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字狱的冤案,第1张

提交者 : 谭伯牛 于 PAOWANGCOM 北京时间 2005-04-14 07:06:13
文字狱
文字狱,何代无之[1]?即如明太祖,甫一开国,便因文辞细故砍掉不少头颅[2]。清代制度多法明代,文字狱的 *** 作手法,如定罪易、量刑重、株连广,等等特色,自然也继承下来。然清代文字狱以康、雍、乾三朝为最,而三朝文字狱各有特点,又不可一概而论。
康熙朝文字狱,如最著名的庄廷鑨《明史》案[3]和戴名世《南山集》案[4],俱因流露“排满复明”之意而得罪。二案之定罪量刑,虽有悖于后世要求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主张,然其撰述明、清之际史事,公然不书清帝年号,谓三藩未平、明祀未绝之时,顺治不得称“正统”,云云;此种论调,在极力强调“我朝得天下之正,千古之所未有”的玄烨看来,无疑是对其执政合法性进行恶毒攻击,是可忍孰不可忍,怪不得以“开明”、“宽仁”著称的他也要痛下杀手了。
雍正朝有两件大案,其表现形式虽为文字狱,醉翁之意实不在酒。一为年羹尧案,一为曾静案。前者,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乃芟削功臣之借口;后者则是借题发挥,以消泯汉族对满洲的成见。
胤禛在诸皇子中脱颖而出,继承大统,年羹尧、隆科多实为功臣之首;然二人必死,又为不可避免之事。王锺翰论曰:
“盖年、隆皆反复无常之人,非得共力,不足以成事,而对于其人,则早有戒心,用毕即杀之除之,早已预有成算。即使二人恭顺自矢,亦决难免祸”[5];
不论是夺嫡还是夺天下,事成后,帝王藏弓屠狗,继续革命(革人之命),是必然之理。惟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主动放下屠刀,稍存人性,洵为难得一见的佳话。帝王屠狗,其法因人而异,然吹毛求疵至于匪夷所思的程度,则未有如胤禛者。年羹尧在奏摺中将“朝乾夕惕”写作“夕惕朝乾”,不过次序颠倒,如山清水秀写作水秀山清、柳暗花明写作花明柳暗之类,胤禛乃借机发难,谓“年羹尧平日非粗心办事之人,直不欲以‘朝乾夕惕’归之于朕矣”,“则年羹尧青海之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而未定也”[6]。八个月后,遂有议政大臣、刑部等衙门同奏年羹尧“反逆不道”,“请皇上将年羹尧立正典刑”之事,得旨:“年羹尧令自裁”。厕身“年党”者,亦多被谴责诛戮,其中,钱名世一案之处理最为有趣。当年羹尧犹是胤禛跟前红人之时,名世尝作诗赞颂,胤禛谓其“文词谄媚”,“为名教所不容”,但是,却未将他拉去砍头,而只是革去职衔,发回原籍。胤禛亲书一匾,上写“名教罪人”四个大字,令名世悬于己宅,以为谴责;同时,命在京官员出身举人、进士者,“仿诗人刺恶之意,各为诗文,纪其劣迹,以儆顽邪”[7]。诸臣诗文写毕,经胤禛评定甲乙,再交付名世,令其“刊刻进呈”,“凡直省学校所在,各颁一部”,“欲使天下臣工,知获罪名教,虽腼颜而生,更胜于正法而死”。这种惩罚,可称“谑而虐”,此在有清二百馀年专制历史中固为仅见,然在上世纪文革时期,类此之事则数数见矣,孰谓吾乡某公专研明史哉?前后对照,知其于清史亦尝用功揣摩也。
曾静,湖南人,遇得一个偶然机会,读到浙江人吕留良的遗书,了解了一些明清易代之际的史事,不由深慨乎亡国奴族之痛,遂萌武装颠覆之心。当时民间传闻川陕总督岳钟琪为岳飞后裔,世代与金为仇;曾静乃致书钟琪,历数胤禛杀父、屠弟及辱戮功臣诸罪,劝他举事造反。然时异势变,岳钟琪不是吴三桂[8],曾静不啻自投网罗。按律,曾静当以“谋反”罪予以凌迟;但是,胤禛对他的处理,再度出人意表。他不仅不杀曾静,反而将他请到北京,就双方关心的各类问题交换意见,并相互辩论,最终取得共识,曾静“心悦诚服,自悔从前执迷不悟,万死莫赎,今乃如梦初觉”[9]。胤禛更将谈话记录(审讯笔录)及相关谕旨、奏摺汇编成一部奇书——《大义觉迷录》,颁行天下,“俾读书士子及乡曲小民共知之”。胤禛此举,实为极具自信之举,因为,书中最重要的主题,即为乾隆以后清廷最为忌讳的华夷、满汉之辩[10]。
但是,弘历对他老爸的处置不以为然。登基后,他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收回、销毁《大义觉迷录》,并将前经赦免之曾静诸人处死。弘历此举可谓不孝不信。胤禛当时不杀曾静,并有“将来子孙不得追究诛戮”之谕;孰知尸骨未寒,弘历便悍然违背遗命,将其父“辩友”凌迟处死。此谓不孝。《大义觉迷录》颁行天下,其书开诚布公,就满汉、华夷、关内关外等种族、文化和地域的敏感问题进行辩正;先不论其说理立言是否足以服天下人之心,单是这种不人为设立言论思想禁区的做法,便值得称赞。弘历收回并销禁其书,在己,固有做贼心虚的怯懦,在人,则有言而无信的观感。此谓不信。清廷统治,最好标榜“敬天法祖”四个字,而实际 *** 作,不尽如此,弘历对曾静案之“拨正反乱”,即为显例。然对弘历此举,除了不孝不信的批评,我们还可进行一次专制君主的心理学研究。
如前所述,在思想言论的控制方面,玄烨之风格可以“宽仁”二字概括;胤禛稍嫌“ *** 切”,但非全不讲理者;弘历则一味采取高压政策,不讲道理,不讲诚信,谥之为“恐怖主义”,亦不过分。然则,祖孙三代何以每下愈况如此?难道是个性迥异所致?曰:非也,时势使然也。康熙之世,版图尚不稳固,帝王心力所注,除了军事上的胜利,还须尽量笼络人心,因此,对文字思想上的“出轨”,不遑吹求。雍正之世,征伐稍定,则以整顿吏治为执政之关键问题,其被人诟病之“特务政治”(以设立军机处和密摺制度为表现形式),所针对者不过是官僚系统,并未过度扰民;至于屠戮功臣及宗室,那更是所谓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无庸后世论史者为之寄托情感。而他处理文字狱的手法,如曾静案,固然不能排除个性上争强好辩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他对执政合法性的隐忧。一方面,儒家学说为满洲入主中原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论资源,如“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另一方面,儒家学说中的一些内容又可以动摇其合法性,如华夷之辨、正统之争。胤禛认为,光靠禁绝异议、杀戮士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争端,因此,才会不顾身份悬殊,与曾静进行“平等辩论”。然欲在君主专制的框架内解决此一思想争端,仅凭论战,收效绝不乐观,他若能切实恢复传统政治中的宰相制度,或有可能做到本末兼治;有关宰相制度的讨论,详后,此不赘言。弘历无疑察觉到其父以辩服人之术收效不大,故改弦更张,一变而为严禁辩论。他能够这么做,得力于时代背景,亦即前述之“盛世”。乾隆治下,虽有所谓“十全武功”,然较诸康、雍时代之军事,实为易了;文官系统,经康、雍二帝整顿刷新,渐至帖服;民众生计,在“永不加赋”、“耗羡归公”之后,亦趋安康。正是在“盛世”的背景下,弘历方有可能肆无忌惮的“摧折士气”而不致害怕引起除士人以外的反 *** ;此即钱穆之所以控诉清廷“一面箝制士大夫,而一面则讨好民众”也。乱世无所谓文字狱,昏君也缺少兴办文字狱的“学养”,只有在“盛明天子”治下的“盛世”,才会有文字狱的繁荣。乾隆一朝是“盛世”,弘历亦自诩为“盛明天子”,然则,乾隆朝文字狱蔚为盛况,在二千年帝制史中独占鳌头,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对乾隆朝文字狱的评价,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仍以龚自珍举例。他并非认识不到文字狱的负面影响,否则不会说:“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咏史》);但是,他对乾隆朝的文字狱,似又不甚介意,否则不会说“乾隆朝士不相识,无故飞扬入梦多”。今人研究清代文字狱,有与之同调者,如喻大华就认为文字狱之认定不易宽泛:一、公开以文字鼓吹推翻清政权者而获罪者不宜认定为文字狱;二、虽不鼓吹颠覆政权,但故意触犯忌讳者,亦非文字狱;三、表面上是文字触讳,实为行为触讳者,不应定为文字狱;四、个别“大狱”,应逐事逐人具体分析,不应一刀切[11]。窃谓所列四条,第一、三、四条不为无见,惟第二条大可商榷。吾国历史之政治忌讳,盖皆来源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春秋之义”[12]。“讳”字有二解,一曰“隐”,一曰“避”。隐讳者,“隐其恶”也,与书写历史的“直笔”相悖;避讳者,“避其名而逊其辞,以示尊敬也”,则是史册中惯见的“曲笔”。[13]尊、亲、贤三者,都不是神,都是人;是人,就会犯错,就会作恶;三者所犯过恶,在国史中如何表达,在追悼会上如何措辞,颇费思量。直笔无讳,难能可贵,毋庸赘言;曲笔之不得已,则人情所难免;惟以“隐其恶”为“讳”,以缺笔不书为“春秋大义”,则是乡愿、德贼一派的作风,毫不可取。“避其名而逊其辞”,虽是换了说法,但事实自可考见,是非亦可重估。隐讳缺笔,则事实已泯然不见,是非公道何从判定?然则,吾人研读历史,欲从中获取鉴戒,最欢迎也最敬佩的是秉笔直书的作者,其次,不得已的曲笔,我们也能体谅,而对那些隐恶不书乃至造伪粉饰的“秽史”,则深恶痛绝。因此,喻氏标举之“虽不鼓吹颠覆政权,但故意触犯忌讳者”,俱应算作因直笔、曲笔得罪的文字狱,而不应另安罪名——喻氏之言曰:“至少是思想罪”——以为帝王开脱。譬如,曾静图谋武装颠覆,推翻现政权,触犯刑律(“谋反”),实为刑事犯罪,自不应列入文字狱;而收藏明末史料、撰述明代史事[14],或对满汉区别稍作怨言,一为学术兴趣,一为制度批评,并无颠覆政权的企图,却也因此革职获谴乃至身死破家,这自然是文字狱,而毋庸以是否触犯忌讳为定罪标准。至于因诗文字句触犯忌讳,如“一把心肠论浊清”(胡中藻)、“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徐述夔)、“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沈德潜)之类,则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其必为文字狱无疑。近人论史,鉴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史学研究造成简单粗暴的二元化批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不利于获得对历史的清醒认识,或以“同情之理解”为辞,为古代皇帝及帝制时代有关史事进行翻案,有的案翻得好,有的则因“同情”太过,造成“过度诠释”,不知不觉,反而成了帝王代言人,为尊者隐,为尊者辩,为尊者饰。即自帝王而言,他何尝不知道文字狱是一个缺德的恶法,他何尝没有不为已甚的念头?如戴名世《南山案》,玄烨以牵连太广,“览奏恻然”,谕令除名世外,议死者皆改流放,于是,“得旨而全活者,三百馀人”。又如屈大均《大都宫词》案,廷议收藏屈氏诗文者俱拟斩决,弘历不允,谓“不过毁其书而止,并无苛求”,屈氏族人“毋庸查办”。然则,后人何必曲为之辩,说什么其人罪有应得,并非受了文字狱的迫害?
此外,乾隆朝文字诸狱中还有一些案例,则既非统治者借刀杀人(如雍正年羹尧、乾隆胡中藻案),亦非文禁严密,因寻章摘句得罪。此类案例,借用周树人的术语,乃因“隔膜”而得罪。他说:
“大家向来的意见,总以为文字之祸,是起于笑骂了清朝。然而,其实是不尽然的。……有的是卤莽;有的是发疯;有的是乡曲迂儒,真的不识讳忌;有的则是草野愚民,实在关心皇家”(鲁迅《且介亭杂文·隔膜》);
他并举“冯起炎注解《易》、《诗》二经欲行投呈案”为例。冯起炎,山西临汾县生员,闻弘历将谒泰陵(胤禛墓,在河北易县),便身怀著作,意图呈进,不料先以“形迹可疑”被捕。他的著作,实为不学无术、信口开河之作,固无足论,惟末附一段“自传”文字,煞是有趣,略谓:
“臣之来也,不愿如何如何,亦别无愿求之事,惟有一事未决,请对陛下一叙其缘由。臣名曰冯起炎,字是南州,尝到臣张三姨母家,见一女,可娶,而恨力不足以办此。此女名曰小女,年十七岁,方当待字之年,而正在未字之时,乃原籍东关春牛厂长兴号张守忭之次女也。又到臣杜五姨母家,见一女,可娶,而恨力不足以办此。此女名小凤,年十三岁,虽非必字之年,而已在可字之时,乃本京东城闹市口瑞生号杜月之次女也。若以陛下之力,差干员一人,选快马一匹,克日长驱到临邑,问彼临邑之地方官:‘其东关春牛厂长兴号中果有张守忭一人否?’诚如是也,则此事谐矣。再问:‘东城闹市口瑞生号中果有杜月一人否?’诚如是也,则此事谐矣。二事谐,则臣之愿毕矣。然臣之来也,方不知陛下纳臣之言耶否耶,而必以此等事相强乎?特进言之际,一叙及之”;
冯生要跟皇帝讲平等礼,故告诉弘历,臣“字是南州”,希望皇帝不要直呼其名,而宜“字之”。他还认皇帝做“老友”,请他顺手帮个忙,解决自己的终生大事——将两个表妹(张三姨家小女,杜五姨家小凤)娶进家门。不仅此也,他还很有襟怀,表示,即算皇帝帮不上忙,他也不会怪他(“必以此等事相强乎?”),也就那么一说而已(“特进言之际,一叙及之”)。
冯生冲突御驾、以意解经、请天子做大媒,正是前揭周树人语所谓“卤莽”、“迂儒”和“不识忌讳”。他也因此稀里糊涂堕入文字狱(“核其情罪,较冲突仪仗为更重”),遂被“发往黑龙江等处给披甲人为奴”[15]。其人可悯,其遇可悲,然其事不无可议。冯起炎之所以这么做,自有其逻辑:帝制时代有两个词,一曰“君父”,一曰“臣子”,这是将君臣关系比喻为父子关系。冯起炎既自认为臣,则不妨事君如父,作儿子的请父亲做主搞定一桩婚事,恰又符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训。这就是他的逻辑。然为君者是否真以臣僚黎庶为子,则未必然。于是,周树人才会用“隔膜”二字定义此类文字狱。
由此可知,文字狱之构成,略有三端:一则因君主欲加诸罪,何患无词,乃挑剔文辞细故,借刀杀人;一则士人遣词造句,有意无意触犯忌讳,因而得罪;一则因上下“隔膜”,情形睽格,造成惨案。然谓此即能摧折士气以至于无,从而造就乾隆以降“万马齐喑”的“衰世”,则犹嫌说服力不够。略以乾、嘉学术之兴盛为例说明。乾、嘉之际,为近代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学者们通过整理、复原古籍的方式对中国文化的承继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人讲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学风,直到今天还发生影响。有探究其故者,常谓此因专制政权禁锢思想、大兴文字狱,导致学者对现状噤声,竞相埋首于故纸堆,阴差阳错,这才出现一个学术上的“盛世”。文字狱倘有如此功效,则战国、宋、明等代,并未出现大规模文字狱,何以也能造就学术昌盛、迈前启后的局面?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文字狱之频次、力度远超乾隆之世,何以学术界反而出现凋敝荒芜的现象?难道,后世之人,不仅其心不古,连智商也降低,学不会乾、嘉时代的“学术避祸法”?对文字狱和学术的这种关系,余英时提出“内在理路”说,认为自明末清初以来,学者越来越重视“道问学”,而不再一味关注“尊德性”,因此才有乾、嘉之际的学术“盛世”。思想禁锢、政治打压固然是外因,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也很重要[16]。窃谓此论极有道理。清代文字狱之成因,固有前述三个原因,清代学术之兴盛,自应有其内在的逻辑,而非全部因应政治上的变化而出现。然则,自乾隆至道光,约近百年,形成一个士气低迷却学风大盛的“怪现状”,存不存在一个“内在理路”?若有,那这个“理路”又是什么?窃谓,此一“内在理路”,便是宰相制度的废弃。兹请述其究竟。
--------------------------------------------------------------------------------
[1] 秦代坑儒凡四百馀人,似可视为文字狱之滥觞。汉代,司马迁婿杨恽,因在私人信件中发牢骚被腰斩(《汉书》卷六十六);宋代,苏轼“以诗托讽”,被逮治,后酿成“乌台诗案”;秦桧以文字狱打击政敌,牵连数十人(《宋史·高宗本纪》);明代,高启代人撰《上梁文》,太祖见之,“因发怒”,腰斩之(《明史》卷二八五)。这都是历代文字狱中较为著名的案例。概言之,宋代以后,文字狱较前为频繁,盖文字狱亦随“文明”之不断发达,而水涨船高。
[2] 明初文字狱,残暴之馀,尤令人啼笑皆非。如“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帝(按即明太祖)览之,大怒,曰:‘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剃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斩之”;又如:“僧来复《谢恩诗》有‘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之句,帝曰:‘汝用殊字,是谓我歹朱也;又言无德颂陶唐,是谓我无德,虽欲以陶唐颂我而不能也。’遂斩之”;俱见赵翼《廿二史箚记》卷三十二“明初文字之祸”条(世界书局民国二十八年本,中国书店影印,1987年)。然陈学霖撰《明太祖文字狱案考疑》认为,此类案件,明初文献并无记载,嘉靖以后,才出现于野史稗乘,万历末《国朝谟烈辑遗》据此,踵事增华,绘声绘色,至赵翼《箚记》则已集大成,俨然定谳。据其考证,徐一夔寿终八秩,并未死于太祖刀下;来复以胡惟庸党而死,亦与文字狱无关。
[3]
[4]
[5]
[6] 《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三年三月辛酉。
[7] 《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四年三月壬戌。
[8] 吕留良尝与吴三桂通信。
[9]
[10] 此序即雍正七年九月十二日上谕。其中要论,如:“《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盖德足以君天下,则天锡佑之以为天下君。未闻不以德为感孚,而第择其为何地之人而辅之之理。又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此民心向背之至情。未闻亿兆之归心,有不论德而但择地之理”;又如:“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孔子曰:‘故大德者必受命’;自有帝王以来,其揆一也。且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猃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终以“中国而夷狄也,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为结论。胤禛此谕甚辩,虽有偷换概念的嫌疑——以地域概念,偷换文化概念(华-夷)和种族概念(满-汉),但是,他强调君天下者以德,并就民心向背立言,以“抚我则后,虐我则仇”这种民本理论作为政权合法性的标准,终属难能可贵。
[11] 喻大华《清代文字狱新论》。
[12]
[13] 陆淳《春秋集传纂例》卷九“讳义例”条,略谓:“旧说:隐、讳也,乃隐其恶耳。若隐其恶,何名为直笔乎?葢讳、避之也,避其名而逊其辞,以示尊敬也。今言他人之遇屯否罪戾死丧耻辱,则正言之;至于所尊所敬,则婉顺言之。此盖是人情常理,《春秋》讳避之道亦尔。凡恶事必须书者,则避辞言之。赵子曰:‘凡君之过恶,以讳为示讥,见其避讳亦足以知其不当为也’;《公羊》曰:‘外,大恶书,小恶不书;内,大恶不书,小恶书’;殊非也。立教之体事无巨细皆论其可否,何得论其小大乎?”总之,强调避其名而不隐其实。
[14] 如段昌绪收藏《吴三桂檄文》,彭家屏收藏明末野史《豫变纪略》等书,俱得罪。全祖望作《皇雅篇》,本意为歌颂“(清)世祖得天下之正”,“前古无有伦比”,却因涉及明季史事得罪。
[15]
[16]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因
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
《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10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
《烬余录》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涑水纪闻》里说:太祖去世时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德芳叫来。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
另外,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说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据。
这一切,都使人们产生了许多疑问。
一是赵匡胤死时的“烛光斧影”。
按说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诉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二是王继恩假传圣旨。
王继恩有何胆量,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该传赵德芳,却传来赵光义?倘若事败,不是杀身之祸么?这种说法,只不过把篡位的罪过加在一个太监身上而已,同时掩盖了杀兄的罪行。
三是“金匮之盟”的真伪
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4岁,正值壮年,他的儿子德昭14岁了。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7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贤明,怎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才列举证人、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呢?
还有一些疑点,也使人们对赵光义有非议。
赵光义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可是赵光义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这就打破常规的迫不及待,只有一个解释:抢先为自已“正名”。是不是他心里有鬼?
逼杀赵匡胤的长子德昭(当时已30岁),赵匡胤幼子德芳(仅26岁)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赵匡胤的遗孀死后,赵光义不按皇后礼仪发丧。这些都是偶然的?
最最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却相信他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把皇位又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这里说的是宋高宗赵构传位的事。
据说赵构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呢?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起初,赵构对这种议论严加贬责。忽然有一天,他又改变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光剑影”的全部惊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离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有187年了。
这恰恰说明了:赵构承认了祖先的罪孽,也给了赵匡胤之死一个基本的答案。
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因的相关资料
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归西了,正史中没有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为历史留下了又一桩悬案。
司马光的《湘山野录》中记载,开宝九年十月,那天天气极为寒冷,宋太祖赵匡胤急唤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进入寝宫,宋太祖斥退旁人,只留下他们两人自酌自饮。酒过三巡,已是夜深了,他见晋王赵光义总是躲在后边,极其害怕,自有几分得意。见殿前雪厚几寸,便用玉斧刺雪,还不时对他弟弟说:“太容易了,真是太容易了。”当夜赵光义依照没走,留宿于禁宫。第二天天快亮时,禁宫里传出宋太祖赵匡胤已经死了的消息。赵光义按遗诏,于灵柩前即皇帝位。
历史上所谓“烛光斧影”的疑案就指此事。有人认为“烛光斧影”也许不是疑案,只是晋王赵光义戕兄夺位的借口。宋太祖安排后事是宋朝的国家大事,不可能只召其弟单独入宫,并且赵光义又在喝酒时退避。用玉斧刺雪,这正是赵匡胤与赵光义进行过争斗的状态,晋王一狠心杀死宋太祖。要是不这样写,这段史料也许会被封杀。
不过,关于光义弑兄的原因,史书上另有一种说法。《烬余录》称,赵光义很喜爱已归降的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费氏。孟昶死后,花蕊夫人被宋太祖赵匡胤纳为自己的妃子,而且特别宠爱。赵匡胤因病卧床,深更半夜时赵光义胆大妄为,以为宋太祖已熟睡,便趁机调戏花蕊夫人,可没想到太祖惊醒,要用玉斧砍他,等到皇后、太子赶到之时,赵匡胤已经只剩一口气了。赵光义趁机逃回自己的王府,第二天太祖赵匡胤就升天了。由此可知,赵光义趁夜黑无人,赵匡胤昏睡不醒的时候调戏他觊觎已久的花蕊夫人,谁知赵匡胤突然醒来发觉了,也许是他盛怒之下欲砍赵光义,可是因为病体虚弱,体力不足,未砍中赵光义。赵光义觉得自己只有死路一条,不管用何种方式都不能取得其兄的原谅与宽恕了,预料到自己将会死得很惨,于是一狠心便杀死了自己的同胞兄弟,然后慌忙逃回府中。宋太祖赵匡胤是病怒交加而死,还是他弟弟杀死的呢,谁也不知其详。不过十分清楚的是,赵匡胤之死与其弟赵光义当夜在皇宫内院的行为有一定的关系。
对于这个疑案,也有一些人为赵光义开脱罪责,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道:“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医官贾德玄坐于府门……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俱进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从这一记载来看,宋太祖赵匡胤过世时,他弟弟赵光义并不知晓,也没在宫中呆过,似乎可以洗去“烛影斧声”的嫌疑了。
但是,自从赵光义继帝位后,赵匡胤的长子德昭于公元979年被迫自杀,次子德芳又于公元981年无故而死来看,宋太宗赵光义还是摆脱不了“烛光斧影”、“戕兄夺位”的嫌疑。
编辑于 2013-12-15
查看全部2个回答
刘兰芳评书赵匡胤演义_正版全集在线听_免费下载
值得一看的刘兰芳相关信息推荐
热门评书大全,高品质音频,自动连播,无 *** 窗无广告。精彩不容错过!
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网广告 
电视京东电视,全面屏,大视野!
值得一看的电视相关信息推荐
电视「京东」电视,超大视野,超强画质,沉浸观感,丝毫毕现,智慧互联,畅享新视界!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电视剧的_找电视剧的上拼多多_品质又实惠
电视剧的,热卖排行,电视剧的_超值性价比,品质保障。免费下载拼多多APP查看热门商品。
572020-06-03
想知道有关赵匡胤的一生的资料,有的请告诉我
赵匡胤 黄抱加身登帝位 南征北讨定天下 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大凡粗知中国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有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典故。这里说的就是赵匡胤利用军权,发动政变,建立宋王朝,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故事。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3月21日,地点是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相传,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艺。 21岁时、颇有冒险精神的他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愿,到公元949年,他终于遇到了机会。他在北上的途中,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时正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招兵买马,于是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后来,郭威拥兵自重,在将士的要求下,废汉隐帝.建立后周。此时的赵匡胤由于拥立有功,提升为禁军军官,后受郭威义子柴荣信任,提升为开封府马直军使。从此,他跟随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在征战南唐的过程中,他对周世宗表现出无限的忠诚。例如,当他攻占滁州后,其父夜半举兵到滁州城下,叫他开门,他却说:“父子虽然是至亲,但城门的开闭,却是王事。”结果,其父只好等到天亮才进城。南唐统治者看到赵匡胤所向无敌,曾用重金收买他。而赵匡胤把收到的礼品三千多两白银,原封未动地交给周世宗,进一步得到了柴荣的信赖。公元959年,柴荣逝世前,把赵匡胤提拔为殿前都点检,成为后周禁军的最高统帅。 在滁州,对于赵匡风来说具有意义的是,他结识了辅佐他将来创立北宋王朝的核心人物赵普,这无异于刘备结识了诸葛亮。当年八月,赵匡胤刚被任命为同州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立即把赵普要到身边做节度推官。同时,他在军中把一些重要将领拉拢到身边,以盟誓结义的古老方式,与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结成义社十兄弟。赵匡胤集团逐步形成。 周世宗柴荣死后,七岁幼子柴宗训继位。公元960年,军权在握的赵匡胤乘机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拥立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了大宋政权。 以和平方式进行朝代更替,可以说是赵匡胤集团的既定策略。有利于社会安定,巩固统治,继续进行周世宗所未竞的统一大业。 从公元907年至公元959年,短短53年内,中原换了五个朝代,更换了八姓十三君。刚刚轻而易举夺取后周政权的赵匡胤,深知他人掌握禁军兵权对自己统治的危害性,为此事,他食不甘味,睡不安枕,为了使各位宿将交出兵权,他想出一计。公元961年7月,宋太祖召集石守信等人喝酒。指出自己天天睡不好觉,担心自己的皇位有朝一日被人夺去,众人大惊失色,忙请示赵匡胤他们该怎么办。赵匡胤于是赐给了这些官员许多良田美宅,让他们辞官归家、欢度晚年。这就是所谓“杯酒释兵权”。宋太祖在谈笑风生中,平静地进行了一场夺权斗争。这在中国历代君王中,可谓首屈一指,也应该说是一场文明的权力移交方式。 在解除了身边握有重权的禁军将领的军权之后,宋太祖又取消了禁军内的一些重要职位,逐步形成了禁军由官职较低的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统领的“三衙分立”制度,规定三衙只有带兵权,没有发兵权。枢密院虽有发兵权,却无统兵权,这样互相牵制的结果,把军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这是宋太祖对军事机构的重大改造,这样一来,基本上消除了武人发动兵变的可能性。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宋太祖还一步步地剥夺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从而把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使唐末以来那种割据称霸一方,动不动就与中央抗衡的节度使职务,变成一种没有实际权力的荣誉虚衔。与此同时,为了削弱地方兵力,下令从地方兵中挑选精兵壮丁组成中央禁军。并立更戍法,把禁军派往外地,三年一轮换,造成兵无常帅,将不识兵的局面,使北宋的禁军互相钳制,成功地防止了宋王朝没有成为继五代之后第六个短命王朝。 宋太祖初步巩固了内部,但他并不能安枕。他对赵普说:“吾睡不着,一榻之外,皆是他人家也”。他深深懂得,对他这个新生政权的威胁不仅来自内部,而且还来自外部,他决心扫灭群雄,改变分裂局面,统一天下,完成周世宗未竞的事业。 在当时,北有北汉、契丹,西有后蜀,南有南唐、南汉、吴越、荆南等国,它们大多偏安多年,统治腐朽,内乱频仍,这无疑给宋朝统一天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针对这一情况,宋太祖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对辽和北汉,北宋在削平南方割据势力前,基本上采取守势,只在边境适当显示武力,并对来犯之敌适当反击。同时与辽王派使臣经营和好,力图保持北方战线的暂时安定,对于南方诸国及割据势力,赵匡胤采取选择时机,利用矛盾,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针,一一平定。公元963年,首先平定荆南和湖南的封建割据势力;公元965年,又消灭了后蜀政权;接着,公元971年9月,一举消灭了南汉政权;公元975年消灭了南方诸国势力最大的南唐政权。南唐灭亡后,南方剩下的吴越和福建漳州、泉州等地的地方割据势力,迫于北宋的强大,也先后臣服。“先南后北”的封建统一战争的“先南”部分,基本告一段落,但宋太祖念念不忘的是恢复汉唐旧疆,平定北汉,收复燕云16州。他两次出兵北汉,后一次还是他亲自出马,但都因辽兵的增援而未成功,此志未遂,宋太祖把平定江南诸国所得金帛运回汴京,建立了封桩库,准备贮满五百万之后,向契丹赎回燕云16州,如果契丹不肯,就用这笔钱作为军费,兵戎相见。到宋太祖去世,除北汉外,基本上结束了延续几十年的分裂局面,中原和南方地区实现了“天下一家”。 宋太祖虽然是个行伍出身的专制帝王,在加强专制主义皇权方面不惜余力,但是,随着他登上皇位,就开始了从军人向政治家的转化。这一方面是他自己的主观所为,另一方面也是整个北宋统治集团这样来塑造他。他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在统一战争中证明是正确的“先南后北”方略,就是集思广益的结果。对宋太祖影响最大的,应当说是辅佐他登上皇位的重要谋士赵普。赵普在赵匡胤登基之后的所为,虽然不象是唐太宗手下的魏征,但也是经常犯颜直谏。有一次,赵普推荐一个人提任一个官职,太祖不同意,君臣对峙了二天,经赵普的据理力争,最后宋太祖终于领会赵普举荐的正确,欣然同意。还有一次,赵普提出给一个宋太祖很反感的人升官,宋太沮不同意,双方争论起来,太祖大怒,说道:“我就不给他迁官,你能怎么着我“赵普严肃地说:“刑赏,天下之刑赏,怎么能以陛下你一个人的喜怒来决定呢” 当了皇帝的赵匡胤逐渐认识到文人在太平年月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很注意用文人,并要求武臣也要看书学习,正是他的清明之举,所以宋的官吏们都极力地维护他的权威。他也在赵普等大臣的协助下,制定了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他把改革军事机构的原则应用到改革政治经济制度上来。使内外抑制,集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在中央,宋太祖实行政务、财务、军务分立制度,以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同时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既协助宰相处理政务,又防止宰相专权。设三司使主持财政,号称计相,由枢密使负责军政。在地方实行州县二级制,州县的行政长官经常调整。以知州知州事,并设通判,互相牵制。在财政上,削夺地方上的财权,设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除度支经费外,一律运用京师,这既保证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又断绝了地方上藩镇兴起的经济基础。为了保证各项制度的实施,赵匡胤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监察制度,谏官由皇帝亲自挑选,成为天子的法官,督察各级官员的工具。同时,为扩大统治基础,恢复科举制度,把殿试制度固定化。在经济发展方面,整顿混乱的赋税制度,实行轻徭薄赋,奖励农桑,兴修水利,繁荣工商业等一系列的政策,使北宋的社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在用人上,宋太祖赏罚分明,不念旧恶。在灭后蜀时,主帅王会斌等人贪残杀降,尽管平蜀有功,还是被降职责罚,清廉的曹彬和转运使沈义任都被特加优赏。有个叫董遵海的武将,在宋太祖浪迹天涯时曾仗势欺侮太祖。宋初,董遵海有此过失被告发,被太祖召见,心想必死无疑。这时,宋太祖告诉他:“我不会念旧恶的”。并对他委以重任,还把他陷于辽朝幽州的母亲用黄金赎回来,董遵海感激万分,也更加用心守边,立下战功。在赏罚分明的同时,太祖也不随意猜疑大臣。有一天,他到赵普的府弟私访,正好吴越王钱椒送十瓶东西给赵普,说送的是海物。宋太祖让赵普打开瓶子,见里面装得全是用来贿赂赵普的瓜子金。赵普大为吃惊,忙跪下请罪,言明自己并不知道瓶内所装的是金子。宋太祖坦然地说:“收下不要紧,他以为国家的事都由你书生决定呢。”一件本来可以兴起刑狱的事就这样平息了。对大臣不随便猜疑,就使得宋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能够保持稳定的局面,这对宋太祖顺利进行统一和削夺藩镇权力两条战线的斗争,也有不能忽视的作用。 公元976年10月,年仅50岁的赵匡胤突然去世。围绕太祖之死,有一个烛光斧影的传说。其一为10月20日晚,突然阴云密布,顷刻之间大雪和冰雹从天而降,太祖立即把他的弟弟开封尹赵光义召到寝宫,摆酒对欢,寄托后事。当夜,赵光义就住在宫中。第二天五更,太祖驾崩。这种传说和猜测,汇集一点就是怀疑太祖是被太宗杀死的。 宋太祖赵匡胤以一介武夫,黄袍加身而登上皇位,他南征北讨,统一天下,结束了自唐中叶就开始的二百年的分裂局面,开始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新时期,他草创的许多祖宗之法,特别是中央专制主义集权,为宋王朝的昌盛发展创造了条件。他的一生以武功居多,但他却扭转了近百年来的重武轻文之风。“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史册上,宋太祖可以说是一个为数不多的杰出帝王。
16 浏览1870
赵匡胤的生平简介
天成二年(927年3月21日),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他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在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县令;曾祖赵珽,于唐朝任御史中丞。 他从一名不文的流浪汉到当上皇帝,只用了10年时间,即位的时候不过33岁。 赵匡胤非常仁慈,统一中国后对所有被他灭掉的君主,都养起来。而他的弟弟赵光义,则阴险毒辣,毒死了好多人。赵匡胤临死,还规定子孙后代都不许杀柴家人,也体现了他的仁慈之心。 赵匡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尤其尊重知识分子。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尊重知识分子的朝代,也是最民主的朝代。 赵匡胤改变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体制,在他之前,五代政治极不稳定,将领动不动就篡位夺权,而他之后,中国再也出不了臣子夺权篡位的事情了。 扩展资料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参考资料:

赵匡胤-百度百科
103 浏览686182019-09-06
赵匡胤的一生简介?
公元927年2月,赵匡胤出生在今河北涿县的一个官宦世家。祖父赵敬,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父亲赵弘殷任后唐铁骑第一军指挥使。 949年,22岁的赵匡胤离开家,投到枢密使郭威手下任职,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959年正月,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年仅7岁的太子柴宗训继位。小皇上没有政治威信,更无法掌控局势。于是,赵匡胤抓住时机,与赵普、石首信等策划了“陈桥兵变”。 960年正月,北汉联合契丹,即辽,共同南犯。赵匡胤奉命抵抗。军队驻扎在距汴京北20里的陈桥,赵匡胤的手下在这里发动了“陈桥兵变”,赵匡胤顺利夺取了皇权,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赵匡胤即宋太祖。 赵匡胤深知自己得天下是靠的“陈桥兵变”,因此,他害怕黄袍加身的故事会再次上演。于是,在一次宴会上,宋太祖利用巧计,使大将主动交出手中的兵权,历史上将此次事件称为“杯酒释兵权”。之后,他还将禁军中的统兵权与发兵权相分离,将大权完全控制在皇帝手中。他又削弱宰相的行政权、兵权和财政权,国内政权稳固之后。宋太祖就开始着眼整个中国。他针对北强南弱的特点。为避免与强大的辽国争雄,与宰相赵普商议,采用“先南后北”的战略。 宋太祖统一天下,不仅靠武力,更靠攻心。无论是对百姓还是对敌人,都是一样仁爱。他每次领兵打仗。都再三叮咛要安民而不要掳掠,反对滥杀无辜,安定和统一是他战争唯一的目的。宋太祖的宽仁厚爱。使他赢得了百姓和一大批义士的拥护,为他统一全国创造了良好的“人和”条件。最终用了13年的时间,统一了除北汉外的所有地区,基本上使中国恢复了完整的版图。 976年,宋太祖于万岁殿暴死,其死因至今不明。
3 浏览942018-10-27
赵匡胤的生平
赵匡胤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间纪元九六○~九七六年。 公元927年3月21日,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相传,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 《宋史》太祖本纪中曾云:“宋太祖起介胄之中。”匡胤的父亲赵宏殷,曾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禁军将领。少年时的匡胤,《宋史》评之为“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从这段评语来看,匡胤是和其它同年的孩子们,大不相同的。唯一共通的情形,就是不爱读书。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艺。 21岁时、颇有冒险精神的他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愿,到公元949年,他终于遇到了机会。在北上的途中,他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时正在领兵在河中(今山西永济)平叛,于是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即位(后周太祖)时,赵匡胤任禁卫军长,甚得当时已是开封府尹柴荣(即周世宗)的赏识,成了柴荣的部属。周世宗即位后,赵匡胤在跟随世宗南征北讨中战功卓著,深得世宗的信任和重用,成为屈指可数的禁军高级将领之一。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北征燕云,势如破竹。正当这个时候,世宗不幸染上重病,被迫退军后不久便去世了,由其幼子柴宗训继位。临死前,世宗对最高军政人员进行了变更调动,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禁卫军首领)。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掌握禁军的归德(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乘“主少国疑”之机,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史称北宋),改元建隆。 太祖的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虽然对自己的家人较约束,但绝非吝啬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笔费用,对于投降的各国国君也给予优厚的待遇。自己的私生活严谨简朴,对于该花费的地方,却是十分慷慨,这是历代皇帝中较少见的。 九七六年,赵匡胤崩,关于太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因饮酒过度而暴死,有的说是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种看法则认为太祖之死与宋太宗有很大的关系。 究竟真象如何,由于史料阙如,至今还不很清楚,但有一点肯定,就是太宗在掩饰太祖死因上做了大量工作,太宗朝所修撰的《太祖实录》历经三次而无成,虽然已篡改和掩盖了大量的真象,太宗还是不满意。太宗对《太祖实录》异乎寻常的关注,足以说明太宗非正常继位的奥妙,而“烛影斧声”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猝死之谜的传说: 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 《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一个雪夜,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赵

很多球迷来问我:下赛季网络看NBA的话,只能看腾讯了吗?
到目前为止,答案是“YES”。
然后有不少球迷又问:腾讯看球,是不是要收钱?
我特地跑去问腾讯的朋友,回答是“YES”和“NO”:如果每天看一两场的话,是不用付费的;但如果你想看哪场就要看哪场,最好买一张“联盟通行证(League Pass)”。
那这样一张“通行证”多少钱?迄今为止我没有得到答案。在日本,“通行证”的年度会员资格费是17999日元,月费2799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分别是950元和150元。但如果购买顶级会员资格——即除了可以任意收看每场比赛之外,还能接受NBA TV,各种资讯,以及历史影片——则需要22999日元,相当于1200元人民币,顶级套餐的月费则是3499日元,相当于185元人民币。在日本还有一种普通套餐,每周只能看10场指定的精选比赛,价格是839日元,相当于人民币45元。
在美国,这个赛季的“通行证”价格是199美元,相当于1200元人民币。而在英国,顶级套餐的价格是16999英磅,相当于1640元人民币。
必须要指出的是,无论在日本、美国还是英国,这种“通行证”提供的都是高清电视的画质,你可以通过机顶盒连接电视观看。而目前腾讯准备推出的“通行证”,我认为至少在初级阶段只提供在网络观看,虽然画质也非常清晰,但毕竟不同于高清电视。所以,价格比起上述国家肯定会低得多。到底每个月会收多少钱,才能想看哪场是哪场?我无法代替腾讯给答案,私下估计不会超过20元/月,如果贵过这个价格不要找我。
无论在美国、英国和日本,这些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付费获取数字服务已经是生活常态。在中国,我们都习惯了免费,收费必死,例子就不多举了,想必球迷都有过感受。但付费逐渐进入生活,这是一种趋势,就我个人而言,除有线电视之外,这两年开始付年费的服务包括优酷视频看、QQ音乐下载歌曲、印象笔记等会员资格。和很多球迷一样,我曾经为了看电视里不转播的NBA,在深夜上过“XX吧”看盗版信号,尽管断断续续很让人着急。
和那些、音乐不同的是,NBA在中国的服务迄今仍然处于大多数免费状态,手机百视通是收费的,乐视是收费的,但乐视收的是机顶盒年费,NBA只是作为体育类频道包含其中,你花了钱还能看很多,以及无穷尽的电视节目。乐视曾在去年季后赛尝试对某些比赛收费,价格很低,好像是5元一场球,但不知道效果如何。最早有一家门户网站也曾推出过付费看球,2元一场,但收视效果很不好。这就是中国的现状。
但既然如此,NBA为什么还只让看腾讯,而且还要推出付费的“通行证”呢?
NBA在中国的扩张,经历了将近30年,最初是通过央视。大卫·斯特恩抱着录像带守候在老台传达室的故事已经被广为流传,要知道即使现在,老台的传达室也是没有座椅的。NBA最初免费让你播集锦,录像带都是通过航空邮寄(那时候没有快递),从1994年开始——那也是我在央视说球的第一年——央视直播总决赛,姚明正是在那一年第一次见识了电视上的NBA总决赛。然后是全明星赛,常规赛。NBA和央视合作,看中的是央视无缝隙的覆盖率,收益最初只是夹带的广告分成,而且NBA占小头。随着合作年数的增加,比例逐渐调整。后来央视要付版权费,将近30年过去,央视每年购买版权已经要付出相当数额的费用,对NBA来说,这个“功劳”要记在斯特恩头上。
斯特恩是个精明的商人,虽然是律师出身。他对中国市场有着独到的认识,他认为这个市场有无尽的购买力,但体制是桎梏,所以他一直在等待机会。NBA在中国的推广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普及篮球,赚钱更重要,但赚钱的手段在前20年都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靠贴标建立“合作伙伴”,至于转播的版权费相当“微薄”。据我所知,当时的“合作伙伴”每单价格在300万美元左右,最多时有近20家。斯特恩不喜欢这种贴标方式,为此请了微软的CEO陈永正来“NBA中国公司”掌舵,希望靠他的政府公关人脉,在中国建立一个有NBA合作参与的职业联盟,他们看中了当时的甲B,即现在的NBL。这个念头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时付诸实施,最终在中国篮协石沉大海,陈永正去职,由现在的“鞋匠”舒德伟接任。舒德伟是做WTA女网的CEO,当时看来,他接手的是NBA在中国最受挫折的历史时刻(参看我在新浪博客的相关文章)。
NBA在中国的转播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如果说有变化,那就是面积收缩、单位扩张。过去除了央视直播NBA,还有“北上广”三地,其他城市则并成一个板块——最多时全国有20多个城市直播NBA,直播的比赛相同,但每家只需要支付人民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版权费,老球迷都知道当时江苏、浙江、福建、湖南、陕西、辽宁、山东、新疆、宁夏等地都有NBA直播,有的是以省为单位,有的是市级电视台转播。NBA想通过这种方式,造成事实上的全国覆盖,以平衡与央视的关系,因为卫视是不让播NBA的。但是十几年后,NBA逐渐取消了这种“以点带面”的模式,全力配合央视,全国只保留了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即使这样,这两年北上广的直播也迟到12月才开始,因为一直无法就版权费谈妥。NBA还曾和CSPN——那家有多个台落地权的体育直播联盟——合作,甚至还和青海卫视合作,但很快被叫停。如今,除了央视和北上广,电视上最幸运的是重庆卫视,要知道卫视能全国覆盖,对央视是个巨大的冲击。
网络直播是NBA惟一能全力启动市场竞争的领域,经历了最初的TOM、现在的新浪和未来的腾讯三大阶段。TOM被新浪取代引起的震动,和下赛季腾讯取代新浪几乎没有差别,因为每一次取代都意味着转播费的几何级攀升。新浪这几年为直播NBA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中间有过合同更新,那几乎就是版权费的翻倍。网络直播版权费远远超过电视台,这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新浪为了营造看球的数字世界,也努力经营“NBA社区”,力图以数字化的立体世界容纳中国号称3亿的篮球迷。
NBA是最不喜欢垄断的,因为它来自美国,所以在和新浪恩恩爱爱的时候,仍然私下和腾讯“约会”,球迷每天能在新浪看一场球,但隔三差五也能在腾讯看到直播。这个赛季,新浪主攻湖人,腾讯趁机抢火箭,双方都知道这两个队在中国球迷中的人气。但为什么NBA这么左右逢源的“帅哥”,突然决定在2015年到来之前,高调宣布要娶腾讯这个“新娘”呢?(据我所知原定在全明星赛期间宣布。)
很多人认为是钱,NBA爱的是腾讯5年近7亿美金的“嫁妆”,这是五六倍于过去的收入。从商业的角度而言,这个理由已经足够充分,中国的门户网站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在短兵相接的肉搏战中,决定因素就是谁的投入大。但仅仅以这个角度看NBA,就小看了斯特恩的继任者——那个长相奇特、好似来自精灵国的CEO亚当·席尔瓦,他有一个中国名字“肖华”。
肖华和斯特恩一样出身于律师,但和斯特恩比起来,他似乎更愿意倾听球员、教练和商业伙伴的意见。就这短短一年的成就,肖华已显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愿意改变,并且突破禁区。作为比斯特恩的年纪小20岁的CEO,他对数字世界的认知更符合潮流。在中国,如果你不能突破电视领域,那就在网络世界玩大的。
肖华从腾讯收获了5年7亿美元,给予腾讯的是改造网络世界的无限权力。腾讯收回了网络上所有的NBA形态,比赛直播是基础,然后是“NBA社区”,手机客户端,各种视频——要知道新浪从来就是网络的体育巨头,腾讯擅长的是视频。最早我听说——只是听说,不是新闻——马云曾联合某视频网站要加入竞争,试图做腾讯时代的“小三”,就像新浪时代腾讯所扮演的角色,但最终腾讯把所有角落都放上了“企鹅”。
肖华的这种选择,和他在前不久与ESPN、特纳广播公司(TNT)和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新签合同有异曲同工之处。那几份新合同总价格为240亿美元,为期9年,平均每年大约27亿美元,腾讯的合同与之比起来,显然NBA觉得“留有余地”。27亿美元足以改变NBA的劳资协议形态,詹姆斯和骑士只签两年,目的是在2016年合同结束后重签一份年薪可能高达3300万美元的新合同,更多的球员如法炮制。
你可能会问,ESPN、TNT和ABC凭什么这么慷慨,打着翻儿往肖华兜里送钱?外人不知其中的奥秘,原来,凭过去的电视合作方式,他们决不会给这么多钱,但肖华把网络直播、数字商品的所有产品权都给了他们,在240亿美元当中,至少有2/3的成本是在数字产品上的支出,只是目前还没有体现。
全明星周末上,左起舒德伟、肖华、刘炽平和刘胜义。
腾讯总裁刘炽平、副总裁刘胜义在全明星周末与肖华见面,互赠礼品,刘胜义在接受采访时,用了“大数据”这个概念来解读腾讯和NBA的5年协议。“大数据(Big Data)”是目前全世界所有网络巨头依赖的生存基础,你到淘宝或京东买东西,他们就知道了你的口味,你从来不知道的是,淘宝并不靠卖东西挣钱,靠的是你买东西时形成的大数据,然后靠大数据搜索挣钱。你在新浪和腾讯看NBA,他们就知道了你是哪支球队的球迷。“大数据”就像一个无形的偷窥者,无时无刻地获取你的喜好,这些信息的价值已经成为商业世界的无上主宰,腾讯和NBA只是准备利用它们而已。
肖华摸透了其中的规律,而腾讯跃跃欲试,力图通过NBA彻底俘获中国数以亿计的球迷。
我是NBA第一位网络直播的解说,早在2001年,王治郅在小牛队的第一场比赛,我就在达拉斯现场为NBAcom做现场解说,这是NBA网络直播开天辟地的第一场。当时只有我一个人,戴着耳机在达拉斯的老馆,见证了中国第一位NBA球员的登场。后来和颜强(当时他在体坛周报是我的对口编辑)通电话,他说电脑上只有声音,图像如连环画一般,要知道当时没有宽带,大家上网还是拨号。
14年前那场球,NBA付给我500美元,按当时的人民币和美元兑换价格,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任何一场比赛的解说费用赶得上。我可不可以理解为,这就是美国人眼中“数字化”的价值?

我觉得不会,时代不一样,现在的艺人更新换代很快,个人并不觉得宋帅,太后会火只是近年来韩剧比较低迷。而且加上现在对韩国艺人的调控政策,在中国并没有以前容易。宋的演技确实很好,也有很多人喜欢。宋在韩国比金出名早,2012年宋和金在韩国都有作品而且都是古装,金拿了视帝,还拿了很多明星奖,这都可以看出金的实力,星你教授诠释的很好,脸部并没有僵硬,他把冷酷,悲伤,小心眼,喜感表达的都很好,如果他真的如某些人说的一样教授脸部僵硬,那专家对金的肯定都是废话吗,而且金的其他作品面部表情都很丰富。星你所讲的主人公是在地球生活了四百年的外星人,不问世事,冷酷,如果有很多的面部表情怎么来表达他的冷。金的每部作品都在韩国大伙,而且就算金2016上半年没有很多活动,但还是当选了广告人气王,再一次说明了他的人气,他的演技,人品都很好,虽然我是金粉,但说实话他不是一眼让人看上去很帅的人,但是他很耐看,有这么多粉丝这么高的人气都是有理由的。而且说他过度消费形象的,宋自从太后以后不也在消费形象吗,粉丝会,接广告,拍剧传闻,金做的他哪一个没做。个人觉得,不管作为谁的粉丝都不应该去踩别人而抬高自己的偶像,他们两个人都很好,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喜欢。说实话很多粉丝都是刚开始喜欢,但更新的太快,很难坚持喜欢一个人,而且现在国内的新一代明星也很多,发展很快,所以觉得不会。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明清文字狱的冤案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