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纸扎千年匠,第1张

喻奇驹  /文    谢康平  /摄影   

纸扎,始于古代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一般指取悦鬼魂的丧葬用品。千百年来,从俑、冥器到纸人纸马,形式在衍生变化,民俗艺术也在延续和发展。

平江有民俗艺术生存的深厚土壤,纸扎工艺也因此得以千年传承下来。平江纸扎,原汁原味地承袭了南国纸扎艺术风格,阴柔、精巧,具有强烈的巫楚文化特色。

扎匠,是纸扎的制作者,在“九流十艺”中并未排上名儿。历来扎匠由篾匠带管,但其技艺却涵盖了篾匠、画匠、书法、剪纸,还题诗作对,粗中有细,是工匠中的多面手。

扎匠奉荷叶仙师为祖师,相传为鲁班仙师的妹妹。民国前,扎匠兼做香灯师,后分开,各执其业。

纸扎扎制分家庭作坊和前店后坊。纸马店一般属于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焚化冥品,兼营纸张、香烛、鞭炮、寿衣寿被、铜锣,以前开有专门的彩扎店,专营风筝、灯笼等喜乐纸扎,现已被精品店取代。纸扎家庭作坊,属于名气大一点的师傅,技艺、口碑好,酒香不怕巷子深,不愁销路。

扎匠的工具,无非篾刀、钻、锯、剪、刻刀,外加文房四宝。处理接口的钻子,以前用“手钻”,现在改为“电钻”。

耐人寻味的是,扎匠不用工尺,丈量尺寸全凭口口相传的心法、眼水和实际 *** 作积累的经验,以中指与大拇指张开的“限”来比划,同时,也根据纸张的宽度决定尺寸。其精确度几乎接近于尺子刻度。

纸扎以篾条为龙骨,纸张作裱糊材料。龙骨的主篾,一般先标划红印痕,左右上下,依结构搭接,接口处用宽一公分、长五公分皮纸条缠扎,再用糨糊粘合即可。龙骨结构,纵横交错,关键接口,在主篾上钻孔,副篾削尖,对孔相接好后,再缠以皮纸条固定,结构十分牢固。

品类繁多的纸扎,无非以喜忧与红白区分。

喜感多姿的纸扎

此类纸扎品,多用于庆典、节日或儿童玩乐用。

六方鼓型灯笼、八角灯笼、鱼儿灯笼,是少儿玩具中的大路品种。六方灯笼最便宜,鱼灯笼,工艺复杂,偏贵些。记得小时候,丧葬纸扎被视为“四旧”,革命之下,消失殆尽。年节时,扎匠偶尔扎制一些灯笼,换点零花钱。

记忆最深的是每逢过年,总能见到街对面巷口挂满各色灯笼。扎匠的女儿,穿着蓝底碎花衣服,守在灯笼前,一边应付着顾客,一边紧张地张望着,生怕“打击办”的张拐子来捣毁摊子。那灯笼上画的花花草草,简单几笔,相当生动、传神。我只看,不买,因为母亲手巧,早早做了兔儿灯笼给我,底有轮,可拖着跑,两只耳朵还会动。

狮龙队的龙头、龙尾、狮头、龙珠、春牛、蚌壳,还有品种繁多的跑马灯笼等,都是扎匠的杰作。狮子头的扎制,技术含量高,准确地说是织造,外糊桐油皮纸,做工精细,扎实,耐受得住舞师们剧烈舞动而不散架。

由于心灵手巧,亲友 *** 办喜事,扎匠若去帮工的话,分配的总是细活。剪剪大红窗花、喜字、串花和蝴蝶,扎制大红灯笼。喜得贵子扎的是“麒麟灯”,新婚喜庆扎的是“鸳鸯灯”,祈求丰收扎的是“金鱼灯”……色彩艳丽、造型拙朴、寓意深远,这些美轮美奂的彩扎,烘托、增加了喜庆气氛,扎匠获得的红包也比其他喜工多很多。

民国以前衙门每年举办迎春、迎神仪式,其春牛、牌坊、行春桥等,都是扎匠扎出来的。解放后,戏台、门面装璜、舞具等彩扎品,渐渐消逝于历史的烟云中。扎匠所扎的跨街“彩门”,仍多见于各类节庆活动,现阶段,充气彩门成为新宠,扎匠又退出了这个领域。

风筝,则是纸扎品中的浪漫之作。“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春之野,凌空飞舞云端的纸鸢,无一不承载着匠人放飞梦想的浪漫情怀。

形式多样的一般焚化品

此类焚化品,又称冥品,通俗的喊法为扎货。

其品种不外乎岩山、金银山、摇钱树、衣箱、轿子、花圈、灵屋等。单位送花圈,送纸扎货的是“闻客”。一般亲戚送金银山。近亲送摇钱树。送岩山的,是女亡者的娘家。

岩山,又称靠山、背山,寓意宝山仙境。作为后家人,希望亡人的归宿,是山水秀美的极乐世界,俗世的繁华,一样不缺。岩山基座与山岩等高,以红白绿配色,留白处,供吊丧者提写名字。山岩为黑色,一大两小,高低错落,是岩山的主体。两边粘以盘龙,表示来龙去脉。岩山前坪的摆设,特别讲究,它随客户的爱好、价钱的高低,配上各种菩萨、偶人,个数不论。最普通的是观音岩山,若客户出的钱多,可以指定扎“戏”,如“三国”中“华容拦曹”“诸葛吊丧”等。还有“渔樵耕读”“八仙过海”,不一而足。传鉴读得多的客户,会挑内容扎,你还要能应付得下来。

金银山、岩山、摇钱树、金银锭、聚宝盆等,都要成双成对地送。摇前树前要有守树的童子,有的地方,金银山配有守山武夫。除了这些,还有富户指定扎狮、马、鹿、象等,专为在送葬、迎亡、送香、请水等游乡过街时招摇之用。至于沐浴盆、血盆等也有人扎,是专为法事内容而扎的,并不普遍。中国洋务运动先驱盛宣怀出丧扎过一次龙型灵车,恐怕是帝制消亡后的唯一一次,暂且按下不表。

灵屋,是孝家表现孝心的必须品,在焚化品中最为贵重。

老人辞世,亲人准备后事,请扎匠与讣闻是排在头号位置的事情。扎匠必须比和尚先期一天抵达,劈、削、接、裁、糊、绘,紧锣密鼓,抓紧完工,才能赶上和尚的法事节奏。

扎匠被请去后,从裁竹、破篾到扎制,长长短短要准备百余根篾条。纸片,要裁剪大大小小几十片。砖瓦纸可以从家里印好带来,雕花窗却要现场雕刻。画画、写字,要按时赶制完工,工夫有蛮紧张。

灵屋大小规格,按行话来说,有半张桌、二张桌、三张桌、四张桌、六张桌、八张桌、十二张桌之称。半张桌大的是“下饭亭子”。从三张桌起,有前、后、中栋,冲亭高出屋宇之上。十二张桌,比八张桌多出了花园、附屋等。花园中,花团锦簇。“池塘”里,可以放水养鱼。屋内陈设应有尽有,现在与时代同步,加上了家用电器、小车、麻将桌。附屋里,推子、风车、磨坊、农具,奴婢长工,家禽家畜,一应俱全。

灵屋内饰中写的、画的,切时切景,扎匠的诗文功底,一览无余。民间说,好扎匠是半个秀才,就是指这个方面。灵屋地基两侧,均贴有水火二龙和车夫,祭灵涂上鸡血后,借托“车夫”,跨越阴阳两界,阳烧阴送,推送到“奈何桥”的彼岸。

在丧事的最后一天,乡人将所有冥品,登记造册,盖上“火关”,准备妥当,帮工、亲友,或抬、或举,在鞭炮牵引下,走向事前选好的焚化地。铺上稻草,将簟子覆在上面,依次将灵屋上、中、下栋摆好,岩山靠放在屋后,金银山、纸俑纸马等冥品,簇拥在屋的四围。宽袍阔袖的光头和尚或老道,扬着灵幡,微闭双目,念念有辞做法事。一会儿,火从四角点燃,华屋财帛终究付之一炬。

灵屋之最大者,叫“铺屋”,有四十八张桌大,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几成绝唱。

据老人讲,平江东乡只扎过两回:长寿街富商邓元新家扎过一次,加义练埠李南生家扎过一次。李南生曾任过国民党军长,财大气粗,讲排场。当年,两大户遍请地方扎匠,只有本地域大扎匠喻甘霖敢于揽下这桩“瓷器活”。

扎“铺屋”,是大工程,必须多门类匠人合力完成才行。喻师傅任总指挥,木匠安装地板、搭建大架,篾匠织篾折,作墙壁。选址野外平坦处,打上一个大棚,在大棚内完成整个工程。这样的“铺屋”,按大阴宅宅院设计,内面十分宽敞,和尚可进去屋内,挥洒自如地做法事。一般六张桌的灵屋,二个人扎,一天一夜就完工。而“铺屋”,几个工匠精雕细琢,忙活了半个来月。待到七七四十九天的大道场结束时,才将精心打造的象征着权势和财富的“铺屋”焚化。整个制作过程和焚化的过程,那是人山人海,场面蔚为大观。因为很少扎制,这项技艺业已失传。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转点化的是阴财,而黎明化的是阳财,无论选择的是何时间节点,作为哀家,丧事也快要接近终点。亡者,再次领受了红尘俗世的繁华,也快要归葬青山,华屋秋墟,一切的浮华,终将逝去。

大型祭典焚化品

纸扎中的大手笔,无疑是大型祭祀活动中的焚化品了。它承载着湖湘巫楚文化的灵魂,悠悠千年,传承至今。

招魂,始于屈原,千载以下,在平江,这种巫楚文化遗风尚存,并极其盛行。做清事,拯孤、放河灯,超度无辜亡魂,在民间时常举行,属于公益祭祀。既如此,民众参与度高,整个过程,如过年过节一样热闹多姿。

在这个活动中,扎匠的手艺,摆在重要位置。通常来讲,凡是清事活动中要用的纸扎,都要扎匠制作。比如驱邪的“九星僬面神”,相传为观音菩萨的化身,高大威猛,舌头上站立有二十公分高的观音菩萨,专吃恶鬼。又比如封斋悬幡上的白鹤、唐三藏师徒、三牲祭品等。最有看头的当属天、地、水、阳四界菩萨,分别骑在凤凰、麒麟、盘龙、飞马的背上,武将装扮,穿铠甲,插背负旗,戴头巾,面目威严,十分逼真。阳界菩萨是眉清目秀的武小生,俊朗挺拔,虎虎生风。

做完拯祭,“风邪”“鬼魅”尽收囊中。接下来的节目,是“倒僬”(即焚化僬面神),熊熊烈焰之下,纸扎顷刻之间化为灰烬,法事方告一段落。

扎匠还要制作一艘纸船,带蓬,有艄公、艄母和二十四位划船手。这艘船,由义工抬着,在道士的引领下,吹着唢呐,敲着锣,打着鼓,在本社街巷中,户户游到。入门进厅,由道士作法驱魔,将捉来的瘟神恶鬼装到船上,送至汨罗江边。然后“遣船”,将其遣送出本社地界。夜色下,人影幢幢,站满河岸。纸船下水,两旁飘着闪烁明亮的河灯,随着潺潺流水和悠悠的唢呐声,一荡一漾间,渐渐飘远、飘远……

(作者系长寿镇  人,平江县供销系统职工)

纸扎,又称糊纸、扎纸、彩糊等,融剪纸、绘画、草编、竹扎和裱糊于一体,是一门独特的中国民间艺术。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棂棚、戏台、店铺门面装璜、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项。狭义纸扎主要用于祭祀及喜丧习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制品。这里的“纸扎”指与祭祀活动及民间喜丧相关的纸扎。纸扎文化包括纸扎品的制作技艺和相关的祭祀、喜丧习俗活动等内容。
在长期对自然和生活的抗争中,人类创造了一种能安慰悲伤、调解消极感情的方式,即用祭祀来供奉先人,用丧俗形式来悼念死者。供奉纸扎的形成,是原始社会以来祭祀、墓葬殉葬俑的演变和发展的结果。奴隶社会,奴隶主往往大批杀害活人,用于祭祀和殉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尧虞舜时期,人们认为以活人为牺牲过于残暴,便束草拟人,名曰“刍灵”,经巫师念咒作法,以示具备人性,然后焚化。因而凡祭天地、神祇、先祖等,杀人祭祀的野蛮迷信逐渐被“刍灵”替代,佐之以牲畜,沿例成习。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活人殉葬逐步被废除,改为木俑殉葬;秦汉以后,制陶业的兴旺和普及,陶俑又逐渐代替了木俑。丧俗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变革。自汉代有纸之后,纸扎艺术应运而生。纸的特性软、坚韧、有拉力、纸扎假以中坚枝骨、外涂色彩,造作便捷、造价低廉、造型美观、造化神速,欲佛欲神、欲人欲兽、欲物欲宅,随心所欲,实非他物所能比拟。于是,纸扎正式登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的历史舞台,大显身手,蓬勃发展,形成纸扎文化,其作品琳琅满目,无所不为,上可登国家宗教之大雅之堂,下可融入民间习俗之活动。
宋代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到宋代时,祭祀、喜丧俗纸扎已成为专门经营的行业,京城专门有纸扎纸马店。北宋称扎纸为“装銮作”、“打纸作”、“冥器作”、“纸铺”等。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的前几天,市井街坊里开始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缎带、五彩衣服等,这些都是扎好架子糊上纸制成的。其中还记载:“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书中描述每年从九月下旬开始卖冥衣靴鞋、席帽衣缎,为的是在十月的朔日(每月之初一日叫朔日)祭祀之用。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喜丧俗艺术形式也在演变,对神明鬼魂的崇拜更倾向世俗化、功利化,更注重人情。到北宋时期,烧纸俑、纸马开始盛行,纸扎成为宋代以来喜丧习俗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遍及我国各民族。
明清
明清之际,纸扎成为喜丧俗和鬼节的主要用品。明清纸扎工艺更胜于宋元,应用也更广泛,成为当时各个阶层喜丧俗和祭祀活动的主要用品。清代于敏中曾在《日下旧闻考》记载了京城办丧事出殡的情形以及纸扎的情景。书中描述的大意是:当时办丧事出殡的花费很大,参加出殡的人多达500人,有丧车、铭旌。铭旌高达5丈,上面缠绕着帛布,一次丧事要耗费100多匹帛,还有香亭幡盖仪从等。另有用纸扎糊的供奉物品,仅是纸糊扎的房屋就有数十间;出殡的路上,还有专门在死者棺木旁歌舞的优童,一路上跳竿走马,表演一些戏曲。《帝京景物略》也有记载,十月朔日,民间有这样的习俗:纸扎作坊用五种颜色的剪纸做成男子的衣服,有几尺长,称为“寒衣”,几乎家家要在夜晚祭奠,在家门前将寒衣焚烧掉,称为“送寒衣”。明末“三一教”教主林龙江(兆恩)为超度死于倭寇之祸的大批无辜亡魂,设醮迎神,也更是以纸扎作为祭奠之物。各种文献的记载说明,历史上纸扎的样式是多样的,在民间喜丧或祭祀活动中的使用非常普遍。
近代民间,“喜丧”习俗的形式较流行,这是人们对丧事处理的又一新的样式,它不象以往的只是单纯信仰神祗鬼魂,而更多注重人生观念和情感表达。 “喜丧”风俗对丧亡的理智而达观的态度显然受到了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人们认为在殡尸期间,对于刚离开人世的亲人应给予一种慰藉。一切哭丧、吊孝、祭祀、守灵、送纸钱、烧纸马等都不外乎是为取悦于鬼魂而安慰亲属的具体做法。丧俗的所谓“颂鬼”,实际上是安慰人,所以丧葬扎俗发展为“喜俗”形式,使祭祀更体现为深厚的人情味。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人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人类最朴素、最纯真的感情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因破除封建迷信一刀切的历史原因,民间纸扎一度销声匿迹。直至1977年,因宗教政策的逐步宽松而得以恢复。此后,纸扎文化与时俱进,日新月异,宇宙飞船、别墅、电视、轿车等新时代的产物也进入纸扎艺术,纸扎艺术日臻完善,规模蔚为壮观。纸扎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是对民俗艺术的传承和发扬。
莆田黄氏纸扎即是传承了民间这一艺术,从清道光年间黄玉贤开始开设纸扎铺传承至今已愈六代,在莆田民间颇具影响。 张氏纸扎工艺至今已有数年,祭过程中要用纸钱、纸人、纸马、纸房子、纸扎灵屋,纸供具,以礼待鬼神。祭祀丧俗主要目的在于厌胜、巫术、符咒、兆验、占卜等。由于人们迷信灵魂,便出现了各种招魂、拘魂、礼魂、送魂的丧俗形式。从史前时期陪葬的石器、玉器、陶器,到后期的青铜、漆、木、瓷类的明器和俑,以至宋代之后出现的纸扎祭灵,表明丧俗活动也通过种种样式表达人类的情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当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时,对尸体的处理很简单,其情境为,《易·系辞传》中记有:“古之葬者,原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这种埋葬方式近乎于对待野兽。随着社会礼仪、伦理观念及感情因素的加强,人们便把丧葬列入人生中重要的礼仪之一,这源于生者希望故去的亲人在冥世也占有更多财富,生活得更好的心理。随着丧俗规模的不断扩大,丧俗艺术也根据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不同的葬俗形式而发展起来。
如常见的丧舞、哭丧、扎台唱戏、鸣放鞭炮,制作各种明器及武俑、乐俑、伎俑、侍从俑和纸糊马车等,或将死者的生平和相关的民间故事、鬼魂传说、宗教活动刻画在墓室、棺椁、棺罩上,或建造陵墓、塑像、立碑等等,这些丧俗活动,都采用了丰富的艺术样式。 不管是工艺品还是几十用品都经过历史考验。 多用于农村丧事。用高梁杆、柳枝、麦杆、谷草等捆扎造型,外用彩纸糊裱。主要扎有童男、童女、金山、银山、摇钱树、骏马、彩车等。近几年扎有电视、轿车、楼房、沙发、自行车、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化生活用品,仿真性极强。

纸扎   [zhǐ zhā] [纸扎]基本解释

1同“纸紥”。
2即纸札。用纸和竹篾扎成的冥器。参见“纸札”。

[纸扎]详细解释

同“纸紥”。

即纸札。用纸和竹篾扎成的冥器。参见“ 纸札 ”。

[纸扎]百科解释

纸扎,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扎作、糊纸、扎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狭义的纸扎指的是丧俗纸扎,主要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 更多→ 纸扎

[纸扎]英文翻译

Paper

[纸扎]相关词语 白事 灵位 锡箔 灵房 年画 三牲 喷雪 丧葬 火纸 纸马 香烛 丧事

迄今发现最早的纸扎实物,是1973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发掘的纸棺。棺体骨架用细木杆扎成,从前至后,有五道弧顶支撑作支架,再糊上废纸,外表为深红色。此棺长23米,前高087米,宽068米,后高05米,宽046米。纸棺糊制的废纸,大多是唐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753年~755年)的庭西、西州一些驿馆的马料收支帐单纸。根据考古现场遗迹分析,安葬死者时,先将死者放在一片糊有废纸的苇席上,然后再罩扎制纸棺。根据墓主人随葬品买地券上的记载,年代为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这具特殊的纸扎棺材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纸扎称谓及主要用途不尽相同。北宋称为“装銮作”“打纸作”“冥器作”“纸铺”等。根据明人著《如梦录》所述,专门从事纸扎制作的人称为“扎彩匠”,其经营场所为“纸扎铺”“纸马铺”“纸马香铺”等。纸扎铺也卖“寸鸹扇子”,有扎彩匠扎“显道神”,其头约有五尺高、六尺围圆,这种纸扎是王府出殡时都要使用的。
供奉纸扎与民间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其形成是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的发展和演变的结果,用丧俗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对世人来说能起到安慰和调节伤感的作用。最初的殉葬品,可能是用活人活物来充当的。奴隶社会,贵族死后盛行以活人殉葬。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意识到这种行为过于残酷而逐渐被废除。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俑,可能是用茅草扎成的草人,孔子称之为“束草为人形”的“刍灵”。后来又发展为用木偶人陪葬,大体上可以看出有些像人形,古代统称为“明器”。
作为明器的俑有各种形态,据《古明器图录》记载,“介士”为主人守卫,“奄竖”可以为主人“随侍”,“侏儒”可以为主人“作剧”。秦汉以后,由于制陶业的发展及普及,陶制俑又逐渐代替了牛、羊殉葬品及木俑。从陪葬俑的逐渐变化过程可以看出,手工业的不断进步,推动人类文化不断发展,并使一些陋习被废除,丧俗艺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革,因而便出现了像秦始皇兵马俑那样壮观的随葬规模。
汉代实行“举孝廉”,在政治、伦理、道德诸方面,都以孝为标准。为倡导孝道,提倡厚葬,俑及其他明器的制作规模之大、样式之丰富,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唐宋之际,随葬明器及俑仍有一定规模,丧俗文化又融入外来文化的因素,加上中国道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灵魂升天的“生命二元论”信仰更加普遍,与之相关的丧葬及祭祀用品也出现了新的形式。造纸术发明并成熟以后,纸被运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到北宋时期,烧纸俑、纸马开始盛行,纸扎成为宋代以来丧葬习俗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遍及中国各民族。纸材料的诞生和普及是纸扎艺术发展的首要条件。随着宋代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丧俗纸扎形成一个专门行业,京城有专门经营纸扎的“纸马店”。
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曾提到杭州繁华市场的“舒家纸扎铺”“狮子巷口徐家纸扎铺”。明清之际,纸扎成为丧俗和鬼节的主要用品。从一些地方志记载来看,明清纸扎工艺之精湛远远超过宋元,应用也更广泛,成为当时各个阶层丧俗和祭祀活动的主要用品。值得注意的是,自宋代以来,丧事必需供佛,或请僧道为死者祈祷祝福,到元明清直至近现代一直延续这种风俗习惯。丧祭过程中要用纸钱、纸人、纸马、纸房子、纸供具。
考古发掘及有关史料表明,唐宋之前,绝大部分俑和明器是用不易腐烂的硬质材料制成,如石器、玉器、漆器、青铜、陶器、瓷器等等,宋代之后,随着佛、道文化对民众的影响,焚香、烧纸、焚烧纸人纸马便随灵魂升天的“生命二元论”意识而逐渐兴起。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丧俗艺术形式也在演变,对鬼魂的崇拜更倾向世俗化、功利化,更注重人情。人们或因表达对死者的哀思,或利用悼念形式减轻对死亡的退避、恐怖之情,或者出于相信死者的灵魂存在而彼此转生,死者家属都要尽其义务,按当地风俗习惯,进行各种丧葬活动。

就是在出殡上山的那天要把社坟一起挂了。就是参加葬礼的亲友在出棺那天来孝家时,要买一个挂社坟专用的民俗纸扎冥器—“钱筒”带来,孝家在门口用叉马丁和竹竿搭架子,把大家送来的钱筒串起来,出殡时安排人抬到山上,在新坟前挂起来。

纸扎祭品,又名衣纸,是华人社会传统的祈福、祭祀用品。是祈福者以燃烧纸扎祭品的方式,传送礼品给已故的先人,又或者东方神灵等。纸扎祭品通常是藤枝及彩纸,是阴间常用的生活必需品及奢侈品。
编辑本段
物料
纸扎祭品通常是竹篾及彩纸。扎成物品的外壳形状,然后按不同需要而剪裁出的纸,糊在竹篾上,使祭品外观上与实际物品相似。
编辑本段
种类
因为可以任意扭曲,可以随意造型,所以纸扎祭品的种类,可谓包罗万象,如盂兰节时盂兰盛会中常见的大士王、城隍、判官等神明的纸扎塑像,还有纸扎灵位、佛船(或称仙船、精灵船)、幡上的纸灯笼等。在神诞、醮会如太平清醮等除大士王外则有五色
豪华轿车
马。
给先人的祭品通常是阴间常用的生活必需品及奢侈品,例如房子、汽车、仆人、纸衣等,并以实物呈现,不同于货币样式的纸钱。还有金银衣纸(又称阴司纸)、寿衣等,统称为冥镪。有些绘在纸上的,称作经衣,可代替逐件制作。随着时代进步及娱乐需要,出现了144张纸制麻将牌、天九、不同型号的手提电话、手提电脑、电视、音响器材、ipod、PS3、护肤品、化妆品等,还可以订造汽车、游艇、飞机等这些较大型的纸扎祭品给先人享用,甚至还有明星、AV女优,女歌星麦当娜、宠物以及大型别墅等。
编辑本段
名人祭品
香港已故著名歌影艺人梅艳芳出殡时,她的徒弟们更专程订造了一个纸扎大舞台,有一张乒乓球桌那么大,让师父可以于另一世界开演唱会,满足表演欲。马坛名人董骠去世,亲友专程订造一个马场给他继续策马扬鞭。
编辑本段
纪念方式
纸扎祭品要通过燃烧才可以传到先人手上,而传统来说,如纸扎祭品不经念咒开光,火化后也如烧废纸般,也不会传到先人手中。
编辑本段
制作和价格
每种不同的祭品制造过程都不同,许多纸扎的祭品,要用到较高技术,价钱亦有所差异;大型与复杂的纸扎祭品,价钱定会较高。小型的纸扎品,在香港,可以在一般香烛用品店(俗称纸扎铺)买到,至于一些大型且复杂的纸扎祭品如大士王之类,就要找专门的纸扎工匠或者店铺订作。
编辑本段
“三合一”套装祭品
每当清明节临近,各种祭祀品都是种类繁多,近年,别墅、 *** 、一卡通都上了货架,这些种类繁多的时髦祭祀品都卖得很好。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冥府存折、 *** 、支票“三合一”的套装以及多层的别墅。
巨型“别墅”
一家祭祀用品店的老板介绍说,现在流行买“三合一”的套装,几乎每个祭祖的都会买这个,这个先人用起来方便,而且支票上的数字是空的,先人可以任意填写。一个套装才卖3块钱,便宜又时髦。
 
 “别墅”则是用厚纸片折成,有两层、三层及三层半楼高的,上面用红笔精致地画了门、窗、柱子等,楼顶搭了一个“凉亭”,屋内还有“保姆”、门前围起了一
个“庭院”,“庭院”里“轿车”、还有“宠物”以及“保安”。一栋三层半的楼,半米高,只卖38块钱。最高的别墅有1米高,三层半,里面的东西应有尽有,
空调、冰箱等家电全被配置,“别墅”称得上“精装修”,而且“保姆”、“保安”要多少个就能设置多少个,可以订做,88块钱就可以给先人一个舒适的
“家”。
编辑本段
另类纸扎祭品让清明变味
各种各样的另类祭品
2011年清明将近,街头出现了不少让人意想不到的祭品,名贵烟酒已不稀奇,文凭护照也很常见,二奶明星纷纷登场,电脑快递也凑热闹。网友们直呼:如此祭品,清明的文化内涵全被玷污了。
武汉——明星不幸被“冥婚”
武汉石门峰公墓附近,“阴间结婚证书”悄然流行。只要花50元,就可以与张曼玉、蔡依林等当红女明星扯上一张“阴间结婚证”。结婚证书做得和当地真实版证书几乎一模一样,有 *** 号、出生年月日、登记日期等字样,批准字号则打上“联合国字号
天堂 ***
×××”。
南宁 ——祭品送达用“快递”
广西南宁市清明祭品市场,一些诸如“手机”、“首饰”、“名烟”、“名酒”、“汽车”、“洋房”甚至“美女”等“贵重”祭品充斥清明祭品市场,有些商贩还别出心裁推出“冥府快递”单,让祭祖的人们将“礼品”通过“快递”送给远离世间的亲人。
杭州——纸扎“二奶”畅销
杭州半山陵墓附近商铺,不少纸扎花花绿绿的“三陪”以及贴有美女照片的纸扎“二奶”,非常畅销。在祭品商店,“金元宝”、“轿车”、“彩电”、“别墅”、“博士文凭”、“出国护照”、“移民绿卡”应有尽有,在纸扎的冥器中,“别墅”和“奔驰”、“宝马”等很有市场。
东莞——冥府也有了“网络”
广东东莞莞城振华路细村市场的多家祭品店内,除了往常的“巨额”冥钞外,一些商家为了满足阴间的“娱乐”需要,还赶制了一批“天堂麻将”、“冥府电脑”等祭品。冥府电脑是用硬纸制成,不仅电源插口、耳机插孔等一应俱全,“我的电脑”“网上邻居”等都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得一清二楚。
网友观点
这是对逝者的不敬
这样不只是对生者不敬,也是对死者不敬啊!——倚天一舰
阴间结婚证
祭奠是十分庄严而肃穆的活动,现在沾染了腐烂萎靡的臭气。祭奠者侮辱了自己的同时,更玷污了先人和前辈的尊严。——loveuboat
涉嫌侵犯他人权益
这是对自己长辈的不敬;阴间结婚证是违法的,侵犯了别人肖像权和名誉权,应该严查。出现这种现象,说明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中国人”
道德底线屡屡被突破,连已经死去的长辈都要背上不道德的名声,悲哀!——醒耶醉耶
亵渎了清明的意义
猥亵的是节日,不仅仅是对逝去的人。——coolbileraa
完全没有了清明节寄托哀思的意义……——th526930542
自古以来,各种礼节及仪式自有它的内容含义及程序。应该轻松的事情过于严谨可称为呆板,而该郑重的事情过于滑稽可称为荒唐。虽说一些怪现象对社会也无大碍,但影响实在不好。倡导低碳清明!——lishaoxuan55
相关建议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缅怀先辈的恩泽,乃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传承,前往亲人墓地或骨灰存放处祭祀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冥府高级麻将
 
 现代文明社会“厚养薄葬”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清明节祭祀,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坟前烧些纸钱,献上水果、鲜花,本无可厚非。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
发展,人民收入也不断增长,于是人们相互之间形成攀比,非理性、非文明祭祀在各地也鲜有出现。当“色情祭品”成为祭品市场的一种时尚,被人们推崇时,就扰
乱殡葬市场。
“购买‘色情祭品’,说明先人生前就有此嗜好,在当今社会也被很多人习以为常。”浙江大学系教授冯钢表示,购买此类祭品的人数在今天社会毕竟少数,如果要将以制止可能有困难。
杭州某媒体评论员表示,逝者已去,即使送去“色情祭品”,其先人也未必“有福消受”。假如先人生前腐化,做晚辈的更应该加以制止。反之如果先人生前高风亮节,而后人买来“”孝敬,更是猥亵玷污。“色情祭品”是现实社会的衍生品,要制止,应该从现实社会中开始制止。
编辑本段
禁带大型纸扎祭品进山
2011年4月1日,广东省中山市向各镇区等有关单位发放了《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清明节期间森林防火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内容,相关部门要在重点扫墓地段设立检查卡哨,对禁烧扫墓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教育,注意检查拜祭品,严禁携带大型的纸扎祭品和爆竹进山,对少量的衣纸祭品,要求铲好安全区或在容器内燃烧,做到人走火灭。
长江自然保护区要加强对长江水库库区内扫墓用火的管制,严禁进入库区内扫墓。此外,各镇区在清明节前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的森林防火安全检查,重点检查重要林区、旅游景点等重点部位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公墓、殡仪馆等群众集中祭祀场所的火灾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


纸扎的解释

同“纸紥”。 即 纸札 。用纸和竹篾扎成的冥器。 参见 “ 纸札 ”。

词语分解

纸的解释 纸 (纸) ǐ 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作为写画、印刷书报、包装等用:纸张。纸币。纸烟。纸上谈兵(喻空谈理论不解决 实际 问题 )。洛阳纸贵(称誉 别人 的 著作 )。金迷纸醉。 量词,指书信、文件的张数:一纸空文。 扎的解释 扎 ā 捆,缠束:扎辫子。扎腿。 把儿,捆儿:一扎线。 扎 ā 刺:扎针。扎花。 驻、扎:扎营。 钻:扎猛子。 扎 á 〔扎挣〕方言, 勉强 支持 (“挣”读轻声)。 部首 :扌; 笔顺编号

纸扎源流
[2008-05-23]
纸扎,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扎作、糊纸、扎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狭义的纸扎指的是丧俗纸扎,主要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本书所涉及的纸人纸马主要是指与民间丧葬及祭祀活动相关的纸扎,简称为“纸扎”。
迄今发现最早的纸扎实物,是1973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发掘的纸棺。棺体骨架用细木杆扎成,从前至后,有五道弧顶支撑作支架,再糊上废纸,外表为深红色。此棺长23米,前高087米,宽068米,后高05米,宽046米。纸棺糊制的废纸,大多是唐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753年~755年)的庭西、西州一些驿馆的马料收支帐单纸。根据考古现场遗迹分析,安葬死者时,先将死者放在一片糊有废纸的苇席上,然后再罩扎制纸棺。根据墓主人随葬品买地券上的记载,年代为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这具特殊的纸扎棺材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纸扎称谓及主要用途不尽相同。北宋称为“装銮作”“打纸作”“冥器作”“纸铺”等。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的前几天,市井街坊里开始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缎带、五彩衣服等,这些都是扎好架子糊上纸制成的。其中还记载:“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书中描述每年从九月下旬开始卖冥衣靴鞋、席帽衣缎,为的是在十月的朔日祭祀之用。根据明人著《如梦录》所述,专门从事纸扎制作的人称为“扎彩匠”,其经营场所为“纸扎铺”“纸马铺”“纸马香铺”等。纸扎铺也卖“寸鸹扇子”,有扎彩匠扎“显道神”,其头约有五尺高、六尺围圆,这种纸扎是王府出殡时都要使用的。清代于敏中曾在《日下旧闻考》记载了京城办丧事出殡的情形以及纸扎的样子。书中描述的大意是:当时办丧事出殡的花费很大,参加出殡的人多达五百人,有丧车、铭旌。铭旌高达五丈,上面缠绕着帛布,一次丧事要耗费一百多匹帛,还有香亭幡盖仪从等(图11)。另有用纸扎糊的供奉物品,仅是纸糊扎的房屋就有数十间;出殡的路上,还有专门在死者棺木旁歌舞的优童,一路上跳竿走马,表演一些戏曲。《帝京景物略》也有记载,十月朔日,民间有这样的习俗:纸扎作坊用五种颜色的剪纸做成男子的衣服,有几尺长,称为“寒衣”,几乎家家要在夜晚祭奠,在家门前将寒衣焚烧掉,称为“送寒衣”。各种文献的记载说明,历史上纸扎的样式是多样的,在民间丧葬或祭祀活动中的使用非常普遍。
供奉纸扎与民间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其形成是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的发展和演变的结果,用丧俗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对世人来说能起到安慰和调节伤感的作用。最初的殉葬品,可能是用活人活物来充当的。奴隶社会,贵族死后盛行以活人殉葬。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意识到这种行为过于残酷而逐渐被废除。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俑,可能是用茅草扎成的草人,孔子称之为“束草为人形”的“刍灵”。后来又发展为用木偶人陪葬,大体上可以看出有些像人形,古代统称为“明器”。
作为明器的俑有各种形态,据《古明器图录》记载,“介士”为主人守卫,“奄竖”可以为主人“随侍”,“侏儒”可以为主人“作剧”。秦汉以后,由于制陶业的发展及普及,陶制俑又逐渐代替了牛、羊殉葬品及木俑。从陪葬俑的逐渐变化过程可以看出,手工业的不断进步,推动人类文化不断发展,并使一些陋习被废除,丧俗艺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革,因而便出现了像秦始皇兵马俑那样壮观的随葬规模。汉代实行“举孝廉”,在政治、伦理、道德诸方面,都以孝为标准。为倡导孝道,提倡厚葬,俑及其他明器的制作规模之大、样式之丰富,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唐宋之际,随葬明器及俑仍有一定规模,丧俗文化又融入外来文化的因素,加上中国道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灵魂升天的“生命二元论”信仰更加普遍,与之相关的丧葬及祭祀用品也出现了新的形式。造纸术发明并成熟以后,纸被运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到北宋时期,烧纸俑、纸马开始盛行,纸扎成为宋代以来丧葬习俗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遍及我国各民族。纸材料的诞生和普及是纸扎艺术发展的首要条件。随着宋代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丧俗纸扎形成一个专门行业,京城有专门经营纸扎的“纸马店”。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曾提到杭州繁华市场的“舒家纸扎铺”“狮子巷口徐家纸扎铺”。明清之际,纸扎成为丧俗和鬼节的主要用品(图13)。从一些地方志记载来看,明清纸扎工艺之精湛远远超过宋元,应用也更广泛,成为当时各个阶层丧俗和祭祀活动的主要用品。值得注意的是,自宋代以来,丧事必需供佛,或请僧道为死者祈祷祝福,到元明清直至近现代一直延续这种风俗习惯。丧祭过程中要用纸钱、纸人、纸马、纸房子、纸供具,以礼待鬼神。祭祀丧俗主要目的在于厌胜、巫术、符咒、兆验、占卜等。由于人们迷信灵魂,便出现了各种招魂、拘魂、礼魂、送魂的丧俗形式。从史前时期陪葬的石器、玉器、陶器,到后期的青铜、漆、木、瓷类的明器和俑,以至宋代之后出现的纸扎祭灵,表明丧俗活动也通过种种样式表达人类的情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当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时,对尸体的处理很简单,其情境为,《易·系辞传》中记有:“古之葬者,原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这种埋葬方式近乎于对待野兽。随着社会礼仪、伦理观念及感情因素的加强,人们便把丧葬列入人生中重要的礼仪之一,这源于生者希望故去的亲人在冥世也占有更多财富,生活得更好的心理。随着丧俗规模的不断扩大,丧俗艺术也根据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不同的葬俗形式而发展起来。
考古发掘及有关史料表明,唐宋之前,绝大部分俑和明器是用不易腐烂的硬质材料制成,如石器、玉器、漆器、青铜、陶器、瓷器等等,宋代之后,随着佛、道文化对民众的影响,焚香、烧纸、焚烧纸人纸马便随灵魂升天的“生命二元论”意识而逐渐兴起。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丧俗艺术形式也在演变,对鬼魂的崇拜更倾向世俗化、功利化,更注重人情。人们或因表达对死者的哀思,或利用悼念形式减轻对死亡的退避、恐怖之情,或者出于相信死者的灵魂存在而彼此转生,死者家属都要尽其义务,按当地风俗习惯,进行各种丧葬活动。如常见的丧舞、哭丧、扎台唱戏、鸣放鞭炮,制作各种明器及武俑、乐俑、伎俑、侍从俑和纸糊马车等,或将死者的生平和相关的民间故事、鬼魂传说、宗教活动刻画在墓室、棺椁、棺罩上,或建造陵墓、塑像、立碑等等,这些丧俗活动,都采用了丰富的艺术样式。
在长期对自然和为生活的抗争中,人类创造了一种能安慰悲伤、调解消极感情的方式,即用祭祀来供奉先人,用丧俗形式来悼念死者。近代民间,“喜丧”的形式较流行,这是人们对丧事处理的又一新的样式,它不象以往的只是单纯信仰鬼魂,而更多注重人生观念和情感表达。百姓对鬼魂有了多种解释,有时认为鬼魂可有可无,有时又使之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把奇怪的不可思议的事说成是“出鬼”,又把某些疾病说成被死者鬼魂所缠而致。这种迷信观念是原始鬼魂观念的发展和衍变,人们的鬼魂意识也失去了它原本的含义。“喜丧”风俗对丧亡的理智而达观的态度显然受到了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影响。至迟在唐代,喜丧风俗就已兴起。《旧唐·音乐志》记载当时制作一种偶人,称为“窟磊子”,也叫做“魁磊子”,用以“嬉剧歌舞”,是一种“丧家之乐”。宋至明清丧事期间,搭台演戏,乐队鸣奏。棺罩上扎制戏出,主题为人或动物,其目的是取悦于鬼魂,以庇佑死者家族。人们认为在殡尸期间,对于刚离开人世的亲人应给予一种慰藉。一切哭丧、吊孝、祭祀、守灵、送纸钱、烧纸马等都不外乎是为取悦于鬼魂而安慰亲属的具体做法。丧俗的所谓“颂鬼”,实际上是安慰人,所以丧葬扎俗发展为“喜俗”形式,使祭祀更体现为深厚的人情味。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人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人类最朴素、最纯真的感情色彩。在丧葬用品中,从俑、冥器到纸人纸马的衍变,表明了民俗艺术的沿续和发展,是生存在民间社会的“活化石”。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千年纸扎千年匠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