此领域发力,物流行业一场新的追逐战即将打响。

传京东物流赴港上市,估值约400亿美元,刘强东拥45%股份或身家暴涨180亿美元
据路透社旗下媒体IFR报道,京东物流已在筹备2021年IPO事宜,估值约为400亿美元。其中一位人士告诉IFR,交易可能涉及以40亿-8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10%-20%的股份。公司考虑在香港或美国上市。
京东在2007年开始为电商平台自建物流体系,2012年注册物流公司,2017年4月25日正式成立京东物流集团。
目前,京东物流是全球唯一拥有中小件、大件、冷链、B2B、跨境和众包(达达)六大物流网络的企业,凭借这六张大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覆盖以及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设备的应用,京东物流打造了一个从产品销量分析预测,到入库出库、再到运输配送各个环节无所不包,综合效率最优、算法最科学的智能供应链服务系统。
传京东物流赴港上市,估值约400亿美元,刘强东拥45%股份或身家暴涨180亿美元
截至2020年9月30日,京东物流在全国运营超过800个仓库,包含云仓面积在内,京东物流运营管理的仓储总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京东物流大件和中小件网络已实现大陆行政区县近100%覆盖,90%区县可以实现24小时达,自营配送服务覆盖了全国99%的人口,超90%自营订单可以在24小时内送达。目前,京东物流已投入运营的30座“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以及超过70座不同层级的无人仓,形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智能仓群。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京东物流的公司全名是北京京邦达贸易有限公司,由西安京东信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00%控制,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持有这家公司45%的股份。由此推算,刘强东身价或可再增180亿美元。
传京东物流赴港上市,估值约400亿美元,刘强东拥45%股份或身家暴涨180亿美元
(京东物流股权结构图,源/企查查)
京东物流拥有如此高的估值的优势在于京东集团良好的经营业绩以及众多的用户。
据京东集团第三季度业绩公告,2020年第三季度 收入为1,742亿元人民币(257亿美元 ),较2019年第三季度增加292%,年度活跃用户数增至4416亿,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为104亿元人民币。
京东平台的销量和用户数为自家的京东物流带来的丰富且稳定的业务量。除了满足京东的配送业务外,京东物流在今年还面向第三方开放物流服务。
在第三季度,京东物流与跨越速运达成战略合作,面向社会提供领先的、多元的全供应链服务。在9月,雀巢与京东物流联合打造的大型智能化仓配中心在天津正式启用,园区面积近3万平米,单日货物吞吐量超过1000吨,承接了雀巢商品入库、分拣、末端直供、电商、线下门店的全部履约业务。
同时,公告中还显示京东物流和京东健康分别向本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先生授予期权,可根据京东物流和京东健康的现有股权激励计划分别购买京东物流99,186,705股普通股及京东健康53,042,516股普通股。向刘先生作出授予旨在认可其对京东物流和京东健康的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激励其日后继续带领京东物流和京东健康走向成功。
京东物流和京东健康的授予均须遵守六年归属期,截至2020年10月31日分别占京东物流和京东健康已发行流通股份约2%。截至2020年10月31日,京东物流和京东健康授予了各自的高级管理人员、员工和顾问的未行使期权若行权后,可分别获得京东物流和京东健康超过45亿及09亿股普通股,以此激励。
在今年双十一期间,京东物流开放业务单量同比增长102%,个人快递、京东云仓、京东冷链等业务均增长100%以上。
在全国范围内,京东物流正在推动从下单到收货的24小时达,成为全民共享的普惠式服务。基于京东物流“千县万镇24小时达”时效提升计划,92%的区县和83%的乡镇消费者可以在今年京东1111期间享受到24小时收货。

最近苏宁易购又出了大事,根据2月25日的消息,苏宁易购被迫在深交所停牌,随后便曝出即将出售20-25%的股权的消息,这意味着,苏宁易购或将要易主,张近东可能要彻底失去对苏宁易购的控制权。那么这样一个在许多人看来是江苏民营企业的标杆的大牌企业明星,为何会出这么大的变故呢?根据多家媒体和内幕人士的爆料称,苏宁易购即将卖身,起源于企业自身资金链危机,而资金链的危机呢则是由于多种原因交织起来发生的。

各家媒体发布的针对苏宁易购事件的观点现在也很多,亦真亦假,我本人尚持有保留的看法。我们今天就来总结一下,结合苏宁易购问题的现状,从企业运营的角度讲,大家应该从苏宁易购的这起事件里发现和总结哪些经营上的问题,我们自己在企业经营上应该力所能及地去规避哪些风险呢?

一、主营业务长期亏损,彰显企业人才体系乏力的问题,这是企业立足的根本。

2021年1月29日,根据苏宁易购发布的2020年年度业绩报告显示,苏宁易购营收为257562亿元至259562亿元。预计全年归属股东的净利润为-3952亿元至-3453亿元,同比下滑了14016%至13508%,这个数字无疑是很糟糕的,彻底暴露了企业经营的困境。

连续7年扣非净利润亏损,主营业务长期亏损,这就是真实的苏宁易购。

苏宁易购真正的高光期,应该是在2011 年。当年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93889 亿元和4821 亿元,扣非净利润也达到 4624 亿元。而当年阿里巴巴同期的营收也就119亿元,净利润才161亿元,同期的京东呢,营收是211亿,净利润还处于亏损状态。所以当年苏宁是真正的零售霸主。

但从第二年开始,苏宁易购虽然在规模上急速膨胀,但利润却开始下滑了。从2014 年开始,扣非净利润更是直接转为负数,一直延续至今。

苏宁易购持续亏损的原因,从账面上看就是毛利率持续走低,而投入费用不断增长。

公司巅峰期的毛利率接近20%,现在却连15%都不到。虽然说只是5个百分点,但对苏宁这样规模的企业来说,折合到全年的利润差就是上百亿了。

比起京东、阿里,同样是电商平台,苏宁易购主营业务长期后劲不足,其实跟张近东的用人理念也是有很大关系的,据知情人透露,张近东本人缺乏互联网思维,但是个很铁腕却又非常专制的人,由于很难信任下属,因此也缺乏得力的干将。

张近东这种管理风格,也导致了公司上下重执行力但缺乏创新精神。张近东凭着自己的经验主义大刀阔斧进军互联网,指挥团队按部就班执行,让一些后期引进来的互联网高管根本没有发挥的空间,所以真正有想法的互联网人才很难在公司待得长久。相比起京东采用的员工股权激励机制,苏宁的人才竞争力就明显欠缺了。

这是苏宁易购最致命的问题,我们应引以为戒,励精图治。

二、过度扩张,泡沫化预算,让企业入不敷出。

从2009年开始,为了企业扩张,苏宁就开始进入了买买买模式:

2009年,苏宁入股日本老牌家电量贩店LAOX,成为最大股东;

2012年,苏宁电器全资收购母婴平台红孩子;

2013年,以25亿美元收购视频平台PPTV;

2017年,425亿元收购天天快递;同年,大手脚向恒大集团注入战略投资200亿元。

2018年,收购家乐福旗下迪亚天天折扣超市;

2019年,花27亿元收购万达百货,48亿元购买家乐福中国80%股份。

另外还有30亿元参与设立之江新实业,15亿元认购TCL股份等等。

企业对外投资了数百亿,但结果却并不理想。

PPTV亏损超10亿后,从苏宁上市公司主体中剥离;天天快递2020年上半年亏损552亿元;2019年,亏损的苏宁小店、LAOX也被剥离上市体系。

我们大部分企业,虽不一定具有苏宁这样的实力机会进行高速扩张,但企业一旦赶上风口,盲目扩张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的,膨胀的心理还是相当的,因此,也应当引以为戒。

三、企业过分金融化,长期置身于高风险的漩涡之中。

其实,从以上苏宁易购企业过度扩张的事实,我们不难看出,苏宁整体企业的营收比例已经严重金融化,投资性收益远远大于经营性收益,当然了,苏宁购买阿里的股票其实也赚了140多亿,虽然也解决了短期资金应急问题,但长期来看,过多的投资性支出还是将苏宁易购置身于高风险的漩涡之中。

这个问题,张近东最近可能也意识到了,所以他在2月19日的新春团拜会上提出,要坚定地聚焦零售发展,自上而下地聚焦主航道、主战场,做减法、收缩战线,不在零售主赛道上的,该关的关,该砍的砍。

可惜,现在看来这些反省恐怕来的有点迟了。

事实上,现在很多的企业正在资本这条路上扬鞭策马,也希望企业管理团队在看到战略企划 *** 手的视频后,能够有所感触,及时止损。

以上种种分析,一方面也折射了当下电商企业恶劣的竞争环境。各大平台为了争夺流量和用户,短兵相接,不惜用补贴等手段低价竞争,按照传统的市场理念,这已经算是恶性竞争了,现在的企业经营已经很难单纯地只是考虑卖货、收款这个简单的循环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增长寄托在所谓的“市值”上,而市值则可以带来更多的融资和规模化扩张,但市值的特点是,来的快去的也快,大多数情况还只是一堆虚拟的数字。看似是自己的钱,但钱的走向又不能完全被自己掌控。这种现状,也令越来越多的企业老板深感焦虑。

苏宁易购的现状也正好反映了当下大部分企业内心挣扎的真实写照,所以战略企划 *** 手要在这里建议企业家们,还是要让企业回归本行,务请扎实地在主营业务上深耕,严控经营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的比例,克制企业规模攀比和资本跟风运作的欲望,避免将企业置身于金融资产的赌场,陷入资本运营漩涡难以自拔。

资本市场风向说变就变。
美东时间6月23日收盘,京东与百度市值差距仅剩6亿美元,换算成涨幅也只剩1%。当时,业界都忙着掰手指头算京东再过几个交易日就能在市值上超过百度,将百度挤出BAT。
然而,两个月后,不仅没等到京东市值超越百度的荣光时刻,两家的市值差异还从之前的6亿美元扩大到202亿美元。
截至美东时间8月25日收盘,京东的股价定格在4087美元,总市值为58012亿美元。相比之下,百度当日收盘时的股价为22555美元,总市值达到78212亿美元。
以此对比6月23日收盘的市值,这两个月来,京东的市值缩水了近30亿美元,而百度的市值飙涨了166亿美元。
从相差6亿美元到相差200亿美元,2个月里京东和百度发生了什么?
从6亿美元到200亿美元
从6亿美元到200亿美元
京东与百度市值最接近的距离发生在美东时间6月23日收盘,当天京东股价上涨392%,报4295美元,相比一年前大涨了100%,市值达到609亿美元;相比京东的高歌猛进,正处于业绩触底,经历重整和转型的百度市值约为615亿美元。两者的市值差距仅剩6亿美元,换算成涨幅也只剩1%。
下一个交易日,众多媒体熬夜看盘等着京东市值超过百度的历史性时刻,但京东却随后交出了六连跌的成绩单,整体跌幅超过了10%,一下子在市值上与百度拉开了差距。
如果以股价计算,京东在近两个月的波动并不算大,8月25日收盘价4087美元也只比6月23日收盘价4295美元跌了484%。在美东时间8月8日的交易日,京东股价在盘中一度还创下了4899美元的新高。
为什么京东、百度市值在短短两个月差距拉大?短期来看,其中一个直接原因是第二季度的业绩。
这两个月来,京东两次股价大幅下调:一次是6月23日之后的六连跌,另外一次是京东财报发布后的五连跌。
资本市场对盈亏表现得格外敏感。
在香港盛德证券全球市场分析师李智刚看来,之前百度战略不清晰、业务分散,导致很多机构都没有看明白。而京东的优势在于聚焦核心业务电商,在美国市场看好电商股的大背景下得以市值快追上百度。
5月8日,京东发布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久亏之后终于盈利的故事利好京东股价,在两个交易日内上升了近8%,市值逼近540亿美元,与当时百度600多亿美元的市值差距不到100亿。
8月14日,京东发布了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2017年第二季度财报,事实上,第二季度京东通用会计准则(GAAP)下的亏损主要原因是高达747亿元的股权激励以及资产和业务收购所带来的443亿元的无形资产摊销,如果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第二季度京东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9765亿元人民币,已是连续第五个季度盈利。
此外,同为电商企业,紧随京东之后发布财报的阿里给京东的股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京东财报发布后的第三天,阿里交出一个数据亮丽的成绩单。受此影响,京东的股价继续下挫,市值跌破600亿美元。
受阿里财报影响的不仅仅是京东,同为中概股电商企业的唯品会在阿里财报发布后股价也出现了五连跌。
相比之下,百度则交出了一份强于预期的二季度业绩,同时还在财报中证明了其信息流广告业务所呈现的增长前景。
百度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在与今日头条等展开竞争的百度资讯流产品,日活用户超过1亿,资讯流广告收入从一季度底的每日1000万上涨到了每日3000万。
在人工智能大规模商业落地之前,百度信息流成为百度业绩增长的强劲动力,不少业内分析师因此调高百度评级。
有研究报告指出:虽然仍对百度的搜索业务前景持谨慎立场,但在2017和2018财年中,百度信息流广告业务的强大动能将可为其带来该公司急需的喘息空间,预计这项业务收入在2018财年将达到130亿元人民币。
而百度金融业务在今年7月宣布分拆独立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百度的风险。李智刚表示,拆分独立可以使风险隔离,同时也能增强金融业务开展的自由度;其次,由于金融板块的高负债特性,百度将金融业务分拆出去,能使集团的业务轻装上阵,获得更好的估值。
从中长期来看,百度市值的上涨也和出售外卖业务、聚焦人工智能及此带来的想象空间和货币化前景有关。
BAT要变天了?
BAT要变天了?
过去,BAT各自收获了搜索、电商、社交领域的最大红利,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符号。但短短几年时间,BAT三巨头的市值早已悄然变化。
特别在进入2017年,腾讯和阿里的市值先后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你追我赶。尽管百度在两个月内市值上涨近200亿美元,但其资本市场的表现不及腾讯和阿里巴巴集团等巨头。
从2017年4月1日~6月30日的业绩来看,阿里巴巴、腾讯在收入和盈利上都实现了大幅增长,尤其在单季度收入上,双双突破500亿元人民币,而百度总营收刚刚超过200亿,达到20874亿元,同比增长143%,净利润同比增长829%。而京东二季度财报交易总额、营收都达新高,但费用和成本也大幅上涨,大促销也给盈利带来压力,带来403亿元的运营亏损。
All in人工智能可以说是百度最大的强项和亮点,但人工智能显然是一个高投入、慢产出的领域。财报显示,过去一年,百度研发投入约在100亿元,到了今年第一财季,研发支出达到人民币2835亿元,同比增长349%。
现在来看,百度人工智能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如何把技术和业务有效整合,实现场景的落地,这对百度来说才刚刚开始;而云计算业务,无论阿里云还是腾讯云,都是它有力的挑战者。
对京东而言,上市以来的首次盈利让京东冲上市值高峰,但它还未在某个领域建立起自己绝对性的主导地位。而且,与腾讯、阿里3000亿美元的市值相比,京东距离不少的身位。

这个可不一定哦,持有67%的股权只能说明你是公司的绝对控股的股东,有在重大事项上的一票决定权,但不意味着你就拥有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

首先需要明确一下概念就是绝对控股和绝对控制是不一样的,绝对控股是指持股比例达到67%及以上,对股东大会的表决事项拥有了一票决定权,而绝对控制则是指能够对公司的人事认命、经营决策等实施控制。

有限责任公司在公司法中规定允许同股不同权,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股权在股权比例、表决权和分红权之间可以做出不同的安排,例如允许存在一股多票的情况,就是说即使拥有67%的股权你也可能只有10%的表决权甚至更少,在这种情况下你对公司的经营决策和人事认命等日常公司业务就没有控制权,在目前国内就有很多这样的企业,例如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和华为等,创始人本身持有股权很少,但是表决权比例很大,和这样的模式雷同。

那么问题来了,拥有67%的股权怎么才能对公司实施绝对的控制呢?首先有一点可以肯定已经拥有了绝对的控股权,因此要明确下来自己的表决权,做到一股一票,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和认命实现控制。

再者,要对董事会和法定代表人实现控制,董事会和法定代表人是股东聘请的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的机构和人员,因此要实现对两者的控制,不然即使你能够控制股东会,但是经营过程中董事会和法定代表人一意孤行的执行别的经营政策,不符合你的战略设想也是没办法的,毕竟对外法定代表人代表的就是公司的意志。

综合上述原因,即使拥有了67%的股权,也不一定就能对公司绝对控制,只有再把经营层面也控制才能说你对公司完全控制。

因为在股东大会上对于公司的重大事宜的决策要求全体股东三分之二以上投赞成票才能够通过,所以要绝对控股,个人所占有的股份数应大于或等于三分之二(即67%)才行。

实际 *** 作上,只有持有公司股权6667%即三分之二以上才能绝对控制公司,持有公司股权51%以上只能相对控制公司,也就是说,只有持股达到三分之二以上才能完全按照大股东意愿进行公司管理。

参见公司法第四十三条、第一百零三条,股东会会议或股东大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参见公司法第一百零三条,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过半数通过。公司法第一百一十一条 董事会会议应有过半数的董事出席方可举行。董事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通过。

扩展资料:

绝对控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1、提高决策效率

绝对控股意味着绝对控股股东对公司有着较大的决策权。对一般决议事项,绝对控股股东可以很快决定;

对需要股东(大)会全部表决权三分之二以上通过的决议事项,绝对控股股东更容易联合其他股东表决通过相关事项。这种集中的决策权可以提高公司的决策效率,避免因股东(大)会无法通过有效决议导致公司决策机制失灵。

2、过度介入公司管理

另一方面,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存在绝对控股股东时,此时大股东的监督成本具有规模效应,该股东就会责无旁贷地担当起监督者的重任。

虽然绝对控股模式使得控股股东更换公司管理层轻而易举,但由于让股东认识到自己所作的任命是错误的,或确认自己的代理人确有经营失误的成本比较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股权的高度集中也不利于经理的更换。

3、影响中小股东利益

在绝对控股模式下,其他中小股东实际上丧失了投票权,无力监督也无心监督。这种情况下,大股东往往会诱生出机会主义行为,如绝对控股的母公司把上市公司当作提款机,利用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等。

大股东对私人收益的追逐将会直接降低公司价值,从而损害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大股东可能以牺牲企业利益为代价为自身攫取更多利益。

一般的情况下,持有公司67%的股权,能够绝对控制公司。

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如果有下列情况,则不一定。具体如下:

一、持有67%的股权,是否有67%的表决权

一般情况下同股同权同分红,就像股份有限公司把股本分为等额股份,同股同权。但有限责任公司有例外。公司法中规定,允许有限责任公司同股不同权,可以在股权比例、表决权以及分红做出不同安排。这个同股不同权,需要在公司章程中约定。

67%的股权,其投票权可能高于67%,也可能低于67%。在股权比例如此高的情况下,如果有股权激励的情况下,分红的比例也会大大低于67%的比例。

同时,公司股权若存在 AB模式 ,则高比例的股权,也不一定有相应的表决权。关于AB股模式,参考问答尾部的扩充资料。

二、持有67%的股权,是否能够控制股东会

这个和上述表决权类似,但同时注意公司章程中是否约定公司的某个股东有一票否决权。公司章程是由股东会表决通过的。如果有这个一票否决权的特别约定,则控制不股东会,更控制不了公司。绝对控制,也是一句空话。

三、持有67%的股权,是否能够控制公司的董事会

股东会做出决策,董事会负责执行。董事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通过。决定董事会半数以上董事人选,你才能对董事会进行控制。

如果你拥有67%的股份,有67%的表决权,控制了公司的股东会和董事会,即使不能绝对控制公司,也和绝对控制相差无几了。但绝对控制公司,并不意味你的公司行为可以违背公司法,制定的公司章程也不能和法律相违背。

以上,作为股权设计的一般参考。

扩充资料:

一、AB股模式

二、公司法中涉及的相关比例

1、绝对控制权67%(2/3),相当于100%的权力,修改公司章程/分立、合并、变更注册资本、主营项目、重大决策;

2、相对控制权51%(1/2),控制线,绝对控制公司;

3、安全控制权34%(1/3),一票否决权;

4、30%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线;

5、20%重大同业竞争警示线;

6、临时会议权10%,可提出质询/调查/起诉/清算/解散公司;

7、5%重大股权变动警示线;

8、临时提案权3%,提前开小会;

9、代位诉讼权1%,亦称派生诉讼权,可以间接的调查和起诉权(提起监事会或董事会调查)。

在公司未设置“同股不同权”的情况下,谁拥有的股权越多,谁的控制权就越牢固。

那么创业者、企业家要掌握多少比例的股权,才能实现掌控公司呢?

企业控制权的三条红线:

67%的股权=完全控制权

51%的股权=绝对控制权

34%的股权=相对控制权

所以一般情况下,超过50%的股权就属于具备绝对控制权,更不用说持有67%的股权。

超过67%的股权,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四十三条第二款就约定好其权利。

不管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还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股东大会要求的是出席会议的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通过,但并不要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一定要占比三分之二以上。

在任何企业中,特别是对创始人来说,控制权远远比股份重要,重要到宁愿不要股份,也要控制权。

但拥有超过50%股权并不意味着有绝对控制权。

比如,华为任正非,只拥有华为14%的股份,却拥有华为的100%控制权;马云占阿里巴巴76%的股份,也是拥有阿里巴巴的100%控制权。

很多人对控制权有着误解,认为自己持有多少股份,就拥有多少权利。其实,股份和控制权的制定都是有前提的。

因为《公司法》第四十二条提到公司章程可以约定股东会是否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如果约定为否,67%的绝对控制线也就失去了相应的意义。

所以拥有股权和拥有控制权是两码事。

大家好,我是陈梦佳,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我的观点。


一般来说一些重大事项的如公司的股本变化,关于公司的增减资,修改公司章程、分立、合并、变更主营项目等重大决策,得到2/3以上票数支持就行的。


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 股东会会议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以及第一百零三条第二款但书 股东大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所以说,一般的情况下,股东之间没有特殊的约定,仅仅采用公司登记机关给的标准化章程或者直接从网上下载的章程,这样的公司里面的绝对控制权就是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就行了,三分之二以上就是6666%,一般也就说成了67%。这里的绝对控制既适用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也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二者相比较而言,股东大会要求的是出席会议的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通过,并不要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一定要占比三分之二以上。


这里说的绝对控制权说的前提是一般情况下,因为《公司法》第四十二条有但书陷阱,即公司章程可以约定股东会是否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还有是以认缴的出资比例还是实缴的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如果约定不以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或者有的实缴了出资有的没有实缴出资,但是约定的是按照实缴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这样的表决权就都到了实缴的这个股东里面了;还有就是有的实缴了,但是约定的是按照认缴的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这样对实缴的股东是否公平也需要进行综合考量了;还有我们前面说的章程里面对几种特殊情况的特别约定,要求全体股东一致同意的情况,67%的绝对控制线也就失去了相应的意义。


举个例子:


李雷和韩美美开办了一家贸易公司,李雷认缴出资70万,持股比例为70%,韩美美认缴出资30万元,持股比例为30%,公司整体注册资本为100万元。


如果这个公司章程仅仅约定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那么一般情况下李雷个人就可以决定公司的大小事务了,就连公司的增减资,修改公司章程、分立、合并、变更主营项目等重大决策都可以单独决定了。


如果公司章程约定按照实缴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李雷仅仅实缴了5万元,韩美美实缴了30万元,那么韩美美的持有的实缴出资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二以上了,这样,虽然表面上看着李雷是大股东,但是实际上韩美美依据实缴出资的情况,个人就可以决定公司的大小事务了,就连公司的增减资,修改公司章程、分立、合并、变更主营项目等重大决策都可以单独决定了。


如果李雷和韩美美对公司的章程又特别约定,约定公司的增减资,修改公司章程、分立、合并、变更主营项目等重大决策需要经过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就必须征得他俩人的一致同意了,不能仅仅依照出资比例了。


如果李雷和韩美美对公司的表决权有特使约定,比如参照AB股制度,将公司的股权和注册资本拟化为100股,韩美美持有的股权一股有10票的表决权,李雷的一股只有一票,那么李雷仅仅有70票,韩美美则拥有3010=300票,这样的话,依照这个制度,韩美美个人就可以决定公司的大小事务了,就连公司的增减资,修改公司章程、分立、合并、变更主营项目等重大决策都可以单独决定了。

因为在股东大会上对于公司的重大事宜的决策要求全体股东三分之二以上投赞成票才能够通过,所以要绝对控股,个人所占有的股份数应大于或等于三分之二(即67%)才行。

实际 *** 作上,只有持有公司股权6667%即三分之二以上才能绝对控制公司,持有公司股权51%以上只能相对控制公司,也就是说,只有持股达到三分之二以上才能完全按照大股东意愿进行公司管理。

参见公司法第四十三条、第一百零三条,股东会会议或股东大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参见公司法第一百零三条,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过半数通过。公司法第一百一十一条 董事会会议应有过半数的董事出席方可举行。董事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通过。

扩展资料:

绝对控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1、提高决策效率

绝对控股意味着绝对控股股东对公司有着较大的决策权。对一般决议事项,绝对控股股东可以很快决定;

对需要股东(大)会全部表决权三分之二以上通过的决议事项,绝对控股股东更容易联合其他股东表决通过相关事项。这种集中的决策权可以提高公司的决策效率,避免因股东(大)会无法通过有效决议导致公司决策机制失灵。

2、过度介入公司管理

另一方面,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存在绝对控股股东时,此时大股东的监督成本具有规模效应,该股东就会责无旁贷地担当起监督者的重任。

虽然绝对控股模式使得控股股东更换公司管理层轻而易举,但由于让股东认识到自己所作的任命是错误的,或确认自己的代理人确有经营失误的成本比较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股权的高度集中也不利于经理的更换。

3、影响中小股东利益

在绝对控股模式下,其他中小股东实际上丧失了投票权,无力监督也无心监督。这种情况下,大股东往往会诱生出机会主义行为,如绝对控股的母公司把上市公司当作提款机,利用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等。

大股东对私人收益的追逐将会直接降低公司价值,从而损害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大股东可能以牺牲企业利益为代价为自身攫取更多利益。

楼主您好,持有67%的股权就意味着拥有公司绝对控制权吗?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来看待,有些时候拥有51%以上的股份,虽然说你是这个公司的大股东,但是没有经营权,所以说最终的实际控制人也不是你本人。当然这个股权稀释或者股权分割的话,那么需要在条款里有一个明确的说明,比方说由股东亲自来管理和经营这家公司,那么这样一来的话,作为大股东来讲,基本上都是由这个实际控制权的。

但是也有一部分特殊的情况,即便自己拥有很大的股份,但是实际上经营还是由公司的CEO或者说董事长来实际控制,但是董事长本身可能他的股权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所以说他并不具备大股东的身份,但是他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比如说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

因为阿里巴巴最大的股东是日本的软银,他拥有绝对的控股权,但是他没有绝对的控制权控制权,我们都知道是在CEO马云的手里,但是马云本身的股份相对来说比起软银呢,还是要少了不少,但是他拥有这个控制权,所以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你拥有了一个公司50%以上的股份就拥有了这个公司的绝对控股权,所以,67%的控股权就不用说了,但并不是说,你拥有绝对控股权就拥有了绝对控制权。

在拥有一个公司的绝对控股权的情况下,股东大会的一切你都可以拥有一票否决权,即便其他所有的股东合起来反对你也没用,因为股东大会的表决是按照股份的多少来算的。

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就意味着这家公司的所有权力,包括财政权、人事权、经营权等等都是归一个股东控制,但是在现代化的公司体系里,要拥有一个公司的绝对控制权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拥有这家公司100%的股份,也就是独资公司才行。

即便是在拥有了绝对控股权的情况下,即便是股东大会可以一票否决的情况下,虽然说股东大会的任何决议,只要不同意就不会通过,但是其他股东仍然可以提议。其次在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当然绝对控股的股东可以任命自己信任的亲信去做公司的CEO,或者亲自去当CEO,但是其他股东仍然可以监督管理公司。公司仍然要把公司的经营状态毫不保留地告知其他股东。如果存在着经营上的违规行为或者是利益输送行为,其他股东有权保留自己的权力,并且也可以依照相关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所以按照题主所说,67%的股份也只能说是得到了绝对控股权,但不能得到绝对控制权。有绝对控制权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独资企业。

不一定,要看企业股权结构设计是不是同股不同权。

企业控制权的三条线:

67%的股权=完全控制权

51%的股权=绝对控制权

34%的股权=相对控制权

1、绝对控制权67%,相当于100%的权力,修改公司章程/分立、合并、变更主营项目、重大决策

2、相对控制权51%,控制线,绝对控制公司

3、安全控制权34%,一票否决权

特殊情况下可能67%股权不代表67%的投票权

1、A/B股:A类1股有1票投票权,B类1股有N票投票权,对外部投资者发行A类,对创始人或管理层发行B类。

比如京东、Facebook、Google等:刘强东手里的1股相当于20倍的投票权利,刘强东用207%的股权控制了京东837%的投票权。

2、在修改公司章程时,除了满足所持有表决权三分之二以上股东多数通过外,受影响的股东还应全部同意。如果是股权变动需要重新确定,需要重新召开股东会按照上述原则修改公司章程予以确认。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股权激励一张图揭秘,年薪1元的刘强东期权股怎么玩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