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腾讯、拼多多等企业,到底谁更有前途?

阿里、腾讯、拼多多等企业,到底谁更有前途?,第1张

阿里、腾讯、拼多多等企业,我觉得腾讯和拼多多会更有前途,因为腾讯涉及的范围很广,尤其是腾讯游戏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玩,覆盖面积是非常广的,并且腾讯的游戏可以一直开发下去,只要游戏做的好玩家自然也就会越来越多,腾讯这么多年也一直没有让我们失望的,拼多多是一个刚起步不久的企业,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发展的很好,并且很迅速。

我觉得拼多多现在还是在发展中的,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所以它的前景也是非常好的,它很有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淘宝,阿里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企业,涉及的范围也很广,但是我觉得阿里已经处于一种饱和状态了,这么多年来几乎没人不知道阿里,它现在发展得已经非常好了,除非将来走向国际,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国内基本上已经处于一个稳定状态了,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所以我觉得它们三个相比,还是腾讯和拼多多会更有前途,而且腾讯一直致力于微信、QQ和游戏,其它项目根本就没有涉及,如果腾讯一旦加大其它方面的推广力量,前途更是不可估量,我们都知道阿里主要是依靠电商起步的,而现在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都看好了电商这个平台,因此阿里未来的竞争者还是非常多的,说不定哪天就可能会被超越,拼多多就是一个例子。

要说目前发展最好的肯定是阿里和腾讯了,但是要说更有发展的我觉得还得是拼多多和腾讯,中国就这么多人,几乎所有都在使用淘宝,用户再多也多不到哪里去了,以上也仅是个人观点。

要说最近几年称得上“明星互联网公司”的,我想非拼多多莫属。2015年创立,2018年上市,上市不到两年市值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超越京东成为第二大电商平台。目前,拼多多的市值依然高达967亿美元,较上市时上涨了7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100亿元不可为不“疯狂”。



虽然拼多多屡创“奇迹”,但依然被很多人吐槽,说它名不副实,说它产品质量堪忧总之就是各种唱衰。不过有意思的是,骂拼多多的人越多,它反而越顽强,不论是用户数量还是市值都令对手望尘莫及。在用户数量方面,拼多多已经远超京东,仅次于阿里;在市值方面,排在拼多多前面的互联网公司也只有阿里、腾讯和美团。

是不是很纳闷?一个不被看好的平台却发展得如此之快!但你知道它为什么能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发展成如今的规模吗?


第一,选对了市场。 这一点其实是老生常谈了,但也是拼多多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那就是成功拿下了“五环外”的市场。“五环外”的市场有多大?是一个拥有4亿人的消费群体!当初淘宝也想把这块“无人区”收入囊中,无奈在被微信“封杀”之后,也只能望洋兴叹。而且,这部分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价格敏感,拼多多拼团低价模式完美匹配,让他们欲罢不能。

第二,生对了时候。 在拼多多出现之前,互联网“前浪”们早已为它铺好了路。首先,经过淘宝、京东十几年的培养,咱们中国人都养成了网购的习惯;其次,微信成功帮拼多多打通了移动支付环节,不用像当年淘宝还需要自己去整个支付宝出来;然后,中国的物流行业已经高度发达,拼多多也不需要像京东那样自建物流;再者,拼多多是典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更懂这个时代人们的购物习惯总之,拼多多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一棵“参天大树”。


第三,有一个“好爹”。 拼多多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如此之快,其实还应该感谢腾讯在电商领域的失败,以至于不得不投资一些有潜力的电商平台,拼多多就是其中之一。在腾讯的护佑下,拼多多要流量有流量,当初封了淘宝就是为了给拼多多更好的发展空间;要钱给钱,在拼多多的B轮融资中,腾讯便在投资人名单之中,如今腾讯更是拼多多的第二大股东。也正是有了腾讯这棵“大树”撑腰,拼多多才会毫无顾忌的舍命狂奔。

总之,拼多多的成功绝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天时地利人和它似乎都占了,但又不仅限于此,你觉得拼多多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马化腾是腾讯的创始人,旗下的产品除了腾讯、微信、陌陌等社交软件之外,还有腾讯游戏等产品。但马化腾同时还是一个投资人,比如马化腾投资京东,并且成为了京东最大的股东。

另外,近年来拼多多作为一匹黑马,成为了国内第三大电商平台。这背后还是腾讯一手扶持拼多多,从微信打开了几个端口为拼多多引流,这才有了目前拼多多惊人的业绩。那马化腾作为京东最大的股东,为什么还要扶持拼多多呢?这不是集团内斗吗?

一、为了将微信的流量变现

其实,腾讯之所以要投资京东和拼多多,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为了将微信的流量变现。目前,微信拥有8亿用户,再互联网企业排名第一,但是微信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无法将微信巨大的流量变现。

而为了让流量变现,马化腾选择投资了京东和拼多多。为京东和拼多多打开了微信的多个端口进入,从微信引流到京东和拼多多。这样一来,京东和拼多多的业绩会更好,背后带来的收益也更多。

表面上看腾讯是京东最大的股东,但是腾讯并不是京东的主人。这就像日本软银孙正义是阿里最大的股东,但是他并没有权利干涉阿里的日常运作,只能够从中取得部分的分红。

同样,马化腾虽然是京东最大股东,但刘强东的决策并不会受到马化腾的影响。而在拼多多,马化腾同样没有决策的权利。

所以,马化腾一边投资京东,一边扶持拼多多,两者即使有竞争也与马化腾没有太大的关系。马化腾只需要收取利润分红就行了。

二、京东和拼多多之间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关系

因为京东主打的是高质量、便捷、高效的服务,运营的产品质量比较好,而且还有自营商品。京东其实更像亚马逊,亚马逊也有自营的产品,各地也都有建自己的仓库,实现高效的物流。

相比之下,拼多多更多的是中低端的消费人群。我们进拼多多看到的都是一些价格很便宜的东西,拼拼更便宜。拼多多就是抓住了中低端消费人群这一个市场,从中做好做优才会有今天这样瞩目的成绩。因为京东和拼多多两者的定位不同,所以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关系。

三、坐享其成

我们都知道,阿里主营业务是电商领域,而马化腾旗下并没有自己的电商软件,这也是腾讯的痛点。但马化腾做电商行业挺早的,在淘宝出来之后,腾讯也开始推出了拍拍网。

只是马化腾在电商领域做得并不理想,一直都是半死不活的。而投资京东和拼多多,这无疑也是为了与阿里更好的竞争。腾讯内部一向比较擅长实行博弈竞争,在京东和拼多多之间腾讯并没有选择更多地投资哪一方,而是站在一旁看他们相互竞争。

我想当初马化腾投资拼多多的时候也没有想到拼多多能够在3年内上市,一举成为国内第3大电商平台。毕竟在国内,腾讯最大的对手是阿里,而京东和拼多多之间,哪个才能最终对阿里构成威胁,现在还很难说。但无论最终是谁胜出了,腾讯都可以坐享其成,又何乐而不为呢?

核心观点写在最前:

1、拼多多已经成为电商的第三极,自身运营+腾讯流量蕴含着极高价值;

2、获客成本逐步走高、留存率尚可、变现途径多元化有待观察;

3、拼多多未来的产品和商品形态都有转型需求,但是路径不易;

4、当前看好;

如题所述,获客、留存、变现是互联网公司生存发展的基础要素,本文由此展开,最后探讨拼多多的当前估值和未来方向。

以下为正文

7月16号,拼多多更新了招股文件,每股16美元至19美元的价格IPO发行856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代表3424亿股A类普通股,拟最高融资187亿美元,其中腾讯和红杉资本将在此轮IPO中拟各增持25亿美元。

拼多多的崛起出乎多数人的意料,在阿里、京东、唯品会、一号店、亚马逊巨头林立的中国电商行业中,在看似格局已定的环境里,硬是撕开了一道口子,仅用三年时间把自己变成了巨头。

一、获客关键词:低价+爆款

1、拼多多急速膨胀,原因总结三点

-拼单、砍价,社交玩法带量;

-微信入口、小程序红利;

-淘宝转型,低价电商流量聚集;

如果将三个因素归类,前两个属于腾讯,第三个属于阿里。腾讯的电商梦从来没有停过,拍拍、易迅,京东、唯品会,尽管自家阵容看似强大,但对抗阿里却从未让对方感受到危机,直到拼多多的出现,才出现了动摇阿里根基的可能。

腾讯的流量优势自不必说,在向电商转化的过程中却一直没有找到除提供入口外更好方式,拼多多用拼单、砍价的方式快速吸引了大量用户,同时小程序提升了H5页面的用户体验,这也是整个微信生态的可怕之处。

而阿里对天猫的侧重,则给了拼多多膨胀的空间。 阿里电商部门的战略在向天猫靠拢,淘宝C店的低价产品甚至无法在搜索中展示。低价电商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空缺,而拼多多的出现恰巧弥补了“低价电商”的刚需。

2、获客成本非常低廉

根据招股书数据测算可知,2017年的获客成本在10元上下,18Q1成本略有提升,达到243元/人。同样,每个MAU增长成本在18Q1也大幅提升483元。

获客成本有所提升,但因流量获取模式的特殊性,比起京东226元/人的价格,拼多多获客依然非常廉价。依靠低价+爆款,拼多多收割大量对价格因素敏感的用户,同时在淘宝的重心向天猫倾斜之际,低价电商反而成了突破口,被拼多多抓住并放大。

3、获客的可持续性

从公众号起步,享受小程序红利,再加上拼团、砍价、免费拿一系列活动,特别是拼单天生带量模式下,自然流量在初期快速急速膨胀。如果用S&M和GMV作对比,尽管季度Sell增幅超过GMV增长,但是17Q4。拼多多GMV已经突破758亿,这个杠杆非常划算。

但是问题来了 ,进入2018年,拼多多的获客成本显著提升,未来如果想进步提高渗透率和MAU,获客成本必将继续提升。

借用招商总结的电商渗透率,拼多多目前已经超过京东、VIPS,渗透率在6月末达到了265%,已经为淘宝的一半水平,如果拼多多希望获得淘宝的渗透率和月活,那面临的压力之大和实现路径之难都摆在眼前。

拼多多的核心用户并非天猫、京东核心群体。 从用户数据看,三线以下城市占据达到57%,女性用户占比705%,25-35岁用户占比578%,市场上一个简单的认知说,拼多多用户=微信-淘宝。 模式、产品差异导致了使用人群不同 ,快速撸完了这一波,再想撸下一波,要么产品转型,要么模式改变,这过程中,都伴随着获客成本急速提升。

从内部看,若想保持用户的快速增长并不难,但是面临淘宝低价版、京东拼购,甚至手法相同的每日优鲜等公司外部竞争,除了继续加大营销、推高获客成本外,好的方法不多。

所以,低成本的获客似乎已经成为历史

二、 留存

从电商30日留存率上来看,在最近的统计窗口中,拼多多指标不错。除了电商传统的优惠券、促销手段外,拼多多主打社交电商是具备粘性的(薅羊毛上瘾),同时签到领现金、99特价、游戏福利,这些手段对于价格敏感群里的杀伤力非常强,留存也较为有效。

拼多多的销售费用中主要为两块:

1)广告推广;

2)用户补贴;

先看它的广告营销:

大概2017年开始,拼多多开始在地铁站大量铺设广告,同时先后投了各种火爆综艺节目上,做赞助商。 核心作用是拉新。

再看用户补贴:

对于用户的补贴方式,主要指APP签到补贴、邀请好友砍价减免费用等。这部分支出,拼多多计入了销售费用中。

针对C端用户的补贴,如京东、亚马逊、唯品会的会计处理方式是直接冲减营收,美团的做法是先冲减营收,多出部分再计入当期营销费用中。

拼多多是直接计入销售费用。这里就造成了一个问题: 拼多多的毛利率较高,和同业比起来,参考意义失真。

低成本获客、高留存转化是一个理想的商业模式,能抓住技术革新、生活方式改变的创业者才能享受这样的红利,但是现实中极难找到。拼多多厉害之处在于用低成本拉拢用户,用符合“国情和人性”的方法来筛选并留住用户。 低价在任何时候都是强有力的杀手锏。

三、 变现:现有模式可维持高增长,进一步发展则必须转型

有量、有留存,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变现。拼多多在17年初砍掉了自营,走纯平台路线。两部分主要营收为线上服务(广告、数据、搜索)+手续费(支付佣金)。

现行模式下,假定Take rate不变,那么营收会跟随GMV增长。若想增加收入,或者扩大收入来源,会衍生出三个问题:

-GMV如何持续扩大?

-供应链和消费金融能否起来?

-Take rate如何提升?

1、GMV提升根源在客单价和订单数

拼多多的标签是“低价+爆款”、“物流速度不敏感”、“价格敏感”。这和天猫、京东长期以来培育的电商核心消费群体是不同的,所以我判断拼多多对电商业的增量用户有很大贡献。

关于用户群呈现出两个问题:

1)自有用户尽管对价格敏感,但也存在购物体验提升的需求,拼多多将电商以外的用户拉进来,培养了基础的消费习惯后,这部分人的平台切换成本很低,随时可以走向淘宝和京东。公司并未拥有除价格外的核心竞争力和平台溢价。

2)截止18Q1,累计活跃买家已经达到294亿,但无论数据还是自身感受,拼多多对一二线城市居民渗透依然不足,换句话来说,对高客单价人群渗透不足。这会制约平台GMV增长。

当前拼多多的广告铺天盖地,高营销费用换来了高回报,截止18Q2年活跃买家已经达到343亿,MAU达到195亿,一个季度获客近5000万,不可谓不高。根据招股书披露,2018Q1 GMV为667亿,订单量为17亿,粗略计算客单价为389元,较2017年32元略有提升,但是比起京东和天猫200+的客单价来说,差距和提升空间共存。至于如何做,是留给管理层的问题。

2、B端和C端金融

互联网公司现在殊途同归,热闹了半天,最后都发现还是金融赚钱。仿照蚂蚁和京东金融,拼多多拓展的逻辑不难理解,面对B端供应链,似乎问题不大。

但是面对C端,拼多多的客单价对于做消费金融并非易事。商品绝对价值非常较低,比如20、30元的产品,用户购买决策会关心平贵与否,几乎在所有人的随机消费承受范围内,这不存在消费金融构建的场景。京东金融和蚂蚁金服都依靠电商流量壮大,拼多多若想通过消费业务拓宽变现路径,在当前商品导向中,较难实现。

3、Take rate:价格上不去,提升不易

GMV能上去,take rate上不去,增长仅是线性的。(take rate=营收/GMV,通常用来衡量平台型公司的收入与交易额之比)

18Q1的数据已经达到209%,较阿里366%依然有大的增长空间,但是实现增长是需要条件的。探讨如何提升之前,要分析为什么数据较低,这个拼多多特性是分不开的。

-单价低、毛利有限,商家按点击付费意愿弱

这种模式下,对于商品单价低的产品,商家长期付费推广动力很小。本身毛利低,再加上销售费用,整体而言付费较少。

-平台重点打造爆款,挤压了其他商家空间

以平台当前最大爆款“可心柔”纸巾为例,惊喜的价格几乎碾压了其他商家同类型产品。每个SKU的一项爆款基本垄断了这个品类。

分析了两点原因,其实背后的实质问题都涉及到商品形态和产品形态,如果继续保持长久以来抓流量、薅羊毛的手段,那么消费金融无从做起、take rate提升不易、最终导致GMV有量无质。

提升GMV质量需要转型,这意味着要直插京东和淘宝的核心区,竞争加剧。

四、 拼多多有没有未来?

拼多多的未来在于 流量能否继续扩张、变现提升、顺利转型而不被反杀。

前两点核心是用户增长和盈利模式,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商品形态和产品形态决定了GMV依然会快速增长,但仅是线性而非指数增长。

不被反杀指向的是竞争格局,拼多多是腾讯电商业务的打手,专门对抗阿里,给流量给钱。拼多多有腾讯的流量护城河,所以自身的下线不会低,但要往上冲,想全面和淘宝竞争,我认为也不容易。

拼多多将“人、货、厂”三个要素中的“人”玩到极致。从“人找货”变身“货找人”。

问题是:既想收佣、又走C2M, 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未来如何暂无判断,逻辑上并不自洽。

五、估值

假定拼多多18年GMV为4000亿人民币。

参考招商、国金、天风给出P/GMV估值方式,对标阿里(剔除非电商业务),给予拼多多P/GMV估值,即3151亿美金(RMB@66),这可以理解为拼多多估值的上线。

天风综合阿里、京东P/GMV估值,拼多多对阿里为折价,对京东为小幅溢价,得出估值区间为180亿-240亿美元。

国金则没有剔除阿里的非电商业务,以阿里P/GMV=065计算,考虑到拼多多“去腾讯化”前景并综合电商格局,给予阿里的40%-60%折价,对应估值在155亿~233亿美元之间。

综上,估值中枢为200亿美金。 本周更新的招股信息显示,拼多多计划融资区间为200亿~240亿美元。

六、拼多多争议很大,看多看空都有道理

看多观点认为: 拼多多有微信流量这个无敌护城河,而不会再有第二家出现了,同时阿里体系无法进去。尽管当前平台充斥着低价、质量差的商品,但无法阻挡GMV的急速膨胀,产品和商品随着时间迭代,最终会走进“五环内”人群。

看空者认为: 拼多多充分使用了微信社交红利、近几年高速发展且非常高效的物流体系以及几乎没有竞争的商业环境。但是,没有自身的物流体系,多数商家把平台作为去库存渠道,当价格优势一旦失去,拼多多核心竞争力无从谈起。

另外因为默认商家刷单、引流量,GMV充满水分,泡沫被挤掉后估值会下调。

低价不是问题,但是缺乏令人满意的购物体验则会影响平台粘性和可持续性

拼多多膨胀极快,淘宝走过的坑,他上市后要全部再跳一遍。假货、质量差、购物体验导致客户流失,甚至面临各种诉讼风险。这些都是长期投资者不可忽视的远在问题。

当然,拼多多的壮大有自身存在的群众基础,毕竟对于三四五线小城市和乡村的大妈,拼多多更像是消费升级的产物而不是消费降级。这些大妈以前是根本不知道厨房纸和毛球修剪器这种东西的,现在她们在通过拼多多买到这些从没用过的商品,提升生活质量,这就是典型的消费升级。

相比之下,网易严选、名创优品等等,才是一定意义上的消费降级,一个本来打算攒钱买日默瓦的苦逼白领,突然发现严选上有一款质量、造型都差不多,还是同一个代工厂生产的箱子,可能就直接抛弃日默瓦,转而买了价格只有三分之一的箱子。那这算消费升级还是降级呢?

当然,升级也好,降级也好,没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和企业的价值观更挨不上边,一切都是满足需求而言,这只是公司战略的不同。 拼多多毕竟满足了一种需求,前景依然是看好的。

引言:美国报刊公布了佩洛西在中国投资的分布情况。2010年,佩洛西和丈夫成立了铭基环球投资公司,这个投资公司的所在地是中国香港。这家公司专门管理对亚洲地区的投资。其中,对于中国的投资额占据了绝大部分。腾讯、京东、拼多多都是这家公司的重仓项目。2022年7月份,投资公司对此进行了总结。京东和腾讯分别占据了铭基亚洲基金投资额的51%和38%。

佩洛西一家对于中国的投资从很早就已经开始了,经过多年的积累,佩洛西一家已经在中国盈利颇多。从时间线上就可以看到,2010年成立公司后,佩洛西就开始布局投资。2011年,这家投资公司开始对中国的腾讯和京东进行股票投资。从2011年以来,这两家公司的股票都翻倍增长,腾讯的股票涨幅超过了几十倍,京东的涨幅超过了五倍。

铭基亚洲投资公司的亚洲基金规模庞大,且佩洛西对于亚洲的投资年限较长,所以亚洲基金已经基本上分布在中国各地。经过多年的发展,亚洲基金在全球都已经有了非常强大的影响力。2021年,在疫情严重时候,亚洲基金还对中国企业进行了认购。因此,即使在重大的疫情面前,亚洲基金依然能够有持续的生命力,并且投资面越来越广,铭基的亚洲基金也被很多媒体看好。

2022年以前,佩洛西在中国的投资收入逐年增长,在中国的盈利之路从未停歇。随着佩洛西到访台湾而逐渐开始走下坡路,佩洛西亲自将这颗摇钱树砍掉。许多和佩洛西合作的中国企业开始与铭基投资公司解除合约。在大是大非面前,中国企业还是能拎得清的。更为致命的是,中国政府还亲自发表了对于佩洛西的制裁。许多网友都说,佩洛西这是在自食恶果。

“阿里没有社交的基因、腾讯没有电商的基因”这是互联网上流传的一句话,然后这句话前半句以后如何不知道,但是后半句已经作废。以广撒网为手段的腾讯,已经在占了电商行业的半壁江山。
前段时间,网友一直在聊“腾讯收购爱奇艺”,当时就感叹,现在已经没有腾讯不敢买的东西。

腾讯一直以来都是广撒网的模式在投资各种领域企业。在腾讯“投资+并购”的资本大网下,越来越多的腾讯被投公司,在2020年成为庞然大物。

排名前五的互联网公司:腾讯、阿里巴巴、美团、拼多多、京东。细心的朋友应该能看出,除了阿里巴巴,剩下四个企业全部是腾讯派。

美团:美团点评已于2018年8月份启动赴港IPO前的推介活动,至少融资40亿美元,腾讯控股为美团香港IPO基石投资者之一,投资4亿美元。

拼多多: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非常年轻的企业。在2016年拼多多的B轮融资中,就出现了腾讯的身影。到了2018年4月份,拼多多发起了新一轮的30亿美元融资,当时腾讯成为领投方。

京东:2014年的时候,腾讯就凭15%的股份成为了京东的大股东,因为腾讯资金的入驻,才给持续亏损的京东商城注入了一股强心剂。也是由于腾讯的入股才让京东有了巨大的支持与阿里巴巴相抗衡。

都说中国的两大电商是京东和淘宝,然而拼多多已经超越京东,淘宝应该有点慌。
腾讯不断在电商行业投资有所成就。两年前,腾讯投资的600多家公司,新增的价值就已经超过了腾讯自身的市值。如今,腾讯投资的公司超过800家,其中70多家已上市,超过160家是市值或估值超10亿美金的独角兽。

被腾讯投资的企业,已经成为互联网的重量级企业,作为股东的腾讯,毫无疑问是获益者。

近日,腾讯基于微信小程序,又推出了自己的电商平台“小鹅拼拼”,投资也好,自营也罢,腾讯的电商帝国愈发强大。
阿里投资领域很广,例如高德地图、优酷土豆、饿了么都是很不错的项目,然而这些项目阿里明没有让他们独立运营,而是归到阿里体系下,必须有阿里带队。

“阿里投资是要消灭巨头,收归我有,腾讯投资是要寻找代理人,扶持新的巨头。”一位投资人分析。

阿里投资的企业是将其归纳到集团下边,谋求发展;腾讯投资的企业是独立发展,共同挣钱。

阿里投资和腾讯投资所承担的风险也是不同的。对于阿里来说十指连心,被投企业的任何决断都亲力亲为,风险共担,荣辱与共。而腾讯投资则则不同,被投企业你可以自由发展,挣钱腾讯收益,冲锋陷阵你先上。

腾讯像是撒一张大网,鱼儿之间非敌非友。然而网外的中小企业,想要有所成就也是非常难的,毕竟没有腾讯“喂食”。

 

原谅我不厚道的笑了,因为一开始我少看了一个“亿”字,错看成阿里巴巴被罚了182万人民币。假如真的是182万的罚款,也算是“巨款”了。
去年涌现出来的社区团购“千团大战”,杀价杀了大半年,每个平台都把成本1-5块的商品免费送或者低价099卖。每家都是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利用虚假的或使人误解的低价,诱骗消费者进行交易。
一瞬间抢了很多底层小商小贩的饭碗,顿时哀怨之声不断,媒体集中火力批判和谴责了大半年。可媒体毕竟不是执法机构,奈何也只能干着急。
直到上个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才对5家社区团购平台(橙心优选、多多买菜、美团优选、十荟团、食享会)进行了处罚。说是证据确凿,情节极其严重,为了公平起见一视同仁,最后每家罚款150万。
互联网巨头垄断,低价排挤竞争对手,让你“二选一”,低于成本销售商品。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每年都有罚款,基本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大问题最后都小做了。罚款的金额也都不大,对于这些互联网巨头,几万几十万的罚款,最多上百万,也属九牛一毛,不痛不痒。
毕竟是一个快讯通报。绝大多数媒体的标题都是《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二选一”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等待我再仔细看一遍,我的老天爷,是18228亿,除了震惊外,这事就变得蹊跷了。
这次被罚,导火索估计并不是二选一,而是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蚂蚁金服和外滩大会。
起因是去年蚂蚁金服准备创造全球最大市值的IPO传得沸沸扬扬,监管部门一直在酝酿出台对金融平台的监管框架。马老师提前得知了消息,在上海外滩金融大会上,给底下的一堆监管部门的领导上了一堂金融课。
“大放厥词”之后,估值2000亿的IPO被紧急叫停了。四部门第二天就入驻阿里进行调查,一天就出了调查结果,最后好像也没说什么。再之后马老师就“消失”了,蚂蚁金服是一家用科技包装的金融贷款平台,终于被媒体曝了出来。
全国各大媒体,一片“捧~杀”,落~井~下~石。
罚款一出来,阿里巴巴火速回应:承认接受,坚决服从。这事,就算告一段落了。没什么好评价的,也说不出来一个所以然。
我看很多自媒体都开始用“马云被罚得倾家荡产”、“阿里巴巴濒临破产”、“史上最大罚单,马云接不住了”等标题。
这次不再是隔靴搔痒杀鸡儆猴,而是杀鸡取卵擒贼先擒王,完全是一颗威力巨大的深水炸 *** 。
阿里巴巴集团的违法行为,处以的是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4%的罚款,计18228亿元。你不能只看钱,要看百分比,才区区的4%。对于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已经被界定了这是“违法所得”,然后才处罚4%的违法所得,算比较“仁慈”的了。
违法所得难道不是应该全部没收吗?
罚款的金额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能理解这罚款背后传达的信号:做生意赚钱可以,但你得听话,按规则来。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总之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下一个腾讯,美团紧接着,拼多多也别落下,对了,还有滴滴可别忘记了。从腾讯老大哥,到滴滴再到美团,最后到拼多多,不都是一个垄断、二选一、杀熟、甚至“欺骗”的套路吗?
这是中国反垄断部门有史以来做出的最大罚款,也是反垄断执法的标志性事件。18228亿!也应该是中国史上最大额的罚款了。
不知道腾讯、美团、滴滴、拼多多是不是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阿里、腾讯、拼多多等企业,到底谁更有前途?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