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陷阱多,你知道电商隐藏的套路有哪些?

电商陷阱多,你知道电商隐藏的套路有哪些?,第1张

不同用户购买同一款商品价格不同、会员价反而比非会员价更贵……电商购物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的套路已遭到多次曝光,但是相关的投诉依旧接踵而来。

“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平台利用掌握的用户数据,提供给老客户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贵的行为。

换句话说,就是平台利用消费者的某些消费惯性和依赖,或者某些特定消费者对特定产品的价格敏感度较低的特点,进行“差异化定价”。对于消费者而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白白比别人多掏钱,未免感觉被欺骗。

不少用户通过黑猫投诉平台指控京东平台对顾客实施“杀熟”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电商,市面上各类订票、网约车、共享单车平台,都成了“大数据杀熟”的重灾区。

1

京东“杀熟”套路多

l 不同用户优惠券不一样

4月3日,网友“茶茶vivi”在微博黑猫投诉平台发文控诉京东涉嫌“价格欺诈”,用户使用不同账号购买同样的商品,能用的优惠券却是不一样的。

该网友表示,自己和朋友使用不同的账户点击同一个链接同一个商品,在同一时间的前提下,平台给出的优惠券有差别。

从截图中可以看到,平台显示,使用优惠券后,朋友的实付单价比该网友便宜了20元。

l 京东plus会员无优惠,会员价比非会员价更贵

除了为不同用户推出“定制型优惠券”,还有用户反映,自己购买了京东plus会员,反而遭到强烈的价格歧视。

4月21日,京东plus会员“发芍的胖子”发现,京东app上非plus会员在购买iPhone 11时,平台显示,开通plus年卡会员预估优惠4484元。

难以接受的是,当该网友以plus会员账号点开同样的产品链接页面时,却完全没有任何优惠信息。

▲左图为非会员账户页面,显示开通plus会员优惠4484元;右图为会员页面,须完全按照原价购买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不少网友身上。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曝光,自己以京东plus会员账号购买商品,比非会员账号更贵。

该网友说道,“我对象给我发的京东链接,同样的链接点进去价格不一样!她不是京东会员,我是,本来想我买更优惠,但结果是我买反而更贵,那我买京东会员的意义何在?”

▲该网友公开的截图显示,自己最终购买同一个商品的应付价格比非会员的朋友贵20元

l 账户疑被拉黑

还有用户反馈,一直正常使用、不存在违规行为的京东账户,突然无法领取京东app上所有优惠券,但是换一个账号却可以顺利领取。

此外,用户还投诉称,“被限制的账号”还存在无法参与平台的优惠抢购活动、无法使用京豆兑换优惠券等情况。

据了解,该用户通过京东在线客服、电话客服投诉多次,却始终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反馈。用户透露,京东方面对领券的问题回应称,领券是概率问题,不是100%能领。账号没有问题,领券是抢购。

但用户认为,京东对某些账号做了限制。

2

京东“价格保护”疑云

不仅“杀熟”套路花样百出,京东日前在商品“价格保护”的服务上也槽点满满。

日前,iPhone 11系列机型在国内大幅降价,作为领跑3C产品线上销售的电商平台,京东也参与到这场价格战中。

在剧烈的价格波动下,京东平台上关于商品“价格保护”的规定引起了不少交易纠纷,有用户直指京东的“价格保护”政策套路多、形同虚设,客服说法前后矛盾。

某匿名网友投诉称,3月29日,自己在Apple产品京东自营旗舰店购买了一台iphone 11pro max,原价10899 元,优惠后10199 元。

4月3日,京东平台iPhione产品推出优惠活动。iPhone 11 Pro Max领券立减1600元,低至7999元。也就是说,该网友新买的手机在七天价保期内降价900元。

4月8日,该网友联系客服要求返还差价,京东客服驳回请求,不予处理。

从该网友与客服沟通记录来看,客服指出,价格保护政策是确认收货7天以内申请才有效。

对此,花朵财经4月23日以普通用户身份咨询客服相关规定,客服表示,购买的7天以内降价,就可以申请价保。

显然,客服说法自相矛盾。

不少网友都反馈了京东在“价格保护”规定上执行不严谨的问题。3月28日,网友“赵志阳00901”在黑猫投诉平台发起投诉称,自己在京东购买了一台联想小新pro13,买时候的价格为4999,店铺显示该商品可享受价格保护。

随后该商品在7天内降价至4499。第8天,该网友发现商品大幅降价,向客服申请价保退款,但客服表示概不退款。

该名网友表示,“7天价格保护就是你发现了就赔,不发现就算了?”

有用户对花朵财经表示,“京东平台上的价格保护细节很苛刻,套装价、秒杀价、有赠品的、无货的都不给保。如果钱不多强烈不建议找客服价保,容易上黑名单。”

3

无处不在的大数据“杀熟”

事实上,不仅京东、天猫、淘宝等电商平台均饱受“大数据杀熟”的诟病,各类订票、外卖、网约车软件俨然已经成了重灾区。

有用户匿名在黑猫投诉上指出,在某OTA平台购买机票,随着搜索次数增多,价格变得越贵。在价格抬高以后,换一个手机账号搜索同一个航班,价格却稳定在较低的价位。

“我认为平台就是在大数据杀熟,我越搜索价格越贵。”该用户发文说道。

网友Vagnhuge也公开分享了自己遭遇滴滴打车“杀熟”的经历。

他表示,自己使用2部手机、2个常用电话号码分别下载注册两个滴滴账号。其中一个长期用来扫码骑单车。他在续费青桔单车时发现,最开始每月9元,往后每个月连续涨价到12元、15元,费用每月都在增长;而另一个账号情况却不一样,使用次数不多,续费也曾中断过,同时间段内办理月卡的价格一直是9元/月。

此外,随着流媒体进一步渗透国内市场,在线视频平台也受到遭到越来越多“大数据杀熟”的投诉。不少用户反映,同样的VIP服务,用不同手机购买的价钱不一样。某些视频平台的VIP会员,在安卓或PC设备上购买的价格,比在iOS设备上购买便宜。

4

“大数据杀熟”违法吗?

2019年3月,北京消费者协会发布是一份“大数据杀熟”调查显示,5692%的被调查者有过被“杀熟”的经历。

不难推断,此类网络平台敢大肆“杀熟”,原因在于后台运作的隐蔽性较强,消费者取证较难,且少有人愿意花太多时间和精力维权。

有专家表示,价格歧视本质上是一种差别化定价策略,也就是商家在提供几乎相似的产品或服务时对不同顾客制定不同的价格。因为不同顾客的价格敏感性不同,支付意愿也大相径庭,因此,相对于“一视同仁”的统一定价,歧视性定价可以提高商家的利润。

商家出于抬高利润的目的,滥用大数据,这显然侵犯了消费者相关权益。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互联网平台有条件进行“大数据杀熟”,同一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已属违法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事实上,对于电商平台日渐泛滥的“杀熟”现象,我国已在法律上做出相关规范。

《电子商务法》第十八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这意味着,电商平台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价格歧视是不被允许的。即便电商平台要通过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也应该基于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前提。

大数据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电商、金融、智慧城市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本该用于造福广大群众的技术,如今却在部分平台的滥用下,沦为谋取利益、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工具,岂不悲哉?

杀熟,是一种对消费者信赖的挑战。
其实,不只是京东,很多平台都有杀熟的现象,譬如携程之流。
能杀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身产品的质量是具备一定消费者认可基础的,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的确能促进收益的增长,但就长远看,无疑是不可取的,对京东自身口碑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就京东产品而言,消费者真正认可的其实是其自营产品,其他第三方商家产品就个人而言,其实与淘宝商铺没什么本质区别,质量不会更好,价格反而会更贵,本就是以自营产品带动起来的品质平台,由于第三方的加盟,使得平台口碑的基础不再那么牢靠,如果再出现杀熟,怕是离倾覆也不远了杀熟,是一种对消费者信赖的挑战。
其实,不只是京东,很多平台都有杀熟的现象,譬如携程之流。
能杀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身产品的质量是具备一定消费者认可基础的,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的确能促进收益的增长,但就长远看,无疑是不可取的,对京东自身口碑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就京东产品而言,消费者真正认可的其实是其自营产品,其他第三方商家产品就个人而言,其实与淘宝商铺没什么本质区别,质量不会更好,价格反而会更贵,本就是以自营产品带动起来的品质平台,由于第三方的加盟,使得平台口碑的基础不再那么牢靠,如果再出现杀熟,怕是离倾覆也不远了杀熟,是一种对消费者信赖的挑战。
其实,不只是京东,很多平台都有杀熟的现象,譬如携程之流。
能杀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身产品的质量是具备一定消费者认可基础的,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的确能促进收益的增长,但就长远看,无疑是不可取的,对京东自身口碑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就京东产品而言,消费者真正认可的其实是其自营产品,其他第三方商家产品就个人而言,其实与淘宝商铺没什么本质区别,质量不会更好,价格反而会更贵,本就是以自营产品带动起来的品质平台,由于第三方的加盟,使得平台口碑的基础不再那么牢靠,如果再出现杀熟,怕是离倾覆也不远了杀熟,是一种对消费者信赖的挑战。
其实,不只是京东,很多平台都有杀熟的现象,譬如携程之流。
能杀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身产品的质量是具备一定消费者认可基础的,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的确能促进收益的增长,但就长远看,无疑是不可取的,对京东自身口碑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就京东产品而言,消费者真正认可的其实是其自营产品,其他第三方商家产品就个人而言,其实与淘宝商铺没什么本质区别,质量不会更好,价格反而会更贵,本就是以自营产品带动起来的品质平台,由于第三方的加盟,使得平台口碑的基础不再那么牢靠,如果再出现杀熟,怕是离倾覆也不远了

首先,大数据杀熟指得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画像,再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偏好,进行差别定价。大数据杀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网络购物、在线旅行业、线上打车等等互联网行业都出现了大数据杀熟现象,就连京东、天猫、滴滴、携程等等大平台也都成为过大数据杀熟新闻的主角。大数据杀熟通俗地说也就是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并且分析消费者的历史购买记录、职业、收入、年龄、性别、家庭状况等等个人信息,对消费者画像,实现“千人千价”。

其次,整治大数据可以直接立法,禁止商家利用大数据杀熟。消费者对大数据杀熟都是比较反感,让消费者感觉商家套路太多了,一点信任都没有,要想整治大数据杀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立法禁止了,例如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其中一些条款就是针对电子商务业大数据杀熟、刷单炒信等等不恰当行为的,文旅部也出台了《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更是直接禁止在线旅游业利用大数据杀熟,一旦被发现,最高可能面临50万元的罚款。

再者,大数据杀熟是建立在用户数据的基础上的,也可以通过立法保护消费者信息来整治大数据杀熟。差别定价早已有之,例如学生优惠、乘公交时学生、老人有优惠,购物时限购或者买的多有折扣等等,这些形式的差别定价,大部分人都是能接受的。然而大数据杀熟是“千人千价”,商家为了知道消费者偏好,不遗余力地渗透到消费者的影视中,各种套路也是层出不穷,这才是消费者反感的原因。目前《民法典》中就有针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条款。

最后,线上交易频频出现大数据杀熟,还是因为消费者彼此之间不知道对方的价格,也可以要求商家定价做到透明公正。虽然线上交易也是明码标价,但是因为大家都是通过自己手机来消费的,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的价格,看不到别人的价格,不像线下商店,一旦定价之后,每个消费者进店看到价格都是一样的。大家互相之间信息不通,商家才有机会给大家定不一样的价格,所以可以要求商家定价的时候做到“透明”。

“大数据谋杀”指互联网制造商利用自己的用户数据对老用户进行“价格歧视”或“价格欺诈”的行为。自美团被大数据大砍事件推到前沿后,消费者发现这一现象实际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平台的服务中。为探索解决“大数据管控”问题,规范网络市场数据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近日,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联合开展了“大数据杀戮”平台专项调查,召开了规范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行政指导会议。唯品会、京东、美团、饿了么、box、盒马鲜生、携程,去哪儿网、滴滴出行、如祺出行等10个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情况下用户在数据使用和管理上的情况,并对数据使用规则提出建议。代表“平台企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签字。

自美团被大数据大砍事件推到前沿后,消费者发现这一现象实际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平台的服务中。大多数用户已经对各种窥探隐私、推荐类似产品的应用程序感到厌恶,现在利用收集的大数据来扼杀熟悉的东西也不受欢迎,但它真的别无选择。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2019年初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9%的受访者表示曾被大数据杀死,883%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大量的电商平台、生活服务、网约车、OTA在线旅游服务,甚至视频、票预订等互联网平台都被曝光涉嫌“大数据谋杀”。新华社对此发表评论称,大数据透支消费者信任的现象无异于杀鸡取卵,忽视消费者权益无异于毁灭自己的未来。

为此目的,为了防止该事件再次被杀害,正在作出一项共同努力。2021年2月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了《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中国反垄断委员会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反垄断法》适用于所有行业,对包括平台经济在内的所有类型的市场主体一视同仁。指南中明确提到的平台是互联网平台。值得注意的是,该指南不仅明确了相关行为是否构成垄断行为的判断标准,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大数据杀戮”可能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歧视性行为。准则明确规定,不同的隐私信息、交易历史、个人喜好和消费习惯事务的同行通过平台在交易的交易不会影响识别对应相同的条件。

一、大数据杀熟被证实可申请赔偿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最新的规定《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通俗易懂的说如果利用大数据进行杀熟,侵犯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的话,可以申请3倍的赔偿,最少也是500元。也就说从10月1号开始(正式实施),线上只要发现一个大数据杀熟,那就可以用这个规定去质问他。保障了消费的权益也让那些利用大数据谋利的商家老实一点。

二、亲身经历体验会被杀熟

我想大家肯定用过某打车软件,没错,就是那个挺出名的软件。这个软件真的非常流氓,大数据杀熟可不是一次两次,关键是人家杀熟都是悄咪咪的,这次贵两元,下次贵1元5,反正就是各种小心思让消费者无法发现。

我是这么发现的。因为有一段时间我需要天天打车去学校培训,用这个打车的软件之后是22元钱。前两天的时候还真就是22,再往后突然就发现手机需要支付23,24那样,我就有点纳闷,当时我以为可能是车的问题。后来我一个同学问我离家多远,我告诉她之后她好信,用手机查看了一下价格,跟我说好远,打车要20块钱呢。

当时我就一顿问号脸,20块钱?老娘我差一点都要25了好不好。我说不对啊,我哪回打车都是22以上啊。于是我这个同学就把手机给我看,我这么一看就明白了,老娘被杀熟了。然后我就跟她开始取证,后来发现她经常去的地方用这个打车软件花的钱比我不经常去花的钱要多不到两块钱。虽然两块钱不多,但心里真不好受。我这已经算是忠实的用户了,结果这个软件竟然还跟我搞这个小九九,实在是有点败人品啊。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电商陷阱多,你知道电商隐藏的套路有哪些?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