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三大在美上市的造车新势力要集体赴港上市,背后原因是什么

传闻三大在美上市的造车新势力要集体赴港上市,背后原因是什么,第1张

这几天,有关三大在美上市的造车新势力,要集体归国赴港上市的消息接踵而来。据悉,这些消息并非来自官方,还无法确定真实性,但消息恐怕并非空穴来风。

不少人因此产生疑问,三大造车新势力集体归国的原因是什么呢?

据市场上传出的消息,造车三兄弟蔚来、小鹏、理想将在今年内赴港上市,融资规模在50亿美元左右,占扩大后股本的5%。其中小鹏除了要在港股上市,还计划在A股科创板进行第三次上市。

据介绍,从2000年新浪赴美上市开始,美股就成了中国 科技 企业最青睐的上市舞台。2018年以来,蔚来理想和小鹏相继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筹集了147亿美元资金。这几年,造车新势力融资的步伐一直在继续。

特别是去年,拥有故事的新能源 汽车 无论是销量,还是讲故事的水平都步步走高。因此,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去年,新能源 汽车 板块受到轮番爆炒,被不断推高资产价格。但春节过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特斯拉和蔚来、理想小鹏在内的新能源 汽车 相继遭遇跳水行情,3月5日,特斯拉股价最低曾为每股566美元,与今年创出的每股883美元的最高点相比,跌幅已超30%,市值缩水超过3000亿美元。同时,蔚来也跌去了四成,理想三成多,小鹏超五成。随后虽也有反 *** ,但幅度有限。

据了解,从2019年开始,美国对中概股限制政策就持续加码。特别是去年4月份,瑞幸咖啡曝出财务造假,导致信任危机,做空接踵而至。虽然瑞幸事件实属例外,但也因此牵连到中概股,使之步履维艰,人人自危。

当然,中国资本市场从去年开始的持续向好,也中概股回国上市热情高涨的原因之一,因此,阿里、京东、网易、B站、百度等一个接一个,先后回国上市。

全球新能源车销量,预计将在2030年达到全部 汽车 销量的30%左右。在中国,2030年的比例会达到40%。也就是说,至少在未来三、五十年里,新能源 汽车 销量仍会继续爬坡,依然是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

尽管整个新能源 汽车 前景不错,但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就是,除了像特斯拉这样经历15年亏损终于在去年实现盈利以外,其他的新能源造车企业至今都还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甚至还可能长期亏损,蔚来、小鹏、理想三大造车新势力的处境也不例外

回国 二次上市,不仅会成为业界内的热点,经过一系列的炒作,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在业内的影响力。同时,在国内上市,也可以得到很多的政策扶持。还可以增加盈利空间和融资渠道。 据了解, 阿里、京东、网易在二次上市之后,都提高了市场盈利,并有了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急需用钱的三大新势力当然不会放过这一良机。

如蔚来 汽车 去年实现营收翻倍,同时也有着400多亿元现金储备,但亏损依然达到50多亿元。小鹏2020年的增速甚至比蔚来还亮眼,营收和销量都同比增长超过150%。不过与蔚来一样,仍在亏损且销量基数小。

进入2021年,受通胀预期以及市值过高影响,去年出尽风头的造车新势力股价有了不同程度的回落。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资本市场将在通胀预期下进入调整期,那么企业从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陡增,因此,回港上市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

受新能源政策以及资本市场认可多重因素影响,这几年,国内新能源 汽车 业也进入了一轮产能膨胀期,不仅涌现出造车新势力。另外,像比亚迪,上汽等为代表的新老 汽车 业也都前来分食市场,还有宝马奔驰和奥迪等跨国厂商,都开始大力投入新能源 汽车 ,这几年新投放的新能源 汽车 明显增加,未来也必然会影响蔚来、理想和小鹏等新势力造车的成长性和盈利性。

在欧洲,特斯拉已经跌落神坛,2019~2020年市占率从5%下滑到35%,不敌大众、PSA、戴姆勒等等传统大品牌,在品牌中排名第十一。而未来,福特、大众、雷诺、比亚迪、长城、吉利等车企转型成功,带来更多的新能源自研技术,将加速在新能源 汽车 这一赛道上狂奔。同时,广汽、北汽、上汽、长安等等传统车企与 科技 巨头之间的联合,甚至连苹果、谷歌、华为、百度也将进入这一赛道……

可以说,留着造车新势力的时间并不多,归国二次上市已是趋势所在。

那么,二次上市真是会给他们带来更多机会吗?但愿这一市场蛋糕持续做大的同时,能让更多的车企分到一杯羹。

继京东数科之后,京东或将迎来第二家上市独角兽。

9月27日,京东 健康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 健康 ”)正式披露招股书,联席保荐人为美银美林、海通国际、瑞银,华兴资本担任财务顾问。

Analysys易观在6月份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医疗年度分析2020》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133688亿元,和2018年相比环比增长356%。2020受到疫情的影响,市场规模将会有望达到2000亿,市场增长达到467%,是自2015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行业风口之下,京东 健康 浮出水面。

京东 健康 布局最早起步于医药电商——2013年初,京东首次开展保健品零售业务,2014年2月起,京东的医疗 健康 业务开始作为京东集团独立的业务项目进行运营, 2016年,京东大药房上线,京东正式进入医药电商领域,随后全面发力,布局互联网医疗、智慧服务等领域,2017年12月,京东 健康 推出了在线问诊服务。2018年11月京东 健康 成立,并从京东集团的业务中分离出来。

招股书表示,京东 健康 是引领中国医药和 健康 产品供应链转型的先锋。通过自营、线上平台和全渠道布局相结合的运营模式,京东 健康 为用户提供「人在货在,随时随地」的一站式体验。京东 健康 致力于打造以医药及 健康 产品供应为核心,医疗服务为抓手,数字驱动的用户全生命周期全场景的 健康 管理平台。 于2017年、2018年及2019年以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十二个月,分别拥有439百万、505百万、561百万及725百万个年活跃用户。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按2019年收入计,京东 健康 是中国最大的在线医疗 健康 平台及最大的在线零售药房。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共逾15亿名用户曾使用京东 健康 的平台购买医药和 健康 产品或医疗 健康 服务。

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京东集团总收入为人民币56亿元、人民币82亿元、人民币108亿元、人民币88亿元,同期经调整盈利为人民币2090百万元、人民币2484百万元及人民币3440百万元及人民币3710百万元,毛利率分别为249%、242%、259%、253%。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上半年营收为50亿元,2020年上半年同比增长76%,由于疫情期间医院是病毒最聚集的地方,用户端的就医习惯发生重大改变,网上买药开始迅速普及,京东 健康 CEO 辛利军的评价——疫情将诊疗线上化的市场教育时间缩短了5-10 年。

京东 健康 收入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零售药房,二是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

目前比较成熟的是零售药房业务,京东 健康 目前的收入大部分来自来自通过自营业务销售医药和 健康 产品。于2017年、2018年、2019年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产品销售分别占总收入的884%、888%、870%及876%。

1、零售药房业务采用自营、线上平台和全渠道布局三种模式运营。

在自营模式下,从供应商处采购医药和 健康 产品,然后直接销售给用户,主要从中赚取产品销售收入。自营业务,通过京东大药房进行。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 健康 与京东集团合作,利用其遍布全国的配送基础设施网络,包括11个药品仓库和超过230个其他仓库。

线上平台方面,线上平台引入连锁店和独立药房以及医药和 健康 产品厂商和供应商,使其通过平台销售医药和 健康 产品,根据与第三方商家的单独合同条款收取佣金和平台使用费。截至2020年6月30日,线上平台拥有超过9,000家第三方商家。

全渠道布局是同城派递服务,满足用户紧急性用药需求,按需求为用户提供当日达、次日达、30分钟、724快速送达服务。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 健康 的全渠道布局覆盖了超过200个城市。

2、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

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包括互联网医院、消费医疗 健康 服务两个部分:

互联网医院主要根据医生收取的费用向医生收取手续费。是中国首批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线上平台之一,在2020年8月,京东 健康 推出了「京东家医」品牌的家庭医生服务,提供各种面向家庭的 健康 管理组合。2020年上半年,京东 健康 的日均在线问诊量达到了约9万次,是2019年同期的近6倍。

消费医疗 健康 服务,用户可在平台上预约并支付由线下医疗机构提供的消费医疗 健康 服务,服务包括全身体检、医学美容、口腔齿科、疫苗预约和基因测试。

从最早的医药电商再到互联网医院,京东 健康 的业态持续升级完善。不仅如此,京东 健康 的to B生意也一直在悄然拓展着,第三方批发平台“药京采”于2017年3月上线,该平台将上游药企、医药公司及 健康 产品供应商和分销商与下游药房连接起来。

打通医、药联动,实现闭环

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上升、 健康 意识提升都在表明国民的 健康 需求不断增加,充满机遇的医疗 健康 市场一直是互联网巨头的重点布局的赛道,伴随着近年解除对处方药在线销售的管制、互联网医疗服务正式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等医改政策的持续推进,外界也对互联网医疗满怀憧憬,一度认为互联网医疗将是解决中国医疗体制难题的重要力量。

互联网医疗赛道全景涉及诊前、诊中、诊后的各大环节,典型的场景包括:轻问诊、网上预约挂号、在线问诊、 在线购药、 健康 管理等。对于互联网医疗的 探索 ,共通的策略就是打通“医”、“药”、“康”环节,形成一站式的医疗 健康 服务闭环。

BAT发力医疗领域已久,各自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布局逻辑,京东 健康 则是以电商基因为抓手、反向重构医患与大 健康 领域的商业模式。

招股书显示,京东 健康 通过零售药房业务和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实现「医、药联动」,打造了一个闭环体系。零售药房的买家同时是潜在高质量的医疗 健康 服务用户,而医疗 健康 服务用户又成为反哺零售药房和其他消费医疗 健康 服务的重要流量。

京东 健康 零售药房业务与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相辅相成,在医疗 健康 价值链上形成协同的闭环。零售药房业务将用户群导向京东 健康 的医疗 健康 服务,以进行在线问诊和处方续签。通过提供慢性病管理和家庭医生等服务,加上高质量的服务和品牌认知度,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又将用户流量重新导向零售药房业务,购买其他 健康 产品,如补品和医疗设备。两项业务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和共生的生态系统。

BAT巨头扎堆抢食

根据国家卫计委曾经预计,到2030年我国 健康 产业规模将显著扩大, 健康 服务业总规模将达16万亿元。这种万亿级别的市场上,BAT三员都不约而同的对互联网医疗市场进行了布局:

阿里系旗下的阿里 健康 ,目前市值达到2493亿港元;

腾讯投资的微医虽然还没有上市,但是也将估值目标定在了100亿美元;

而深耕行业已久的春雨医生也在最近拿到了搜狗的投资;

互联网巨头之外的金融 科技 巨头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好医生在2018年登陆港股,目前市值也超过1140亿港元。

尽管这个行业巨头扎推,赛道拥挤,但还么有一个绝对的胜利者出现。作为“互联网医疗第一股”的平安好医生,5年累计亏损近40亿元;最早探路线上医疗之一的春雨医生,兜兜转转也还没有能实现上市上的愿景。

由于同样在电商平台方面拥有巨大优势,最容易被拿来与京东 健康 作对比的企业就是阿里 健康 。从数据看,在年活跃用户数上,阿里 健康 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在净利润层面,京东 健康 表现亮眼。

猎云网

虽然互联网医疗前景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互联网医疗市场依然处在孵化期,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京东 健康 ,作为京东旗下成长最快、最年轻的独角兽公司,其成长速度甚至在全球都可以放在前列。而京东 健康 再造一个京东的想法如果实现,那么其未来也将不可限量。

或将成为刘强东收获的第4个上市公司

一年前,京东 健康 正式从京东集团中分拆出来,拆分之际就获得超10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了CPE中国基金(CPE China Fund)和中金资本(CICC Capital)等业内知名投资机构。2019年11月15日,京东集团披露京东 健康 A轮融资的投后估值约70亿美元。

2020年8月17日,京东2020半年报中透露,京东 健康 与高瓴资本就京东 健康 B轮不可赎回优先股融资签订了最终协议,高瓴资本预期投资额超过83亿美元,京东 健康 投后估值达到300亿美元。换言之,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京东 健康 的估值暴涨230亿美金,刷新了“估值增长最快的独角兽”的记录。

今年8月初,京东 健康 登上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成为“最年轻的独角兽”。未来京东 健康 将和京东数科、京东物流子集团三足鼎立,协同京东商城零售业务发展。

目前,京东集团为京东 健康 的控股股东,其通过其全资子公司JD Jiankang间接持有2,149,253,732股股份的权益,约占京东 健康 已发行股本总额的8104%。除此之外,高瓴资本通过SUM XI Holdings Limited持有449%的股份,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控制CICC e-Healthcare Investment Limited,持有237%的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完成上市,京东 健康 将会成为刘强东收获的第四个IPO——继京东、达达,以及即将IPO的京东数科之后的又一家上市公司。

今年6月,刘强东先后收获了两个ipo,首先是达达集团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京东集团作为达达集团最大股东持股高达474%。随后,京东集团完成二次上市登陆港交所,在港股市值近9000亿港元。招股书显示,刘强东持股京东147%,拥有高达784%的投票权。

除此之外,京东旗下独角兽京东物流、京东工业品未来都具备未来独立IPO的能力。今年4月24日,京东工业品已签署23亿美元A轮融资协议,由GGV纪源资本领投,红杉资本中国基金、CPE等多家投资机构跟投,投后估值超20亿美元,一跃成为工业品领域内估值最高的公司。

如今,京东数科刚于本月提交了招股书,京东 健康 也紧随其后递交招股书,刘强东在京东数科直接持股886%,加上另外三家公司间接持有的股份,合计持股5035%。

随着京东孵化的这一个又一个独角兽纷纷上市, 这两年,淡出公众视野的“东哥”,化身IPO收割机 。随着京东 健康 、京东物流、京东工业品纷纷奔赴IPO,“东哥”的财富将迎来一个三级跳。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张洋洋)讯, 折戟科创板IPO之后,京东 科技 或将改道港交所。

1月24日晚间,有消息称,京东 科技 计划于2022年在港IPO,募资10亿至20亿美元。

据悉,京东 科技 正在与美国银行、中信证券和海通国际合作推动上市事宜,京东 科技 可能会在上市前进行一轮上市前融资。

对此,《科创板日报》记者向京东方面求证,对方表示不予置评。

同日,证监会公布了京东 科技 《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包括普通股、优先股等各类股票及股票的派生形式)审批》进度,目前已进入接收材料阶段。

折戟科创板

京东 科技 融合了原京东数科及云与AI两大技术业务板块,现已成为整个京东集团对外提供技术服务的核心输出平台。

京东数科上一轮冲刺资本市场起点定格于2020年9月。彼时,上交所依法受理了京东数科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并按照规定进行了审核。

2020年10月16日,当时的京东数科回复了上交所首轮问询,但此后便不再有新的进展。

直至2021年4月2日晚间,上交所官网显示,京东数科科创板审核状态变为变为终止。彼时,京东数科称,此次撤回科创板IPO申请是基于公司自身发展战略考虑。

在这期间,中国金融 科技 行业经历了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商业环境骤变,京东数科亦进行了架构重组。

2020年12月,京东数科换帅,原京东集团首席合规官李娅云接任京东数字 科技 CEO,向京东集团CEO刘强东汇报。原CEO陈生强被任命为京东数字 科技 副董事长及京东集团幕僚长。同月,京东智能云业务并入京东数科。

2021年1月11日,京东集团宣布将云与AI业务与京东数科整合后,正式成立京东 科技 子集团,京东数科CEO李娅云出任京东 科技 子集团CEO。

2021年3月31日晚,京东再次宣布将京东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业务分拆给京东数科,总价值为157亿人民币。完成交易后,京东在京东数科的股权增加到约42%。

强 科技 ,弱金融

根据京东数科此前的招股书数据,金融机构以及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各占近一半,其中,京东金条和京东白条分合计带来的营收占总收入比重不断提高,从2017年的2638%增长到2020年上半年的429%。

在京东数科撤回科创板IPO这一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这家以金融产品为支撑的行业独角兽,正在弱化其金融底色,突出 科技 属性。

并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业务之后,京东方面称,整合后的京东 科技 集团实现 科技 板块的一体化协同,致力于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各类客户提供全价值链的技术性产品与解决方案。

这与公司2020年9月向上交所提交科创板IPO申请时相比,重组后的业务给公司业务范围和服务模式均带来较大变化。目前,打开京东 科技 网站,主页为清一色的技术解决方案输出,用意显然。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数科此前IPO目标估值高达2000亿元。如果港股上市传闻为真,京东 科技 相较京东数科的估值有所缩水。

“但拆除掉金融业务后,仅靠 科技 输出,利润不高且成长空间有限,京东 科技 未来以何种业务模式包装上市仍有待解决。”上述人士表示。

由于目前大量的未偿债务和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蔚来在一段时间内依旧面临财务方面的挑战


文 | 顾翎羽 李彪

编辑 | 刘以秦


2022年2月28日,新能源 汽车 品牌蔚来 (9866HK) 宣布通过港交所聆讯,以“介绍方式上市”。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上市方式,根据港交所交易规则,蔚来此次不募集新的资金或发行新股,而是将原有部分股份拿出来交易。蔚来称,这是为了不稀释原有股东的利益。


3月10日,蔚来以惊人的速度登陆港交所,首日开盘价为160港元,收盘价1589港元,港股市值达2652亿港元(约2143亿元人民币)。由于隔夜美股上涨,港股开盘跟涨,蔚来股价表现只能算中规中矩。


这是蔚来的二次上市,2018年,蔚来在美股上市,过去一年,蔚来美股股价跌幅达到70%。2021年2月9日,蔚来美股收盘价创下628美元的 历史 高位,总市值一度超过1000亿美元。截至2022年3月9日收盘,蔚来股价为2017美元,最新市值降至321亿美元。


涨跌之间,既有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也有蔚来自身的因素。


今年,蔚来已经连续两个月跌出新能源 汽车 交付量榜前三名,频频面临变慢了的质疑。新能源 汽车 市场正由资格赛向淘汰赛转变,2021年新能源 汽车 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148%,而2019年这一数字是47%,2020年是58%,以此推算,在20%渗透率的市场拐点之前,保持原有的扩张速度就意味着落后。


对2022年计划推出三款车型的蔚来来说,战略必须从稳健变向扩张甚至是激进,蔚来需要更多资金以及更好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这是蔚来的当务之急,乍看起来,此次挂牌不融资,并不能缓解这些问题。



介绍上市的玄机


2018年,李斌带着头顶“中国特斯拉”光环的蔚来赴美上市,目标融资20亿美元。然而,美国投资人普遍不看好,蔚来只融到了计划一半:10亿美元,融资额不足导致蔚来一度命悬一线。2019年末,蔚来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86亿元,股价暴跌至119美元的低点。


直到赴港二次上市,外界对蔚来的认知离不开“缺钱”。


蔚来称,赴港上市是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交易地点选择和更灵活的交易时间,将有助于引入更多的投资者,且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利。


这是事实,但不是全部事实。


市场普遍认为,随着中概股退市风险加大,监管层面对数据和国家安全的审查也更加严格,赴港二次上市已经成为了企业安全的退路。蔚来的特殊,在于其采用的介绍上市方式和时机。


简单理解,介绍上市是指如果一家公司已在其他交易所或板块上市,那么这家公司可以不用再发行新股,而直接申请在香港主板上市,获得一个股份流通的资格。


德恒上海律师事务所业务合伙人朱梁律师告诉《 财经 十一人》,相比常规IPO,介绍上市优点主要在于一是流程相对简单,审核时间相对较快;二是将企业融资和上市时间分开,企业可以在之后有需要时再融资。并非所有的企业上市均为了融资,当市场环境对融资并不友好,或是企业并无过多的融资需求时,这种上市方式给予企业较高的灵活性。


这正是蔚来当前的两难。事实上,在融资方面,蔚来已经慢了。在头部新造车势力中,蔚来最早登陆美股。然而在小鹏和理想相继完成回港上市后,去年9月,蔚来被传因为用户信托问题受到监管层质疑,错失上市窗口。


当时,一位接近蔚来投资人在向《 财经 十一人》谈及此事时表达了遗憾,“之后(2022年)再上市,新能源肯定还是被看好的板块,但是还能有这么好的估值吗?”


多位投资人向《 财经 十一人》表示,受到地缘政治风险以及市场流动性等影响,现在并不是一个募资的好时机。对于有充足现金的企业,应该避开这段“萎靡期”,去寻找下一个机会。


然而蔚来等不起了。


一位从事港股上市业务的律师向《 财经 十一人》表示,港股排队上市的企业不少,而在2022年1月4日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出台后,对企业数据合规的监管在加强。


招银国际研究部分析师白毅阳告诉《 财经 十一人》,和竞争对手相比,小鹏已经进入港股通,理想上半年也有希望进入,而纳入港股通意味着能吸引更多内地资金,股票流通性更强,因此蔚来在和国内投资者的对接上已经落后了。与此同时,还有不少二线造车新势力正在港股排队上市,车企对港股资金的追逐会进一步加剧。


蔚来不可谓不着急。根据蔚来披露的数据,在2021年下半年完成了一笔20亿美元的融资后,其现金储备在600亿元人民币左右。这种现金实力已经不输于欧美大牌车企了。但是,根据招股书,蔚来至今并未实现盈利,只是最近才从某些时期的经营中产生了正现金流。



根据招股书,2018年、2019年、2020年及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九个月里,蔚来分别产生净亏损人民币9639亿元、11296亿元、5304亿元及1874亿元。此外,尽管蔚来在2020年和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九个月产生了正经营现金流,但是在2018年和2019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负7912亿元和8722亿元,并且在2021年二季度和三季度的经营现金流为负。


也就是说,蔚来现在不缺钱,所以并不急于现在通过正规的IPO途径上市来获得资金。 按照香港上市的规则,上市后6个月内的控股股东并不能出售股份。如果之后有募资需求,也需要等到上市6个月之后才可以增发。


但这种不缺钱仅限于现在。 因此,蔚来此举要的是先获得一张确保安全的“‘船票”,上市后,蔚来发行的美国存托凭证可以与港股进行自由兑换,稀释潜在的“中概股退市”风险,但并不是真的不在乎钱了。相反,长远来看,正是为了打通融资渠道,才让蔚来要迫不及待“‘上船”。


在赴港上市的同时,为了扩大投资者接触渠道,蔚来表示,蔚来也已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主板提出以介绍方式第二上市申请,具体上市日期正在审核中。但是,赴新上市这条路是不是能走通,什么时候走通,这些依旧充满了不确定性。


无论是数据合规还是宏观经济波动,由地缘政治外溢的风险正在前所未有影响中国 汽车 产业。此次赴港,也标志着蔚来正在不遗余力拥抱内地资金,这在接下来的新造车肉搏竞争中格外重要。



新造车是众所周知的“‘烧钱 游戏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蔚来在2019年—2021年共完成了9次融资,方式包括可转换票据、存托股、战略投资,按最新的美元汇率计算,总计金额至少412亿元。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多样化的融资能力正在成为新能源 汽车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2021年10月29日,蔚来完成了一笔103亿元的碳中和新能源 汽车 租赁ABS。而在一周前的3月3日,蔚来又刚刚发行总规模达到103亿元的全国首单绿色新能源 汽车 租赁ABN,所获资金将全部用于 汽车 业务投放。蔚来正在建立从交易所和银行间双市场直接融资的能力。



财务问题并非唯一大考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蔚来的未偿还长期借款总额达到了98266亿元,同时在过去一年里,蔚来的员工人数规模几乎翻了一番。



由于目前大量的未偿债务和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可以预见的是,蔚来在一段时间内依旧面对来自财务方面的挑战,并且会借助更多渠道来获得资金。


但是,对正处于低迷的蔚来,融资显然不能解决当前所有的问题。


在蔚来的招股书长达87页的风险提示,除却中国越来越激烈的 汽车 市场竞争和蔚来自身公司经营风险,来自产能和运营方面的压力格外值得注意。


今年以来,蔚来 汽车 的交付量已连续两个月跌出前三。尤其是在同比增速上,较同行相差甚远,蔚来2月交付量同比仅增加99%,理想和小鹏 汽车 的同比增长率均超过250%。




这也和蔚来特性相关:作为一家早期将资金和重点都投向了用户和品牌建设的公司,蔚来选择了代工的模式生产电动车,早期并没有在自有产线和智能化方面重点投入。这一点成就了如今的蔚来,也导致了蔚来产能至今严重受制于人,智能驾驶短板也时常被诟病。


在蔚来的招股书中,也提及了与第三方合作造车会使其受到无法控制的波及风险影响。


蔚来正在试图变快,这种变快体现在产能、产品和出海多个方面。


产能 ,除了江淮蔚来先进制造中 的 产线升级改造,合肥蔚来园区第 个 产基地也在建设中,预计2022年三季度将正式开始 产。除了特斯拉上海工厂,国内几乎没有企业可以和这一建厂速度相比。


而在车型方面,蔚来今年推出三款新车型,被市场认为具有爆款相的ET7将在3月28日交付,ET5将在9月开始交付;第三款车ES7或于4月北京车展亮相。同时,蔚来也开始“降价”,相比过去50万元以上的价格,ET5的售价为328-386万元。对于一家定位中高端的车企来说,向下兼容市场似乎更被看好。中信证券预计,蔚来 汽车 2022年销量有望达到18万辆,同比增长约100%。


在出海 ,去年9 30 ,蔚来正式进军欧洲市场,开始在挪威交付。今年蔚来将会进军更多海外市场,包括与BBA正面相逢的德国。


但与此同时,在更加激烈的竞争面前,蔚来的短板将有更多暴露的风险。 随着宏观环境变化,电动车的关键材料,如铝、铜和芯 的价格上涨,蔚来的成本控制将会进一步承压。根据此前李斌在去年三季度财报会上透露,今年蔚来的 标是将整车 利率由18%提高到20%。也就意味着在产品力和供应链优化方面需要做更多努力,这并非蔚来过去所长。


带领蔚来赴港上市,是连续创业者李斌第四次经历上市。在过去,蔚来的成功首先是作为创业企业在资本运作层面的成功,而不是作为一家成熟车企的成功。


种种迹象显示,当下的新造车竞争已经驶入了深水区,竞争逻辑和对手都变得不同。没有一家新造车势力可以待在自己的舒适区。


蔚来需要体现更多在企业可持续性上的能力。从这一角度出发,多位受访的蔚来员工向《 财经 十一人》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蔚来过去经历过股价1元的低谷,也经历过60元的巅峰,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巨亏。如何在财富的得失前,在躁动的市场前,继续激发员工们的创业精神,是蔚来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这一问题并非蔚来独有。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传闻三大在美上市的造车新势力要集体赴港上市,背后原因是什么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