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一季报:净收入同比增长18%,公司的经营方式是怎样的?

京东一季报:净收入同比增长18%,公司的经营方式是怎样的?,第1张

一年一度的“618”节又悄无声息的开始了,京东集团特意在节日前发布了最新的财务报表,其中净收入出现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京东公司运营策略上对物流及其他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

京东集团在5月17日发布了今年第一季度财报,第一季度净收入为23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很多行业都遭受重大冲击,京东集团在如此大环境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算是很亮眼的。其中净服务业的收入是最为显眼的,较去年相比,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接近平台及广告服务收入。这得益于京东长期打造的基础设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在疫情的笼罩下,京东集团的增长核心主要体现在供应链基础设施和数字能力成为抗疫保供中保增长。新一轮疫情对中国零售业冲击很大。前几年,由于疫情,更多的用户都转移线上消费,但后来对线上线下造成双重打击。京东数据显示:在前段时间上海的抗疫保供中,从全国各地分别通过航空,海运,铁路,公路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源源不断地送往上海,尽可能的保障上海居民的日常生活。京东还增派了很多分拣员,快递员驰援上海,抽调了无人配送车,配送机器人等为上海的社区提供了无接触社区保供站。

疫情冲击下,很多中小企业和商家面临销售停滞和成本上涨的多重阻力,京东物流对上海,吉林等疫情重灾区回复全国物流,基本实现全面正常营业。京东还通过降低“三费“等多项扶持政策,帮助商家把运费降下来,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物流的外部客户收入接近60%。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力,物力,运力持续投入的同时,打赢了这场战争。

想要学会做财务报表,首先需要先学会拿到报表看什么以及怎么看。

在做分析前有一个很重要的建议是:看财报营收数字前,先做定性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动辄几百页,其实核心就看三张报表——《 损益表 》《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
损益表(利润分配表)》,它一项一项地告诉我们营收去哪儿了、最终给股东剩下什么,所以被称之为「营收分配表」更准确些。
《损益表》是按「权责发行制」原则编制的。例如销售收入 100 亿企业应得 100 亿,却不等于收到 100 亿现金,因为其中会有赊账的、有预付的,要了解具体的相关情况就要看《现金流量表》了。
《资产负债表》是企业以往经营业绩及投融资成果的「总沉淀」。假如企业 2007 年初成立时总资产为 1000 万,2016 年末总资产为 1001 亿,那么 10 年的功过得失尽在多出来的 100 亿当中,其它都是浮云。
报表项目之间(不论是否属于同一表格)存在着逻辑对应关系,被称为「 勾稽关系 」,核对「勾稽关系」是查账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经会计师审计的上市公司报表不可能在「勾稽关系」方面出现问题。
要完整把握一家企业的经营状况,需要吃透三张报表并以「勾稽关系」为线索对数据进行验证。
但对一般的读者而言,看懂《损益表》基本可以搞清企业状况。特别是对高科技企业而言,资产的重要性远不如金融、房地产及制造业,「资产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此无比正确。
一个建议:看财报营收数字前,先做定性研究
《损益表》中有两个重要概念,所谓 top line 和 bottom line,让我们先把这两个概念理清:
营业收入 (revenue 或 turnover)是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应得收入,不管相应款项是否已经到账,营收通常位列顶部因此被称为「 top line 」。
对传统企业而言,营收的重要性不及净利润,毕竟经营企业的目的是赚取利润。由于净利润(net income)位列《损益表》底部,因而被称为「bottom line」。
老派投资者普遍持「企业不赚钱就是危险社会」这种理念,对 bottom line 的重视无以复加,利润就是他们评判一家企业的「底线」。
新派投资者更在意营收。首先,没有营收利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想方设法扩大营收规模是企业的根本大计。其次,营收规模意味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可或缺程度」,「国家和人民离不开的企业」能不值钱吗?
于是 top line growth 成为许多公司,特别是互联网公司的首选战略。
很多人没看懂其中门道,常在没搞清内涵的时候就对企业亮出的营收数字进行纵向、横向比较。要知道,虽然腾讯、京东的营收都可以用阿拉伯数字表达,但却完全不具备可比性。
总之,接触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之初,先要花点时间对营收和企业性质进行定性研究。
两个案例:告诉你「定性陷阱」在哪儿
对于不熟悉的公司,一定要到《 财务报表附注 》里找到「收入确认」,看企业是在何种条件下确认收入,其中包含不包含 营业税 、折让等等。确认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躲开不少陷阱。
举两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案例 1:途牛财报弄巧成拙
一般情况下,在线旅游公司(OTA)以实收佣金作为营收。假如一张 1000 元的机票的佣金为 10 元,OTA 就将 10 元钱确认为营收。正如携程财报所言:「we recognize revenues primarily based on commissions earned rather than transaction value 」(我们将佣金而非交易额,确认为营收)
艺龙、去哪儿也是这样确认营收的。
途牛却将跟团游的交易发生金额全部确认为营收。(「Revenues from organized tours are recognized on gross basis, which represent amounts received from 」。)
2011 年、2012 年、2013 年,途牛跟团游营收分别占总营收的 974%、96% 和 965%。
途牛网采取与众不同的营收确认方式,意在包装上市。由于 2011、2012、2013 连续三个财年净亏损都在 1 亿元以上,没法计算市盈率 PE,只能用 市销率  PS(总市值除以营收)来估值。
市值 30 亿美元的去哪儿网也未赢利,市销率约为 22 倍,而市值 60 多亿美元的携程市销率只有 7 倍多。
途牛网把营收包装成 32 亿美元,按携程的市销率也能估到 20 亿美元以上。就算再被投资人打个对折,市值也混到 10 亿美元了。
可为什么说途牛网的包装弄巧成拙呢?
首先,它扭曲了所有的财务数据,像营收结构、毛利润率、 费用率 这些重要指标根本无法与同类上市公司比较。
其次是税收。途牛毛利润率不到 8%,根本不可能按 5% 交营业税(Business tax)。估计途牛援引的条款是:「纳税人从事旅游业务时,以全部价值扣除支付的住宿、交通、餐费、门票及支付给其它旅游企业的费用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说白了,途牛对投资者披露的是「gross basis」的营收(即毛营收),而对中国税务部门则按扣除成本、费用后的余额报告营收。
途牛上市文件中的财务包装很难忽悠机构投资者,市场反响不热烈。
在最后关头,途牛找到携程,后者闪电投入 22 亿美元。有了携程的背书,途牛顺利完成 IPO。
案例 2:乐视是怎么夸大营收的
乐视网 财务上最大的软肋是营收结算,这一点财报中其实暴露无遗。
比如,乐视网每销售一台「 超级电视 」都绑定了 24 个月的会员费——980 元。这笔钱的性质是「预付款」,每提供了一段时间的服务(一个月或一个季度)才能把相应的金额确认为收入。
所以,2014 年元旦销售的超级电视到年末可确认 490 元营收,2015 年末才能全部确认。而在编制 2014 年财报时,乐视却将全年销售的 150 万台超级电视绑定的 153 亿会员费全部确认为营收,粗略推算夸大了 115 亿。
务必弄懂营收的性质与结构

了解一家公司,第一步就是了解其收入的性质和结构,是卖产品还是卖服务、2B 还是 2C 等等。
好比研究动物,先要搞清 TA 是哺乳动物还是 爬行动物 ,如若不然所谓的「研究」就成了笑话。

给您举俩例子来解释一下。

案例 3:互联网公司中营收最高的居然是京 东

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翘楚是 BAT,其中 A、T 的市值已经远远超过 4000 亿美元,但营收最高的互联网公司却是京东,这来源于京东「与众不同」的营收结构。

京东电商平台上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自营 (京东是这种模式的老大)。在这种模式下,京东的角色是经销商(Distribution),与供货商之间是买卖关系,京东赚的是进销差价。与经销商品有关的全部风险由京东承担,如毁损、丢失、滞销、存货跌价等。

第二种是平台模式 (阿里是这种模式的老大)。在这种模式下,京东提供线上交易平台(Marketplace),第三方供货商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京东赚的是服务费。

第一种模式下,经销商品的销售额被计入营收;第二种模式下只有服务收入被计入营收。

例如 2016 年第四季度,京东自营业务销售额达 7285 亿,平台服务费收入为 741 亿,营收合计为 8026 亿。同期,阿里营收为 5325 亿。
以营收而论,京东号称中国最大的电商、最大的零售商没有错,但京东的交易规模、盈利能力远远不及阿里。

这就是为什么京东市值仅为阿里的八分之一的原因。
案例 4:乐视网营收结构与众不 同

除了倾向于把营收搞得多多的,某些「聪明」的企业还喜欢对营收的性质进行包装,因为不同性质的收入在投资人眼里的价值有天壤之别。一个楼盘的数十亿销售额与付费软件的数亿收入,对估值的影响不在一个量级。

乐视网正是精于此道。

上市时,乐视网有两条业务线:网络视频基础服务和视频平台增值服务。

前者包括四项业务:

1)通过乐视网及客户端提供免费标清视频;

2)依托早期积累的大量版权内容,乐视展开版权分销业务(客户包括优酷、土豆、迅雷、普乐);

3)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的 SP 业务(主要模式为手机话费分成);

4)2008 年,推出 UGC 模式的视频分享业务。2010 年 2 月,注册用户 340 万。

后者包括广告及「分流」服务(即,将流量倒给其它网站)。
乐视从付费用户、版权分销、广告三个来源取得收入,虽然规模不大,但财务状况与「烧钱+盗版」跑马圈地、唯 PV 是图、单纯依赖广告业务的其它视频网站有天壤之别。

当视频网站全线亏损,名不见经传、流量排名十几位的乐视网,以盈利的姿态登上创业板时,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乐视网没有造假,而是营收结构和业绩与众不同。

而当乐视网把业绩从 2B 的广告收入、版权分销收入为主变为 2C 的付费业务、终端销售为主时,为投资人打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估值因此一度冲高到 1400 多亿。
其它用来观察企业的重要指标

营收规模意味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可或缺程度」,但不是唯一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的指标。
阿里、京东等电商习惯使用商品交易总额(Gross Merchandise Volume,简称 GMV)这个概念。对电商而言,报告期内平台所有定单的总金额就是 GMV,不管是否退货、有没有付款。
严格来讲,各家电商的 GMV 不适宜直接拿来比较,因为每家核算 GMV 的具体规则各不相同,而且只有它们自己知道究竟怎么核算的。
在某种程度上,GMV 犹如上市公司手中的橡皮泥可以任意揉捏。例如,剔除疑似「刷单」时的严格程度,对 GMV 有很大影响。尺度严些,许多订单被判定无效,不计入 GMV;尺度松些,GMV 数额就大些。
理论上讲,上市公司有通过虚增 GMV 争取投资人更高估值的动力,对京东这样拿不出净利润的公司而言,更是如此。
总之,投资人对 GMV 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
举例而言,保险公司在财报中披露的是「已赚保费」,其含意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保险公司按照保险责任的完成进度确认的收入。比如 2016 年 7 月 1 日卖出一份 6000 元的车险,期限为 12 个月。编制 2016 年财报时,只能将 6000 元保费收入中的 3000 元确认为收入,即「已赚保费」。
其实乐视网处理会员费也应当如此,将「已赚会员费」确认为营收,但它为了报表好看,全部计入营收。
我们就着这个问题,再说说京东。
案例 5:京东自营 GMV 与自营收入里的猫腻
京东按季度公布自营业务的 GMV,其数值较自营业务营收高出很大一截。
例如 2016 年 Q4,京东自营 GMV 高达 1150 亿,而计入财务报表的营收仅为 729 亿。
「自营业务营收/自营 GMV」,这个数值反应了消费者覆约金额占下单金额的比例,姑且称为「覆约率」。
从下表可以看出,京东自营业务的覆约率呈下降态势。2014 年 Q1 的覆约率为 70%,2016 年 Q4 降到 64%。
简单讲,京东自营业务 GMV 有三分之一的水分。平台模式下第三方卖家完成的 GMV 更是没谱,除平台认可的「水分」、平台默许的刷单,还有平台一旦发现不会容忍的刷单。

评估电商还是应当聚焦于营收、净利润等指标,GMV 只能作为参考。阿里已开始不在季报中公布GMV,意在淡化投资人对这个指标的关注。

京东是一家大型的电子商务公司,在过去的几年里,它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发展其业务。根据披露的财务报表,京东从2018年到2020年期间投入了总计约13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2018年京东投入约40亿美元,2019年投入约47亿美元,2020年投入约43亿美元。

根据媒体报道,京东近日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业绩,在这个季度中京东集团实现净收入1742亿元,比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292%,同时超过市场预期。再有就是2020年第三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76亿元。
京东2020年第三季度净收入中,日用百货商品的销售总净收入为581亿元,比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48%;净服务收入为228亿元,同比增长427%,值得一提的是,净服务收入占整体净收入的比例首次超过13%。
在京东集团公布的财报上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京东使用京喜迅速的打开了广阔的下沉市场,而且在过去一年中京东净增1亿多活跃用户中大约有80%来自于下沉新兴市场,新用户的增速创下过去三年来的新高。
再有就是,截至2020年9月30日,京东旗下的员工总数突破32万人(包括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相当于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美团这四家国内互联网大厂人数的总和!如此算来,中国每5000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在京东工作。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购物节上,京东平台上的累计下单金额超2715亿元,数据显示,264个品牌销售过亿。再有就是京东物流去除了众多的中间流通环节,让消费者在购物后可以较快的拿到商品,使得购物体验得到较大的提升。
最后就是京东集团CFO表示,未来京东会继续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购物体验,同时会继续打造供应链,为原有和新增的流量场提独特的供应链能力,这是京东与其它品牌最大的区别,也是京东最大的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京东的智能供应链在双十一期间帮助500万种商品进行销售预测。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网络运营商已经逐步的进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淘宝,天猫,京东,聚美优品等等。他们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以及各种各样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也是因为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所导致。我们不得不依赖他们进行生活的选购

但是到我们看到说京东年年呈现亏损状态的时候难免心里咯噔一声。京东的网络运营越做越大,并且遍布世界各地。甚至做到了国外去,怎么会出现连年亏损的状态呢?

其实并不然

只要仔细地阅读,京东的财务报表你就可以知道。他的营业额是逐年上升的状态,营业利润也在不断的增大。所谓京东的亏损是因为投资大于收益所引起的。而这些投资在日后必定得到相应的回报,并且对于京东现如今而延期现金流量十分充足。其投资状况依旧十分乐观。

对于投资而言要看的东西有很多

我们不仅要看它的亏损还是盈利,更要看的是企业的现金流量以及经营成果。现如今,更多的投资者都会找到专业的投资机构进行询问咨询。

以实现恰当的投资,经过专业人士的评估京东是一项值得投资的项目,所以他们自然就会将自己投入到京东之中,京东得到资金支持后会运营的越来越好,分配给股东的红利自然就越来越多,刘强东的个人财富增长也是属于正常现象。

想要学会投资,还是要多看一些关于财经方面的讯息。只有了解的更多,才不会走弯路,知识就是财富

8月14日,京东集团(纳斯达克股票代码:JD)发布了其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2017财年第二季度业绩。

财报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持续经营业务剔除了在京东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中已列示为“终止经营”的京东金融业务净收入为932亿元人民币(约137亿美元),同比增长436%。  

2017年第二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经营业务净亏损为2870亿元人民币(约4230万美元),去年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1276亿元人民币。2017年第二季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9765亿元人民币(约1441亿美元),2016年第二季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6126亿元人民币。

稀释每股收益和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稀释每股收益。2017年第二季度持续经营业务每股美国存托凭证稀释净亏损为020元人民币(约003美元),2016年第二季度持续经营业务每股美国存托凭证稀释净利润为009元人民币。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2017年第二季度持续经营业务每股美国存托凭证稀释净利润为067元人民币(约010美元),2016年第二季度持续经营业务每股美国存托凭证稀释净利润为044元人民币。

截至2017年6月30日,京东过去12个月的持续经营业务经营现金流为266亿元人民币(约39亿美元)。去年同期持续经营业务经营现金流为41亿元人民币。截至2017年6月30日,剔除经营现金流中包含的京东白条相关影响,京东过去12个月的持续经营业务自由现金流为289亿元人民币(约43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持续经营业务自由现金流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4%。

2017年第二季度交易总额(GMV)达到2348亿元人民币(约346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交易总额16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京东一季报:净收入同比增长18%,公司的经营方式是怎样的?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