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苏宁为什么没干过京东

复盘,苏宁为什么没干过京东,第1张

虎嗅注:深交所发布消息,苏宁易购拟筹划控制权变更事项。这或许会是一个苏宁新零售转型失败的信号,这么多年来,这个庞然大物一直在流血,竞争对手却已跑得更快、更远。本篇文章首发于2017年6月30日,虎嗅分析了苏宁生意的核心数据,让我们一起回溯因果。

本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未经授权,不得使用。图中左一为张近东。

京东市值逼近百度,引发了一波J能否替代B的议论,而昔日家电零售霸主苏宁似乎已淡出公众视野。

5年前,张近东至少嘴上没把京东当成对手(原话是“他们还是小孩子,和我们不在一个重量级”);5年后,“小孩子”的市值已是“大人”的四倍(京东、苏宁最新市值分别为4000亿和1000亿)。

关于“京东做对了什么”的讨论已经有了很多,有必要候复盘一下,看看苏宁为什么没干过京东。

2011年,盛极而衰的开始

2012年3月31日,苏宁电器(002024SZ)发布了2011年报。没有人会想到,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最后的好日子”。

2008年11月,黄光裕被拘,国美对苏宁的威肋基本解除。

经过几年的发展,苏宁各项指标全面超越“友商”。2011年,苏宁营收、净利润分别达到9389亿和482亿,年末门店总数达到峰值——1684家(2009年为941家)。同期国美营收、净利润分别为598亿和184亿,门店总数1079家。

而那时的阿里、京东还没资格被苏宁视为“友商”。2011财年阿里营收、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和161亿;当年自营收入占比99%的京东,营收看起来高些,2011财年达211亿,但却亏损了128亿。

对即将到来的电商大潮,苏宁丝毫没有掉以轻心:

早在1999年,苏宁就开始研究8848并承办“新浪电品商城”;

2005年,苏宁组建B2C总门店并上线“苏宁网上商城”;

2009年,苏宁提出“营销变革”、尝试“实体店与互联网业务共举的战略”并将叠代到第三期的网上商城更名为“苏宁易购”;

物流建设方面,2011年末已有8家物流基地投入运营,另有10家在建、24家完成签约;

2011年6月,苏宁发布“面向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规划”,提出打造“具备全球化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2011年末,苏宁账面资金达2274亿并计划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55亿投入门店及物流建设。

2011年未,一切迹象都表明苏宁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不料却是盛极而衰的开始。

2012年,作秀与试探

2012财年,苏宁营收同比增幅仅为476%,扣非净利润却大跌456%至2515亿,2013年扣非净利润跌到307亿,2014年、2015年、2016年扣非净亏损均超过11亿。

苏宁再也不是“绩优股”了。

2012年上半年,苏宁易购实现销售额528亿。为完成全年200亿的销售目标,苏宁易购三管齐下:一是品类扩张,图书、百货、酒水、食品等等;二是垂直并购,最大的一桩是收购母婴电商“红孩子”;三是开放平台招商。

2012年8月,京东挑起价格战,刘强东宣称“未来三年大家电零毛利,保证比国美、苏宁便宜10%以上”,苏宁的回应是“价格必然低于京东,价差双倍赔付”。

根据财报,2012年苏宁线上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526亿。

通过比较,2012年苏宁各主要品类的毛利润率与2011年差异非常小。

原来张近东、刘强东合演了一场戏,赚足了国人眼球,让“上网买电器”这一概念深入人心 。只可惜,最终真正的受益者只有京东一家。

毛利润率几乎没变,扣非净利润却下降456%,钱到哪儿去了?

通过比对,发现在营收增长不到5%的情况下,2012年“广告促销费用”增加近4亿、同比增幅326%;“租赁及仓储费”增加近9亿元,同比增长246%;“其它费用”增加5亿元,增幅363%;“人员费用”增加525亿,增幅146%。

虽然没有单独披露,带宽服务器、流量购买、线上广告、物流建设、研发投入等与电商业务相关的费用应当包含在上述四项费用当中。而在2012年,这四项费用合共增加了231亿元,刚好与扣非净利润下降数额相当。

未能开启“放量模式”

2013年2月,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6月开始“线上线下融合”,开始“从两个公司变成一个公司”,真正是易筋洗髓、脱胎换骨。

经过近半年的筹备,2013年6月8日(抢在“618”之前),苏宁正式宣布“线上线下同价”。如果说一年前是在演戏,这次苏宁可是玩真的了。与2012年相比,2013年苏宁的主营业务毛利润率下降了25个百分点,并逐年下滑。

2014年,苏宁线上自营业务收入226亿,同比增幅仅为32%。同期,京东自营业务收入达1085亿,同比增幅62%。

2013年、2014年线上自营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仅为21%。

2015年开始,情况才出现转机,苏宁线上自营业务收入先后越过400亿、600亿。2016财年,苏宁线上自营收入占比达到422%。

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线上购物习惯养成,而且苏宁在移动端取得突破。另一方面,与苏宁——阿里的深度结盟有关(注:2015年8月,阿里投资283亿成为苏宁第二大股东,同时苏宁以140亿认购2780万阿里股票)。

2016年报称“苏宁易购天猫旗舰店坚持自营全品类商品,2016年实现了商品、服务方面与苏宁易购的全面打通,销售增长较快,服务满意度稳步提升”。

张近东早就预见到零售的未来并开始电商实践。完胜国美之后,苏宁“兵强马壮”,张近东决心破釜沉舟带领苏宁“飞升”。

因缺乏电商基因,苏宁线上推广慢,流量获取成本高,付出巨额代价却没能按预期开启“放量模式”。直至2016年,在结盟阿里的背景下,线上营收占比终于突破40%。

相比之下,采取“保守疗法”的国美,2016年营收767亿,其中线上自营收入107亿,占比14%。

2010年以来,苏宁营收从755亿增至1486亿,增幅968%,年均复合增长仅为119%。特别是苏宁、国美的当家品种——视听产品(彩电、影碟)完全停滞。

回过头来看,苏宁“抢了个跑”,否则其在电商领域的建树会与国美不相上下。总体来看,代价沉重的“抢跑”性价比是可以接受的。

再议“线上线下同价”

假如门店保持高额利润,即便线上业务增速不甚理想,作为货真价实的“电商概念绩优股”,苏宁的市值不会逊于顺丰(3000亿左右)。

饱受争议的“线上线下同价”是造成苏宁业绩急剧下跌的根本原因。

当年苏宁心态是:买几块钱的菜都要讨价还价,老百姓买家电怎会多花几百块?线下如果比线上贵,早晚必死。

回过头来看,苏宁2013年推出“线上线下同价”有三点不妥。

一是时机偏早。

零售价随渠道、消费场景而异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且天公地道,一款酒在KTV的价格与超市相同才是咄咄怪事。

而且,网购家电从少数人的“探险”到获得广泛认可也需要一个过程,至少也要三、五年。在此之前,叔叔阿姨们还是要看看、摸摸,向服务员提出一大堆问题,获得满意的答复后才放心掏钱。苏宁太急于跟京东PK,顺道将老对手国美一军。

二是线上拖累线下。

同款商品在不同商家、不同城市的标价不尽相同,甚至相同商家在相同城市不同商圈的门店标价也经常存在差异。

在线下货比三家,需要付出很大时间和精力。而在网上,消费者能够轻易发现价格差异。

本来苏宁可用“易购”这个品牌与京东PK,线下的生意该怎么做还怎么做。“苏宁”与“易购”可以在后台协同,在前台则不必强调两者的关系。随着线上的壮大、线下的萎缩,再择机将两者融合。

尽管线上不可避免地被友商“逼平”,但这部分营收占比仅为20%,只要线下保持较丰厚的利润,苏宁可立于不败之地。

不幸的是, “线上线下同价”把京东的施压放大四倍加诸线下,使整个公司陷于连年亏损 (扣非)。

三是门店运营成本无人买单。

线上线下一同向友商看齐,不仅牺牲了毛利润率,线下门店的运营费用亦无人承担。

以2016年为例,租赁费用、人员薪酬、门店装修摊销、固定资产折旧、水电能源费等费用合计达106亿。假设其中60%花在线下门店、40%花在物流系统,则门店费用约为64亿元占846亿线下收入的75%。

不管规模多大,门店租赁、人工、水电、折旧等这些线上费用也得找人买单,否则无法避免亏损。

最大的变数:门店何处去?

门店是辛辛苦苦、一家一家开起来的,苏宁非常不舍得关掉。

截至2016年末,苏宁门店数已降到1510间,较2011年减少174间。即便门店销售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关店的力度也非常小。

近年来流行一种说法:线上流量增长空间有限而且越来越贵,线下才是真正的流量宝库。门店的客流非常优质、转化率非常高……但保有1500+门店的苏宁,线下交易额却呈现疲态,2016年交易金额846亿,比2011年少20亿, 线下高质流量的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即便线上业务(包括物流)做到京东水准,如果线下门店不能“物超所值”,苏宁的业绩也难有改观。

京东物流去年年度亏损同比扩大288倍

京东物流去年年度亏损同比扩大288倍,京东物流营业成本由2020年的人民币671亿元增加474%至2021年的人民币989亿元,京东物流去年年度亏损同比扩大288倍。

京东物流去年年度亏损同比扩大288倍1

港股公司京东物流(02618HK)公布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年度业绩公告。

2021年,公司全年营收为104693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427%;年度亏损15661亿元,同比增长2879%;每股净亏损319元。

公告显示,总收入增加乃受来自一体化供应链客户收入增加278%及来自其他客户收入增加895%所驱动。其中,来自一体化供应链客户收入增加主要是受公司的外部一体化供应链客户数量增长以及ARPC增加所带动;来自其他客户收入增加主要是由于其他客户的数量增加导致公司快递快运服务的业务量增加以及于2020年8月收购跨越速运。

业务层面,公司主要聚焦于快速消费品、家电家具、服装、3C、汽车和生鲜等六大行业,提供行业特定的解决方案和服务产品。2021年,公司的外部一体化供应链客户数量取得了较高的增长,达到746万家,同比增长417%。2021年单客户平均收入(ARPC)达到3414万元,同比增长92%。

此外,公司亏损增加主要是由于(i)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亏损增加;(ii)COVID-19相关政府支持优惠减少;及(iii)公司致力加强和扩大物流网络,包括增加公司的运营人员数量、仓库面积、综合运输线路数量及其他物流基础设施。

京东物流去年年度亏损同比扩大288倍2

3月10日,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年度业绩公告。报告期内,录得年度亏损15661亿元,同比增长2879%,每股净亏损319元。

公告披露,2021年,京东物流总收入达到人民币1,047亿元,同比增长427%,其中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为人民币591亿元,同比增长727%,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565%。2021年单客户平均收入(ARPC)达到人民币341,424元,同比增长92%。

除此之外,营业成本由2020年的人民币671亿元增加474%至2021年的人民币989亿元,公告表明,营业成本增加亦由于COVID-19相关政府支持优惠减少所致。租金成本由2020年的人民币66亿元增加435%至2021年的人民币95亿元,主要是由于扩大租赁仓库、分拣中心及配送站,以支持京东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及物流服务的增长。

2020年及2021年的毛利分别为人民币63亿元及人民币58亿元; 2020年及2021年的毛利率分别为86%及55%。毛利率降低主要是由于COVID-19相关政府支持优惠减少且京东致力加强和扩大物流网络,包括增加运营人员数量、仓库面积、综合运输线路数量及其他物流基础设施。

京东物流去年年度亏损同比扩大288倍3

京东物流10日发布2021年财报,公司2021年总收入同比增长427%达到1047亿元,其中来自外部客户收入达591亿元,同比增长727%,占总收入比例为565%。这也是其上市后发布的`首份年度业绩报告。

早在2017年京东物流正式独立之际,公司就制定了“五年收入规模过千亿、外部客户收入占比过半”的战略目标,如今这一目标已提前超额实现。

根据财报,2021年,京东物流一体化供应链客户收入达711亿元。强劲的营收增长来自于一体化供应链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单客户平均收入的提高,2021年京东物流外部一体化供应链客户数同比增长417%,单客户平均收入超34万元。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东物流已运营超过1300个仓库,其中2021年全年新增仓库数量约400个。此外,公司在全国33个城市运营了43座“亚洲一号”大型智能仓库,其中2021年新增11座,深度覆盖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大大提升了偏远地区的配送时效。

同时,京东物流分别在长沙、北京进行5G应用试点,携手运营商探索5G全连接智能园区;并在全国部署近400辆L4级别自动驾驶智能快递车,在最后一公里配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1年,京东物流已拥有超30万一线员工,一线员工薪酬福利支出达358亿元,相较2020年增长近100亿元。

京东上市时间是2014年5月23日。此次上市是在美国的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京东的股票代码就是JD。京东全称是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它是一家自营的电商公司,京东自上市后,主要致力于各种电商、线上直销业务,迅速占领了电商平台的一席之位。

自2007年创立以来,十四年内,外界对京东物流的质疑声持续多时。“之前大家都认为京东物流烧钱,拖累京东竞争力,但恐怕当时没人能想到,京东自建的物流今天能够估值超过2000亿。”有长期关注京东物流的观察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如今争议开始消解,外界向京东物流报以更多的期待。“京东物流的市场期待值从老虎证券之前上线的打新项目可略窥一二。”老虎证券投研团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长远看,京东物流仍是稀缺标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向好,未来的京东物流仍值得期待。”

十四年创业路

如果说,2007年之前的京东只能算作亚马逊的效仿者,那么在2007年自建物流之后,京东才算真正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创业故事已被传阅多次。2007年,面对客户投诉到货慢、货品损坏等物流相关问题,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力排众议,坚持自建物流。当年8月,京东物流开始在北京小范围试点,2008年5月北京配送站开设5个站点。至2010年,京东自有配送已经覆盖北京五环内。

“当时的物流行业野蛮卸货、装货现象严重,乱象丛生,京东无法改变行业,只是考虑到自建物流能够降低客户投诉,吸引更多的用户来京东消费,所以就开始自建物流。”前述观察人士告诉记者。

到2010年,在野蛮生长的快递行业中,京东物流的用户体验可谓“惊艳”。“那会听朋友介绍说,京东商城买电子产品还不错,于是以货到付款的形式下单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很快就送到了。”一位在北京的京东长期用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忆自己的首次京东购物经历称。

不过真正让她记住京东的,是之后的一次购物体验。在京东平台的首次购物体验尚佳,这位用户又下单了一个热水壶,然而半天时间过去,该用户便后悔了这次“冲动购物”。“谁知道我刚准备取消订单时,京东的快递小哥就给我打电话说水壶送到了,哭笑不得,但后来还是签收了。从此以后我就记住了京东。”

尽管在用户端收获诸多口碑,然而京东物流从创立伊始,便面临无数的质疑。京东早期投资人、今日资本徐新曾做过测算,京东投资仓配一体的物流,单个城市单日配送2000单才有可能盈亏平衡。对于2007年日处理订单量仅3000单的京东而言,自建物流意味着长期亏损与烧钱。

并且,考虑到物流是一个人力与资产并重的重模式高投入行业,规模的持续扩张并不意味着烧钱的终止。2015年,阿里巴巴集团年创始人马云曾断言称,京东会被京东物流这种重资产模式严重拖累,影响公司的整体发展,而阿里只做平台服务,不建物流的轻资产模式,则轻松很多。

不过这一次,马云失算了,如今的京东物流不仅成为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并且也开始走向了自身“造血”之路。在实现了专业化与规模化之后,2016年底,京东物流正式向社会全面开放仓配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快递和物流云三大服务,2017年,京东物流从集团中拆分出来单独运营。

开放后的成效正在逐渐显现。聆讯资料显示,在2018、2019及2020年,京东物流营收分别为人民币379亿、498亿和734亿,其中2019年同比增长316%,2020年同比增长472%,而在2021年Q1期间,京东物流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641%,继续处于高速增长状态。

从外部收入来看,京东物流外部客户收入占比已经从2018年的299%、2019年的384%增长至2020年的466%。

盈利能力方面,尽管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京东物流净亏损分别为2765亿元、2238亿元和4037亿元,表面看来亏损加剧,但经调整后2018年、2019年亏损1615亿元、924亿元,2020年更是扭亏为盈利1710亿元。

据京东方面介绍,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相关的成本显著提高,外加其他经营费用,以及非经营性亏损,比如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经调整后的盈利状况,更能体现出京东物流已经拥有了自身的“造血”能力。

京东物流的未来

从对京东物流的打新热情,可以一窥投资者对京东物流的态度。

“京东物流是近期资产质量较好的打新标的,也是京东旗下第三家上市公司,”老虎证券投研团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由于此前京东健康上市时给资本市场留下充足的空间,上市首日大涨56%,短短几日便较IPO价格翻倍,因此,本次京东物流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参与,打新人数超过137万人,远超此前热门股京东健康和农夫山泉。”

不过开市首日,在短暂冲高之后,京东物流呈现下跌态势。在专业人士看来,这与京东物流发行估值及当下IPO整体环境相关,但叠加多方因素后京东物流的首日表现依然尚可。

“按照2021年京东物流营收预测,当下的PS估值约19倍,参照顺丰控股近3年平均21倍PS估值,京东物流当下估值合理,但与顺丰控股相比并不具备明显优势。”老虎证券投研团队指出,“叠加当下IPO环境较为低迷,京东物流首日表现符合预期。”

资本市场对京东物流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未来的成长潜力。需要注意的是,京东物流所在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市场,是外包物流的细分领域。与孤立的物流企业不同,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商有能力提供全面物流服务,包括快递、整车及零担运输、最后一公里配送、仓储及其他增值服务(如上门安装和售后服务)。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近年来,中国外包物流服务市场发展迅速,预计将由2020年的65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92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71%,高于物流支出总额同期的符合年增长率,外包物流服务渗透率预计将从2020年的44%增至2025年的48%。

“京东物流不是一般意义的第三方物流或快递服务商,”资深物流行业人士杨达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京东物流已在探索生产车间等生产制造方面的服务,并整合供应链多环节的服务,基于需求预测等帮助生产企业更精准对接需求。

同时,杨达卿认为,京东物流与京东商城、京东科技等构建的服务协同,超越了传统快递企业仓配一体化服务,并基于供应链流程优化,帮助品牌商建立敏捷供应链体系。此外,京东物流在物流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建立了优势,“这些使得京东物流具备了综合性的比较优势。”

而京东物流外部客户的收入结构变化,则是其独立化发展的直接证明。“目前,京东物流逐步涉足高端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服务,沿着产业链供应链挖掘新的利润源,也为京东在数字化供应链上生态圈开辟了新空间。”杨达卿指出,“未来或许不只是京东商城加持京东物流,而可能会形成京东物流基于庞大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持京东商城。”

总收入达1047亿元。
根据2022年3月10日京东物流发布的年度业绩报告中看到:京东物流去年全年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总收入达1047亿元,同比增长427%,其中来自外部客户收入达591亿元,同比增长727%,占总收入比例达565%。
京东拥有中国电商领域规模最大的物流基础设施,京东快递是京东物流的服务之一。

京东、阿里巴巴和亚马逊都是全球知名的电商企业,它们的年收入不断增长。根据2019年财报,京东的年收入为6729亿美元,阿里巴巴的年收入为6001亿美元,而亚马逊的年收入则高达2809亿美元。三家公司虽然收入有差距,但它们都在不断发展壮大,积极扩张业务。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字只是参考数据,由于公司各自的财务模式和行业的不同,数据可能存在差异。

根据媒体报道,京东近日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业绩,在这个季度中京东集团实现净收入1742亿元,比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292%,同时超过市场预期。再有就是2020年第三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76亿元。
京东2020年第三季度净收入中,日用百货商品的销售总净收入为581亿元,比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48%;净服务收入为228亿元,同比增长427%,值得一提的是,净服务收入占整体净收入的比例首次超过13%。
在京东集团公布的财报上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京东使用京喜迅速的打开了广阔的下沉市场,而且在过去一年中京东净增1亿多活跃用户中大约有80%来自于下沉新兴市场,新用户的增速创下过去三年来的新高。
再有就是,截至2020年9月30日,京东旗下的员工总数突破32万人(包括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相当于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美团这四家国内互联网大厂人数的总和!如此算来,中国每5000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在京东工作。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购物节上,京东平台上的累计下单金额超2715亿元,数据显示,264个品牌销售过亿。再有就是京东物流去除了众多的中间流通环节,让消费者在购物后可以较快的拿到商品,使得购物体验得到较大的提升。
最后就是京东集团CFO表示,未来京东会继续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购物体验,同时会继续打造供应链,为原有和新增的流量场提独特的供应链能力,这是京东与其它品牌最大的区别,也是京东最大的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京东的智能供应链在双十一期间帮助500万种商品进行销售预测。

根据官方的报道,京东的纯利润已经达到了494亿左右的人民币,这对于京东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因为经过几年的亏损之后,经销度的盈利水平一直在持续不断的上涨,而且将京东的服务和业务渗透到了其他的领域所带来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的。

京东这家公司在去年的收入已经达到了几千亿的水平,利润也已经达到了500亿左右的水平,我认为这对于京东未来的发展来说肯定是会有更多好的作用的,因为京东在发展其他业务的时候是需要利润的支持的股价也是需要利润的支持的,所以在未来各方面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一、京东的利润只会逐年的增加。

京东公司已经扭亏为盈了,而且其他公司对于京东公司的投资都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回报,我认为在未来的能力肯定会越来越强的,因为这家公司各方面的服务能力得到了市场上的这个得到了市场上认可的京东公司,肯定会获得更多的支持的,这种支持不仅仅是来自社会消费者的支持,而且也是来自投资者的支持,这两者对于京东公司的发展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未来必须要有更好的服务和盈利能力,才能够吸引这两群人。

二、利润增加对于股票价格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我认为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在资本市场实际上进行 *** 作,主要看的数据就是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结合京东公司已经做到了非常大的一个盈利空间,那么在未来还会有更大的盈利空间的,肯定会得到更多的人认可的,也就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入场

三、这家公司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的。

这家公司肯定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的,因为这家公司的服务水平一直在不断的优化,而且所拥有的产品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对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也在不断的扩大,所以肯定会得到更多的支持。

这家公司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收入和盈利能力,就是因为这家公司在社会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生活当中对于人类的服务也是非常周到的,所以才会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的,很多人其实是每年都会在京东进行消费的,并且消费的数量还是不少的。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复盘,苏宁为什么没干过京东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