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级卖家被封!亚马逊大清理,跨境电商嗅到不寻常信号

10亿级卖家被封!亚马逊大清理,跨境电商嗅到不寻常信号,第1张


亚马逊,开始动手了。



1

10亿级卖家被封

亚马逊掀起大地震



最近这两个月,堪称中国跨境电商的至暗时刻。


4月底,号称“亚马逊三杰”的帕柘逊首先遭遇暴击,旗下606个热卖商品被下架,大量资金遭到亚马逊冻结,损失惨重。


要知道,这可是一家年销售额近50亿的大麦,亚马逊说封就给封了。



惊讶之余, 谁也没有料到,一场大规模的封号潮,才刚刚开始。


5月9日,“华南城四少”之一的傲基,旗下亚马逊店铺的大量链接失效,账号被封。在当时,只要打开傲基的亚马逊网站,点击产品链接,就会出现一只狗。



6月16日,星徽股份公告称,子公司深圳市泽宝创新技术有限公司旗下RAVPower、Taotronics、VAVA三个品牌涉及的部分店铺于当日被亚马逊平台暂停销售。


仅仅半个多月后,7月6日晚间,上市公司天泽信息也公布,旗下的电商“有棵树”约340个线上商铺被封,13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被冻结。



一夜之间,这个品牌的营收从4500万下滑到100万,1400名员工离职。


据不完全统计,4月以来,被封号的大卖有十几家,涉及品牌40余个,大部分是3C类产品。什么“华南城四少”、“坂田五虎”等多个深圳的头部大卖家,包括帕拓逊、傲基、通拓、猿人、泽宝等公司,都遭遇了大量亚马逊产品链接被下架。



跨境圈里流传的一份被封号“名单”


一众头部卖家中招后,这场封杀还在继续。按照业内人士的预估,接下来会有更多帐号被亚马逊揪出,至少20-30万卖家账号存在问题,已被列入审查范围。


对于跨境电商圈来说,过去的6月份是一个“死亡六月”,几乎每天都会传来封号、关店或者破产、裁员等负面消息。


亚马逊的这番疯狂血洗之下,整个华南跨境电商圈人心惶惶,不少卖家甚至直接宣布破产倒闭。


同样是在这段时间,知名跨境电商环球易购在亚马逊上的大量网店被封,资金被冻结,这个百亿卖家甚至被银行申请破产重整。



这波封号潮的影响不言而喻。要知道,亚马逊一旦对卖家实施封号惩罚,意味着该卖家的店铺或品牌被封,该账号的资金和货物会被亚马逊冻结。


据亿恩网报道, 近一个月被扣资金规模约在200-300亿元,预估涉及所有卖家资金或超千亿。


很多号一旦被封,根本没有恢复的可能。对卖家来说,这相当于直接被判“死刑”。


一场“十年不遇的巨震”,正在跨境电商界蔓延。



2

数据泄露,引发平台大整顿



对电商来说,6月本是一个狂欢的时节。


国内的618刚刚结束,亚马逊会员日(Prime Day)全球促销活动就紧随其后。


但他们没有料到,就在Prime Day前夕,中国的跨境电商卖家们等来的却是这场封号大地震。


亚马逊,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事其实早有迹象。在2021年初,很多中国卖家都曾收到一封亚马逊的官方邮件:


您的账户有被停用的风险,我们与你联系是因为您似乎违反了Amazoncom的以下一项或多项卖家行为准则要求,影响客户的评分、反馈和评论; *** 纵销售排名;人为地增加网络流量。



这不就是国内常见的刷单、刷评论、刷排名嘛,我们都习以为常了。况且,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平台刷单,亚马逊此前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封例行公事一样的邮件,并没有引起卖家们的注意。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亚马逊来真的。和过往封些小鱼小虾不一样,这一次直接把几个大卖家挑下了马。


本以为杀鸡儆猴意思意思就得了,但接下来的“血洗”出乎所有卖家的预料。大卖家的接连被封,让整个跨境电商圈开始慌了。


亚马逊突然加大的整治力度,有着现实的原因。


就在5月份,一个名为Safety Detectives的网络安全机构公布了一个开放的AWS Elastic Search数据库。这里边的数据,直指亚马逊上的虚假评论组织。


1300多万条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直接交流信息显示,这些客户愿意提供虚假评论,以换取免费产品。


卖家刷好评被人拿到了实锤证据, 无论是考虑数据安全还是舆论安全,亚马逊都必须重拳出击了。


在6月16日一封名为《打造值得信任的顾客评论体验》的公开信中,亚马逊直言:


“2020 年,我们在顾客看到之前就已经阻止了超过2亿条疑似虚假评论,其中超过99%都是我们主动监测发现并移除的……同时对通过虚假评论获取商业利益的卖家账户采取措施。”



亚马逊的这封信,不仅是对“封号”浪潮做出的回应,更是向“刷单”灰色产业链发出的檄文。


在如今的跨境电商圈,“刷单”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亚马逊平台一向是“重商品、轻店铺”,一切以商品为中心,店铺的存在感极低。


换句话说,如果你在亚马逊上购物,搜索关键词的时候,亚马逊会运用算法计算出所有产品的页面权重,然后按照先后顺序展现在你面前。


排名越靠前的产品,曝光率和点击率就越高,订单量也就越多。那些排在后面的产品,几乎就没有曝光量,更别说成交了。


而亚马逊的算法中,核心的三个指标就是 销量、转化率和好评率。



也就是说,要提升销量,亚马逊上的商家就必须提高自己产品的排名,刷单也由此诞生。到最后,行业内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刷单或许会死,不刷只能等死。


这样的氛围下,“刷单”灰产开始肆意生长。最常规的方式,卖家会在商品包装内使用夹页、传单、优惠券、小册子等,诱导买家发表正面评论/评分。


更猛的例子是“吴三柜”:


新来的商家,“一柜送、一柜刷、一柜做秒杀”,只为把排名刷上去。


没想到,如今“吴三柜”遇上了亚马逊的“张三封”:


封账号、封品牌、封资金。




3

跨境电商,野蛮生长时代落幕



跨境电商的概念并不新鲜,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了。


但中国商家在海外电商发力,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2014年,当天猫、京东等国内的电商巨头开始走向海外的同时,亚马逊等国际电商巨头也开始吸引着国人。


2015年开始,跨境电商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传统零售商、海内外电商巨头、创业公司、物流服务商、供应链分销商进入一场全球争夺战。


大批的中国人开始涌入亚马逊,但在当时,中国卖家并不被看好。彼时,中国工厂在海外缺乏销售渠道、中国卖家尚不了解国外的消费习惯。但很快,仅仅三年之后,外国人热议的话题变成了:


如何在亚马逊上“打败”中国人。



完整的工业门类和超强的生产速度,让中国跨境电商的供应链变得无比强大。毫不夸张地说, 在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亚马逊上,中国卖家可以覆盖99%的品类。


与此同时,亚马逊上的中国卖家,将“好评返现”那一套在海外发扬光大——


花钱刷大量好评,提高星级;

在包裹中附带金额数量不一的“礼品卡”,并要求消费者留下五星好评,即可获得礼品卡上的钱;

广告上晶莹剔透的圣诞树,买家收到后,竟然是劣质木头片做的……



跨境电商行业的高利润率也在诱惑着源源不断的入局者。


据DoNews的调查,在2015年左右,一件产品的利润率可以高达几十倍。


一个普通的保温杯,在国内以15元的价格入手,转手就可以在亚马逊上以25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客户,扣除佣金和运输成本后,仍然可以获得将近120元的利润。


源源不断的入局者催生出一个巨大的市场。 《2020跨境出口电商行业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69万亿元,其中出口112万亿元,占比接近七成,同比增长超过40%。


此外,国家邮政局披露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20年底,在全球所有跨境电商包裹中,从中国发出的包裹占比超过60%。


与此同时,精明的资本很快就嗅到了金钱的味道。


根据亿邦动力统计,仅2020年,跨境电商界的融资就超过30起,其中一半融资金额过亿,2021年更多。



赶着入场的企业更是多如牛毛。天眼查显示, 目前我国有超过60万家跨境电商相关企业,今年以来我国已新增跨境电商相关企业超过42万家。


在亚马逊平台上,这些企业摩拳擦掌,本想着靠“刷单”能迅速崛起。让它们始料未及的是,亚马逊对“刷单”竟然下狠招了。


想登上山顶的,都折在山脚下了。


对跨境电商来说,过去那个野蛮生长的时代,马上就要结束了。



4

尾声



一直以来,在明面上,电商平台其实都在严禁“刷单”行为。


根据亚马逊平台的规定,一旦卖家违规刷单,轻则被警告,重则永久关停账户。


国内也是一样,你看看各大平台的口号——


淘宝:刷单是违法的,严重者店铺将永久关闭。

京东:坚定杜绝假货,严打刷单。

拼多多:虚假发货,冻结货款并罚款。


但实际上,真正像亚马逊这次一样大面积封号的,确实不多见。


必须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只有中国卖家才刷单,国外卖家也刷。但在其中,中国卖家确实是刷得比较狠的。


本质上来说, 从野蛮生长到良性发展,是任何行业的必经之路,跨境电商也一样。


野蛮生长时代,规则还不完善,到处有空子可钻;但到了下半场,拼的还是产品和服务。


中国卖家要想真正地走向世界,还得来一场思维上的“自我革命”,否则——


沿着旧地图,可找不到新大陆。

在中国的商业 历史 中,有很多企业家是通过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也有很多富豪是继承了家族资产之后发展壮大的。除此以外,还有的企业家是从明星“转型”过来的,或者说是一些明星在 娱乐 圈和商界“两头跑”。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企业家,同样也是在 娱乐 圈有较高名气的,因为她曾是央视的美女主持,这个人就是李静。

李静在大学毕业后成为了自己家乡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后来因为工作表现突出,报考了北京学院,之后又通过了北京电视台的面试,成为了“北京您早”栏目的新闻主播,而这也就成为了李静进入央视的一个开始。

成为了新闻主播之后,李静很快就实现了“连跳”,在央视主持了《周末大回旋》、《欢聚一堂》等节目。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李静接触了很多明星,积累了大量的人脉。

虽然央视的工作很“吃香”,但是在李静看来,她始终更想自己创业,追求更高的成就。于是,李静在2000年辞掉了央视主持人的工作,开始自主创业,因为有电视台的工作经验,她成立了成立了 娱乐 公司——东方风行。

对于这个公司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但是其制作的节目是比较出名的,像是《超级访问》、《美丽俏佳人》、《非常静距离》等等都李静一手策划的。

随着这些节目热度的持续攀升,李静在这个过程中也赚了不少钱,据说单单靠广告和内容销售,东方风行的年收入就能有一千万。

在很多人看来,李静会在 娱乐 公司的经营方面一直发展下去,可能她自己曾经也是这么觉得的。但是在她2008结识了红杉资本的沈南鹏之后,就一下子从做综艺转型做了电商。

那一年,李静成立了乐蜂网,创造了一个中国首家专为女性打造的电商购物平台。不得不说,李静的商业天赋确实厉害,在她创立了第一个品牌——静佳之后,她就邀请了众多明星代言。很快,乐蜂网的名声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了中国电商的一个巨头,成了聚美优品最大的竞争对手。

只不过,这个电商巨头却没有一直火下去,在今年聚美优品的热度持续降低的同时,乐蜂网的知名度也越来越低。到了2019年,我国电商行业经历了一次重大洗牌,乐蜂网于去年的9月18日正式宣布停止运营。

一个电商巨头,在这个央视美女主持的长期经营下,结局为何是倒下呢其实这并不是因为李静经营不善,更多的是因为像淘宝、京东、拼多多这些电商头部企业发展起来了,乐蜂网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尤其是在近几年,电商巨头的品牌效应越来越强,包括唯品会、聚美优品在内的很多第二阶梯电商企业的发展受阻,乐蜂网作为其中一员,最终停止运营也实属无奈。

他们卸任后的生活是非常开心的,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的工作压力也得到了缓解。但是也有一些人在这个过程当中,选择了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因为他们也有自己比较热爱的东西。而且卸任之后的生活可能会让他们觉得非常的无聊,所以在这个时候他们也会选择用其他的方法来充实自己。

相信大家在购物的过程当中都会选择去电商品牌,因为这样是比较方便的。而且在电商平台购物的时候,还可以直接送货到家,所以这样也给大家节省了不少的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各个电商平台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这些电商平台的创始人卸任之后,大家会发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开心的。因为他们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可能也会有特别大的压力,所以现任CEO之后他们过上了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而且在这个时候,他们也做了一些自己非常喜欢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也会付出很多的努力。但是很多人因为工作比较忙碌,对于这些热爱的事情只能置之脑后。因为在这个时候大家考虑的是生计的问题,同时考虑的是一家人的生活。但是随着家庭条件的宽裕,渐渐的人们也会重新拾起自己热爱的东西。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觉得自己热爱的事情是不能放弃的,如果放弃了之后,自己的人生可能也会变得非常没有意义。因此这些CEO即使卸任之后,他们仍然在做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情。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大家要一直为了工作而努力,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一些年轻人甚至会熬夜加班。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非常的年轻,而且自己也有拼搏的机会。因此在这个时候,这些人都非常的努力,然而渐渐的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会发现自己的体力逐渐跟不上了。而且自己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其实这些人可能也会选择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对于这些CEO来说也是一样的,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他们的精神状态也是紧绷着的。因此他们卸任之后,也想过一段比较休闲的生活。

撰文/ 《 财经 天下》周刊作者 李丹

编辑/ 陈芳

又一个垂直电商倒下了。

近日,母婴电商独角兽蜜芽关停APP的消息一出,令外界震惊不已。至此,许久无人问津的母婴电商行业,算是彻底以败局告终了。

蜜芽已是活得较久的母婴电商平台,这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11年的企业,在坚持了11年后,还是选择说再见。对于关停的原因,蜜芽在公告里解释说,是因为用户的购物习惯改变了,他们最终做出2022年9月10日停止运营APP的决定。

事实上,过去一两年蜜芽创始人刘楠的精力早就没放在电商上,她已经换了赛道,全心全力在做兔头妈妈,这是一个面向儿童人群的洗护品牌,刘楠将其称为自己的“二次创业”。

不光蜜芽,在母婴电商行业掘金失败的企业还有很多,名单能列成一长串,如贝贝网、辣妈帮、母婴之家、荷花亲子等,这些曾经的资本宠儿无一例外都成了资本弃儿,最终宣告失败。

从规模层面看,母婴用品市场规模很大,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母婴市场规模达48万亿元,为何如此庞大的市场却养不活一家母婴电商?

看到“蜜芽APP发布停运公告”上热搜时,消费者徐霖开始在记忆里搜寻,她记起来,自己2016年左右用过这个母婴类APP,“这家性价比一般,产品更新也不及时,久而久之就不用了”。

再翻看词条下面的评论,徐霖发现,大家的反馈都差不多,有同样感慨“以前一直用来着,一晃都好几年了”的,有记起“这家创始人还上过《奇葩说》,说比米未市值高”的,也有调侃“直到停运了才知道这家公司”的。

通过这些零零碎碎的评论,大体能够拼凑出这家曾经站上风口的母婴电商独角兽的轮廓。

2017年,刘楠以蜜芽CEO的身份参加了《奇葩说》第四季。在节目里,刘楠讲述了自己进入垂直电商领域的契机、竞争和感悟。她说,孩子出生后,她会常常焦虑,会较真地拿出做毕业论文的劲儿去研究各种母婴产品,甚至给产品的美国官网邮箱写邮件询问。之后,她还会把资料整理出来,分享给妈妈们。

慢慢地,刘楠萌生出做母婴电商的想法,开了家淘宝母婴店,两年卖了3000万。再之后,刘楠又通过北大校友会联系上真格基金创始人、天使投资人徐小平,拿到投资,正式做起母婴电商的生意。彼时,她把公司调性定为进口母婴电商。

那是2014年前后,正值80、85后一代结婚生子的那几年。那一批妈妈们有一个特点,消费能力提升,对高端母婴用品的需求水涨船高。于是,一大批国外的高端母婴用品品牌顺着海淘的路子进入中国,还一度带动跨境电商创下年均30%以上的增速。刘楠就是瞅准这个市场,准备把蜜芽宝贝(蜜芽的前身)打造成正规军,一举代替一直以来海外代购的散兵游勇。

为了打开市场局面,刘楠选择用简单粗暴的价格战。2015年3月,蜜芽挑起了母婴电商的价格战。当时,已经完成三轮融资的蜜芽不差钱,硬是把纸尿裤的价格从128元拉低到了50多元。“电商领域只有老大,没有老二和老三。”时任蜜芽CFO的孙伟说,为了迅速把规模做上去,拿到更大的市场份额,总会有人跳出来打价格战,蜜芽只是顺势而为。

蜜芽疯狂烧钱,使得纸尿裤的价格一路走低,从99元,到79元、66元,再到50多元。但效果也显而易见,蜜芽GMV成倍数增长。价格战之前,蜜芽每个月的GMV大概是2000多万,价格战的那几个月,GMV做到了5个亿。

在那之后,秀完“肌肉”的蜜芽成功拿到了雀巢、亨氏、达能、惠氏、美赞臣、herobaby等国际母婴品牌的授权。到了2016年,蜜芽已经完成5轮融资,估值接近百亿。彼时,春风得意的刘楠在接受采访时畅想公司5年后的场景。

但在现实世界里,5年之后,蜜芽不仅关掉了所有线下门店,还即将放弃APP这个阵地。根据蜜芽官网的公告,从2022年9月10日开始,蜜芽将停止APP服务,之后,要购物的会员可以去微信有赞小程序,保留了最后的体面。

(图/蜜芽官网截图)

从高处跌落的不仅只有蜜芽,倒在母婴电商路上的企业名单能列出一长串,荷花亲子、辣妈帮、母婴之家等。但此次蜜芽关停APP,也意味着,当年的母婴电商三杰(蜜芽、贝贝、宝宝树)已经悉数败下阵来。

曾经的贝贝网很风光,“单季度订单突破一亿”、“MAU月活千亿”、“天价融资”标签层出不穷。甚至于,还差一个IPO,贝贝网创始人张良伦就能兑现几十亿身家了。但最终的结局令人唏嘘,2021年,数百家供应商围攻贝贝集团讨债的新闻被曝出。据称,当时贝贝集团旗下的贝店,涉及拖欠1400多家供应商的账款,总欠款超过14亿元。

与刘楠的体面不同,张良伦当时跑路了,贝贝集团被传破产。

做母婴社区的宝宝树也不好过,好不容易闯关上市却惨遭投资人抛弃,股价长期在1港元以下徘徊,总市值只剩7亿多港元。投资人不满意,核心原因还是宝宝树业绩不行,被认定没有未来。宝宝树2021年的营收只有2018年的三分之一,仅为282亿元,净利润更是连年亏损,三年共亏掉了1351亿元。

和刘楠一样,宝宝树创始人王怀南也换了赛道,开始进行二次创业,这次他不再做儿童生意,彻底改行做起了中老年的生意,卖舒适鞋给中老年人,品牌名叫响午。

大母婴电商不好过,小母婴电商更难。某电商圈内人士告诉《 财经 天下》周刊,蜜芽的困境是整个行业的缩影,“身边那些母婴电商老板没一个不艰难”。

母婴电商曾经也是个香饽饽。

2014年,互联网江湖暗潮涌动。阿里巴巴成为美国 历史 上最大一笔IPO,3Q大战以腾讯胜诉收尾,美团、饿了么烧钱酣战,滴滴、快的日均烧钱过亿在时代的映衬下,母婴电商行业也热闹非凡。

当年1月,宝宝树获得好未来15亿元战略投资,正式拉开行业融资序幕。随后,辣妈帮、蜜芽宝贝、贝贝网、小荷特卖等母婴电商网先后宣布融资。2015年年初,贝贝网宣布完成1亿美元C轮融资,直接将战势推向高潮。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到2016年三年间,蜜芽共获得五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真格基金、红杉中国、H Capital、百度等,总融资金额近20亿元。贝贝网先后拿下今日资本、高瓴资本、IDG资本、高榕资本等共计超23亿元融资。网经社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9年,我国母婴电商共计融资1331亿元,其中贝贝网和蜜芽拿下了大头。

(图/蜜芽官网)

没想到曾经的资本宠儿,最终却成了资本弃儿。蜜芽最后一轮融资发生在2016年,六年来再无融资;贝贝网靠社交电商贝店的续命,稍微晚一点,最后一轮融资发生在2019年,但在出事之前也有两年没有获得新融资;辣妈帮的融资纪录停在了2017年,在今年出事之前,有5年没有获得新融资……

2016年年底,有网友匿名表示,蜜芽资金很紧张,再融不到钱就要出大事了。在这条内容下面,有网友附和,公司的资金链的确出了问题。在此之后,蜜芽试图自我造血,但都无济于事。

蜜芽造血的第一次尝试是招募城市合伙人,布局线下市场。当时成为蜜芽城市合伙人的方璐告诉《 财经 天下》周刊,根据合同,合伙人要先交90万元,取得合伙资格,就能用蜜芽的牌子,自行在省内推动线下加盟店。彼时,蜜芽承诺她,公司会上市,到时候给她算干股。

但事情的走向并不像蜜芽承诺的那样。方璐回忆,加盟后,她从蜜芽那里进了数十万的货,囤了一堆纸尿裤、驱蚊液等,没想到却被坑了,后来蜜芽在自家APP上搞低价促销,价格比她当时的拿货价低不少。

“蜜芽这样做,导致我们线下门店的货根本卖不出去。”方璐告诉《 财经 天下》周刊,她曾经多次找到刘楠,但对方不听劝。到最后,她不仅没有享受到蜜芽的干股,还损失惨重。

除此之外,2017年9月,蜜芽还推出了plus会员制自救,想走社交电商的路子,吸收新的用户。根据介绍,蜜芽的会员体系分plus会员、铂金培训师和钻石服务商三个级别,要想升级,必须完成一定数额的业绩指标和拉新指标。

具体来说,要想成为铂金培训师,需要达到6万的业绩,还得直接邀请至少20个人、间接邀请80个人。当然,完成拉新指标,公司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当时,不少社交平台上都有“蜜芽会员让你轻松月入过万”的“致富经”,公司也屡次被质疑打传销擦边球。这和曾经的贝贝集团何其相似。

2020年7月,有微博大V爆料:内部消息,贝贝集团旗下会员制折扣商城贝店涉嫌传销,被湖北荆门市场监管局处以3000万元罚款。很快,这条微博内容被删除,但仍有网友截图保存了下来。而贝贝被质疑的传销行为,则是张良伦提出的拉新法子:让老会员拉新会员进店,给予双方一定的优惠力度。

无论是蜜芽还是贝贝,其不顾后果的自救、拉新,背后都是自身增长乏力,遭遇资本抛弃的窘迫。

宝宝树商业合伙人魏小巍曾说,在2015年,行业里有人犯了一些错误,比如大促一个月之后还没发货,比如深陷假货风波,原因就是融资后,资本逼着公司不断做大GMV。只有GMV快速增长才能融到下一轮钱,如此反复。但很显然,依靠前期的资本和价格补贴,母婴电商已经触及了天花板。

根据比达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互联网母婴市场研究报告》,2014年,母婴电商市场规模的增长率达到了1114%。随后,从2015年到2020年,该数值逐年降低,从985%、389%、273%、172%降到了2020年的86%。

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告诉《 财经 天下》周刊,对于垂直电商而言,只有增速远远快于阿里、京东这样的综合电商巨头,才有可能熬下去。

可惜的是,所有垂直电商都没能做到,奢侈品电商、美妆电商等不仅量比不上综合电商,增速也比不上,毫无竞争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母婴电商也不例外。

事实上,蜜芽、贝贝们并不是第一批倒下的母婴电商。其先例是2004年上线的红孩子。

2004年,这家以电商结合目录销售的母婴用品网站上线。巅峰时期,红孩子在全国发行了超过百万份母婴产品目录,其销售额甚至超过了当时当当和亚马逊之和。与此同时,作为行业标杆,红孩子也颇受资本垂青,先后引进4轮融资,总额达8000万美元。

随后,以2008年为时间节点,红孩子开始走向衰落。当年,1号店率先开通母婴频道,紧接着,亚马逊、淘宝、京东、当当等大型综合电商平台先后入局,抢占市场。2017年,亏损严重、无力抵抗的红孩子卖身苏宁,母婴电商行业落入冰点。

垂直电商和综合电商之争,由来已久,且均以垂直电商战败告终,红孩子、凡客、当当、聚美优品、酒仙网皆如此。庄帅告诉《 财经 天下》周刊,想跑赢综合电商巨头,必须保证超高速增长,“头两年增速要在1000%到2000%,第三年得保证200%,之后几年不能低于60%到70%”。

而到了母婴电商领域,受困于奶粉、纸尿裤等行业标品日益透明且平价化,想要获得高增长只能打价格战。

(图/视觉中国)

孙伟说,即便不打价格战,按照之前纸尿裤15%的毛利,再刨去履约成本,企业也挣不到钱。这么来看,还不如打价格战,通过战略性亏损引流,再通过非标品(婴儿车、儿童床品等)获取毛利。

久而久之,母婴行业又陷入一个新怪圈。用母婴电商宝贝格子CEO张天天的话来说,母婴电商不打价格战是死,打价格战也是死。各大母婴电商的销量全靠烧钱促销,促销一停,数据立马暴跌。

业内人士说,母婴电商自身没有造血能力,早期可以靠资本输血谋求高速发展,但当资本转头不再继续支持后,相当于外部输血断了,如果自己又找不到自救的方法,出问题是早晚的事情。

贝贝网投资人、今日资本徐新曾坦然,如果要在行业里混得好,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标准,其一,市场份额要达到两三成;其二,要领先同行两倍。这在综合电商巨头林立的母婴行业,显然不成立。有数据显示,在母婴电商市场,阿里、京东的份额加起来常年保持在70%左右。

存量优势用尽,摆在母婴电商面前的路似乎只剩下一条:回归商业本质,到线下去做服务。

孕婴童全渠道服务商乐友的执行总裁董刚告诉《 财经 天下》周刊,乐友1999年起家于线上,当年,生孩子的几乎不上网,上网的年轻人又还没生孩子,不得已,“被逼到了线下”。2014年前后,拿到融资的母婴电商们开始挤压线下连锁店的生存空间,本就具有互联网基因的乐友又开始自建APP,作为门店的延伸。发展到今天,乐友已经升级为“直营+加盟+全渠道电商”模式的玩家。

“在母婴领域,纯线上的商业模式不再能满足用户的全面需求。”董刚坦言。究其原因,母婴行业的便利性、专业性、安全性都得依托线下门店来完成。

线上加线下,这似乎成了行业共识。以2018年为时间节点,在零售战火从线上向线下蔓延的大背景下,母婴电商品牌开始布局线下渠道, 探索 渠道下沉。与此同时,阿里、京东也相继完成对几十万中小母婴门店的整合。

母婴电商的终点,是线下还是灭亡?庄帅告诉《 财经 天下》周刊,即便母婴电商品牌转而布局线下,也得和不差钱的巨头正面刚,相比于线上,线下对于资金的要求更高。

庄帅坦言,在电商领域,垂直电商从出现到衰落的脚本,他已经见证了4轮。此次蜜芽关停APP,预示着这一波母婴电商的集体落幕,其还是没能逃过垂直电商的宿命。

(文中徐霖、方璐为化名)

三大电商平台创始人均退下一线

三大电商平台创始人均退下一线,根据4月7日,京东集团所发布的公告,京东集团总裁徐雷将出任京东集团CEO,负责日常运营管理,三大电商平台创始人均退下一线。

三大电商平台创始人均退下一线1

据京东黑板报微信公众号消息,京东集团宣布,京东集团总裁徐雷出任京东集团CEO,将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向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汇报;刘强东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长期战略设计、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年轻领军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事业中。

徐雷上位 刘强东仍握战略决策权

公开资料显示,徐雷于2007年5月担任京东市场营销顾问,并于2009年1月正式加入京东,历任京东商城市场营销部负责人、无线业务部负责人、京东集团CMO。2018年7月徐雷担任京东零售集团CEO,连续三年带领零售业务实现高质量增长。去年9月6日,京东曾宣布徐雷升任京东集团总裁,负责各业务板块的日常运营和协同发展。

在徐雷两次任命的公告中,刘强东对京东的控制不减反增,而在最新的公告中更是增加了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这意味着刘强东仍然对京东重要战略有决策权。

黄峥辞任董事长 未来将投身科研

与刘强东对京东的控制不减反增不同,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则是真正的退居幕后。

去年3月17日,拼多多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的同时,创始人黄峥宣布董事会已批准其辞任董事长,由联合创始人、现任CEO陈磊接棒。

黄峥在2021年度致股东信中表示,在不再担任董事长和拼多多管理职位后,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甚至异化让其意识到传统的以规模和效率为主要导向的竞争有其不可避免的问题,要改变就必须在核心科技和其基础理论上寻找答案。

黄峥表示,辞任董事长后,自己将更多结合个人终身兴趣,致力于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为十年后的拼多多探索高速高质量纵深发展的新空间。

早在2018年接受媒体采访时,黄峥便表示:“希望未来能转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人员”。他曾以40岁后就不参与商业,而参与科研发明了避雷针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为例,说明为何非营利性的全心全意的科研工作对人类的贡献会更大。

先后辞任CEO、董事长,放弃超级投票权,黄峥几乎完全从拼多多中抽身而退。但黄峥控制的拼多多股份比例仍有294%,作为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大股东,黄峥仍然对拼多多有着隐性影响力和决定权。

马云平稳过渡 全权交张勇管理

而早在2013年,马云就辞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六年后,他进一步卸任集团董事局主席,把公司全权交由张勇管理。

2019年9月10日晚,在杭州举办的阿里巴巴20周年年会上,马云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职位,现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接棒。

当天是教师节,也恰逢马云55岁的生日,他宣布辞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之位,他在辞职公开信中写道:“大家知道我是闲不住的人,除了继续担任阿里巴巴合伙人和为合伙人组织机制做努力和贡献外,我想回归教育,做我热爱的事情会让我无比兴奋和幸福。”

张近东辞任董事长 苏宁易购无实际控制人

而就在不久前的2021年7月12日,另一家大型电商平台苏宁易购发布公告称,张近东辞任苏宁易购董事长。随后的7月29日,苏宁易购发布公告表示,苏宁易购新一届董事会产生,黄明端成为新任董事长。

本月4日,前中超江苏苏宁队球员杨家威通过个人社交平台讨薪,称“希望国米张主席在享受喜悦的同时,能够想起我们的悲痛。”A股上市公司苏宁易购2020年年报显示,国际米兰老板张康阳系苏宁创始人、实控人张近东之子。

《证券时报》记者去年2月28日报道称,“2020年11月开始,苏宁就已多次陷入债务违约、资金链问题的传闻。张近东父子将苏宁控股股权全部质押给淘宝,借款10亿元。进入2021年,张近东与苏宁电器集团的股权质押动作更为频繁。”据财报,2021年苏宁易购归母扣非净利润预亏439-449亿元,而公司4月1日总市值仅324亿元。

高度紧张的资金链倒逼苏宁求变。2021年7月30日苏宁易购发布股权变更公告,实控人张近东父子持股比例由2020年的4492%降为2174%,略高于淘宝(中国)持股1999%,但低于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和二期的2255%持股比例。

这意味着,经过系列资本运作,苏宁创始人、原老板张近东已经失去对苏宁易购的控制权。3月25日,董秘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现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

京东去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其实现净收入27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0%,Non-GAAP下的'经营利润达到28亿人民币,好于去年的12亿,在整体消费不景气的四季度,京东业绩体现出了抗压性。

三大电商平台创始人均退下一线2

近段时间以来,多个电商平台高层变动频频。4月7日,京东集团发布公告称,京东集团总裁徐雷将出任京东集团CEO,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并向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汇报;刘强东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长期战略设计、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年轻领军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事业。

而此前,4月2日,天眼查App显示,蒋凡不再担任浙江淘宝网络有限公司、浙江天猫网络有限公司、阿里巴巴迅犀(杭州)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阿里回应情况属实。各大电商公司高管频频变动的背后有何深意呢?

京东管理层迎来交接期 “接棒者”徐雷被寄予厚望

根据4月7日,京东集团发布的公告,京东集团总裁徐雷将出任京东集团CEO,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并向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汇报。

这在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看来,徐雷接棒刘强东,出任京东集团CEO,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儿。

“比如徐雷创立的618,现在的618已经从京东的店庆日,演变为全民参加的年中购物节,与双11一起,成为电商从无到有打造的非常热闹的两个节日。再比如他提出的‘晚8点’,重新定义了‘双十一’。” 刘兴亮表示,别看只有4小时的前移,但意义重大。

“创立618,是从无到有,是从0到1到100,打造成一个全民参与的购物节,这是非常难的事;而提出晚8点,则是另一种难,是打破市场多年节奏的难,是打破消费者固有认知的难。”

对于徐雷接棒刘强东出任京东集团CEO,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表示,近年来徐雷职位不断提升,在京东集团内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幕后走到台前,加上徐雷已是京东的“老人”,以他为首的管理层团队,也初步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因此能最终接棒刘强东是意料之中的。

“徐雷面对的挑战并不少,他肩上的担子已由京东零售扩展至京东物流、京东健康、京东科技等子集团,同时,他还担任达达集团和万物新生集团董事,相较此前责任更加重大。”

刘强东不会彻底远离公司业务 跳出现有视角审视京东

京东集团发布的公告称,刘强东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长期战略设计、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年轻领军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事业。

对此,刘兴亮指出,刘强东此次卸任CEO一职,也意味着其将进一步远离一线日常业务,聚焦长期战略。在此番卸任后,刘强东仍会参与京东每月SEC(战略执行委员会)会议、每季度的经营分析会等,不会彻底远离公司业务,还是会参与对经营和战略的决策。

“所以,京东和另外两家电商巨头是不一样的,马云和黄峥都是彻底退出了阿里和拼多多的管理,董事长和CEO的职务都撤了。而刘强东依旧还是京东集团的董事局主席。”

在刘兴亮看来,京东要想赢在下一个十年,除了要保持现有基本盘的稳定运营,还得让深度了解企业的创始人跳出现有的视角重新审视京东,确保发展路径不跑偏的基础上指引京东发展的新象限。而刘强东此次卸任京东CEO一职后,并不会彻底远离公司业务,也有利于他能跳出现有视角审视京东。

阿里海外业务 有望成交易规模和用户增长的新引擎

“随着蒋凡卸任三家阿里系公司董事长,可以说蒋凡的淘系时代已经过去,如今要看戴珊的淘系时代。”莫岱青表示,从当前公布的相关财报数据来看,对于接任者戴珊来说,压力不小,淘系电商急需实现新的突破。

“对蒋凡来说,调往管理海外业务,也是对他自身的一次历练,并且海外业务的开发对阿里来说也至关重要”。在莫岱青看来,面对行业越来越复杂的竞争环境,以及京东、拼多多的追赶,阿里需要作出调整来应对,淘系作为阿里的基盘在不断被瓜分,而海外业务有望成为阿里交易规模和用户增长的新引擎。

“因此阿里也需要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多点开拓。”

电商大佬殊途同归纷纷“隐退” 淡化企业个人色彩

近年来,互联网大佬“隐退”成常态。去年以来,已有多位互联网巨头创始人宣布投身更长期的事业,阿里巴巴马云、拼多多黄峥、字节跳动张一鸣、京东集团刘强东等纷纷“隐退”。

“互联网竞争白日化,企业间从也‘战术’转向了‘战略’层面竞争,” 莫岱青表示,此举可以更加完善公司的组织架构,加入新鲜“血液”,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莫岱青看来,这些创始人无疑是“殊途同归”,选择“退隐”都是为人处世的一种高超智慧。“他们能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主动、逐步淡化个人对公司的影响、控制,交出‘接力棒’,确保公司平稳过渡,并保持创新与活力,实属不易。”

三大电商平台创始人均退下一线3

今天(4月7日)国内互联网讨论热度最高的话题莫过于刘强东卸任京东集团CEO,根据京东公告,集团总裁徐雷出任京东集团CEO,将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向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汇报。

刘强东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长期战略设计、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年轻领军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事业中。

有媒体整理后发现,至此,国内电商三大平台的创始人均已卸任CEO一职。

在京东刘强东之前,去年3月17日,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宣布董事会已批准其辞任董事长,由联合创始人、现任CEO陈磊接棒。更早的2020年7月1日,黄峥发全体信称董事会已批准其辞去CEO一职,前首席技术官陈磊将接任首席执行官。

虽然黄峥仍是拼多多大股东,但其表示自己将更多结合个人终身兴趣,致力于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为十年后的拼多多探索高速高质量纵深发展的新空间。

另外更早些时候,马云2013年就辞去了阿里集团CEO,2019年卸任董事局主席。

在中国互联网圈,类似有些创始人“激流勇退”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辞任董事长的苏宁张近东,已经卸任字节跳动董事长、CEO的张一鸣等。

虽然有些创始人依然扮演者影子老板的角色,但就现代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新时代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了。

在初代的电商中,阿里巴巴京东与易趣网三头鼎立,只是时代发展特别迅速,电商也是层出不穷。只是没想到在20多年的浮浮沉沉中,曾经的电商巨头居然要宣布停止平台运营了。

其实易趣网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视线,甚至有些人都没有想到易趣网还存在。因为近几年电商发展过于迅速,更新换代之下,易趣网已经淡出了人群,甚至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易趣网了。就算现在打开易趣网的交易平台,也会发现其实易趣网的商户是非常之少,商品种类也很稀疏,甚至由于网页维护不行,有些商品链接都无法打开,仿佛一些垃圾小网站一样。

易趣网最后一次走进人们的生活视野,居然仅仅只是他的倒闭消息,然而微博之下评论的却是早已不知易趣网是何物,就算有认识易趣网的网友,也只是在缅怀自己曾经的故事。诉说从03年淘宝的兴起之后,就再也未曾用过易趣网了。其实网购甚至是从易趣网开始兴起的,谁都没有料到一个时代的却会落到如此下场。海浪淘沙,后浪终将前浪拍死在了沙滩上。

其实易趣网的落寞与他的经营不当也有关系,现在的人们都在追求快速方便快捷,而易趣网的网购人就停留在表面,没有合理的售后服务,也没有在网上查看商品,与商家联系的快捷方式,甚至人就停留在网购刚兴起的时候,易趣网的收费模式仍旧一如往常,没有举办相应的热销政策,也没有节日活动福利,因此错失了无数的客流量。易趣网的网络维护也不够优秀,一个软件的好坏与它网络的稳定也是有着相当大一部分关系的。由此看来无论再好的开头,也需要妥善的经营管理,不然一切也只能成为昔日往日了。

微信的高压管制,资本的收手,加上国家监管政策的收紧,以及公众对社交平台上“帮砍一刀”的厌恶情绪骤增,必然将导致社交电商崩盘倒计时。
近几年,拼多多、云集和蘑菇街三家具有代表性的社交电商的顺利上市,另外还有阿里、腾讯、京东、苏宁等综合型电子商务玩家的进场,以及高瓴资本、红杉资本、创新工场、高榕资本、IDG资本、今日资本等知名资本的争相下注,让社交电商正式迎来了高光时刻。

同时,还有多份公开数据报告显示:近几年整个社交电商发展强劲,2019年社交电商依然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且预计整个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截至目前,2019年社交电商消费者人数已达到512亿人。预计全年将创造 历史 新高。另外有报告还称2020年,我国社交电商规模预计将突破3万亿。

由于社交电商从诞生之日起,就充满各种争议与投诉,而这些争议和投诉并没有随着拼多多、云集和蘑菇街几家的上市而结束。所以行业3万亿规模真实性到底有多少?

虽然目前还无法考证,但是不妨碍我们从行业发展环境、资本市场的态度以及国内外巨头玩家的现况,还有公众对于社交电商的情绪等几个维度,来对社交电商的未来发展展开讨论。
根据拼多多、云集和蘑菇街三家公司的财报数据来看。目前为止,三家无论是营收规模还是会员数量都已经接近了天花板,尤其是用户规模与阿里、京东重合度越来越高。

在上游端,尤其是商品供应尚无变化的情况下,同质化的商品将成为新玩家的增长瓶颈。

事实上,跳出社交电商范畴来看,在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的营收增长速度进入平稳期之后,意味着整个消费端的激情将从过去的感性进入理性阶段,而这也将表明社交电商的增长瓶颈并不会轻易的得到改善,特别是整个互联网人口红利消失见顶情况之下,用户增长越发艰难。

近几年,随着拼多多的GMV在大幅攀升,而关于其GMV背后的月活数却呈现出了过山车态势,从2017年的最高值119%增速,暴降至2018年的17%最低增速。在经过经营调整之后,2019年第二季度,月活数同比增长回升至88%增速。

另外,作为中国会员电商第一股云集也面临用户增长难题。根据云集披露的数据显示:会员数从2016年的90万增长至2017年的290万,环比增长222%,2018年达到了740万,环比增幅155%,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而到了2019年,会员增幅开始疲软;截至2019年3月31日,累计会员总数达到900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仅仅224%。

除了拼多多、云集之外,背靠腾讯大树的蘑菇街的月活数增长也已接近天花板。根据其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止的前12个月,蘑菇街平台的年度活跃用户数相较于上年同期变动不大,为3280万,但相较于2018年12月31日公布的3450万减少了170万。事实上,在活跃用户数量达到3000万级别后,该数字再无较大变化。

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拥有海量用户就拥有了一切,而如今包含拼多多、云集和蘑菇街均已进入用户增长平稳期,这就意味着未来1~3年内,整个社交电商的用户获取成本将翻倍上升。

这一点其实可以从拼多多的获客成本看出来,2017年第四季度获客成本为1738元;2018年同期获客成本猛增至14286元;而到了2019年第一季度,获客成本大幅攀升至286元,几乎是2018年四季度的两倍,创下 历史 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电商两极阿里京东的获客成本也在大幅增长中。根据财报测算,2018年,京东获客成本达到1503元,2016年这一数字为142元。相比之下,阿里去年的获客成本为390元,尽管比两年前的526元有所下降,但也高出2015年的166元2倍多。

依据阿里京东的获客成本趋势,相信在整个行业成本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没有资金优势的社交电商新玩家的生存将变得更加难受。

在品类同质化日益加重的情况下,对于大部分社交电商新玩家而言,面临的生存压力将不仅仅是来自拼多多、云集和蘑菇街行业内部的空间挑战,还有阿里、京东和苏宁等几家大型电商平台的生存挤压。
如果从2015年拼多多正式成立开始计算,社交电商的发展已有4年时间。这4年,不仅涌现出了包含拼多多、云集和蘑菇街等成功样本,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

根据公开资料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社交电商融资规模开始全面爆发,并于2018年达到高峰,然而进入到2019年上半年之后,整个资本投资热情出现了下降现象。

根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社交电商平台融资事件为17起,涉及12个平台,融资金额不少于77亿元人民币。其中,融资金额排名前三的平台分别是:花卷商城(5000万美元以上)、大V店(数千万美元)火球买手(3500万人民币以上)。其他平台还有环球捕手、疯享汇、爱抢购、东家-有朋网络、豆佰直播、好物满仓、LOOK、可可奇货、礼物说,融资金额达千万元以上级别的事件有12起。

2018年,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全年社交电商融资总金额超200亿元。其中涉及B2C类有1家、拼团类有1家,导购类有1家、服务商类有3家、B2S2C类有3家。社交电商成为零售电商行业与平台电商、自营电商并驾齐驱的“第三极”。

此外,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社交电商行业融资总额超过250亿元。

2019年,根据公开信息统计显示:在今年前7个月社交电商累计金额不足100亿,和2018年相比相差甚远。其中,包含邻邻壹、超级猩猩、松鼠拼拼、KK馆、谊品生鲜、叮当快药、ManoMano、贝店、呆萝卜、同程生活等几家公司最新一轮融资金额均超过1亿元人民币。
从2015年开始,拼多多的增长一直都是一路狂飙。

靠着“低价+拼购”的模式,很快俘获了一大批三四线城市的用户,并借助微信分享实现了“病毒式”增长,在低价获取流量环节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在所有人眼里,拼多多在三年的发展历程中,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它,而当它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时候,已然是一家规模过千亿的电商公司。

拼多多的必然是在淘宝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电商消费场景,在拼多多的社交电商中,消费者是通过碎片化的时间获得商品信息,在社交场景完成商品购买。

拼多多的偶然是社交虽然占据了互联网用户大量的时间,但是一直以来都没被转化为电商用户。阿里系占了15%的电池耗电量,却占了80%的电商交易量;腾讯和微信占了50%以上的电池耗电量,却在电商领域迟迟难窥堂奥;拼多多通过拼团的模式成功将微信用户时间转化为了交易。

虽然微信成功孵化出了拼多多,但是我们也要看见FaceBook的社交电商 探索 并不顺利。

早在2007年,Facebook便尝试减少对广告收入的过度依赖,开始通过主要网站直接销售产品。对于当时仍是社交网络新秀的Facebook,分析师和行业专家以“Fcommerce”一词予以形容,并认为电商是Facebook新的出路。

同年,Facebook还与商务平台Oodle联合推出了名为Marketplace的应用程序。通过这一应用,Facebook用户能轻松创建、共享、回应如“家具”等类别列表。类似于“闲鱼”,不过交易往往在熟人之间产生。

理想的情况下,按照Oodle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Craig Donato 的说法:“为我们不再使用的物品找到好归宿,比以高价出售它们更为重要。”

但在当时,Marketplace 并没有呈现出让人满意的结果。2009年,Marketplace的控制权被全权转移至Oodle,2014年,这一应用被关闭。

2009年,Facebook尝试在品牌主页中提供店铺入口,作为电商业务的一个新尝试。到2011年,许多大品牌也都在Facebook上设立在线商店,如GameStop、Gap、JCPenney、Nordstrom等等。

从卖家的期望的角度来说,Facebook平台可以让卖家非常轻松地定位具有特定兴趣的用户。这就使得分享,甚至病毒式营销在Facebook这一平台上变得更为容易。因此,期待 Facebook shop能够帮助他们的业务实现迅速腾飞。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Facebook shop page仅仅有商品展示这个简单功能,一没有自然流量支持,二没有其他电商平台那样丰富的电商管理功能,三也不支持交易。这一电商尝试最终仍然以失败告终。

可以看见,虽然Facebook坐拥全球的海量用户,在2018年平台活跃用户达到266亿,比微信多了166亿,但是其在社交电商的 探索 可以说是惨败收场。

惨败收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用户体验和GMV之间的艰难平衡结果。用户的活跃,一直都是Facebook最重视的根本。因此,在目标市场的开放,产品和品牌的筛选上,Facebook显得特别谨慎。这也就注定了其社交电商的 探索 将以失败收场。

Facebook社交电商的 探索 暗淡收场,势必将给中国社交电商带来影响。而这影响将到底有多大。归根到底,还是要看那些天天活跃在各大社交APP上的用户,是否继续愿意为低价,或者拼购的形式而买单。
根据多份公开报告发现,伴随各大社交电商的一路狂飙的是各种投诉与厌恶情绪的激增,根据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社交电商研究报告》显示:虽然社交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仍面临供应链、信任度、合规化等问题。

自2016年社交电商大火以来,假货、劣质货问题就一直伴随着每一个社交电商平台,拼多多、小红书、云集等一系列社交电商头部企业也不能幸免。数据显示:616%的网民在使用社交电商时候,最看重的是商品质量的保证。

在信任度方面,社交电商是以人为中心的销售模式,其根本核心就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由于快速扩张和低门槛,平台商家不可避免地出现产品质量低劣、售卖假货、服务态度差等问题。

另外,一些本应经过严格审批的广告未进行审核,却能随意发布夸大广告、虚假广告,商家甚至能通过软件捏造好评和成交额,以虚假信息蒙骗消费者。数据显示:391%的人认为社交电商商品质量保障差,318%的人认为社交电商的过度分享对他人造成了滋扰。

自2017年以来,已有包括云集微店、花生日记、未来集市等在内的多个社交电商平台因涉嫌传销被监管部门处罚。

今年1月,移动互联网数据机构Quest Mobile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18年的电商类APP增速前10名中,社交电商占比就超过了一半。

可以看见,随着公众对于社交电商的争议越来越大,除了政府监管力度更加严格之外,出于平台用户体验考量,微信也于近日修订更新了《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对于“帮我助力”、“帮我砍一刀”,“人人都能领现金/流量”……这些砍价、拼团等病毒式外链或将被“封杀”。

《规范》表明,在微信和微信朋友圈中分享的外链不可违规使用用户头像;不可诱导/误导下载/跳转;不可进行好友助力、加速、砍价、任务收集等违规活动;不可违规拼团等。新增规则将于10月28日正式实施。

表面上是微信对外链的整治,但实际上,这些“不可以”对依赖微信流量的平台来说,尤其对拼多多、花生日记等依靠社交裂变起家的社交电商而言,将是一场必然的“灭顶之灾”。

面对这场“封杀”之灾,社交电商如何摆脱对于社交平台的流量依赖?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电商看似便宜,但使大部分人收入减少了,这和"不便宜"没区别,电商的野蛮发展摧毁了实体经济,有很多人拿 汽车 取代马车来说事,但你要知道, 科技 的发展 汽车 取代了马车的同时,也给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汽车 有上万个零部件,零部件多了, 汽车 行业取代马车自然可以创造更多工作岗位。但是互联网取代实体店铺并没有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而电商平台只是把千万个实体店的生意取代,自己做了最大的中介,一个人可以干以前一群人的事,工作岗位变得更少了。

说到这里了估计又有人会说了,现再钱这么难挣,电商让我买到更便宜的东西有什么不好,但是你如果把目光放的更远一些,就不会这么说了,你在这个 社会 当中,既是消费者的同时也是生产者,电商的竞争模式,虽然让大伙买的东西越来越便宜,但是生产者的利润越来越少了,一切忙碌皆为利润,无论你做生意,打工还是公务员,忙碌工作都是为了利润,有了利润才能养家糊口,企业有了利润,才会有动能,才会大胆创新,才能沉下心打造精品,推动 社会 发展。而不是把每个行业利润全部吸到一个寡头上面,弄个平台让大家都进来无底线厮杀,挤掉了所有人的利润。没有了利润,大家都会死!。

很多人只看到表面,觉得电商好,取代了实体店,实体店黑之类。其实这只是一种假相,钱是要通过不断流通起来才能造就经济的繁荣,电商野蛮发展对大量实体企业造成冲击,甚至导致它们倒闭,大量人员就会失业。大家觉得电商东西比实体店便宜,但是资金流通的链条变短了,让整个 社会 的经济滞后了,企业倒闭了很多人就没钱,没钱就会压缩消费,各行业就会萧条,表面看电商东西似乎便宜,但大部分人收入却减少了,这和"不便宜"没区别。

我们不是要否定电商的先进性,是要规范电商的良性发展。传统的实体业虽然也有很多的问题和弊病。但是,绝对不应该就这么“死去”。在现阶段,网络经济应该成为刺激实体经济的补充,而不应该成为实体经济的“摧毁者”。

电商不是错,错就错在中国电商。

电商起源于美国,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电商,但都发展有限,各有各的原因,但都未对实体经济造成威胁,正是如此,使得我国决策层放松了警惕,因为没有前车之鉴,似乎电商只是实体经济的一个补充,只是人们又多了一个消费的渠道而已。

但事实是,电商一到中国,那可不是在外国那样像个温顺的小猫,立马变成了吃人的大老虎。导致实体经济百业萧条,大量中小企业生存危机,关门歇业,人们收入减少甚至失业。

为什么电商一到中国,就能迅速发展?这是国情决定的,大致上归为以下原因:1电商商品价格低廉,电商从一开始几乎都是大量烧钱,搞补贴,店家也能得到免费流量,店家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商品普遍比实体店低很多。中国贫富差距太大,大量底层低收入者,从电商中以低廉价格采购到商品,维持相对体面的生活。2政策宽松,国家持支持态度,国家对电商的定义是实体经济的补充,对电商出现的问题,只是督促电商平台改进,例如假冒伪劣,虚假交易,诈骗商家,国家层面没有实质限制措施,平台自我整理。3中国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设施发达,物流快递业发达,这就使得商品流通迅速且成本低廉。4物流从业人员数量充足,我们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存在大量低学历低技能的劳动力,原先只有进工厂一条路,现在更多人选择快递小哥或外卖小哥这条路,比工厂工作收入高更自由。5实体商业存在大量问题,购物体验差,导致吃亏上当的人转向网络消费,实体店兴盛的时候,一旦有产品质量问题,消费欺诈问题,宰客问题,店大欺客问题,消费者都难以得到满意解决,商家豪横,投诉无门,消费者有了其他渠道,自然会转向。6网购时代出生长大的人,慢慢进入消费主力,70-80后还有实体店消费的基因,但90-00后绝对是网购思维习惯根深蒂固的一代,这代人多是独生子女,喜欢独处,喜欢上网和刷手机,不愿融入人群,觉得出门购物是浪费时间,他们逐渐成为消费主力,成为电商经济稳固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7精明的电商从业者,一件相同的商品,放在实体店和网店有很大的区别,网店会把一件普通的商品,通过制作精美的图案和视频,包装的高大上,并通过各种促销手段,激发购买欲,这是实体店无法比拟的。8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产能过剩,大量在实体商业中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通过电商风生水起,这些商家,成为电商平台稳固的基本盘。

综上所述,电商的繁荣,以上因素缺一不可,反观国外,聚齐所有因素的国家几乎没有,唯有中国。

实体经济确实被电商击垮,如果放任发展,只会越来越糟糕。马云说过,今年是前面十年最难得一年,也是今后十年最好的一年,他是很清楚电商的弊端,但他是既得利益者,不会自我革命。

实体店能不能迎来第二春,很难,除非国家层面出台政策,限制电商发展。并且给予实体支持,减税降费,出台房东租金约束制度,完善售后处理机制,让消费者有更好的购物体验,总的来说,一头压,一头托,慢慢就会转变。

我也是电商从业者,我是深深感受到电商经济对国家经济层面的损伤,就像慢性毒药,最终的结果会是多输一赢的局面。唯独处于垄断地位的平台一个赢家。

实体经济被电商平台挤垮,实体还能迎来第二个春天吗?

这是个伪命题?

不知道电商是怎么击垮实体经济的?

电商是生产企业么?

淘宝系列模式已经基本到顶 。

电商是本20版本。

下一步是是本30版本 。

生产厂家直接到消费者

这是网络经济发展的趋势。

网络经济能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大家怎么看?


春天绝对会有,因为电商经济是实体经济的一剂毒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比我们腾飞要早,它们却不去发展电商经济,因为其后果它们早就预料到了,也不排除就是它们的阴谋!电商经济的初衷是好的,缩小制造商和消费者的距离,让消费者能更省钱,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但是长期看,为了打价格战,导致假货横行,工匠精神更是无从谈起!有实体经济的多轨制,变成了现在的单轨制,产业链全部打乱,长远看实体经济的框架彻底崩溃,从目前的各地的关店潮,不难看出已经开始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恐怕现在已经有人在后悔,答应把电商经济用在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实体经济当中了。

不能说致命打击吧,已经破坏了原有的生态链条,相当于外来物种,这可是需要非常认真面对的问题。

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和根本,电商平台是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和壮大,没有实体和产品,电商平台销售啥呀,宣传啥呀,还怎么直播带货呢?

国家政策和战略已十分明确,实干兴邦,实体经济的受众对象是 社会 大众,提供的所有产品、服务等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虚拟经济则是以金融为主体,提供服务的对象是实体经济,是以实体经济未来可能产生的收益,作为虚拟经济的收入来源和目标。

如果实体经济不好,虚拟经济一定会产生问题。所以,实体经济振兴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首先临街商铺不算实体,国家就是这么解释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担忧的是,电商在提高用户购物体验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恶意无序竞争。你便宜我比你更便宜,商品是需要成本的,降低成本的代价必然是质量的下降。这样就永远不会能和欧美日韩抗衡的品牌(我说的是日用,不复杂的商品,代工的不算)。这种无序的竞争也会造成后面的实体生产厂商无利可图从而纷纷倒闭,百年老店想都不要想。

电商的兴旺带来的是线下实体店的萧条,现在很多城市已经显现。特别是中小型城市。一个城市的商业街处处关门对国家的城市化建设应该没什么好处吧?难不成商铺都是饭店,街上跑的都是骑手,我深深对下一代的孩子担忧

做电商的同样惨啊,分分钟破产,唯有马云们躺着赚钱。我们店每天推广费过万,每天八百单才能保本,一年到头就靠两三个月旺季带来收益,运营方面一旦出现大的失误就可能出现严重亏损。电商何尝不是一波波被收割的韭菜,国民财富已经不断流入极少数人的腰包,以及国外一些投资机构。

肯定会有,电商就是虚拟经济,吹泡泡而已,吹得越大越快死得也越快。优胜劣汱,历来如此。倒下的,是跟不上趋势脚步。实体店求精,求方便,求服务质量。虚拟电商巨头不能长成一个无所不吞的吞噬魔兽,那才是恶梦。中国双马巨头正在变魔鬼,都不是靠工艺技术顶尖赚钱,而是吸血成长。十万亿投资链资本,疯狂吞噬,太可怕了。面对这样的巨兽,谁有反抗之力?

其一,实体经济不等于实体店,不要把实体经济等同于实体店。其二,电商为什么能挤掉实体店?只要看看实体店的虚高标价,就觉得被挤是可以理解的。其三,就大多数人目前而言,消费追求的还是实惠实用方便,这些实体店做不到就易被挤掉。其四,挤了实体店,会影响一部分产业,这主要是批发业者、零售业者等,尤其是靠转手买卖大转差价的行业,这些行业在赚钱时,真正的农民、生产商也不见得能大赚特赚。但电商同时也促进了另外一些产业的发展,如快递、快运、仓储等,农民、产品生产者也能很快卖出产品拿到钱。其五,打破地域界限,真正可做到商品可走遍天下,消费者可以获得天下商品,这一点没有电商靠实体店是做不到的。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10亿级卖家被封!亚马逊大清理,跨境电商嗅到不寻常信号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