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为什么会成功?

拼多多为什么会成功?,第1张

在所有的报道,都会提到这样一句“在拼多多三年的发展历程中,几乎没人注意到它,而当它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时候,已然是一间规模过千亿的电商公司”。确实如此,作为一家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公司,拼多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几乎从未见诸于媒体,这背后既是拼多多自身低调的特点,也是拼多多发展的市场环境决定的。

也因此,大家在提起拼多多的时候,时常会有这样的疑问或感慨,为啥拼多多这样的公司能上市。其实不用想太多,拼多多做了别人没有做和不愿意做的事情而已,虽然上市之后,有很多的负面新闻以及声音,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创业者的坚持!

首先。最近拼多多疯狂出现在各个的节目中,成为各个节目的投资商。因为比较方便,用微信关注就可以进去拼多多页面,进行购买。所以大量的不管是粉丝还是被亲友安利的盆友们,也开始用这个软件,一开始抱有很大的期待,后来发现软件不能满足自己,当然就有一些心里落差。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不同需求,所以出现偏差很正常。就用一句话说是红了火了,是非就多了。

再来就是拼多多的确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相对于天猫京东这些比较有质量保障的网站,拼多多的质量保证就非常差了,而且里面某些的产品也比较稀缺。或者可能压根拼不了单。而且很多人觉得拼多多的东西,里面一些衣服裤子太便宜,就可能觉得是假的,毕竟一分价格一分货的道理。

拼多多可以说是最近几年面对质疑最多的电商公司,即使在整个互联网范围内也面临了极强的挑战。
最多的指责集中在几个方面:

但是拼多多还是在争议声中取得了快速的增长并且成功上市。
与我来说,这个案例的发展历程令人困惑。因为看不懂,所以需要补充新的视角。
想得到的答案是:

针对这个问题,梁宁老师总结了一个大背景和四个表现。

这个支撑拼多多业务的大背景是『消费升级』。任泽平在谈到消费变革的时候也提到,人民消费经历了『温饱-耐用品消费-住行消费』三个阶段后,逐渐进入『买健康买快乐』的阶段。消费升级的转轮由三种因素构成:

新生活衍生新消费需求,催生新商业产生,新商业构筑新生活,产生消费升级的结构性循环。

更具体地,这种消费升级有几个显著的表现形式。

也就是说,富人通过『交费』(出让利润)换取产能和库存的合理安排,穷人通过『交费』(保险费)换取生活品质的稳定。

综合概括这几个表现,可以套用颠覆式创新的 『价值网』 理论解释:低端的供应链,不属于淘宝的客户网络;低端的团购形式,不属于淘宝的业务网络;三到六线的人群,不属于淘宝的用户网络;微信的流量,不属于淘宝的流量网络。

回答了上一个问题,可以相对明确地看到新机会中的几个要素:低端供应链,低消人群,拼团,微信流量。

克里斯坦森提出的理论认为,创新是『基本要素的新组合』。
这个理论的基本假设如下:

这几个基础假设背后的机遇就是『未被满足的低端市场』。

低端颠覆式创新的关键步骤:

拼多多的组合式创新:

拼多多的技术曲线选择了『低端技术』:

拼多多将『单品拼团购物』这个用户体验要素做到了极致。

客单价(20vs200),获客成本(早期1元vs几百元)。
获客成本的巨大优势,让低客单价消费的发生成为可能————否则为了获得正向利润,需要强行拉升客单价。

阿里解决假货问题的路径是:天猫化。
对拼多多来说,用户和商家已经在升级:

如果拼多多完成天猫化,势必会给其他品牌完成低端颠覆创新的机会。
黄峥本人是这么说的:

可以看出,拼多多的志向在于『供给侧改革』。我们常说的供给侧改革往往指的是国企央企等产能过剩的基础行业,而拼多多所指的供给侧改革则是最接地体的民营生产要素。

红杉资本的分析中,拼多多一共有几种发展路径:

对业务的分类方式,其实体现的就是对业务的思考模式。

王兴的版图中,两个坐标分别是互联网发展阶段和领域,背后是互联网发展对行业业态影响的判断。
Web时代的核心逻辑是『索引』,做的工作是『连接』————将人和信息、他人、游戏、物品连接起来。
20时代的核心是『关系』,在各个领域中实现网络效应。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是『便捷』,通过触手可及的方式对已有的业态进行重构。

王慧文的认知中,互联网提供的都是『服务』。按照服务在线上还是在线下进行第一个维度的拆分;按照供给侧是提供SKU还是提供Location进行第二个维度的拆分。

王兴的分类法中,零售按照货的品类分类实物电商和服务电商。
黄峥的分类法中,零售按照匹配方式分为流量逻辑和人的逻辑。
阿里的『一』是『场』,养大流量并进行流量的再分配,匹配的方式是让人找货,手段是『搜索』。
拼多多的『一』是『人』,了解人的需求并促成更多购买,匹配的方式是让货找人,手段是『推荐』。
同样是拼团,传统电商的目的是通过流量带流量,拼多多的目的是借助人的推荐了解用户的喜好。

如果将『供给与需求的智能匹配』套用在巨头身上,会发现:头条连接任何信息,拼多多连接人和商品,快手连接人和视频,美团连接美食和骑手,滴滴连接乘客和司机,背后都是智能匹配在推动。

最近我在拼多多上了下了一单,而且买的是iPhoneXS Max————这次是真的高清大屏、双卡双待。
下单决策的过程是这样的:

从这个决策过程中可以看到几个事实:

《争议拼多多:如何在饱和竞争领域实现神奇的增长》-李善友
除了“假货”,拼多多还有什么? -梁宁
对话拼多多黄峥:我们不是腾讯系,我死了腾讯不会死 -《财经》

拼多多总是不按常理出牌,这些营销的手段,让他们在几年时间就成长了,有很多新用户加入到拼多多,买各种小商品。百亿补贴也的确很吸引人,退货包运费也是很多人很喜爱的。因为要在淘宝上买的话,还要单独去买运费险。同样的商品在拼多多买,就比在淘宝上买更加的优惠,因此有很多人都很喜欢拼多多,虽然拼多多给人的感觉并不是高大上的,但是也有一些铁杆粉丝。那么事件的始末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吧!

一,拼多多后续发展是不按常理出牌

拼多多的发展一直不按常理出牌,某宝和京东强势发展的时候,拼多多是后来者居上,占用了很多的用户。这些用户都是有重叠的,某一个用户可能会在淘宝上买东西,也可能在拼多多上,他们愿意花大价钱在某宝或京东买,但不愿意花钱在拼多多上买。因为他们对拼多多有一种刻板的印象,认为拼多多上面只能买一些小物件。比如说卫生纸,塑料袋,拖鞋等等,因为包运费又比较方便,搜索的类目比较精准,也不像淘宝要搜很多字才能找到相应的产品。

二,你看好拼多多未来发展吗?

虽然拼多多的用户很多,但是大部分人都已经习惯了用淘宝。一旦走入拼多多的世界,就会觉得拼多多比某宝好很多。这样的说法见仁见智,有很多人认为拼多多的东西质量不好,有很多网友在拼多多上买了水果,可是水果质量并不好,因此决定再也不在上面买。网购也需要擦亮眼睛,拼多多目前的发展还是不错的,毕竟有那么多的补贴,后续的发展要看他们怎么 *** 作。毕竟大部分网友都是买小商品的,再这样下去的话肯定是没什么利润的。

总之,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也不在意在哪个平台买。最主要是东西好,售后有保障,那么就会习惯的在某一个平台买,不会再跑去别的地方。

传统的营销模式和商业逻辑很简单:营销-广告-销售-成交,但这个商业逻辑却因为商业的环境、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冲击和影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广告的成本居高,效果反而降低了,同质化严重:

比如以前我打电视和报纸,只需要“花钱投广告”就可以“销售成交-赚钱”,那时拼的就是“资本+敢干”,你投的越多,就越赚钱,而现在不行,国内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是“死的”

一个缺少了“精神属性”的产品是无法满足“物质消费早已丰富的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这时就出现了第一个环节的“社交”,即产品由功能化物质属性,转型升级到“精神化属性”,这时我们强调的品牌要有“精神”

比如华为任正非、小米雷军、董明珠。社交化的第一次出现是在“产品品牌由功能性升级到精神属性。”

传统营销失效,转型互联网新营销,互联网营销从有四个阶段:流量为王、粉丝为王、社群为王、社交为王,而每一次升级,都是在解决“参于、分享、互动、荣耀感”,这四点就是“社交化的核心”

基于社群化的电商,什么是群?简单地理解就是“同类者聚”,社群就是你的公司、社群就是你的卖货平台、社群也是你的“提款机”,但是经营社群就更需要系统、团队化运营,其实社群经济就是“早期的社交化营销初级阶段”。社群营销提出一个要求:“参于、分享、互动、荣耀感”,这四点就是“社交化的核心。基于“社群化的电商”仍然在相当长时期内适用。比如,拼多多就是典型的“社群化电商”成功案例。

以前我们都是“营销-推广-销售-成交=熟人”,而这个“熟人”往往还因为你“产品不满意、服务不好”经常骂你,特点是:先买-后服务;而现在互联网的商业是:先和你在一起“群”里,或是通过自媒体成为“友”,这个过程就是“先社交-先服务-后成交”的过程。那我们说:社交重不重要?非常重要吧。

这里我们再强化本小段的二个重点内容:1、互联网改变了“熟人”与“陌生人”的逻辑关系;2、商业的成交逻辑关系也改变了:先社交-后成交;社交在前,这是在以后所有新商业运营法则中的核心前题。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拼多多为什么会成功?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