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开盘狂泄600点!4天蒸发17万亿 10年大牛市就此终结?

美股开盘狂泄600点!4天蒸发17万亿 10年大牛市就此终结?,第1张

全球的扳机都掌握在美国手中,但这次他们却朝自己开了一 *** 。

上周,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该机构主席鲍威尔却说,这并不是降息周期的开始,接着就股市表演跳水的时间。当股市还未将上述信号消化殆尽的时候。这个时候,股市里的多头除了投降恐怕没有其它选择。

从7月31日晚间到此时此刻北京时间8月5日晚间至6日凌晨,美国股市开启了凶残的屠杀。截至发稿时间,不到4个交易日时间,美股市值蒸发折合人民币约17万亿人民币。

8月5日晚间至6日凌晨,美股全线大幅低开,纳指跌超2%,标普500指数跌16%,道指跌近400点,随后上述股指一路下行,纳指最多时跌去3%,道指一度跌去600余点,市值一度蒸发近万亿美元。随后,市场在低位震荡。截至发稿时间依然低迷。板块方面,科技股和中概股跌幅惨重。

从形态来看,美股三大指数都呈断崖式下跌,8月5日亦是低开低走,留下一个较大的缺口。有市场人士怀疑,美股十年超级大牛市可能已经结束。而亦有研究人士寄望9月份美联储降息能够拯救一把市场。那么,未来究竟怎样呢?

美股开盘即遭大跌

美股全线大幅低开,纳指跌超2%,标普500指数跌16%,道指跌近400点。中概股几乎全线下跌,阿里巴巴跌近4%,京东跌超5%。苹果低开超3%,市值跌破9000亿美元。搜狐跌超10%,第二季度收入不及预期。随后,指数低开低走,道指最多时跌幅超过600点,而纳指跌幅则超过3%。

科技股领跌全市场。盘中主要的科技股跌幅皆较大,苹果一度跌超4%,亚马逊跌27%,奈飞跌35%,谷歌跌3%,Facebook跌288%,微软跌28%。

中概股更是损失惨重。行盘至北京时间十点多钟的时候,阿里巴巴跌307%,京东跌564%,百度跌565%;搜狐大跌逾20%,搜狗跌超9%,蘑菇街跌近9%,唯品会跌833%,微博跌585%,拼多多跌538%,蔚来汽车跌688%,网易跌276%。其中搜狐业绩不达预期。

8月5日白天收盘的亚太股市全军覆没。

晚上欧洲股市更是全线下行。

与此同时,主要的大宗商品亦全线杀跌,全球貌似一夜之间就要回到通缩的年代。

今日突然破7的离岸人民币继续杀跌,目前来到了709的位置。

A50夜盘则继续大跌近15%。

十年杠鼎牛市就此终结?

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股于2009年见底,随后一路上行,至今三大股指的十年涨幅都在三倍以上。那么,行盘至此,是否意味着美国股市的十年超级大牛市就此终结呢?

首先从一些知名投资家近期的策略来看,出现了一些偏空的信号。据媒体报道,索罗斯今年一直在卖卖卖,减持了大量科技股并增持了看跌期权,桥水基金的报告指出,未来十年,以美股为代表的发达股市前景堪忧,美股或下跌40%。贝莱德首席执行官表示,美国面临的风险是融涨,而不是崩盘。“融涨”代表着投资者更担心错过大幅上涨的机会,造成出乎意料的上涨,而非市场基本面的改善。量子基金创始人罗杰斯亦在不久前提示风险,市场忽视危机信号,一生中最糟糕的熊市或将到来!

8月3日,巴菲特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公布最新财报显示,伯克希尔连续两个季度净卖出所持有的股票资产,二季度净卖出额创下了2017年底以来的新纪录。不仅没有买入更多股票资产,巴菲特今年也没有进行任何重大收购,甚至在二季度放慢了股票回购的步伐,其结果是伯克希尔的现金储备飙升至创纪录的逾122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伯克希尔在股票回购上花了约21亿美元,但二季度4亿美元的回购额远低于一季度的17亿美元,也远低于业界预期。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中概互联如今尽显 “渣男”本色,游离不定,若即若离。

当你希望满满,期待它起飞时,它冲不了几下就给你跌下来;当你对它失望透顶,恨不得割肉不玩了,它又给你涨两天,给你希望。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恐怕是现在多数人对中概互联的感觉。


有这种感觉是正常的。

在股市中,大涨和大跌终究是少数时候,大部分时候是横盘震荡 ,横盘总是让人很“纠结”, 加仓不是,减仓也不是

所以说,投资非常磨练人的心态。


但是, 对于我们左侧交易者来说,横盘其实是非常理想的状态

大涨的时候,左侧交易者一般不会去追;大跌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哪里是底,也不敢大仓位地投。

所以, 横盘才是抄底最恰当的时机


然而,有一个问题摆在“丐帮人”面前: 中概互联现在是在底部吗

这是一个无法预判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互联网行业的反垄断政策正在逐渐落地,可以说, 政策底在慢慢出现

但有另外一个疑问萦绕在我们心头: 在《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压力下,中概股会不会从美国退市呢

并由此衍生出一个问题: 假如中概股真的集体从美国退市了,对中概互联会有什么影响

带着这2个问题,我们来简单聊聊。

假如中概股集体从美国退市了,对中概互联有什么影响


网叔投资最多的是 易方达中证海外互联ETF联接A 这只指数基金,这只基金跟踪的是 中国互联网50 (H30533)指数,我们以这只指数为例来研究一下。


先来看看中国互联网50的前十大成分股。

中国互联网50的前十大重仓股的总权重超过90%,可以说,这10只股票基本就代表了这个指数。

在这10只股票中,有9只在港股上市了,除了拼多多。

这9只在港股上市的公司的总权重为8622%,就是说, 即使中概股全部退市了,中概互联至少有8622%的部分可以转来港股交易

小白会问: 假如真到了退市那天,这些美股如何转换成港股呢

其实转换非常简单,就跟我们把建行卡里的钱转到农行卡一样简单。


下面具体分析分析。

先简单介绍一个概念: ADR(美国存托凭证)

大家通常所说的“赴美上市”事实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在美国上市”。

美国证监会规定, 在美国上市的企业注册地必须在美国 ,所以,向阿里、京东这类非美企业是不具备在美国上市的资格的。

为了规避这种限制,华尔街创设了ADR这种工具,例如,阿里巴巴想在美国上市,它将自身一部分股份存到了花旗银行中国分部,花旗银行再将这部分股份托管给花旗银行美国分部,美国分部将这部分股份“制作”成ADR,供美国投资者买卖。

发展到今天, 对美国投资者而言,ADR与普通股并无实质性区别,都可以自由买卖

但对多地上市的公司而言,ADR却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 自由转换

怎么说呢?例如,阿里目前有2711亿份ADR,按照规则,阿里1ADR=8股普通股,所以持有阿里ADR的投资者可以自由地按1:8的比例换成相应地港股(有一些手续费), 没有其它限制

所以,即使阿里ADR被美国禁止交易了,投资者将ADR转换成港股就可以了,

这就好比,假如支付宝禁止我们买卖基金了,我们转到蛋卷上买卖就行了,就这么简单。


有些人可能有疑问, 难道美国禁止中概股交易就真的一点影响也没有吗

当然不是。 在交易层面,“退市”的短期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先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中概股愿意到美国上市,人生地不熟的?

一个原因是美国的上市条件宽松,上市容易;但更重要的原因是, 美股的估值高啊

假如一家公司发行10亿股本,如果在A股发行,可以募集130亿,在港股发行可以募集110亿,在美股发行可以募集260个亿,你说它会选择在哪里上市?

钱多的是大爷,当然是美股。

目前港股的平均PE才11倍,在全球数一数二地低 ,相当于在同等条件下,在港股募集的资金还不到美股的一半。

所以, 假如中概股从美国退市,转到香港,估值肯定会受到压制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模拟一下这个过程。

我们可以把中概股退市视为这些公司的 美国股东减持

股东大幅减持,相当于股票一下子增加了大量的供给,股价肯定会受到压制。

可能有人有疑问, 为什么视为美国股东减持 ?不是说,美股可以自由转换成港股吗,美国投资者在港股交易不就行了?

想象是美好的。对于部分(看好中概互联)的美国投资者而言,可以转;但是有大量的养老金、保险等机构是没办法转的。

因为,根据美国证监会规定, 美国退休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是不能购买外国股票的

所以,中概股退市,相当于 美国铁了心要断了中概股的财源 。影响肯定是有一些的。


最后谈一个问题: 中概股退市的可能性大吗

很难估计。可大可小。

从规则的角度推断,中概股退市的可能性很大。

根据《外国公司法案》, 外国发行人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要求的,其证券禁止在美交易

但是按照目前的形势,谈判大概率是谈不下来的,因为我国不可能允许美国机构自由审查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底稿,这涉及到国家安全。

如果我们让美国审查百度、阿里等公司的机密数据, 中国人不就相当于在美国人面前裸奔了吗 ?这怎么可能让他们审。

所以这是一个死结。如果美国死磕这一点,那玉石俱焚,中概股只有退市了。


但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推测,中概股退市的可能性又很小。

一方面来说,中概股去美国上市是想得到美国的资金支持;但是另一个方面来说, 美国人又何尝不是想借中国高增长的东风来赚钱呢

如果中概股从美国退市了,中国公司是失去了美国的资金支持,但 美国投资者也会失去很多优质的投资标的 ,所以 退市是一个“双输”的结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中美的政客聪明绝顶,肯定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会积极地推动谈判,采用妥善的处理方法,例如,以合作的方式来审查?


当然,实际情况无法预测,投资也不可能建立在推测之上。

所以,我们采用保守的策略, 作好中概股退市的准备,并且接受中概互联在港股的估值将受到压制的事实

讲完10部分,很多小白就又慌了。

“怎么办啊,我买了很多中概互联,如果中概股退市了股价又大跌……”


小白就是喜欢“单纯地”思考,总是喜欢片面地解读利好或者利空,但是, 投资得综合得思考

小白能想得到“中概股退市”的风险, 机构投资者肯定早就考虑到了啊 。中概股前段时间的大跌,不就是对这种“退市”风险的考量?

从这个角度说, 中概互联当前的股价,其实已经反映了“中概股退市”的风险

换句话说, 即使中概股集体退市,股价再下跌的空间预计也不大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前段时间,“贝莱德清仓式减持阿里,高盛却大幅增持阿里”,大家是不是很奇怪?

机构都秉持价值投资,理念相似,但现在观点却完全相反,这是什么逻辑?

事实上,双方都有道理。

贝莱德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而且多数是公募产品,如果中概股退市的话,其持有的ADR转换成港股可能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保险起见,走为上策;而高盛,作为一家投行,服务的以私人高净值客户居多,这些客户投资港股并没有限制,所以它才敢加仓。

所以说, 中概互联前段时间的调整,已经充分释放了“退市”的风险(还有可能是过度释放),现在才想到去规避,已经没有必要了


目前,阿里的PE为20倍,腾讯的PE为21倍,这还是在它们的业绩增速阶段性放缓的情况下的PE,它们再跌又能跌倒哪里去呢?

再讲一点,网叔一直在强调, 买股票实质上是买一家公司

这句话大家口头上认可,但实际上一遇到点事,就抛到脑后了。 中概互联不管在哪里上市,我们购买的中概互联代表的都是这些公司的部分所有权 ,在港交所交易也好,纽交所交易也好,纳斯达克交易也好,都不影响这些公司的长期价值,短期估值可能会有一些差别。

上面说到港股的PE全球排名倒数,但 港交所上市公司中,70%是内地公司,这些公司之所以选择港股上市是因为它们没资格在A股上市

从这个意义上说, 港股的估值低究竟是港交所压低了优质公司的估值,还是港股的质量本来就不高,谁也说不清

但可以肯定的是, 是金子总会发光,优质的公司不管在哪里,长期来看,都至少会被合理地定价

所以,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


另外,再延伸一点, 在基金投资中,小白应该关注什么?

上面啰嗦了半天,相信大家也感受到了,影响股价的因素多种多样,普通人很多时候防不胜防,甚至在很多时候,事后也弄不清原因。

网叔的观点是: 小白投资者,对这些嘈杂因素大可不必关心,越关心越乱

什么资金面、信息面, 当一条信息被小白知道的时候,股价早就反映完了 ,小白这个时候如果才想到 *** 作,往往成了“庄家”猎杀的目标。

你以为你在规避风险,实际上你是在给别人出让筹码

对小白而言,唯一能倚靠的,是 长期主义

在长期,关注2点就足够了。

一是, 这个行业未来10年的需求是不是不断增长

二是, 这个行业现在的基本面是否 健康


一关系的是这个行业的 增长潜力 ,只要一个行业的需求在不断增长,那么业内公司的业绩大概率会不断增长,所谓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二关系到这个行业增长的 现实可能性 ,一般而言,基本面良好的行业,更能抓住机会,就像在现实中, 曾经成功过的人更容易再次取得成功一样


最后纠正一个误区,有些人非常“可爱”: 既然美股有退市的风险,那么投资恒生互联网是不是安全一点呢

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恒生互联网的互联网部分(恒生互联中还有较多的 科技 股)和中概互联的 底层资产是一样的 ,美股和港股又可以完全自由地转化,所以 恒生互联和中概互联是同涨同跌的

假设中概股退市后,中概互联大跌(我是说万一),那么,恒生互联也是幸免不了的。

不要忘了老生常谈的一句话,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跟公司在哪里上市关系不大。

(AH股的溢价较高,是因为两地的股票不能自由流通,这是特殊情况。)


用一个比喻来讲就是,假如一个人的建行卡欠银行的钱,而农行卡有盈余,那么我们是否投资他的农行卡就安全呢?

肯定不是。实际上,当建行卡里的钱不够时,农行卡里的钱会被转过去。

我们投资的是一个人,而不仅仅只是投资他的一张 *** 。

2005-2020,商业银行发展驱动力的四个变化。(1)2005-2010产业驱动: 把握房地产和出口两大产业链,机构普遍获得了资产规模扩张机会; (2)2011-2013杠杆驱动: 资产由制造业转向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集中,利用非标资产与同业合作绕开信贷投放领域的限制,借力非标扩张提升杠杆,机构获得了“弯道超速”的发展机会; (3)2014-2016投资驱动: 负债和资产同时脱媒,同业融资挤出了存款,委外投资挤出了信贷,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管理脱离了传统控制的边界,更高的错配程度增加了机构风险隐患。 (4)2017-2019零售驱动: 一方面去杠杆环境下,零售夯实了负债基础,起到了“压舱石”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等技术完善和居民消费意识兴起,各类消费金融产品此起彼伏,部分零售资产成为变相的“高利贷”。 (5)2020后疫情时代: 企业格局走向集中,居民财富迁徙。作为最重要的综合金融服务商和流量入口,银行将显著受益于产业格局变化和居民财富再配置。部分受益板块将成为银行权益资产重估的催化剂,这也为板块的分拆提供了现实可能。

板块分拆是解开银行板块低估值的钥匙。(1) 银行股PB常年破净,除了“资产质量真实性”的视角外,近年来尤其是疫情后的 政策指引 和包括互联网巨头机构进入金融场景带来的 竞争效应 也是影响银行股估值的重要原因。如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等金融 科技 公司的挑战并不在于商业银行现有存量业务,而是对过去商业银行触不到的客户进行“抢滩登陆”。(2)同时期商业银行也在获得结构性的发展机会,这体现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私人银行、机构平台、 科技 服务等一系列轻型业务和新市场领域。在保证业务协同度的情况下,分拆高隐含估值(参考海外可比机构)、高盈利能力(ROE在15%以上)、低周期波动、资产质量相对清晰的子板块可以提升总市值水平、并有条件实施权益融资/股权激励,实现市值扩张的正反馈。

板块分拆

当前银行板块估值中枢较低,对商业银行经营者而言,权益资产的估值水平影响了资本补充能力,这对后续安排IPO、定增、债转股的计划和节奏息息相关。长期看,如果净息差空间越来越小,商业银行将面临中长期ROE下降的问题。未来银行权益类资产依靠什么估值中枢才能提升,这具体需要什么样的催化剂?

一、2005-2020年商业银行盈利的驱动力变迁

银行业景气程度既与我国经济总量扩张相关,又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有密切联系。我们将2005年以来商业银行发展驱动力分为四个阶段,即产业驱动、杠杆驱动、投资驱动和零售驱动。

1、2005-2010产业驱动(把握房地产和出口两大产业链)

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GPD平均增速超过10%,资产规模增长成为拉动银行业绩的主因。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在于是否抓住了房地产和出口贸易两大产业链。

一方面,以房地产开发贷、居民按揭贷款为主体中长期贷款保持高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提升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活跃,购房需求加速释放,除去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这一阶段房地产开发投资金额保持在35%以上的增速,同时以按揭贷款为主体的个人中长期贷款也跟着扩张。

另一方面, 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成为制造业的“世界工厂”。我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从2001年的5098亿美元扩大到2010年的近3万亿美元,制造业进出口总额增长近5倍。出口产业链规模扩张的同时,这带动了出口信贷的增长,沿海地区商业银行受益更大。

2、2011-2013杠杆驱动(抓住非标扩张的载体)

这一阶段 社会 融资需求从制造业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集中。由于传统信贷投放手段在2010年后受到了限制,基于同业买入返售等业务的同业投资项目起到了资产投放的“转换器”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先行 探索 的银行有了“弯道超车”的发展机会。在不严格进行资产穿透的情况下,同业资产的资本扣减水平(一般为20%-25%)大幅低于传统企业信贷类资产(一般是75%到100%),同业投资同时提到了节约资本、提升杠杆的作用。

3、2014-2016投资驱动(负债和资产同时脱媒)

这一期间,大类资产配置环境表现出“经济增长乏力,流动性宽裕、业务创新空间放开”的组合。商业银行出现了负债和资产同时“脱媒”的格局:即负债端加大了对同业融资、同业存单的依赖,挤出了存款;资产端加大了对投资类资产的依赖,挤出了贷款。这一阶段,商业银行与非银机构形成了“同业存单-委外投资-表外获取超额收益”的扩张链条:非银资管机构借助委外等模式募集到商业银行机构资金,实现了自身规模扩张;对银行而言,负债端和资产端愈发脱离机构自身的掌控,负债端的不稳定性尤其影响了包括银行、非银资管机构之间的经营分层。

4、2017-2019零售驱动(“压舱石”和“高利贷”)

2017年启动的金融去杠杆使得之前依靠投资驱动的业务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在流动性管理规定、同业规模占比限制、大额风险暴露管理等一系列要求下,同业负债和投资的扩张来源受到限制,商业银行重新回到存贷等本源类业务,零售业务尤其受到重视。

和之前一般认为零售带来稳定负债不同(即“压舱石”),得益于数据体系完善和居民消费意识提升,零售资产类业务(如消费贷、 *** 分期等)是这一阶段扩张主力。消费金融是2017年以来规模增长最快的金融子行业,涉及到银行消费信贷部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乃至互联网机构等多种类型。凭借资产高收益与扩张高速度,包括ABS、同业借款等在内的消费金融资产也成为金融机构应对“资产荒”下的新选择。目前仅银行表内的消费贷款余额(不含房贷、经营贷)约14万亿元,而以独立的26家消费金融公司为例,当前行业规模近5000亿元,近年来年化增长约35%。

5、2020之后:下轮机会在哪里?

2020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和行业监管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零售资产增长速度放缓。一方面,疫情冲击冲击资产质量,部分客群和消费场景(如长租公寓/医美/教育/ 旅游 )受影响较大;监管要求限制了利润空间,如最高人民法院法调整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约154%),考虑到部分消金产品实际利率已高于该水平(如我国 *** 利率上限约为18%),作为持牌机构后续产品定价受约束的可能性较大。

如果零售类资产这一引擎逐步停摆,2020年之后新的增长驱动力在哪里?从海外成熟市场经验看,经济增长中枢下降,利率水平保持低位环境下,做大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中间业务板块可能成为金融机构新一轮发展的引擎。以摩根大通为例,其作为“一站式全能银行”在发展零售业务的同时,通过发展投行业务和资管业务,做轻资本的同时提升ROE水平。同时贝莱德,贝莱德定位于全能型的资产管理机构,以指数类产品和另类资产作为规模驱动的主力,利润能否稳定向上。

在我国未来中低速增长、低利率环境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机会将优于传统信贷业务。以我国财富管理市场为例,我国居民财富管理规模近200万亿元,近80%沉淀在房地产和定期存款上。未来各家机构都盯住了相关财富迁徙的可能机会。“余额宝”收益率破2之际,我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既面临传统销售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产品兑付和机构声誉压力,也有存量市场腾挪(如过去资金池产品和房地产市场)和新场景(如居民养老)、新资产(如消费金融)带来的发展机会。未来相关资产向资管产品调整的趋势,作为最重要的流量入口,银行将显著受益于居民资产的再配置,也将成为银行权益资产重估的催化剂。

二、为什么当前银行板块低估值?

DDM折现模型是我们理解权益估值的基本出发点。从DDM模型出发,我们推导出银行股权的PB价格:

针对给出的公式模型,下表测试不同假设条件下银行股的估值水平,从稳健性测试看,商业银行保持1倍以上PB估值水平是可能的。(注:相关参数的设置和讨论,可以参考之前报告《银行的估值中枢应在哪里?》)

但为何商业银行估值中枢实际上低于我们的测算中枢?权益市场投资者多从 “资产质量真实性” 的视角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近年来尤其是疫情后的政策指引和包括互联网巨头机构进入金融场景带来的竞争效应也是影响银行股估值的重要原因。

政策指引

政策指引影响了商业银行参与 社会 资源的分配。一方面,疫情后出于为实体让利的政策目标,降低资产收益尤其是信贷端资产收益是为实体让利的主要手段,长期看这也降低了商业银行在表内获得风险溢价的能力,限制了商业银行板块的估值扩张。根据央行数据披露,2020年4月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为524%,这比2019年底下降近70BP,截止2020年7月底,考虑到目前15万亿元的全年让利目标完成约8700亿元左右,预计后续面向中小微企业资产端收益下降还有持续性。

另一方面,政策对尾部的机构加大了扶助托底,这也减少了机构尾部风险。如2019年5月以来,随着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一批机构出现重大风险问题,在化解代表性金融机构之后,国务院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提高永续债发行审批效率,降低优先股、可转债等准入门槛,同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等方式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政策的扶持效应也会使得我国银行不会像欧美银行在流动性冲击时估值异常下挫(如杀估值到02-03PB的估值水平)。

模式竞争

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等金融 科技 公司的壮大挑战了传统金融进行的商业模式。这种挑战并不在于存量业务,而在于对过去商业银行难以触及到的客户进行的“抢滩登陆”。如支付宝和微信分别拥有7亿和12亿月活客户,这其中包含了大量传统银行无法触及的长尾用户。同时美团、拼多多、京东等互联网公司的崛起为他们提供了高频的应用场景。

互联网巨头的成功渗透实际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在线上 *** 、消费金融等业务的想象力这体现在:

流量更丰富。 微信打开了中国广袤的下沉市场,为互联网公司新增了3-4亿的低成本流量。虽然下沉市场客户存在年龄比较大,收入相对较低,在金融消费领域意识相对落后等共性特征,但互联网公司可以以较低的成本通过 *** 窗、私信等方式教育用户,进行流量转化。相比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在流量上更具优势。

甄别能力更强。 相对于传统金融持牌机构,互联网公司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但传统金融机构缺乏更细致的客户甄别能力,资金端的优势将被互联网巨头通过数据蚕食。

信用体系更先进。 互联网公司拥有很强的支付场景,用户使用频率高、信赖度高,同时直接关联企业,从而可以更好地给客户提供消费金融产品,获取更丰富的用户数据,风险识别能力相对更强。在信用体系建设上,互联网平台已经领先于传统持牌金融机构(如蚂蚁金服的支付宝信用分),围绕着信用积分体系,预计还会有更多的消费金融场景落地。

三、为什么分拆可以提升估值?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板块分拆指上市公司控股(包含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两种)子公司单独IPO,并出售增量股权给其它投资者(不包含母公司投资者)的行为,分拆上市已经成我国资本市场运作的新风口。根据证监会发布的《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第三十一条规定:“达到一定规模的上市公司,可以依据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和交易所有关规定,分拆业务独立、符合条件的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体量大的业务板块(如商业银行)估值中枢较低,板块分拆机会给予潜在高估值板块价值体现的机会。在保证业务协同度的情况下,分拆高隐含估值、高盈利能力、低负债/轻资产、资产质量相对清晰的子板块可以提升总市值水平、实施股权激励并获得持续融资机会。

成熟资本市场有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通过并购重组把企业“做大”常常损失价值,如并购公告发布后,收购方股价常大跌,另一方面通过板块分拆、分立把企业“缩小”却创造了价值。分拆是否可以创造价值,下表对相关海外研究进行了汇总。

从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看,我们认为创造价值的机会应大幅超过成本。一方面,金融机构受到了严格监管,大股东通过分拆进行利益输送的可能性很低。同时,除了母公司(如商业银行常年估值在1PB以下)板块估值中枢低外,子公司尤其是非银体系的子公司独立上市后更有可能实施股权激励,更有可能实现持续再融资。

四、需要分拆哪些板块?

在保证业务协同度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分拆高盈利能力、轻资产、资产质量相对清晰的子板块,相关板块隐含的估值水平较高。这可以促进提升总板块的市值总量与中枢,并对高估值板块(也意味着较高的发展潜力)提供了股权再融资机会。基于相关标准,我们分析金融各子版块的分拆机会。

我们选择银行、保险、信托、消费金融、资产管理(主要针对净值型产品资产管理)、金融租赁、期货和Fin-Tech板块作为讨论的对象。下表基于行业2014-2018年数据为基础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五年经历了一轮完整的金融机构“加杠杆”-“去杠杆”的周期,较好的可以反映金融机构的盈利周期。其中估值水平本文统一用PB中枢,盈利能力统一用ROE中枢,杠杆水平和资产质量根据其商业模式定性判断,相关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表几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最适合被分拆的板块:资产管理、金融 科技 、财富管理

资产管理

高质量增长将成就商业银行表外资管崛起,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将是商业银行未来的突破口。过去银行理财脱胎于表内存款表外化,通过资金池管理和滚动发行 *** 作,基于产品刚性兑付实现了负债端持续扩张,这又夯实了“资金池”模式。预定收益产品时代,银行理财本质是不缴纳准备金的类存款,“资金池”模式低估了银行的资本占用,增加了机构的系统风险,压缩了银行资管的产品类型。资管新规要求按照净值型方式运作,银行理财在配置上再调整本质是增加投资工具多元化水平,扩展投资组合有效前沿的过程。资管新规实施近两年来,银行表外理财规模收缩、非标资产的错配和处置、投研与估值体系建立等均是调整的体现,目前已有近60%的产品已通过“类货基”“类债基”的产品形式实现了净值化产品“从零到一”的转型。

未来,产品需求和资产供给两端将为转型提供了机会。从产品需求端看,过去报价型产品收益基准偏低,产品的收益曲线需要补全,目前客户已能承受一定波动水平,预计未来面向公募客户、较低回撤,收益基准在5-8%水平的细分产品领域最有发展潜力;从资产供给端看,随着低利率环境维持与行业龙头乃至超级企业崛起,这一过程中优质权益、另类资产的壮大将有机会填补现有非标资产空缺。未来银行理财尤其是理财子公司在股债资产的灵活配置、销售渠道的多元拓展、另类资产挖掘和新产品研发上有较大想象力。“从一到无穷大”,转型红利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成为可以对标贝莱德、先锋基金等全能型资管机构提供了想象力。

金融 科技

金融 科技 是 科技 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层,通过 科技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拓宽传统金融机构的获客渠道,提高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运作效率,并增强其风险管理能力。新 科技 主要指ABCDI技术,即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进一步推动金融的智能化、数据化。金融 科技 公司整体上通过向传统金融公司输出技术,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利用高频数据赋能风控体系,商业模式更具想象力,甚至有机会依靠类金融业务赚取息差(这取决于监管态度)。主要客户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以京东数科为例:在金融机构服务领域,截至2020年6有末,该机构共服务了600 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客户,累计为金融机构推荐了超200万存款用户、超过2200万个人和小微企业贷款用户,以及促进了近1000万张的 *** 发卡量;累计为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推荐了超过6700万理财产品用户;累计为保险公司推荐了超过4500万保险用户。

财富管理

经济转轨叠加居民财富市场再配置,我国财富管理行业正处“迷雾期”。传统商业银行过去以报价型产品为主,刚性兑付抑制了产品研发,缺乏完整产品线,低利率环境下产品收益率下行;证券以交易属性资金为主,缺乏资金沉淀能力;独立财富销售机构在信用下行期产品风险暴露频发,客户声誉显著下降。外来机构磨刀霍霍,先锋、贝莱德等海外资管巨头联合我国互联网流量头部机构,有可能通过“指数+投顾”的模式逐鹿近200万亿元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

在此过程中,财富管理机构的机会在于 一个核心 :持续提升投资顾问的“买方属性”,如考虑采取“低账户管理基础收费+持续产品推荐”的模式,实现财富收入随客户资金沉淀而增加,调整风险偏好以减少权益市场波动和信用周期影响;发展战略在于 三个条件 :延伸产品线,完善账户功能,拉长客户负债期限,在此基础上久久为功,方可将一家“理财超市”运作起来。

可 探索 分拆模式的板块:消费金融、信托、金融租赁

消费金融:

疫情之后行业进入洗牌期,长期看,流量数据广、负债成本低的头部机构和细分场景可靠、资产端定价能力强的垂直机构将会继续发展。

信托:

2020年以来,部分信托产品风险暴露的直接原因来自于资金池叫停带来的产品流动性风险,背后是当前周期环境下高收益债权风险加速暴露。信托行业第六次整顿可能正在发生。信托机构早年因为主业不清晰、资产质量差等问题,监管部门从1982年到1998年对行业进行了五次清理整顿,信托牌照目前仅保留68张。行业早年风险主要体现在固有投资业务和资金挪用。与商业银行相比,信托具有:风险更集中(高风险债权资产占比高)、缺乏负债基础(缺乏实体网点)、资本规模更小(根据一季度末数据,行业所有者权益规模仅6400亿元,行业保障基金不足2000亿元,需应对表内固有资产近8000亿元,表外规模21万亿元)。这导致表外管理资产一旦出现问题冲击,信托业风险抵御能力更弱,我们判断后续行业将出现新一轮整顿。信托是少数在表外实现大类资产配置的金融牌照,受到银行等主流金融机构和央企等产业集团青睐。与处置银行业风险牌照不同,预计监管部门很有可能推动机构间的牌照收购,推进混业经营,出现行政接管的可能性低。

行业供给侧改革推进,机构将沿着宏观周期和监管有 *** 性的领域寻找转型机会。按照目前信托行业监管的思路,未来行业私募属性不变,之前信托机构想通过降低门槛(如单个客户从目前100万降至30-40万元)扩大募集规模的策略不可行;募资高成本特征不变,相对于传统报价式资管产品,信托产品成本普遍高500BP以上,这将显著增加了机构对资产端的收益要求。同时,资产配置方向已经变化,未来信托产品整体投向是逐步减少对非标资产的依赖,增加以债券为主的标准化资产配置。沿着这一监管导向,投行化(通过非标和标准化工具系统解决客户融资问题)、理财化(发行以“固收+”为主的私募净值型产品)、私行化(拓展代销渠道)将是 探索 方向,在这一过程中信托产品的刚兑属性将逐步瓦解。

金融租赁:

租赁业务的优势在于融资且融物的产融结合租赁模式具有发展想象力,牌照相对融资租赁公司更为稀缺,如中银航空租赁(02588)根植于细分领域,整体估值中枢高于母行,缺点在于租赁属于高杠杆和高资本消耗的业务,资产质量与银行企业信贷业务线类似,短期较难证实。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美股开盘狂泄600点!4天蒸发17万亿 10年大牛市就此终结?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