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阿里巴巴是美团的第二股东,它们后来为什么不合作了??

当年阿里巴巴是美团的第二股东,它们后来为什么不合作了??,第1张

当年王兴去找马云投资,马云高兴地接待了这位年轻人。
马云问:少年,你觉得我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王兴回答:你最大的优势是战略和忽悠?
马云笑了笑说:不对,是管理。
看得出来,马云很喜欢面前的这位年轻人,阿里巴巴也因为这一次会面正式投资了美团。
双方最大的分歧,有人说是因为阿里巴巴的控制欲太强,有人说,是美团王兴的野心太大?
分歧之一:在百团大战那会儿,美团烧钱烧的特别厉害,想要让阿里巴巴追加投资,可是阿里巴巴不愿意再投钱。
分歧之二:百团大战的后期基本上是大众点评和美团两家的战争,王兴觉得两家可以合并,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马云。
但是却被马云拒绝了。王兴问马云,难道美团和大众点评不能像快滴和滴滴一样吗?
王兴是希望获得阿里和腾讯两位大佬的支持。
但是马云却说快滴和滴滴的合并是一个错误,我们不希望这样的错误再发生一次。
事情随后的发展,大家都知道了。王兴拉到了腾讯的投资,大众点评和美团合并了。
在公司股份上,腾讯的股权份额超过了阿里,阿里巴巴毅然选择退出美团,转投饿了么!
美团和阿里巴巴在电商生活领域的竞争,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阿里看来,当初美团在初创的时候,我给了你钱,还给了你阿里的销售队伍,你却成了白眼狼。
在美团看来,阿里巴巴出尔反尔,在我们最需要 *** 药的时候,你却置之不理。
谁对谁错?
就看他们两家什么时候写晚年回忆录了!

时间回到2010年,那时候美团红极一时。因为美团被当时的互联网三巨头之一的阿里领投了。

大概到2013年时,网上就传出了王兴极力摆脱阿里的“新闻”,这里面美团与阿里有什么瓜葛,我们作为一个旁人自然不会清楚。但是通常情况下,一个被控股公司发展起来以后,最大的一个矛盾点是控制权的问题,虽然不清楚阿里跟美团是否有过这方面的矛盾,但是事实就是,到了2015年6月,阿里就开始搞自己的生活服务品牌口碑网,然后同年10月,美团宣布与大众点评宣布合并,离开阿里。同年的一系列动作,在笔者看来,绝对不是偶然。
那么在2010年-2015年的时,阿里与美团发生了些什么?我们不妨做下猜测。
2010年到2015年,京东在阿里的缝隙中发展壮大,当年错失了压制京东,所以阿里肯定不想在美团点评上再出意外。美团点评合并后,在阿里最高层的会议上就曾讲到,蔡崇信力主发力口碑、拿下饿了么以牵制美团点评;很快,阿里巨额资金入股饿了么成为大股东。同时,通过“抛售”所持的股份四处唱衰美团点评,配合阿里强大的公关能力,一时间美团点评在舆论上风雨飘摇。
对美团点评来说,其实这是生死之战;对阿里来说,这只是重要的局部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美团点评不是没有机会。对运营效率很高的美团点评来说,账上的钱依然在,仓库有粮,心中不慌。阿里想速战速决,而美团点评强调论持久战,这考验王兴的耐力,也考验马云和蔡崇信的耐心。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阿里搞起了自己的口碑,美团一方面与大众点评合并,一方面又找来腾讯做“靠山”。总得来说就是美团强大起来,不想被阿里控制了,而美团跟腾讯“合作”,使得美团、阿里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在商场中也一直有一句话“你可以不做的我合作伙伴,但是你不能做我的对手”,这或许就是阿里与美团没有最后深度合作的重要原因,用一句解释的话,就是利益分配不均衡,然后双方谈崩了。
总结
经过对起因过程的分析推理,在笔者看来,极大可能是阿里想要增加美团的控制权,但是随知到被美团给“套路”了(美团找了新的“靠山”),然后阿里就开始运营自己的生活服务品牌了。
(-23东南偏北)
美团与阿里巴巴爱恨情仇
美团网是在2010年成立的,当时只是一个团购网站,比起拉手网、窝窝网、高朋网,美团只能勉强挤在第二梯队上。
2011年弱小的美团获得了阿里巴巴领投的B轮5000万美金融资,引进阿里出身的干嘉伟担任COO,补齐了线下短板。

正是由于干嘉伟的加盟,美团才能在2012年百团大战中幸存下来,并实现弯道超车。

但美团接下来的所作所为就有点忘恩负义了。

美团为了平衡阿里,引入了新的投资方,2014年5月美团获得3亿美金C轮融资,阿里巴巴跟投。

2015年10月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并引入腾讯投资,这就是之前C轮布的局的果,这次合并阿里巴巴并不同意,于是王兴纠结其他股东强行通过。
2015年11月阿里巴巴退出美团。
小马云王兴
王兴是连续创业者,人人网、饭否网、美团网,在王兴心目中,想要把美团打造成国内第四极,因此怎么会甘愿受阿里巴巴摆布呢?
就连新靠山腾讯都特别忌惮王兴。王兴斥资13亿购买支付牌照,直接与微信对立,在2017年5月15日美团新一轮融资上,大股东腾讯直接拒绝领头,这是对美团不受支配的惩罚。
四处开战的美团
美团除了团购老本之外,还扩展到外卖、、酒店、 旅游 、票务、打车、短租等,美团非常急功近利,在没有吃透现有业务就大肆扩张。
总结
阿里巴巴投资美团当然是想控制美团,谁知被美团摆了一道,最后还灰溜溜退出美团。

王兴这个人注定不会受人控制的!

在互联网的BAT时代,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三者生态之争,加入哪个生态最有利,创业公司就会选择哪个体系站队,目的都是为了得到资金或者流量,发展自己。不仅美团,滴滴也做过选择,而在BAT时代,也就是PC流量为主的时代,最大的流量来源是搜索,百度占有流量的入口。当年阿里巴巴领投了美团,给美团带来的,除了资金,还有线下运营的能力,对于当时美团发展至关重要。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搜索已经不是最大的流量的入口,社交成了最大的流量来源,BAT中的百度没落,互联网变成AT之争。百度入了糯米、阿里巴巴做口碑,收购饿了么,这个时候美团是没有选择的,已经成为百度和阿里的竞争对手,只能合作腾讯。而对于腾讯来说,折腾了多年电商,不断铩羽而归,腾讯需要通过投资电商变现流量,京东、拼多多、美团、58同城成为了腾讯投资对象。二选一的美团这个时候也只能选择腾讯。

所以阿里巴巴退出盖是互联网生态竞争的结果,与阿里巴巴之间的合作,美团要么彻底退出成为竞争对手,要么被整合进阿里体系,显然彻底退出选择与腾讯合作,承接流量变现最为有利。
阿里巴巴是美团第二股东,持股15%,在阿里巴巴通过投资和出人帮助美团建立行业壁垒后,美团一脚踢开阿里巴巴,转投腾讯,最终阿里巴巴和美团分道扬镳,势同水火,阿里巴巴92亿全资收购饿了么对抗阿里巴巴。
2011年在团购里面比较小的美团获得了阿里巴巴领投的B轮5000万美金融资,此后c轮阿里巴巴仍然跟进。

此后阿里巴巴为了帮助美团将自己铁军建立者的副总裁干嘉伟引入美团担任CEO,干嘉伟帮助美团成功建立了铁军,让美团从团购里面脱颖而出。(之后2017被扫地出门)

但美团之后开始忘恩负义,美团开始引入腾讯钳制阿里巴巴。2015年10月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并引入腾讯投资,但阿里巴巴不同意,会影响阿里巴巴的权益,王兴纠结其他股东强行通过。
2015年6月,阿里巴巴复活口碑,60亿元资金让口碑复活,因为本地生活对阿里巴巴来说势在必得,线下的数据是阿里巴巴必然要拿的,支付场景也是支付宝必须要的。

2016年1月,阿里卖出美团的股份,低价作价9亿美元,两年的投入产出超过3倍,全是很成功的投资。但是对阿里巴巴来说,是失败的,因为阿里巴巴错失了盟友,如果当时投资拉手等平台,那就没有美团什么事情了。
此后阿里巴巴92亿美元收购饿了么,饿了么CEO张旭豪基本要出局。
你认为美团踢开阿里巴巴是好的行为吗?
王兴不想被阿里一家制约,引入腾讯来制衡阿里,阿里不同意,王兴就联合其他股东通过了引入腾讯的决定,阿里被迫退出美团,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兴明显不是被人制约的主,背叛了阿里,现在开始做电商,做社交,也想摆脱腾讯的控制,有反骨的人,背叛刻在了骨子里,王兴野心很大,只想自己做老大,可是又处在夹缝中,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

2011年弱小的美团获得了阿里巴巴领投的B轮5000万美金融资,美团在2012年百团大战中幸存下来,并实现弯道超车。2015年10月,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并引入腾讯投资,阿里不同意,可美团王兴联合其他股东集体通过,阿里退出!

引入腾讯这事,对阿里来说是一种忘恩负义、背叛的感觉,自然就退出了!

现在阿里注资饿了么,从饿了么外卖平台到饿了么团购,剑指美团!新一轮大战即将开始!

天下大势,分分合合!这就是自然的规律,那么是什么支配着这样的规律呢?那便是利益。
跑马圈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BAT这样的格局已遥遥领先,尤其是阿里系和腾讯系,甚至可以用无所不做来形容。马云作为中国优秀的企业家,从淘宝到天猫,从支付宝到阿里云等等所有的战略布局都是围绕着阿里巴巴的生态链建设,我们的衣食住行到吃喝玩乐,每一个环节马云都有布局,而美团在“百团大战”中杀出重围也看出了王兴的能力水平还是很厉害的,而这王兴还要得感谢阿里系人称“阿干”的干嘉伟,王兴请来阿干做了COO,而阿干成功的让美团杀出重围,并且登上团购第一的宝座。这就是王兴结缘阿里的关键点。
各自为政
帮助王兴完成晋级的阿干,自然会更倾向于阿里,王兴也和阿里实现了“联姻”,一个需要充实团购外卖领域,一个要背靠大树好乘凉,两人也是各取所需。然而事情的发展让这种很快就让他们度过了“蜜月期”,作为美团绝对老大的王兴很快将阿干淘汰出局,并宣布脱离阿里系投奔腾讯系,这一快速变脸让马云无疑是不能容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无非是阿里系像加强对美团的控制来增强自身“中心化”的生态链系统,这种出发点是建立在阿里自身的链条之上的,美团只是一种生态链上的补充。而对王兴来说,自己想让美团更好的发展,不想被阿里控制,成为一个小兵,和自己想建自身的生态链的愿景是矛盾的,“去中心化”选择断交是最好的出路。
两个优秀的人才都心有不甘,一个想要为己所用,一个不甘屈居人下,都有想征服天下的勇气和愿望,矛盾不可避免也!

一人一行者,我是行者,欢迎留言讨论、关注哦

源于美团的彻底背叛!虽然阿里的投资就是为控制,但是美团在没有通知阿里的情况下独自去和腾讯合作。虽然是通过投资人介绍的。但是基本的商业素养王兴是没有的。

王兴的思维就是好处都要自己占,阿里给你给人,给钱让你从千团大战中走出来。但是美团返过身来就是一刀。

个人觉得马云的一统江湖思想比马化腾所谓附能类似同盟国形式更厉害,因为二十年前马云就说过我们的竞争对手在美国硅谷,现在也是这样,只有在国内思想,行动上,战略上一统江湖,才能杀向美国一统天下!!前提必须有一位牛逼的领导者!!而马化腾的同盟国形式只适合在中国!很难出国打仗,因为不排除在你跟敌人血拼的时候小弟出卖你!所以要想一统天下,先要握紧拳头 一统江湖!江湖就是中国,天下乃整个世界!等阿里一统天下之时,正是我中华登上世界巅峰之时!只能说二马的战略对手,目标不一样!祝愿阿里,祝福中国!

作者:洪秀海

笔者在2018年专注传统商业的代运营,继《传统医药商业进入电商唯一之路——代运营》、《把握B2B医药电商发展的三个阶段》之后,很久没有发长篇大论了。然而参加完湖北电商沙龙后,又有一些感触,感慨于医药流通电商的蓬勃发展,感慨于医药行业诸多朋友的兢兢业业,更为了回答困惑于流通电商如何走得下去的问题。这篇文章邀约了很久,春节才有时间整理出来,也当做我做医药电商代运营这一年的总结和对2019年医药流通电商的展望吧。

2018年初,我带着对医药电商的敬畏之心和对医药流通电商的初心,与朋友们成立了行业内的一家医药电商代运营公司(派友 科技 )。

接触过B2C的朋友们对“代运营”这词并不陌生,而对于流通行业的人来说,很少有人清楚。这也是我这一年来跟传统商业大佬们,经常要洗脑的一个词。当然说太多电商技术方面的东西,他们不需要熟悉,这样反而会觉得电商对他们太远。

而当你换一种说法——“承包电商部”,他们立即恍然大悟。接下来就会又问到一些露骨的话:“你们三个月内能做到500万月销售吗?我有钱,产品不是问题”。

当然能问到这些问题的人,已经意识到再不行动,没准不等被政策淘汰就已经被行业淘汰了。幸好,在我服务的三家客户中,已经不存在排斥电商的事了。

我的客户是这样三类人。

第一类是走稳定现金流的市级流通企业。由于是走现金流,因而每年的销售体量2个亿。客户类型主要是诊所和小药店。产品类型为大流通和小普药为主。

该企业的亮点在于采购人员业务能力强,终端客户都是老客户,区域内客情关系比较好。实际上,从现有业务来看,该企业并不是特别渴望做电商交易。第一,客户群体维护的好,不急于开发区域外市场。第二,企业账面现金流稳定 健康 ,电商的现金交易优势并不突出。第三,采购渠道多样,产品相对稳定。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企业高层还是决定“触网”,当然是在不投入太多精力和资金的情况下。

从代运营的角度来说,用极小的风险试错,是电商服务的优势。简而言之,代运营公司投入人力,企业投入少量资金;代运营公司导入资源,企业导入产品。初入医药电商领域的企业最大风险是,大量招兵买马,好大喜功。

代运营公司投入团队协助商业公司开展电商业务,梳理传统企业内部的电商流程(财务流程、物流发货流程、首营资料备案流程),开展线上业务管理(上下架管理、订单退换货、订单正常审核、活动管理)。初期的目的是“测款”,测算电商整体利润、测算适合线上销售的商品品类、测算整体服务体系能否支撑电商交易、测算线上业务适合什么样的平台网站、测算现有业务是否适合电商自营。

虽然说,不是所有的医药流通企业都适合做电商,然而可喜的是,经过1年的代运营合作,该企业电商业务已经成型,仅通过1家电商平台开店,已经每月有100多的新客户,30万-50万的销售额,净利润达到2%,超过湖北和广东的大多数医药电商流通企业。

第二类企业,年销售额4个亿,客户群比较杂,覆盖整个市郊。老板为80后,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魄力与能力兼备,更能积极拥抱互联网。没有与我合作之前,他已经在多家A平台网站开店,每月不低于150万的销售。他的困惑在于,销售额上去了,成本反而加大。

我们知道,医药商业公司开展线上销售,所支出的费用大概分为:运输费(快递物流费、物料费)、交易佣金(平台押金、A平台交易佣金)、平台活动费,这三大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随机的费用,如首营资质快递费、快递保价费、退换货费用、破损费、税费。我经过测算只要开展线上交易,在不开展引流活动的情况下,至少消耗4个点费用。这样就必然导致部分商品上线是亏本销售。于是商业公司在粗放式运营的情况下,由于受到经营成本的考核限制必然线上不敢做优惠活动。

在正确核算成本类别的情况下,有策略性的开展引流活动是有必要的。如果本身就没有太多优势品种,普药的优势又并不大,这样的情况不做活动也可以做好线上销售利润。例如,很多平台有线上聊天工具,如药师帮。这样的平台一般可以能跟踪客户浏览记录,针对这样的客户,做针对性的结合在一起做陌生拜访也是有必要的。譬如一个黑龙江客户,在年底多次访问商城里的聚瑞普锌,电商部就可以主推聚瑞普锌这类商品。

同时,在产品库存和价格定位上。线上的销售与线下共用一个ERP库存。在线上销售额小于线下交易额的阶段,只能选择优先发货。这样一旦不采取锁库存的形式,必然无法保证线上订单的正常库存。就算系统对接无误,也会导致客户体验不好。所以做电商不是销售问题,而是决策问题。可以确定的是,高毛产品需要保证有正常的库存。

解决了库存问题,就是优化产品定价了。4P理论中,价格、渠道、促销、产品缺一不可。好在细致代运营有据可循,不是盲目定价和线上顺加2%定价。我认为,这里的定价是依托在产品上。也就是上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决定订什么价。不是盲目的什么库存商品都上线,具体如何挑商品各有各的看法,这里不必赘述。从定价的角度来看,需要做一些细致的工作。比较所入驻平台的竞品价格和实际情况,而不是依据本区域内传统的定价策略。

譬如拜新同(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7)最低价格为328元,倒数第二三的价格为33元/盒、331元/盒,且库存充足。我们的底价为28元/盒,在不参与促销的情况下,定价空间在28+X元/盒以上(不含税)。由此基础定价出来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到商品是否紧缺、季节性、常用、可替代性等。

第三类是,具有区域资源且有90%占有率的企业。该企业库存商品12000种,有医院配送资源,有国控等国有企业背景,年销售额10亿,纯销7亿。该企业自己组建了最多8个人的电商部。做到半年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电商交易规模提升不上去,一直维持在150万/月以内。同时也由于电商销售利润不足以支撑部门成本,因而电商部人员缩减为3人。实际上,他们在电商方面遇到的问题是效率和会员采购黏性不高的问题。

效率的问题,派友通过工具解决。入驻多平台,造成订单和库存统计处理混乱。部分企业不得不才用增加人手来填补大批量订单开单问题。但是这样,犹如饮鸠止渴,增加大量人力成本,利润反而减少。采取对应的工作,打通A平台订单和内部erp,从新用户首营备案,到订单产生再到订单录入、订单出库,一键完成。湖北启元、千瑞铭等企业也是这样 *** 作。

同时,商品定价过程中,会遇到在售商品的定价选择问题。12000种商品,可售商品由8000种,如果按照小型商业公司人工比较不同A平台竞品价格的方法,肯定会花费大量的人力。派友在实际 *** 作过程中也遇到这样的问题,现在正在开发一个不同平台数据分析工具,通过匹配商品编码,抓取竞品价格,并判断是否参与促销。这样形成一个分析EXCEL,运营和商品人员就可以实现及时定价。

总结一下。这一年的代运营的确遇到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事,医药流通电商已经不是做与不做的简单判断了。网络新渠道对任何企业都是必须的选择。在广东普宁、湖北武汉、四川成都,已经出现了第一批“新医药流通企业”。他们抓住时机,依托互联网渠道改变买与卖的简单交易,加入资金流和以量换价的理念,以最快的资金周转率获得大量的有效终端,借以向工业企业“展示肌肉”,由此来获得更多的工业支持。

在2018年底,我参加了湖北举办的一个医药流通电商分享沙龙。原本容纳50人的会场,来了120人,我深深地为与会者的激情折服,在湖北做好医药流通电商的企业是这么多,想要和正在做电商布局的企业更是多。

很久之前,我看到了个别医药电商平台烧钱的玩法,平台的真正价值落下沉不到终端,商业的服务并没有体现,工业的促销政策依旧被截留。而今我从迷茫中走出来,并通过1年的实 *** ,得出结论:深度代运营能够让电商的真正价值赋能到整个行业。

在2018年医药流通电商呈上升趋势,诸多品牌工业越来越重视线上品牌的销售和维价;不同的A平台在寻求增额到增润;越来越多的商业流通企业参与电商渠道的建设;终端也逐渐养成线上采购补货的习惯。

在走访福建商业公司的过程中,一个比较明显的案例。线上卖的好的一种药,如小儿消积食口服液(鲁南10ml10支)线下在福建区域并无太大销售额,产品原本也不控销,但是当在5月份线上销售额猛增,销售区域集中在江苏、山东区域,受到当地代理商的投诉后,厂家开始控销,于是造成线上也不允许销售。同样的也有聚瑞普锌这样的产品,这种治疗胃酸胃炎强度偏猛的产品在年底东北区域采购量和囤货量较大,造成区域性短缺。因而终端通过平台寻找到福建区有这样的产品,于是厂家也实行了控销限制。这样的品种太多了。

一方面,工业企业对线上销售商品控制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一部分工业尝试走线上新品销售的尝试。安多惠尔抗菌凝胶是女性私处消字号产品,从产品的客户群锁定和产品的工业特性都有较大的成长空间。经销商希望通过“品牌建设+线上销售”作为初期市场开拓的方式。从品牌建设上来说,引入新媒体(公众号+微视频)做线上教育和精准人群锁定。从销售渠道建设上来说,采取B2C+B2B共同搭建针对个人销售和分销商的线上渠道策略。这是传统工业企业较早尝试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品牌的案例。当然传统工业企业内部很少有人能够开展这样跨界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品牌充当的是一个整合资源的作用。当然这样做的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实际上,早在前几年B2C风风火火的时候,一部分工业品牌(以岭、通化金马)也有与康爱多、健客网深度合作。只不过全方位立体化把B2C、B2B、新媒体、互联网医院整合到一起在2018年才开始。

我们憧憬一下这样的场景:目标患者身体有恙,在网上搜索到相关疾病信息,了解患友的情况并分享;同时,在互联网医院咨询专业医师;接下来,医师了解病情,推荐某种非处方药或器械,并指导患者如何使用,如何到指定的药房诊所获取到商品;患者通过B2C渠道或者线下020渠道购买商品;同时B2B渠道内药品预先完成铺货和渠道建设。这样完成了一个药品新零售的小闭环。

由工业品牌牵头布局新零售是2019年的新变化,药品品牌企业再也不能忽视电商对他们的重要性。

流通商业在2019年考虑的更多是增量和增润。因而需要摆脱以前的粗放式线上运营方式,转为精细化运营。这个在上一部分已经提到多次。一分部商业定位新流通商业,一部分商业坚持以传统带互联网销售,另外一部分有资源有实力的商业更多在布局全产业链。

无论何种变化,都不是以前的粗放思维,仅仅把电商当做一个工具和新渠道已经不行了,是更多的有理性的结合自身特点融合互联网。湖北的中泽商业,从自身出发只做新特药和处方药的批发;成都拜欧在现有销售网络基础上,新增到26000种产品、开发终端SAAS工具布局产业链、山东医邦人锁定高毛利OEM产品做深度控销。

在2019年,纯粹的A平台和纯粹的B商业已经越来越淡化。也就是说,平台思维有区域化自营商城的变化,做的好的商业有做虚拟平台的思考。

药师帮、1号药城等平台重点扶植交易量大、终端活跃度高的商业公司,采取收购、入股、并表的形式,参与平台的深度服务建设,强化终端的可控、商品的可控,进而实现利润增长和持续。而做的好的商业公司已经尝到线上交易的甜头,看清楚了资金流对传统企业的价值,转而寻求跨区域的商业联盟,从工具角度实现统一管理、产品库存的共享、商品的利润可控。

从医药A平台经营者的角度来看医药流通电商,也是适合“理性”。在2018年业内有两个比较大的融资,一个是岗岭集团的美国IPO,另外一个是药师帮的42亿人民币C轮和133亿美元D轮融资。作为三方平台,D轮融资金额反映着市场和资本方对A平台模式的态度。我认为,融资不算多。

目前还没有出现一家流通电商行业的独角兽与现在的盈利模式不清晰有很大关系,而盈利模式的影响因素跟平台规模和产业基础有关。在我国11000亿药品市场里有30%在院外销售,70%在医院内。

也就是说3000亿在流通市场,发达国家33%的市场渗透率是医药电商的平均水平。因而,在未来我国医药流通电商市场体量约1000亿左右。如果再按平均利润率15%为标准测算,整体流通市场每年产生15亿的利润。这里说的医药A平台目前还是集中在大普药产品的销售上。

而大 健康 领域另外一万亿是属于保健品、器械、日用品市场。相信在2019年会有一部分以主营这样一类差异化产品的平台出现。这里不得不谈一下阿康 健康 ,它成立于2005年,有超过13年的处方药经营基础,业务范围从最初的院内处方药市场延伸到如今的院外和2C市场,模式上也从药品B2B拓展到以病种为核心,DTP+CDC结合,2B+2C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集成供应链体系,拓展“医疗+病种+药物+保险”的生态闭环。

纯粹的抢地盘并不能代表获取终端的黏性强,商业的趋利性是不可回避的法则,一方面来看,比价形式的平台企业有存在的价值,差异化品类平台也有很强的冲击性。希望在不远的一两年,会出现一家千亿级的医药电商独角兽。

前两年,“赋能”这个词经常出现在各大互联网论坛上。在我看来,只有站在产业链的角度,才能给予更多的价值。换句话来说,赋能,一方面是,广度的升级。譬如买与卖的交易过程中,一方将产品的主要属性变成必要属性,将产品变成服务,从而把原本的行为变成多频次、高价值、不可替代。另一方面,赋能是深度的价值重构。A平台除了搭建交易的环境,撮合商业公司与终端的买卖,更增加了SAAS服务,让买卖更便利、通顺、节约;增加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让资金更高效。

在赋能的过程中,拿A证平台来说,已经在更加注重大数据的作用,这也是平台真正的价值。海量订单数据可以分析出商品的销售排名(按通用名销售排名、品牌名销售排名、区域销售排名等等)。如果这些数据开发,就可以供买方优化产品结构、提前备货降低商品价格,同时,也可给商业公司合理定价合理备库存。

实际上,很明显的是,赋能是依托于向产业链的基础上,对某些环节或整个链条的合理优化。深度的赋能是促使产业链的良性发展。

可惜的是,现在的部分平台迫于生存压力,并没有开放数据,因而并没有专业的数据分析队伍,进行经营数据的分析。还有几个平台不约而同做起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事。一些商业公司销售人员反馈,入驻了一些平台商城,商品正常有销售一段时间后,某些热销的高毛商品就卖不动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平台有意识的控制商城的流量入口;另一方面,高毛利商品已经没有优势了。因为其他商业竞品公司和平台有意识的通过别的手段拿到了更有价格优势的产品。

同样,工业在整个医药电商环节更需要发挥赋能的作用。特别是一些做专科类产品的功能工业和CSO队伍,他们以往的精力在医院,维护医生客情。随着相关政策的改变,还有互联网销售渠道的新启,必须要重新审视市场了。有一些工业的做法是,借助互联网医院开辟品牌专区,工业直接做起了专业的患者教育。如果患者需要药品和大 健康 服务,再由医师引导至线下渠道,或者O2O直配。这样既给终端引流也给患者提供方便。

由此可见,赋能已经不是一个空词,赋能是产业链的联动,赋能是更深度更专业的服务。

医药流通电商在2018年后,如果要有更强的终端、商业公司、品牌工业的归属感,需要更大的胸怀拥抱2030战略,积极应对4+7政策、处方外流、一致性评价带来的市场变化。

近1年来,笔者在药品市场看到的种种变化,结合相关医和药的政策,分析到2019年医药流通电商可能有以下趋势。

1用 健康 的经营数据连接上下游。

健康 的数据需要基础,需要海量的终端用户数据、供应商数据、商品数据、交易订单数据。这里的“ 健康 ”是指数据真实、完整,能够记录整个行业交易的数据。而不是平台的造假数据。

从行业态度上来说,平台型企业需要树立责任和担当。我一直主张平台要开放部分数据,当然商业的数据也有隐私的,譬如某某商业的交易数据、品种结构、品种数。顺便说一句,从代运营的角度来说,商业公司能够接受,有偿购买平台的相关数据成品。通过数据可以为会员管理提供新老会员政策的有效设定;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为商品如何上新,如何合理定价做判断;也可以给运营人员做策划或开展平台活动的时候,给予直接支持。

在我看来,任何真实的数据都是有价值的。而很多商业流通公司做电商的时候,不缺数据,缺乏的是分析数据的工具和思路。

数据的价值是多维度比较出来的,但是前提是,在统一的环境下比较。举个例子,医药A平台的销售数据只能代表线上全国范围的销售情况,而不是小范围。线上和线下采购的习惯和用户不一致导致了销售数据的差异。在互联网销售的冲击下,商业公司用本区域的销售排名,来定位线上渠道销售能够卖多少,是很没有意义的。

同样,平台范围内商品销售排名,需要参考不同平台的销售差异,需要参考不同区域的销售差异,需要参考季节性用药,需要参考不同药品的招投标价格等等。以上这些,这就需要运营人员持续不间断进行数据的分析,做出采购预判。

当下的医药平台战略重点在布局,这就造成了缺乏像B2C平台(淘宝、天猫、京东)那样的分析工具。在不成熟的平台里,极大的工作量只能由商品数据分析人员来做了。

另外,SAAS软件能协助终端科学管理库存、降低采购风险、提高采购效率,而受迫于终端数据的保密限制,它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掘。从工业的角度来看,更不缺乏收集商品数据的工具和渠道。随着政策的改变,营销思路的选择,厂家会获得更加真实的数据,借以指导商品定价和销售任务。

2 用大 健康 产品销售解决方案赋能终端。

乍一看,可能很多人以为是做产品和项目输出。的确,这样的做法是CSO公司和代理公司的做法。然而,现在悄然兴起了另外几种平台,一种是OEM商城,二种是DTP商城,三种是非药品商城,四种是专科商城。这几类从一定意义上摆脱了纯粹比价的平台模式,在保证终端利益的基础上,用服务带动采购,商城只是输出产品的工具。更大的差异是,以专业服务为核心驱动线上销售。

如果说在器械商城上,商城方输出一整套可复制的顾客引流、客单价提升、客户教育的套家用医疗设备销售服务解决方案,用来解决终端销售的后顾之忧问题,终端一定会被牢牢锁定。某一终端在平台上,采购了全套家用设备,到一定的额度的时候,平台商会在当地派驻小团队,协助店员教育、商品专区陈列。同时,在售中阶段,相关服务人员会指导个人用户使用和关联销售其他产品;在后期遇到器械回收和维修的时候,平台还会协助解决。这样以服务带动商城销售,实现了多方共赢。

另外,当一个品类被锁定的时候,其他附属品种终究会在商城上采购。换句话说,作为平台今后主要盈利点,可能是多个专业产品解决方案的服务平台。而这样的大 健康 产品销售方案连锁企业和终端同样需要。

2018年,“互联网医院”无疑是医疗圈的热门词汇之一。从政策角度看,“互联网+医疗 健康 ”终于尘埃落定,各地也出台多项政策扶植和鼓励。平台型网站有能力和需要搭建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医院平台,而互联网医院在整个产业链条上起的作用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有利于面向终端和个人之间的药品的引流服务。个人通过互联网医院咨询问题,并由医生引导到药房购买药品。从而完成简单的就医问诊和用药服务。虽然这部分看似与B2B交易并无关联,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平台为终端提供的一个增值服务。其次,针对慢性病相关的疾病,通过互联网医院的引流,可以增加终端慢性病关联方面的品类销售。增加药店的销售额。再次,互联网医院实际上搭建的是小连锁和单体药店的“医师+药师”服务系统。最后,针对新品的顾客教育和店员教育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来完成。工业品牌只要给予互联网医院足够的支持,其新品就可以通过B2B商城输出到药房,再通过药房卖给个人。

做出这样的判断有两个因素。

1 平台型网站生存:做商业、控商品、增佣金。

2018年,虽然传出不少平台又融资了,又有一些企业要做平台了,市场依旧处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一,没有一家平台拥有超过半数的终端数。这里的终端包含药店、诊所、卫生院。第二,没有一家平台整体销售额市场份额超过60%。第三,行业内,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成熟。总体来看,医药电商平台的寡头还没出现。

静观2018年的A平台公司,药师帮、1号城依托规模优势,收购与参股多个商业公司。借此希望用产品实现流水。其实早在2016年,药品终端网在成都也尝试了自营商业。这样做的目的,不说大家也都看得懂。依托大数据挖掘高价值商品实现变现,进而实现正向资金流、自我造血,摆脱纯资金投入的尴尬,这样既能重点扶植核心商业,又能养活大批的地推人员。

但是这样做的风险也存在。平台改卖商品会失去平台型企业的公平性属性,既当选手又当裁判。很多商业公司已经发出了埋怨声,因为商业公司在平台的热销商品,转手就会被平台挖去。

另外商业公司诉苦的地方还有佣金的提高。部分平台向商业公司的收费标准是:除了保证金、年费,还有本省的交易流水1%佣金,外省区域交易流水的3%佣金。虽然说,平台收费天经地义,因为平台付出了系统、搭建了交易平台、地推队伍协助推广等等。但是,商业公司现在在平台上交易基本是挣不到钱。前面文章已经说到这个利润的问题。于是,商业公司也在积极应对这样的变化。

2 传统商业公司升级成新医药电商商业公司。

做普药流通配送的商业公司进入电商领域,其利润很难控制。当然新医药商业公司在电商销售环境下,看到了与传统企业经营不同的亮点。

简单地来看,这个已经不是坐商和行商的差异了。新医药商业公司是通过电商渠道和手段,快速实现有效用户的累计,资金的快速流转。目的是获取长远的商业价值提升和企业估值提升。

从销售渠道上来看,新医药商业公司会与多个A平台尝试合作,最终形成1-3个稳定的平台合作关系。虽然说他们对电商每一单的纯利并不看重,会有亏有赢,但是为了控制风险,很多新医药商业公司开始建立稳定的、能自行把控销售渠道的商城。这从药品线上交易政策上来说,已经没有任何阻碍,只是从 健康 运营的角度,新医药商业公司还稍显经验不足。

从整体市场的变化来看,还有跟一些新医药商业公司老板聊天中,他们对商业公司用“B证”做“A证”的尝试,很感兴趣。拿一个老板的原话来说,“我的兄弟都在其他省开公司,用我的商城把他们的库存卖出去。”

暂且不知道这样的 *** 作,可 *** 作性有多强?各地政策上有没有违规?这个“B证”做“A证”的思路是符合互联网思维的。

值得确定的是,2019年医药电商流通市场依旧“春秋战国”。可能在医药电商领域,还有很多我们看不透的地方,然而“春秋战国”时期从思想上来看,却是多个思想的爆发期。默守陈规会让传统业务越来越难做,而管中窥豹会让医药电商走向死胡同。如果用一篇文章全面说清楚医药流通电商怎么走,肯定也说的不全面,甚至有点班门弄斧的味道。从相互学习、互通有无的角度,在2019年,我个人也希望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供有志于投身医药流通电商事业的伙伴们交流学习。

所以,别管那么多,干吧。

九号公司(Segway-Ninebot)是一家智慧移动能力公司,聚焦于创新短交通和机器人领域,旗下拥有Ninebot九号和Segway赛格威两大品牌。
公司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中国北京,在全球拥有亚太、欧洲、美洲、三大业务区域,北京、西雅图、贝德福德、阿姆斯特丹、达拉斯、首尔、慕尼黑、常州、深圳、杭州设有子公司,以国际化视野立足全球市场,以“简化人和物的移动,让生活更加便捷和有趣”为使命,专注于推动智能短交通和机器人产品的创新和变革。贝德福德(美国)、常州、深圳三大生产基地,年产能超1000万台,产品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10月,九号公司获得小米、红杉、华山、顺为等资本共同注资8000余万美金;2015年3月,收购美国Segway形成新的全球企业;同年,完成来自Intel和新加坡主权基金6000万美金的B轮融资;2017年10月,完成来自国投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管理的基金及中国移动创新产业基金的1亿美金C轮融资;2020年10月29日,九号公司在科创板成功上市(证券简称∶九号公司,证券代码∶ 689009 ),成为中国境内上市企业中"VIE+CDR第一股"。
作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九号公司拥有 1000+全球行业基础核心专利,广泛应用于创新短交通出行、机器人、酷玩娱乐等多个领域,产品包含电动平衡车、电动滑板车、两轮电动车、全地形车、电动卡丁车、机甲战车、机器人以及智能共享滑板车等,满足用户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持续推动行业发展。
在创新短交通领域,九号公司的电动平衡车和平衡轮产品为2km以内的微交通提供了解决方案;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和独轮产品为2-20km的短交通提供了解决方案;而电动摩托车和全地形车产品则是为20km以上的支线交通提供了解决方案。九号公司在完善的智慧交通网络布局的同时,帮助更多用户更加便捷的移动。
在机器人产品领域,九号公司拥有AI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先发优势和领先地位。旗下的智能共享滑板车、配送机器人等多款机器人产品广泛应用于点对点配送、商家直送、酒店配送、快递转运、卫生消杀等多个场景。一键召回、自动跟随、远程调配及自主回航等功能,让产品更智慧、更友好,让末端配送更加高效可靠。
此外,九号公司多款明星产品相继登上央视五四运动100周年联欢晚会、亚洲文化嘉年华、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2020央视春晚、2020春夏纽约时装周等国内外重要活动。累计获得30+全球顶级荣誉,合作伙伴囊括国内外顶级科技公司近百家,如兰博基尼、法拉利、福特汽车、小米、京东、BMW、Intel、Google、Amazon、SPIN、Beam等。

不错。
执势资本致力于成为中国知名的新经济精品投行。主要由前阿里,京东,腾讯和各大FA机构的人组成。
目前主做投融资服务,媒体资源丰富。此前已为小麦公社、微拍堂、爱上租、ifunk、宠加等几十余家公司协助完成数亿元融资,跨境电商,新能源,产业科技为主,阶段以A-C轮为主。近期服务捷配、马帮ERP、东经易网、领猫SCM等,项目累计完成近20亿元融资,执势资本致力于成为中国知名的新经济精品投行。

微贷-多米贷是微贷网推出的一款全新的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产品;分期产品,系统自动审核放款。

产品特征:

1、主要是针对18周岁-40周岁有借款需求的客群。

2、借款金额:5000-20000元。

3、借款期限:6期/12期。

4、申请、借款、还款全部在网上完成,流程简洁, *** 作方便,省时高效。

扩展资料

微贷网发展历程:

微贷网于2011年7月8日上线运营。作为国内“互联网+汽车金融”的先行者,微贷网打造了车贷垂直市场的标准化发展模式,为中小微企业与个人用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微贷网作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理事单位、杭州市互联网金融协会执行会长单位、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副会长单位、车贷联盟会长单位,一直致力于为推动行业自律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微贷网在2014年完成汉鼎宇佑和盛大亿元A轮融资、浙商创投A+轮融资,于2015年又获得汉鼎股份亿元B轮融资、2016年获嘉御基金领投的10亿元C轮融资。

六年安全运营,微贷网已建立自身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开发车贷领域的智能决策森林风控体系。截止2017年12月底,微贷网平台历史累计成交额已突破1600亿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微贷

途虎养车可靠。

途虎养车拥有13000 多家合作安装门店,服务能力覆盖31个省直辖市、405个城市。

用户可以在途虎养车官网、APP、电话、微信平台上享受专业的365天16小时的售前售后服务。截止至2018年,途虎养车是深受中国消费者信赖的汽车养护电商平台。

途虎养车的发展历程:

2011年

2011年以轮胎为切入点成立上海阑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途虎养车商城正式上线。

2015年

2015年6月途虎完成近一亿美元C轮融资。

2015年9月途虎宣布柳岩为途虎品牌代言人。

创业是这几年最时髦的事情之一。在中国,每100个劳动人口中有9个(包括自雇、个体小商业在内的)创业者。这就意味着,即使不自己创业,进一家创业公司,也是现在年轻人择业的一个重要选项。就像我在前面几课里跟你说的,城市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这一讲我就从创业这个角度,带你看看中国创业企业的城市图谱。

想到创业,估计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北深杭上几个城市,尤其是互联网创业公司。其实不然。中国小企业犹如春草,每天都在离离原上、不停枯荣之中。

我们把2019年上半年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按照行业进行了筛选,选出了107万家互联网科技公司,实际上这些公司的分布非常分散:一线城市是18万家,二线城市是42万家,三线以下的城市则占据了44%,接近一半。

为啥大家都只能感觉到几个大城市的创业公司呢?因为它们更容易受到市场的关注,拿到风投和创投资金——按照市场有效理论,创投风投这些专业机构,也是在作选择,选择那些更有增长潜力的项目。

所以,我们又对那些拿到了创投风投资金(包括天使轮,A轮到PE轮股权投资资金)的创业公司作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公司的城市集中度变得无比地高:以2015年—2019年成立的创业公司为例,有记录找投资人融资的有6万多家,其中只有不到2万家企业(18295家)获得了风投创投资金,而这不到2万家企业中,接近80%(14453家)都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成都这6个城市。

但残酷的事实是,即使拿到了A轮的企业,大概80%也会止步于B轮。为了将这样高的死亡率考虑进去,我们继续对获得C轮以上的企业做了一个城市分布图,发现:城市的集中度更高了。能活过C轮的企业里,超过87%都集中在前面提到的六个城市。其中光北京就占了近40%。

这就是可以算作“成功”了的创业企业在各个城市中的分布情况。但是,光知道“创业成功概率”还没有用,会不会某个行业在某个城市创业成功的概率更高呢?答案是肯定的。就像前面课程里我跟你讲的,“产业集聚”效应非常重要, 一个城市内同一产业的集聚,会再形成劳动力、资金的集聚,也会产生知识外溢效果 ——这不是什么新鲜经验,比如工业革命期间的曼彻斯特纺织业,美国纽约的金融业,都是城市产业集聚的典型例子。

于是,我们又将创业企业从行业的角度进行了拆解,把2019年获得PE(私募股权机构)、VC(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公司在17个细分行业上进行了整理,给你梳理出了每个行业里成功获投企业最集中的四个城市。

北京,是当之无愧的“文教创业之都” ,旅游文化、儿童服务、数据分析这些行业都集中在北京。这个并不奇怪,和北京文化、教育中心的定位是完全一致的。

那上海呢?这些年大家总是说上海创业氛围不好,但是, 如果你从事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零售运营系统、供应链和物流这些行业的话,创业的第一选择地应该是上海。 为什么呢?因为90年代上海搞张江高科技园,一大批集成电路企业在那里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

深圳是典型的智能制造行业的创业之都 ——对于智能制造、设计图像分析行业来说,深圳就是最优选项。这也不奇怪,因为深圳背靠珠三角发达的制造业产业链。换句话说,珠三角是真正有制造业生态的地方。

杭州是服饰行业创业的第一选择 。这也不奇怪,轻纺本来就是长三角的优势行业,而且背靠阿里电商系,从制造到销售整个产业链都是通畅的。

广州很有意思,虽然广州的创业氛围和其他大城市相比没有什么优势,但是, 有些行业如果在广州创业的话,可能也还可以。比如旅游业、汽车行业等 。我们团队在看这个表的时候,都表示非常羡慕广州,因为它有大城便利,只是目前的张力还没有那么大,还有发展的空间。

整体上,要创业的话,还是集中在北上广深杭这几个地方。当然,也有一些城市在异军突起。比如在设备和制造这个细分行业里,福州就上榜了,苏州也排在前面;旅游方面还有重庆,服饰方面还有鄂尔多斯也很靠前。

以下是17个细分行业最优城市的前四名,想创业或者想去创业公司的同学可以看看自己的行业的“创业之城”

说到这里,我还想要特别强调一下:创业并不是只有去融资才叫创业,实际上,各种劳动力机构对“创业者”的定义还包括自雇和个体小商业——这样的泛创业当然就不仅仅只在大城市有机会了, 给定中国现在这样发达的物流冷链运输等基础设施,反而有很多小城市会异军突起 。

比如“豆黄金”的故事:2014年,全国多地爆出“毒腐竹事件”,一时间大家谈腐竹变色。面对这种情况,山东临沂的张京宝却琢磨着,这是新机会——山东是著名的大豆产区,适宜规模生产。更重要的是土壤有独特优势,产出的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比其他大豆要高3%~5%。所以,张京宝决定,要做一款零添加的高档豆制品品牌,他的品牌就叫“豆黄金”,寓意着大豆里的黄金。

开始的时候,“豆黄金”的发展并不顺利,因为高端化的加工使“豆黄金”的成本很高,新鲜的腐竹保存也困难,一斤要卖50块钱,比市场均价高出10倍,远远超过了临沂这种小城的消费能力。前几年,“豆黄金”每年都亏损上千万。

但是没关系啊,后来大城市消费升级的趋势出现了。腐竹是涮火锅的必备菜,各大品牌火锅店又开始了食材的比拼,而且,冷链物流也越来越发达,新鲜腐竹的运送成本也更低了。最终,豆黄金成了海底捞、巴奴火锅、蝎王府、刘一手等品牌火锅店的御用鲜腐竹品牌。豆黄金还入驻了天猫、京东,成为了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唯一指定的鲜腐竹合作品牌。通过平台的力量,小镇的高端食物品牌豆黄金进入了大城市的供应网络,开始发力。2018年,做了四年的豆黄金,营收16亿,首次扭亏为盈,2019年利润又比2018年涨了5倍。

“豆黄金”也不是个例,比如山东滨州市的湾头村,有一片麻大湖,水草特别茂盛,非常适合做编织篮,而湾头村的男女老幼又都有编织的手艺,所以在2008年之后,就有村民在淘宝开店,店铺的风格原始朴素,很合中产社会的口味,所以销量也不错。之后,整个村都开始做草编篮——现在,湾头村全村有五百多户在做淘宝店,年销售额在100万以上的店有23~30家,现在在湾头村,草编篮已经是年产值亿元的产业了。

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这几年很多小镇生长出的产业和企业,都是利用了自己的禀赋优势,加入了大城市的供应链。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小城镇的创业者,还是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机会的。

整体上而言,创业不止是一条路。眼下的中国,充分开脑洞,借力打力,不管大城还是小镇,找到对的赛道,机会都在。
我打算在2020年再创业,准备做的创业的项目是家具配套与室内设计:精装房的、毛坯房的、旧改新的、公共场所的室内设计与家具配套。自己会把精力主要放在精装房的定制家具设计与配套、成品家具配套和软装搭配,还有就是公共场所室内设计与家具配套。选择它们的理由如下:

第一, 找到自己当地的特色,因为这样能在质量或者成本上有较大的比较优势。 成都是中国最大的板式家具生产基地,这里有上万家成品家具和定制家具制造厂,以及配套的材料供应商、家具物流体系。自己有16年的家具制造从业经验,熟悉家具的生产制造工艺,同时还有这行的优质人脉资源、行业信息资源。目前来说,已经有邀请我合作的行业人士:有专门负责精装房定制家具销售的,有专门负责线上成品家具销售的,有经营多品牌的建材供应商……今天已经 *** 刀了2家派对店和剧本店的公装项目(自己女婿的连锁加盟店),明年还会有更多加盟店和直营店的项目需要我来主持。

第二,切合万元美金社会的大城市的需求,要做升级产品或者特色产品。 过去几年,城市建议是以“棚改”为主,从去年开始到未来,“旧改”取代了“棚改”,沿海地区的“旧改”已经执行了几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都也开始了“旧改”,我所在的社区在今年疫情后,已经开始了“旧改”,政府主要是负责大楼外观改造、楼顶改造、步梯装电梯的改造等等。主城区刷刷刷大量拆迁盖新房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成都房价的不断推高,主城区稍微像样一点的房子均价已经在25万-3万/平方米左右了,10年-15年房龄的也均价在2万元/平-25平米左右了,新房的价格更是在25-35万元/平方,而且还基本都是140-200多平方米大户型的改善型住房。这种情况下,刚需购房者势必更钟情于老破小或老破大的房子,所以旧房升级改造是一个不错的项目。

第三, 要充分利用现在中国的低成本高效物流、商业平台等商业基础设施优势,给自己加杠杆。 室内设计与家具配套这个项目,是属于区域性强的一个创业项目,特别是室内设计和定制家具配套。因为这2个项目需要实地测量或实地测量+安装。但成品家具配套和软装设计来说,是全国性的市场。成品家具配套方面, 我会在成都找几个品质高+款式优的厂家合作,做中端市场;也会去佛山去找几个价格低+品质中等+交货时间短的工厂合作,做中低端市场或小家具的配套。

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火星时代学习1个月预科+7个主课,共8个月的室内设计师学习,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各种户型来做方案练习,积累经验与创作素材。这些创作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通过微信+抖音+快手,这些平台的结合来进行裂变。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当年阿里巴巴是美团的第二股东,它们后来为什么不合作了??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