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 | 历代汇总,第1张

历代王朝、皇帝名、在位、发行銭币 收录如下:
始皇帝(瀛政) BC221~BC210 秦半両(重十二铢)

二世皇帝(瀛胡亥) BC210~BC207

三世皇帝(瀛子婴) BC207~206

高祖(刘邦) BC206~BC195 三铢半両・楡荚半両

恵帝(刘盈) BC195~BC188

少帝恭(刘恭) (摂政) BC188~BC184 八铢半両

少帝弘(刘弘) (摂政) BC184~BC180

文帝(刘恒) BC180~BC157

景帝(刘启) BC157~BC141

武帝(刘彻) BC141~BC87 三铢半両・群国五铢赤侧五铢・上林三官五铢

昭帝(刘弗陵) BC87~BC74

廃帝(刘弗贺)昌邑王 BC74

宣帝(刘询) BC74~BC49 宣帝五铢

元帝(刘奭) BC49~BC33 四出五铢

成帝(刘骜) BC33~BC7

哀帝(刘欣) BC7~AD1

平帝(刘衎) AD1~AD6

孺子婴(刘婴) AD6~AD9

王莽(莽 巨君) AD8~AD23 契刀五百・货布・大泉五十・布泉・小泉直一・大布・黄千国宝金匮直万・一刀平五千・六泉

光武帝(刘秀) 23~57 更始五铢・铁五铢・铁半两

明帝(刘荘) 57~75

章帝(刘烜) 75~88

和帝(刘肇) 88~105

殇帝(刘隆) 105~106

安帝(刘佑) 106~125

少帝(刘懿) 125

顺帝(刘保) 125~144

冲帝(刘炳) 144~145

质帝(刘缵) 145~146

桓帝(刘志) 146~167

霊帝(刘宏) 167~189 四出五铢・四决五铢

廃帝(刘弁) 189

献帝(刘协) 189~220 董卓五铢・剪环五铢・延环五铢

@、 魏(220~265)

文帝(曹丕) 220~226 小五铢・直百五铢

明帝(曹睿) 227~239

齐王(曹芳) 240~254

高贵郷公(曹髦) 254~260

元帝(曹奂) 260~265

@、 吴(222~280)

大帝(孙权) 222~252 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当二千・大泉当五千

会稽王(孙亮) 252~258

景帝(孙休) 258~264

末帝(孙晧) 264~280

@、蜀(汉) (221~363)

昭烈帝(刘备) 221~223 蜀五铢・铁直百五金・ 直百钱・小直百・ 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后主(刘禅)  223~263

武帝(司马炎) 265~290 小五铢

恵帝(司马衷) 290~306

怀帝(司马炽) 306~313

愍帝(司马邺) 313~316

元帝(司马睿) 317~322 豊货钱

明帝(司马绍) 322~325 沈充五铢

成帝(司马衍) 325~342

康帝(司马岳) 342~344

穆帝(司马聃) 344~361

哀帝(司马丕) 361~365

海西公(司马奕) 365~370

简文帝(司马昱) 370~372

孝武帝(司马曜) 372~396

安帝(司马徳宗) 396~418

恭帝(司马徳文) 418~420

(1)南朝

@、宋(420~479)

武帝(刘裕) 420~422

営阳帝(刘义符) 422~424

文帝(刘义隆) 424~453

孝武帝(刘骏) 453~464 孝建四铢

明帝(刘彧) 464~472 永光二铢・景和二铢・孝建二铢

后废帝 苍梧王(刘昱) 472~477

顺帝(刘准) 477~479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 479~482

武帝(萧赜) 482~493 齐五铢

明帝(萧鸾) 493~498

东昏侯(萧宝卷) 498~501

和帝(萧宝融) 501~502

@、梁(502~557)

武帝(萧衍) 502~549 梁五铢・五铢女钱・铁五铢・大统五铢

简文帝(萧纲) 549~551

予章王(萧栋) 551

元帝(萧绎) 552~554 四柱五铢 

敬帝(萧方智) 555~557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 557~559

文帝(陈蒨) 560~566 陈五铢 

废帝 临海王(陈伯宗) 567~568

宣帝(陈顼) 569~582 太货六铢 

后主(陈叔宝) 583~589

(2)北朝

@、北魏(386~534)

道武帝(拓跋珪) 386~409

明元帝(拓跋嗣) 409~423

太武帝(拓跋焘) 423~452 太和五铢

文成帝(拓跋浚) 452~465

献文帝(拓跋弘) 465~471

孝文帝(元宏) 471~499

宣武帝(元恪) 499~515

孝明帝(元诩) 515~527

孝荘帝(元子攸) 527~530 永安五铢

东海王(元晔) 530

前廃帝(元恭) 531

后廃帝(元朗) 531~532

孝武帝(元修) 532~534

@、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 534~550

@、西魏(535~557)

文帝(元宝炬) 535~551 大统五铢

廃帝(元钦) 551~554

恭帝(元廓) 554~557

@、北齐(550~577)

文宣帝(高洋) 549~559 常平五铢

废帝(高殷) 559~560

孝昭帝(高演) 560~561

武成帝(高湛) 561~564

后主(高纬) 564~577

安徳王(高延宗) 577

幼主(高恒) 577

@、北周(557~581)

孝闵帝(宇文觉) 557 五行大布

明帝(宇文毓) 557~560

武帝(宇文邕) 560~578 布泉

宣帝(宇文贇) 578~579

静帝(宇文衍) 579~581 永通万国

文帝(杨坚) 581~604 置样五铢・白钱五铢

炀帝(杨広) 604~617

恭帝(扬侑) 617~618

越王(扬侗) 618~619

高祖(李渊) 618~626 开元通宝

太宗(李世民) 626~649

高宗(李治) 649~683 乾封泉宝

中宗(李顕) 684 705~710

睿宗(李旦) 684~690 710~712

则天武后 690~705

玄宗(李隆基) 712~756 乾元重宝

粛宗(李亨) 756~762 重轮乾元重宝 (反徒銭)・得壹元宝・ 顺天元宝

代宗(李豫) 762~779

徳宗(李〉) 779~805

顺宗(李诵) 805 私铸钱 大歴通宝・建中通宝

宪宗(李纯) 805~820

穆宗(李恒) 820~824

敬宗(李湛) 824~827

文宗(李昂) 827~840

武宗(李炎) 840~846 会昌开元22局 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克、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丹、桂

宣宗(李忱) 846~859

懿宗(李漼) 859~873

僖宗(李俨) 873~888 大齐通宝(反徒銭)

昭宗(李杰) 888~904

哀宗(李祝) 904~907

@、后梁(907~923)

太祖(朱全忠) 907~910 开平元宝大钱 

末帝(朱友贞) 911~923

@、后唐(923~936)

荘宗(李存勗) 923~926 乾德元宝

明宗(李嗣源) 926~934 天成元宝

廃帝(李従厚) 934~935 清泰元宝 

@、后晋(936~946)

高祖(石敬塘) 936~944 天福元宝   

出帝(石重贵) 944~947

@、后汉(947~950)

高祖(刘知远) 947~948 汉元通宝

隠帝(刘承佑) 948~951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 951~954 周元通宝

世宗(柴栄) 954~960

太祖(赵匡胤) 960~976 宋元通宝

太宗(赵匡义) 976-997 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反徒銭)应运元宝

真宗(赵恒) 998~1022 咸平元宝

仁宗(赵祯) 1022~1063 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硝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歴重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

英宗(赵曙) 1064~1067 治平远宝・治平通宝

神宗(赵顼) 1068~1085 熙宁元宝・熙宁重宝・熙宁通宝元豊通宝・元硝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

哲宗(赵煦) 1086~1101 元符元宝・元符通宝

徽宗(赵佶) 1101~1125 圣宋元宝・崇宁通宝・崇宁元宝崇宁重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通宝宣和通宝・宣和元宝

钦宗(赵桓) 1126~ 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高宗(赵构) 1127~1162 建炎通宝・建炎元宝・建炎重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孝宗(赵昚) 1163~1190 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

光宗(赵敦) 1190~1194 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宁宗(赵扩) 1195~1224 庆元通宝・庆元元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禧通宝、开禧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

理宗(赵盷) 1225~1264 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宝庆完宝・绍定通宝・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嘉熙通宝・嘉熙重宝・淳硝元宝・淳硝通宝・皇宋元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度宗(赵禥) 1265~1274 咸淳元宝

恭宗(赵㬎) 1275

端宗(赵昰) 1276~1278

帝丙(赵昺) 1279

太祖(耶律阿保机) 907~926 通行泉货・开丹元宝・丹巡贴宝・百贴元宝・大泉五铢・千秋万歳

太宗(耶律徳光) 926~947 天赞通宝・天显通宝・应歴通宝・保宁通宝・统和通宝・重熙通宝

世宗(耶律阮) 947~951 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穆宗(耶律璟) 951~969

景宗(耶律贤) 969~982

圣宗(耶律隆绪) 982~1031

兴宗(耶律宗真) 1031~1054

道宗(耶律洪基) 1054~1101

天祚帝(耶律延禧) 1101~1125

景宗(李元昊) 1032~1048 西夏文圣福宝钱・西夏文大安钱宝・西夏文贞观宝元

毅宗(李谅祚) 1048~1067 西夏文乾佑宝钱・西夏文天庆宝钱・元德通宝・元德重宝

恵宗(李秉常) 1067~1086

崇宗(李乾顺) 1086~1139

仁宗(李仁孝) 1139~1193

桓宗(李纯佑) 1193~1206

襄宗(李安全) 1206~1211 天盛元宝・乾佑元宝・天庆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

神宗(李遵顼) 1211~1223

献宗(李徳旺) 1223~1226

南平王( 李睍) 1226~1227

太祖(完颜阿骨打) 1115~1123 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泰和重宝・贞佑通宝・阜昌元宝

太宗(完颜吴乞买) 1123~1135 阜昌通宝・阜昌重宝

熙宗(完颜合剌) 1135~1149

海陵王(完颜迪古) 1149~1161

世宗(完颜乌禄) 1161~1189

章宗(完颜麻达葛) 1189~1208

卫王(完颜永济) 1208~1213

宣宗(完颜吾睹补) 1213~1223

哀宗(完颜宁甲速) 1223~1233

末帝 (完颜承麟) 1233~1234

世祖 (孛儿只斤·忽必烈) 1279~1294 中统元宝・大朝通宝・至元通宝

成宗 (孛儿只斤·铁穆耳) 1294~1307 元贞通宝・大德通宝

武宗 (孛儿只斤·海山)1308~1311 至大通宝

仁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1~1320 皇庆元宝・皇庆通宝・延佑元宝

英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1321~1323 至治元宝・至治通宝

泰定帝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1323~1328

天顺帝 (孛儿只斤·阿速吉八) 1328

明宗 (孛儿只斤·和世瓎) 1328~1329

文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1329~1332

宁宗  (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1332

顺帝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1333~1368 元统元宝 ((反徒銭)天硝通宝龙凤通宝・天启通宝・天定通宝・大义通宝

太祖  洪武帝(朱元璋) 1368~1398 大小通宝・大中通宝(省局銭)洪武通宝

恵帝  建文帝(朱允炆) 1399~1402

成祖  永楽帝(朱棣) 1403~1424 永乐通宝

仁宗  洪煕帝(朱高炽) 1425

宣宗  宣徳帝(朱瞻基) 1426~1435 宣德通宝 英宗 

正统帝(朱祁镇) 1436~1449 景宗 

景泰帝(朱祁钰) 1450~1457

天顺帝、正统帝(朱祁镇) 1457~1464 宪宗 

成化帝(朱见深) 1465~1487 考宗 

弘治帝(朱佑樘) 1488~1505 弘治通宝 武宗 

正徳帝(朱厚照) 1506~1521 世宗 

嘉靖帝(朱厚熜) 1522~1567 嘉靖通宝・正德通宝

穆宗  隆庆帝(朱翊钧) 1567~1572 隆庆通宝

神宗  万暦帝(朱翊钧) 1573~1620 万歴通宝

光宗  泰昌帝(朱常洛) 1620 泰昌通宝 

熹宗  天启帝(朱由校) 1621~1627 天启通宝   

毅宗  崇祯帝(朱由検) 1628~1644 崇祯通宝 (三蕃銭)永昌通宝・大顺通宝・兴朝通宝

安宗  (朱由崧) 1644~1645

永明王(朱由椰) 1646~1662

太祖  1616~1626 天命汗钱・天命通宝(清)1616年

太宗  1626~1643 天聪汗钱(清)1627年

世祖  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 1644~1661 顺治通宝

圣祖  康煕帝(爱新觉罗·玄烨) 1661~1722 康熙通宝

世宗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 1723~1735 雍正通宝

高宗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1736~1795 乾隆通宝

仁宗  嘉庆帝(爱新觉罗·顒琰) 1796~1820 嘉庆通宝

宣宗  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 1821~1850 道光通宝

文宗  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 1851~1861 咸豊通宝

穆宗  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 1862~1874 同治通宝

徳宗  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 1875~1908 光绪重宝

福圣宝钱西夏文小平光背 2000元
大安宝钱西夏文小平光背 1500元
大安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15000元
贞观宝钱西夏文小平光背 30000元
元德通宝真书小平光背 10000元
元德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1800元
元德重宝隶书折二光背 40000元
大德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35000元
天盛元宝楷书小平背“西”铁范铜 15000元
乾佑宝钱西夏文小平光背 2000元
乾佑宝钱楷书小平光背 1300元
乾佑宝钱行书小平光背 1500元
天庆宝钱西夏文小平光背 2000元
天庆宝钱楷书小平光背 1500元
光定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30000元
宋元通宝隶书小平铁母3000元
太平通宝隶书小平广穿铁母3500元
太平通宝隶书折十大样背巨星22000元
淳化元宝行书小平铁母6000元
淳化元宝隶书小平缩水1500元
咸平元宝隶书折五阔缘厚肉1000元
咸平元宝真书折十大样光背45000元
祥符元宝真书折五铁范铜3000元
祥符元宝真书折五铁母10000元
祥符元宝真书折五阔缘厚肉1000元
祥符元宝真书折二光背3000元
祥符元宝真书折十光背45000元
天禧通宝真书折二光背20000元
庆历重宝真书折五铁范铜3000元
庆历重宝真书折五铁母10000元
至和元宝真书折二光背1700元
至和元宝真书折五铁母光背5000元
至和重宝真书折五背“坊”40000元
嘉佑元宝真书折五背“号”30000元
熙宁重宝真书折三光背20000元
元丰通宝隶书小平大字1000元
元丰通宝行书折五铁范铜1500元
元丰通宝篆书折五铁母2800元
元丰通宝篆书折五铁范铜1500元
元丰通宝行书折五铁母2800元
元丰重宝篆书折十光背40000元
政和通宝隶书小平文政背“陕”10000元
政和通宝隶书小平银质大字6000元
政和通宝篆书小平铁母6000元
大朝通宝楷书小平银质 4000元
大朝通宝楷书小平银质背“木” 4500元
大朝通宝楷书小平铜质 8000元
支钞半分隶书小平光背 3500元
大观通宝楷书折十背“半分” 2800元
大朝金合楷书折十光背 3500元
中统元宝楷书小平光背 22000元
中统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40000元
至元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1200元
至元通宝楷书折二大样光背 2500元
至元通宝楷书折三光背 4200元
至元通宝蒙书小平光背 2200元
至元通宝蒙书折三光背 1050元
元贞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3000元
大德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2000元
大德通宝楷书折三光背 4500元
大德通宝蒙文折二光背 3000元
元贞通宝蒙文折三光背 2800元
至大元宝楷书折二光背 3000元
大元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10000元
大元通宝楷书折十背四体文 5000元
大元国宝篆书折十背龙 30000元
大元国宝篆书折十铅质雕母 20000元
至元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3500元
至元通宝楷书折十光背 6000元
至元通宝楷书折十背四体文 70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五背“戌五” 18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十背“亥五” 18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十背“戌十” 18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十背“亥十” 18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十光背 18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重” 1200元
至正通宝楷书折十背蒙汉文“十” 8000元
至正之宝楷书折十背“吉权钞五分” 1000元
至正之宝楷书折二十背“权钞壹钱” 7000元
至正之宝楷书折五十背“壹钱伍分” 7000元
至正之宝楷书折五十背“贰钱伍分” 8000元
至正之宝楷书特大型背“伍钱” 7000元
龙凤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2000元
龙凤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4000元
龙凤通宝楷书折三光背 2000元
龙凤通宝楷书折五光背 4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大样光背 6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10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五光背 3000元
天启通宝篆书折五光背 60000元
天统通宝真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
天统通宝篆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
天佑通宝楷书小平背“一” 2000元
天佑通宝楷书折二背“二” 4000元
天佑通宝楷书折三背“三” 1000元
天佑通宝楷书折五背“五” 1000元
泰昌通宝楷书小平心泰 2800元
泰昌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3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一分一钱” 3500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背“旨奉” 1500
天启通宝楷书小平白铜母钱 10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背“二”星 6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二银质背“二” 40000元
天启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密” 20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背“旨” 2200元
崇祯通宝楷书小平雕母 无定价
崇祯通宝楷书大型背“户二” 30000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十光背 2500元
崇祯通宝楷书折十背“寿” 5000元
大明通宝楷书小平背“招” 7000元
弘光通宝隶书折二光背 10000元
隆武通宝楷书小平背“南” 2500元
大顺通宝楷书小平背“川户” 6000元
西王赏功楷书折十铜质 50000元
西王赏功楷书折十银质 150000元
西王赏功楷书折十金质 无定价
洪化通宝楷书小平小型背“壹分” 3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京” 5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鄂“ 4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小平背“济” 7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光背 13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豫” 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京” 10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济”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二背“广二”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光背 13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三” 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北平” 1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鄂”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三福” 1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京” 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济” 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桂三”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三背“广三” 6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光前 11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五” 28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北平” 12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济”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京” 4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鄂” 60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桂五”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五背“广五” 5500元
洪武通宝楷书折十背“十广” 2200元
永乐通宝楷书折三光背 50000元
永乐通宝楷书小平银质 6000元
洪熙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无定价
嘉靖通宝楷书折二背“二钱” 65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三背“三钱” 5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五背“五钱” 5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 5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十雕母背“十一两” 无定价
嘉靖通宝楷书折五十光背 20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十大观改范 25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二十光背 60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河” 50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背纹 15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背“户” 5000元
万历通宝楷书小平银质背“矿银” 8000元
万历通宝楷书折二银质背“二钱” 45000元
万历通宝楷书特大型光背 无定价
祺祥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宝泉局3800
祺祥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宝源局2800
祺祥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宝苏局20000
祺祥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宝云局1000
祺祥通宝 楷书 小型 背宝巩局35000
祺祥重宝 楷书 折五 背宝源局“当十”3500
祺祥重宝 楷书 折五 背宝泉局“当十”6800
祺祥重宝 楷书 折五 背宝巩局“当十”35000
同治通宝 楷书 小平 背宝泉局雕母7000
同治通宝 楷书 折五 部颁各局样钱1200
同治通宝 楷书 折五 背宝伊局“当四”2000
大概列举了1000元以上的,其他的参考:
>古钱名词解释
古钱的面、背、幕、穿、廓、肉:
古钱的正面称为面,一般铸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钱文。面有竖线称竖文,横线称横文。钱的背面简称背,背有文字称背文,如果既没有文字又没有纹饰的,就叫光背,一般钱背称幕。
钱的方孔或者圆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穿孔大的叫做广穿,小的称为狭穿,又有花穿。穿外的钱体叫做肉。肉的外缘叫做边,或者叫做廓;内缘形成边框的叫做内廓,或称做好廓、函廓;内廓细的叫细廓,非常细的就叫做瘦廓。汉代以前圆钱背无内外廓,我们称它平背,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开始,钱币就有了内外廓。外廓双重叫做重轮或重廓;内廓双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内廓比外廓低些,我们就成为阴廓。
古钱的钱文与形制:
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钱文自上、右、下、左而读的,叫做回读或旋读,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叫直读或顺读。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和宋体等,即使是同一字体,手法也是变化多端的。形制即是古钱的铸造工艺、币材、造型结构。各个时代的钱币,都有其特征,出于需要也要规定出同前朝钱币的差异。比如方孔圆钱有的有廓,有的就没有廓;有的穿孔大,有的穿孔小;钱文有的直读,有的旋读。因而各个时代的钱币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鉴定古钱真伪时这种方法也是很科学的。象齐的刀布为了使钱文不易磨损,就把币的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如果没有这些特征,那么就应判断是伪品。即使是同一币制的刀币,由于时间的先后关系也有变化。这就需要钱币爱好者熟记常在钱文中出现的字及时代特征,以免上伪币之当。
雕母和铁母:
雕母又叫祖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做模,翻铸母钱。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祖钱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铜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 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融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即成。
宋、元、明、清时期,冶金技术和采矿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铸币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黄铜铸币盛行起来。黄铜是铜锌合金。以前鉴定钱币含铜量的多少,就将币掷于地上,听声断其成色,成色高的铜币,掷于地上有金声。除黄铜外,还有白铜钱,这是铜锡合金中锡的比例大的缘故,也有一种白铜钱是镍铜。
雕母钱体积比母钱和流通钱大,母钱又比流通钱稍大,铜质也较好。只是因为母钱是由祖钱翻砂铸成的,所以钱的外缘轮廓、字口都没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逊些。母钱除了铜质的外,也还有铁质的铁材料翻砂制的铁母钱比同级的铜钱要大些、厚重些。
古钱币爱好者应当把铁母和铁范铜钱区别开来,铁母钱是为铸造铁钱翻砂制成的母钱,再由母钱铸成流通钱,它和铜币实际上只是铸币材料的不同。而铁范铜钱,是在大批铸铁钱之前,现将融化的铜液注入,以检查钱模的效果,因而这些铜钱称为试铸品,这是与铁钱形制完全相同的铜钱。这种钱流传极少。
不论是打造铸币还是范畴,都是一种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由此造成钱币品质的良莠不齐和铸造费的高昂。中国历代的铜钱,在形式上常有错范和流铜等现象,使钱币不整齐美观,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就是同一炉所铸的钱,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难以辨别。中国铸币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时采用了机器铸币,新铸铜元制币整齐精巧,大受人民欢迎,而政府也获大利。
生坑品和熟坑品:
古钱带有出土锈色称生坑,所以出土不久称新生坑;出土时间较久,尚带锈片残迹称老生坑,或称熟坑。
生坑品也有伪品,那时后代人伪造前代的古钱,我们鉴别生坑钱的真伪主要是观察钱币的文字、锈色。因为钱币上的字多为著名书法家所写,而伪造者学些的字有其形而无其神,有时文字与钱币形制也不同,虽然铜锈是真的,钱币也是假的。 铜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常湿的情况下也不容易生锈。入土后的钱币经过几十百把年甚至上千年,钱币的表面便起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铜锈,这种铜锈是不会脱落的。一些伪品的锈是经过特殊处理过装饰而成的,虽很逼真,但在沸水中浸泡后,,锈就回脱落。
通宝、元宝和重宝:
通宝是中国自唐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如“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太平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货币称宝是有其社会意义的,这就是货币的威力增大了。
元宝”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肃宗时史思明在洛阳铸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顺天元宝是由得壹元宝改制的。这两种钱可以说是一种占领货币。大历年间曾铸有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当时钱价很低,铜价却很高。因此官铸也不精良。以后还有天福元宝、淳化元宝、圣宋元宝、宣和元宝、靖康元宝等。
“重宝”也是铜币的一种名称,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乾元元年铸的“乾元重宝”。乾元钱法定有两种:一种是乾元重宝当十钱;另一种是当五十的乾元重宝,这种钱的背面的外廓是双圈,所以称为重轮乾元钱。乾元重宝流传下来的很多,特别是小平钱,仅次于开元钱。朝鲜曾铸造乾元重宝,背面有“东国”二字,这是朝鲜最早的钱币。乾元钱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或飞鸟或云朵,也有云朵在穿上的。以后有南汉“钱亨重宝”,北宋“庆历重宝”,“崇宁重宝”,清“咸丰重宝”、“光绪重宝”等等。
记号钱、蚁鼻钱与鬼脸钱:
记号钱,就是面、背部有特殊记号的钱币。比如钱面钱背有星纹、月纹等等。象乾元重宝,有瑞雀纹的价值990元。宋咸淳元宝,有小平和折二两种,背文从元字到八字,这表示铸币的年代,八年的咸淳钱是宋最后一次铸币,九年、十年大概都没有铸币,以后的前幼帝、端宗和后幼帝也没有铸币。
朱元璋早期铸造多种大中通宝钱,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五、当十, 并在各省分设宝泉局鼓铸,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小钱背面多只有局名。凡发现当三以上的大钱背文有北平、鄂、京、桂等字样的古币,就要留神鉴别,真币每枚价值千元以上,皆属珍品。
世俗所称的蚁鼻钱,是铜贝的高级形态。钱币学家认为蚁鼻钱是楚国的货币,因为大多出土于南方,而且文字是阴文,和中原的货币不同。蚁鼻钱的形状是正面凸起,背面平。按照钱上的文字可以分为许多种。最普通的是所谓鬼脸钱,因为钱身为椭圆形,而且上面有的阴文,看起来的确象人的脸。其次是各六朱,因为上面的文字好像是各六朱三字的连写,同时又象一只蚂蚁,加上鬼脸上的高鼻子,于是就有了蚁鼻钱这个名称。这两种钱最多见。
其余几种蚁鼻钱,即铜贝铭文作“全”字者,均很少见。解放后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苏、鲁南都不断发现蚁鼻钱。普通鼻钱传世较多,几乎没有伪品,但出土少的“全”字币,就应留神有否做伪痕迹。
钱: 原与“鎛”同为古代农具,跟“划”相通,呈铲状。春秋战国间物物相易时,金属农具“钱”即被当作重要财产作为交换流通物;继而便出现具有货币功能的原始大铲钱,后又称“布”( 即“鎛 ”之通假;古时钱鎛混称犹今之锹铲混用。 ) 战国末至秦,各式货币虽统一为“内方外圆”状态,但“钱”的名称却一直被保留下来,至今仍为通用货币之统称。
泉: 古音与“钱”通。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一息,遂有人又将“钱”称“泉”。王莽篡夺刘汉天下后,因“钱”、“铢”等字之“金”旁与繁体“刘”字结构“卯金刀”之“金”犯其忌讳,故正式以“泉”代“钱”,更铸“货泉”、“布泉”以及“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等六泉。此后三国孙吴之“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唐及五代之“乾封泉宝”、“永通泉货”等,“泉”作“钱”即被广泛使用并留传下来。后世文人更因“泉”较“钱”字风雅淡泊。故尤喜称“钱”为“泉”。
面: 钱的正面简称。即铸有年号或国号文字以标志钱名的一面。如“半面”、“开元通宝”、“顺治通宝”等钱面。
背: 钱的背面之简称,又叫“幕”。钱背变化较多:光平无文的叫“光背”或“素背”,如秦汉的“半两”、“五铢”即多光背。唐宋以下的钱背大多有星月纹或记址、记年、记值等文字。如开元通宝背“⌒”者称月纹,背“荆”字者示荆州铸造;南宋嘉定通宝背文“同仁”系记同安监嘉定二年造;明代天启通宝大钱背文“十·一两”表示值当十、重一两;清雍正通宝背满文“”则表明宝苏局铸制。元代“至元通宝”大钱背文更有蒙古、西夏、察合台三种文字组成,就尤为奇异了。
比轮----东晋时沿用东吴旧钱,大小轻重并行,大钱称"比轮",形容其大如车轮
小平钱----直一文的小钱,也称平钱,小钱,一般直径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钱----当两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钱----当三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31厘米左右,重10克左右(其余如折四,折五钱,均依次上推)
大钱----(1)大面值的钱及大型钱的统称(2)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乃与剪凿小钱相对而言
文----钱币的基本单位名称,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贯----一千钱称一贯,又铸钱场所穿在钱孔中的方形竹木条也称贯
缗----同贯,一千钱称缗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钱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钱者
面----钱币之正面
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背----钱币之背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文字,符号,图形的总称,又称幕文
穿----指钱身之孔,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广穿----指钱孔较大者
狭穿----指钱孔较小者
内郭----指钱孔四周之突出部分,又称好郭
广郭----指内郭较宽者
狭郭----指内郭较狭者
重郭----指二重内郭
决文----指钱身方孔之一角或数角尖出者
四决文----指钱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称"四决"
栗角----是一种特殊的四决文,方孔四角尖出处呈小点状.
四出文----是指钱身方孔四角又阳文延伸至外郭者,又称四处,四道。
外郭----指钱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称外缘,外轮,肉郭,边郭。
宽缘----外郭较宽,又称宽轮,宽边。
狭缘----外郭较狭,又称狭轮,狭边,细缘。
重轮----指二重外郭。
额轮----指外郭外高内低,多见于王莽钱。
削边----指外郭向外斜削,正与额轮相反。
磨边钱----指磨去外郭边缘之钱。
肉----指钱币的内外郭之间五文字图案部分。厚者称厚肉,薄者称薄肉。
日----指钱背之凸起圆圈,又称日文。
月----指钱面,背之凸起圆弧,又称月文,甲文,月痕。圆弧向上称为仰月,向下称为偃月。
星----指钱面,背之凸起圆点,又称星文。
圈星----指钱背下凹之之圆圈。
孕星----指钱背的仰月上星。
光背----指钱背无文,又称素背,光幕,素幕。
合背----指误用二件面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有钱文。
合面----指误用二件背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是钱背。
直读----钱文的顺序按上下右左次序排列,也称顺读,对读。
旋读----钱文按上右下左次序排列,又称环读。
左读----指钱文从左向右读。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离郭----指钱文远离内郭。
接郭----指钱文均与内郭相连。
隔轮----指钱文远离外郭不相连接。
连轮----指钱文与外郭相连。
深字----指钱文特别深峻。
隐起文----指钱文高低粗细不一。
聚头----指钱文之首均对内郭,又称聚首。
并足----指钱文之首均对外郭。
雕母----用铜,锡,铅,牙,骨,木等材料雕刻而成的钱币模型,又称祖钱。
母钱----翻铸时作模之钱,一般由雕母直接翻铸而成。
铁母----指铸造铁钱之母钱,本身铜质。
铁范钱----以铁钱范型翻铸的铜钱。
样钱----试铸及初铸的样版钱。
部颁样钱----由中央户,工两部监制颁发各省作为标准的样钱,也可作母钱用。
进呈样钱----地方进呈有关当局审查的样钱。
剪凿样钱----剪边钱与延环钱的总称。即将一枚圆钱剪凿成内外二枚。
剪边钱----被剪凿去外圈之钱。又称对文。

1古代钱币常识
华货币起源于夏、商、周,统一于秦。

由使用天然具 (海贝、石贝),约在三千年前,已经有了金属铸币。战国时代以前,长期使用的是仿形货币,如仿具 (金属铸具)、仿农具铸 (空首布等)、仿刀削的铸币(各类刀币)。

秦汉至隋,我国钱币由仿形逐渐转向统一,从此开创了以诸如半两、五珠等重量名称命名的又一货币时期。而自唐高祖武德四年起到清末止,共计1291年,不再以重量名钱,冠以历朝皇帝年号“有的注以地名”。

北京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京金元为纸币全盛时朗,明清相继沿用。
到了清代实行了铜元和银元。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币制是十分复杂的,历代同时流通的货币,因时因地因政局形势变化而不同。

钱币有大钱、小钱、官炒钱、私铸钱之分,还有小平 (即当一文)、折二、折三、当五、当十、直到当五千。同样是小平钱又有大型、大枰、小型、小枰之分。

还有合背、合面、剪边、磨边环、对文、对读、旋读、复文等不同情况。按钱的性质分:有记重钱、记值钱、记号钱、记年钱、镇库钱、压胜饯、庙宇钱、撤帐钱、罗汉钱、对钱、母饯、择钱、祖钱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古钱的大小不同、铸地的不同、官铸和民铸的不同、钱文字体的不同,形状的不同,性质不同,相互之间的价值悬殊很大,相差儿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如金代泰和通宝小午钱,图谱标4500元,折二型泰和通宝标2000元,又如明代永乐通宝小平钱标价6元、折三永乐通宝即是孤品,标价8万。

唐代会昌开元通宝,背 “景”字标价s元,背 “永”字的标价1000元。咸丰通宝普通小平钱只标2元钱,而铁母标价2500元,雕母(祖钱)标价8000元。
2古代钱币常识
华货币起源于夏、商、周,统一于秦。由使用天然具 (海贝、石贝),约在三千年前,已经有了金属铸币。战国时代以前,长期使用的是仿形货币,如仿具 (金属铸具)、仿农具铸 (空首布等)、仿刀削的铸币(各类刀币)。秦汉至隋,我国钱币由仿形逐渐转向统一,从此开创了以诸如半两、五珠等重量名称命名的又一货币时期。而自唐高祖武德四年起到清末止,共计1291年,不再以重量名钱,冠以历朝皇帝年号“有的注以地名”。北京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京金元为纸币全盛时朗,明清相继沿用。到了清代实行了铜元和银元。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币制是十分复杂的,历代同时流通的货币,因时因地因政局形势变化而不同。钱币有大钱、小钱、官炒钱、私铸钱之分,还有小平 (即当一文)、折二、折三、当五、当十、直到当五千。同样是小平钱又有大型、大枰、小型、小枰之分。还有合背、合面、剪边、磨边环、对文、对读、旋读、复文等不同情况。按钱的性质分:有记重钱、记值钱、记号钱、记年钱、镇库钱、压胜饯、庙宇钱、撤帐钱、罗汉钱、对钱、母饯、择钱、祖钱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古钱的大小不同、铸地的不同、官铸和民铸的不同、钱文字体的不同,形状的不同,性质不同,相互之间的价值悬殊很大,相差儿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如金代泰和通宝小午钱,图谱标4500元,折二型泰和通宝标2000元,又如明代永乐通宝小平钱标价6元、折三永乐通宝即是孤品,标价8万。唐代会昌开元通宝,背 “景”字标价s元,背 “永”字的标价1000元。咸丰通宝普通小平钱只标2元钱,而铁母标价2500元,雕母(祖钱)标价8000元。
3钱币知识入门
收藏和鉴赏古钱币需掌握包括货币史、钱币学、考古学、金石学及文物、古汉语等诸多知识,有些钱币外貌看上去很普通,实则是珍品,行家们则很容易从不太懂古钱币价值的卖家手中获得珍宝。

以下是一些基本知识。 一、古钱币是铸造出来的,模具的形状如同大树,此法铸币称为“钱树”。

数量大的钱币价值就低。因为模具由手工雕刻,因此难免会有疏漏,版别漏验及试铸币便成为珍品。

二、当代钱币学家根据各种钱币的珍稀程度,并以现在钱币收藏市场的行情为依据,把古钱币分为十个档次,即:一级大珍、二级列、三 级罕贵、四级罕、五级稀罕、六级稀、七级甚少、八级少、九级较多、十级多泛。 三、钱币的品相归纳为美、近美、上、近上和中五大评定标准。

1美,是指钱正背面轮廓完整,钱文清晰;2近美,是指钱之正、背面轮廓 有微小的偏移或微小的裂纹,或纸张有微小的漏孔,同时钱文因铸造和使用磨损而造成的微小粘连或混沌者也属近美钱币;3上,是 指钱正、背面有肉眼能及的缺损和漏孔,但没伤及钱文;4近上,是指钱币正、背面缺损、裂纹、漏孔较为明显,而且已经导致钱文出现一至二处断笔。5中已经没有大收藏价值。

四、钱币种类繁多 1、贝币又叫齿贝,由在热带海水中的咸水贝壳打磨穿孔而成。一般为乳白色,大小轻重基本相同。

贝币始于殷代,当时贝是一种贵重物 品,贝币的使用经夏商周三代,在我国货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币贝大致有六大种类:即货币、拟枣贝、伶鼬榧螺、阿文绶贝、大 小孔式贝化、背磨式贝化。

2、秦半两又叫两锱钱,秦始皇所铸,为当时全国惟一通行的钱币。秦半两外圆内方,钱文高突,朴拙浑厚。

3、圜钱又叫圜金、圜法、环钱,为战国中期出现的铜质圆形货币。此币制造简单携带方便,比布币更为优越,圆形货币最终取代布币。

圜钱币中部有圆孔和方孔两种,圆形圆孔者,无郭;圆形方孔者,周缘有郭。其重量大致在12克左右。

4、六泉隶属西汉王莽货币中的极品,为收藏家们所重视。六泉为:小泉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

今日壮泉和中泉存世稀少,成套的价值连城。 5、五铢有西汉、东汉五铢之分,其中东汉五铢比较有名。

此钱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体圆孔方,外廓较窄,直径25厘米,重 34—35克。五铢钱较秦半两轻便精美。

但在流通时间长,数量极多,因此不值钱。 6、布币流行战国时期,上面文较复杂,自一个字到四个字,有100多种。

早期的布币有用於装柄的銎,即空首、釿布、圆足布、平足布、尖足布、三孔布等币种,但面文无雷同,所以无版别之分。其中三孔形制极为独特,圆首,圆肩、圆足,布首与两足又各有一孔,故 称三孔布。

而且面有文字多记赵国地名。稍后,布币扩大到秦、周、晋、宋、鲁、燕等国。

7、金错刀亦称“错刀”。王莽于居摄二年所铸高面值仿古刀币。

身形如刀,环扣大钱,青铜所铸,刀身铸“平五千”三篆字,环郭用黄 金镶错“一刀”二篆字,表示一个金错刀可当五千钱用。 8、制钱,明清两代制造的铜钱。

因其形式、文字、重量、成色皆有定制,所以叫制钱。 9、元宝,最早使用“元宝”一词为唐肃中宗乾元元年。

到了元代,元宝便以银锭的形式开始流通,一般上面铸时间、地点银匠的姓名。 10、刀币是春秋时期由渔猎工具刀削演变而来。

它通常由狭长弧形的刀身、带裂沟刀柄及柄端圆环三部分组成。可分为针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圆首刀和平首刀。

齐国是使用刀币的主要国家,齐国的刀币,厚大精美,面文书体隽秀;燕国刀币,形制单薄,刀体较宽, 背文复杂,面文有一个“明”字,故称明刀;赵国的刀币,刀身直,刀首圆,今日多称其为直刀和圆首刀,赝品极多。 11、开元通宝,唐高祖李渊废五铢后所铸宫廷赏赐钱,重一两,我国币制中的一两十钱制由此时起源。

其面文隶书“开元通宝”四字,由 唐初书法家欧阳洵书写,字体端正有力。制作轮廓深峻,精美绝仑,十分珍贵。

开元钱的出现宣告了自秦开始流通了800多年的半两 和五铢两种货币的终结,“通宝”一词从此被历代王朝所沿用。 12、对钱,亦称“对品”、“对子钱”,是指同一种钱的钱文、大小、内外轮廓、厚薄和铜质完全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 仍互相吻合,可以成为双配对的钱币,又叫“和合钱”。

对钱始于南唐,盛於北宋。南唐所铸“开元通宝”,篆、隶成对,开创对钱 之先。

此外,北宋天圣、明道、元丰、熙宁、政和、重和、宣和等币均可作对。 13、招纳信定,有铜、银、金三币,南宋初年刘光世为招降纳叛所铸的凭信钱。

钱文旋读,背文有“使”字和押文。因其不属流通货币, 所以传世稀少。

为世界珍币之一。 五、藏品越老不见得价值就越高。

比如汉五铢钱,今日普通品价格仅2至5元,而明朝钱币价格普遍高於汉五铢,如明代“弘治通宝”、“宣德通宝”,定价均为10元以上。又如宋代大珍泉品“靖康通宝”,每枚价格达数百至数千元,而明末张献忠占领成都后所铸的“西 王赏功”大珍泉品,今日价格已达25000元。

不要想把一个朝代所造的钱币收集齐全。比如汉五铢尽管售价低廉,但在汉300多年中, 所。
4关于钱币的收藏小知识
收藏是种文化,是种喜欢,无论什以东西,只要喜欢就有收藏价值。钱币收藏对于我们主要的价值表现在以下方面:文物和欣赏价值,潜在的投资价值,货币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同样也是一件小型艺术品收藏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人民币是艺术与价值的结晶。小小票幅图案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潜在着人文、历史、地理、民族、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收集钱币,也是对知识的吸取与学习。就三套人民币而言,有反映新中国伟大建设成就,也有刻画极富时代鲜明特色的工农商学兵各阶层人物的风采,还有描绘伟大祖国万里河山的辽阔壮美,以及反映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丰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你看我国第一座横跨长江的武汉长江大桥的雄伟风姿,就展现在2角券的正面主图上,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胜利通车,向世人豪迈地宣告:水深流急的万里长江从此天堑变通途,画面的远景是宽阔的长江,江面上鸣笛急驰的轮船正劈波斩浪驶向前方;在1元券的背面图案上,我们可以看到内蒙古千里大草原水草丰美的大牧场和勤劳勇敢的蒙古民族的放牧生活的生动画面,蓝天白云底下是千百只小肥羊正在欢快地吃着嫩草;再细看5元券的背面图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沸腾的矿山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运煤的列车呼啸奔驰;而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基地甘肃玉门千里戈壁大油田石油生产的主要场景又呈现在2元券背面彩图上;七个券种,七个画面,各具特色,个个醒目。这些图案集人物、机械、劳动场面于一图,生动活泼,逼真传神,栩栩如生。小小画面展现出宽阔而深远、精美而活泼的时代气息,加上精湛的印刷效果,将时代生活、历史进程浓缩其中,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的状况,集史料性、艺术性、观赏性、知识性融为一体,具有不可低估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观赏这一枚枚纸币,让人们对流逝的岁月勾起沉沉的追忆,又给人们留下艺术美感的享受。唤起人们强烈的收藏欲望。

具体各套人民币中的具体高价值品种,应属以下品种:

第一套人民币:

1951年版一万元“牧马图”券(60万元)、五百元“瞻德城”券(30万元)、五千元“蒙古包”券(20万元);

第二套人民币:

1953年版三元券(7000元)、五元券(6000元)、十元券(65000元);

第三套人民币:

1960年版壹角券(1100元)、1962年版“背绿水印”壹角券(9000元)、1962年版“背绿”壹角券(600元);

第四套人民币:

1980年版50元券(125元)、100元券(120元);
5人民币收藏的基本常识有哪些
人民币纸币品相的划分方法

为了对市场上人民币纸币品相划分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我们根据人民币纸币票面污染、坚挺、票角磨圆、折痕和断裂以及缺损程度情况,参照国内纸币收藏专家的观点,并借鉴国际上的划分标准,把人民币纸币的品相划分为九等,并根据国内集币者的习惯称为“品”。现分述如下:

挺版:币面清洁坚挺,未流通。

十品:未流通,但因为时间久远或保存不当,表面有极轻度的褪色,没有受过水渍而使表面失去光泽;也可包括有极轻度折痕。

九品:有较明显的折痕,票角有最轻度的磨圆,票面无污染,仍能保持原票的光泽。

八品:多次触摸流通,有几条明显折痕,票面有少量污染和色斑,但仍坚挺不垂软,边缘无撕裂痕,票角有轻度磨圆。

七品:多次触摸流通,票面已污染,并垂软,边缘有小裂口,但未延伸到票面图案。

六品:长期流通票角已磨圆,边缘裂口延伸到图案,但没有缺损;票面脏或褪色,但票面图案细节仍可辨认;币垂软,有中心孔。

五品:严重磨损,票面脏,褪色,边缘撕裂并有缺损,票角磨圆,但无大块缺损。

四品:票面脏,褪色,图案模糊,有缺损或大片断裂。

三品:纸币断裂,有大片缺损或空洞,票面模糊不清,一般无收藏价值。

纸币在流通过程中经过自然磨损、污染,以上标准都是同步发生的,但也经常会遇到一些非正常磨损情况。如:全新纸币上人为的撕裂;票面图案清晰不垂软,但有虫蛀孔,即所谓的“硬伤”。对于这两种情况仍可按自然磨损标准进行划分,但根据撕裂程度、虫蛀孔多少等降低一两个品级。
6钱币知识入门
收藏和鉴赏古钱币需掌握包括货币史、钱币学、考古学、金石学及文物、古汉语等诸多知识,有些钱币外貌看上去很普通,实则是珍品,行家们则很容易从不太懂古钱币价值的卖家手中获得珍宝。

以下是一些基本知识。 一、古钱币是铸造出来的,模具的形状如同大树,此法铸币称为“钱树”。

数量大的钱币价值就低。因为模具由手工雕刻,因此难免会有疏漏,版别漏验及试铸币便成为珍品。

二、当代钱币学家根据各种钱币的珍稀程度,并以现在钱币收藏市场的行情为依据,把古钱币分为十个档次,即:一级大珍、二级列、三 级罕贵、四级罕、五级稀罕、六级稀、七级甚少、八级少、九级较多、十级多泛。 三、钱币的品相归纳为美、近美、上、近上和中五大评定标准。

1美,是指钱正背面轮廓完整,钱文清晰;2近美,是指钱之正、背面轮廓 有微小的偏移或微小的裂纹,或纸张有微小的漏孔,同时钱文因铸造和使用磨损而造成的微小粘连或混沌者也属近美钱币;3上,是 指钱正、背面有肉眼能及的缺损和漏孔,但没伤及钱文;4近上,是指钱币正、背面缺损、裂纹、漏孔较为明显,而且已经导致钱文出现一至二处断笔。5中已经没有大收藏价值。

四、钱币种类繁多 1、贝币又叫齿贝,由在热带海水中的咸水贝壳打磨穿孔而成。一般为乳白色,大小轻重基本相同。

贝币始于殷代,当时贝是一种贵重物 品,贝币的使用经夏商周三代,在我国货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币贝大致有六大种类:即货币、拟枣贝、伶鼬榧螺、阿文绶贝、大 小孔式贝化、背磨式贝化。

2、秦半两又叫两锱钱,秦始皇所铸,为当时全国惟一通行的钱币。秦半两外圆内方,钱文高突,朴拙浑厚。

3、圜钱又叫圜金、圜法、环钱,为战国中期出现的铜质圆形货币。此币制造简单携带方便,比布币更为优越,圆形货币最终取代布币。

圜钱币中部有圆孔和方孔两种,圆形圆孔者,无郭;圆形方孔者,周缘有郭。其重量大致在12克左右。

4、六泉隶属西汉王莽货币中的极品,为收藏家们所重视。六泉为:小泉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

今日壮泉和中泉存世稀少,成套的价值连城。 5、五铢有西汉、东汉五铢之分,其中东汉五铢比较有名。

此钱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体圆孔方,外廓较窄,直径25厘米,重 34—35克。五铢钱较秦半两轻便精美。

但在流通时间长,数量极多,因此不值钱。 6、布币流行战国时期,上面文较复杂,自一个字到四个字,有100多种。

早期的布币有用於装柄的銎,即空首、釿布、圆足布、平足布、尖足布、三孔布等币种,但面文无雷同,所以无版别之分。其中三孔形制极为独特,圆首,圆肩、圆足,布首与两足又各有一孔,故 称三孔布。

而且面有文字多记赵国地名。稍后,布币扩大到秦、周、晋、宋、鲁、燕等国。

7、金错刀亦称“错刀”。王莽于居摄二年所铸高面值仿古刀币。

身形如刀,环扣大钱,青铜所铸,刀身铸“平五千”三篆字,环郭用黄 金镶错“一刀”二篆字,表示一个金错刀可当五千钱用。 8、制钱,明清两代制造的铜钱。

因其形式、文字、重量、成色皆有定制,所以叫制钱。 9、元宝,最早使用“元宝”一词为唐肃中宗乾元元年。

到了元代,元宝便以银锭的形式开始流通,一般上面铸时间、地点银匠的姓名。 10、刀币是春秋时期由渔猎工具刀削演变而来。

它通常由狭长弧形的刀身、带裂沟刀柄及柄端圆环三部分组成。可分为针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圆首刀和平首刀。

齐国是使用刀币的主要国家,齐国的刀币,厚大精美,面文书体隽秀;燕国刀币,形制单薄,刀体较宽, 背文复杂,面文有一个“明”字,故称明刀;赵国的刀币,刀身直,刀首圆,今日多称其为直刀和圆首刀,赝品极多。 11、开元通宝,唐高祖李渊废五铢后所铸宫廷赏赐钱,重一两,我国币制中的一两十钱制由此时起源。

其面文隶书“开元通宝”四字,由 唐初书法家欧阳洵书写,字体端正有力。制作轮廓深峻,精美绝仑,十分珍贵。

开元钱的出现宣告了自秦开始流通了800多年的半两 和五铢两种货币的终结,“通宝”一词从此被历代王朝所沿用。 12、对钱,亦称“对品”、“对子钱”,是指同一种钱的钱文、大小、内外轮廓、厚薄和铜质完全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 仍互相吻合,可以成为双配对的钱币,又叫“和合钱”。

对钱始于南唐,盛於北宋。南唐所铸“开元通宝”,篆、隶成对,开创对钱 之先。

此外,北宋天圣、明道、元丰、熙宁、政和、重和、宣和等币均可作对。 13、招纳信定,有铜、银、金三币,南宋初年刘光世为招降纳叛所铸的凭信钱。

钱文旋读,背文有“使”字和押文。因其不属流通货币, 所以传世稀少。

为世界珍币之一。 五、藏品越老不见得价值就越高。

比如汉五铢钱,今日普通品价格仅2至5元,而明朝钱币价格普遍高於汉五铢,如明代“弘治通宝”、“宣德通宝”,定价均为10元以上。又如宋代大珍泉品“靖康通宝”,每枚价格达数百至数千元,而明末张献忠占领成都后所铸的“西 王赏功”大珍泉品,今日价格已达25000元。

不要想把一个朝代所造的钱币收集齐全。比如汉五铢尽管售价低廉,但在汉300多年中, 。
7关于钱币的知识
钱币知识: 铸币:指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古代铸币材料以铜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

在中国,金银铸币的出现尽管比较早,但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还是在近代现代。 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两种,一般指后一种。

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尖足空首布。 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布,异形布,主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

铢两货币:指中国隋以前铸行的以铢,两为重量单位,重量为钱名的货币,如半两,五铢等。 五分钱:西汉高后六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

三分钱: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发行的货币,属半两钱的一种。 比轮: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大小轻重并行,大钱称“比轮”,形容其大如车轮。

四文:即一钱当小钱四枚用,一般指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中大小适合的钱。 小平钱:值一文的小钱,也称平钱,小钱,一般直径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钱:当二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钱:当三文用的钱,一般直径在31厘米左右。

重10克左右。《以此类推》 大钱:大面值钱和大型钱的总称,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 文:钱币的基本单位名称,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贯:一千钍称贯,又铸钱场所穿在钱孔中的方形木条也称贯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钱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钱者。

面:指钱币之正面。 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背:钱币的背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文字,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广穿:指钱孔较大者。 狭穿:指钱孔较小者。

内郭:指钱孔四周这突出部分,又称好郭。 广郭:指内部较宽者 狭郭:指内部较狭者。

重郭:指两重内郭。 决文:指钱身方孔之一角或数角尖出者。

四决文:指钱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称四决。 粟角:是一种特殊的四决文,方孔四角尖出处呈小点状。

四出文:指钱身方孔四角有阳文延伸至郭外,又称四出,四道。 外郭:指钱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称外缘,外轮,肉郭,边郭。

宽缘:外郭较宽,又称宽轮,宽边, 狭缘:外部较狭,又称狭轮,狭边。 重轮:指二得外郭。

额轮:指外郭外高内低,多见于王莽钱。 削边:指外郭向外斜削,正与额轮相反。

磨边钱:指磨去外郭边缘之钱。 肉:指钱币的内外郭之间无文字图案部分,厚者称厚肉,薄者称薄肉。

日:指钱背之凸起的圆圈,又称日文 月:指钱面,背之凸起圆弧,又称月文,甲文,月痕,圆弧向上称仰月,向下称偃月 星:指钱面,背之凸起圆点,又称星文。 圈星:指钱背下凹之圆圈。

孕星:指背的仰月上星。 光背:指钱无文,又称素背,光背,素幕。

合背:指误用二件面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有钱文。

合面:指误用二件背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是钱背。 直读:钱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也称顺读,对读。

旋读:钱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也称环读。 左读:指钱文由左向右读。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离郭:指钱文远离内郭 接郭:指钱文均与内郭相连。

隔轮:指钱文远离外郭不相连接。 连轮:指钱文与外郭相连。

深字:指钱文特别深峻。 隐起文:指钱文高低粗细不一。

聚头:指钱文之首均对内郭,又称聚首。 并足:指钱文之首均对外郭。

重文:指钱身上出现重复钱文,又称摇头,因为范身上有重复印痕所致。 生坑:指新出土之钱,表面氧化严重。

老生坑:指出土已久的铜钱铜锈被传世色泽所掩。 熟坑:指未经入土的传世古钱。

传世古:指流传世上未经入土之钱表面的颜色,一般呈褐色,有光泽,又称黑漆古。 包浆:指铜钱传世色泽,除黑色外,又有褐色,暗红色,橙等多种。

水银古:出土古钱表面之一种银白色氧化层,又称水银锈,水银沁。 雕母:用铜,锡,铅,牙,骨,木等材料雕成的钱币模型,又称祖钱。

母钱:翻铸时作模之钱,一般由雕母直接翻铸而成。 铁母:指铸造铁钱之母钱,本身为铜质。

铁范铜:以铁钱范型翻铸的铜钱。 样钱:试铸及初铸的样版钱 部颁样钱:由中央户,工两部监制颁发各省作为标准的样钱,也可称作母钱用。

进呈样钱:地方进呈有关当局审查的样钱。 剪凿钱:剪边钱与延环钱的总称,即将一枚圆钱剪凿成内外二枚。

剪边钱:被剪凿去外圈之钱。又称对文 饼钱:王莽时厚型货泉的俗称。

后来在北宋时宽缘厚型的咸平,祥符钱也称饼钱。 对钱:指钱文对称之钱,其钱文,轮郭,大小,厚薄,铜质等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又称和合钱。

始于南唐,盛于两宋。 公式女钱:南朝梁武帝时所铸无外郭的五铢钱,也称女钱。

男钱:王莽时布泉的俗称。 红钱:清代新疆铸行的铜钱,因红铜岳而得名。

制钱:封建时代本朝铸行的钱币。 正用钱:作为正式通货的钱币。

厌胜钱:属压邪取吉性质的非用钱,多作吉庆,上梁,供奉,悬挂,佩带。

明朝的货币大部分以纸币为主,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开始制造纸币,叫做“大明宝钞”在制作纸钞的同时,也制造了不少的铜币,明朝所有的钱币都叫“通宝”,那个时候的交易金额大部分还是白银,因为白银可以保值,交易时金额小的用钞钱,因为钱和钞制作工艺和通货膨胀容易贬值。

其中铜钱在每个皇帝时期都会发生一点变化,比如洪武通宝,明朝洪武年间,全国除了少数省外,都没有用来制造钱币的炉具,年造钱约十九万铜钱,其中洪武年间造钱最多,洪武造钱规定,造钱应该用生铜,因为那时铜矿稀缺,所以就用费铁或者旧铜来铸造钱币,每个钱币纯度都不一,导致生产出的钱币颜色不一样的情况,洪武通宝的特点就是上面有着洪武通宝四个字,普通人要是想要模仿恐怕是件难事。

明成祖在位期间的钱币为“永乐通宝”这种钱币铜色紫红,真书直读全部是小平钱,光背无文,制作精度统一,文钱字体整齐,基本明朝在位期间的每位皇帝都有铸造属于自己的钱币,但是大部分还是以模仿洪武通宝来铸造,如隆庆通宝,这种钱币为小文钱,隆庆通宝只有洪武通宝重量的三分之一,但是隆庆通宝色渍成金**,万历通宝,铸钱量上升是在明神宗万历时期,这是明朝铸钱的转折,也是明朝的转折,神宗万历四年,开始铸造“万历通宝”这种钱币的版本比较多,万历小平钱真书直读,大多背无文,少数铸造完背面有文字或者星月纹比较罕见,

不同帝王在位时,合法的货比都是用当代帝王称号的通宝,在民间可以根据铜币的成色来换当时帝王称号的通宝。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钱币 | 历代汇总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