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网络诈骗的案例,第1张

多家机构宣传“无货源跨境电商”,称只要开店就可以躺着赚钱,倍受关注!其实,这种“无货源跨境电商”是赤裸裸的诈骗平台,换言之,这是诈骗团伙为了诈骗想出的新招数,看起来无需开店者投资,好像无套路,其实不然,这些诈骗团伙盯上的是开店者的货款,他们像搞杀猪盘一样,一开始让开店者又些许订单,让开店者尝到甜头,打消顾虑,后续便会突然有几百单,开店者看到单子多起来,自然开心,自然会垫付货款,而这个时候诈骗团伙便会“收网”,骗走开店者的钱,逃之夭夭!开店者被骗之后,便再也打不开所谓的网店,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丁先生就被骗了几十万,若不是反诈民警打来电话,他还不知道被骗!丁先生挂掉反诈民警打来的电话再想登陆网店已经无法登陆,丁先生在那一瞬间彻底懵了,他不敢相信他做生意这么多年,竟然也被骗子骗走了积蓄!丁先生立即报警,警方已经受理了此案,正在侦查此案!

网友热议

此事传到网上后,网友纷纷表示好深的套路,一般人真的很难识别这是新型诈骗手段!网友表示是时候认清现实了,若是有这么好的赚钱方法,又有谁愿意分享出来呢?毕竟,这样好的平台,平台搭建方自己就去发展了,根本不可能搞什么给他人开店,让他人躺赚的把戏!

警惕

诈骗团伙为了诈骗已经无所不能,介于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切莫相信天上会掉馅饼的好事,开网店可不容易,且看现在的网店亏损者无数便可以得出结论,不可能有轻松赚钱,保证不亏的生意!

多家机构宣传“无货源跨境电商”,对此你怎么看?

利用疫情进行电话诈骗的案例

利用疫情进行电话诈骗的案例,在现如今这种特殊的情况下,诞生出来的新型诈骗套路也是非常多的,我们难免会被骗取钱财,这是我们难以接受的,为大家分享利用疫情进行电话诈骗的案例。

利用疫情进行电话诈骗的案例1

1、冒充防疫工作人员骗局

不法分子以“卫健委”、“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名义给群众拨打电话或群发短信,或称进行线上排查,或者称“你是密接者或感染者”,亦或称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报告有异常,要求其配合防疫。

通过一番恐吓威胁,一步步索要群众包括 *** 、 *** 、手机号等的个人信息,并以发送信息确认为由,骗取银行验证码来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往往会对当地防疫形势先做了解,加上群众被告知是密接者或感染者时往往会有情绪波动,更加令人一时难以分辨真假。

提示

“我们恐惧的往往是恐惧本身”。恐惧会使人丧失理性,造成混乱。遇到核查的时候,要沉着冷静,理性应对。防疫人员不可能收集您的 *** 号、账户密码等无关敏感信息,而支付验证码更是绝不可透露给其他任何人,请注意甄别,谨防诈骗。

2、核酸检测“快速通道”骗局

群众因为工作或者是生活需要着急做核酸,但又怕麻烦怕风险、不愿排队。所谓“内部人员”或者“灵通人士”就利用人们的这种迫切需求,通过聊天群、伪基站大量发送“加急最快半个小时出结果”、“家里也能做核酸检测”、“保证出阴性报告”的信息,声称只要额外付费便能办到。实则这都是骗钱的套路。

提示

核酸检测没有“快速通道”,不要轻信网络上的小道消息和“私人渠道”。这不仅落入了犯罪分子的陷阱,更影响自身正常出行,伪造核酸证明更是违法行为。一定要在经卫健部门认证的医疗机构或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3、钓鱼链接和二维码诈骗

一些不法分子假冒防疫人员、社区工作者等名义,以加入聊天群、群发消息等方式,向发送冒充“密接自查”、“信息报备”的钓鱼链接和二维码,引诱点击或“扫一扫”含木马网址的虚假链接,并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和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从而群众个人财产。

提示

不明链接不要点!如果收到相关信息,可以在微信“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小程序的“同行密接人员自查”中自行筛查。

4、冒充“捐款”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多种方式,冒充慈善机构、医疗机构,通过募集善款的形式骗取财物,甚至通过转发真实募捐信息时将收款账号篡改为自己的收款账号诈骗善款,令人难以分辨。受疫情影响有很多人暂时失去经济收入,有不法分子将此做为可乘之机,以捐款返利为名,引导受害人多次转账,令人防不胜防。

提示

献爱心,一定要认准正规渠道,不要将捐献资金转入个人账户。别让自己的同情心成为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请提高警惕,如遇此类募捐诈骗,立即报警。

5、招聘防疫工作人员骗局

疫情防控期间需要大量防疫工作人员,不少人也很想加入志愿者队伍,不法分子瞄准这一时机,以招聘志愿者等名义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待群众主动联系后,向其收取报名费、体检费、培训费、防疫装备费、核酸检测费等各类费用,待支付费用后便拉黑失联。

提示

参与防疫工作一定要选择正规途径,比如各级团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招聘信息。一些招聘以高薪为诱饵、提前收取各类费用,很可能是诈骗,请小心分辨。

6、代购物资骗局

疫情防控期间,生活物资、防疫物资等成为紧俏商品,不法分子通过扫描小区业主张贴在小区的二维码等方式进入小区业主微信群,随后将个人微信昵称和头像修改为附近商铺采购人员,冒用采购人员身份发布相关生活物资等售卖信息。

并将自己的`微信收款二维码发到群内。同时,为获得更大收益,还谎称必须团购多件才能发货,小区居民便将购买物资的钱款纷纷转入该二维码账户。作案人员收款后便退群失联。

提示

购买生活、防疫物资应尽量通过正规平台购买,切勿轻信个人的兜售行为。仔细甄别网络卖家留下的及相关信息。

7、“特效药”骗局

利用人们对病毒的恐惧心理,不法分子冒充所谓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工作人员,谎称拥有特效药,诱导前往钓鱼链接购买,从而获取 *** 信息实施诈骗。

提示

目前,国内外并没有什么新冠肺炎特效药,不要相信和购买任何所谓特效药。若碰到短信或电话推销药品的,一律可以删除、挂断、拉黑。如若确实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寻求帮助。

8、冒充“班主任”类型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方式混入班级家长群等联系群,随后伪装成班主任等管理人员,以疫情防控为由,要求家长通过二维码、木马链接等方式向其缴纳疫苗、防疫检查费等费用实施诈骗。

提示

家长群等工作联系群应开启验证功能,核实群内人员身份,及时剔除身份存疑人员。家长平时可与老师加强沟通,便于孩子学习上的交流,也可及时确认收费等问题。更何况我国实施新冠疫苗免费接种,居民个人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

9、冒充熟人,自称“染病人员”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事先获得的,伪装成受害者身边的亲属、朋友,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谎称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现要求向指定账户缴纳所谓的“住院费”“治疗费”“医疗费”等实施诈骗。

提示

无论何时,接到熟人线上发送的转账请求,或询问 *** 、网银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时,须时刻保持警惕,要设法核实对方身份后再做决定。而疫情期间,在国内交纳医保的中国公民,无论是确诊病例还是疑似病例,只要按照当地政府的相关规定,及时进行隔离或治疗,就可以享受免费治疗新冠肺炎的政策。

10、电商、快递涉疫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网络黑市购买网购信息,以“快递包裹被检出新冠阳性、无法送达”为借口向受害者提出“快递销毁,但会赔付”的解决方案,或者谎称受害者订单受疫情影响导致延迟、取消发货,需要按指引 *** 作进行“退款”。

之后,不法分子会一步步引导受害者离开正规交易平台,添加的QQ、微信、支付宝等,套取 *** 账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或发送钓鱼网站链接、二维码等方式转走受害者钱款。

提示

此类诈骗属于“网购退款”的旧酒新瓶。遇到这种情况,应拨打电商平台、快递公司的官方客服电话,联系工作人员核实情况,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 作。

11、机票、火车票“退改签”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发送短信或者拨打电话,称“航班/列车因疫情防控被取消,办理退改签可获赔偿”,诱导受害者登录短信中的钓鱼网址或通过语音提示进行 *** 作,进一步套取 *** 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转走资金。

提示

疫情防控期间,若您接到退改签电话或短信,一定要拨打航空公司官方电话或登录12306等网站核实情况。

12、领取补贴骗局

不法分子冒充政府工作人员等身份,谎称根据国家政策发放补贴,需及时扫码登记领取,将受害者引导至“钓鱼网站”中填入 *** 号、密码、验证码等资料后,转移受害者资金。

提示

疫情期间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群众的补贴、补助信息,务必要通过官方媒体获得。对于主动联系您的一定要心存戒备,并拨打官方电话进行核实,不要点击不明链接、提供个人信息。

警方提醒

因情况紧急,流调人员会使用电话联系的方式,但“00”、“+”开头或不显示归属地的流调电话一定是诈骗电话,流调人员不会咨询与财产相关的问题,更不会向你索要 *** 号、验证码等信息。

1、正规理赔退款都是按原支付路径自动退款,无需缴纳任何费用。

2、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或“清查账户”,不会通过电话、网络通知你核查资金。

3、小额返利是诱饵,网络的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任何要求垫资的网络的刷单都是诈骗。

4、网上交友需谨慎,不要轻易相信“稳赚”、“内部消息”、“系统漏洞”等投资陷阱,网友教你投资理财的都是诈骗。

5、如遇诈骗或需要咨询,请拨打报警电话110咨询。

利用疫情进行电话诈骗的案例2

疫情之下需要注意的骗局有:用卫生纸冒充口罩,在网上虚假销售进行诈骗;伪装成公益机构募集捐款进行诈骗;冒充国家工作人员利用网络、电话实施诈骗;混进QQ家长群,假冒老师收学费进行诈骗;车船机票退改签诈骗等等。

一、用卫生纸冒充口罩,在网上虚假销售进行诈骗

2月9日—11日,山西省临汾市袁某在微信上发布出售口罩的虚假信息。远在江苏的被害人看到后,即联系犯罪嫌疑人购买口罩750个,付定金500元,看到快递单后,付清了尾款1750元。随后,被害人又分3次购买口罩并打款29530元。袁某每次均以快递3包卫生纸冒充口罩发给受害人。

2月14日,翼城县检察院接到公安机关通报后提前介入该案,当日对袁某作出了批准逮捕决定。2月18日,翼城县法院判处被告人袁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二、伪装成公益机构募集捐款进行诈骗

1月27日,蔡某使用其个人身份信息,注册了名为“武汉市慈善会”的微信公众号,并使用其下载、修改的武汉市慈善总会会徽对微信公众号进行修饰、伪装。该公众号开通后,陆续有多名群众通过网络搜索关注该公号,并通过对话功能咨询捐款事宜。27日16时至22时间,共有112名群众“捐款”8800余元。

2月4日,广东省揭阳市检察院提前介入该案, 2月6日,揭阳市检察院以涉嫌构成诈骗罪对犯罪嫌疑人蔡某批准逮捕。

三、冒充国家工作人员利用网络、电话实施诈骗

今年2月以来,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李某在网上查询各市县的养殖户注册信息后,冒充当地环保局工作人员给各养殖户打电话,以疫情防控期间不方便上门为由,核查养殖户营业资质及防疫防控措施,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收取被害人环保管理费、注册费、验资费、手续费等各种费用,骗取被害人钱财。共有20余名被害人被骗。

2月15日,咸阳市淳化县检察院批准逮捕了犯罪嫌疑人李某。

四、混进QQ家长群,假冒老师收学费进行诈骗

2月19日,河南省南阳市公安局梅溪公安分局接处警大队接到学生家长报警,称一骗子进入班级QQ群,冒充班主任头像,通知家长尽快交纳资料费、复印费等共计780元。十来分钟,11名家长被骗了9360元。

调查发现,诈骗分子混入家长群后设置与老师相同的头像和昵称假冒老师,以疫情期间学校安排统一收取学费、培训费、资料费等为由,引导家长们用微信或者支付宝转账,进而诈骗钱财。

五、车船机票退改签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发送短信或者拨打电话,称“航班/列车因疫情防控被取消,办理退改签可获赔偿”,诱导受害人登录短信中的钓鱼网址或通过语音提示进行 *** 作,进一步套取受害人的 *** 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将余额转走。

利用疫情进行电话诈骗的案例3

如何才能远离电信诈骗

在生活当中,我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一些被诈骗分子诈骗的案例吧。而且,有时候被骗的金额就是用百万来形容。想要远离电信诈骗,平时的时候我们就要树立一定的防骗意识,一定要做到,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只要提到钱,一定要谨慎再谨慎。除此之外,不要贪小便宜,诈骗分子就是利用人们贪小便宜来进行诈骗。你一定要知道,天下没有掉馅饼的好事。

除此之外,平时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个人 *** 和 *** 信息,不要将自己的任何信息泄露出去。还有,平时取快递的盒子要注意把自己的信息给销毁掉,然后再将盒子扔掉。然后,平时如果收到陌生电话和短信时,你不要搭理。

特别是一些让你点链接进去填你的个人信息,这种一般情况下都是诈骗,当你把你的信息填完之后,或许你就已经被骗了。平时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很强的意识,就是不要轻易将自己的身份信息和家人的信息泄露出去,比如说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等。

还有,如果想要保证自己 *** 内资金安全,平时的时候坚决不要向陌生人转账。如果遇到非要转账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核实对方的账户,不要让不法分子得逞。现在的电信诈骗是越来越可怕了,以上提到的大家一定要重视。

“双十一”临近,各大网络购物平台发起“促销”的力度日增,不少市民群众也准备投入到网购的热潮当中。随着各类电商平台的崛起,网购成为当下人们重要的消费途径之一。然而众多不法分子也伺机将黑手伸向了电商领域,他们不断翻新作案手段,导致近年来电商诈骗案件持续高发,严重危害到百姓的财产安全。其实,很多诈骗案件之所以成功,1/3靠各种技术,2/3通过心理手段让人上当受骗。作为普通群众,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

数据泄露“催生”精准诈骗

案例1:杨女士在某电商平台上购买了几件冬装,成功付款后接到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电商的客服人员,并清楚地报出了快递单号、收货地址等信息,随后以系统异常,需先退单再重新购买,并从提供 *** 号、 *** 号码等个人信息为由,骗取杨女士3万余元。

案例2:张女士在网上拍下宝贝之后,突然收到一个请求代付的链接,要求其在该链接中付款,声称在此付款有一定的优惠,并且确保正品。张女士看着这链接和官网的相似,便按照指示 *** 作付款。张女士因此被骗,损失数万元。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不法分子精心策划着各种骗局,不少消费者因此“中招”。不同于过去的“盲呼盲打”,现在通过买卖个人信息,犯罪分子能针对性投放信息,进行精准诈骗。《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84%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现象导致的总体损失约915亿元。

诈骗手法多样普通人难甄别

如今网络上的数据贩子随处可见,“黑客”和不法分子个人信息,再贩卖牟利,已形成一个巨大产业链。尽管我国网络犯罪打击力度在逐年增强,但仍跟不上大数据黑产的快速发展。而很多在线电商平台、婚恋平台、金融业务平台安全防护措施做得并不到位,给了“黑客”和不法分子大量窃取用户关键信息的可乘之机。

不法分子通过伪基站发送钓鱼短信、免费WIFI窃取个人信息、改装POS机提取 *** 信息等手段,就可以轻易用户 *** 信息,由此造成“卡在身上,钱却莫名其妙地被转走”的事件。此外,不法分子通过破解用户邮箱等多种非法渠道用户账户信息,用同样的密码尝试在不同电商平台进行“撞库”,窃取用户订单信息。或者通过在官网植入钓鱼链接更改订单状态,使其产生问题订单,诱骗消费者进行退款 *** 作。

提高信息安全意识是关键

面对诈骗案件,各个电商平台也都在寻求方法努力应对,利用各种途径提升安全防护等级。然而,安全是矛和盾的关系,互联网上没有绝对的安全。电商诈骗陷阱越来越多样,难以辨别。

安全技术只是辅助,作为普通老百姓,自我安全意识的提高才是最有效的防范手段。例如,不要将大额的银行借记卡、 *** 绑定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开启杀毒或防火墙等防护类软件,减少被钓鱼的情况;切勿轻易点开陌生人发来的链接,聊天工具中带有问号的链接不要打开,也不要复制到浏览器中打开;对于网络上的各类折扣信息要谨慎判断,不轻易转账、汇款;收到可疑信息后,一定要通过官方平台确认信息是否属实等。

当前很多人对于安全防范意识的缺乏,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宣传不到位。一直以来,我希望以一个安全布道者的身份,通过安全科普讲座,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安全现状及常识。而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媒体更应该发挥起信息安全知识普及的作用。比如加大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网络新媒体的信息安全公益广告的投放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强烈共识;针对新的诈骗手段不断出现的情况,通过编播新闻、制作防诈骗小品、情景剧、动画等形式多公开典型案例,并定期更新案例,让老百姓了解剧本式诈骗等的具体套路和手法,谨防被骗。

编辑:纪阿黎

(专家:谈剑峰,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知名网络安全专家,科普中国微平台原创首发)

2022年9月5日至2022年9月11日,我市共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8起,群众损失共计20024万元。立案数同比下降2173%,损失数同比上升9396%。
发案区域分布:无城镇8起(城北5起,城南3起),福渡镇3起,高沟镇1起,洪巷镇2起,开城镇1起,牛埠镇1起,蜀山镇1起,严桥镇1起。
发案上升的镇共7个,分别是无城镇上升2起,高沟镇上升1起,洪巷镇上升2起,开城镇上升1起,牛埠镇上升1起,蜀山镇上升1起,严桥镇上升1起。

二、发案类型、损失分析
刷单返利类诈骗9起,损失8757万元;贷款、代办 *** 类诈骗2起,损失360万元;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2起,损失1439万元;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类诈骗1起,损失1040万元;杀猪盘类诈骗2起,损失8298万元;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1起损失080万元;其他类型诈骗1起,损失050万元。
▲典型案例
2022年9月9日10时蜀山镇七河街道吴某(化名)报警称于9月5日在家中收到一条投资收益的短信,吴某(化名)点击短信中的链接下载并注册了一个APP,后又听从APP“导师”及“客服”指挥在该APP中的“字节跳动”界面转账投资。在几次转账后对方称有一笔投资有误,需重新投资才能将之前的收益全部拿回来。随后吴某(化名)多次转账后对方仍要求其继续转账,才意识到被骗。前后转账九次,共计损失71余万元。
▲诈骗手法
杀猪盘类表现形式:骗子通过制作虚假网页、搭建虚假交易平台,以高回报、高收益诱使受害人投资所谓的贵金属、期货、现货、理财产品等,进行虚假交易,进而将被害人投入的资金转走,被害人被骗。2022年1月31日至2月6日,安徽省芜湖市全市共发电信网络诈骗警情37起。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占4595%,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占1622%,贷款、代办 *** 类类541%。
案发区域:无为市8起;弋江区7起;鸠江区7起;南陵县5起;镜湖区4起;湾沚区3起;经开区2起;繁昌区1起;三山经开区0起。
受害人群体分析。性别:男性24人,女性13人;年龄:20岁以下4人,20-29岁13人,30-39岁12人,40-49岁6人,50岁及以上2人;职业:学生6人,个体户3人,公司职员14人,无业待业13人,教师1人。学历:初中以下12人,高中11人,专科11人,本科2人,本科以上学历1人。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跪求网络诈骗的案例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