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遭罚182亿的3个为什么

阿里遭罚182亿的3个为什么,第1张

文 | 马克

今天是中国反垄断史上第二个标志性时刻,第一个是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反垄断法正是要确保竞争,因此该法常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宪法。

但中国反垄断法就像无牙之虎,自2008年8月1日实施以来甚少发威,面对互联网行业时更是笼中之虎,听任违法者们在自己眼前愉快地玩耍。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阿里巴巴集团处以182亿元罚款终结了反垄断法的无牙时期,本案不仅对中国的平台经济、互联网经济意义重大,对整个经济体的规范有序发展亦是标志性事件。

但为什么是阿里,为什么是现在?

准确的罚款数字是18228亿元,小数点后被省略的2800万元,搁在以往也堪称巨额罚款。本案之前,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开出的三大罚单是:

2015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对高通公司处以罚款6088 亿元,理由是该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不公平的高价收取专利许可费、并实施搭售等垄断行为。

2014 年 8 月,国家发改委对三菱电机等 12 家日本零部件企业处以罚款 1235 亿元,理由是这些公司达成横向垄断协议,排除、限制竞争。

2016 年 11 月,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利乐公司处以罚款 668 亿元,理由是该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搭售等垄断行为。

对本土公司的最高罚款,是2014年8月湖北省物价局对一汽大众公司处以罚款 248亿元,理由是该公司限定整车销售价格和维修服务价格。

对阿里的罚款一举把纪录提高了3倍。

但阿里并不是被罚得最狠的,之所以金额高,是因为它体量大,分母大,要论分子,上述美日欧企业都更高。

反垄断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

司法实践中,没收违法所得很难 *** 作,一般是罚款。高通是按2013年度中国市场销售额的8%计罚,三菱电机等日企的计罚标准是上年销售额的8%、6%、4%不等,利乐是按2011年中国市场销售额的7%计罚。

阿里的计罚标准是其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的4%,其实比较温柔,奈何它销售额高达4557亿元。阿里2020财年(2019年4月1日-2020年3月31日)总收入5097亿元,净利润1493亿元。182亿元罚款,罚掉了差不多八分之一的净利润。

但是相较欧美“同行”,182亿元(约2779亿美元)就逊色很多。2017年-2019年,欧盟反垄断委员会向谷歌开出825亿欧元(约98亿美元)罚单,2019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向脸书开出50亿美元罚单。

2020年12月24日,国家市场总局立案调查阿里集团涉嫌垄断,2021年4月6日,市场总局向阿里集团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历时103天。

即便在国内,反垄断案做出处罚决定通常也耗时良久。高通案,2013年11月立案调查,2015年2月下达处罚书,历时15个月;三菱电机案,2011年底开始调查,2014年8月结案,历时2年零9个月;利乐案更是耗时4年,从2012年绵延至2016年。

根据中国《行政处罚法》,当事人如对上述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相关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或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6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市场总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披露,阿里在收到处罚告知书后立即认罚,放弃了陈述、申辩和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4月10日上午11时,在市场总局处罚决定公布两小时后,阿里官方微博发布公开信,称对处罚“诚恳接受,坚决服从”,称对政府的监管与服务,对 社会 各界的批评与支持,“心怀感恩,心存敬畏”。

不止阿里,本文列举的反垄断案,当事方在接到处罚结果后均放弃了上诉,但态度诚恳度反思深刻度,以阿里为最。

即使申辩上诉,也得先交罚款。《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

欧美的反垄断案更是旷日持久,因为其处罚程序与中国不同。中国是行政机构可自主处罚,欧美是行政机构履行调查职能,结案后向法院起诉违法当事方,并向法院建议处罚方案,法院做出判决后,处罚方可执行。这期间会反复拉锯,并在不同法院之间上诉,很多案子最终以和解告终,被诉方缴纳和解金(变相罚金)结案。但也有天价罚金和世纪大判决,最著名的莫过于历经8年官司之后,美国司法部赢得对AT&T的反垄断诉讼,将其一分为八。

通读市场总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印象是:阿里案之所以结得这么快,是因为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因此容易认定。

处罚书披露,2015年以来,阿里滥用垄断地位实施“二选一”行为,通过禁止平台内经营者在其他竞争性平台开店和参加其他竞争性平台促销活动等方式,限定平台内经营者只能与当事人进行交易,并以多种奖惩措施保障行为实施,违反了《反垄断法》第17条第1款第4项关于“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的规定,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处罚书以3000余字的篇幅,列举了阿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并称:以上事实有当事人相关人员调查询问笔录、内部钉钉群聊天记录、电子邮件、与部分平台内经营者签订的合作协议、各业务部门发展规划、工作总结、“双11”“618”招商规则、会议简报等文件、当事人自查报告以及竞争性平台和平台内经营者相关人员调查询问笔录等证据证明。

在互联网行业,违反反垄断法第17条通常不加掩饰不假思索,二选一就是典型。你只能在我的平台上卖东西,你只能参加我的促销活动,你只能用我的软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若有不从,你就别在我的地盘上混,你不在我的地盘上混,你还能混得下去?

在阿里看来,二选一完全合理,是正常市场行为。阿里市场公关委员会主席王帅2019年曾发微博称:平台为组织大促活动必须投入大量资源和成本,只能向最有诚意最积极参与大促活动的品牌商家倾斜,这是最朴素的商业规则。

二选一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平台型企业中层出不穷。最早的二选一之争是2010年的3Q大战,腾讯要求其用户卸载360软件,否则无法登录QQ。电商繁荣后,成为二选一的重地。京东诉阿里二选一,阿里反唇相讥你难道没用过这招吗?微信vs支付宝、美团vs饿了么、顺丰vs菜鸟,案例不胜枚举。

既然二选一这么多年了,大家都躬逢盛典不亦乐乎,为什么现在喊停?我同意《反垄断法》起草专家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的看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平台企业已经由“孩童”进入到“青年”时期,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交易结构初步定型,所实施的“二选一”“大数据杀熟”“自我优待”“扼杀式并购”等行为对竞争、创新和消费者权益的损害可以明确清晰地予以识别,在我国平台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启动反垄断执法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我们需要坚持创新、竞争和消费者利益三者并重,加强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执法,促进平台经济在规范中发展。

十余年来,中国监管当局对互联网行业奉行“包容审慎的柔性监管”方针,创新发展优先,这一指导思想对中国互联网行业崛起功不可没。但企业天性逐利,没有外部约束,当年的屠龙少年自己就会变成恶龙。

事实上,自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 健康 发展的指导意见》,监管风向就在转变。2020年11月3日,蚂蚁金服IPO突然被叫停,标志着监管思路彻底转向。一周后,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12月11日,政治局会议首提“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此间,国家市场总局对几年前阿里、腾讯、顺丰涉及的三宗并购案做出行政处罚,因其未依法申报。市场总局称:互联网行业不是反垄断的法外之地。

《反垄断法》规制了四种垄断形式: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行政垄断。“二选一”属于第二种,但市场上的垄断行为远远不止“二选一”。

今天这张182亿元的罚单是最后一只靴子落地,还是第一只靴子落地?让我们拭目以待。

就在这一个个消息扑面而来之时,趁着周末,笔者读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行政处罚决定书-国市监处〔2021〕28号》、《顺丰控股4月9日投资者交流活动记录》、《京东物流招股书》三份文件,突然发现一个物流巨头发展与竞争的新时代,大幕似乎真的拉开了。

01

关于“一罚一亏”的解读

虽然近些年电商物流圈百花齐放,但是论地位,目前也只有三家堪称巨头或者派系:顺丰、京东物流、菜鸟。其他企业虽然各有所长,但尚是闷头发育、占山为王阶段。而过去几天的热点事件,将三巨头的两家卷入了其中:顺丰亏损和阿里被罚。首先谈下对着两件事的看法:

1阿里被罚

4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息,根据《反垄断法》对阿里巴巴作出行政处罚,罚金18228亿元。其中的信号从两方面来看:

其一,靴子落地

自调查开始,业内外一直犹疑阿里将被处以怎样的惩罚,以致于阿里近期股价持续低迷。从目前结果看,这虽然是中国反垄断有史以来最高的一笔罚款,但未对阿里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在阿里4月12日上午的电话会议上,张勇也表示,预计监管部门的反垄断处罚不会造成重大影响。从当天的股价看,阿里巴巴港股股价大涨,一度涨超7%,可见投资者的信心。

其二,监管信号

从全球看,18228亿的反垄断罚款也是一笔巨款,标志着我国也进入到了对互联网平台的强监管时代。从措辞上看,处罚文件上有写道“按照《行政处罚法》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可见此次监管的一个重点在于惩前毖后。从处罚原因来看,阿里被罚主要在于“二选一”,客观的说除阿里之外,在互联网领域难道其他巨头没有“二选一”吗?重罚阿里,其实也是让所有的参与者都要有所收敛。

而这或也将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分水岭,过往电商巨头是非此即彼的商业模式。但事实上,这种商业模式其实已经在被逐步打破,不仅仅表现为拼多多的崛起,也表现为抖音、快手等新兴视频电商的发展。换句话说,淘系电商的护城河其实早已被突破,此次监管的出手,只是正式砸了“城门”。

这或许也预示着电商平台的竞争方式将随之发生转变,如果其他互联网接下来也能进一步开放,那改变将会更大也更快。开放叠加流量分散,平台如何更好地留住自己的客户——商家,一个重要的方式是提供流量之外的其他价值,比如优化供应链,比如更优质的基础设施。

2顺丰亏损

不过,本文想探究的不是顺丰的过去,而是顺丰的未来。关于顺丰,消费者可能认为这是一家快递公司,行业内认识更全面些,认为这是一家综合型的物流公司。资本市场对顺丰的估值逻辑,也是以对物流公司估值的视角。不过顺丰不这么看,至少它谋划的未来不是。

在顺丰2020年年报和2020年业绩说明会上,顺丰给出的新定位是“致力于成为独立第三方行业解决方案的数据 科技 服务公司,为客户提供涵盖多行业、多场景、智能化、一体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在顺丰4月9日投资者交流活动中,顺丰高管又做出了详细介绍。在此做简要节选:

公司战略着眼于未来3-5年,目标从未改变,出发点一直是为我们的客户及未来要服务的B端客户提供更好的数字化的 科技 解决方案。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公司的着眼点是在更大的市场,以更多元的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

公司认识到不能单单服务于C端客户,未来在服务B端客户的过程中需要创造更多的价值。

公司存在很多业务,把战略全景图重新组合后,未来的驱动力来自于公司为客户提供的 科技 服务,这离不开供应链这一出发点。

未来三年还有很多目标要一起实现,到时候公司的股价不应以物流公司的估值体系来看,这是对所有投资者最好的交代。

总结一下:顺丰给自己谋划的未来是基于供应链能力,面向B端客户输出数字化的 科技 解决方案,顺丰现有的各种业务是解决方案中的组合模块。未来资本市场对顺丰的估值不应以物流公司的估值体系。

回过头来看顺丰的新定位,有没有觉得和它一个同行很像?对,京东物流。根据京东物流招股书中,京东物流将自己定位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供应链基础设施服务商,用技术驱动,引领全球的高效流通和可持续发展。

其实关于供应链,除了京东物流与顺丰,菜鸟网络也早有谋划。菜鸟的愿景是为全球消费者提升消费体验,为全球商家提供智慧供应链解决方案,帮助降低全 社会 物流成本。

02

走向下个时代:供应链的时代

前有京东物流,后有顺丰,巨头们为何将目标都瞄准了供应链,而且近来提及供应链的频率越来越高?本周末,借着上述热点,笔者读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行政处罚决定书-国市监处〔2021〕28号》、《顺丰控股4月9日投资者交流活动记录》、《京东物流招股书》三份文件,看到了愈发清晰的答案:

其一、宏观环境

我们一直在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行业角度看,“大变局”体现在哪?不仅是国际经济地位与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也表现为以工业40为代表的制造业升级,以 “双循环”为代表的国内产业变革,以中产阶级崛起的消费需求变革,以飞速向各行各业渗透的信息技术变革……

而这些变革,于行业而言,带来的不只是以C端快递、即配为代表的机会,也是B端快运的机会,更是供应链的机会。但是当下我国的供应链发展尚还不强,这也是近期部委出台相关政策的背景。换句话说,顺丰、京东物流等的谋划,其实就是在赌国运,赌中国崛起,服务中国崛起,跟随中国崛起,就像FedEx、UPS当年随美国崛起一样。

其二、市场需求

当然,当下的产业环境与市场需求和当年大不相同,更多元、更碎片,要求更敏捷。就像前文所述,渠道方面,除了传统电商平台,视频电商也在崛起,除此之外还有社区团购、线下商超等等,除了公域流量还有私域流量,消费者是随时随地消费,且希望立等可取。

对于上游品牌商制造商而言,消费需求与市场环境变化的速度,不仅要求它们能够快速捕捉消费者需求,而且要做到快速反应和供给。典型例子是服装,尤其是网红服装。而这就要求供应链端可以提供敏捷、柔性、全渠道的支撑,并且能够借助数字化等手段,向上游快速反映消费端需求。

从 社会 分工角度看,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以带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这也就给外部物流企业提供了机会。不过机会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专业化,一个是多元化,二者各有优势。不过,头部企业的一个需求是希望物流供应商可以提供综合化甚至是一体化服务,一方面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全链条的服务、数据,也可以给企业提供更多优化的空间。

其三、企业增长

对于顺丰的业绩,王卫的一个回答让笔者印象深刻,“规模再大也守不住市场,这是我们战略角度看到非常深刻的教训。”

可以看到,随着电子发票的普及,顺丰时效件当中的纸质发票已在日益缩减。另外,即使增速如快递,价格战也让各方苦不堪言,即使之前洗牌洗掉二线快递,依然有搅局者出现。从哪突围?一个方式是更完备的赛道,更全面的产品矩阵。这样既可以带来更广的用户群体,更大的市场空间,也可以有更好的规模协同。通过门槛的提升,更密切的客户关系,进而更好地捍卫领地。

有了完备的产品又如何输出?顺丰和京东物流的答案是提供供应链服务。

从快递/仓配到综合化的物流服务再到供应链服务,甚至再到数字化 科技 服务,这是顺丰与京东物流为自己寻找到的增长空间。加速向B端上游渗透,这是它们为自己规划的增长路径。其实这一点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很像,马化腾之前也提出“未来将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变”,并认为“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这其实也在寻找未来的增长空间。

其四、资本估值

曾有投资人表示,如果把企业发展比作滚雪球,那么预测企业未来价值就可以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坡道是否够长,一个是坡道上的雪有多厚,只有同时具备长长的坡和厚厚的雪,才有更大机会滚成大雪球。而B端至少是一个长长的坡。

另外,无论是顺丰还是京东物流,和当下的其他快递股不一样,它们不是只有快递版块,而是均有较为多元化的业务,而且这些业务在各自赛道均处于领先地位。这种地位和增长空间,就给资本提供了梦想。但如果再跃升一下呢?从物流到供应链再到数字 科技 ,估值逻辑也变了。打个比方,如果股票是产品,包装变了、价值变了,价格会不会也发生变化。

03

顺丰、京东物流、菜鸟的谋划

明白了以上背景,我们再看看顺丰、京东物流、菜鸟在供应链方面各自是如何做的。

1顺丰

同样是送货,顺丰的模式主要是网络模式,优势在于干线。为了开拓供应链市场,其采取了收购等手段。根据最新介绍,不同于传统供应链将消费者作为下游,顺丰将消费者作为上游,把下游当作一个个需要撬动改革数字化的节点,致力于通过提供独立第三方的大数据和 科技 行业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实现直面消费者(D2C) 的数智化经营。未来其将全面聚焦八大行业,帮企业从成本供应链到收入供应链转型,在不断优化供应链关键指标的同时寻找最佳平衡点。

从规划上看,顺丰供应链业务拓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为项目驱动,做强行业标杆,团队会围绕行业标杆客户, 帮其实现数字化,学会行业知识,不断加强行业积累。第二为产品驱动,做大成长型客户,把从头部标杆学到的能力,抽离出来做成 SAAS、移动端等标准化产品赋能中小企业;第三为技术驱动,形成中小客户生态,通过从原材料到消费者的数据管理、采集、清洗、结构化等,成为真正有场景应用数据驱动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服务商。

至于服务案例,目前公开信息不多。物流指闻之前曾了解到顺丰供应链推出“一盘货”服务模式:从B端客户将商品从海外发出,保税仓储,进出口关务,或从国内生产,仓储分销,再到线上平台或线下门店发货至C端消费者及退换货,顺丰供应链能提供面向两端对象需求,融合仓到仓、仓到店、仓到C端等线上线下多渠道仓配的一体化服务。根据当时资料,顺丰供应链已为包括美妆、服饰与配件、 汽车 、休闲食品、咖啡、消费电子、高新 科技 等诸多行业的海内外品牌提供了“一盘货”物流服务。

2菜鸟网络

再说菜鸟网络,不同于顺丰与京东物流,菜鸟网络走的是整合模式,通过投资等方式也拥有了仓干配等资源,并且也有极强的 科技 能力。

在供应链方面,去年618大促前夕,菜鸟供应链正式发布全新的产品矩阵,涵盖了数智大脑系统、数智仓储运配服务、数智全案解决方案、商流联动产品等全链路、全场景的物流供应链服务产品体系。这当中,菜鸟供应链数智大脑通过数智化分仓、数智化预测、数智化决策等产品组合,助力商家通过数智化技术驱动供应链升级,使之更高效、智能。同时推出全新的数智仓配组合、综合的供应链数智全案服务,以及商流联动服务。

从实践案例上看,今年2月,物流指闻曾了解到,蒙牛与菜鸟供应链正在联合试水的新零售玩法:消费者在手机下单,品牌直接从同城的经销商仓库给消费者就近发货,半日可送达消费者手中,而这背后就是菜鸟供应链启动定制方案。

顺便提下,同属阿里巴巴的犀牛智造,其实也是典型的C2M实践。根据介绍,犀牛智造拥有高度柔性的供应链,可以按需生产、以销定产、快速交付,打通了生产全链路的数字化。试点阶段已与200多家淘宝店主达成合作,做到“100件起订、7天交付”。

3京东物流

京东物流应该称得上是供应链老兵,其供应链经验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成立的京东多媒体网。在三巨头当中,也是唯一一家提出要共建全球智能GSSC供应链基础网络的企业。此外,京东物流开展供应链业务也有着独特的优势:控仓。

与顺丰不同,京东物流是仓配模式,这就意味着其可以控仓,链接上下游的仓,是供应链当中的重要一个环节。作为商品、资金、信息交汇的节点,在仓这一环节,除了有正在进行的大量的自动化智能化优化工作,也可以开展供应链金融等业务。仓配模式一方面让下游消费者快速的收货,另一方面也可以与上游商家形成更深度的绑定。此外,从现下看,仓恰好也可以为开展全渠道一盘货业务奠定基础。

当然,仓也会形成库存,这也考验了供应链管理的水平。得益于强大的物流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智能供应链系统,2020年第四季度,京东物流助力京东集团的库存周转天数进一步降低至333天,运营效率继续保持全球同行业领先水平。

就现下而言,顺丰通过收购嘉里物流股权,除了供应链业务、经验,其实也看中了嘉里物流的仓。不过与顺丰不同,京东物流还自带零售基因,这意味着京东物流与商家绑定更深度、也更有经验。与菜鸟的整合模式不同,京东物流采取的是稳扎稳打自建的模式,投入大但更稳定可控。所以问题还是需要辩证的看。

从成果上看,根据京东物流招股书披露,来自一体化供应链客户的收入,占了京东物流近几年总收入的绝大部分。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按2019年总收入计,京东物流是中国最大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商。

在京东物流招股书中,还介绍了 汽车 、服饰、快消品、3C电子、生鲜、医药、家具及家电等多个垂直领域对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的需求情况。这在物流指闻之前发布的《京东物流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到底怎么样?》一文中曾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这里再举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面对制造业企业上下游信息割裂、库存水平高、配送时效慢等典型问题,京东物流提供了一整套智能解决方案,让库存水平降低了30%,配送频次从每周2-3次提升到6次。去年5月,京东和快手对外宣布展开战略合作,在快手小店的供应链能力打造、品牌营销和数据能力共建等方面深入合作,打造短视频直播电商新生态。这两个例子,一个体现了京东物流向上游渗透的情况与价值,另一方面是其如何应对、服务新业态。

当然了,京东物流等企业在供应链方面的努力还有很多,篇幅所限这里不再赘述。就像前文所述,供应链业务方面之前三巨头都有努力做,不过当下内外部的环境变化,将供应链摆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

04

结语

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一个个大新闻,同一时间业内也有一些“小事”发生:在义乌,因为存在安全隐患与低价倾销等原因,两家快递企业被整治,部分分拨中心停运;在菏泽,邮政管理局开展联合执法打击跨区收件快递“黄牛”。另外,货车司机服农药自查的调查结果也公布了,不禁让人唏嘘。

秦朔老师在文章中写道:最近二三十年,中国的货运价格(元/吨/公里)没有上涨过,两三千万卡车司机自己消化了压力,这是中国制造保持低成本竞争力的来源之一……中国供应链环节多,货物要多次搬倒运输……运输费用的占比,中国最低。管理费用的占比,中国最高。

对此笔者深表认同,希望在下一个时代里,企业竞争力的获取、成本的优化,是通过 科技 ,是通过供应链的优化,而不是仅靠价格战,亦或者是盘剥一些弱势群体。

来源/物流指闻(ID:wuliuzhiwen)

作者/叶帅

作者 | UJ大叔

编辑 | UJ大叔

先前阿里还回应 “ 被调查 ” 是谣言,现在这么快被打脸,不知道疼不疼。

引起瞩目的是《阿里巴巴“二选一”涉嫌垄断行为,被立案调查》,大家只知道阿里被调查,但是很多人还是不明白究竟因为什么原因被调查,只有 “ 二选一 ” 三个字引发联想。

作为消费者,我们广泛的认为是两家的商品,只能买一家,但是从消费者角度这是不合逻辑的。作为电商平台,拒客于千里之外,你买了A的产品就不登录B的软件?不可能!

又或者是小黄与小蓝,我们的确是在二选一。但此 “ 二选一 ” 非彼 “ 二选一 ” 。

阿里涉嫌的 “ 二选一 ” 是针对入驻平台的品牌商家,而不是消费者,让品牌商家只能 “ 二选一 ” 入驻,甚至存在 “ 三选一 ” 、 “ 四选一 ”。

“ 二选一 ” 早已存在,作为电商龙头的杭州马跟刘东东已经经过多次博弈。刘东东十分不满杭州马不断以 “ 签订D家协议 ” 、 “ D家合作 ” 等方式,要求在杭州马开设店铺的服饰、家居等众多品牌商家不得在刘东东这边参加促销活动、不得开设店铺进行经营。

有什么影响?

1、 不公平竞争

“ 二选一 ” 表面上是一种合理商业手段,但是本质目的很明确,不是为了 “ 薅羊毛 ” ,也不是保证上下游的竞争关系,而是为了排挤对手,以更高的姿态占据市场。

电子商务法对平台强制 “ 二选一 ” 的罚款上限是200万元,这对大电商平台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

2、 双方地位对换

是否入驻以及D家入驻的授权,在传统观念上是由商家决定的。而 “ 二选一 ” 让双方位置对调,明里顺理成章,私下暗度陈仓。

名义上属于入驻商家,实际属于电商,来实行进一步的掌控。

3、 流量独自

“ 二选一 ” 利用技术、流量等手段。举例来说:当店铺遭遇平台技术规避后,消费者搜索商品时会搜索不到。

此外,消费者浏览商品,系统进行个性化推荐时,网站会规避遭遇 “ 二选一 ” 商家的商品,使得店铺凭空消失在消费者面前,变成 “ 自私域流量 ” 。

此后带来的影响以及用户、商户的权益可想而已。

看似合情合理的商业 *** 作,实质是 “ 寡头主义 ” 的小火苗。

马云自从上海外滩金融峰会发表不恰当演讲之后,口碑一直下跌,并宣布蚂蚁将要上市。

先前 “ 淘宝的传奇 ” 带富了一批人,蚂蚁上市的消息,更是让员工、投资者有点坐不住了。

马云宣布 “ 蚂蚁上市 ” 恰恰也表明了,他想再制造一个 “ 神话 ” 。其实大家想想,造成阿里现今局面的并不是马云峰会的发言,而是近期频频出格的举动。

大家知道的也都知道了,不知道的有兴趣可以查一下,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由于阿里的不节制,这下马脚公布于众。互联网金融的存在,是时代的更替。也是身为一个辅助者的角色而存在。

没有所谓马云的时代,只有时代中的马云。

反垄断!民心之所向!大势之所趋!

欢迎关注、留言交流。

阿里巴巴因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本次调查的重点是阿里二选一问题。

何为二选一,就是强迫在两者之间只能选择一个,比如点外卖,平台要求,只能在饿了么和美团选择一个,这就是二选一,替消费者强制做了选择。

腾讯通过强大的QQ用户基础,把QQ安全管家强制安装在电脑上,这一举动,触犯了以安全立家360的核心利益。

360开始反击,2010年,360开发“隐私保护器”,专门搜集QQ软件是否侵犯用户隐私,随后360曝光了QQ软件偷窥用户隐私。

腾讯不干了,腾讯起诉360不正当竞争。

360对起诉的回应是开发一款"360扣扣保镖"的安全工具,软件阻止QQ查看客户隐私文件,72个小时下载量突破2000万。

此时,腾讯还没有微信,QQ是腾讯的生存根本,腾讯开始终极反击,2010年11月,腾讯率先宣布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用户必须卸载360软件,才可正常使用QQ,用户必须二选一。

360的用户基础比QQ还是差很多,大量的用户卸载了360软件,周鸿祎开始服软,后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360召回"360扣扣保镖",腾讯QQ兼容360软件。

3Q大战,带了坏头,此后,互联网企业纷纷把二选一作为打压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

2009年,京东开始进军大家电,京东每年增长达到300%,海信、康佳等厂商和京东直接合作,苏宁和国美急了。

苏宁发布公告,如果厂商继续给京东供货,苏宁将会把这个厂商的货从苏宁1700家门店撤掉,当时大家电,京东只能算小弟,厂商没有办法,在二选一当中,只能选择苏宁。

京东无奈,发起了价格战,直接从经销商处进货,厂商通过给经销商供货,经销商卖货给京东,这样厂商不算违反苏宁的规定。

半年后,苏宁发布公告退出,不再参加价格战,半年之久的电商价格战告一段落。

京东进军图书类目时,受到了当当的二选一,出版社必须在京东和当地之间选择一个。京东同样通过价格战获得了曲线胜利,因此,京东被称为“价格屠夫”。但是面对竞争对手发起的不正常竞争,价格战无疑是最好的回应手段。

2017年,嘀嗒发布《致滴滴出行的一封信》公开信,信中提到深圳6名出租车司机在手机上安装了嘀嗒出租车司机端APP后,却被滴滴要求,强制其二选一,要么卸载嘀嗒,要么卸载滴滴,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滴滴让嘀嗒司机二选一,自己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滴滴在打车市场遇到了嘀嗒、曹 *** 打车、大众打车等品牌的竞争,为了估值上市,滴滴开始不断进军其他业务,外卖是其中之一,外卖触犯了美团的底线,美团同样在打车行业试探滴滴的底线。

美团先是坐不住了。

滴滴外卖在无锡上线时,美团要求商家二选一,否则被封杀。意味着商家只能在美团或者滴滴外卖平台,选择一家从事外卖业务。

自从百度外卖卖给饿了么之后,外卖市场由三足鼎立,变成了美团和饿了么二强并列的局面,此后阿里巴巴花费90多亿美金把饿了么收入囊中,和口碑组成了本地生活集团,和美团对抗。

自此,美团投入了腾讯系,饿了么投入阿里系。两强竞争的手法如出一辙,先是饿了么强制商家二选一,接着美团还击,也强制商家二选一,互联网的竞争手段何其相似。

现在,外卖市场,美团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大,这不是美团的垄断竞争的功劳,而是因为饿了么融入阿里不成功。

阿里开创了双11电商节,京东在618,京东在3C行业占有优势,天猫在服装上超过京东。

京东在自己开创的618购物节,想进军服装行业。

天猫为了遏制京东,要求服装品牌商必须退出京东618活动,京东直接放出了免除商家最多高达3年的佣金和平台使用费的杀手锏回击天猫。

天猫对此要求,服装商要是不撤离京东,将面临严重惩罚,比如无法获得天猫所有活动的资源,包括双11促销。

服装,还是天猫是天下,大部分服装品牌商选择了天猫,京东无奈,只能暂缓进入服装行业,现在在京东上,买服装的人依然不多,天猫守住了阵地,垄断了市场。

以上的二选一,基本上都是由市场垄断方发起,市场垄断者担心后来者搅局,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要挟用户、商家必须做出二选一,处于弱势的用户、商家只能选择垄断方,这是典型的垄断竞争。

除了以上的二选一,互联网当中二选一的例子太多了,除了二选一,互联网的垄断竞争的例子更多了。

比如现在的阿里系和腾讯系,为了支持互联网的发展,监管对互联网公司很容忍,到了今天,我国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按市值)的国家,但是大型互联网公司利用自己的资源、资金实力频繁打压后来者,迫使互联网公司站队,迫使他们二选一,要么选阿里、要么选腾讯,不站队只有死路一条,站队后的企业,形成了一个整体,其他企业想再进入太难了,这是最大的垄断。

现在市场监管总局调查阿里,只是开始,后面的互联网公司估计也难独善其身。

我相信90%的人看好阿里巴巴,但是这个对比是有问题的,应该说是京东和淘宝天猫,谁的模式更好。因为阿里巴巴还包含了太多非电商产品和业务。

那么淘宝天猫和京东,我还是更看好京东。淘宝之所以现在做的比京东大,是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实际上京东的模式更可行,亚马逊的成功就从侧面印证了。

淘宝当年对标的公司实际上是易趣,易趣在美国也一直做的不怎么样,除了自己运营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模式的问题。

淘宝起步的很早,在用户使用习惯,知名度和产品丰富度上,都比京东要好。京东起步是在有淘宝,还有一堆电商平台的竞争下,一步一步做起来的。用刘强东的话说,十几年前,京东在国内前20名都排不上,前早十年前十都进不了,但是现在是第二名了,而且跟淘宝天猫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我们重新梳理一下淘宝和京东的模式,淘宝作为一个电商平台,实际上最早是C2C,后来是B2C,这个B绝大多数是小B,也就是某个实体店铺的,某个批发商的,厂家直销的占了很小一部分。

但是京东这个B2C中的B是自己,其他的B都是品牌方或者直接厂家,但是核心还是自营产品。这样会有什么优势呢?

从买家的角度讲,京东是真正的把中间环节全部砍掉了,但是淘宝天猫并不是真正砍掉了中间商,很多商品也是经过了几道环节,没有真正的提高效率。

从商家的角度来讲,淘宝天猫可能一个品牌会有n个代理在上面开店竞争,大家都要经过竞价系统来竞争排名。但是京东不存在这个问题,京东从厂家拿货、销售、提佣。这个过程不会形成恶性竞争,厂家的周转率实际上会通过京东提高很多。未来,京东可能做成C2F的模式,也就是有了订单再生产,这样会进一步提高厂家周转,但是淘宝天猫做不到。

淘宝实际上是在国内环境比较混乱的时候崛起的,山寨产品、低劣产品通过淘宝销售出去了,而且还不用缴税。随着现在越来越正规,京东的优势反而体现出来了,产品质量,合理缴税。

加上国内消费还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但是随着经济增长,这个趋势肯定会向着中高级的正牌消费发展。中产会越来越多,对于更加放心的京东,依赖度也会越来越高。

其实不要看刘强东说话没有马云那么溜,但是你会发现刘强东实际上跟聪明,也非常务实,不会说话并不代表能力没有马云强。

最后,我用一句鸡汤结束:莫欺少年穷。谁也不知道明天的京东有多大的爆发力。
京东和阿里巴巴都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已经成了我们生活方式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如果要选择的话,我更看好京东。

首先,两者都是平台,但物流方面,京东,通过这么多年不断地砸钱覆盖,已经在很多城市建立自己的中转仓,通过智能运营,让大多数城市能够当日或次日收到京东产品。阿里巴巴通过驿站也想弯道超车,但两者优劣还是很明显的。

第二,京东3C起家,作为平台,它有耐以起家的自营产品,服务和售后,京东自营,成了京东的一种品牌符号。

第三,疫情让大家知道,未来 社会 ,网格化,社区化,实体化,品质化,品牌化,都将给平台类带来改变,虽然现在京东还比阿里巴巴市值差的太多。但是拼多多已经用淘宝起家的低价逆袭。而京东在其领域的正品保证是需要时间和品牌去建立的。

第四,各平台的抽成和广告费用太高,未来,各大商家作为渠道,比的是下沉和分布的通道。

第五,个人习惯和使用喜好上,京东模式是我非常认可的。

总之,都是很牛很强大的企业,各有受众群,各有喜好,标准不一,都离不开!

从短期的角度来看我更看好阿里巴巴,显然阿里巴巴通过协同赚轻松钱,自然是容易创造利润,公司容易壮大。

从长远的利益来看,更长远的显然是京东。春节疫情之后快递的比拼阿里就落了下风,京东获得了大量的好评。

两者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开店有库存,一个是房东只赚租房服务广告钱,显然是京东这个开店的压力大,京东能走到现在说明还是非常厉害

阿里技术国内属于第一梯队,这毫无疑问。但是,距离全球第一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非常非常的远。而从营收来看,从来都是京东排在阿里前面的,不存在反超。一个是平台,一个自己带货,是不一样的。阿里的使命和追求从未改变,无论以前风光时,还是被黑时,都一样。当然了,京东有值得阿里学习的地方,但阿里的格局远大于京东,两者也是不可同日而语。希望可以帮到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阿里遭罚182亿的3个为什么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