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扶贫个人案例事迹

驻村干部扶贫个人案例事迹,第1张

驻村干部扶贫个人案例事迹

纷纷用积分挑选兑换生活用品。“没有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不配当扶贫干部;没有对贫困群众深厚的感情,做不好扶贫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驻村干部扶贫个人案例事迹资料,欢迎参阅。

“琴英大姐,您要的多功能拖把已经到货啦!”“谭叔,上次到您家,看您家水瓢坏了,这次是不是兑个水瓢呀这个月您的积分能换50块钱以上的商品呢!”在xx村加油站,数名贫困群众正围着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李俊,纷纷用积分挑选兑换生活用品。“没有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不配当扶贫干部;没有对贫困群众深厚的感情,做不好扶贫的事

扑下身子,她是xx村的村里人

时不我待,任重千钧。面对 脱贫攻坚 这场硬仗,李俊这样一位没有任何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的“80后”新人倍感压力和责任重大。

要使扶贫工作有的放矢,关键在于“摸清底子、开好方子、走出路子”。到xx村的第一天,李俊就迅速转换角色,把自己融入村里人之中。一连一个多月,她走村入户与老党员、群众代表、贫困群众促膝交谈,将村情民意摸清吃透,掌握精准扶贫的第一手资料。她还与村“两委”干部同心共谋,制定出《xx村2015-2020年精准扶贫工作规划》,提出了“科学规划、项目帮扶、能人带动、整村脱贫”的构想,得到县委挂点领导的赞许。

地处县城近郊的xx村,背靠中国历史上首座以商王太甲之名命名的太甲山,拥有诸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却因只有一条简易的泥石路,让游人们望路兴叹,修路成了xx村群众企盼多年的梦想。为发展xx乡村旅游,打通致富道路“最后一公里”,李俊积极协调,将建设xx旅游路列为脱贫攻坚、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的重点工程。在公路建设的那些日子里,身为村第一书记的李俊全身心地扑在公路建设上,与施工人员一起顶烈日,冒酷暑,一丝不苟地严抓施工质量。一条长8公里、宽55米的旅游公路在地图上缓缓朝外延伸,拉起了经济发展的牵引绳。

这条“最美农村公路”的建成,掀起了xx村乡村旅游的热潮。凭借着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xx村接待游客达80余万人次,拥有旅游从业人员200多人。应运而生的农家乐、土菜馆、特色民宿、旅游玩具和纪念品销售更是成为村里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村里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过去提高了50%。

把群众的事牢记于心,恪尽职守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是李俊执着的信念、不变的追求。地处太甲山一隅的东源小组,里弄小巷几乎都是坎坷不平的泥石路,为使这里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有根本改观,李俊一面为村里积极申报扶贫项目,一面发动群众筹集修路资金。在挂钩联系单位江西省建材集团的赞助下,仅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东源小组的里弄小巷里,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全部实现了硬化。如今,村民们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都会夸赞:“李俊真是名务实能干的好书记,为咱村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排忧解难,她是贫困户的贴心人

“脱贫攻坚,离不开扶贫干部一颗滚烫的爱民之心,只有对贫困群众爱得深,扶贫工作才能做得实。”这是李俊对扶贫工作的真实感言,也是李俊几年来以别样的爱心,尽最大的努力,力所能及地为贫困户办实事、解难题的真实写照。

67岁的贫困户邱灵通只要一谈到李俊对他的帮助,总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没想到像我这样的贫困户也能脱贫,幸亏遇上了李俊这样一位一心为贫困户着想的好书记!”

有一手果园管理技术的邱灵通,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辛勤的劳动,日子过得很是殷实。可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前邱灵通突发一场大病,腰部做了大手术,至今腰部还镶有钢板,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不幸接踵而来,他的妻子又患上了冠心病,经多方治疗,虽病情有所好转,但也只能干些轻微的家务活。家里的生活水平从此一落千丈,一夜之间由村里的殷实户变成了贫困户。

面对心灰意冷、失去生活信心的邱灵通,李俊一连几天到他家里进行家访,与夫妻俩深入沟通交流,根据邱灵通的技术专长为他们量体裁衣制订帮扶计划。李俊通过银行贷款和产业帮扶资金,为邱灵通筹集15万元专款,帮助他建起了35亩信木柚基地、4亩红豆杉基地和6亩板栗基地,注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年邱灵通的信木柚基地获得了净利润4万元,实现当年脱贫,他的脸上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之后,李俊又动员脱贫后的邱灵通,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带领村里的5户贫困户一同加盟合作社从事果业种植,承担起帮带农民致富的责任。

年近七旬的村民王宝金在外单身一人务工30多年一直未归。他听闻家乡扶贫政策好,加之年老体弱,在外难以谋生,便于2017年1月回到村里。听闻这个消息,第二天一早李俊就来到王宝金的住处,了解他真实的生活情况。面对王宝金一无所有、破烂不堪的危房,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和同情在李俊的心中油然而生。回到村里,一口热茶还没喝上,李俊就忙着给王宝金申报贫困户,四处为他联系临时住房。安顿好王宝金之后,李俊又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帮他拆除原有的旧宅,建起了新房。为解决王宝金的生活问题,李俊又让他担任村里的护林员,安排他到专业合作社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现在王宝金的生活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过上了安定、幸福的日子。

村里的贫困老人洪水花,二十年前儿子不幸溺水身亡,他独自一人抚养孙子,日子过得很是拮据,一幢旧房一直无力维修。李俊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到7万元资金,帮其建起了新房。当他为孙子上大学的学费犯愁时,李俊又第一时间把争取到的5000元助学款送到了老人的手里。

身为第一书记的李俊,无时无刻不把贫困户的事挂在心上,她把组织嘱托、党员责任和为民情怀融入这片红土地。

发展产业,她是致富路的引路人

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和关键,精准扶贫,重点在产业,难点也在产业。怎样因村制宜,如何以问题为导向选择精准的脱贫之路,成为李俊反复思考的问题。

李俊利用xx村成功创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和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优势,积极引导村里发展旅游产业。村集体投资200多万元新建了太甲青山旅游景区生态停车场,投资100多万元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创建太甲青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大力推进景区旅游特色一条街建设,为贫困户免费提供农产品销售专柜,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创办农家乐、农家土菜馆、特色民宿,让村民依托旅游资源,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就业,脱贫致富。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当地的旅游总收入就达700余万元,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一翼。

xx村种植水果历史悠久,尤以信木柚、马家柚闻名。李俊把特色水果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以党员为主体,发挥有一技之长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引领致富的帮带作用,让党员和贫困户结对,开展帮扶。同时,她指导村里按照“党员+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组建了1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具有xx村特色的扶贫产业。至今已初步形成了160余亩红心柚和马家柚、330余亩油茶树、600余亩红芽芋、268只鸭的种植养殖规模,每年可为每户贫困户增加3000多元的收入。全村66户贫困户,每年每户都能得到分红款2000元以上。2018年,全村66户贫困户有63户如期脱贫。

一、毛相林

男,汉族,61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

作为下庄村村委会主任,他带领村民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拔除穷根,是优秀基层党员干部代表。原下庄村四周高山绝壁合围,外出只有一条盘旋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自1997年,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达8公里的“天路”。

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时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蹚出了一条致富路,2019年,下庄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70元,让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大改观。2016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二、旦 正

男,藏族,41岁,群众,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江千乡致富带头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驻村干部的宣传下,旦正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新观念。他坚决不当贫困户,从思想上改变“等靠要”的想法,在驻村干部的安排下,他在公路建设项目中当小工,同时带领乡亲务工,带动贫困群众坚定信心、理清思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他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充分运用乡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等平台,带领一大批乡亲通过务工实现了脱贫。在他的带领下,恰曲纳村涌现多个争先脱贫的典型。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拼搏和辛勤劳动成功实现脱贫致富,为进一步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付凡平

女,汉族,48岁,群众,陕西省宜川县蒙恩农产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她被称为“黄土地上最倔强的女人”。18岁时,一场大火使她失去双手、容颜被毁,一夜之间失去3位亲人。后又因患胃癌、丈夫意外受伤,让本就潦倒的生活更加艰难。

2015年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她搭乘电商扶贫快车,先后创办了“云果飘香”宜川县蒙恩农产品、陕西蒙恩优选电子商务、杨凌蒙恩优选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公司年销售额由50万元增至3500万元。

她致富不忘众乡亲,资助2名残疾贫困学生,建立蒙恩优选扶贫助残平台,创办蒙恩优选智能供应链,优先吸纳残疾人、贫困户就业,并帮助乡亲建网店60多个,带动620余名残疾和贫困群众创业就业。

四、王传喜

男,汉族,52岁,中共党员,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20多年前,代村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村集体负债近400万元。1999年王传喜上任,立志带领乡亲们“拔穷根,摘穷帽”。

他迎难而上,带领党员群众把代村发展成为集体经济强、村民生活富的先进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2019年村集体经济总产值达到30亿元,村集体纯收入1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万元,比20年前翻了30多倍。

王传喜坚持边发展边用发展成果扶贫,2012年以来,先后建设“印象代村”等6个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了党建、科技、资金、人才等多种扶贫办法,帮助200多个村、10000多个贫困户稳定脱贫,扶贫总投资超过1亿元。

五、王昭权

男,苗族,50岁,群众,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四坳村村民。

王昭权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主动脱贫的意志和助人脱贫的义举,书写了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脱贫致富传奇。他克服身体障碍,手脚并用养牛,实现年收入2万元以上。

2018年1月,他主动申请“脱贫”并牵头成立村里第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动乡邻共同把肉牛养殖向周边村寨辐射壮大。目前,全镇养牛专业户已达776户,其中贫困户306户,肉牛存栏2185头,户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

他乐于“现身说法”,向干部群众分享不等不靠、不争不要、不屈不挠的精神及养殖经验。他的事迹被制作成视频在全县365个村展播,有力鼓舞并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公告

京蒙两地的共同推动下,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依托北京优质网络资源,与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多层次、全方位打造内蒙古特色优质农畜产品和文旅产业品牌,创新互联网新媒体下造血式、带动式、精准式消费扶贫理念,探索“互联网+新媒体+消费扶贫”新模式。截至目前,线上线下销售额达208098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户1993户、4464人增收受益。
启动“扶贫达人培训计划”造血扶贫,
培养优秀草原新媒体创作者
启动“扶贫达人培训计划”,组织锡林郭勒盟、兴安盟、乌兰察布市、阿尔山市4次线下培训和持续30次线上培训,共培训3380人,发布31208条消费扶贫信息,让全国11亿用户了解到内蒙古特色农副产品和好风光。另外,指导学员开通了13个头条店铺,成交838个订单,交易额127万元。“扶贫达人培训计划”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年轻自媒体导游、优秀扶贫干部、全职妈妈、民族手工业店主等不同职业的平台用户通过内容创作传播推广家乡美景好物,为当地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提供持续造血,真正实现“造血式”扶贫,带动家乡产业发展。
实施“山货上头条”带动扶贫
助力打造内蒙古优质农产品品牌
实施“山货上头条”项目,帮助32家扶贫企业完成销售平台入驻,销售特色农产品101359件,线上线下助推国贫旗县特色农产品销售额195398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户1993户、4464人。一是开展“山货上头条”锡林郭勒羊肉扶贫项目,打造消费扶贫“爆款”产品。邀请国宴大厨、抖音头部美食达人、当地内容创作者和三农创作者等,通过视频、直播、图文、微头条等形式,传播锡林郭勒羊产地环境特色、品质特点、特色吃法等内容,传播量达14328万次,品牌曝光量超过2亿次,宣传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带动字节跳动平台其他商家销售内蒙古羊肉产品12282件,销售额达2253万元。同时,项目联动当地企业通过提高收购价、消费扶贫、资产收益分红、定点帮扶、安置就业等机制,惠及735户建档贫困户,1830余人,有力的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增收。此外,通过项目宣传,内蒙古扶贫企业羊羊牧业与知名餐饮企业小尾羊公司达成7168万元产品订单,并与北京市匹夫涮肉、四季涮肉、丰茂串城等餐饮企业合作,开拓线下销售渠道。二是组织“内蒙古山货节”活动,集中推介国贫旗县优质农产品。先后开展“秋季山货节”和“内蒙古山货节”网络专场营销活动,集中推介锡林郭勒即食羊杂、兴安盟大米、赤峰敖汉小米、乌兰察布益生菌酸奶等18款产品,邀请抖音达人、本地达人和明星围绕内蒙古风土人情、美景好物进行内容创作,以优质的内容吸引用户关注,助力内蒙古脱贫攻坚。项目传播量达到23918万次,总销售商品73610件,销售额达4174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58户,贫困人口2634人,带动贫困户增收4148万元。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驻村干部扶贫个人案例事迹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