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回归借壳上市是真的吗

拼多多回归借壳上市是真的吗,第1张

拼多多回归借壳上市是真的。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拼多多借壳上市A股重组不是诈骗,而是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拼多多借壳上市A股重组,是指拼多多通过借壳上市A股,将自身转换为上市公司,以获得融资,实现股权融资的一种方式。拼多多借壳上市A股重组,可以让拼多多获得更多的资金,从而更好地发展公司业务,实现公司的长期发展。

大家一定好奇,黄峥一手拉扯大的拼多多,从最初人人唾骂,戴上了“淘宝的假货都跑到拼多多”的这顶绿帽子,到现在已成为三大电商巨头之一,在电商这块蛋糕中分得属于自己的份额。

它到底是如何在电商大战中脱颖而出,如何利用资本的运作方式让自身在短短数年之间华丽蜕变。
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9月,于2018年7月26日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仅用了2年10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许多企业数十年都难以达成的目标,对于当时并不太景气的经济环境而言,它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商界的“传奇”。

不过拼多多的上市并没有迎来许多赞美之词,反而换来的是恶评如潮,假货、盗版、二手、山寨、被有关部门调查等一系列负面消息直接将拼多多推上了风口浪尖。

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在拼多多上市不到六天的时间内,总市值直接蒸发50亿美元(约人民币340亿)让拼多多没来得及享受上市的喜悦,就似乎已被资本市场打入“冷宫”。

当时的网络舆论如此严重,为啥拼多多没有退市却越战越勇?

这和拼多多成立的初心、布局、运作方式有密切关联。

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可根据调查,当时国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为2165元,比起一二线城市动辄上万的平均薪酬来说,2165这个数据确实有点出人意料。

淘宝、京东等的布局是先从一、二线城市布局,随后影响到县、乡、镇,而拼多多的布局则是农村包围城市。所以拼多多走的是下沉市场,是淘宝、京东等看不上的消费市场。

那既然都是下沉市场,对于商品是否品牌根本不重要,只要能用就行。所以在拼多多上购物的用户,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就买点日用品,那些玩意假不假不重要,能用就行。”我也曾看到买了8个芒果,坏了2个的买家说“就算有6个是好的也不亏”。

所以,如果说淘宝的用户是在电商市场里选择等值的物品,那么拼多多的用户,就是在便宜的市场里选优质的物品。消费力不同,定位人群也不同。

在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后,创始人黄峥又亮出一手绝活——烧钱。烧钱?现在哪个互联网APP不烧钱的?那反问一下,拼多多的百亿补贴用户又有多少APP做到?拼多多能大手一挥,百亿补贴就是因拼多多在两年时间上市,上市后资本市场给予拼多多诸多好处。

那上市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增加企业资本

上市后给拼多多带来大量的资本,而这种资本属于可不偿还资本,不用通过向银行借款这种方式获得资本。

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降低资产负债率

上市增加了股东权益、公司的资本,而根据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增加了公司的股东权益之后,使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大大降低。

减少股东个人的融资和担保风险

企业发展需要资金,没上市之前,股东需自己筹备资金,而上市后股东无需自己筹备资金,资本市场会给予大量资金。

提升企业地位和市场形象

上市往往可以提高公司的地位和市场形象,公司往往因为上 市,能够获得良好的公众形象,从而带来一系列间接的好处,包括吸引具有专业水准的员工、以及以更优惠的条件去融资等等
便于股权和股票的变现

上市的优势,在于股票变现。如果是非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分两种:第一种是股份责任公司、第二种是有限责任公司),无论是股份有限公司还是有限责任公司,如果是没有上市的话,那么我们这种变现的方式是采用股票或者股权的这种转让的方式进行,这往往是非上市或者非公开,它的变现渠道是很有限的。但是如果公司上市了之后,那么股东就很容易在股票市场(也就是在证券交易所公开的交易)变现,公开交易的投资人非常的广泛,相对这种非上市公司来说,它的交易会变得非常容易、变现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这种公司的大股东、管理层以及员工,这些持有公司股票的人,往往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去交易,来获得比较好的收益。

提高资本的融通能力

如果公司在上市的时候表现非常好,公司未来可以将公司的股票向银行质押贷款或者通过股票置换来进行股权收购(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换股),这种方式来进行再融资和投资,而且这种融资成本非常低。所以呢,它不光是在证券市场能够去筹措资金。传统的银行贷款,也更容易获得。
提高客户供应商的信任度和员工士气

能够把公司的对外和对内的这种信任和团结做的更好。

以上都是上市的好处,最简单阐述就是拼多多上市后在资本市场获得了非常巨额的资金,而且是不用偿还的。这时拼多多就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条是资本市场带来的盈利,一条是传统营销市场带来的盈利。而拼多多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暂时放弃了传统市场的利益,把传统市场的利益全部让利给用户。也就是自己出补贴,把商品的价格压至最低,让用户享受极致的福利。

在这个阶段的拼多多,基本上都是保持着这样的状态:人们虽然嘴里在不停的骂骂咧咧,但身体却又很诚实的在薅着羊毛。这时的拼多多已经有了大量的用户。而有大量的用户、数据、现金流作为支持,拼多多的市值变得越来越高,也就轻而易举的从资本市场里获得更多的资本。
这就是真正的资本运作,不图小利,必有大谋,而拼多多的大谋,就是让放弃传统市场的利益,从而在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利益。
在所有人抢占一、二线流量和数据的时候,拼多多的布局就在下沉市场。同时,拼多多以资本运作的方式让用户产生更多的黏性,所以拼多多的成功是必然的。

而当下许多中小型企业还是运用着传统思维去经营企业,甚至许多企业家根本不了解资本市场,不了解资本如何运作。所以导致企业出现诸多问题。

当下的时代不同寻常,如若还靠传统思维,去运营,可以成功但是难上加难。那些站在资本市场里的佼佼者,随意轰炸一下便可让中小型企业抬不起头。

所以,当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要知道,连国家都大力开放了进入资本市场的路线,从当初的核准制到现在的注册制。
由于许多人不了解资本市场,从而想要进入资本市场企业家们也屡遭骗局,而全民跨界融合组委会作为官方背书,有义务制止这种“劣币驱除良币的效应”,从而成立上市孵化器指导中心。

上市孵化器指导中心自成立以来,本着流水线孵化企业上市的发展理念,该团队可扶持未上市企业成功走进资本市场,帮助企业垫资上市、放大价值等,同时传授企业创始人资本思维,助力企业发展壮大。也可助力已上市公司,调整模式、增添流水,助力市值增长。
你看懂了什么是资本市场、什么是资本思维的运作方式了嘛?

如果看懂了,就来联系我们吧。

核心观点写在最前:

1、拼多多已经成为电商的第三极,自身运营+腾讯流量蕴含着极高价值;

2、获客成本逐步走高、留存率尚可、变现途径多元化有待观察;

3、拼多多未来的产品和商品形态都有转型需求,但是路径不易;

4、当前看好;

如题所述,获客、留存、变现是互联网公司生存发展的基础要素,本文由此展开,最后探讨拼多多的当前估值和未来方向。

以下为正文

7月16号,拼多多更新了招股文件,每股16美元至19美元的价格IPO发行856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代表3424亿股A类普通股,拟最高融资187亿美元,其中腾讯和红杉资本将在此轮IPO中拟各增持25亿美元。

拼多多的崛起出乎多数人的意料,在阿里、京东、唯品会、一号店、亚马逊巨头林立的中国电商行业中,在看似格局已定的环境里,硬是撕开了一道口子,仅用三年时间把自己变成了巨头。

一、获客关键词:低价+爆款

1、拼多多急速膨胀,原因总结三点

-拼单、砍价,社交玩法带量;

-微信入口、小程序红利;

-淘宝转型,低价电商流量聚集;

如果将三个因素归类,前两个属于腾讯,第三个属于阿里。腾讯的电商梦从来没有停过,拍拍、易迅,京东、唯品会,尽管自家阵容看似强大,但对抗阿里却从未让对方感受到危机,直到拼多多的出现,才出现了动摇阿里根基的可能。

腾讯的流量优势自不必说,在向电商转化的过程中却一直没有找到除提供入口外更好方式,拼多多用拼单、砍价的方式快速吸引了大量用户,同时小程序提升了H5页面的用户体验,这也是整个微信生态的可怕之处。

而阿里对天猫的侧重,则给了拼多多膨胀的空间。 阿里电商部门的战略在向天猫靠拢,淘宝C店的低价产品甚至无法在搜索中展示。低价电商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空缺,而拼多多的出现恰巧弥补了“低价电商”的刚需。

2、获客成本非常低廉

根据招股书数据测算可知,2017年的获客成本在10元上下,18Q1成本略有提升,达到243元/人。同样,每个MAU增长成本在18Q1也大幅提升483元。

获客成本有所提升,但因流量获取模式的特殊性,比起京东226元/人的价格,拼多多获客依然非常廉价。依靠低价+爆款,拼多多收割大量对价格因素敏感的用户,同时在淘宝的重心向天猫倾斜之际,低价电商反而成了突破口,被拼多多抓住并放大。

3、获客的可持续性

从公众号起步,享受小程序红利,再加上拼团、砍价、免费拿一系列活动,特别是拼单天生带量模式下,自然流量在初期快速急速膨胀。如果用S&M和GMV作对比,尽管季度Sell增幅超过GMV增长,但是17Q4。拼多多GMV已经突破758亿,这个杠杆非常划算。

但是问题来了 ,进入2018年,拼多多的获客成本显著提升,未来如果想进步提高渗透率和MAU,获客成本必将继续提升。

借用招商总结的电商渗透率,拼多多目前已经超过京东、VIPS,渗透率在6月末达到了265%,已经为淘宝的一半水平,如果拼多多希望获得淘宝的渗透率和月活,那面临的压力之大和实现路径之难都摆在眼前。

拼多多的核心用户并非天猫、京东核心群体。 从用户数据看,三线以下城市占据达到57%,女性用户占比705%,25-35岁用户占比578%,市场上一个简单的认知说,拼多多用户=微信-淘宝。 模式、产品差异导致了使用人群不同 ,快速撸完了这一波,再想撸下一波,要么产品转型,要么模式改变,这过程中,都伴随着获客成本急速提升。

从内部看,若想保持用户的快速增长并不难,但是面临淘宝低价版、京东拼购,甚至手法相同的每日优鲜等公司外部竞争,除了继续加大营销、推高获客成本外,好的方法不多。

所以,低成本的获客似乎已经成为历史

二、 留存

从电商30日留存率上来看,在最近的统计窗口中,拼多多指标不错。除了电商传统的优惠券、促销手段外,拼多多主打社交电商是具备粘性的(薅羊毛上瘾),同时签到领现金、99特价、游戏福利,这些手段对于价格敏感群里的杀伤力非常强,留存也较为有效。

拼多多的销售费用中主要为两块:

1)广告推广;

2)用户补贴;

先看它的广告营销:

大概2017年开始,拼多多开始在地铁站大量铺设广告,同时先后投了各种火爆综艺节目上,做赞助商。 核心作用是拉新。

再看用户补贴:

对于用户的补贴方式,主要指APP签到补贴、邀请好友砍价减免费用等。这部分支出,拼多多计入了销售费用中。

针对C端用户的补贴,如京东、亚马逊、唯品会的会计处理方式是直接冲减营收,美团的做法是先冲减营收,多出部分再计入当期营销费用中。

拼多多是直接计入销售费用。这里就造成了一个问题: 拼多多的毛利率较高,和同业比起来,参考意义失真。

低成本获客、高留存转化是一个理想的商业模式,能抓住技术革新、生活方式改变的创业者才能享受这样的红利,但是现实中极难找到。拼多多厉害之处在于用低成本拉拢用户,用符合“国情和人性”的方法来筛选并留住用户。 低价在任何时候都是强有力的杀手锏。

三、 变现:现有模式可维持高增长,进一步发展则必须转型

有量、有留存,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变现。拼多多在17年初砍掉了自营,走纯平台路线。两部分主要营收为线上服务(广告、数据、搜索)+手续费(支付佣金)。

现行模式下,假定Take rate不变,那么营收会跟随GMV增长。若想增加收入,或者扩大收入来源,会衍生出三个问题:

-GMV如何持续扩大?

-供应链和消费金融能否起来?

-Take rate如何提升?

1、GMV提升根源在客单价和订单数

拼多多的标签是“低价+爆款”、“物流速度不敏感”、“价格敏感”。这和天猫、京东长期以来培育的电商核心消费群体是不同的,所以我判断拼多多对电商业的增量用户有很大贡献。

关于用户群呈现出两个问题:

1)自有用户尽管对价格敏感,但也存在购物体验提升的需求,拼多多将电商以外的用户拉进来,培养了基础的消费习惯后,这部分人的平台切换成本很低,随时可以走向淘宝和京东。公司并未拥有除价格外的核心竞争力和平台溢价。

2)截止18Q1,累计活跃买家已经达到294亿,但无论数据还是自身感受,拼多多对一二线城市居民渗透依然不足,换句话来说,对高客单价人群渗透不足。这会制约平台GMV增长。

当前拼多多的广告铺天盖地,高营销费用换来了高回报,截止18Q2年活跃买家已经达到343亿,MAU达到195亿,一个季度获客近5000万,不可谓不高。根据招股书披露,2018Q1 GMV为667亿,订单量为17亿,粗略计算客单价为389元,较2017年32元略有提升,但是比起京东和天猫200+的客单价来说,差距和提升空间共存。至于如何做,是留给管理层的问题。

2、B端和C端金融

互联网公司现在殊途同归,热闹了半天,最后都发现还是金融赚钱。仿照蚂蚁和京东金融,拼多多拓展的逻辑不难理解,面对B端供应链,似乎问题不大。

但是面对C端,拼多多的客单价对于做消费金融并非易事。商品绝对价值非常较低,比如20、30元的产品,用户购买决策会关心平贵与否,几乎在所有人的随机消费承受范围内,这不存在消费金融构建的场景。京东金融和蚂蚁金服都依靠电商流量壮大,拼多多若想通过消费业务拓宽变现路径,在当前商品导向中,较难实现。

3、Take rate:价格上不去,提升不易

GMV能上去,take rate上不去,增长仅是线性的。(take rate=营收/GMV,通常用来衡量平台型公司的收入与交易额之比)

18Q1的数据已经达到209%,较阿里366%依然有大的增长空间,但是实现增长是需要条件的。探讨如何提升之前,要分析为什么数据较低,这个拼多多特性是分不开的。

-单价低、毛利有限,商家按点击付费意愿弱

这种模式下,对于商品单价低的产品,商家长期付费推广动力很小。本身毛利低,再加上销售费用,整体而言付费较少。

-平台重点打造爆款,挤压了其他商家空间

以平台当前最大爆款“可心柔”纸巾为例,惊喜的价格几乎碾压了其他商家同类型产品。每个SKU的一项爆款基本垄断了这个品类。

分析了两点原因,其实背后的实质问题都涉及到商品形态和产品形态,如果继续保持长久以来抓流量、薅羊毛的手段,那么消费金融无从做起、take rate提升不易、最终导致GMV有量无质。

提升GMV质量需要转型,这意味着要直插京东和淘宝的核心区,竞争加剧。

四、 拼多多有没有未来?

拼多多的未来在于 流量能否继续扩张、变现提升、顺利转型而不被反杀。

前两点核心是用户增长和盈利模式,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商品形态和产品形态决定了GMV依然会快速增长,但仅是线性而非指数增长。

不被反杀指向的是竞争格局,拼多多是腾讯电商业务的打手,专门对抗阿里,给流量给钱。拼多多有腾讯的流量护城河,所以自身的下线不会低,但要往上冲,想全面和淘宝竞争,我认为也不容易。

拼多多将“人、货、厂”三个要素中的“人”玩到极致。从“人找货”变身“货找人”。

问题是:既想收佣、又走C2M, 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未来如何暂无判断,逻辑上并不自洽。

五、估值

假定拼多多18年GMV为4000亿人民币。

参考招商、国金、天风给出P/GMV估值方式,对标阿里(剔除非电商业务),给予拼多多P/GMV估值,即3151亿美金(RMB@66),这可以理解为拼多多估值的上线。

天风综合阿里、京东P/GMV估值,拼多多对阿里为折价,对京东为小幅溢价,得出估值区间为180亿-240亿美元。

国金则没有剔除阿里的非电商业务,以阿里P/GMV=065计算,考虑到拼多多“去腾讯化”前景并综合电商格局,给予阿里的40%-60%折价,对应估值在155亿~233亿美元之间。

综上,估值中枢为200亿美金。 本周更新的招股信息显示,拼多多计划融资区间为200亿~240亿美元。

六、拼多多争议很大,看多看空都有道理

看多观点认为: 拼多多有微信流量这个无敌护城河,而不会再有第二家出现了,同时阿里体系无法进去。尽管当前平台充斥着低价、质量差的商品,但无法阻挡GMV的急速膨胀,产品和商品随着时间迭代,最终会走进“五环内”人群。

看空者认为: 拼多多充分使用了微信社交红利、近几年高速发展且非常高效的物流体系以及几乎没有竞争的商业环境。但是,没有自身的物流体系,多数商家把平台作为去库存渠道,当价格优势一旦失去,拼多多核心竞争力无从谈起。

另外因为默认商家刷单、引流量,GMV充满水分,泡沫被挤掉后估值会下调。

低价不是问题,但是缺乏令人满意的购物体验则会影响平台粘性和可持续性

拼多多膨胀极快,淘宝走过的坑,他上市后要全部再跳一遍。假货、质量差、购物体验导致客户流失,甚至面临各种诉讼风险。这些都是长期投资者不可忽视的远在问题。

当然,拼多多的壮大有自身存在的群众基础,毕竟对于三四五线小城市和乡村的大妈,拼多多更像是消费升级的产物而不是消费降级。这些大妈以前是根本不知道厨房纸和毛球修剪器这种东西的,现在她们在通过拼多多买到这些从没用过的商品,提升生活质量,这就是典型的消费升级。

相比之下,网易严选、名创优品等等,才是一定意义上的消费降级,一个本来打算攒钱买日默瓦的苦逼白领,突然发现严选上有一款质量、造型都差不多,还是同一个代工厂生产的箱子,可能就直接抛弃日默瓦,转而买了价格只有三分之一的箱子。那这算消费升级还是降级呢?

当然,升级也好,降级也好,没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和企业的价值观更挨不上边,一切都是满足需求而言,这只是公司战略的不同。 拼多多毕竟满足了一种需求,前景依然是看好的。

拼多多正式上市了,价值估计240亿美元,而且只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上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拼多多是如何奇迹式成长的,和以下几点是息息相关的。

1价格战,拼多多之所以能够快速的占领市场,和产品的低价格是密不可分的,拼多多的商品以最实惠的价格快速的打开市场,低价并包邮。

2广告投入,拼多多在宣传的费用可是投入不少,在城市重要的地段,公交站,地铁站,电视广告,都打得响当当,无人不知拼多多这个网络购物平台。

3营销模式,拼多多的流量主要是运用了拼团的方式。比如你要买一个产品,会看到拼团的人数还差多少人,以拼团的方式购买会便宜许多。如果你通过微信拉人进来一起拼团,也是可以享受到这样优惠的价格,通过微信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4获得腾讯的支持,拼多多的流量能够一马平川,是因为腾讯的投资,在成长的路上依靠腾讯的支持,所谓是树大好乘凉,坐上了一趟快车,赶上了最好的发展。能够得到大公司的支持,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5产品的选择,拼多多选择的都是爆款,好卖的产品,没有在淘宝上过的产品尽量都不要,产品选对,加上价格的优势,性价对比的突出,加上拼团销售的营销模式,很快便像一匹黑马腾空而降。拼多多具备了以上几点,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快速的发展起来。

欢迎关注公众号:相遇职来职往

拼多多属于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01月09日,注册地位于上海市长宁区。2019年12月,拼多多入选2019中国品牌强国盛典榜样100品牌。 2021年3月,黄峥辞任拼多多董事长,由联合创始人陈磊接任。 截至2020年底,拼多多年活跃买家数达7884亿,成为中国用户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北京时间7月16日,拼多多更新招股书显示,公司拟登陆纳斯达克,融资187亿美元。更新后的招股书同时披露,继陆奇、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受邀担任独立董事之后,高盛前总裁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亦受邀与陆奇和杨荣文共同出任拼多多顾问委员会委员。这意味着他们三人将分别在分布式人工智能,新型平台治理规则以及拓展全球化市场等方面为拼多多的长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提供组织保障。陆奇、杨荣文,以及约翰·桑顿组成的超豪华顾问团,看中的正是拼多多新电商模式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的长期价值。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拼多多回归借壳上市是真的吗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