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扶持的“黑马”突然发声,京东或很受伤,刘强东面临两难!

马云扶持的“黑马”突然发声,京东或很受伤,刘强东面临两难!,第1张

说到电子商务,这么多年来,马云在国内首先吃到了螃蟹,一举拿下国内最多的电商市场份额和最大的电商购物平台,但马云的阿里电商帝国并非没有留下市场空间,其中自营就是留给刘强东的最大机会。

所以即使到现在来看,阿里方面的淘宝、天猫与京东构成了当下国内主流的电商平台,但无论是马云还是刘强东,其实都是赶上了电商的红利期,所以可以做到从无到有,但在电商方面,其实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红利。

所谓另外一种红利,就是针对传统连锁企业,依靠自身品牌优势,完全可以顺势转移到线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苏宁。

其实苏宁做电商的时间很早,马云2003年创立淘宝,苏宁在2005年也就开始进入电商,只不过在进度上稍慢了一些,进度虽慢,但是稳扎稳打,例如在B2C这个市场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苏宁当时排名第三,仅次于天猫和京东。

或许就是苏宁易购的这种稳扎稳打,让刘强东提前就感受到了威胁,所以在2012年的时候,刘强东就发布微博,表示“京东所有大家电保证比苏宁连锁店便宜至少10%以上!”,这算是刘强东带领着京东公开向苏宁发起了挑战。


其实现在看来,马云扶持苏宁易购也在情理之中,因为阿里方面与京东的竞争,主要集中在B2C市场,但是与京东相比,阿里方面存在这样两个区别:

1、阿里不具备自营基因

京东是靠自营起家,而阿里主要是做平台,京东整合的是供应链,而阿里整合的是商家,尤其是在京东擅长的3C、家电等领域,京东依靠在供应链方面的整合优势,可以做到低价。

也是因此,刘强东才在2012年公开向苏宁打出价格战的王牌,显然就是对自身在供应链上的优势很有自信,而苏宁方面与京东其实优势类似,而苏宁的这个特点就能弥补阿里的短板。

2、阿里不具备线下优势

虽然阿里是电商的老大,但是在线下市场,阿里却难有什么成绩,但是苏宁不同,苏宁有着庞大的线下连锁店,而京东也很早就开始在线下布局,例如京选空间、入股永辉超市等,都是京东在布局线下店铺。

而阿里扶持苏宁也正好可以应对京东的这种线下布局,所以阿里入股苏宁可谓一举两得,线上线下的短板都被弥补。

其实更为重要的,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在2015年,苏宁已成为仅次于京东的第三大B2C交易渠道,因此老大和老三联合,一起对付老二,不仅可以少一个竞争对手,还能打击自己最大的潜在威胁。

在2015年得到马云的强力扶持后,苏宁易购也算是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例如仅在2019年,苏宁易购就收购了万达百货和家乐福,而现在,苏宁易购又宣布了重大政策,一周之前,苏宁易购刚刚和阿里联合推出“百亿补贴”,如今又计划在5月5日,全渠道再上线“双百亿补贴”。

也就是说,苏宁易购成为业内唯一能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提供消费补贴的零售渠道,可以说,时隔8年后,这是苏宁易购对当年刘强东公开挑战的一次强势“回敬”。

因为这次“双百亿补贴”,其中一个看点就是“惊雷价”,也就是商品将远低于市场均价,这与当年刘强东挑起的“价格战”几乎如出一辙。

至此刘强东开始面临两难,是跟进同样花大价钱补贴打价格战,还是按兵不动?



根据京东2019年的财报显示,这是京东这么多年来,财报数字表现最好的一年,京东的股价也一路上涨,涨幅最高达到约70%。但尽管如此,其 净利润率也才只有24%,净利润也只有108亿元。

所以如果京东贸然跟进苏宁易购,同样如此大规模的百亿补贴,就必须要慎重,因为与苏宁易购不同的是, 京东并非处在市场扩张阶段,但苏宁易购却不同 ,其需要获得用户。

根据拼多多的经验,去年 拼多多亏损近70亿,与其大规模的补贴有直接关系,但是却新增了约17亿的用户 ,几乎是现在京东活跃用户的近一半,而苏宁易购自然也是同样的道理,也就是花钱买用户,花钱买市场。

所以苏宁易购的这次新举动,无疑会对京东造成新的挑战,京东或很受伤,毕竟苏宁易购与京东太像了,都是B2C,也都有明显的自营标签,更何况,苏宁还有着庞大的线下优势。

而马云这步棋就下得太好了,入股苏宁,就把平台和自营两条路都走了,线下渠道也补齐了,更为重要的是,苏宁易购自己本身就有发展壮大的需求,老三发展,自然就对老二发起挑战,而阿里反而可以抽身出来,让京东频于应对,自己则与苏宁易购相安无事。

如果我们仔细对比的话,会发现苏宁易购与京东的相似度非常高,例如两者都有自己的物流、线下仓储,都在线上线下都有布局,目标客户也都不仅限于一二线城市,下沉市场同样都在发力,这种高度的相似,是阿里、拼多多等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如果苏宁易购强势崛起,受到最大影响的,必然会是京东,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 马云 *** 刀入股苏宁,现在来看,可以说是对京东的一次降维打击,让京东本该到了该收获利润的时候,却还要与老三争抢市场 ,那么未来,马云与刘强东到底谁能技高一筹,还是拭目以待吧!

阿里与京东的口水战,再度白热化。
在上周末的京东年会上,“大嘴”刘强东放言京东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在演讲中,围绕假货水货、税收贡献等问题,刘强东多次暗讽竞争对手阿里巴巴,在行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把京东和阿里、刘强东和马云放在一起总是话题不断。当然,在对标阿里之前,京东与当当、苏宁等对手也曾有过交战。但随着去年京东、阿里相继赴美上市,天性好斗的刘强东明白:电商行业二虎相争的格局已经形成,值得京东正视的敌人只剩下了阿里一个。
早在去年双十一,京东和阿里就曾因为商标问题明争暗斗;今年伊始,马云的“京东悲剧”论也引发了不少口水。
电商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培育出了京东和阿里两种模式、两个巨头:一个是最大的自营电商,一个是最大的平台电商;一个用物流号令天下,一个携流量统帅三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它们之间的竞争将是整个电商行业的主旋律之一。
至于最终谁将胜出,则是由体量、格局、管理、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管是京东还是阿里,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并存、机会与风险同在,决定其胜负的也许不是对手,而是趋势和自我革新的速度。
阿里优势:大而强
从体量层面看,无论是市值、GMV(商品交易总额)、盈利能力还是生态圈的繁荣程度,阿里都远超京东。不过,京东的增长势头良好,未来二者的差距有望缩小。
市值截至美国时间上周五晚,京东市值329亿美元,阿里巴巴市值2434亿美元,是前者的7倍。
GMV2014年第三季度,京东GMV是人民币673亿元,同比增长111%;阿里巴巴同期GMV为人民币5557亿元,是前者的8倍,同比增长487%;尽管从增速上看,京东是阿里的两倍有余,但并不意味京东可以在短期内赶上阿里,毕竟两者体量差距太大,且难以预料京东这种急速壮大还能持续多久。
盈利能力2014年第三季度,京东净收入29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1%,净亏损16亿元,亏损原因是受与腾讯合作的资产和业务拖累;阿里巴巴同期收入人民币168亿元,同比增长537%,净利润68亿元,盈利能力远超京东。二者营收增速相差不大。
用户2013年,京东年活跃用户数为4740万;阿里巴巴在其2014财年(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前一年时间)的活跃用户数量则为255亿,约为京东的5倍。
商户京东虽然以自营为主,但其开放平台(POP)业务也在高速增长。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末,共有约5万名商家入驻。2014年第三季度,京东第三方开放平台业务交易总额为26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48%,在总交易额中占比为399%。阿里巴巴则号称有800万商家,二者不在一个量级。不过,考虑到模式差异,这一对比不具太大的参考意义。
移动化移动就是未来。2014年第三季度,京东移动端GMV占比296%;同期,阿里巴巴移动端GMV占比为358%。占比之间阿里略微胜出,不过随着京东和微信、手机QQ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其移动化的前景有望追上。
综上所述,单从体量层面看,京东并不具备与阿里平起平坐的资格。那么,京东的优势在哪?
京东优势:正品+物流
众所周知,京东是自营为主的电商,B2C是其根基,阿里是平台电商,B2C(天猫)和C2C(淘宝)并重。这种模式差异使得二者成为了两家完全不同的企业,在产品和体验、平台公信力方面大相径庭、各有优劣。
产品在产品方面,淘宝的品类丰富度自不必言,从服装、家电、3C、家居、百货到汽车,“万能的淘宝”有求必应,这主要得益于阿里并不染指产品,所有的SKU(库存量单位)都由平台上的卖家自发提供。卖家自然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所以最终形成了一个品类繁荣的大集市;相对而言,模式类似的京东和天猫,对商品的质量和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门槛较高,品类较少。尤其京东以自营为主,品类扩张的成本很高。所以从品类丰富度的角度看,京东不占优势。
但在产品的品质方面,京东对商品的把控力度更强。长期以来,京东一直以“正品行货”自居,尤其在3C、家电等标准品方面,尽管也时有假货、翻新货等事件被爆出,同时第三方平台上也曾爆出存在供应假货的商家,但相比淘宝上假货水货泛滥、李逵李鬼并存的现状,京东在“正品行货”形象的塑造上显然更有优势。
电商在中国刚刚起步的时候,价格致胜,淘宝的急速崛起正是得益于低价这一草根气质。但随着商户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成本剧烈上升,过去的低价商品不再具有价格优势。加之国内的消费潜力正在释放,追求有品牌、质量有保障的商品是未来主流的消费需求。所以,单从商品品质角度看,京东模式具有一定优势。当然,意识到B2C才是未来的阿里巴巴,近几年也在不遗余力的发展天猫。不过,按照目前的现状看,天猫更擅长服装等品类,3C、家电方面京东的实力更强一点。
体验电商的体验可以划分为网站体验、支付体验和物流体验、售后服务体验四个环节。网站体验方面,京东和阿里的差距并不明显,这里不做赘述;支付层面,支付宝有超过3亿实名用户,其中活跃用户接近2亿,京东的网银在线虽然未公布相关数字,但相比二者的差距不小。网银在线未能成为大众支付工具一定会影响京东的支付体验,不过好在京东和腾讯合作以后,用户可以使用微信支付付款,在支付体验方面有一定改善。但微信支付毕竟是腾讯的产品,除了要交费率之外,过渡依赖微信支付也会影响京东金融延伸业务的发展。
物流一直被认为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京东7万多名员工,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仓储和配送岗位上工作。自建物流可以保证商品及时送达,可以进行货到付款,快递员未来还能当做推销员使用,成为O2O的线下流量入口。阿里自己不卖商品,所以物流服务通过四通一达等社会化物流企业来解决,虽然马云希望通过发展菜鸟物流来改善局面,但目前尚未看出太大进展。
综上所述,在用户体验层面,正品形象、物流体验上京东优势较为明显;而在淘宝越发被诟病的今天,阿里要想捍卫自己的电商帝国,既需要大力扶持天猫,又需要不断完善物流环节,挑战不小。
模式之争
京东做的是零售业+物流业,阿里玩的是商业地产+互联网广告。零售业和物流业的钱需要一分一分赚,效率就是生命,所以京东注定苦逼;地产业和广告业都是暴利行业,成本低、来钱快,阿里成为土豪一点都不奇怪。
盈利模式自营电商,自买自卖,京东赚的是差价。举个例子,一台手机进价3000元人民币,售价3288元,京东赚的就是288元的差价。除去仓储、物流成本,利润微乎其微。加之,京东一直在大肆兴建仓库、扩充配送队伍,有着这些投入做为背景,不难理解为何京东一直 亏损。而阿里巴巴不管商品、不管物流,只需负责经营好流量,就可坐收租金和广告费,毛利奇高,风险极低。
所以,当马云轻轻松松赚的盆钵满盈、走上“神坛”、呼风唤雨之时,刘强东还在苦逼兮兮地和快递员们称兄道弟、打成一片。问题是,羊毛不会出在狗身上,马云虽富,却是建立在数百万商家挣扎生存的前提下;刘强东虽穷,但效率未必就不能致胜。在零售业的链条上,京东和阿里都各占一环,到底谁的模式才是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对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综合分析。
生态
刘强东有个著名的“十节甘蔗”理论,从零售行业供应链的角度解读了利益分配。他认为,一个产品从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到定价五个环节应该由品牌商来做,从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到售后这五个环节应该由零售商来做。京东的策略是做更多的环节,交易是基础,延伸至仓储、配送、售后、营销等其他环节追求更好的服务和更大的盈利空间。这意味着,品牌商跟京东合作,只需要专注在产品的生产阶段,流通环节交给京东来做,比较符合专业分工的理念。可以说,京东是零售服务商,是为品牌商打工的。
在阿里的体系内,上述十个环节仍然需要由卖家自己来做;而且,为了争抢流量卖家往往还需要付出更多的额外成本,竞争成本暴增,生存状况普遍艰难。这也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人感叹在淘宝的生意不好做的原因。
刘强东不久前暗讽阿里让卖家赚不到钱,但自己却过得十分滋润,并非没有道理。
总之,阿里的模式虽然赚钱容易,但商家之间竞争激烈。当然,京东的重模式也并不完美。按照刘强东的计划,京东希望未来能拥有60万名员工,这样的扩张节奏,蕴藏的风险十分巨大。管理一个拥有60万名员工的企业,保持零售和物流两个方面的效率第一,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格局较量
眼界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
梳理阿里巴巴的历史不难看出,马云最懂“顺势而为”的重要性。他抓住了21世纪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每一个高增长点:外贸转型、零售业变革、信用缺失以及中国基础物流落后等,并将其变为公司转型的方向。
阿里曾经适时地把业务重点从B2B赚到C2C(淘宝),后来又转到B2C(天猫)。在电商业务之外,马云也希望依托支付宝打造一个新的金融帝国,同时,马云还在涉猎医疗、教育、文化等产业。可以说,哪里有风口,哪里有金钱,哪里就有马云。
阿里巴巴虽然起家于电商,但未来完全有可能干完就走,等到行业不再呈现高增长态势、需要比拼效率之时,或许阿里的金融、医疗、教育、文化布局已经筑起了另外几座金山。
而刘强东则似乎铁了心要在零售行业扎根,除了金融,京东很少参与主业之外的其他业务。零售业赚钱不易,但京东就是要啃这块老骨头。
不过,最近两年,京东也在做出改变。刘强东曾期望,京东金融未来十年内要撑起京东70%的利润。理财+供应链贷款+消费贷款+平台业务+众筹,京东手握自己的用户和数据,也在争取另一个春天。
但在尘埃落定之前,京东和阿里的竞争还将持续。围绕农村电商、O2O等新兴领域,双方短兵相接、争个你死我活也不意外。对供应商和消费者来说,有竞争才会有越来越好的产品、持续改进的服务。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马云扶持的“黑马”突然发声,京东或很受伤,刘强东面临两难!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