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猴的当代人物,第1张

时至民国初年,在东安市场有一个摆摊的毛猴艺人,因他姓汪,人们称他猴儿汪。他的摊前经常围着一群人,有个姓曹的小男孩简直入了迷,一看就是大半天,边看边记边打听,偷偷将毛猴的技艺学到了手,这个小男孩成了毛猴工艺品的继承人,他就是毛猴艺术家曹仪简。

个人履历

曹仪简,1925年生于北京,满族人,是曹雪芹家族的第十九代世孙。他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毛猴艺术,而且又发展、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展示了新的天地,新的内容。他不仅表现了民风、民俗,刻画历史人物,而且创造了不少鞭挞丑恶、针砭时弊的讽刺小品,简直是一副副立体漫画,真是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作品介绍

他的大型作品《无虎山》,你看那峰峦叠嶂,青山绿水。山脚下,一群毛猴兵分两路,持大刀,扛长矛,笔杆条直,好不威风。山颠峰顶,峰回路转之处,更有毛猴把守,个个怒目圆睁,荷 *** 实 *** ,严阵以待,那种过分庄严的气氛,烘托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独特主题。他的另一作品《北京的老墙根胡同》,将过去的单件民俗作品在这里组合,汇成了一个热闹的场面:耍手艺的、做小买卖的……内容丰富多彩,溢透出浓郁的老北京汉族民间文化气息。这件作品荣获了建国40周年民间艺术作品奖,并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

1990年他应邀在大观园举办了个人毛猴作品展,设民俗篇、亚运篇、警世篇,这是他投身毛猴艺术创作的成果展示。有传统题材的作品,活生生再现老北京汉族民俗的:拉洋车、卖豆腐、迎亲。有活灵活现的表现人们今天生活的:吃涮锅子、打乒乓球、打排球。有嘲讽社会不良现象的:糊涂官、专治瞽症、吹牛等等。

曹仪简制作的工艺品上万件,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受到了世界各国友好人士的喜爱,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关趣事

说到毛猴的名称,还有一段趣事。曾有一位英国路透社的记者见到曹先生的作品后,很有兴趣,便问:这叫什么?曹先生说:这叫毛猴。这位记者说: 英文还没有毛猴这个单词。这种艺术品很好,我就为它创造一个英文名称吧。英文称猴子为'蒙克',称多毛的为'海瑞',英文毛猴就叫'海瑞蒙克' (hairy monkey)吧。取完名字后他很得意,说:这是我发明的单词,将来一定能够进入英国大词典的。

老舍夫人胡洁青特为其题诗: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

现状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岁月悄悄地染白了他的双鬓。现如今,每日清晨,外出锻炼,日间读书、写字、搞创作,有时还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他身兼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北京市西城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等职。又被卷入红学界关于曹雪芹家世研讨之争。

曹先生说:老来后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将毛猴艺术继承发扬,并要给后人留下些有用的资料。第二件事是要写本有关红学研究的书。他为自己的书房自题堂号为艺武文堂,自撰对联:艺武文皆入室,松竹梅未出扉,表示生活内容是多样的,精神情趣是丰富的。 在唐家口街道红星路社区,74岁的老人陈富贵用中药“蝉蜕”和玉兰花骨朵“辛夷”制作成“毛猴”,创作出“红红火火过大年”等系列作品,演绎老天津卫过年习俗,再现传统手工艺品的精巧、灵性,让社区居民耳目一新。

陈富贵的作品题材涉猎广泛,他制作出的“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剃头挑子一头热”等作品妙趣横生。此外,他还制作了反映现代人生活的“吉他独奏”“网游大侠”等作品。猴年到了,陈富贵制作的毛猴系列作品吸引了社区里的居民,老人、孩子们抢着来他家里参观,他就耐心地一一讲解,他为能弘扬传统文化感到特别高兴。 在北京什刹海大金丝胡同里有一家郭氏毛猴家庭艺术馆,这家店闹中取静,虽然隐匿于胡同深处,但客人却络绎不绝。

郭氏毛猴家庭艺术馆的主人是郭福田、崔玉兰夫妇,他们也是郭氏毛猴的第五代传人。

郭福田今年(2016年)59岁,小时候跟父亲逛庙会时见到毛猴,从那时候起,郭福田对毛猴产生浓厚兴趣。郭氏毛猴是崔玉兰家的祖传手艺,她从小看着爷爷和父亲做毛猴。

七十年代末,郭氏夫妇相识于工作单位。一次偶然的机会郭福田来到崔玉兰家里,见到她的父亲正在做毛猴,本来就喜欢毛猴的郭福田慢慢开始和崔玉兰的父亲学做毛猴,并深得老爷子的喜爱。时间久了,在父亲的撮合下,郭福田和崔玉兰以毛猴结缘,最终走到了一起。

结婚三十多年,郭氏夫妇最大的爱好就是做毛猴,崔玉兰说,两人从来没有因为生活上的事情拌过嘴,却时常在毛猴创作上争论 。 猴年说猴,通州区张家湾镇就住着一位“毛猴”非遗传人,她的名字叫张凤霞。春节期间,张凤霞还带着“毛猴”们一起亮相厂甸庙会,“赛龙舟”、“老数钱”……一件件题材各异的作品,将老北京的绝活儿彰显得淋漓尽致。

张凤霞早年从事商业工作,一直对手工艺品有浓厚兴趣。退休后她偶然从一位老艺人那里接触到毛猴艺术,从此对它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四处访师求教,最后于2011年拜在民间工艺大师姜守煜门下,立志要为民间艺术的发扬光大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

中国民间濒临失传的六大传统工艺,会一样你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历史文化哪些事儿

发布时间:18-07-0823:35

1.在云南西双版纳,80岁的老人坎温正盘坐在墙角做油纸伞,他这一做就是数十年。几年前,当媒体发现这位“傣族制伞传承人”时,村里还有4人做伞。可是,待摄制组拍摄时,却已只剩下坎温老人一人了。削伞骨、剖竹子、固定伞古、棉线定型......油纸伞的制作极其复杂,80岁的坎温一直专注于手上,每一步都做得极其认真。

然而当他固定伞骨架时,导演第一次哭了。这个线整整断了8次,每断一次老人都会呆呆地楞神,然后又焦急地进入下一次,直到第八次才终于成功。也许是前面崩的太紧,也许是棉线的质量不行,又或许是坎温老人真的老啦!导演说:“说起来也没什么好哭的,但是我就是每看一次就哭一次。”最后离开时,摄制组买下了老人家中最后的5把油纸伞。那时的老人开心得像个孩子,他把所有的伞都重新整理了一遍。

视频上传到了B站,许多网友看到伞想要买,导演兴冲冲地统计了一下,一共有20多把。只是当电话打过去的时候,电话那头说:“今年2月,坎温老人已经去世了。”最后一共做油纸伞的人也不在了,这门手艺也随之消失了。

2.大漆是中国最古老的工艺了,一般来说,三千棵漆树,也只能采集到一公斤的生漆。可谓是“百里千刀一斤漆”。在传统手工艺中,漆艺可以说是最花费时间和耐心的一个了。因为一件好的漆器作品,是需要非常多的时间来打磨并上漆风干的。再加上大漆的使用还挺多。家具、玄珠、摆件等,若是要用大漆工艺,那多年的艺术审美和构思的沉淀是必不可少的。

传统的漆器大多瑰丽,如今很多大漆匠人对古法的大漆工艺进行传承创新,将大漆工艺品传统的庄严瑰丽的形象打破了,使得大漆工艺品更多的贴近现代生活。很多大漆工艺制作的珠串和手镯着实好看,流光溢彩又古典雅致。真是辛苦匠人们了。

3.在贵州小黄村,真和养号两位老人正在造纸。中国从唐代就开始使用距今已经1500年的宣纸。他们中的许多就是这么造出来的。只是工业化像一共威力巨大的武器,所剩之处片甲不留。这种供养了中国上千年的造纸术似乎再也难以留存下去了。尽管她们纯手工,尽管一天也就做十几张,家里还是积压了几百张。

当她们最后一次造纸,没想到恰巧被摄制组赶上了。当导演组拍下造纸全过程,老人激动地说:“这次我们的照片和名字可以到北京去了!”只是从这一刻起,这门手艺也彻底从这个村子消失了!

4.竹编:这个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小时候妈妈奶奶买菜提的菜篮、筛苞米的筛子都是竹编技艺。但是现在都用得少了,上街逛逛也见不着几个提竹篮子买菜的人,竹编成品就慢慢变成了工艺品。一方面,手工匠人们制作传统的竹篮、竹盆,花样纹路多,而且用来装水不会漏,再也不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另一方面,竹编也有小件成品,也是精美至极,为“瓷胎竹编”。即用瓷器、漆器作为底胎,让竹丝依附其上。成为一个“托儿”。瓷胎竹编的要求也极高,一个竹编编下来,色泽宽度都要一样,所以这对竹子的挑选要求也很高。一根精挑细选的竹子,可以用来制作竹丝的部分,也就只有不到五分之一。所以就算是一百斤竹子,也只能抽丝八两。

5.毛猴是老北京的传统手工艺品。猴子作为自然界的小精灵,它的机敏、活泼,透着一种天然情趣。这里讲的可不是自然界的猴子,而是老北京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品,毛猴艺术将猴子的天然情趣和艺术家的创作完美结合,造就了一种绝妙的艺术境界.当前状况:"北京毛猴"在北京已经都已经很难看到,目前全北京只有什刹海郭氏毛猴一家"专营"店了.走街串巷做毛猴的手艺人更为稀少.而且这东西关注度并不高,甚至在北京当地都不是非常有名,"老北京"也有很多不知道毛猴是啥的人,这和100里外的天津,被当作城文化市象征宣传推广"泥人张"相比,差距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6.木版水印(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水印字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版画印刷技艺。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木版水印字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唐代,单色木版印刷已经具有相当水平。明末以十竹斋为代表的“饾版”、“拱花”等套色叠印,表明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由于这项技艺始终基于手工进行,所以中国目前纯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继承和发展。

我曾感叹:它们的生命力是那么顽强,躲过了千年中国的无数次战争,甚至有幸走过了那段混乱无序的时代。然而无论如何,我也不会想到,这些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手艺会消失在现代文明的中国!而我更不知道的是,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还有多少中国传统手艺连同那些手艺人一起正在消失。而我们却无可奈何!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毛猴的当代人物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