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Q4财报看拼多多的变与不变-

从Q4财报看拼多多的变与不变-,第1张

3 月 21 日晚,拼多多公布 2021 年第四季度财报及 2021 年全年财报。数据显示,公司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72309 亿元,同比增长 3%,相较市场预测的 300 亿元略低。

同时,拼多多实现净利润为 6620 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的-1376 亿元实现盈利,这是公司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2021 年二季度公司净利润为 2414 亿元。 “拼多多长期保持高速增长不现实,未来的增长需要一定的策略性、结构性的进化。” 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一位拼多多高管这样总结。

整体来看,拼多多虽然增长放缓,但电商基本盘稳定。随着持续增加研发投入,重仓农业,拼多多 “转型之路” 走得越来越稳。


01

增长放缓

电商大盘稳定

根据财报数据,拼多多第四季度营收增长明显放缓。

该数据从 2020 年四季度的 146% 下降 3%,季度同比增速创上市以来新低;全年营收增速从 2020 年的 97% 下降至 58%,年度活跃买家增速从 2020 年底的 35% 下降至 10%。

拼多多财务副总裁刘珺表示:“2021 年第四季度,由于用户的增长放缓和活跃用户的波动,导致收入增长放缓,四季度利润的增长主要源于营销费用的缩减以及一次性的费用抵减。”

一年前,同样是在第四季度财报上,拼多多公布年活跃买家数达 7884 亿,比阿里同期年活跃买家多 940 万,成为中国用户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

这次,拼多多年活买家数再次突破纪录,在行业中领先,年度平台成交额和平均消费额都持续增长。财报显示,截至 2021 年底,拼多多年活跃买家数为 8687 亿,较上一年底的 7884 亿,同比增长 10%。月活跃用户数方面,拼多多四季度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数为 7334 亿,较 2020 年同期的 7199 亿,同比增长 2%。

同时,平台年成交额 (GMV) 和活跃买家年度平均消费额 (ARPU) 实现双增长。其中,年成交额 (GMV) 达到 24410 亿元,较上一年的 16676 亿元,同比增长 46%;活跃买家年度平均消费额为 2,8100 元,较上一年的 2,1152 元,同比增长 33%。

这背后的原因,源于拼多多深耕电商基本盘不变,守住边界,没有向金融等其他领域横向进行无边界扩展。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持续重仓农业。新一季度的成交数据中,涉农订单增幅显著。

过去一年,平台累计产生了 610 亿件订单,同比增长 59%。据拼多多财务副总裁刘珺透露,在农产品 “零佣金” 以及重投农业策略下,平台涉农订单的增幅尤为显著。在大部分电商平台聚焦在建设支付平台和下沉的大背景下,拼多多的电商策略一如既往,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依然保持着增长,可以看出电商大盘稳固。


02

从营销到技术 + 品牌

拼多多变轻

本次财报也凸显出拼多多在过去一年的经营策略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重营销的风格在变轻,科研投入增加。

财报数据显示,四季度,拼多多营销费用同比下降 23%,而 2021 全年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30%。陈磊表示,拼多多在 2021 年把重点从过去的营销转向研发,这将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间接提升了拼多多的整体利润。根据财报,在通用会计准则下,本季度经营利润为 69070 亿元,主要源于营销费用的缩减,以及一次性费用抵减。

同时,社区团购领域,多多买菜也在 探索 一个精细化运营的新道路。过去一年,社区团购竞争进入白热化,大量初创公司不得不退出竞争。各个入局企业都在寻找方式跳出低价补贴的套路。

多多买菜给出的答案是供应链建设和交付能力提升,为有资质的快递站点开发技术服务系统,重视末端交付等。

另一方面,拼多多从重销售、营销,转移到更为前沿的国货品牌构建路径上来。

近期,根据拼多多发布《2022 多多新国潮消费报告》,过去一年,新国潮、新国货品牌明显加快了上行新电商的步伐,入驻平台的品牌数量同比增长超过 270%,并先后涌现出 327 个过亿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更加积极购买国货品牌,从一二线城市白领到小镇青年,都在把美妆、数码、家电、母婴等国货当作首选。尤其在广大的县城和农村地区,国货订单金额增长超 130%。

近期,“2022 多多新国潮” 行动中,美的、上海家化、立白、君乐宝、格兰仕、顾家家居、鸿星尔克、谭木匠、艾莱依、薇诺娜等百余家国产品牌共同上线首季 “新国潮消费季”。

拼多多也在向更多国货品牌倾斜,相比简单的补贴,更重要的是拉近国货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打造爆品。为此,拼多多投入 “百亿量级” 的资源包,从产品结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品牌打造等领域,为传统品牌提供全链路的数字化服务。

相比于以往电商大力的重营销模式,拼多多正在 探索 一条轻便、普适、符合年轻人心智的新营销路径。


03

继续重押 “农业版图”

无论变与不变,拼多多的策略都与当下电商大环境息息相关。

2021 年,短视频平台切入电商,传统自营平台继续强化物流,传统的网红直播电商遭遇重大变局,而行业用户基本见顶,电商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入存量竞争。随着整体增长放缓,拼多多选择抓住电商新蓝海——农业。

在业绩会上,拼多多高管多次表示,在农业 科技 方面的投入怎么重视都不过分,“长期看来,农业 科技 是有利于我们提高盈利能力的。”

此前,第二季度财报发布时,拼多多同时宣布将专门设 “百亿农研” 专项,由 CEO 陈磊担任一号位,并称将二、三季度的利润全部投入到该专项。专项旨在面向农业及乡村的重大需求,不以商业价值和盈利为目的,致力于推动农业 科技 进步, 科技 普惠,以农业 科技 工作者和劳动者进一步有动力和获得感为目标。

“农业数字化才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陈磊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农业的投入,过去一年,拼多多聚焦农业,并在农产品品牌、农业人才、物流仓储领域进行了新一轮重投入,目前已初见成效。

一方面,拼多多聚焦在农产品的 “线上化”,在多次 “农货节” 中,推出 “零佣金” 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优质农产品的补贴力度,通过 “百亿补贴”“限时秒杀” 等措施累计补贴超过 5000 万。另一方面,拼多多聚焦农业数字化,提升农业 科技 。

图:拼多多农研 科技 大赛

具体实施上,拼多多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共同举办 “多多农研 科技 大赛”,邀约全球青年农业科研团队。这项比赛先后孵化了温室种植、无土栽培、AI 种植等多个前沿项目,目前正广泛应用于辽宁、安徽和云南等地。其中,参赛团队 “智多莓” 开发的自动化种植系统,已落地丹东东港的草莓大棚,帮助传统农户实现了 “一个大棚两人管” 到 “一人管七个大棚” 的产业升级。

据拼多多发布的《2021 新新农人成长报告》显示,以 95 后为代表的 “新新农人” 已经成为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崭新力量。截至 2021 年 10 月,平台新农人数量已超过 126 万人,在涉农商家中的占比超过 13%。其中,女性占比超过 31%,达到 39060 人;00 后占比超过 16%,达到 20160 人。同时,拼多多也积极推动农业上下游的精细化运作,从仓促、物流、农活源头等多个角度,提升农业现代化。

以农产品源头分级为例,拼多多平台积极提倡在源头为农产品种类分级,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比如拼多多平台上的丹东草莓,按照单果 20、30、40 克分成不同等级,40 克的能比 20 克的每斤贵 3 元到 4 元。其他大多数水果都遵循同样的道理。除了优质的水果,部分传统供应商拒收的 “花斑果” 等,因为价格实惠,口味良好,在拼多多平台上备受追捧。而对农产品进行源头分级,可以大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溢价能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拼多多起家于农产品,再次投入农产品科研,用数字化改造农业,与其用户基本盘相符合。 但农业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行业,很难创造短期利润。正如陈磊在业绩会上所说,农业和行业链条上的多个环节,是一个长期需要耐心付出的工程。 但在电商内卷的大环境下,拼多多的选择更符合长远的发展规划。

作者 安舆

编辑 胡展嘉

出品 零态 LT(ID:LingTai_LT)

北京时间6月30日凌晨,拼多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招股书显示,拼多多在2016年、2017年及2018年一季度分别实现营收505亿元、1744亿元和1385亿元,仅2018年一季度,拼多多营收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7倍。但同时,受大幅扩张市场需要等因素影响,拼多多的销售与市场支出也与日俱增。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一季度,拼多多创业三年多来累计亏损规模为1312亿元。

以低价拼团模式快速崛起的拼多多在盈利模式上一直备受质疑,但从此次披露的招股书数据来看,尽管拼多多仍旧处于亏损状态,但盈利模式已基本定型。招股书显示,在2016年、2017年及2018年一季度,拼多多分别实现归属股东净亏损322亿元、499亿元及282亿元。就2018年一季度情况而言,归属股东净亏损较上年同期增长558%。对此,拼多多方面称,2018年一季度的亏损增加系受大幅扩张市场需要影响所致。招股书显示,拼多多在2018年一季度的销售与市场支出达到1217亿元,而上年同期仅为074亿元。

对于公司的主要营收模式,拼多多方面表示,平台收入主要来自在线广告和交易佣金,与目前其他电商平台在商业模式上具有一致性。就2016年和2017年的情况而言,拼多多在2016年实现广告收入048亿元,实现商品交易收入457亿元;在2017年,拼多多实现广告收入1741亿元,实现商品交易收入3385万元。尽管2018年一季度的营收构成在招股书中并未披露,但从2017年的营收构成结构来看,在线广告收入已是拼多多最大的收入来源。

在商品交易方面,也可以注意到,拼多多如今已经实现正向毛利。招股书显示,除在2016年拼多多的毛利润为-073亿元外,在2017年和2018年一季度,拼多多分别实现毛利润1021亿元和1066亿元。此外,根据拼多多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公司实现商品交易总额(GMV)1412亿元,2017年全年和2018年一季度,公司总订单量分别为43亿单和17亿单。

实际上,就在日前有拼多多将要赴美上市的消息传出时,拼多多创始人黄峥还在回应媒体问询时表示不予置评。但时隔不到2天,拼多多即提交了招股书。对此,黄峥在解释为何提前上市时表示,虽然拼多多是一个三岁的小孩,身上有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也面临许多危险和挑战,但拼多多的业务有很强的社会性,所以它终将走向公众,所有的成长也应该为公众所分享。

伴随此次招股书的披露,同时曝光的还有拼多多当前的股权架构。招股书显示,在拼多多的股权结构中,黄峥所占股比为507%,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腾讯所占股比为185%,为第二大股东;高榕资本所占股比为101%,红杉资本所占股比为74%。

新眸大公司研究组作品

撰文 李姝颖

编辑 桑明强

一个明显的感知是,我们所熟悉的拼多多正在发生改变。

根据拼多多2021年二季度财报,营收23046亿元,同比增加了89%,低于市场预期的26438亿元;平均月活跃用户数为7385亿,同比增30%,也低于市场预期7592亿,单从这份成绩单来看,首次盈利固然可喜,但数据并不算出色,各项增速明显放缓。

关于这件事,市面上大致有三类观点: 1、拼多多的业务逻辑发生转变,不再依靠过去的拼多、社交打法,转向新业务(比如农业);2、拼多多是牺牲广告营销投入,首次盈利或许只是缩减投入下的效果,但缩减的平衡点需要把握好;3、部分资本对拼多多逐步失去耐心,拼多多需要新的故事。

在新眸看来,拼多多的各项增速放缓,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原先的社交电商来到了瓶颈期,在拼团模式下,五环外的流量生意边界逐渐清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拼多多会放弃高举高打的业务模式,转而大力发展农业等新方向,基于此,新眸将以拼多多为例,尝试探讨电商行业格局和业态的变化。

拼多多是社交电商的典型代表,它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一是目标用户的规模增长,二是用户粘性、追求短、平、快。

在明确了方向后,拼多多就开始了高举高打的玩法:

以2019年拼多多推出百亿补贴为例,这个活动对全网热销商品实施不限量、不限时补贴,覆盖超30000款品牌标品并实现全网最低价,值得一提的是,仅2019年Q4,拼多多“百亿补贴”的支出金额就超过50亿,平均每件商品的平台补贴约为15%。

在高幅优惠力度和好的媒介方式下,拼多多自然成为流量的宠儿。根据公开数据,2019年,拼多多实现GMV10066亿元,同比增长113%,拼多多活跃买家的年平均消费额,进一步增长至17201元,同比增长53%。这种烧钱换流量的行为,也让拼多多颇受大众质疑,质疑的原因也很简单: 流量有天花板,拼多多不可能一直玩流量生意。

国盛证券曾在《 历史 级的泡沫,缩量方可求变》研报中直白地写道:“拼多多是中国互联网 历史 上最大的泡沫。”报告中还提及: “从全价值链角度分析,拼多多在整个商品流通环节中创造的真实价值非常有限,它只是改变了成本结构,将其价值链上必然产生的亏损转移,从而促成交易,其真实价值与市值显著不匹配。”

我们再来看用户粘性。

就平台本身表现而言,拼多多在几年间的确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上,一直让拼多多为人诟病。事实上,早期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天然导致了这种困窘,拼多多在过去几年里,也一直尝试改变,但很多品牌方依然对拼多多不感冒。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2020年第四季度,拼多多曾上线了1P业务,1P业务很好理解,当某些头部品牌未入驻拼多多的时候,拼多多会通过自营商品销售的形式,去满足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需求,比如拼多多自己花钱买iPhone,然后平价甚至折价卖给用户。

1P业务的核心目标在于服务拼多多的 品牌战略 ,改善其在用户心中曾经低端、劣质的品牌印象,但至今这个目标尚未达成,多数消费者对在拼多多上买高价产品仍有所顾虑,对于一些质量较好的产品,消费者还是选择到天猫京东上进行购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拼多多的 客户粘性并不高 (特指高价值sku)。

流量焦虑,是所有电商玩家的一块心病,拼多多也不例外。

疫情期间, 集聚大量用户的社区成了“流量新大陆” ,针对社区人群的便利店、生鲜电商、前置仓等各种业务纷纷兴起,社区团购成为了主战场。在此期间,拼多多也没有掉队,推出了一款基于微信生态的团购工具—快团团。

先来简单解释下快团团,它的主要作用是协助各地商家收集社区居民物资需求、完成在线下单,简单的说,就是一款帮助“买菜群”更高效的对接本地商户与消费者的工具,类似当年的群接龙,商家通过快团团上线商品,分享到社群,由社区消费者在小程序进行跟团,当达到一定人数后,先配送至社区门口,再到消费者手中。

在这样一个程序中,除了高效的供应链,团长是至关重要的存在。

一方面,团长手握商品渠道和用户资源,完全可以脱离平台自行开团;另一方面,团长并非平台雇员,除了依靠高额的补贴吸引团长以外,其实并不能保证团长的忠诚度, 于是乎,拼多多一改之前的低调做法,转而通过降低教易佣金的方式拉拢团长,以争夺市场份额。

在新眸看来,拼多多此举的目的有三:1,可以将 自有的渠道与团长的渠道相加 ,丰富自家的商品库。2,通过开展快团团的业务,可以 丰富自身的销售数据 ,以便于以后可以选择到更加畅销的商品。3,快团团提供了 分销制 ,有机会让团长们得到额外的利润,以此来 提高团长与平台的粘性

跳出快团团再看拼多多,你会发现这只是拼多多在寻找新增长点的表现。

设想一下,一旦快团团的社区购物业务模型成熟,拼多多极有可能利用快团团的模式以及生鲜平台多多买菜的供应链资源,再造一个“拼多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现在拼多多所遇到的窘境。

事实上,除了快团团只是其中的一条明线,拼多多还在 探索 另外一个出口。

我们注意到,就在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发布当天,拼多多设立了百亿农研专项,CEO 陈磊表示,本季度的全部利润及以后几个季度可能有的利润,将首先进入这个专项,直至 100 亿的总额得到满足。值得一提的是,此次 设立的“百亿农研专项”,是拼多多面向消费者推出“百亿补贴”后,面向农业领域推出的升级版“百亿补贴” ,这不是拼多多第一次强调在农业方面的投入,但却堪称最重磅的一次。

关于百亿农研,拼多多的解释是专项致力于推动农业 科技 进步,以农业 科技 工作者和劳动者进一步有动力和获得感为目标,并不以商业价值和盈利为主要目的,它主要的投资方向为: 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农业生产的相关 科技 三方面。

要知道,在国内电商平台里,对农业领域持续重视并不多见。

原因在于农业科研、农产品改良得慢,和互联网追求的快“逊色”很多。拼多多的这项举动恰恰相反, 不惜牺牲短期利益而“重投农业”,或许醉翁之意不在酒 :电商行业发展至今,增量放缓,存量提升是正常态势,比起一时的高速增长, 健康 的业绩构成和稳定发展态势 显得更为重要。

回到陈磊自身,自2020年接手拼多多之后,一直致力于把“重投农业”刻在拼多多的基因里: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了提高物流效率和消费者体验感,陈磊专门从拼多多的技术团队中,抽调了近百名骨干集中研发,上线了拼多多的全新农产品物流体系,以“农地云拼”为例。“农地云拼”是早前拼多多研发的分布式AI技术,是一种农业电商新模式。

该模式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农业产能,汇聚整合形成“云端大农场”,继而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农产品需求通过拼购、直播、多多果园等传播方式,聚集到“云端”,最后再通过产地直发的模式,将农产品从田间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

在新眸看来,陈磊之所以对农业上心,背后原因可能是农业的“长期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交电商没有最优解,只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 1、供应链差异化;2、线上+线下模式。

长远来看,打造差异化的供应链是社交电商更稳固的护城河。但国内电商市场的特点是,淘系能量过于强大,以淘宝为例,它在商品覆盖度和性价比上,已经做到了极致,所以其它电商在供应链上也比较难打出差异化。

对于新入局者来说,要找到新的机会,还是要找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空白地。

电商平台的产品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属于标品,标品就是所谓的品牌货,无论消费频次高低,只要是品牌货,今天在淘宝上已经没有差异了,同时在销售量上,社交电商又很难和淘宝做到相同量级,这导致它在性价比上,难以持续保持优势,最后的结果就是,用户很难在社交电商上满足对大量日常标品的需求。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社交电商就只能做另一类 :即高度非标的产品。 这里解释下什么是高度非标,直白一点就是厂牌,这类商品供应链不是很稳定,从用户需求上来看,也不是主流需求,普遍被用户当做补充性渠道。

拼多多能够在短时间崛起,除了媒介侧的作用,还在于它 抓住了供应链端和用户端一个比较好的时间窗口,正好借助了淘宝往外挤出一些低端供应链的时间。 现在陈磊接手拼多多,把农业作为重点项目去发展,背后的原因或许是想让自己的供应链,与其它的电商品牌有更大的差异,从而获得新增长。

就当下而言,社交电商主要问题是用户增量已经到达瓶颈期,但“线上+线下”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该模式下,消费者先在线上下单,然后可以在线下任何一家实体店进行取货(参考盒马鲜生),一方面,线上订单占比提升为门店坪效提供增量,线下门店以中高端海鲜现场烹制为特色改善体验集聚客流,另一方面,门店作为订单发货前置仓共享了一部分门店仓储成本,优化了配送速度,也是收入与体验的双重提升。

最为关键的是,通过线下实体店,消费者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商品本身。

未曾在双11宣布成交额的拼多多,以另外一种高调的方式宣告了自己的存在。

11月12日,双11刚刚过去一天,当人们还沉浸在天猫4982亿元、京东2715亿元的成交额的震撼中无法自拔时,拼多多高调公布了自己的三季度财报。

数据显示,拼多多单季度营收1421亿元,远超市场预期的1220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9%;Non-GAAP归属净利润为466亿,单季首次实现盈利,全面超出市场预期。

此外,拼多多年活跃买家单季新增4810万人,达731亿,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达到643亿人。年GMV方面达到4381亿元,同比增长757%。

以上数据中,有三大亮点值得注意。一是拼多多年度活跃买家达到731亿,与阿里巴巴此前宣布的757亿只相差2600万人左右。

对比拼多多及阿里分别单季新增4810万人、1500万人来看,以拼多多明显高于阿里的用户增长速度,其很有可能在今年四季度在用户侧超越阿里巴巴,成为国内第一大电商平台。

二是拼多多年度GMV的增长速度达到757%,这种增速不仅仅在三巨头之中独秀一枝,而且环比拼多多二季度477%的GMV增长率也出现了大幅反 *** 。

拼多多将此归因于人均购买金额(ARPU)的提升,三季度其年人均购买金额为1993元,同比增长272%,环比增长73%。

这意味着拼多多不仅维持了让阿里、京东难以望其项背的高速增长,而且还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次加速。

以上两大亮点让拼多多的未来充满了想象,但最让投资市场兴奋的,还是拼多多扭亏为盈的爆炸性消息。

要知道,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亏损问题让拼多多吃尽了苦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几乎整个2019年拼多多都在亏损的阴影下挣扎。

2019年3月,拼多多宣布2018年全年净亏损达到10217亿元,同比扩大184569%,财报发布之后,拼多多股价单日下跌1775%,市值一度跌破300亿美元。

2019年5月,拼多多宣布2019年一季度净利亏损1878亿元,同比扩大8倍。财报发布之后,拼多多股价收跌846%。

2019年11月,拼多多宣布2019年第三季度净亏损2335亿元,同比扩大112%。此后拼多多股价迎来上市之后最惨的暴跌,最大跌幅达到2569%,收盘跌2289%。

亏损问题不仅仅让市场对拼多多充满了质疑,而且在百亿补贴战略之下,还对拼多多的财政提出了严峻挑战。

其时,阿里、京东不仅在下沉市场对拼多多前追后堵,而且还纷纷跟进“百亿补贴”,逼迫本就亏损的拼多多骑虎难下。而面对挑战,拼多多也没有退缩,即使亏损也要坚持百亿补贴,与阿里和京东打起了“消耗战”。

正常来说,拼多多与阿里、京东的“补贴大战”,相当于在拼谁的家底厚实。而家底的厚实度正是拼多多相对而言的劣势,更令人担忧的是,持续的补贴大战,将会影响拼多多的盈利能力,让拼多多持续出现亏损。

但是谁也没想到,仅用了一年多时间,拼多多居然出乎意料的实现了扭亏为盈。

正所谓,飞得越高,摔得就越惨;反过来,当初摔得越惨,如今就会飞得多高。此前一度因为亏损问题而颇受质疑的拼多多,一旦打破亏损魔咒,股价就直接被点燃。

2020年11月12日,财报发布当日,拼多多股价涨超20 %,报13421美元/股,总市值达1607亿美元;财报发布第二日,拼多多股价再涨1273%,报收15129美元/股,总市值达1812亿美元,该市值相比京东已经超出371亿美元。

截止上周五美股收盘,拼多多在盘后仍然维持了上涨的趋势。如果不是周末休市,拼多多或有可能一鼓作气将市值冲上2000亿美元。

就像当年亏损多年的京东一朝实现盈利,立马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一样。此次扭亏为盈,对拼多多也意义非凡。

而且从拼多多的盈利逻辑来看,此次扭亏为盈远未达到拼多多的极限,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亏损王”到扭亏为盈,拼多多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有什么样的秘诀?这一次的盈利,是昙花一现,还是将在未来成为常态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要先弄清楚拼多多都是凭借哪些业务来实现盈利。

数据显示,在三季度1421亿元的营收中,在线营销收入达到1288亿元,同比增长919%;交易服务收入达到133亿元,同比增长66%。

以上来看,在线营销收入,即广告收入是拼多多的主要收入来源,占到总营收的90%以上,毫无疑问,这也是拼多多得以扭亏为盈最大的倚靠。

而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只要拼多多保持用户的增长,被吸引入驻的品牌和商家越来越多,其在线营销收入就会保持增长。

从拼多多目前各项数据的增长态势来看,其在线营销收入仍然还有更大的增长空间。所以未来的时间里拼多多将能保持这一盈利基础,而且除此以外,在营收角度上来看,未来拼多多还有很多的牌可以打。

作为电商平台来说,除了可以向有需求的商家收取广告费以实现营收之外,其实还可以按年向商家收取类似于线下店铺租金的“平台使用费”,还可以向商家收取交易佣金。这三部分共同组成了电商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

但为了吸引商家入驻,在成立到现在的5年时间里,拼多多早期一直未收取平台使用费,在今年之前,也未对交易进行抽佣。而这些收入,都是京东、阿里电商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所以在此前的时间里,拼多多一直在克制平台的盈利欲望,但即使如此他们依然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盈利。未来只要时机成熟,拼多多合理抽佣,并收取一定的平台使用费,其营收及盈利能力将再次迎来爆发。

这也是为什么说,关于营收,拼多多还有很多牌可以打。而在如何将营收转化为利润方面,拼多多也在证明着自己的潜力。

数据显示,三季度拼多多的销售与市场推广费用约10072亿元,同比增长46%。这说明拼多多的“百亿补贴”是真金白银的在补贴。也就是说,拼多多在“百亿补贴”没有缩水的情况下依然获得了盈利。

这种盈利模式除了用户高速增长带来的广告收入暴涨之外,还依赖于拼多多的精细化运营,即成本控制能力。

另一数据显示,三季度拼多多的销售费用率、研发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分别下降211%、32%、23%,可以说是在成本上进行了全面降低。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三季度466亿的扭亏为盈。

所以无论是从营收的增长角度来看,还是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拼多多的此次盈利都绝非昙花一现。相反,考虑到拼多多此前对盈利的克制,在成立5年后迎来首次盈利的拼多多,未来依然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况且,除了电商平台之外,“多多买菜”等新零售业务正成为拼多多增收的第二支撑点。

据拼多多CEO陈磊表示,在为中国农业供应链创造新价值的征途上,拼多多才刚刚启程。未来拼多多会持续加大对中国农业价值链的投资。

而在农业供应链方面,陈磊认为最大的挑战就是建设一套专门服务于农产品的物流基础设施。

这意味着未来拼多多将在仓储以及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砸下重金,为此拼多多已经做好将整体利润改善延后的准备。

也就是说,在电商平台之外,拼多多的下一个业务重点依然在农村,其整体策略依然是“下沉市场”,只不过和之前将商品带进下沉市场不同的是,这次拼多多要将下沉市场的产品带出到一二线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设农产品供应链这一方面,无论是淘宝、天猫本身,还是阿里旗下的新零售品牌盒马鲜生,也不约而同的在加紧布局。

拼多多不可避免的要再次在新零售领域和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进行碰撞。这一次,拼多多又将玩出什么新玩法,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电商报 风清

黄铮的成功来源于在创立拼多多的时候它根据广大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设计出了实惠有趣的电商平台。

我们可以看到,在拼多多的2020年第3季度的财报当中,拼多多实现了盈利,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9%,超过了市场的预期,而且在拼多多上已经有7亿的活跃用户的数量,我们可以看到拼多多虽然成立的时间并不是特别的长,但是它在资本市场却是备受大家青睐的,以达到市值突破两千亿美元。

一、极致的性价比

我们都知道在拼多多上的很多东西都是非常觉有性价比的。

在拼多多上的很多商家都是工厂类型的店铺,而这些工厂店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通过规模化的生产来降低市场的成本价,所以我们在拼多多甚至可以只是需要10几块钱就可以买到牛仔裤,这是在很多其他平台我们都不能够买的到的东西。

另外在拼多多上有水果这一类的的店铺,都是直接对接的是农产品的原产地,所以这就是属于产地直供的商品,所以相对来说价格会更加便宜。价格低了所以就更容易实现规模化的销售。

虽然现在我们的消费水平都在渐渐提高了,但是每个人在心里都是追求性价比的,有些非常有钱的人他们虽然也会买上万元的爱马仕的包包,但是他们同样也会追求更具有性价比的东西,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在消费上的心理共性,这也是为什么拼多多上有那么多活跃用户的原因。

二、边玩边买

拼多多其实就像一个迪士尼乐园+大卖场一样,除了购物以外我们还能在上面边玩边买

比如上面的多多果园,我们可以通过完成一些下单浏览任务这就能有免费邮寄到家里的水果,这样边玩边买的形式非常吸引用户。

拼多多新零售现状解析:
数日前,拼多多发布了今年的Q2财报。无论是收入,还是净利润,相较前几季度,拼多多的这份财报都十分华丽。财报显示,拼多多二季度收入为315亿元,同比增长36%,可惜这份成绩单并不能用超常发挥来形容,而是多重因素促成下的“偶然事件”。
拼多多对于这份好成绩也显得底气不足,在对外发布会上坦诚取得高营收和高利润的原因,是受到各种支出成本大幅下降的因素影响,只是短期效益,所以这季度的业绩变得“好看”,不能当做未来效益的参考。
与此同时,业内外多数意见都认为拼多多的营收和用户规模都已触及天花板。三大营收来源之一的商品销售,Q2收入只有5070万元,同比下降97%。在过去几年里,拼多多都没有成功地推出新模式或新业务,造成这种原因或是拼多多自身的客群消费能力局限性,因此拼多多在探寻新的增长的路途上恐怕要走不少弯路。
除了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拼多多平台本身存在的一些短板问题,如若能改善相信拼多多能更稳当地走下去。
“省”出来的好成绩
这次拼多多利润有更好的表现,主要是体现为收入增加的同时,成本下降。Q2财报中,拼多多二季度的营收为315亿元,同比增长36%;营业利润为人民币87亿元,同比增加335%。
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互联网行业纷纷刮起降本增效风,拼多多在这方面也是下了“狠手”。一方面,部分项目减少了人员,精简了架构,并缩减了非必要开支;另一方面,部分烧钱明显的营销活动大幅削减,一些引流补贴、活动经费都被缩减。
另外还有因疫情导致计划内的项目延期了,差旅商务活动搁置了等意外因素的多种因素。最后在Q2运营费用约为148亿元,拼多多在整体经营费用占比环比实现了从62%到47%的大幅下降。
当然,并不是靠拼多多单方面的节省才有的高营收,作为消费者也在“省”。人们对日常消费中的各类“价格刺客”越来越不能忍,开始精打细算,捂紧了钱袋子。
不管如何对外宣称自己是全品类的电商服务平台,在大众消费者的认知里,拼多多的最大特点仍然是——便宜。于是,在经历疫情隔离封控,收入减少,消费力下降的大环境下,拼多多主营类目——食品、日用品等生活必需品得到了强劲增长,日化行业全品类同比增长110%。

今年,趁着各地疫情有所缓解,消费也在回升。今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触底,第二季度就开始缓解复苏。抓住机会的拼多多,立马推出了新一波的百亿补贴。在当下这个确实惨淡的消费数据和消费信心情况下,拼多多的平台定位更容易实现业绩暴涨。
这在“主客”双方都节省下促成的好成绩,或许也差不多触摸到拼多多的业绩天花板了。
此次拼多多发布的财报中,并没有对外披露最新用户数据。拼多多在去年新晋为全球用户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当时显示其平均月活跃用户为7199 亿,实则这数据与阿里巴巴不上相下。
拼多多的月活数据虽然一直在增长,但其环比增长率早就从2018年10月之后,已经出现了逐步下滑的态势,最近两年更加明显。
用户规模第一姑且不论,而拼多多的用户增长基本到顶却是不争的事实。凭借“砍一刀”这引流工具,拼多多新用户一度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砍一刀”停止之后,拼多多也陷入了用户增长的瓶颈。
当然不止是拼多多,对于头部的互联网公司而言,当用户规模达到一定的体量之后,那么增长放缓是一种必然,那么如果到这种阶段还在费力地去“拓新”就可能真的事倍功半。未来的用户营销重点已经从用户增长,转向留存值和年度平均客单价的增长。
2021财年,淘宝用户的年度平均客单价是9200元。2021年,拼多多活跃买家年度平均消费额为28100元,只有淘宝的三分之一,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目前看,不只是用户端,伴随拼多多地快速成长,商户端增长同步面临压力。社交裂变方式曾被视作营销新风口,但是随着拼多多本身流量剧增也出现了天花板问题。在商家免平台使用费的前提下,拼多多4%的货币化率已不低,若继续提升势必推高商家经营成本,并导致大量中小商家难以获取流量,因此未来提高的空间相对有限。
“偏科”问题严峻
不管是哪家综合电商平台,都有自己的强势类目。例如天猫的美妆、鞋包和女装,京东的3C数码等。但不论哪家都会极力发展其他新兴业务来满足消费者的多方位需求。阿里巴巴这些年直营业务在集团的占比不断提高,以盒马、大润发、天猫超市等为代表的直营业务的营收已占到国内零售总营收的40%以上。
另外京东这些年都在不动声色地布局大型商超、便利店、电商小店等。过去的三年,京东在实体上的投入超过了2万亿。

可惜拼多多在新业务扩张方面十分乏力,拼多多平台上,农产品和快消品两者相加的占比达到了68%,其他所有类目加一起的交易总额都不到三分之一。
实际上拼多多也一直有尝试在类目扩张上努力,只是实际效果不理想。例如这几年拼多多的百亿补贴营销活动都把资源往数码家电,奢侈品的类目上大力倾斜。包括拼多多将原来的名品折扣频道更名为品牌馆,希望通过引入优质品牌和商家来完成平台的整体升级,但最后还是无疾而终。
另外就是拼多多寄予厚望的多多买菜,持续投入费用到买菜业务后,希望借由高频的生鲜消费属性,也带动其他品类互补,形成“高频打低频”的结构。但现实是,厮杀两年余,多多买菜至今仍未实现盈利。
大家都知道,下沉市场的利润比不上主流市场高。于是,拼多多努力提高客单价、打进主流市场,但这个策略也没有成功。大部分低消费力人群依然占据着金字塔的底端,这部分人的收入不会因为拼多多产品定位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从实际的统计来看,拼多多用户75%为女性,68%来自三四线城市,而来自一线城市的用户仅有73%。虽然今天,拼多多试图将其推广到全网需要购物的用户,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其用户人群依然以对价格敏感的女性为主。
就算产品变得高端了,可是消费者的消费力还是没能跟上,尽管拼多多的营收一直保持着增长,但客单价确实持续下降,2019年为51元,2020年则下降到435元,同比大幅下降了15%。
这些都不是刚发现的问题,但遗憾的是这几年来拼多多一直放任在野蛮生长的捷径上狂奔,一味地追求做大。可以说,除了用户和规模体量变大,拼多多上市以后什么都没有发生改变,错失了最好的三年转型期。
出海前景未明朗
此时此刻的拼多多已走过流量红利期,也迎来用户增长乏力、营收增速放缓等诸多挑战。 往前三个季度,拼多多营收分别为221亿、230亿和215亿,同比增速则分别为239%、89%和51%,明显增速一直处于下滑趋势。
拼多多为了维持增长,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坐船出海,寻找下一个突破口。对于前两年外界就有推测拼多多的出海意图,拼多多都否认了。直至今年在业绩发布会上,拼多多的领头人陈磊亲自确认了这一事实。
出口跨境电商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电商竞争激烈且获新成本及难度增加的现状下,出海是很多企业的选择。
与同行相比,拼多多出海时间较晚。在包括亚马逊、eBay、速卖通等一众平台及行业已有像SHEIN这样的巨头存在的现状下,想打造平台型企业并脱颖而出绝非易事。阿里巴巴海外业务已经小有规模,旗下有速卖通、Trendyol等海外电商平台,也有海外批发业务。京东也上线了“京东全球贸”,上线初期为出海工厂和商家提供免佣金、免月租费等优惠服务政策。

拼多多出海业务一直在业界的揣测中保持着热度。平台运营模式预计和目前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SHEIN差不多。但与Sheln不同的是,拼多多并没有只做服装类目,而是做全品类平台,与国内一致。不能否认,拼多多出海的机会是挺广阔的,因为价格永远是核心竞争力。
招商方面,拼多多还沿用了此前吸引中小商家的方式,给出“0元入住、0扣点”的优惠。这个被拼多多寄予了希望的平台预计会在10月前上线。虽然目前拼多多的出海业务还没有明确的章程对外公布,但如今比较明确的是出海难度和风险都在加大。
一方面在跨境供应链上,拼多多尚未提前准备好产业布局,从小小的货舱,到成本高企的航线和海运,无论哪个环节都将面临巨大挑战。稍有不慎,供应链把控不好,都是覆顶的灾难。
另一方面就是出海无法避开的“本土化”问题。拼多多需要与当地用户习惯进行磨合,才能在海外站稳脚跟。国内各行业的企业在出海过程中,没少在“本土化”上栽跟头。
虽然拼多多业绩斐然,但是国内打法嫁接到国外一定会危险重重。便宜是拼多多的产品优势,但发展到后期,“廉价”、“便宜”的标签也会成了品牌化路上另一种阻碍。到时候拼多多是否会因此而水土不服我们还不得而知。
仅就目前相关市场的格局和竞争来说,拼多多的出海之路任重而道远。
结语
对于Q2取得的好成绩,拼多多自身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手阿里和京东在Q2的表现也依然十分稳健。从长期视角来看,外部战争上,拼多多需要抵御的对手众多,无法专心地下沉市场攻城掠寨;内部战争上,商业的核心永远是为用户创造价值。提升平台品类丰富度、产品品质,甚至完善基础供应链能力,夯实平台价值,每一件都并非易事。
拼多多未来是继续当前的定位,还是转型发展,判断失误的话,也会像当初淘宝一样,将自己的市场和潜在客户拱手送人,培养出新的竞争对手。要守住自身的底盘,也并不一定比进攻简单。大浪淘沙,无论如何,如果拼多多能够冲破束缚,打造自己的品牌护城河,或许能够笑到最后也不一定。如今若想要维持外界的期待,陈磊还需要带领团队找到新的突破口。

拼多多是靠着所谓的裂变而崛起的。

我记得当阿里巴巴的淘宝和京东双雄并立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看好电商行业,因为很多人觉得电商行业已经没有了市场份额,但是拼多多硬是从五六线城市开出了一条血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拼多多的成功确实非常罕见,但这种成功并不具备正义性,下面我会重点讲一讲拼多多的这个问题。

拼多多在2020年亏损了718亿元。

我们都知道拼多多目前的市场份额已经很大了,但是拼多多在公布2020年的市场财务数据的时候,依然亏损了718亿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拼多多目前依然处在用补贴来赚口碑的阶段,因为目前拼多多并没有依靠现在投资产生实质性的收入。对那些看好拼多多的投资者而言,他们可能更看好拼多多的长期价值,但是这种长期价值具有非常高的不确定性,我们完全不能把拼多多和淘宝京东相比。

裂变让拼多多迅速站稳脚跟。

当拼多多这个企业创立之初的时候,这个企业花了非常多的钱打广告,并且利用所谓的百亿补贴来占领市场。很多用户会主动把拼多多推荐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拼多多也正是靠着这种疯狂的裂变行为站稳了脚跟。虽然现在拼多多的规模已经特别大了,但补贴依然在延续,我们还没有看到拼多多能够盈利的势头。

我并不看好拼多多的发展前景。

我在这里只提一点,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目前已经辞去了董事长的职务,并且表示自己部分股权捐献给董事会,我觉得这样的行为存在猫腻。道理也非常简单,因为没有哪一个创始人会把自己心爱的企业主动让给别人,这里面很可能存在所谓的资本陷阱

2015年,拼多多还只是个依托微信公众号卖低价商品的电商公司,2020年,它已经成为国内第二大电商平台。从人人反感的“砍单”到一次次的“真香”,从“这也能上市”到千亿美金市值,拼多多用了5年时间打造了一个电商奇迹。

消费降级,社交电商,百亿补贴,不起眼的动作却都变成市场的导向。农业不断发力,并变成拼多多核心战略。百亿补贴还在继续,从最初吸引高端用户,到成为其重要的商品标签。

5年时间,拼多多增长似乎也到了乏力的阶段。阿里京东在下沉市场不断围追堵截,在高端市场巩固壁垒,新型业务也竞争激烈,直播电商起色甚微,社区团购前途未知,至今没有盈利的拼多多能否实现突破也充满疑问。


室友6块6买了个电动车护膝,同事9块9买了个加湿器,微信群里同学正在喊着帮他的0元微波炉砍一刀,看着13块钱5斤的猕猴桃,自己终于没忍住下了单。

不管你是否在拼多多上买过东西,近7亿的年活跃用户已经被拼多多俘获。拼多多8月份公布的2020年二季度财报显示, 平台年活跃用户已达6832亿人,相比去年净增2亿人 ,同比增长41%,其中单季度增加5510万人,创下上市以来的单季度净增纪录。

持续的用户增长带动股价攀升,今年6月,拼多多市值已经突破千亿美元,相比2018年7月上市时的300亿美元已实现三倍以上的增长。而自成立以来的光速增长正是其受资本青睐的主要原因。

2015 年 9 月,拼多多正式创立,通过拼团的方式在微信公众号卖低价商品,两周粉丝即破百万。2016年 9月平台用户数破1亿,2017年9月用户数破2亿,2018年6月用户数破 3 亿。2018 年 7 月,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2018年9月,年活跃买家达到388亿,超越京东。2019年11月用户破5亿,GMV(成交总额)破万亿。2020年6月,年活跃用户达6832亿, 与阿里的活跃用户(742亿)相差不到1亿



急速发展的背后,是拼多多带给中国电商的关键词: 消费降级和社交电商 ,也正是这两个关键词对用户、商家、平台自身的组合作用共同推动拼多多迅速成长。

消费降级对用户的推动作用最大。 2015年,移动互联网已将第一波高消费群体的人口红利收割完毕,而“五环外”、低线城市和农村互联网用户的消费需求一直被忽略。此类用户对价格敏感,高端商品、品牌商品无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

社交电商则成为了解决需求的完美方式。 分享拼单、朋友砍价,以农产品和白牌(非品牌)产品切入,远远低于品牌商品的价格收获了本就存在的一大波潜在消费群体。相比其他品类,农产品能够更快的通过渠道问题实现更低价格,而相比3C电子、服装等品牌类产品,抽纸、玩具等小品类“白牌”产品同样能以低价出售。


这也是商家受到推动的原因。 售卖农产品和“白牌”类产品的多为中小商家,2015年,京东还在强调正品体验,阿里不断加码天猫的品牌属性,中小商家在两家平台上几乎得不到流量扶持,较高的营销成本也使得其难以与诸多高端品牌竞争。拼多多初期的产品定位吸引了众多的中小商家从淘宝、京东迁移过来。

社交电商的模式和拼多多的产品设计则继续让商家实现更低价格出售商品 。依托于微信群和朋友圈,商家有了更低成本的营销途径,不必再局限于在电商平台内实现推广营销。而早期拼多多没有搜索框的信息流“推荐”模式也降低了商家的推广成本,首页的展示根据用户的喜好属性实现动态匹配,以流量普惠的形式增加商家的曝光率。


同时,相比于天猫、京东更高的开店门槛和扣点(交易佣金),拼多多大大简化了开店流程,且不收取交易佣金(只代收取06%第三方支付费用),以在线营销服务作为核心营收,进一步降低商家成本。

中小商家在拼多多实现的也是规模经济,低价商品的利润虽低,但在巨大的产能供应下,薄利多销得以实现。

社交电商的形式对平台的推动则是最终结果。 除了和商家一样能够降低推广成本,分享拼单、砍价的形式最为重要的是更快地使平台获取用户,参与拼单的人又成为下一个拼单的发起者,疯狂的裂变传播,利用微信强大的流量不断渗透。

分享拼单的新模式带来的高速增长让资本看到新型电商崛起的机会,而其进一步的成长则让资本看到下一个淘宝诞生的可能。


农产品是拼多多的最初起家品类,也在此后一直被其大力扶持。如果说淘宝天猫的优势是服饰,京东的优势是3C电子, 那么拼多多的基本盘则是农业。

如前面提到,相对低价的属性是拼多多选择农业切入的原因之一,也奠定了其一直以来的低价基调。品牌类商家已和天猫深度绑定,京东自营更是壁垒重重,而以水果类为主的农产品,既避免了与巨头竞争,农产品极低的电商参与度也使得拼多多有机会获取广阔市场。

在2016年与拼好货合并,舍弃了自营电商业务后,拼多多在农业领域开始新的 探索 。2017 年,拼多多共计投入34亿元用在公益推广贫困区农产品,解决数百万农户的“卖货难”问题,覆盖了730个国家级贫困县,扶持了48万个农村商户,使这些店铺年度营收同比增 310%。

拼多多在改造农产品供应链的同时也试图深入到农业生产的上游,从源头优化其农货拼购服务。 这也是拼多多C2M(用户直连工厂)模式的最初 探索 领域, 2018 年,拼多多再次投入100 亿元营销资源协助500个产地的农产品卖向全国,并扶持1 万名新农人建立其商业品牌,从而解决货源方面的难题。

2019年,拼多多GMV突破万亿元时,其农(副)产品成交额已达1364亿元,占据平台最大品类比例。在2020年上半年财报会议上,CEO陈磊仍在强调,拼多多会持续在农业供应链投入。

农业是基本盘,但其他品类也必须强化。拼多多早期的产品中,除了农产品,更多是“白牌”产品,其中有不少山寨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在早期严重影响平台形象。


C2M始于农业,并不断扩展到更多品类解决商品品牌问题。 2018年,拼多多开启“新品牌计划”,开始扶持平台内的“拼工厂” 。国内的中小厂家制造能力并不差,但品牌建立意识薄弱,更多是为国外品牌代工,自主品牌因知名度不够,销量不佳。同时,中小厂家大多只关注制造,销售留给了更多经销商,中间环节的层层加利,使得本就不受关注的商品更加不具竞争力,最终使得工厂经营艰难。

拼多多的 “新品牌计划”旨在利用平台模式,直连工厂,以更低成本打造工厂品牌,利用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重改革赋能两端。“拼工厂”给拼多多自身带来的则是扩充品类下,同样超低价格的工厂商品。在国内,拼多多也是率先规模利用C2M模式的电商企业。

C2M的目的是以更低的价格扩充品类,“百亿补贴”则是向高端领域扩充品类。

2019年618期间,拼多多上线了至今被各大平台效仿的“百亿补贴”计划,以“假一赔十”的正品保证,向手机、家电、品牌服饰等商品大力补贴。

百亿补贴是拼多多“去低端化”和向一二线城市用户发力的重要方式。 “低质、假货”是拼多多自成立以来一直伴随左右的标签,更低的客单价也不利于平台长久发展。

在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中,苹果手机是代表商品。2019年双11期间,拼多多的百亿补贴覆盖了23万款热门产品,其中iPhone 11系列每台直接补贴500元,共卖出40万部,仅此一项就补贴2亿元。其他如苹果耳机、品牌家电、品牌服饰也都均有补贴,且都是直接降价。


百亿补贴确实威胁到了对手,阿里聚划算、京东也纷纷喊出“百亿补贴”的口号。但相比拼多多的直降,因为有更强的品牌信任度,阿里京东的补贴成本会非常高,百亿补贴难以覆盖更多商品,多为限时抢购。

除了直接撒钱,投资国美则进一步显示了拼多多对“去低端”化的渴求。

今年4月,拼多多认购国美零售发行的2亿美元可转债,获配128亿股国美新股份,约占后者发行转换股份扩大后股本的562%。

拼多多和国美的合作很早就已开始。国美2018年在拼多多开设旗舰店,并在此后承接了拼多多大家电业务的物流服务。和国美合作,在补全物流业务的同时,拼多多在3C和家电业务中能够和阿里京东做更多对抗。京东家电业务的自营、阿里和苏宁的深度合作都强烈打压着拼多多向高端商品的扩展。

有效拓展品类和高端化进军是拼多多过去一年的重点,但放缓的增长似乎越发显示出市场的疑惑:没了百亿补贴,用户还会用拼多多吗?

在拼多多8月份发布的2020年Q2财报中,增长的放缓已经让资本有些担忧。财报显示,2020年Q2,拼多多年GMV为12687万亿元,同比增长79%,相比2019Q2的171%和2020Q1的107%已显著回落。而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为1857元,同比增长27%,环比增长仅为079%。


尽管用户规模仍保持着正常增长,但GMV和ARPU增速的放缓还是让资本市场出现了一些疑问,Q2财报公布后股价大跌11%。


相比拼多多不足2000元的ARPU,阿里巴巴2019年电商业务ARPU为8756元。在拼多多努力向高端进军的时候,GMV和ARPU增速的放缓都在表明仅靠百亿补贴并不能很好地带动其向高端渗透。

高端品类疑问满满的同时,其核心阵地却也正在被对手渗透。

如果说阿里重启聚划算对拼多多遏制还不够,那么淘宝特价版则是阿里对拼多多的再次打击。今年3月,阿里上线淘宝特价版,其同样以C2M直连工厂的模式直接对准了拼多多。上线半年,淘宝特价版月活已达5500万,一度冲在移动应用下载榜前列。10月又在双11来临之际推出“1元更香节”和线下1元旗舰店,其打压拼多多的决心不言而喻。

再加上9月份云栖大会上推出的“犀牛制造”,阿里直接从生产端入手,采用比C2M更高一筹的形式赋能平台商家,未来也必将给拼多多造成不小的阻碍。

同时,拼多多新型业务的开展也阻力重重。直播电商领域,淘宝直播已经站稳脚步,且和抖音的合作不断深入,京东则和快手联姻,拼多多目前虽也开有直播通道,但竞争力颇弱。

而不久前刚刚宣布进军的买菜业务“多多买菜”也挑战颇多,不仅面对众多垂直生鲜电商如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的阻力,阿里的盒马、京东的京东到家也都已深耕多时,而7月份成立优选事业部的美团杀入社区团购的同时,更是直接对标了多多买菜。

从股价来看,拼多多似乎进入了稳定期,从3月一路狂涨破千亿美金,到8月份创新高后开始回调。但到了稳定期,拼多多面临的问题仍然不会少,电商二选一问题,补贴后的用户留存问题,品类拓展问题等等。


不过,亏损的大幅下降还是让拼多多看到了不小的希望。Q2财报中,拼多多净亏损为7700万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41亿美元、今年一季度的31亿美元已显著收窄。同时,今年9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宣布,拼多多已拿下春晚独家红包合作,成为继BAT和快手之后,第5家独家冠名春晚的互联网企业。拿下红包互动,拼多多有可能借机推出自己的支付通道,不再利用第三方支付。

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黄铮带领拼多多从一个微信公众号,做到千亿美金市值的电商平台,成为威胁到阿里、京东的电商第三极,已是一个难得的奇迹。狂奔后进入稳定期,也可以让拼多多更好的思考未来怎么走。即便仍在亏损,但庞大的用户规模还是让更多的投资者看到了下一个淘宝诞生的可能。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从Q4财报看拼多多的变与不变-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