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第九章:不情愿的企业家们

《贫穷的本质》第九章:不情愿的企业家们,第1张

    这里的企业家们指的就是广大的穷人当中自己做生意的那些人,题目中很明确的说了:他们是不情愿的,也就是说他们是被逼迫成为“企业家”的。那么为什么呢?

一、没有资本的企业家

    小标题也直接明确的说了他们的困难,他们没有资本,因为他们是穷人当中自己做生意的那些人,穷人自然是没有资本的,首先,穷人自己开店自己经营一项业务的人数比例比较高。书中原话: 就从事的职业(自己做老板)来说,与发达国家的收入人群相比,贫穷国家的大多数收入人群似乎更具有企业家精神。 这里用来一个词语----- 似乎 。而这里的资本指的也不仅仅是没钱(本质来讲就是没钱), 还在于他们几乎无法获取正式的保险、银行服务及其他廉价金融渠道 。因此,他们的生意承受了很高的借款利率,但是 他们仍然能够还清贷款,这一事实无疑意味着,他们每一卢布的投入一定能获取更高的回报 。这里指的是他们边际收益较高。

二、穷人的生意

    很多穷人在面临困难时都成了企业家,然而,这一现状仍然隐藏着两个问题:第一、虽然很多穷人都在经营着生意,但他们经营的都是一些小生意;第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小生意赚不了多少钱。(我觉得第一条可以推导第二条,因此,穷人的生意的的问题只有一个:规模小)

1、不赚钱的小生意

穷人经营的生意只能产生较低的利润,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小额信贷似乎很难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

2、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也就是说,我多投一单位投入,刚好换回一单位收益,我再多投一单位投入,我多得的收益就会少于一单位。穷人经营的生意的特点是边际收益很高但是平均收益很低,而最终你能赚多少钱是看你的总收益或者平均收益。

    那么,穷人为什么不加大投资,将高位的边际收益慢慢拉下等于边际收益以使平均收益提高来增加总收入呢?

    作者使用图形解释了,穷人的生意的投入产量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开始斜率慢慢降低而达到一个驼峰M点后急剧降低的曲线,这条曲线从原点开始说明:穷人的生意需要的起始资金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你投入很少的资金,也可以产生相应收入,而曲线过了驼峰M点后斜率急剧降低则说明了:穷人的生意上限很低,过了M点,你多投入一单位资金所换取的产量很低。相应的,作者介绍了另外一条曲线:这条曲线从X轴正方向Q点开始(说明这种生意必须要有足够的起始资金才能产生收益),也是斜率慢慢降低的曲线,但是这条曲线的斜率急剧降低实在产量很高的水平之上产生的(斜率急降是不可避免地,穷人的企业是小卖部,你把小卖部摆满之后再加货物,产生的边际收益就很低,富人的是工厂,你工厂的所有机器都运行起来之后你再往里面加人,产生的边际收益也很低,但是富人的生意的产量要比穷人的高很多)。因此,即使穷人加大投资了,他们也很容易达到他们生意的最佳生产点,在这点之后,再多投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他们会亏,他们的问题还是在于:小。

    那么如何改变呢?

    作者将两条曲线画在同一个坐标轴内,得出方法是:穷人应该想办法将自己的小生意(原点出发的曲线)转变为大生意(Q点出发的曲线),创造利润后积累财富,然后在投资。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兵不会选择越过驼峰。

3、创业太难

    两个原因:①、他们赚的钱必须应付家庭的其他支出,剩下来很少,靠存剩下来的这点钱来投资自己的生意非常遥远,且他们借不到钱;②、他们自己意识到着这种困难之处,因此他们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意愿。所以,作者是对的,穷人也是对的。而普通的小业主都是天生的企业家这种说法是不实的。

4、买一份工作

既然这样,为什么很多穷人还要自己做生意呢?原因:他们是被迫的。因为他们找不到什么好工作,赋闲在家,不得不找点事情做。 或许,穷人所做的很多生意并不是他们企业家精神的体现,而是某些失败的经济模式的演绎。 (作者在说这句话是加了个或许,我觉得不用加)

5、好工作

    和我们中国人一样(我们中国不算很贫穷了),那些贫穷国家的贫穷的人们认为的好工作也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教师、国企员工之类,他们并不期望孩子能成为企业家。他们之所以喜欢这些工作的原因是:稳定。稳定在贫穷的国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因为当你无法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时,你会将所有的精力智力投资来换取短期的回报,这样你才不至于饿死,而短期的回报都是低效率的, 而由于人们知道自己每个月都会得到一份收入,因此他们对未来产生了一种控制感,或许,这一对未来的看法是区分穷人和中产阶层的重要依据 ,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 或许 是更深层次的结果:对于人们来说,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时可能需要具备一种稳定感。

    接下来讨论了好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市里,他们为什么不搬家去城市。原因:①、城市消费太高,用同样的价钱,一家人只能住在环境很差的房间;②、全家人搬去城市会切断他们和村里的联系,当他们需要帮助时,他们便成了孤家寡人。

三、总结

    我们应该怎么做?

1、不仅大城市要提供更多的好工作,较小的村镇也要提供就业机会。

    这当然是件好事,但是怎么提供呢?作者说:要实现这一点,城市和村镇的工业基础设施都要做出实质性的改善。怎么改善呢?作者就没讲了。一个地方想要改善必须要有钱,想要有钱,必须要实现很强的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发展,那就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我认为最好的做法是我国的做法:明确我们的目标就是发展经济,为此顾全大局创造平稳的国际国内环境,鼓励国人努力奋斗赚钱,将每年赚来的钱用来普及义务教育,全力发展基础建设(修桥修路),我觉得没什么捷径,只能这样慢慢来,当然以一个国家或者省的力量来帮助一个地区发展(比如深圳)是最高效的一个方法,被帮助的地区肯定有发展的潜力,而国家这么做的目的是想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深圳发展起来了,的确带动周边地区一起发展起来了,这也是一个方法。但是通过将资源倾斜给一个人,让他先富,指望他富起来带动家乡的人民一起富就存粹是幻想(比如潘石屹)。

2、管理环境对于创造工作环境来说也很重要:法律问题

    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健全法律这些问题都是重要影响。

    最终结论:想办法给他们提供一个好工作。

[上传失败(image-9435d3-1650880628953)]

什么样的状况可以称为“贫穷”? 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 有一个“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的目标,其中具体提到:1990年至2015年间,将每日收入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比例减半。

所以日收入低于125美元(约813人民币)的群体就是“穷人”吗?联合国官网(2003年)数据显示:自1990年以来,已有超过十亿人口脱离极端贫困,但仍有八亿人生活在赤贫之中。全球穷人数量惊人。

多数人关于富裕与贫穷的概念可能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我记得小时候过年家族聚餐,大门口会有乞讨的人过来唱歌。长辈会给我们这些小孩子几毛钱,让我们拿去给乞讨者。那可能是我印象中对“贫穷”这个模糊概念最早的视觉化呈现。我记得小时候有些长辈会说:“这些人年纪轻轻,有手有脚不去好好干活,就是因为懒才来要饭的。”

所以穷人是因为懒才穷的吗?所谓“贫穷陷阱”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吗?

MIT的经济学教授 Abhijit V Bannerjee 和他同为 MIT 教授的妻子 Esher Duflo 合著的这本书── 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试图为现行的经济学理论寻找证据,证明或证伪某些专家对“大问题”的“大思考”。

我阅读的是本作的简体中文版本,由中信出版,景芳翻译。简体中文名为《贫穷的本质》,副标题是: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翻译质量很高,感谢译者。中文书本标题多为编辑所定,不再讨论。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生活案例,通过全球多个地区的案例分析,讨论了饥饿、健康、教育、生育等话题;第二部分是慈善机构,从穷人每天都需要面对的风险开始,到小额信贷,到被迫“创业”,到政治政策,讲述穷人面对的各种问题。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总能收获一些反直觉的东西。比如“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要少得多…我们真正的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比如自来水、电、疫苗等等。

“我们不需要使用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时时刻刻在运用这种能力。”这点我深以为然。书中提到类似非洲穷人不愿购买消毒蚊帐防止疟疾,亚洲农民不愿购买化肥提高产力等案例,我觉得如果换了我身处其中,估计也差不了多少。

我想到我认识的朋友们,如果自小在条件不差的环境中成长,成年后往往有更多选择,可以把时间、精力放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不管是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也好,还是不断拓展视野也罢,总之,这样的朋友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环境、家人对他的限制更小。这让我想起多年前那篇网络热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该文作者描写的境遇更极端,但因为这些条件限制带来的不利却是普遍存在的。这世上不乏有内裤开局单挑Boss的高手存在。这个过程极其痛苦,历经无数磨难,可能性并不为零,但十分渺茫。

因为贫困线以下的群体多在发展中国家,所以作者分析的案例集中在非洲、印度、印尼等国。作者Abhijit在印度出生,他关于印度习俗的分析让我觉得地方虽然不同,但管理国家的毕竟都是人类。比如印度不同邦的人对于发烧的看法:马哈拉施特邦的人觉得大米可以帮助患者快速退烧,而孟加拉邦的人认为发烧的时候不可以吃大米。这让我想到小时候老家关于感冒的人能不能洗澡、洗头、这个能吃那个不能吃的各种禁忌,现在看来有些哭笑不得。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在试图改善穷人的生活,抗击全球贫困。牵涉全球多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度,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习惯。尽管在抗击贫困这件事情上,有些地区做得比较好,另一些地区比较糟糕,但即使是最糟糕的地区,也有改善的空间。作者把这些可以改善穷人生活的事情总结为五个方面:

1 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

这一点不通过科学手段无法获取信息的网民们恐怕深有体会。但除了这种外部的限制以外,本人是否有足够的自我意识,是否有形成正向循环的信息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书中提到至少要让小孩子们学会阅读,这样可以通过阅读学习其他知识。我想到李笑来写过一本书──关于他的争议我们暂且不论──标题为《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是要先学会如何学习,然后再去学习。有点文字游戏是意思,但颇有道理。

经历过高考的读者对此可能有所体会。对于理科考试而言,通过无脑刷题来提升考试分数是一种方法,但是学会从题目中找出设计规律,总结每个科目每种题型的解答方法也许更加高效。也就是学会方法,再做刷题训练。

2 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你越富有,越容易做“正确”的决定。

诚然,阅读本文的多数人可能不需要每天为喝井水还是喝河水而发愁。我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也在阅读中国作家虹影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虹影出生于1962年的重庆,家境贫寒,在母亲肚子里经历饥荒年代,随后是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她童年的经历在很多细节上印证了《贫穷的本质》中提及的穷人案例。

穷与富是相对的。即便在温饱线以上,中产与1%的富人依然有极大差距。这些差距带来的做出“正确”决定的难易程度,也见诸其中。所以阅读本书,了解穷人的困境与改善方法,也是在提升自我的意识。比如给自己买保险,给家人买保险。

这种看似简单的,具有明显好处的,应该趁年轻的时候早点做的事情,我就需要在多年以后,通过学习才逐渐有此意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很多事情不是穷人好吃懒做,不是目光短浅,而可能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北大法学博士,B站有名的Up主罗翔老师说过类似的话:“一个农民去城市乱闯马路,你不能说这位农民蠢,他只是不理解为什么有交通规则。一位知识分子去乡下,分不清稻谷和麦子,他不是蠢,他只是不理解。所以不要带着知识的优越感。”

3 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

这一点对大部分不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来说算是比较幸运。因为目前大部分行业服务于人数最多的“普通人”(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其他更好的词),通常只会给富人开设 VIP 通道,但不会拒绝普通人。

当然存在一些活动是需要一定经济实力才可能参与的。比如 F1 运动就需要小孩子自小参加卡丁车训练和比赛。家长要负担小孩的训练费,出场费,车费,油费,维修费等等。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即便有天赋也很难支撑他一路晋级直到进入 F1 围场。

4 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

曾经贫穷的人亦如此。

我的老家属于“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几十年,我见过太多做生意起起落落的人。小时候没什么感觉,现在想来,各有各的幸运与不幸。回顾过去,我们总能给历史找出一堆原因,看似今天是过去的必然结果,但事实上,从来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

上文提到的女作家虹影,她小时候的教育条件并不算好。但她写的小说文笔极佳,至少《饥饿的女儿》写得很好,我看不出来作者小时候的经历会是如此悲惨。

人生有太多东西无法选择,但始终我们可以选择乐观或悲观。而且别忘了,“无法选择”它也是一种选择。

5 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一个人往往会对自己有一个预设。这种预设既来自自己的判断也来自外部的评价。很有趣的是,当你预设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的时候,往往你会不自觉地,下意识地做出能够印证这个预设的行为。最后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所以当你对自己的某一方面很没有自信的时候,可以试着往“I Can Do It”的方向去想。只要学会了如何学习的方法,加上足够的训练,大部分人都可以胜任大部分工作。又不是去奥运会赛场,只有到这种级别的地方才真的到了拼天赋的时候,我们在学校里,在工作上做的大部分事情,都完全没有“不自信”的必要。

我喜欢《贫穷的本质》里涉及全球多个国家的实验与具体案例分析。作者作为经济学教授,除了分析经济学主流的“大理论”以外,会通过具体的案例与随机对照实验,用证据证明这些“大理论”到底适用还是不适用。这种讲求实证的方式让我非常佩服。

虽然我不是经济学方面的专家,也没有Bill Gates那么大的能量可以帮助全球抗击贫困。但至少通过阅读本书,我可以知道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可以提升自我。

就像盲区会被我们的大脑忽略一样,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事情被我们忽略了。抬起头,多看看不一样的角度,不要让自己陷入缺少有效信息的屏障里。

220424/夜

      昨天看了一本叫做《贫穷的本质》,简单的讲,书中描述 生活在世界最底层的10亿人,他们生活在每天099美元的贫困线之下。数万亿美元的援助未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在本书的两名作者做了很多调查发现很多时候贫穷并不是因为没有吃的,他们有吃的也会有相关的电器,甚至非必须有的电器也有会有,比如电视、DVD,而且是大比例的拥有,这就代表人们并不是没有钱买吃的。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贫穷的人没钱看病,在调研发现事实上不是没钱看病,而是不想把钱发在看病这件事情身上,他们把钱花在巫术上,而且花在巫术上的钱比花在看病上的钱还多 。他们会让孩子辍学,辍学的原因是因为每天,而没钱的原因是因为家里要办葬礼。

        有人没钱早上找人借钱,进货卖水果,卖了一天之后连本带利还给人家,他们只剩下微薄的利润,而他们竟然将这些利润拿去买饮料拿去赌博。

        今天刚好看了《奇葩说》薛兆丰教授刚刚好谈到了这个换题。 贫穷=贫+穷。贫就是没钱,而穷就是走投无路,处境困窘,并且这样的状态还会持续下去,没有希望。 薛兆丰教授举了詹青云的例子,相信对我过辩论圈比较熟悉伙伴对他都不陌生,詹青云女神出生在四川的一个农村里面,靠着自己的勤奋学习走了农村,在到了哈佛大学去学习。但是詹青云去哈发大学留学的时候学费确实贷款100多万获得。但是对于他来说他的状态只能叫贫,不能叫就叫贫,平穷就是现在没钱,以后也会一直没钱下去。很明显作为辩论界的实力派女神,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女神,她人生一个在之前比较没钱的状态是会有极其大的概率去改变的,到了这里我们似乎对贫穷更加的了解。
在《贫穷的本质》这本是里面两位作者给了三条答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穷人所在的国家往往没有社保体系,穷人养老和医疗都只能靠自己的孩子。但子女身上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可能早夭,或者关系不好,或者同样是穷人没有能力养老。因此穷人往往会采取多生几个的策略来规避风险。

        婚姻也是穷人规避风险的方式。印度的穷人一般会把自己的女儿嫁到离自己家不远不近的村庄,因为如果离得太近,气候完全一样,发了洪水谁也帮不上谁,但隔开一段距离的话,遇到灾害就不至于全军覆没,还能互相帮助。

        绝大多数地方的穷人都不重视教育,即使有很多慈善组织来为他们建立学校,普及教育的好处,家长的积极性也不高。因为穷人并不确定10个儿女里有谁将来会为他养老,而教育是个长期的投入,遥遥无期的结果风险太大。穷人更愿意把钱花在马上就能见效的事情上,比如买些食物来改善伙食。

本质的原因:

        穷人会把大部分钱花在健康上,但他们的花销很不科学。穷人平常不会花小钱来预防疾病,而等到健康真的出大问题了,他们又不惜借钱来拼命治疗。

      说服穷人家长让孩子来打疫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他们不相信疫苗。疫苗只能预防一种疾病,打了疫苗的孩子还是可能会得别的病,但不打疫苗的孩子却可能不会得病。因此穷人就觉得自己受了骗,再也不让孩子打疫苗了。

        很多老年人一辈子省吃俭用,不舍得体检。到真的检查出大病了,哪怕是晚期,全家人也会四处举债,做各种昂贵的手术,只为延长几个月的生命。很多年轻人讲究“活在当下”,不做远期规划,沉迷享乐,荒废学习和工作。

        在认知水平达不到的领域,我们一样存在着偏见。比如去医院看病,明明不懂,但主观上觉得医生肯定做了不必要的检查。

        对于当我看完本书的时候我很汗颜,我们经常在听、在用、再说贫穷,可是我们对我们日常的用词根本不理解。一个人的贫穷不在仅仅特指物质上的贫穷而很多朋友还还不假思索的说是精神上的贫穷,而我今天想做贫穷还有可能是认知上的贫穷,认知上思维的贫穷是我们最大的通病,在某种程度下,或者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上来说我们都是穷人。

        穷人有可能是来源于家庭的坏境,也有可能是一个社会、国家的政治环境影响,比如津巴布韦那个国家的人民就算很努力也会很穷也会被政府的绑架只要政府一直印发货币,哪里的人民辛苦的努力就会被收割。

      没钱叫贫不叫穷,在认知上我们很可能跟穷人的思维是一样的。

一直以来,深感自己有很多思维方式是“穷人”的,并不是说好、或者不好,而是,没搞清这些思维的原因,可能会阻碍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所以,前段时间弄了一本《贫穷的本质》看,有些收获,简记如下,提一句,书里对贫穷的定义是每天收入小于099美元的人群,全球有10亿,这是一批真的穷到基本衣食住行都成问题的人。
书中认为,贫穷最大的原因是,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所以会相信一些错误的事情,于是做出错误选择,显得短视。
对穷人来说,很多信息都不是免费的,一份报纸、开通网络都会成为一笔需要计算的开销,电视机就更不用说了。不过,穷人们就算买电视,也多数用于娱乐。穷人喜欢及时享乐,主要原因是信息缺乏导致了短视,本来日子就很苦了,不如花点小钱,买点今天的快乐,所以会花钱在一些零食、烟酒茶等物品上。书里分析,哪怕每天收入小于099美元,也是足以购买有营养保证的食物的,大约只要02美元左右,但穷人往往会买一些更贵,营养少,但口味好的食物。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穷人们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甚至陷入“没有足够的体力精力工作,收入减少,食物没保证,体力精力更差”的恶性循环。
他们不愿意做“小投资”,是因为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的好处,不明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而这些都是今天花钱,今后收益的。
穷人们的短视,也有被动的原因,他们的生活,往往要肩负着更多责任。他们享受不到很多公共设施,比如没有自来水,所以当政府对水进行氯化时,他们也无法受益。又如,他们没有退休计划和社会保障,需要自己存钱,于是不敢冒险(比如做生意)。
此外,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导致一个恶性循环的陷阱,一旦穷了,就很难翻身。最值得探讨的一个例子就是“信贷”。穷人很需要“小额信贷”,常规的金融机构为什么不做?主要三个原因:
一是违约
穷人违约的概率很高,他们“破产”的概率更大,有时候是真的还不起了,有时候是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珍惜自己的信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还是经常有道理的;
二是信息
给穷人贷款不像给大公司贷款,信息更加不对称,银行很难了解穷人的各种信息,从而,也增加了银行的风险;
三是管理成本
假设银行有一定金额的钱要贷出去,那么做小额信贷就会大大增加“笔数”,各种管理成本也就上去了,对银行来说,何必去碰这块业务呢。顺道提一句,互联网金融在这点上,也是可以有点作为的。
但是需求仍然在,所以出现了民间的高额利贷,为什么高额利贷做得起来?
首先必须“高利”,其实是用守约的还款来弥补违约的金钱损失。第二,和正规银行不一样,高额利贷的违约可以通过暴力来提高成本,通常,他们和黑色团队合作,不还钱直接“砍手指、下胳膊下腿”什么的,对其他贷款者也能起到威慑作用。而穷人的信息,也不用怎么收集,管理也还好,通过小混混收款即可。
尤努斯的格莱珉银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也就是通过非暴力的方法,做成了小额信贷,他的主要改进,是把暴力变成了“几人捆绑+道德约束”,借钱的时候,比如几个亲朋好友互相担保一起借,这样,一些信用不好的人,就很难找到合作者,比如对不还钱的人,主要采取去家门口羞辱、静坐的方式,让你在社区里名誉扫地……不管怎么说,比砍手好太多了。
各种可怜。

《贫穷的本质》是由阿比吉特班纳吉(印度)和埃斯特迪费洛(法国)两位极负盛名的经济学家共同合著的一本书。
“两位作者连续15年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的真正的根源。同时,本书还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言观点进行了反思,比如援助越多的穷人越来越依赖性强,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他们指出,多年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认识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
那些贫困者,大部分是弱国劣政的牺牲者,他们是最底层的10亿人,生活在每天099美元的贫困线之下。这些数字简直让生活相对富足的我们无法想象,原来地球上竟然还有那么多人吃不饱饭。我想,当看到这些数据,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感都会瞬间提升百倍,懂得要好好珍惜我们的生活,热爱我们的国家。
同时,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也正如它的书名,贫穷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天底下的人,为什么都是有钱的越有钱,没钱的越没钱?
你和富人差在哪里?

当我们看到或听到一个人很富有很成功时,大多数人想到的是,这个人能力很强,这个人一定有背景,于是,我们很容易对富人羡慕嫉妒恨:我要是生在这么好的家庭,没准比他还要成功呢!
其实,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人和富人的差距所在,我们关注的是事情的表象,即看到别人穿金戴银的风光,而没有去思考事情的本质,他为什么能成功他做了什么事他在背后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他是如何一步步做好这件事的
所以,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距就在这一点:差在思维。
①富人爱学习,穷人不爱学习
有这么一个财富定律,世界上80%的钱,掌握在20%的人手里。
Why
因为富人们都爱学习,事实上,那些顶级大佬们都是终身学习的实践者,无论多忙,他们都坚持阅读,其中一些能达到年阅读上百本书的量,再看看我们周围,很多人是没有阅读的习惯的。根据调查,在中国有95%的人没有建立阅读习惯,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数人是不学习的。
不信,你可以问问自己,有多久没有读过一本书了呢?
很多人读书都停留在学生时代,大学一毕业,找工作,结婚生子,忙工作,读书早已是被忘记的奢侈之事。这就是很多人为什么不读书的原因:我都那么忙了,哪还有时间读书啊!也有的人认为,现在读书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带来收益),读书又有什么用呢?
是啊,为什么要读书呢?
因为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搭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我们拥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便于我们更客观理性的看待这个世界的人和事,从而让我们在人生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选择中做出相对正确且有利于我们的决定。
如果一个人站在一楼,就只能看到眼前的一条路和景象,而当你站得越高,看到的路和风景自然越多,你的格局和视野也就变得更大,你能看清楚盘综复杂的道路,哪条路是直的,哪条路是弯的,因此,你便有了选择的权利,这就是搭建和完善自己知识体系的作用,它就是你看人生风景的梯子,你爬的越高,看到的风景就越多,你的视野和格局就越大,你选择的权利就越多。
而拥有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就是锻炼你看事物本质的能力,这样,你才能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永远跟在人家后面,看到别人说什么好,你也觉得好,看到别人干什么,你也跟着去干什么。
因此,读书是我们看世界的路。
②富人有目标,穷人没目标
生活中,很多人只要一闲下来就会觉得空虚无聊,以至于把大把的光阴耗费在电子产品的虚拟世界中,没完没了的打游戏、逛淘宝、刷抖音,当看见别人成功时又会在背地里吐糟自己平淡乏味的日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人和人间的差距又是怎样一步步慢慢拉开的?
《人生效率手册》的作者张萌是一位杰出的80后青年女企业家,在书中她讲过关于自己的一件小事,让我记忆深刻。她说自己从大一开始,每天5点起床,这一习惯已经坚持20年。要知道,她是1986年出生的,20年前,她只是一名在校的普通高中生。为什么她年纪轻轻,就能一直坚持这个好习惯,并且一坚持就是20年为什么我们就不知道这样做,或者说明明知道早起的好处却做不到?
我们都知道,做一件事,坚持一天很容易,可是坚持一个月呢坚持一年?10年?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力量,支撑着她不懈的坚持,一直到现在?
知易行难。一个人如果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践行一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必然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有着一个十分坚定的人生目标和具体的实施计划。
原来,张萌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励志要当一名出色的外交官,而英语是外交的必修课,她认为修炼一项技能就必须遵循10000小时定律,她给自己算了一笔账,要想在大学毕业之前练好英语,除去在校学习英语的时间,自己至少还需要每天抽出3小时来学习,她给自己定一个1000天小树林计划,即每天早上5点起床到学校教学楼旁的小树林朗读英语3小时,整个大学生涯春夏秋冬风雨无阻。而功夫不负有心人,此后,张萌每年都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2008年,为检验自己英语水平,张萌报名参加APEC英语演讲比赛,斩获全国第一名。
张萌之所以获得成功就在于她一直在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又一个坚定而明确的目标,在这一点上,她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更是和其他人不同的。
而现实情况中,大部分人都很迷茫,根本不知道自己一生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要做出怎样的事业,而富人恰好相反,他们早就给自己定下人生的目标,然后早早的朝着目标开始努力,一步一步去实现。比如说马云,他的目标就是要让天生没有难做的生意,之后就一直不停的反复试错实践,最终创立了淘宝。
所以,目标有多重要?人生没有目标,就好比航行的船只没有方向标,漂泊在茫茫的海域中,不知该驶向哪里,找不到自己的目的地。
③富人爱投资,穷人爱面子
领读会的老师在跟我们分享《贫穷的本质》这本书的时候讲了一个案列。
在印度一个生活贫困家庭里,家里好不容易有了一点点积蓄,但他们不是想着把钱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或花在其他能帮助他们获取更多收益的事情上,而是用钱给家里买了一台电视机,原因是在当地谁家有了电视机就代表有了面子。无独有偶,在我们周围这样的事也很常见,有的人看见别人有车,即使自己不富裕也要贷款买,看见别人穿名牌,即使没钱也要效仿,结果只能是打肿脸充胖子,自己遭罪。
而富人呢,通常他们花钱是为了更好的赚钱,要么投资其他地方,要么投资自己充电学习新技能,要么用来做理财。
一个人的财富认知,决定了他的财富上限。
有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的财富大于自己认知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有100种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认知和财富相匹配为止。
一旦爱慕虚荣贪图享受,那么,这样的人成为富人的机会真的很小。
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穷,这在经济学里,被称为“马太效应”,那么,现如今如果是一个穷人,有没有可能打破阶级固化的天花板,由穷到富呢?当然有,但前提是我们要明白我们和富人的差距到底在哪,然后去改变自己。
如何改变?
三个步骤,打破穷人思维,提升财富思维和认知,以富人的视角站在高处看世界

①通过阅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打造底层思维逻辑
阅读的好处很多,通过阅读我们能开阔视野,提升成长思维、批判思维和系统思维,以及待人接物的智慧。同时,我们也知道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所要做的不光是本领域要精通,术业有专攻之外,还很有可能涉及到其他领域,那么,这时候就需要你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而阅读正好符合我们的需要。
从你最初接受一个知识点;然后,你再给这个碎片信息加上“前因后果”其后再加上“试用边界举一反三,当你有了多个这样的加工过的知识点,不同的知识点会相连,对接,形成一个知识网,这就是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②建立目标,并培养自己对它的兴趣
很多人都表示自己没有人生目标,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有的人表示自己有目标,但是太难实现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建立自己目标,并持久对它保持兴趣呢?
你可以参考人物定位法则,来建立自己的目标。
第一步,找到你心中最想要成为的职业偶像或者你最羡慕的 人。
第二步,找到其他6个与你的职业偶像相关领域的人物,这6个人的能力需要在职业偶像的能力之下,按照能力大小依次排序,排在最后的那一位,应该是你与之能力相差最小的一位。
第三步,用7张白纸,分别写下这七个人的三个主要特长,最少每人写3个。
第四步,找出他们共同拥有的特长,取排名靠前的三个。
这三个特长就成为你要修炼的人生目标。大目标建立之后,要切割成无数的小目标,逐个击破,要记住一个原则,由易到难,这样你就能在一开始的时候,建立自信,保持兴趣。
③行动,且持续的行动
明确目标后,就是行动了,没有行动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
不要等到准备好了才开始,而要学会在“干中学”,想十遍不如你做一遍,行动能帮你积累经验和发现问题。
有一个现象,有的人在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兴趣挺浓厚的,也坚信自己能够做好,一段时间过后,却发现事情和自己想的有差距,有难度,似乎又对这件事没有兴趣了,还有的人因此怀疑自己能力有问题。
其实,即使你再感兴趣的事,在你做的时候也会遇到因难度而不想做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要避免掉入惯性思维的陷阱,重新培养自己的兴趣,如何培养,那就是突破自己,想尽一切办法去做好它,当你发现慢慢的越做越好的时候,兴趣就又回来了。
再回到能力问题上,在你没有足够的行动量之前,根本谈不到能力这一层,做一件事最开始拼的是行动量,而不是能力。打个比方,一个做业务的人,他一个月跑十单,成交5单,成交率50%,而另一个人,他成交率只有30%,但是他跑了50单,那么他也有15单。
所以,只有你的行动量多了,才能发生质变。
日本经营之父,稻盛和夫有一个理念:成功的方法就坚持下去,直到你成功为止。他的这种歌坚持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坚持是一种信仰、一种自信以及对自己无条件的信任。
所以,你需要的是行动,且持续的行动。
结语:“人生最本质的财富,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座巨大的矿藏,只要开发,就能有无穷的潜力。也只有开发,你的一切才能显现出来,才能熊熊燃烧起来,才能闪出光彩来。”

实话说,读这本书之前没想到这么枯燥,《贫穷的本质》是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代表作,全书最大的贡献在于使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全球的扶贫问题。
全书格局很大,原文虽然枯燥,但如果换个角度看,其实可以理解成武侠小说的样式:扶贫机构与各路穷人斗智斗勇的故事。

那么故事开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

我为什么这么穷

1我还想买AirPods Bro

最近购物太多,陷入了经济危机。

十月份下决心买下了真香机Aphone11,玩了几天发现11Pro好像更香的样子。

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一想到买11Pro就想到买APad Pro,一想到APad Pro就想配一支Apencil来学习。一想到学习,就得少玩手机。又不想错失手机消息,就得买个Awatch,好像配合带高级降噪的AirPods Bro才能更好学习。

此时的我攥着钱包里仅剩的五块钱暗暗倔强。

穷人之所以穷,是想要更好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开销实在是超出了自身经济实力。

过去扶贫机构把穷人定义为吃不饱饭的人,所以他们的扶贫思路就是给穷人提供最基础的食物,如米面等主食。而实际上调查发现,吃饱并非穷人的真实需求。

比如在印度,穷人不是把所有钱买吃的填饱肚子。他们把一部分钱花在口味更好的食品上去,比如可乐。如果再有剩余的钱,还可以买些烟酒等非必需品。

不论是可乐还是烟酒,都不是能饱腹的东西。对一个靠体力活工作的人,吃不饱就挣不着钱,挣不着钱就饿着。

于是他就陷入了“吃不饱—干不动—挣不多”的循环中。

这是扶贫机构对穷人的单方面理解。

而事实相反,这个循环没什么参考价值。这是因为机械化作业代替了大部分重体力劳动,穷人每天以很低的价格就能维持必需体力。

虽然对这个循环的推断是错的,但也揭示了一个事实,穷人的钱完全能满足能量需求,但他们想要的更多。

根据这个调查判断,主食援助的这个角度一开始就错了。穷人想要的不只是吃饱穿暖,他们同时也有更高阶的自我实现需求,也想享受抽烟喝酒烫头的快乐。然而有了快乐,却没了存款。

以自己为例,为什么有了Apad还想要Awatch,因为那是加倍的快乐啊。

变穷方法之一,只要是让人快乐的东西,就买买买。

因得不到合理反馈,不知道穷人的刚需,在这个回合里,扶贫机构略输一筹。
2我表姐这个月结婚

好不容易把这个月的手机分期还完,家里的冰箱突然不工作了,表姐打电话过来说下个月要举行婚礼,让我找个时间去帮帮忙。

冰箱暂时不换新了,把手里的钱凑一凑先垫上份子钱。近期猪肉又涨价了,庆幸小时候见过猪跑,这样下去以后可能再没机会接触到这种神兽。

突发情况太多,手里的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好不容易攒下的钱又不知花哪儿去了。

肯尼亚的农民以耕种为主业,对化肥需求较高。但每到耕种季节,它们却没钱购买化肥。之前收粮食卖掉的钱要么吃吃喝喝,要么拿来应付婚丧嫁娶等突发事件。

为什么不在有钱的时候提前买呢?有两个客观原因,要么是商店没货,要么就是家里没法存放,变质的太快。

针对这种情况,扶贫机构发起了一个“天塌下来武大郎顶着我不管我就是要送化肥”计划。他们在农民有钱的时候低价出售化肥,并由机构妥善保管,等到耕种季节将化肥送货上门。

这样一来农民就有化肥可用,土地产量马上有了提升,扶贫机构初战告捷。

变穷方法之二,各方债务总突发,明天穷神到我家。
3奶茶有毒但奶茶真的好喝啊

可乐和奶茶这么好喝,带着金**酥皮的炸鸡看起来就很美味,办张健身卡动辄两千块,这钱省下来买巧克力蛋糕难道它不香吗。

吃吃喝喝一年后,发现身上赘肉剧增。翻翻看拼夕夕上的减肥药好便宜啊,尽管吃了之后腹泻三天,但是为了健康,值!

缺乏必要知识,钱就花在了高价格低价值的东西上,人就变穷了。

在南非的一些村庄里,痢疾是夺走新生儿生命的最大恶魔。针对这种病,当地医院提供了一种口服补液,新生儿饮用之后死亡率能降低许多。

但实际调查发现,一旦一位母亲从医院拿走的只是口服补液后,她可能就不会再来了。在她的认知里,这种近乎免费的补液根本没什么用。

免费=没用,这是一个极大的认知误区。

印度的穷人持同样想法。在健康问题上,他们宁可花大量钱找赤脚医生治疗也不愿意花少量的钱做接种疫苗这种预防措施。

他们的认知里,治疗总是比预防要好,尽管开销太多。

习俗和宗教信仰也是阻碍穷人接受新知的屏障。在印度的孟加拉邦,发烧时绝对不能吃大米;而在印度的孟买,大米又是一种快速退烧的良药。

缺乏生物学知识,就无法理解高糖高脂对身体的危害,无法理解药物如何作用在身体上,无法理解预防跟治疗有相同收益。

变穷方法之三:反正老了有时间去治疗,年轻时尽管熬夜蹦迪。

尽管慈善机构提供了低价补液及疫苗等预防措施,但穷人并不领情。这场PK中扶贫机构占了下风。

4我对未来没有什么想法

我知道熬夜不好,吃甜不好,但就是管不住自己。也知道阅读和身体健康有益成长,但就是坚持不下来。

知道坚持某些东西在未来会有收益,可那个太远了我看不到。

因为看不到未来收益,对于许多短视的穷人来说,眼前得失才是重要的,穷人缺乏这样一种“企业家精神”。

穷人更加关注当下,他们认为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所以当接受资助的时候,他会把富余的钱用来参加庆祝活动,而不是积攒投资。

在南亚地区兴盛过一批小贷银行,就是利率非常低的银行。其出场的目的,是想将十亿穷人企业家改变自己的命运。

运作模式很简单,小贷银行会低利率借给穷人钱,这笔钱作为创业基金,帮助穷人跳出坑。

经过实际观察,情况并未有多少好转。

一方面是这种银行的局限性。因为不想被违约,管理就得严格,监督力度就得大,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就很高。另一方面,穷人也不愿意被各种条件束缚着,比如定期汇报金钱使用状况,与小组内的人共同做生意,定期监督别人的工作。

虽然高利贷利息高,但起码短时间内能潇潇洒洒。这也证明了因为短视,看不到未来收益。

对这种消极态度,慈善机构选择了助推(给与激励)。

针对南非新生儿患有痢疾的情况,慈善机构给每口水井加装了“氯包”,可以对净水进行消毒。只要转一圈氯包,出来的水就是消过毒的水,能有效抑制痢疾。

同时,医院对来拿口服补液的母亲奖励一些零钱,这样下来能让她们多拿几次。

对于接种预防疫苗的穷人,同样奖励一些零钱或食物,促进预防,减少医疗费用。

穷人对未来没抱希望,就得推着他们看见希望。使用助推的方式,扶贫机构一方发挥了正向的作用。

变穷方法之四: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如何脱贫

啰嗦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变穷的四种原因:过多欲求、突发事件、知识不足,短视横行。

这四场比试中,扶贫机构也使用了各种办法来跟穷人斗智斗勇,期间有输有赢。

总结下来,助推的方式确实有效,比如给农民提供化肥,给接种疫苗的人金钱奖励。但理解穷人的真正需求才最有效,穷人不缺粮食,他们缺的是知识信息渠道,缺的是对未来的希望。

缺啥补啥,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对于个人来说,脱贫的方式也可以从扶贫机构的角度来做。

首先要找个好出身,比如思聪这种身份。如果成为不了思聪这种身家上限,也要庆幸自己没有跌到身家下限。像南非印度等贫困国家,无论是政策还是环境,都跟不上中国的发展。

心态要端正,起码咱不在下限。

心态端正了,行事也要端正。好好工作是硬道理,最忌手里的活不精,还一心想着吃天鹅肉。各行各业的头牌,都有一技之长。

行事端正,思想也要端正。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但不要被歪风邪气带坏了,成了精神小伙或者精神小妹,得不偿失。买买买无罪,但过度的消费主义也是坑了自己。

知道现在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也要想办法明白未来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要被淘汰的。

以上是个人理解,更多的智慧还在《贫穷的本质》书中。

最后说一下全书,全书很少有大量公式计算的黑板经济学,大多数都是数据,真真切切的调查数据。另一侧面证实了经济学不是数学公式,是一种思维和看事情的角度。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贫穷的本质》第九章:不情愿的企业家们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