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好物,如何更热?

云南好物,如何更热?,第1张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让藏在香格里拉山野中的松茸走进万千人家的餐桌上,也让深藏在大理州云龙县诺邓村的传承千年的诺邓火腿在电商平台上受到热捧……不仅仅如此,在来过云南的游客眼里,鲜花、水果、普洱茶、三七等云南好物数不胜数,是游客在机场、火车站离开时必须要打包两样的必选伴手礼。近年来,众多高原特色农产品销量正在迅速增长,云南好物正渐渐走向千家万户乃至海外市场。

蒙自市期路白乡苗族大妈出售生态黄瓜 杨峥 摄

2021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以正确的现代化观承担新使命,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全面提升我省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努力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云南好物将如何继续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又能积极布局国外市场?冲锋的号角再次吹响,围绕着上述热点,代表委员们热情发声,建言献策。

云南好物火吗?

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农产品出口逆势增长9%

“十三五”期间,云南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全面提升。2019年全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406万吨,全国排名由2015年底的第11位提升到第7位。鲜切花生产面积、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保持全国第1位,甘蔗、茶叶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2位。

去年,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在疫情影响下逆势成长,一些云南产好物正在持续走向国内市场的同时,也正走向国际大市场。2019年,“云系”“滇系”农产品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478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省区第一位,全国第6位。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农产品出口逆势增长9%。

云南农产品在互联网平台上的销量也一路上扬。阿里巴巴后台数据显示,2019年,云南农产品通过阿里平台销售额超过65亿元、同比增长22%。

保山咖啡豆 张彤 摄

打造品牌影响力,助力好物上行

截至2020年底,阿里巴巴数字农业已为云南18种农产品建立了分级标准。包括沃柑、百香果、糯玉米、阳光玫瑰、冰糖橙、雪莲果等。其中沃柑销量最多,成为全国最受欢迎的云南水果。

2019年,云南成为阿里数字农业布局的重镇。“未来,阿里巴巴数字农业将在云南省核心区域推动落实数字乡村,推进产地协同仓建设;推进云南省8市8州30余个县涉及到的30多个重点以及产地直供供应链体系建设,帮助本地商家完善标准化和供应链服务能力。”阿里巴巴数字农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开展绿色食品“名企名品”评选活动,是省委、省政府实施“绿色食品牌”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201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评选表彰10大名品、10强企业和20佳创新企业,作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重要抓手。嘉士伯啤酒、嘉华食品、勐海茶叶等一批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云南鲜花饼、大益茶等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商品。

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批“10大名品”获奖至今,销售增长率达30%至50%。“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6%,占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的203%。相关人士表示,绿色食品牌的深入实施,必将不断提升云南优质农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推动云南省绿色食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最终把云南品牌打造成为中国名牌、世界名牌。

拉祜寨村民在采摘木耳 张彤 摄

线上+线下窗口平台让好物随时可买

最近一段时间,在昆明机场停留过的旅客都发现机场有可以买到云南好物的商铺了。据介绍,云南“绿色食品牌”10大名品昆明机场展销中心自开业以来业绩蒸蒸日上,销售额从2019年11月的51万元递增至2020年12月的229万元,是昆明机场明星店铺。

云南航产投集团下属企业云南空港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向洁表示,云南“绿色食品牌”将成为旅客在机场或天猫云南“绿色食品牌”官方旗舰店随时随地购买到的地域文化浓厚、包装新颖独特、质优价廉、 健康 美味的云南优质绿色食品伴手礼,并借助机场的窗口效应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春节即将来临,昆明机场10大名品展示中心设置了主题年货街,给急于往来南北的游客提供购买服务。”魏向洁表示,云南航产投集团“绿色食品牌”线上线下新零售渠道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下一步,将在省政府培育龙头企业的政策指引下,持续做好合作品牌资源和渠道整合,通过品牌赋能云南“绿色食品”牌新零售渠道建设。同时,在云南省州市各机场以专营店或专柜的形式开设“绿色食品牌”展示营销中心,根据资源情况,在未来实现名品店在云南省内州市机场的覆盖。另外,在打造优质的线上展销平台方面,不仅在天猫平台上开设“云南绿色食品牌官方集合店”,还将陆续拓展其他线上平台。

好物更热要怎么做?

代表声音

田地直播,助力河口好物出省出国

河口口岸封关之后,以往的热闹景象也不见了。省人大代表、红河州河口县政府办副主任李志辉说,对于本地人的生活影响,更多的体现在边贸行业和 旅游 业上。作为一个边贸 旅游 城市,现在游客来到河口,可能不像往常那样能够买到那么多丰富的越南产品, 旅游 街上营业的商铺也关闭了不少,就连“小卷粉”店都冷清了。

“疫情的发生影响了边贸、做生意,很多人还是喜欢面对面来谈。”李志辉表示,河口边贸的优势就是区位,通过南溪河口岸跨过中越大桥就可以谈生意,一直以来大家都是这样做生意的,但是疫情发生后,也发生了很多改变。手机下单、视频讲价、网上签约也都出现在河口县最普通的边境贸易中。作为自贸区、口岸,河口“区县”也在积极做大跨境电商,越南客商可以直接在网络下单通过跨境电商进行采购。外循环通过跨境电商搭建起桥梁,内循环也在通过互联网加速自贸区“上云”。

在他看来,河口县有代表性的特产是香蕉、菠萝这些热带水果,作为河口的重点发展产业,香蕉种植、销售还要再找到更好的发展出路。近年来,河口县提出要打造热区的林果产业,诸如柚子、橘子等水果也开始初具规模。为了让河口的蕉农们“多卖一把香蕉”,让红心牛奶木瓜从河口卖到更远的地方,河口县各级政府积极牵线,找销路、拓渠道,县长、乡长和蕉农一起在直播间、蕉田里直播带货,带动香蕉等农产品的销售。向广大网友讲述了河口的“香蕉故事”,向网友们展示了河口浓郁的民族风情。

线上线下结合,充分用好东部资源

与国内大型农业集团合作,打造“云品店中店产品集群”

省人大代表、云南帅源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常英因工作关系,曾就云品出滇做过省外调研和拜访,“我们曾和北京首农集团、超市发、物美等大型农业集团、连锁商超做过深度交流,他们都非常认可云品的好,也非常期待云品能更多的进驻到他们的商超,但实体店里能看到的云品并不多。”据她了解,其中原因有不少云品缺乏产品行业标准,有的是不够规模化,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集群。“为了把云南好物推出去,我们链接了很多资源赋能,如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一县一品组委会、百县云品出滇组委会、云品荟、吴晓波金物奖新国货创新大赛等,我们都在努力的去做,且坚信一定可以做好,持续打造云品出滇。”

下一步如何寻找突破点?跟省外大型连锁商超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在商超里面开设“云品店中店产品集群”,里面包括应季云品、干货,按照七彩、八宝,全部产品细分化又集群化。“按照应季产品有节奏有统筹,提前营销活动先行,这个季节推什么,下个季节推什么,整个宣传可以提前准备,做得更透。”

一方面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打开云品走出去的渠道。另一方面,通过提升产品品质、精细产品标准,品牌塑造,包装升级,讲好产品背后的品牌故事,同时用 科技 赋能,健全产品追溯体系,让消费者明明白白看到云品的原产地 ,“从源头、溯源、品牌、包装、生产、资质检测等完善整个链条系统。”

常英说,通过对外合作、对内提质,把云品当作一个综合品牌来集中打造,整合资源,合力一起真正走出去。

昭通天麻 张彤 摄

委员声音

用基因标注“云南好物”的独一无二

四季冰雪的梅里雪山、冬樱花盛开的大理南涧……云南独特美景的背后就是云南生物多样性给世人的回馈。当“探寻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与“破译云南生物资源基因密码”结合,把生物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就是能实现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这才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政协委员、云南农业大学院长盛军说。

云南高原特产农产品种类丰富,如何打出差异化?“我们拥有强大的基因库优势。”盛军介绍,为了充分利用发挥云南生物多样性优势,云南农业大学建成了云南最大的也是全国最大的生物资源大数据库,通过这个数据库清楚掌握云南特色生物资源的基因组和数量。例如,茶叶,数据库现在拥有全世界最多、最全的茶叶基因组。从这一物种看,云南是茶叶的发源地已经从基因上得到了证实。云南很多的生物物种都有这样的地位。

在打响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叫响“云南好物”的这个层面,生物资源基因库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通过基因数据,我们能挖掘出香格里拉的松茸与东北的松茸有什么区别;可以分析出云南的生态功能下,食品的营养成分有什么特点;可以找出香格里拉松茸为什么独一无二。”盛军认为,基因比对,将有助于深度挖掘生物资源的云南特色、中国特色甚至是世界独特性,进一步实现生物资源的应有价值,为“云南好物”标注基因优势。最终,实现生物资源数据优势向 科技 创新和产业效益优势的转变,为世界提供发展绿色经济的云南样本。

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助力农产品品牌化突破

“你尝尝我们的主打商品——蜂蜜核桃。”省政协委员左红云从随身包里掏出掌心那么大的一袋核桃,“这是我的随身零食。”

左红云是南涧县红云核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云核桃”)的董事长。她和小小核桃果已经打了30多年交道,将南涧核桃、云南核桃卖到全国甚至国外,让“云南核桃”成为响当当的地域性名品是她一直以来的目标。

“云南的好东西太多了,很多都藏在深山少人知。说起大理南涧,云南人除了知道跳菜、打歌,都不知道还有核桃。”今年两会上,她的提案依旧聚焦核桃产业的破局与发展,希望通过全产业链打造,让云南核桃能够成为我省“绿色食品”牌中国的一个名牌、明星产品,成为从深山走向国内外市场的“云南好物”。

左红云希望政府在资金、人才、信息、税收、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引入龙头企业以及加强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能力、开发新产品。

去年,红云核桃与光明福瑞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明”)展开核桃精深加工物流园项目合作。“借力,借助他们的品牌知名度,来打响我们的品牌。”左红云说,通过与光明的合作,红云核桃的植物肽蛋白的提取生产线即将投产。“当核桃经过提取变成营养强化剂也就是营养品销售,农产品的价值就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也得到了凸显。”

左红云说,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希望未来5年我省能在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中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在标准化和品牌化方面取得突破,期待云南核桃成为“绿色食品”品牌产品。

培育高原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

“可以说,这些年我省高原特色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提升甚至是飞跃,但产品仍以初级产品为主,精加工、深加工等工艺滞后,品牌整体形象打造不够,未能完全通过数字农业实现产业融合。”省政协委员、云南东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昊城就此建议我省将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区域规划布局,形成集聚效应;推行绿色化和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及效益,发展高端、优质、安全、高效农产品,全面实施绿色生产、绿色加工和绿色物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放心云南”“ 健康 云南”“品质云南”。

“云南不仅有好物,还需要好的品牌。”李昊城指出,现在颇有名气的斗南花卉、普洱茶、通海蔬菜、宣威火腿、文山、新平诸橙等都属于区域性品牌。建议高原特色农产品在品牌建设中,打好“生态”和“文化”两张市场优势牌,通过建立“民族文化命名控制”认证体系,培育自己的区域品牌,在消费者的脑海中形成潜移默化的产品形象。

打造全球花卉交易中心,占领1500亿终端消费市场

“云花”产业历经40年的发展,无论在产业规模、市场供给、品种及市场覆盖等方面均居全国首位、亚洲第一,在全球也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十四五”期间,“云花”如何全面提升世界影响力、竞争力,掌握定价权?省政协委员、云南锦苑花卉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曹荣根建议,立足云南产地,以交易为核心,规划面积不低于1000亩的土地,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建设一个国际一流的现代化中国全球花卉交易中心,占领全国及南亚、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1500亿+终端消费市场。

通过建设中国全球花卉交易中心、中国花卉产业第一互联网平台以及覆盖全国乃至南亚、东南亚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数字花卉”流通网,实现中国全球花卉交易中心规划空间、战略空间的更大腾挪,牢牢抓住花卉产业链中的规则制定权、控制权、资源分配权,夯实中国全球花卉交易中心的地位,为云南花卉实现“买全球、卖世界”奠定核心基础。

企业声音

数字赋能全产业链,助力品牌被看见

“绿色食品牌”是张什么牌?气候立体、光热充沛、空气优质、土地肥沃……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云南的自然先决条件全国独一无二。

“我们做从2016年开始做有机生鲜,也是经3年多的摸索,一直到2019年,我们确定了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制定了一系列标准,走订单生产化路子,集有机种植、蔬菜加工出口、生鲜配送等业务于一体。而这些年的 探索 ,也让我们觉得,高原特色农产品,要打造绿色品牌,必须通过核心技术来打造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这也是农产品要走出去的必由之路。”谈起如何打造有机生鲜的“绿色食品牌”,云南芸岭鲜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如是说道。

目前,该公司已在不同海拔、不同温区和不同地域建设了多个有机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有机种植储备面积约20000余亩,已经获得认证的面积达8000亩,是云南省内有机蔬菜种植规模最大的企业。同时,公司还从近百个单品反复试验中,筛选出23个单品。其中,甜脆玉米获得2019年云南省“十大名菜”的殊荣。在全国的盒马超市的货架上,都能看到这个来自云南的绿色品牌。值得一提的是,孕育在红土高原上的有机蔬菜已经出口到新加坡这个对蔬菜农残和重金属检测标准很严苛的国家。

在云南做农产品,在张建看来,所有的企业都拥有同样得天独厚的外部条件,但是最后企业能走多远,产品能否做出品牌影响力,最终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例如,通过人才引进和专业院校专家合作针对市场进行研发,从土壤、种子、种植条件等全过程进行技术的攻坚,最后形成的技术标准就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好物不怕走不出去,云南也从不缺好物。但是换一个思路,前期或许会投入巨大,但是坚持把种植和加工标准做起来,加上科研力量,做到行业技术领先水平,那么这样的云南好物,自会赢得市场。”

布朗族茶农在茶博会上展示冰岛古树茶 杨峥 摄

同样,正在瞄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云南好物还有普洱茶。在匠人制茶董事长拥进祥看来,云南的普洱茶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普洱茶品牌打造还需要一段路要走。

“一杯好的普洱茶需要小心储存3-5年,才能让其口感发挥到极致,难点就是如何让茶叶在优质的条件下储存3-5年?”为此,拥进祥决定用数字技术赋能普洱茶全产业链,打造自己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他介绍,匠人制茶运用数字化的关键在于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多业务场景应用,实现企业的“敏经营,轻管理,易金融,简IT”,从而支撑“增长收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控制风险”等企业经营绩效目标的实现。

匠人制茶在云南不同的寨子里收集了3000多个茶样,做出茶样数据库,这是产品研发的数据基石。同时,匠人制茶在世界闻名的“茶马古道”主线滇藏道-临沧,拥有数十万亩的大乔木,这是一片土壤有机含量 1%的指定百年古茶树的野放茶基地。有数据库、有野放茶基地,没有品牌也不行,匠人制茶通过开展溯源等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通过非遗的传承古法工艺的加持,以产品为UI的发展方向进行品牌推广,希望打造普洱茶品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拥进祥说:“拥有了技术就是有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们在全国拥有300多门店,2021年,我们全力规划进攻北方市场。”

责任编辑 猫恩泊

校对 郭毅

编审 张明

2022届高校毕业生仅半数选择单位就业

2022届高校毕业生仅半数选择单位就业,越来越多人选择自由职业或创业,愿意去公司单位上班的人在逐渐减少。这是继去年之后,连续第二年呈现单位就业比例下降,2022届高校毕业生仅半数选择单位就业。

2022届高校毕业生仅半数选择单位就业1

近日某招聘平台发布《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调研时间为3月中旬至4月中旬。报告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仅504%选择单位就业,比2021年下降6%。

截至4月中旬,男性应届毕业生收获Offer与签约占比分别较女性高出134和118个百分点,签约率为女生的两倍。结合求职行动,男生参加视频面试的占比整体多于女生,因而收获更多机会。同时,女生因未来面临的生育负担等问题遭遇的性别歧视也一直难以消除。

仅一半毕业生选择找工作,自由职业、慢就业比例进一步提升

智联招聘调研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中,504%选择单位就业,比去年下降6个百分点。而自由职业(186%)、慢就业(159%)的比例均较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这是继去年之后,连续第二年呈现单位就业比例下降,自由职业、慢就业比例上升的特征。

此外,考研热趋势下,选择在国内继续学习的比例占近一成,出国继续学习的比例为13%,比去年略低。

就业压力是选择毕业去向的首因

应届生选择去向时考虑的因素中,就业压力占比最高,为476%,其次为所学专业(361%)和经济形势(356%),院校背景、长辈意见、理想爱好等因素影响程度较低。可见,与个人因素相比,环境因素对毕业生的去向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

当前国内疫情反复,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承压,感受到今年求职竞争非常激烈的应届生比例为61%,比去年高6个百分点。因此更多人选择继续深造、自由职业、慢就业等方式缓解自身就业压力。

选择读博的硕士生增多,“考博热”可能正在兴起

具体看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去向,2022年,硕士研究生选择“国内继续学习”的占比11%,显著高于2021年的43%。一方面,国内博士人才仍较稀缺,薪资水平相对其他学历有明显优势,吸引更多硕士生考博;另一方面,可能也是硕士生暂缓就业的一个选择,“考研热”是否会逐渐渗透到“考博热”,值得关注。

双一流院校学生比普本、专科生更爱深造

毕业院校等级方面,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在单位就业、自由职业、慢就业上的意愿均要高于双一流院校。而在双一流院校毕业生中,176%决心在国内继续学习,还有4%选择出国深造,分别高出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109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可见,双一流院校毕业生愿意在本就占据优势的院校和成绩方面继续加成,用时间成本换取更大的就业竞争力。

中高收入家庭毕业生倾向深造,中低收入倾向自由职业、慢就业

除教育背景外,家庭收入对应届毕业生的职业规划也有影响。32%的家庭收入“中上”应届毕业生选择“国内继续学习”,占比明显高于其他收入水平家庭学子。而家庭收入“高”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出国继续学习”的占比171%,明显高于其他收入水平家庭学子。

中低收入家庭毕业生更倾向于自由职业和慢就业,其中,分别有215%、195%的低收入、中下收入家庭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占比高于其他收入水平家庭学子。分别有18%、176%的低收入、中下收入家庭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占比高于其他收入水平家庭学子。

无论是在国内继续深造,还是出国留学,都需要经济支撑,家庭条件较好的毕业生在提升学历方面更有保障。而家庭条件较差的毕业生选择打零工或观望就业行情,能够补贴家用并随时抓住合适的就业机会。

2022届高校毕业生仅半数选择单位就业2

4月28日消息,智联招聘发布《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统计平台上2022年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与就业简况。

今年,我国2022届高校毕业生预计有1076万人,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人,同比增加了167万人,各行业的就业竞争压力更为激烈。因此,今年很多毕业生主动降低了就业期望,只有不到一半的毕业生求职成功,平均签约月薪为6507元。

调研报告显示,截至4月中旬,467%的应届毕业生求职成功,381%的求职者获得1~3个工作邀约,154%成功签约,其中有接近八成签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

已经签约的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6507元,比去年的7395元下降了12%。而签约月薪超过10000元的占比仅107%,相比去年的192%出现了大幅下滑。并且,有55%的毕业生因外部因素影响降低期期望,平均期望月薪6295元,比去年的6711元下降了6%。

求职去向方面,2022届毕业生中504%的人选择去单位就业,比去年下降6%。自由职业占比158%,慢就业占比159%,均比去年提高了约3%。可见,越来越多人选择自由职业或创业,愿意去公司单位上班的人在逐渐减少。

近两年,受全球疫情影响,很多公司企业的经营状况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从事跨境电商、外贸行业的公司,遭受的打击更为惨痛。

影响较轻的可能就是裁员以降低经营成本,严重点的可能就直接倒闭关门了。近段时间国内疫情也比较严峻,上海等地宣布停工停产,居民也只能封闭在家,对不少公司的发展造成影响。国内报业十强《计算机世界》在昨日宣布,公司停工停业,全体员工安排待岗。

可见,近两年的就业环境真的不太乐观,很多大企也频繁传出裁员的消息,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大了。不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给大家创造了更多创业和就业机会。随着国内疫情稳定,各行业复工复产,对人才的需求也会逐渐强烈,还是会有大量好岗位出现的,毕业生们可以继续丰富自己,等待更好的就业机会。

2022届高校毕业生仅半数选择单位就业3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刷新历史纪录。近日,招聘平台(智联招聘)发布《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下称《报告》),调研时间为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为毕业生寻找理想工作、企业寻求合适人才提供参考。

《报告》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中,仅一半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自由职业、慢就业比例进一步提升;毕业生期望月薪6295元,比去年下降约6%,求稳心态有增无减,对国企热衷度继续上升。

自由职业、慢就业比例进一步提升

《报告》指出,2022届高校毕业生中,504%选择单位就业,比去年下降6个百分点。而自由职业(186%)、慢就业(159%)的比例均较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这是继去年之后,连续第二年呈现单位就业比例下降,自由职业、慢就业比例上升的特征。

当前国内疫情反复,感受到今年求职竞争非常激烈的应届生比例为61%,比去年高6个百分点。因此更多人选择继续深造、自由职业、慢就业等方式缓解自身就业压力。

另外,选择读博的硕士生增多,“考博热”可能正在兴起。2022年,硕士研究生选择“国内继续学习”的占比为11%,显著高于2021年的43%。一方面,国内博士人才仍较稀缺,薪资水平相对其他学历有明显优势,吸引更多硕士生考博;另一方面,可能也是硕士生暂缓就业的一个选择,“考研热”是否会逐渐渗透到“考博热”,值得关注。

毕业生期望月薪6295元,比去年下降约6%

《报告》显示,2022届毕业生的平均期望月薪6295元,比去年的6711元下降约6%。其中,4000元以下期望月薪的占比128%,高于2021年的89%;6000元以上期望月薪的占比446%,低于2021年的508%。无论从平均值,还是分段薪酬来看,本届毕业生降低月薪期望值都具有普遍性,这也表明毕业生愿意降低薪资要求以适应就业市场。

对于偏好的就业企业类型,国企仍是毕业生首选,占比444%,高于2021年的425%。选择民营企业的占比174%,比2021年的19%继续下降。国企热、考公潮升温,民企热度降低,共同折射出本届毕业生在选择工作上的求稳心态加剧。此外,可能也与疫情后国企面向大学生的`扩招有关。

今年更多毕业生愿意去小微企业就业。本届毕业生中,有451%青睐规模在500-9999人的中型企业,占比最高,并高于2021年的44%。同时,毕业生对小微企业的选择增多,2022年选择微型企业、小型企业的毕业生占比36%、344%,高于2021年的18%、287%。

这正是就业压力加大下的务实选择,与期望月薪下降表现一致。这对小微企业来说,也是储备新生力量的好时机。随着政府持续纾困小微企业,度过疫情冲击后的小微企业也将收获更多年轻人才。

截至4月中旬,467%求职毕业生获得Offer

经历了春招季,一些毕业生已经拿到Offer并完成签约。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截至4月中旬,在有求职计划的应届毕业生中,467%已收获Offer,低于2021年的628%。

其中,获得1-3个Offer的占比381%,低于2021年的489%。154%有求职计划的毕业生已签约,低于2021年的183%。与签约率相比,求职录取率的降幅更显著,从侧面反映出招聘岗位减少,毕业生对工作的选择余地缩小。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对大学生就业吸纳作用提升。从毕业生签约的单位性质看,签约民企、国企的毕业生分别占31%、309%,共吸纳6成以上毕业生就业,是促进就业的双主力。

但与去年相比,民企、国企比例分别下降12个、5个百分点。而国家机关(106%)、事业单位(76%)的比例分别上升6个、4个百分点。疫情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释放更多就业岗位,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更好吸纳作用。

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的病原体既非细菌,也非病毒,而是一种衣原体,主要在鸟类之间传播,在特定条件下可由被感染的动物传染给人,产生轻微的症状或导致重症肺炎。因本病最初多在玩赏鹦鹉的人群中发现,故名鹦鹉热。后发现其实鹦鹉之外的其他多种鸟类(如鸭子、火鸡等)均可感染本病而具有传染性,故又称之为“鸟热”。

鹦鹉热曾在全球20多个国家暴发流行,尤其是欧洲和美国。近几年,我国北京、浙江、安徽、广东等地也陆续有零星散发病例报道。

“鹦鹉热”有哪些症状?

被感染的鸟类可能完全没有症状,也可能致命。常见表现有食欲不振、眼睛红肿、呼吸困难、腹泻、粪便不成形等。

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5-14天。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干咳、呼吸困难等;也可累及肺外器官,出现胃肠道反应;危及生命的情况较为少见。

什么情况下会感染“鹦鹉热”?

鹦鹉热很少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其主要的传染来源为排菌禽鸟及其分泌排泄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接触进行传播:

呼吸道吸入混有病原体的颗粒物或感染性气溶胶;

直接接触排菌禽鸟及其分泌排泄物等;

经破损皮肤或粘膜等途径感染。

因此,在禽鸟养殖、屠宰及售卖场所都应注意防护。本次浙江报道的一名鹦鹉热病例,就是因为围观别人宰杀鸭子而中招。宠物鸟饲主、兽医、宠物店或从事家禽饲养加工的工作人员均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如何预防“鹦鹉热”?

对于非职业人群而言,家庭养鸟是感染鹦鹉热的主要途径。为了自身及家人的健康安全,疾控君友情提醒广大爱鸟人士:

购买渠道要正规,不捡来历不明的禽鸟回家;

养鸟时不可过度拥挤,临近的鸟笼可用隔板隔开,避免食物、羽毛或分泌排泄物堆叠,造成疾病在禽鸟间交叉传播。

清理时要注意:

鸟笼、食罐、水碗等应每天清洗;

清理前用水或消毒液湿润表面,以防扬尘;

清理时戴好口罩及手套;

接触禽鸟或可能沾染其分泌排泄物的物品后,需用流水、肥皂彻底洗手。

发现禽鸟有可疑症状,请及时带它隔离与治疗;

自身若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且有禽鸟暴露史,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相关流行病学史。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云南好物,如何更热?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