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联合创始人回应“二选一”:已殃及千家知名品牌旗舰店

拼多多联合创始人回应“二选一”:已殃及千家知名品牌旗舰店,第1张

在当天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出席的一场媒体沟通会上,“二选一”话题成为了全场关注的焦点。对于业界而言,这已不止是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达达坦言,“二选一”给拼多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也给电商生态里的商家和品牌商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

达达认为,“二选一”的本质是利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排他性交易”,大平台要求商家在平台之间“站队”,并对不选择“站队”的商家附加各类强制条件。在这个过程中,获益的只有大平台本身,而受损的则是消费者和千千万万个商家。

达达表示,拼多多在早期就预见会出现当下“不正当竞争”的情况,对此有着充分的准备。他援引拼多多创始人黄峥股东信中的内容:“虽然拼多多成长很快,也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它从成立至今仅有四年时间,依然是一家创业公司。就好比是刚读小学的姚明,个头虽高但依然只是个小学生。在这个阶段,需要的是充足的营养和适当的磨练。虽然偶尔也会被推上球场,与大块头成年球员进行较量,这里就特别需要裁判和教练关注场上的对抗是否合理,小大人是会在皮肉青紫中成长,还是会出现韧带断裂半月板受伤。我们相信大家愿意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球员出现,来贡献精彩的比赛,而不是赛场互殴。”

达达认为,在当下的市场和行业竞争环境下,垄断的道路已经彻底封闭。新的消费趋势变化一定会影响新零售渠道的变化。如果从企业竞争的角度来看,厮杀会很激烈,但是如果从 社会 生态的角度看,其实更真实的状态是,不同物种之间的互相促进、共同生长。

达达最后总结:“拼多多对电商行业生态趋势的判断是‘共生共赢’,强权无法持续,共生才能长存。”

始于99

这场诉讼始于2021年3月17日,我参加了那款手机砍价并花了99买了砍价礼包,邀请了一些朋友砍价,明明一直排第一名,却砍来砍去都是09%不变。气急败坏的我认为不能就这么算了,作为一个律师,丢钱又丢人让我有一种极大的挫败感,大约花了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我决定起诉拼多多并立即开始了取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另一方面,这些呼声也让我意识到情况不一样了,虽然是我个人维权的案件,但在加持了众多网友的呼声后,也许会成为一个深刻影响当前网络营销环境的典型案例,我身上背着的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的99元了,而是众多网友们想为而不能为的愤怒和无耐,如果我不拿出十二万分的精神去对待此事,对得起这样聚焦在我身上的目光吗?

步履蹒跚,举步维艰

困难比想象中来的更早,仅仅在媒体报道几天后,就有人以匿名形式到各种单位去投诉我,说我以律师身份炒作案件,证据就是我的微博和采访报道。即便本案我是以个人身份起诉,即便本案根本不存在代理律师,根据规定,我却依然得接受询问。一些反对的声音开始从四面八方传来,有人说,算了吧,你斗不过他们,做事情要考虑利益,得罪一个大企业,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如果他们出现任何问题,第一个拿你开刀。我只说了一句,凭什么?

有人说没有凭什么,有实力还用问凭什么?我说大不了不做律师了,回去种田不行?没想到的是,一波未停,一波又起,2021年5月份,拼多多以实名身份对我进行了投诉。我明确告诉对方,不撤回投诉的话,我会开始在网络上公开这些事情。领导告诉我,对方拒绝撤回投诉。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知道这件事情已经没法善了,我开始在所有了解的社交媒体注册账号,更新案件信息,我不怕案件败诉,我怕狗急跳墙。

狭路相逢勇者胜

诉讼是一个激烈对抗的过程,仅仅是证据交换就进行了4次,这是一个关系到对方赖以生存的营销活动,绝不允许有失。在法庭上听取各种各样奇思妙想的抗辩意见,对我的心理是一种极大的挑战。那种强烈的愤懑感,很难让我控制自己的思维,去针对性的反驳,几乎是咬着牙在坚持。当然,对方强,我剑也未尝不利,我花时间布局的诉讼手段起了作用,对方被眼花缭乱的信息迷惑了双眼,使出了一着昏招,这也是本案最终能获得支持的最大原因。

舆论就像一阵风,来的快去的也快,每次一大早独自坐早班地铁赶去法院时,我都自我吹嘘,就让我做一个孤勇者吧,我是死过一次的人(2019年8月在法庭开庭脑出血,被送到六院昏迷了一个星期后抢救回来,成为了知产庭的名人),我什么也不怕,我只想我的人生能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首战告捷

本案一审已经宣判,很多朋友认为本案只是我个人获得了400元,没有价值,实际上本案对消费者意义重大。我们的人民法院用裁判文书至少确立了两个重要标准:

判决明确确认商家举办营销活动应当保障消费者对活动相关内容的知情权。如果侵害知情权,应当对消费者的损失予以赔偿。

2 承认消费者的时间、精力、人脉、流量等支出具有财产性属性,应予保护。

这相当于向全国人民宣告,那些你因为被欺骗而浪费掉的时间都是有价值的

以后市面上的商家仍然用一些迷惑性活动欺骗消费者,在这两个标准的支持下,消费者都可以进行起诉维权,商家将陷入维权诉讼的海洋!

到现在为止,我仍然想不通某些单位的公关部门在想什么,按照理性的思维,此时最好的做法理应是公开承认不足,向我和所有消费者致以歉意,承诺优化活动,释放最大的善意来留住消费者的信任,不是吗,但我们等来的却是什么呢,也许这就是法律思维和公关思维的最大差异吧。

未完待续

很多朋友问我,对本案判决结果是否满意,我只想说,我很敬佩我们的法庭能在裁判中树立这两个重要的标准,但我仍然对以下两点持保留意见:

一、欺诈是“故意”,披露有瑕疵是”大意“,我想我可能不认同这是”大意“;

二、我为取证花费了1000元公证费,对方还欠我600!

维护消费者的权利并不需要英雄,我只是做了那颗火星,真正烧起来的,是各位消费者的怒火。

在此,再一次感谢众多网友的支持!

核心观点写在最前:

1、拼多多已经成为电商的第三极,自身运营+腾讯流量蕴含着极高价值;

2、获客成本逐步走高、留存率尚可、变现途径多元化有待观察;

3、拼多多未来的产品和商品形态都有转型需求,但是路径不易;

4、当前看好;

如题所述,获客、留存、变现是互联网公司生存发展的基础要素,本文由此展开,最后探讨拼多多的当前估值和未来方向。

以下为正文

7月16号,拼多多更新了招股文件,每股16美元至19美元的价格IPO发行856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代表3424亿股A类普通股,拟最高融资187亿美元,其中腾讯和红杉资本将在此轮IPO中拟各增持25亿美元。

拼多多的崛起出乎多数人的意料,在阿里、京东、唯品会、一号店、亚马逊巨头林立的中国电商行业中,在看似格局已定的环境里,硬是撕开了一道口子,仅用三年时间把自己变成了巨头。

一、获客关键词:低价+爆款

1、拼多多急速膨胀,原因总结三点

-拼单、砍价,社交玩法带量;

-微信入口、小程序红利;

-淘宝转型,低价电商流量聚集;

如果将三个因素归类,前两个属于腾讯,第三个属于阿里。腾讯的电商梦从来没有停过,拍拍、易迅,京东、唯品会,尽管自家阵容看似强大,但对抗阿里却从未让对方感受到危机,直到拼多多的出现,才出现了动摇阿里根基的可能。

腾讯的流量优势自不必说,在向电商转化的过程中却一直没有找到除提供入口外更好方式,拼多多用拼单、砍价的方式快速吸引了大量用户,同时小程序提升了H5页面的用户体验,这也是整个微信生态的可怕之处。

而阿里对天猫的侧重,则给了拼多多膨胀的空间。 阿里电商部门的战略在向天猫靠拢,淘宝C店的低价产品甚至无法在搜索中展示。低价电商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空缺,而拼多多的出现恰巧弥补了“低价电商”的刚需。

2、获客成本非常低廉

根据招股书数据测算可知,2017年的获客成本在10元上下,18Q1成本略有提升,达到243元/人。同样,每个MAU增长成本在18Q1也大幅提升483元。

获客成本有所提升,但因流量获取模式的特殊性,比起京东226元/人的价格,拼多多获客依然非常廉价。依靠低价+爆款,拼多多收割大量对价格因素敏感的用户,同时在淘宝的重心向天猫倾斜之际,低价电商反而成了突破口,被拼多多抓住并放大。

3、获客的可持续性

从公众号起步,享受小程序红利,再加上拼团、砍价、免费拿一系列活动,特别是拼单天生带量模式下,自然流量在初期快速急速膨胀。如果用S&M和GMV作对比,尽管季度Sell增幅超过GMV增长,但是17Q4。拼多多GMV已经突破758亿,这个杠杆非常划算。

但是问题来了 ,进入2018年,拼多多的获客成本显著提升,未来如果想进步提高渗透率和MAU,获客成本必将继续提升。

借用招商总结的电商渗透率,拼多多目前已经超过京东、VIPS,渗透率在6月末达到了265%,已经为淘宝的一半水平,如果拼多多希望获得淘宝的渗透率和月活,那面临的压力之大和实现路径之难都摆在眼前。

拼多多的核心用户并非天猫、京东核心群体。 从用户数据看,三线以下城市占据达到57%,女性用户占比705%,25-35岁用户占比578%,市场上一个简单的认知说,拼多多用户=微信-淘宝。 模式、产品差异导致了使用人群不同 ,快速撸完了这一波,再想撸下一波,要么产品转型,要么模式改变,这过程中,都伴随着获客成本急速提升。

从内部看,若想保持用户的快速增长并不难,但是面临淘宝低价版、京东拼购,甚至手法相同的每日优鲜等公司外部竞争,除了继续加大营销、推高获客成本外,好的方法不多。

所以,低成本的获客似乎已经成为历史

二、 留存

从电商30日留存率上来看,在最近的统计窗口中,拼多多指标不错。除了电商传统的优惠券、促销手段外,拼多多主打社交电商是具备粘性的(薅羊毛上瘾),同时签到领现金、99特价、游戏福利,这些手段对于价格敏感群里的杀伤力非常强,留存也较为有效。

拼多多的销售费用中主要为两块:

1)广告推广;

2)用户补贴;

先看它的广告营销:

大概2017年开始,拼多多开始在地铁站大量铺设广告,同时先后投了各种火爆综艺节目上,做赞助商。 核心作用是拉新。

再看用户补贴:

对于用户的补贴方式,主要指APP签到补贴、邀请好友砍价减免费用等。这部分支出,拼多多计入了销售费用中。

针对C端用户的补贴,如京东、亚马逊、唯品会的会计处理方式是直接冲减营收,美团的做法是先冲减营收,多出部分再计入当期营销费用中。

拼多多是直接计入销售费用。这里就造成了一个问题: 拼多多的毛利率较高,和同业比起来,参考意义失真。

低成本获客、高留存转化是一个理想的商业模式,能抓住技术革新、生活方式改变的创业者才能享受这样的红利,但是现实中极难找到。拼多多厉害之处在于用低成本拉拢用户,用符合“国情和人性”的方法来筛选并留住用户。 低价在任何时候都是强有力的杀手锏。

三、 变现:现有模式可维持高增长,进一步发展则必须转型

有量、有留存,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变现。拼多多在17年初砍掉了自营,走纯平台路线。两部分主要营收为线上服务(广告、数据、搜索)+手续费(支付佣金)。

现行模式下,假定Take rate不变,那么营收会跟随GMV增长。若想增加收入,或者扩大收入来源,会衍生出三个问题:

-GMV如何持续扩大?

-供应链和消费金融能否起来?

-Take rate如何提升?

1、GMV提升根源在客单价和订单数

拼多多的标签是“低价+爆款”、“物流速度不敏感”、“价格敏感”。这和天猫、京东长期以来培育的电商核心消费群体是不同的,所以我判断拼多多对电商业的增量用户有很大贡献。

关于用户群呈现出两个问题:

1)自有用户尽管对价格敏感,但也存在购物体验提升的需求,拼多多将电商以外的用户拉进来,培养了基础的消费习惯后,这部分人的平台切换成本很低,随时可以走向淘宝和京东。公司并未拥有除价格外的核心竞争力和平台溢价。

2)截止18Q1,累计活跃买家已经达到294亿,但无论数据还是自身感受,拼多多对一二线城市居民渗透依然不足,换句话来说,对高客单价人群渗透不足。这会制约平台GMV增长。

当前拼多多的广告铺天盖地,高营销费用换来了高回报,截止18Q2年活跃买家已经达到343亿,MAU达到195亿,一个季度获客近5000万,不可谓不高。根据招股书披露,2018Q1 GMV为667亿,订单量为17亿,粗略计算客单价为389元,较2017年32元略有提升,但是比起京东和天猫200+的客单价来说,差距和提升空间共存。至于如何做,是留给管理层的问题。

2、B端和C端金融

互联网公司现在殊途同归,热闹了半天,最后都发现还是金融赚钱。仿照蚂蚁和京东金融,拼多多拓展的逻辑不难理解,面对B端供应链,似乎问题不大。

但是面对C端,拼多多的客单价对于做消费金融并非易事。商品绝对价值非常较低,比如20、30元的产品,用户购买决策会关心平贵与否,几乎在所有人的随机消费承受范围内,这不存在消费金融构建的场景。京东金融和蚂蚁金服都依靠电商流量壮大,拼多多若想通过消费业务拓宽变现路径,在当前商品导向中,较难实现。

3、Take rate:价格上不去,提升不易

GMV能上去,take rate上不去,增长仅是线性的。(take rate=营收/GMV,通常用来衡量平台型公司的收入与交易额之比)

18Q1的数据已经达到209%,较阿里366%依然有大的增长空间,但是实现增长是需要条件的。探讨如何提升之前,要分析为什么数据较低,这个拼多多特性是分不开的。

-单价低、毛利有限,商家按点击付费意愿弱

这种模式下,对于商品单价低的产品,商家长期付费推广动力很小。本身毛利低,再加上销售费用,整体而言付费较少。

-平台重点打造爆款,挤压了其他商家空间

以平台当前最大爆款“可心柔”纸巾为例,惊喜的价格几乎碾压了其他商家同类型产品。每个SKU的一项爆款基本垄断了这个品类。

分析了两点原因,其实背后的实质问题都涉及到商品形态和产品形态,如果继续保持长久以来抓流量、薅羊毛的手段,那么消费金融无从做起、take rate提升不易、最终导致GMV有量无质。

提升GMV质量需要转型,这意味着要直插京东和淘宝的核心区,竞争加剧。

四、 拼多多有没有未来?

拼多多的未来在于 流量能否继续扩张、变现提升、顺利转型而不被反杀。

前两点核心是用户增长和盈利模式,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商品形态和产品形态决定了GMV依然会快速增长,但仅是线性而非指数增长。

不被反杀指向的是竞争格局,拼多多是腾讯电商业务的打手,专门对抗阿里,给流量给钱。拼多多有腾讯的流量护城河,所以自身的下线不会低,但要往上冲,想全面和淘宝竞争,我认为也不容易。

拼多多将“人、货、厂”三个要素中的“人”玩到极致。从“人找货”变身“货找人”。

问题是:既想收佣、又走C2M, 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未来如何暂无判断,逻辑上并不自洽。

五、估值

假定拼多多18年GMV为4000亿人民币。

参考招商、国金、天风给出P/GMV估值方式,对标阿里(剔除非电商业务),给予拼多多P/GMV估值,即3151亿美金(RMB@66),这可以理解为拼多多估值的上线。

天风综合阿里、京东P/GMV估值,拼多多对阿里为折价,对京东为小幅溢价,得出估值区间为180亿-240亿美元。

国金则没有剔除阿里的非电商业务,以阿里P/GMV=065计算,考虑到拼多多“去腾讯化”前景并综合电商格局,给予阿里的40%-60%折价,对应估值在155亿~233亿美元之间。

综上,估值中枢为200亿美金。 本周更新的招股信息显示,拼多多计划融资区间为200亿~240亿美元。

六、拼多多争议很大,看多看空都有道理

看多观点认为: 拼多多有微信流量这个无敌护城河,而不会再有第二家出现了,同时阿里体系无法进去。尽管当前平台充斥着低价、质量差的商品,但无法阻挡GMV的急速膨胀,产品和商品随着时间迭代,最终会走进“五环内”人群。

看空者认为: 拼多多充分使用了微信社交红利、近几年高速发展且非常高效的物流体系以及几乎没有竞争的商业环境。但是,没有自身的物流体系,多数商家把平台作为去库存渠道,当价格优势一旦失去,拼多多核心竞争力无从谈起。

另外因为默认商家刷单、引流量,GMV充满水分,泡沫被挤掉后估值会下调。

低价不是问题,但是缺乏令人满意的购物体验则会影响平台粘性和可持续性

拼多多膨胀极快,淘宝走过的坑,他上市后要全部再跳一遍。假货、质量差、购物体验导致客户流失,甚至面临各种诉讼风险。这些都是长期投资者不可忽视的远在问题。

当然,拼多多的壮大有自身存在的群众基础,毕竟对于三四五线小城市和乡村的大妈,拼多多更像是消费升级的产物而不是消费降级。这些大妈以前是根本不知道厨房纸和毛球修剪器这种东西的,现在她们在通过拼多多买到这些从没用过的商品,提升生活质量,这就是典型的消费升级。

相比之下,网易严选、名创优品等等,才是一定意义上的消费降级,一个本来打算攒钱买日默瓦的苦逼白领,突然发现严选上有一款质量、造型都差不多,还是同一个代工厂生产的箱子,可能就直接抛弃日默瓦,转而买了价格只有三分之一的箱子。那这算消费升级还是降级呢?

当然,升级也好,降级也好,没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和企业的价值观更挨不上边,一切都是满足需求而言,这只是公司战略的不同。 拼多多毕竟满足了一种需求,前景依然是看好的。

优势如下:

淘宝平台商品品类比较完整,而京东品类侧重于3C、图书,而拼多多品类侧重于食品、快消,淘宝与京东重合的部分在服装、家居、食品、快消等领域。

京东与淘宝最大的不同在于,采用“采购+销售”的传统百货零售形式,也就是自营商品,主要通过买卖差价获得收入,优势在于有自己的仓储物流体系。

拼多多则是典型的农村电商模式,从平台收入来源看类似淘宝,以收取商家佣金获取收入。但最大的一大特点是低价,而用户想要获得低价的商品就需要去拼团、砍价,与淘宝一样需要依赖第三方物流机构。

用户区别

有人对淘宝、京东、拼多多的用户数据进行了交叉对比,发现拼多多、京东都只是在侵蚀淘宝的市场,而淘宝则一直是最受欢迎的购物APP。

2018年,淘宝月度活跃用户从58亿增长到699亿,增量达到12亿。在全网电商用户中,淘宝用户占到89%。

截至2019年2月,拼多多用户中有798%同时是淘宝用户,923%的京东用户同时是淘宝用户,493%的拼多多用户同时是京东用户。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拼多多联合创始人回应“二选一”:已殃及千家知名品牌旗舰店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