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包青天这个人吗

历史上真的有包青天这个人吗,第1张

历史上真的有包青天这个人。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扩展资料

人物故事

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今广东肇庆)时。当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

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三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掷砚》的故事以这个蓝本创作的。

包拯 *** 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

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等等,演绎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青天

包公无私 流芳百世
为了父母辞官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倒坐开封府
包公先任天长(今属安徽)知县,后又升为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两任满后,他刚正清廉的英名已经传遍天下,因此调到了京城,任殿中丞,后来又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知谏院,还曾多次任地方官,如转运使。
在公元1052年,包公因为 *** 劾外戚张尧佐而触犯了仁宗,让他离开京城去任河北督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宋代的官制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区别,有"官"、"职"、"差遣"之分,历史上称为"差遣制"。其中官名只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叫做正官、寄禄官,简称为官。其他一些文官还有学士、直阁等头衔,是一种荣誉称号,叫做"贴职",简称为"职"。而担任的实际职务叫做"差遣"或"职事",有实际权力。但是前边还要加上"判"、"知"等限制词,表示你的官职也是暂时的,随时可以撤换,这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如"知县"就是临时让你做县长官的意思。如果官员没有"职",就是吃国家闲饭的人。所以宋朝官员太多,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加上军队数量大,军费开支多。官多、兵多,造成了宋朝的贫、弱,所以宋朝和辽、西夏、金的对抗一直处于下风。
转运使的职务在地方上也是很高的,仁宗并没有极力打击他,只是让他离开京城。因为这次所加的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所以后来的人们就称他为"包龙图"。
这次离京后四年,包公又被调回了京城,任开封府的知府。这是个很重要的职位,相当于现在北京市的市长,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是很显要的。在这个位置上,包公为了表示对皇帝向南而坐的尊重,在升堂办公时他就向着北面坐着,所以,后来的戏词中便有了一句"包龙图倒坐南衙开封府"。后来,包公又任右谏议大夫、三司使,最高的官职是枢密副使,是主管军事事务的副职,相当于副宰相。
包公无私 流芳百世
名声千古
在公元1062年,包公病到了府衙,不久便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虚岁,中国古代及现在民间的习惯)。朝廷追封为礼部尚书,并赠谥号为"孝肃",即孝道和铁面无私。由于包公一生为官正直无私,百姓称他为包青天,包老爷,士大夫们则尊为包公。
包公去世后,宋仁宗亲自率领百官吊唁,还派专使护送灵柩回到合肥,安葬在合肥城东五十里的大兴集,现在的包公祠有一副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总结了包公无私爱民的品格。
包公的声名流传极远,在世时已到了塞外,根据《甲申杂记》的记载,西羌的于龙呵在归顺宋朝后,对宋神宗说:"我平生最仰慕包公,他是朝廷的忠臣,我现在既然已经归顺汉族朝廷,就请求陛下赐我姓包吧。"神宗很高兴,于是赐他姓名"包顺"。"顺"即归顺。
以民为贵 开仓放粮
在包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常常不辞辛劳,深入下层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江南地区有一次发生了旱灾,百姓们饥饿得难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是件大事,必须事先请示皇帝,等批准以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但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就果断地开始放粮了,终于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
还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围受灾,百姓已缺粮断炊,而地方的官吏们为了虚报政绩、讨好上级,以利升迁,便隐瞒了灾情,置人民生命于不顾。不仅如此,还反过来逼迫百姓们交粮卖米。包公了解到灾情后,就给皇帝写下了《请救济江淮灾民疏》,要求立即纠正不法官员误国害民的行为,并予严惩。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称为"再生父母"。现在仍然在上海地区上演的戏剧《陈州放粮》就是根据这件事编写而成的,并非凭空设想。
劝止食盐专卖法
在公元1042年,宋仁宗实行食盐官营专卖制度,出现了很多的弊端。由于工作非常辛苦,食盐极为沉重,致使很多的差役、士兵、牲畜都不堪重负,人则逃亡他乡,牲畜累得常常倒地而亡。食盐供应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也影响了人民生活。
包公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专门去了陕西的解州(今山西运城)考察民情,并及时上奏朝廷,请求废止官营专卖制度,让商贩们自由经营,国家可以收税增加收入,这样就可以双方获利,百姓也方便。
仁宗采纳了包公的建议。施行新的食盐通商法后,国家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很多,人民也不再为吃盐而犯愁了。稍后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也对此制度赞叹道:"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

日本民间故事
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从前在日本的乡下里住着一对和蔼可亲的老夫妇。虽然他们努力工作,却依然很穷,几乎是三餐不继。有一天,老婆婆便告诉老公公说:“老伴啊,眼看着明天就要过年了,可是看看我们家的米缸吧!只剩下那一点点糯米啦,这只够做成一粒小饭团罢了。再这样下去,可怎么办才好啊?”这时候老婆婆的脸上露出了忧愁与失望的表情,对于新年即将来到毫不快乐。
但老婆婆立刻又乐观起来。她说:“老伴啊!虽然只有这些米,但我还是可以做出一粒好吃的饭团呢!”
老公公听了也觉得很开心。但就在他们谈话的时候,在那屋角的老鼠洞砣,有一群小老鼠围着老鼠妈妈哭闹不停,因为他们的肚子实在饿得受不了,便吵着妈妈要东西吃。但是老鼠妈妈真的是一点儿法子也没有,于是小老鼠们便“吱!吱!”的哭了起来。
老婆婆与老公公看了这种情征也很难过。“好可怜啊!还是将这业糯米给你们吧!不要再哭了呀!将这些糯米做些好吃的年糕,好好的迎接新年的来临吧!”老公公便将那些糯米给了这群饥饿的老鼠。
老鼠们得到了这些糯米非常的高兴,便赶快将糯米磨成年糕的材料,小老鼠们“碰!
碰!”的用子打着,准备做成香甜好吃的年糕。
当老公公和老婆婆正在吃稀饭的时候,看见了小老鼠们搬来了许多可以做斗笠的叶子,来到了他们的面前。老鼠妈妈说:“孩子们得到你们所赏赐的糯米都想要好好的报答你们夫妇的大恩。如今搬来了这些叶子,请你们收集起来,也许会对你们有所帮助。请不要嫌弃的收下来吧!”老夫妇看到这么多的叶子,心里非常的高兴。
老婆婆看着这些叶子,突然想到一个主意,便赶忙告诉了老公公。
“老伴,你看这么多的叶子,我们何不将这些叶子编成斗笠呢?如此一来,拿到街上卖了,还可以买些糯米啊!你说好不好呢?”
“真是个好主意!”老公公回答。于是他们就动手编起斗笠来了,小老鼠看到了也都跑出来帮忙。
好不容易的,他们终于完成了五个斗笠,于是老公公道:
“这样可以拿到街上去卖了。等我赚了钱回来,我就顺道买些糯米,还有胡萝卜跟青菜!”
老婆婆将那些斗笠叠起来交给老公公背着,于是老公公便在老婆婆和小老鼠们的道别中踏出家门,上街卖斗笠去了。这时候雪下得很大,地面上已经堆积了厚厚的一层。
“老伴!你可要好好的保重自己,路上要小心哦!”
没多久,老公公看见了前方站着六个人,他走向前一看:
“啊!原来是地藏菩萨啊!怎么头上都堆满了雪?”于是老公公便动手将地藏菩萨们头上的积雪挥去。
“老公公要到街上去卖斗笠。等老公公赚了钱,再回头买些糯米做成年糕来供养菩萨们。但现在我只有用这些雪做成雪球来供养菩萨,请菩萨们先忍耐一下吧!”
老公公说完之后便拾起地上的雪,做成一个个雪球然后将它们一一的放在地藏菩萨前。
他虔诚的默祷了一会儿,看看天色也不早了,于是便整理一下行子,赶紧上路了。
老公公来到了人来人往热闹的街上。这时候整条街道都是忙着采购年货的客人。
“来啊!来啊!胡萝卜白萝卜都有啊!还有上等的蔬菜水果哟!应有尽有,请赶快来买啊!”
叫卖的声音此起彼落的。看着这些卖蔬菜,卖米的小贩如此卖劲的叫着,老公公也跟着喊起来了:“要买上等的斗笠吗?快来买呀!上等的斗笠唷!”
尽管老公公那样使劲的叫卖,但是在这样的大年夜里,有谁会去买斗笠呢?等了好久,也没有一个人来。人们几乎都戴了斗笠出门的,因为雪实在是下得太大了呀。
“唉!像这样再卖不出,我看连糯米跟蔬菜红萝卜都没得买了呢。老婆婆若看我空着两手回去,一定很失望吧!”老公公叹气,边看着匆忙的行人发呆,心里一点法子也没有。
就这样也不知站了多久,太阳已经下山,天色暗了下来。
卖米和卖菜的小贩们也都将门关上,准备回家过年了。又过了些时候,渐渐的街上的行人已渐散去,只剩下寂静的街道了。
老公公又失望又疲倦的踏着沈重的脚步,走回那积了厚雪的路。这时候老公公听到寺庙传来了敲钟的声音“咚!咚!”月亮也升上来了。
“寺庙的钟声响起,今年已经结束了。我希望明年会是个美好的一年。”老公公心里默默的祈祷。
老公公一个人寂寞的走着,走着,好不容易才走到了村子附近。
当老公公抬起头看到白天的地藏菩萨,雪又覆盖了他们的头。于是老公公伸出已冻僵了的手,开始一个个的为他们清除头上的积雪,这时候的老公公已经饿得一点力形也没有了。
“菩萨啊!老公公今天一顶斗笠也没卖出去,本想买些年糕来供养你们,可是现在已办不到了。请你们要原谅呀!如今只剩下这些斗笠,如果不嫌弃,让我来为菩萨们戴上去吧!”
老公公于是将斗笠一顶一顶的帮地藏菩萨戴了上去,并且将带子系好。但是最后却少了一顶,原来小老鼠们给的叶子只够编成五顶斗笠,如今有六尊菩萨,这下可该如何是好?
六尊菩萨真够老公公伤透脑筋了,五顶斗笠,六个菩萨,真头痛。老公公终于决定将自己头上的布拿下来。当他解下头巾时,这头巾已经雪给淋湿了。
“没办法,只好请菩萨委屈一下了。”如此一来六尊菩萨的头可不必再受雪冻了,老公公于是蹲在地上,将雪揉成六个雪球,将它们一一的供奉在地藏菩萨面前,然后回家去了。
连自己的头巾都给了地藏菩萨的老公公,头上被雪覆盖得白白的。他大声的说:
“老婆婆!我回来了!”老婆婆赶忙从里头跑出来“辛苦你了,老伴。那些斗笠全都卖光了吗?”
“全部都脱手了。”老公公回答。老公公便将今天所发生的事情详细的告诉了老婆婆,还担心老婆婆会大发脾气。
但是,没想到老婆婆却笑了起来,一点儿也不生气,老公公感到很奇怪。
“这是好事啊!你做了这件好事我怎么会生气呢?外面这样大的风雪,你一定会被冻僵了吧?快到炉边来取暖吧,别冻坏了身子。”老婆婆说道。
这时,原本跟着老婆婆出来迎接的老鼠们,首先也是非常失望,但最后听了老婆婆这话后,也就跟着笑了。
“这是一个没有年糕的新年。”老公公对老婆婆和小老鼠们说。
结果,这一对老夫妇还是只吃些腌过的菜,拌着稀饭,咕噜,咕噜地迎接他们的新年。
这时老公公又有新的点子了,他说:
“虽然没有糯米,我们也可以假装现在正在做年糕一般。”于是他便用手掌拍着自己的膝盖,老婆婆也假装和揉着年糕,开始学做年糕的动作来。
正在这个时候,忽然从外面传来一阵阵“嘿哟!嘿哟!”的声音。这似乎是谁在拉着雪橇,用力哟喝的声音,老婆婆和老公公同时都听见了。他们觉得很奇怪,像这样寒冷的夜晚还会有谁在外面工作呢?不如出去看看。老公公正打算站起身来,忽然又听见有人说话:
“帮我戴上斗笠的老公公家在那儿啊?好心的老公公家在那儿啊?”
原来,这是今天被老公公戴上斗笠和系上头巾的六位地藏菩萨。他们拉着一辆很大的雪橇渐渐的往老公公的家走来。雪橇上面戴了很多的糯米、胡萝卜和蔬菜、味噌等等。
他们来到了老公公住的地方。
“老公公的家到了,好心的老公公就住在这儿。”菩萨们说完之后,说也奇怪,那一辆满载着食物的雪橇便刚刚好停在老公公的家门口。
接着,菩萨们便将雪橇上的米啊,蔬菜啊搬了下来:“嘿哟!嘿哟!”他们有节奏的喊着:等这些食物都搬了下来,便又走回原路。
老公公和老婆婆便将门打开,可是在那一瞬间,地藏菩萨已经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了雪橇的痕迹。老公公和老婆婆都被这些突来的事给吓得目瞪口呆的不知所措。
眼前是那些堆积如山的食物。面对着地藏菩萨所赏赐的东西,老公公和老婆婆都虔诚的合掌膜拜。
“谢谢菩萨的赏赐,地藏菩萨为了几顶斗笠而送的礼物,实在太厚重了,谎谢菩萨。”
老公公和老婆婆便和老鼠一家协力的将这些礼物搬进屋子里。这时候老婆婆便将那些积了厚厚灰尘的器具都拿了出来,准备做些好吃的年糕。
老公公与老婆婆吃了一顿非常丰盛的年夜饭。他们又把附近的狐狸,小熊、兔子也全都叫了过来一起享受这顿晚餐。
老婆婆的手艺是很棒的,只因为家里贫穷,一直没机会大显身手,如今地藏菩萨赏赐这么多东西,才有机会表现一下。小动物们边享受食物,边快乐的唱起歌来。他们就这样又唱歌,又跳舞的迎接新年的来临。
老公公和老婆婆非常感激地藏菩萨们所赏赐的食物,便一起带着许多好吃的年糕和食物,冒着风雪,来到了菩萨的面前。
这回老公公和老婆婆便将那些食物,很恭敬的供养在各尊菩萨的面前。
老公公双手合十,默祷着:“菩萨啊!多谢你们的赏赐,使我们过了个丰盛的新年!”
老公公抬头望着菩萨,那些菩萨们彷佛都微笑着一般。

包拯 (包青天)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
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於乡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 *** 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 *** 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 *** 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徵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於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馀。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於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於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於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著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於世。
包公无私 流芳百世
为了父母辞官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倒坐开封府
包公先任天长(今属安徽)知县,后又升为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两任满后,他刚正清廉的英名已经传遍天下,因此调到了京城,任殿中丞,后来又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知谏院,还曾多次任地方官,如转运使。
在公元1052年,包公因为 *** 劾外戚张尧佐而触犯了仁宗,让他离开京城去任河北督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宋代的官制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区别,有"官"、"职"、"差遣"之分,历史上称为"差遣制"。其中官名只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叫做正官、寄禄官,简称为官。其他一些文官还有学士、直阁等头衔,是一种荣誉称号,叫做"贴职",简称为"职"。而担任的实际职务叫做"差遣"或"职事",有实际权力。但是前边还要加上"判"、"知"等限制词,表示你的官职也是暂时的,随时可以撤换,这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如"知县"就是临时让你做县长官的意思。如果官员没有"职",就是吃国家闲饭的人。所以宋朝官员太多,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加上军队数量大,军费开支多。官多、兵多,造成了宋朝的贫、弱,所以宋朝和辽、西夏、金的对抗一直处于下风。
转运使的职务在地方上也是很高的,仁宗并没有极力打击他,只是让他离开京城。因为这次所加的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所以后来的人们就称他为"包龙图"。
这次离京后四年,包公又被调回了京城,任开封府的知府。这是个很重要的职位,相当于现在北京市的市长,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是很显要的。在这个位置上,包公为了表示对皇帝向南而坐的尊重,在升堂办公时他就向着北面坐着,所以,后来的戏词中便有了一句"包龙图倒坐南衙开封府"。后来,包公又任右谏议大夫、三司使,最高的官职是枢密副使,是主管军事事务的副职,相当于副宰相。
名声千古
在公元1062年,包公病到了府衙,不久便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虚岁,中国古代及现在民间的习惯)。朝廷追封为礼部尚书,并赠谥号为"孝肃",即孝道和铁面无私。由于包公一生为官正直无私,百姓称他为包青天,包老爷,士大夫们则尊为包公。
包公去世后,宋仁宗亲自率领百官吊唁,还派专使护送灵柩回到合肥,安葬在合肥城东五十里的大兴集,现在的包公祠有一副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总结了包公无私爱民的品格。
包公的声名流传极远,在世时已到了塞外,根据《甲申杂记》的记载,西羌的于龙呵在归顺宋朝后,对宋神宗说:"我平生最仰慕包公,他是朝廷的忠臣,我现在既然已经归顺汉族朝廷,就请求陛下赐我姓包吧。"神宗很高兴,于是赐他姓名"包顺"。"顺"即归顺。
以民为贵 开仓放粮
在包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常常不辞辛劳,深入下层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江南地区有一次发生了旱灾,百姓们饥饿得难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是件大事,必须事先请示皇帝,等批准以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但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就果断地开始放粮了,终于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
还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围受灾,百姓已缺粮断炊,而地方的官吏们为了虚报政绩、讨好上级,以利升迁,便隐瞒了灾情,置人民生命于不顾。不仅如此,还反过来逼迫百姓们交粮卖米。包公了解到灾情后,就给皇帝写下了《请救济江淮灾民疏》,要求立即纠正不法官员误国害民的行为,并予严惩。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称为"再生父母"。现在仍然在上海地区上演的戏剧《陈州放粮》就是根据这件事编写而成的,并非凭空设想。
劝止食盐专卖法
在公元1042年,宋仁宗实行食盐官营专卖制度,出现了很多的弊端。由于工作非常辛苦,食盐极为沉重,致使很多的差役、士兵、牲畜都不堪重负,人则逃亡他乡,牲畜累得常常倒地而亡。食盐供应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也影响了人民生活。
包公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专门去了陕西的解州(今山西运城)考察民情,并及时上奏朝廷,请求废止官营专卖制度,让商贩们自由经营,国家可以收税增加收入,这样就可以双方获利,百姓也方便。
仁宗采纳了包公的建议。施行新的食盐通商法后,国家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很多,人民也不再为吃盐而犯愁了。稍后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也对此制度赞叹道:"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历史上真的有包青天这个人吗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