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澄清绯闻、低价倾销遭整改,刚获融资的极兔正在被反噬

拼多多澄清绯闻、低价倾销遭整改,刚获融资的极兔正在被反噬,第1张

文/张静

编辑/萧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老大哥顺丰股价跌停的同时,新兵极兔速递也风波不断。
其在月初获得融资18亿美元,估值达78亿美元,超过圆通、申通、韵达等老牌快递巨头。但紧接着义乌邮政局就发布信息整治极兔速递“低价倾销”,“暧昧对象”拼多多又迅速发布公告与极兔速递划清界限,给极兔再蒙上一层阴影。
这只从东南亚发家的兔子,在进入中国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用低价换亏损、疯狂扩张版图,搅动快递物流江湖。这只被称为“快递界拼多多”的兔子在站稳脚跟的同时,也需要面对激进布局带来的代价。
昨日,拼多多发布公告,澄清与极兔间“暧昧”的关系冲上了热搜,给正处于低价倾销被整治舆论中的极兔又一波冷水。
公告中解释:“春节期间同极兔速递开展的特约保障合作已结束”、“拼多多坚持平台化经营,‘有拼多多投资、双方有特殊合作关系’等均为不实消息”。
拼多多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终止外界对二者的猜测,防止二者深度绑定。但是这轻飘飘的公告并不能断掉二者似是而非的关系。
毕竟很多人认识极兔,就是从拼多多开始的。
作为国内电商巨头之一,拼多多一直没有自己的物流渠道,对比的是淘宝拥有阿里参股的“通达系”,京东有京东物流。
拼多多亟需一个没有任何烙印的物流企业,来建立属于自己的物流渠道。比起自建一家物流企业,再将其养大,与其他物流快递公司合作是更省力的方式。而与拼多多创始人有着“同门之谊”的J&T Express创始人李杰就成了为数不多的选择。
据晚点LatePost报道,2018 年,拼多多前CEO黄峥就邀请过李杰回国发展。李杰考虑了一年多,才接受这个邀请。
李杰曾是OPPO旗下的员工,后来在印尼创立了极兔速递母公司J&T Express,两年内成为印尼快递界第一,四年覆盖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六个东南亚国家,运单量达到东南亚第二,成为东南亚快递物流的霸主。
有经验、有团队、并且还没有和国内其他电商合作。“身家清白”的极兔就像是为拼多多量身打造的伙伴。
进入中国后的极兔获得了拼多多的大力支持。在2020年3月正式接单不久,极兔就成为拼多多2021春节活动的快递特约合作伙伴。为了帮助极兔获得订单,拼多多还主动用补贴鼓励商家选择极兔的服务。并且部分卖家发现,如果卖家选择用极兔的服务,拼多多会直接返回一半的运费。另外拼多多用户下单后的默认快递是极兔,而极兔官网上也将拼多多列在自己合作伙伴的首位。
极兔的订单有超过90%都来自于拼多多。据晚点LastPost报道:拼多多实际上是愿意给极兔更多的单量的,但是极兔进入中国的时间太短了,包裹处理能力不够,实在接不下这么多。
极兔在拼多多的扶持下,迅猛发展,不到10个月,日单量就达到了2000万件以上。这个数字,中通用了16年才达到。
借助拼多多发展如此迅速的极兔,自然也被打上了“拼多多”的烙印,尤其是两者创始人同出一门的关系,更让两者为一体的“猜测”甚嚣尘上。
拼多多与极兔一直在保持一个微妙的平衡,若即若离。一方面,作为初出茅庐的快递新兵,极兔自然渴望电商老大淘系的订单,而一旦与拼多多深度绑定,则意味着失去了承接淘系订单的机会。对拼多多来说,如果一旦深度绑定极兔,意味着极兔可以获得自己平台的用户数量、商家类别等数据。一旦极兔再与淘系合作,那淘系就能直接获得这些数据,而这正是拼多多所忌讳的。
虽然拼多多发布公告澄清两者关系,但这种猜测并不会被终止。但两者目前无法脱钩,拼多多没有自己的物流渠道,需要依靠极兔来对峙有阿里参股的“通达系”,而极兔因为受到通达系的封杀,对拼多多的依赖也更甚。
二者的“暧昧关系”通过这一则公告并不能解开。
回顾极兔进入中国的两年发展,除了有拼多多的扶持,扩张手法也颇像拼多多进军电商市场时的模样——拿亏损换指数级增长,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开始了在中国的狂野飞奔。
极兔刚进入中国时,国内的快递物流业经过一番厮杀,已经形成了“四通一达”的稳固格局,表面上风平浪静、固若金汤,小型快递企业能吃到的肥肉少之又少。彼时,还未有人将这只印尼兔子看进眼里。
面对这样的局面,极兔打出的第一张牌是“低价”,这并不陌生,通达系当年大战的时候就用过。拼多多进军电商市场时也用过。事实证明,这张牌屡试不爽。
作为全国快递风向标的义乌,在这里能闻到极兔低价战格外浓重的硝烟。在这座中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里,快递的价格对商家更加敏感,一毛钱的差距累积起来,数值可观。
2021年春节后,义乌商品快递的平均单价跌破3元,小商品的全国包邮批发价在年初已掉至15元左右。从3月开始,使用极兔揽收价格甚至可以低于1元/单,而此时圆通的价格是12元,申通13元。也就是说,极兔已经将竞争对手们都卷入了价格战之中。
OPPO是极兔进军中国的另一大助力。得益于创始人与OPPO的关系,极兔在它的牵线下,在重庆两江新区设立了区域总部,搭建起辐射重庆的快递网络。并且,部分OPPO的代理商们直接成为极兔的省市级加盟商,帮助极兔快速建立起自己的运输网络。
在建立网点方面,极兔使出比通达系更大的力度揽人。极兔的加盟门槛只需要45-60万,比通达系低一半。极兔的加盟商给快递员则开出了高出通达系三倍的底薪。
在这样的情况下,杀红了眼的极兔长得格外茁壮,并疯狂厮杀。
资料显示,极兔国内团队人数已经超过15万,拥有运输干线2000多条,已经实现全国省市的配送网络100%覆盖。再加上日配送2000万余件的运货量和背后母公司的支持。“订单、物流、人力、资金”四样齐全,这已然让极兔在中国快递行业站稳了脚跟。
现在,再没人敢小觑这只印尼兔子。
如此强烈的扩张,自然迎来通达系的忌惮。通达系公司从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不得已下水掺和进这场低价战争防守住已有的市场。
通达系一直扼杀极兔的“野蛮生长”,多次企图拦截。
韵达最早发声,在去年10月,韵达在内网发布了《关于全网禁止代理极兔业务的通知》。申通和圆通紧跟而上,禁止其旗下加盟网店兼营极兔的业务。种种措施侧面反映了快递行业老巨头们对这只疯狂“蹦跶”的兔子的忌惮,也体现了极兔加盟业务投机取巧——极兔借助通达系现成的仓库和快递员进行配送,布局物流网络,然后反哺建立自己的驿站。
现在极兔已经承接了国内8%的快递业务(不包括同城业务),并拿到18亿美元的融资,成为国内快递行业的一匹黑马,被博裕资本、红杉资本和高瓴资本等众多资本看好。
然而目前来看,极兔的步子却迈得大了些,稍显踉跄。
首先便是服务质量。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极兔的订单中006%被用户投诉到邮政系统。相比之下,通达系被投诉最多的圆通,其投诉率也只有极兔的1/3。而稍早些发布的快递企业申诉率,极兔达到了726,高出平均申诉率181四倍。
另一方面,极兔的仓配虽然在急速扩张,但是远远比不上通达系多年来的深耕,网络不健全,物流用地资源稀缺都是目前极兔存在的硬伤。但如果完善覆盖全国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极兔一方面要大力“烧钱”打价格战,另一方面又要拨出资金建设固定资产,钱禁不住烧。
物流行业的下沉市场还没有完全被挖掘,背靠京东的“京喜”、顺丰的“丰网”速运等也开始在下沉市场试水,加入这场战争。
丰网启动招商最晚、加盟成本最高,起网速度却比极兔还飞速。依靠与顺丰共同的一套大网渠道,达到和顺丰一样的时效,但价格只比其他品牌贵三毛钱,起网两个月,丰网日单量便达到200万。
而背靠“京东”物流的“京喜”将众邮快递揽入怀中,升级为“京喜达快递”,开始支撑后端供应链、在社区团购方向发力。
竞争的加剧也让只有低价、没有口碑的“极兔”更加难行。扩张后的极兔既没有顺丰口碑的沉淀,也没有通达系完善的仓配资源,并且订单大头来自拼多多,当老牌玩家加码入局,极兔失去了价格优势,步履不稳就很容易遭到反噬。
极兔从东南亚发家进军中国,未来还想要布局全球,野心勃勃。但是它想要布局更大的棋局,必须下好每一颗棋子,如果面临的问题不亟待解决,就会满盘皆输,淹没在厮杀激烈的战场中。

最近,中国最大的两个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和京东,都因为“高管”事件刷屏网络。 阿里巴巴是因为自称”前阿里高管“的王晗发了一篇文章,蹭了阿里和马云的流量,其高管身份被蚂蚁金服副总裁陈亮打假 。一来一回,事件彻底爆发,王晗的流量不但蹭到了,而且是大获全胜,至于是不是前阿里高管已经不重要了。

而京东在2018年经历了最为艰难的一年,创始人刘强东陷性侵丑闻,让京东的股价大跌;业绩增速下滑,被阿里越甩越远,可以堪比10年前的2008年金融危机,京东差点倒闭,刘强东一夜白了头,简直是10年一个轮回。不过,艰难的日子挺过来了,就得做出改变了。就在上周末的京东开年大会上, 京东宣布2019年将末位淘汰10%的副总裁级别以上的高管。 按照京东18万员工算,副总裁级别的高管预计在几十至百人左右,也就是说要开掉10位表现最差的副总裁级别高管。看来这年头都一样,只要是打工,不管是普通员工还是高管,都有随时被裁的风险。

刘强东对外的人设一直是中国好老板,称呼员工为兄弟们,请员工吃饭,建漂亮宿舍,办幼儿园给子女读书等等,还曾说要让家乡的京东快递员工资比县长高。在 去年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刘强东还回应了裁员传闻:我们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 没想到的是和刘强东近距离接触的高管兄弟们首先面临被淘汰。

这年头,基层员工不好做,被淘汰了,还可以选择去任何一家公司。但是高管被淘汰了,就有大污点了,毕竟圈子就这么小,能当上高管的在行业内知名度已经不低了,一听说是因为业绩不佳被淘汰,估计就不好混了。

今天就来盘点一下从阿里巴巴离职的高管,他们混的怎么样了?蹭热点的王晗说自己在阿里的最高职位是阿里 健康 家庭医生事业部总经理,蚂蚁金服副总裁陈亮说她不是高管,那就是部门总经理在阿里都算不上高管了,所以,滴滴创始人程维,在阿里的最高职位是支付宝B2C事业部副总经理,也不算是高管了,必须是副总裁级别以上的才算高管。

1、孙彤宇

孙彤宇其实已经沉寂十多年了,因为他在2008年3月就从阿里离职了。孙彤宇是阿里巴巴最资深的元老之一,曾是仅次于马云的二号人物。从马云创办中国黄页就开始跟着,后来辗转到北京创业,失败后又跟着马云回到杭州创立了阿里巴巴,是十八罗汉之一。

孙彤宇在阿里巴巴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创立了淘宝网,在他的带领下,淘宝网仅用了两三年时间,就把当时C2C的老大,由”神童“邵亦波创办的易趣网干趴下了,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电商网站。2007年,淘宝网的交易额达到400亿,正发展凶猛时,当年12月孙彤宇却被告知下课,至于原因阿里给出的是高管轮岗学习,但都知道这只是个说辞,孙彤宇离开后就再也回不来了。据说,被离职的消息还是孙彤宇的妻子彭蕾给他宣布的,两人还因此闹了离婚,不过现在又复婚了。

有人说是孙彤宇功高震主,才被马云拿下的。而马云的说法是看到了孙彤宇的局限,继续在这个位置会阻碍淘宝网的发展。但不管怎么样,孙彤宇可以说是阿里巴巴的头号功臣,如今的天猫、蚂蚁金服可以说都是从淘宝网衍生出来的。如果没有淘宝的电商交易,就不会创立支付宝,更不会发展到今日的全球第一大互联网金融集团蚂蚁金服;天猫就更不用说,直接从淘宝网裂变出来的。在2008年前的阿里巴巴,主要靠淘宝网和阿里巴巴B2B业务。

如今的孙彤宇,要说有什么大成就肯定没有,但是做着自己的事情,还做些投资,日子也过的轻轻松松。近年来最大的动态莫过于他成为了拼多多的天生投资人,而拼多多已经成为了阿里巴巴最大的对手之一。

2、卫哲

卫哲是典型的职业经理人,也是极其聪明的人。大学一毕业,年仅22岁,就进入由金融圈大佬管金生创办的万国证券,并担任首席执行官助理;25岁担任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之后一路开挂,32岁当上了世界500强百安居中国区总裁,何其风光,是一个典型的精英人士。

2006年,被马云看中,挖到了阿里巴巴集团担任上市公司阿里巴巴(B2B业务)的总裁,管理阿里巴巴上市公司业务。在他的带领下,阿里巴巴也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不过,在2011年阿里巴巴发生供应商欺诈事件,作为CEO的卫哲背了锅,引咎辞职。

阿里巴巴应该算是卫哲的事业巅峰,如今,他创办了嘉御基金,并担任了几家公司的董事,偶尔还出来讲讲课,参加一些会议,发表一些行业观点。没想到的是在很多场合,挂的头衔依旧是阿里巴巴前CEO,这也算是蹭阿里的流量吗?不过,卫哲算是真材实料的阿里高管,蹭了也没人可以质疑什么。

3、李旭晖

李旭晖是上市公司阿里巴巴的COO,也是因为供应商欺诈事件引咎辞职的。李旭晖是台湾人,2000年就加入了阿里巴巴,当时公司创立仅一年时间,还非常小,所以,他也算是资深元老。从总监职务做起,一路做到了阿里巴巴首席运营官,可见能力还是很强悍的。不过,在2011年离开阿里巴巴之后,就再也没什么新闻了,不知道是不是回台湾了。

4、邓康明

邓康明也是2011年阿里供应商欺诈门中职位变动的高管之一,他时任首席人力官(CPO),不过,他并没有引咎辞职,而是降级另用。邓康明曾在微软、甲骨文、达能等世界500强呆过,并于2004年加盟阿里巴巴,出任人力资源副总裁。

供应商欺诈门事件后,2013年从阿里辞职创业,之后2015年又回到了阿里巴巴,担任阿里影业首席运营官,呆了不到一年,又离职,两进两出阿里,马云应该是不会再用了。如今,邓康明担任车好多集团总裁,董事会副主席,这个车好多就是瓜子二手车的母公司。

5、吴炯

吴炯是技术出身,2000年加盟阿里巴巴,担任首席技术官,是阿里巴巴第一任首席技术官。吴炯一直比较低调,没什么声音,2007年,吴炯和孙彤宇一样,被阿里巴巴轮休离开,之后做起了天使投资。

吴炯虽然不出名,但是他的妻子却是商界的当红人物,她就是携程CEO孙洁,是携程创始人梁建章最为倚重的人。

6、李琪

2007年,被马云拿下并要求去学习的高管有三位,淘宝网总裁孙彤宇,集团COO李琪、集团CTO吴炯。李琪当时已经身居阿里巴巴集团COO的职位,这个职位现任CEO张勇也曾担任过。李琪2000年加入阿里巴巴,也是最早的一批员工,先后担任技术和销售副总裁,2005年开始担任集团COO。实际上,李琪和马云是老相识,在中国黄页时期,李琪就跟着马云一起创业,只不过后来没去北京,也没一起创立阿里巴巴。

被离职后的李琪声音比较小,据说在餐饮行业创业。

7、干嘉伟、吕广渝

干嘉伟1999年就加入了阿里巴巴,是第67号员工,呆了12年,做到了B2B销售副总裁,于2011年离职,加入美团任COO,现在已经担任高瓴资本合伙人。

而吕广渝的经历和干嘉伟类似,2004年加盟阿里巴巴,从基层做起,一路也做到了B2B副总裁,并在后来加入了大众点评,担任COO一职,现在是无人货架“猩便利”的创始人。

大众点评和美团合并后,干嘉伟、吕广渝分别成为了事业群的负责人,位高权重,不过很快两人就慢慢淡出了美团。

从阿里巴巴的发展 历史 来看,两次最大的人事变动,便是2007年和2011年,这两年大批高管离职,进行了大换血。不过,阿里巴巴集团庞大,子公司众多,光副总裁级别的都有上百人吧。从阿里巴巴离职的副总裁级别的高管远不止这些,但真正出名的并不多。

除了以上几位,还有大批从阿里离职的非高管,混的都很不错。 程维,最高担任支付宝B2C事业部副总经理,后创办滴滴;陈琪,曾担任淘宝网产品经理,后创办蘑菇街;张良伦,曾担任阿里巴巴高级产品经理,后创办贝贝网;李治国,曾担任阿里云资深总监,后创办口碑网;陈华,曾任阿里云搜索负责人,后创办唱吧;汤鹏,曾担任淘宝机票研发负责人,后联合创办易到用车;吴志祥,曾任阿里巴巴销售经理,后创办同程网。

从阿里离职的员工,如今已经被称为阿里系创业大军,阿里也算是创业者的黄埔军校。不过,阿里巴巴一般都不会投资从阿里离职的员工,这点和腾讯不一样。据阿里巴巴说法,是为了防止内外串联,形成腐败。实际上,也是因为从阿里离职的人大多数是做电商及相关的业务,属于同行竞争。

不过,能做到阿里高管的,一般都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至少可以说从这里赚到了钱。蹭阿里流量的王晗都说拥有阿里千万期权,更何况其他高管。当初CEO卫哲离开,具有就拥有阿里巴巴4000万的期权。陈琪从阿里离开,也完成了创业资本的积累。

所以,无论你是普通员工还是高管,其实对于老板来说,什么时候想开掉你,找任何理由都可以,这年头都不容易。

文丨柴佳音 马慕杰

编辑丨王庆武

来源丨投中网

“在职场,我们似乎永远不会知道,下一个被边缘化的是哪一个部门。”一PE机构投资总监林唐感慨称。

入职五年,林唐所处的一级市场投资部从最初汇集各路名校人才、承包公司80%以上主营业务的明星部门,沦为了如今存在感极弱的“游兵散勇”。

“这大半年来,公司实在是募不到钱,在一级市场只投出了一个项目。但是,公司的营收却并不难看,二级市场的好几个部门都大赚了一笔。”林唐告诉投中网,在这样的局势下,公司创始合伙人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二级市场“炒股票”,“为了赚钱,不难理解。”

2020年,部分一级市场由募资难所传导而来的寒意犹存,但二级市场的高光时刻已接踵而至:几近疯狂的造富效应几乎无人不晓。

对于此般盛况,敏锐的一级市场投资者自然有所垂涎。于是,大踏步进场,便成为了那些以往低调淘金的VC/PE此时最合宜的姿态。

进军二级市场,软银、红杉、鼎晖、高瓴加码

2020年10月,软银高管Rajeev Misra在线上会议中透露称,软银愿景基金将列出计划,要在未来两周内成立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

SPAC又被称为空头支票公司,属于公募型并购基金的一种。据了解,SPAC比其他并购基金募资能力更强,其投资者的退出更加简单,只需在二级市场减持SPAC公司的股票即可。

实际上,近期软银在二级市场频频出手。美国证监会报告显示,2020年二季度,软银斥资约40亿美元购买了特斯拉、亚马逊、Alphabet、英伟达、Zoom、拼多多等多家 科技 股,短期浮盈约40亿美元。

在中国,踏足二级市场的VC/PE机构亦不少见。鼎晖投资、高瓴资本、红杉中国、深创投、弘毅投资、九鼎投资等诸多VC/PE机构皆已在二级市场布局。

“鼎晖投资早在2006年起,开始通过关联公司润晖投资布局二级市场,二者都有相同顶尖的国际机构投资者作为LP持有共同的投资理念和研究方法论。”鼎晖投资告诉投中网,“润晖投资是极少数在中国A股市场上,以国际超长线资金践行价值投资的机构。”

润晖投资设立后,获得了包括全球顶级主权基金,国家养老金,捐赠基金,慈善基金会和家族办公室的广泛认可,目前管理规模超过80亿美元。据悉,在过去的14年里,润晖投资取得了净值增长10倍的优秀业绩。

红杉也在二级市场频频发力。外媒报道称,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显示,2020年8月,红杉成立了红杉中国公开市场投资基金(Sequoia China Equity Partners),这支拥有独立团队的新基金有着明确的使命,投资于二级市场、全球公开交易的股票。

此外, 2020年6月,红杉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向中国证监会相关部门申请《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审批》,成为首家申请QFII的国际知名创投机构。

深创投、弘毅投资、九鼎投资则选择公募基金方式出击。2014年6月,中国首家PE系基金公司红土创新基金获得证监会批复设立,深创投100%出资;同年7月,九泰基金获得证监会批复设立,其大股东为九鼎投资。

2017年12月,弘毅远方基金获批,注册资本为1亿元,弘毅投资持股比例100%。这意味着弘毅投资正式进军公募领域。此外,成立于2015年的金涌投资是弘毅投资旗下专事境内外二级市场投资管理的全资子公司。

诚然,如今二级市场红利来临之际,更多的一级市场投资者在通过参与上市公司的定增、收购等方式尽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自再融资新规落地,被机构称为“一级半”的定增市场迎来多家巨头机构入场。如高瓴资本23亿拿下凯莱英的八折锁价定增,当天涨停板浮盈40%,开启了“一级半”市场的疯狂前奏。

近期,私募排排网调查显示,超七成PE机构看好定增项目带来的业绩增厚机会,并认为相关定增产品有望享受3-6个月的政策红利期。

定增市场火热的同时,并购大潮亦汹涌而至。

2020年1月,高瓴资本豪掷超400亿元入主格力电器,成为其新晋第一大股东。这一经典案例曾在彼时引起投资圈震动。

在泰合资本看来,2020年,相较此前每年凤毛麟角的并购交易,新常态下的并购交易数量或将倍增。

投中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7月,并购市场整体持续上升,交易金额受头部大额案例的影响环比增长过半;仅在1个月内,共计31支PE基金以并购的方式成功退出,超1亿美元规模完成并购交易31笔。

一并购基金创始人潘辛然对投中网表示,一方面,融资难、增长难等困境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小型玩家将“卖身计划”提上日程;另一方面,疫情不断催化的“二八效应”下,巨头对于整合、延展的需求日益旺盛。

快钱诱惑?资产配置多元化

不过,在长期主义盛行的当下,“博短期”一度被视为无法登上台面的“鄙陋”策略。

当然,也有投资人坚信,精准的短线战术回报效率最高,“且本质上,短期生意也并不背离投资最根本的‘高风险、高回报’的运转逻辑。”

尤其在市场周期利好的行情下,当二级市场的企业价格比一级市场更低,短期投资收益率更高,通过各种方式将业务触角伸向二级市场并有所为自然成为了那些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无可厚非的选择。

14年前就布局二级市场的鼎晖和润晖则有自己更长线的理解,回想当年润晖投资设立的设立初衷,主要有三点,一是从企业的生命周期看,VC-PE-二级市场,涵盖了企业的诞生、成长、成熟的各个阶段,在投资研究上看,可以综合的审视一个行业中不同企业的竞争动态,对行业的生态展开研究;二是从研究上看,PE在项目点上扎的深,二级市场则是对行业的持续跟踪,紧扣行业脉搏,二者形成了立体的研究;三是从国际比较看,一二级市场的估值最终会趋于一致,更宽的覆盖可以捕捉到更多的投资机会。

上述观点,亦是一二级市场跨界投资之典型逻辑,在当下得以充分演绎。恰逢,2020年,二级市场迎来了繁荣时刻。

根据巨丰 财经 数据,2020年上半年,全球主要指数表现中,A股普遍较佳。其中,创业板指以涨幅325%位列第一,深成指、沪深300指数、上证指数位列全球主要指数涨幅前五。

这其中,表现最亮眼的无疑是医药行业。巨丰 财经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医药行业以3681%的涨幅傲居全市场,是唯一一个每个月都上涨的行业,也是唯一一个涨幅超过创业板的行业。

此际,诸多一级市场投资者开始摩拳擦掌。

不可否认,投资于二级市场,VC/PE有着其天然的优势。“通常,在一级市场投资,基金内部一定会自上而下把投资赛道研究地透彻清楚,包括竞争对手、行业龙头等。这种情况下,一级市场的基金更容易捕捉到大赛道的机会。”道彤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孙琦表示。

众海投资管理合伙人李颖同样对投中网提到,一些知名机构对于趋势的把握相对更准确,特别是在二级市场表现比较好的时期,投资机构也希望可以多元化配置资产。再者,市场本身充满波动性,一二级市场联动可能会带来更长期的价值。

“压力”使然?寻找价值洼地

一级市场的VC/PE涌入二级市场或许还有个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一级市场近年来愈发沉重的压力。

资管新规出台以来,一级市场募资越发艰难,私募股权行业优胜劣汰加剧。投中研究院报告显示,2020年受疫情影响,创业项目、投资机构全部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更多机构减缓投资节奏,“活下去”成为了VC/PE市场各参与主体共同的目标。

林唐直言,做二级市场其实也是一些老牌VC/PE在寻找出路。“一个有品牌有投研能力的基金,在二级市场募资会相对容易很多,因为二级市场基金投资门槛要低得多,发行门槛要低得多,发行渠道要畅通得多。”

那么,主动也好,被迫也罢,当一级市场投资者选择对二级市场进行延伸,又将对资本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价值挖掘会更充分,是毫无疑问的。”孙琦告诉投中网,“美国资本市场很早就是这样,一二级互相流通,市场的价值被挖掘得更深。”

此时,投资人会发现,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寻找价值洼地都在变得愈加艰难:各家机构的雷达已对市场进行全面扫描,基本不留死角。

所以,孙琦相信,对于资本市场整体而言,一二级互相流通是件好事,市场的效率也将逐步提高。

但是,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在这样价值挖掘更加充分的资本市场中,寻找投资机会的挑战也在变得更大。

同样以医疗领域为例。“2020年二季度有大量医疗股创了新高,而且还在不断地创下 历史 新高,这样的二级市场走势反过来对一级市场也有很大的刺激,我几乎从未见过市场的争抢如此激烈。”孙琦对投中网表示。

一医疗机构投资人吴宁嘉向投中网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2020年6月,国内一知名大型PE为了抢到一个即将IPO的医疗案子甚至放弃了深度尽调,在没有完全了解项目基本风格的情况下就执意打出了子 *** 。而且,该知名PE全然不顾锁定期三年的投资风险。

“从接触到交割,一个月全部完成,这个速度简直匪夷所思。”吴宁嘉告诉投中网,如此快速的流程背后,除了简单的尽调外,投资协议也基本参照早期投资的条款报告。

事实上,这或许正是二级市场不同于一级市场的惯用打法——以更大的逻辑布局某个赛道,在大趋势中抓住细分机会。

有投资人就直言,近年来,投资行业鱼龙混杂,这实质与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投资管理人的偏差较大。

“市场永远是对的”,孙琦提到,“做投资的人最好不要去赌市场是错的,不要站在市场的对立面。VC要尽早预判市场的大势,PE也要在保有自我判断的基础上顺势而为,不要逆着潮头,同时也要有所克制,有所警惕。”

一二级通吃,一场专属于头部基金的 游戏

一个残酷且客观的事实是,这场一级市场参与者掘金二级市场的 游戏 或将只属于头部机构。

换句话说,“二八法则”已然渗透到了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的每一寸肌理。即使想换个打法,也得先评判基金自身是否真正具备了“横跨一二级市场”的资格。

扩充团队的首要条件自不必多说。要知道,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的投资策略、管理风格、研究体系等大不相同,因而,投资机构染指二级市场也并非容易之事。

正如李颖所说,二级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进入门槛颇高。在一级市场马太效应愈发强烈的行业现状下,大型投资机构可优先跨越多个阶段布局一体化。

加之,在公募基金市场本身中,“强者恒强”的行业格局已横亘多年,中小基金的日子也不好过。根据wind数据,2020年以来,95家公募基金高管发生变更,涉及人数达256家。与此同时,公募基金离职基金经理人数已达168人,不少中小基金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

某一级市场投资机构HR何朋娜告诉投中网,二级市场的基金经理有一部分流向了一级市场。当前,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在招募投资经理或投后团队时越来越看重对方的行研能力,而这也正是那些基金经理的优势所在。然而,对于某些中小机构而言,配置拥有二级市场背景的人才却实属艰难。

“我们机构当时面试了好几个二级市场的求职者,但均被对方拒绝了。说到底,还是机构体量太小,那些二级市场的人都想找一些有稳定LP支撑的大机构,至少不用发愁子 *** 的问题。”何朋娜称。

“一级市场机构如果要向二级市场延伸,基金的体量、投研能力、品牌各方面都要能达到相当的层次。”孙琦对投中网表示,一家机构的品牌和投研能力越强,布局越广,迈入二级市场的动力就会越强。这是因为,这些机构可以将一级市场的品牌和投研优势带到二级市场实现变现。

比如,某些头部VC/PE拥有自己的二级市场团队,完全可以自己 *** 盘,不需要将二级市场的蛋糕分给合作伙伴。当这些机构投资的企业上市后,他们还可以在二级市场捕捉另外的机会。

不过,潘辛然也对投中网提到,虽然相对而言,只有头部机构具备同时布局一二级市场的底气,但不一定非要自己做,与第三方合作的形式也很常见。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一级市场投资者迈向二级市场的趋势共识下,并不是每一家有条件延伸的机构都涌向了这股潮流。

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投资机构仍坚持专注于一级市场。

终归到底,即便对于头部机构,是否横跨一二级市场做全域投资的根本依旧在于基金自身的定位,包括机构目标、价值取向等。就像孙琦口中的那样,如果机构以资管定位要做全平台的服务,追求的是AUM(资金管理规模),那么相较于一级市场,近两年基金在二级市场的规模扩张相对容易很多。

但是,相对容易走的路亦非捷径。“因为不同领域看似是有关联性的,但是如果真去做,大家会发现一二级市场的团队基因不一样,文化也不一样,还是有很大挑战的。”孙琦表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林唐、吴宁嘉、潘辛然、何鹏娜均为化名)

眼科医疗是钻石级的赛道,适合不断的滚雪球。对于高成长的优质核心资产,我们基本上很难等到适合的估值进入,除非出现股灾,集体性的杀跌,因此我们对于这类核心资产,要有一定的估值容忍度,哪怕高估一点,我们也可以进入。

随着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眼科市场,而且眼科疾病贯穿人的一生,未来眼科市场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目前眼科医疗行业规模大、增速快、渗透率低,预计行业龙头公司业绩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爱尔眼科,国内眼科医疗服务龙头公司,高瓴资本、中欧葛兰、易方达张坤、景顺长城刘彦春明星基金经理的持仓股 ,可谓是众星云集。

公司拥有好的管理层和赛道,长期竞争力和护城河不断增强。公司在眼科医疗领域处于绝对的龙头地位,在连锁门店的数量和业绩规模上远远超过同行业的公司。

随着公司眼科医院的全国网络建设逐步完善和全球化的布局,行业领先地位不断的加强和巩固。公司的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不断的提升,未来的市场占有率有望提升到25%以上,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2021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长率11390%,净利润增长率50988%。

欧普康视,角膜塑形镜细分龙头公司,外资、社保基金和中欧葛兰等大佬的持仓股

从角膜塑形镜行业来说,国内的渗透率仅为12%,未来还有10倍左右的成长空间。从公司来看,欧普康视目前在角膜塑形镜上处于领先地位,是国内首家同时取得角膜塑形镜和硬性角膜接触镜产品注册证的生产企业。公司品牌知名度高,产品复购率高,市场占有率第一。

我国有近1亿的屈光不正青少年,治疗办法主要通过角膜塑形镜(OK镜)和低浓度阿托品。2020年公司建成阿托品滴眼剂生产线,下属眼科医院获滴眼液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未来将和公司主营产品角膜塑形镜形成很好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市场份额。

2021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长率17599%,净利润增长率26370%。

爱博医疗,国内唯一一家眼科器械全产品链公司。高毅邓晓峰、博时葛晨和万家黄兴亮的持仓股。

公司的主要产品人工晶状体(营业收入85%左右)、角膜塑形镜(15%左右)。公司在国内人工晶状体领域处于龙头地位,是国内首家高端屈光性人工晶状体制造商,打破了国外产商在高端人工晶状体的垄断局面。

公司的角膜塑形镜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增速快,产品质量高,透氧系数要高于欧普康视,采用的是自主的原材料生产技术,未来有望提升市场占有率,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爱博医疗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2%,净利润同比增长9543%,净利润增长接近十倍。

兴齐眼药,眼药隐形的龙头公司。高毅邓晓峰和富国朱少醒的持仓股。

兴齐眼药,用于治疗干眼症的环孢素滴眼液,2020年6月获批上市,是国内首款上市的产品,保守预计市场空间在15-25亿之间,业绩增长迅速。

公司的延缓青少年近视的低浓度阿托品产品,顺利的话将在2023年取证,这将成为全球第一款正式上市的低浓度阿托品,国内的市场规模将超过50亿。目前,低浓度阿托品是目前市面上能有效控制近视的唯一药物,使用非常方便,睡前滴一滴就行。

2021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长率15052%,净利润增长率41822%。

公司2020年的营业收入才689亿元,对应着两个爆款产品65-75亿的市场规模,公司的营业收入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因此公司目前的估值水平也只是贵一点而已。

#股票# #A股# #高瓴资本# #价值投资# # 财经 #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拼多多澄清绯闻、低价倾销遭整改,刚获融资的极兔正在被反噬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