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真的去死,第1张

我对拼多多的看法
定性分析
一,商业模式
拼多多是一家(新)零售平台企业(短短三年多聚集4亿多活跃买家),它能崛起绝不是偶然的,是有它商业逻辑的。
让我们回到原点思考:零售业的本质“物美价廉,得民心者得天下(消费者导向)”,也就是给用户(消费者)创造价值,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再加点基本的商业常识:
◆(零售商或平台)使用门槛越低, 用户会越多;
◆(零售商或平台)货卖的越便宜,规模会做的越大(想想沃尔玛,好市多,亚马逊,淘宝怎么变大的)
◆互联网存在规模效应,用方丈的名言:“越多人用越好用,越好用越多人用”。
拼多多是沿着这条道路吗?答案是肯定的。
拼多多能崛起是因为它在解决社会中的痛点,在创造价值
1,让农产品进城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民(村)好像是被遗忘的群体(除了农民工),很多人还是守着1亩3分地辛苦的劳作。
我是农村娃,以前做过很多农活,喂过猪,卖过瓜……,知道农民的辛苦。
农民种地没有讲究,都是看别人做什么就种什么,这才有一个镇,一个县,甚至一个市里种的都一样(不是合作社),比如开封的西瓜,中牟的蒜……,由于集中上市,并且没有销售渠道,结果经常是滞销(传统采购商很苛刻),以前我们种的西瓜一大车卖几十块钱,甚至倒沟里丢掉。
去年回去,看到家里的蒜苔滞销(不值钱),谁想要自己去田里免费摘(因为请个人每天差不多要100块,不划算)。
再想想我们在超市买的蒜苔多少钱一斤?
(这几天打电话回去,我爸说现在我们那里新鲜辣椒的收购价是025元一斤,便宜不?(挑剩的小个、差点的辣椒直接倒沟里啦!)
拼多多在解决这个痛点(让农民真正面对消费者,帮助农民开店,去掉中间环节,成立扶贫合作社,多多农园),让农产品进城。
通过农产品上行为农户增加收入,为城市居民提供实惠(个人很喜欢拼多多举办的“农货节”)。
中国有多少农民?这是个多大的市场?而且是刚需。
这是利国利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大好事,给农民和消费者创造了价值,拼多多让城市和农村更好的融合。
2,让工业品下乡
中国号称世界工厂,但很多都没品牌,在给别人做代工。
我做过外贸,经常跟国外的大零售商打交道,比如沃尔玛,家乐福……。特别是跟沃尔玛做生意,很痛苦,举个例子,我们以前做个电子产品,当时卖价120块,沃尔玛过来说100块,当你做好样品过去,第二次又说90块,等做好第三次又说80块,最后80块下单了,工厂毛利不到10%(沃尔玛卖100多美金),做吧不赚钱,不做又养不了工人(他们订单大,随便下个就几十万台),中国有多少(OEM)工厂面临相同的困境?
我们以拼多多上的扫地机器人品牌“家卫士”为例,这家给飞利浦和惠而浦代工企业生产的扫地机器人,同样的产品在中国(国际品牌可能过一遍保税区回来)惠而浦卖价是2199元,飞利浦卖1399元,公司自有品牌“家卫士”仅需287元。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随随便便都能举出一堆…… 。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红利,让中国制造变成别人的代工厂。中国未来要转型、升级靠什么?靠的是自主品牌的崛起。
拼多多“拼货”这个模式正好解决这个痛点,“拼货”(大规模定制化)这个商业模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效率提升的产物,比起传统的经营模式(备货,预估市场的需求,搞不好就亏掉),定制化可以提升效率,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及互联网精神。
1,对消费者(团结就是力量)
“拼货”模式是让消费者主导,规模化定制可以让消费者得到实惠价格。
消费者通过拼团(分享)来汇聚需求,就能以集聚的稳定需求去和上游供应商谈判,换来性价比的提升,这是模式创新带来的价格红利。拼团购买显然要比正常购买价更便宜,这是常识。
正如黄峥讲的:通过人和人的连接和信任来汇聚同质需求;只有服务好人和对人足够尊重,人群才能聚集成力量,我们才能将长周期零散需求汇聚为短周期批量需求,出现柔性定制生产的可能性,提升供应链效率,让价值回归劳动者和创造者; 新电商也希望通过人和人的互动,让用户更开心,类似多多果园这样的产品虽然只是初步尝试,但验证了一种可行性。
2,对工厂(集中优势兵力)
①“单品爆款”可以让企业更专注,提升效率
段永平教我们,做企业一定要聚焦。看看苹果,看看OV,这么大公司,做了多少款产品?
“拼货”这个模式基于“消费者主导”让好的商品卖的最多,体现互联网的公平,效率,和对优质厂家的奖赏(鼓励),是一种净化市场环境的良性循环。
②打造品牌,让企业更长久
代工企业转型很难,但不转型更难。
拼多多新品牌计划,通过工厂C2M直销提高商品的性价比,给普通人提供买得起的升级生活用品,让工厂直接面对消费者(掌握自己的命运),建立品牌,符合企业更健康,更长久发展。
这是个多大的市场?
这也是利国利民可持续发展的好事,给消费者和商家创造了价值。
黄峥说:拼多多未来(愿景)定位是“Costco + Disney”
个人感觉“拼团(大规模定制)+社交(分享)”的商业模式还是很靠谱的,更实惠,更快乐。
黄峥做过游戏,游戏的本质是给人带来快乐,社交(区)”的互动很重要,社交(分享)的本质也是给人带来快乐。正如黄峥说的:“我想建一座迪士尼,目前只有两个旋转木马” 。
但这个愿景还是很靠谱的,时间会证明的。有疑问吗?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跟创始人有很大关系,而且很难改变。
1,本分
黄峥说:拼多多价值观核心是“本分”。
本分这个词英文比较难翻译,大致意思是说“坚守自己的本职”,在我们这里有几层意思。
1要诚信,并成为值得信任的人
2要尽自己的本职,无论别人在做什么
3隔绝外力,回归初心,专注于做好自己应当做的
4不赚人便宜,即便我们能够
5出现问题,首先求责于己
对于拼多多管理层来说,本分意味着专注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我们可能不被理解,但我们总是出于善意,不作恶。
这话是不是很耳熟?跟OPPO的企业文化一样
看下大道如何评价黄峥
网友:拼多多的黄峥说受您影响大,把您看作是他生命中的贵人,他也用很短的时间把拼多多带上市。您怎么看待黄峥
段永平:做人、做事,快慢不是问题,人是一条好汉,快一点慢一点都是好汉。
黄峥有成功企业家许多必要的特性,我和他能相互不断深入地问问题,拼多多的企业文化也是抄的Oppo的。
短时间看拼多多会有机会也有问题,时间会是他做企业遇到的最大问题。给他更长时间,人们能看到他的

黄峥。拼多多的老板是黄峥。他是拼多多的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2002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2004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计算机硕士学位,随后加入美国谷歌。

拼多多是一个专注于C2M拼团购物的第三方社交电商平台,隶属于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2015年9月正式上线。
拼多多以独创的社交拼团为核心模式,主打百亿补贴、农货上行、产地好货等,于2018年7月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2022年1月19日,《2021年胡润中国500强》发布,拼多多位列第12名。
拼多多用户通过发起和朋友、家人、邻居等的拼团,以更低的价格,拼团购买需要的商品。
拼多多凝聚更多人的力量,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东西。
2016年7月,拼多多用户量突破1亿,获得B轮11亿美元融资,IDG资本、腾讯、高榕资本领投。
拼多多的二级处罚的原因有:
1、投诉。
这里包含品牌投诉和物流投诉。如果不小心收到买家的投诉,并且投诉率越高,越容易遭到拼多多的二级处分,尤其是大品牌。所以对于商品和服务都要做好质量的保证,物流方面虽然说是不可避免的,但能够选择一些性价比高的物流公司,尽可能的削减物流投诉。
2、炒信誉。
这里的炒信誉说的像是把有销量的商品改成新品,这样做虽然是能够让你获得更多的赢利,但你就违反了拼多多的规定,从而遭到拼多多的二级处分,一个月无法上新,损失当然也会更多。
3、放错类目。
如果宝贝放错了类目,比如衣服放到电器类,不要以为这样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流量,放错类目的宝贝权重不会高,更无流量可言,不仅如此,还会让你遭到处分,得不偿失。
4、纠纷率过高。
纠纷率是每个买家都会头疼的一件事,有时分遇到一些恶意买家又或者是误会的纠纷率,向拼多多申诉不成功,只能自己咽下这个苦果,纠纷率一旦到了一定的比率,就会被拼多多判为二级处分,所以要注重与买家之间的问题商榷。

拼多多大力进军农货市场,打开了农产品销售的渠道,对于农户来说好处多多,因为渠道多,所以销售以及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在此基础上还能保证农户的利润真的是非常好。我在拼多多上买过农产品,包括水果,地瓜等等,可以用很低的价格买到高质量的产品,而且运输的也非常快,通常三天到四天就可以收到了,而且收到货后完好无损。现在有两亿多农民靠种植为生,有四亿多人需要农产品,但有很多人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产品,农民种植这些东西又不知道销往何处。所以拼多多这一次大力进军农货市场,对于农户和消费者都有很大的好处。不得不说这是一次非常正确的决定,既能节约成本又能创造利润,最重要的是能让越来越多的人用合理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产品。拼多多一直在为低收入人群做贡献,无论是农产品也好,还是其他的日用百货也好,价格都很便宜,质量相对来说也是不错。我基本上购物都是用拼多多,因为我觉得拼着买会更便宜一些,而且同样质量的东西,拼多多的价格要低很多。从拼多多上买蔬菜基本是当天现摘现发的,所以质量很好,而且比市场的价格也要便宜一些,对于过年过节置办年货是非常合适的。拼多多大力进军农货市场之后,给农户节约了很多成本,让他们不会再为销路发愁,就相当于农户生产的产品马上就会有销路,而且收入也会比之前更多一些。所以我觉得进军农货市场就相当于拼多多在为很多人做贡献,既满足了消费者想吃新鲜蔬菜的需求,又满足了农户想要销售自己产品的需求,最重要的是省了中间商赚差价。

关于农村耕地谁来种的问题,先来说说我们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原来各家各户需要上交粮食时,无论什么样的地块都有人种,很多人家还会开荒种地。不过自从不用交粮食了,农民种粮心态就明显发生了变化,不再什么地都去种,而是有选择性的种地,偏远贫瘠的地块直接种油茶树、杉树、梧桐树等,有的也会任其自由发展,渐渐地长满了杂草。近些年,外出务工的人员明显增多,只有一些年龄大些的坚守那片熟悉的土地,平时村里也很难看到什么年轻人,正是由于年轻劳动力紧缺,老年人种地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只会挑选一些地块来种,剩下的要么给其他人种,或者什么都不种。未来中国的耕地到底谁来耕种?粮食到底谁来生产?微尘微视界对此有以下几个观点。

这几年很多农民明显的感觉到种粮成本上涨明显,因为农资、租金、人工等费用在涨,算经济账的话很难说有钱挣。就拿种植玉米来说,亩产量能够达到1200斤就比较不错了,这还得土壤肥沃,同时还得风调雨顺,玉米价格按1元/斤计算,亩产值就是1200元,把种粮成本出去后,能有个400—500元就非常不错。辛辛苦苦种下去,到头来还不如外出打工几天的收益,难免会打击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过也有不少农民,会坚持种一些口粮,因为觉得自己种的粮食吃起来更放心,不使用农药、化肥,采取传统种植模式,即使成本高些,也觉得是值得的。

现在很多地方改变了人们对农民的印象,原来种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如今机械化程度明显增加,各种现代化设施也较为丰富,无人机、远程 *** 控等越来越常见,这样的种粮方式的确有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农民很难适应,这也就出现了新型职业农民。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成为一种职业,新型职业农民有一定的门槛,既要愿意在三农领域发展,又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懂的对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这类农民

由于老一辈农民慢慢地种不了地,毕竟年纪大了,有点力不从心,而年轻人对土地没有老一辈人那样,有着特殊的情结,难免让人有点担忧,一旦老一辈农民老去后,种地的新生力量在哪里?实际上只要耕地资源还在,没有被挪用来做房地产开发,或者其他商业用途,那么种粮问题就有保障。现代化、机械化种植,并不需要那么多人力,将耕地资源集中后,再加上先进的管理模式,单产量的提升,反而会出现增产增收的现象,这也使得国内粮食供应量有保障。近年来,科研人员在粮食单产上的研究不断发力,以水稻为例,今年正向亩产1200公斤发力,第四代杂交稻有望达到1500公斤,这对国内粮食总产量来说,是强有力的支撑。

总之,将来的粮食依然会有保障,多地试点土地流转,实行“三权分置”,也是想把有限的土地合理利用起来,让那些愿意种地的农民有地种。现阶段很多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偏低,主要还是因为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种粮成本增加,而粮食作物的价格却稳中有降,遇到不利天气时,弄不好忙碌下来还得亏本。这种现状也是需要相关方面引起重视的,不能直接提高粮食收购价时,可采取其他渠道进行扶持,让农民觉得种粮有利可图,至少不亏本。对于进口粮源,也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可以有进口,但进口总量不宜过大。

“未来没人种地”政策好机械化保障种地底线
“70后”不愿种地, “80后”不会种地, “90后”不谈种地。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提速,很多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里工作、定居。这个问题时常见诸报端。
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农产品集中种植收割的时间较短加之大规模机械化手段的运用,许多人认为未来没人种地的情况不会出现。
山西省运城市56岁的老袁家里有十八亩地,他常年在城里打工,一年仅农忙的时候请假回家。“一年差不多只需要在家里待不到半个月,全部的地就可以收割完、种上。”老袁告诉记者。
当记者问及当他们年老种不动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那时恐怕没有人种地的问题时,老袁认为记者“多虑了”。
老袁告诉记者,在农村总有不出去打工的人,村里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就将地承包给没有出去打工的人,由他们去种。“反正现在都机械化了,种的时候有播种机,种好了也不用锄地,撒农药就行,麦子熟了后,收割机一收,再晾上一天,就有人到村里来收购。一个人种一大片地不成问题。”
在今年的两会上,社科界一位政协委员在小组讨论中谈到,他在基层走访时,一位县委书记也说,“明天谁来种地”的问题不用担忧,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假如越来越多的土地没人耕种,会导致土地荒芜、资源浪费,危及我国粮食安全。但实际上,这些年来粮食产量并没有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公布的数据,2014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103亿斤,我国已实现粮食产量“十一连增”。
如果种地的人数减少是事实,那么,粮食产量不降反增至少可以表明两点:种地的那些人,平均每个人种的地更多了;科技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带动了粮食增收。
“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种地还有补助,即使不想种也要把地种上啊!”老袁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出去打工,但许多人老了时总会回到家里,何况庄稼活好学。有句老话叫‘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干么咱干么’。所以,在农村,不会出现没人种地的事情。”

农民都往城里面去居住了,粮食,其实有那些粮食生产商来进行耕种。其实有心的人他们在市场上只要细心一点,都能够发现每个地区都会有一些粮食供应商。这些粮食供应商其实就是在当地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和集体化以及专业化的种植的。因为这些粮食供应商他们需要粮食,如果是农民耕种,那么他会到农民手中去收购粮食来进行生产销售,如果农民不种了以后他们会承包农民的田地来进行机械化生产。

这些粮食生产商将农民的土地收过来以后,他们会将土地进行一定的更改,然后有利于机械化 *** 作,这样不仅可以省时省力还能够在最大基础上实现种植最大化。普通农民种植所产生出来的粮食,不如他们所种出来的粮食产量要高,所以城镇化推进以后,这些粮食大多都是由粮食生产商和供应商他们承包进行种植的。毕竟他们做粮食供应商和粮食生产商,如果没有粮食,他们就没有办法从事这个行业,自然他们就得要去耕种,才能够继续销售和生产这些粮食。

大规模养殖户他们也会选择种植粮食来满足养殖需求。在农村虽然有的地方推进了这个城镇化,但是也有的人会留在当地搞养殖。很多农民都往城里跑,但是这些养殖户他们一般来说都会在人比较少的地方进行养殖,当农民进城以后他们就会承包这些土地进行耕种粮食或者耕种所养牲畜所需要的食物。

比如说一些养牛大户和一些养猪大户,他们就会承包大片的土地来种植一些玉米或者种植一些小麦。因为养牛也好,养猪也好,肯定是需要玉米和一些小麦或者水稻来提供给这些牲畜吃的,为了降低成本,他们也会进行种植的。从这些角度来看,自然就不用担心农民进城以后这些粮食没有人种的问题。

未来的农业一定会是机械化的,广大的农民都是需要转型的,土地会集中起来由机械来种植,其他的农民把土地交给有能力的公司或者是个人机械化种植,公司给农民以前土地相当的收入。农民转型为工人还能赚工资。
以下就是农业发展的趋势 农业也有40时代了
农业也是如此。从10的体力和蓄力劳动农业到20的机械化农业,再到30的信息化(自动化)农业,最后达到现代农业的最高阶段40。
“新一轮的工业化带来的重要变革就是智能制造,而农业作为工业生产原材料的提供行业和工业制成品的使用行业,也必将融入这场时代的变革中,在向智能化时代即‘农业40’时代发展。”李道亮说。
“如果把‘工业40’概念,应用到农业领域,有一定的可行性,特别是在畜牧业和种植业等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在何传启看来,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方面来自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的自身创新,一方面来自工业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而如今,由于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强力渗透,信息流的“无孔不入”以及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农业40”的生产、流通、消费三大领域将相互衔接,而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生产力的三要素也将发生本质性变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建华博士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农业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我国的现代农业40,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将成为必然。
“木桶效应”突出
在李道亮看来,“农业40”是一个新兴事物,我国目前还处在“概念的界定、内涵的丰富、示范工程设计”这一阶段,“农业40”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投资大,风险也大,具有典型的木桶效应。
在国外,根据区位差别,美国学者把现代农业分为都市农业、郊区农业和乡村农业。在广大农村地区,现代农业的重点是机械化和信息化,发展规模化的“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何传启向记者表示,在都市和郊区,现代农业借鉴“工业40”的理念是可行的,“但必须与有机农业相结合”。
“农业是高风险的产业,既与季节性和保鲜期有关,也与气候和市场变化有关。”何传启表示,要减少农业风险,就需要把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经营模式联系起来。单纯采用高技术,也许可以带来高产出,但未必有高效益和高回报。
众所周知,经济和市场是“物以稀为贵”。农业效率很高,农产品很丰富,农产品价格可能会下降。
“控制农产品成本的关键是控制‘相对成本’,而不是绝对成本,就是要作投入产出分析,或者成本效益分析,把农产品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价格的成本)降下来,效益最大化而不是效率最高化。”何传启说。
协同发展是关键
“农业40”的发展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关键,“突破涉及农业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迎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是‘农业40’走向现实的必经之路。”李道亮说。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领域还不是很大,当这场跨行业的变革拉开序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步伐开启时,传统农业如何有效地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毋庸置疑,涉及信息产业的投入前期成本巨大,一旦建成,为单个使用者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一特点使得未来产业进入的门槛越来越高。“农业生产想要发展壮大,就要学会合作和信息共享。”一位业内专家指出。
李道亮认为,我国农业专用传感器技术的研究相对还比较滞后,特别是在农业用智能传感器、rfid等感知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方面,许多应用项目还主要依赖进口感知设备。
在张建华看来,在农业物联网方面,相关的传感器技术、无线传输技术都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基本能够适合现代农业40建设的需求。“但要注意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与农业生产实际、与农产品市场流通等相结合。”
据了解,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中心、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已开始进行农用感知设备的研制工作,“但大部分产品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其产品和国外产品存在不少差距,离产业化推广还有一定的距离。”李道亮表示。
“‘农业40’是现代农业的最高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也可能会出现农业40的初级、中级、高级和终级等不同时期。”李道亮补充道。
延伸阅读
农业发展的“三部曲”
农业10:依靠个人体力劳动及畜力劳动的农业经营模式,人们主要依靠经验来判断农时,利用简单的工具和畜力来耕种,主要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为单元从事生产,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农业10在我国延续的时间十分长久,传统的农业技术的精华在我国农业生产方面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随着时代进步,这种小农体制逐渐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20:即机械化农业,是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生产工具,改善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条件,将落后低效的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先进高效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
农业30:随着计算机、电子及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自动化装备在农业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农业步入30模式。农业30,即信息化(自动化)农业,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局部生产作业自动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通过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构建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使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农业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实现普及应用。与机械化农业相比,自动化程度更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更大。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拼多多真的去死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