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里的京东物流,干个仓管还需要大专文凭吗?

县里的京东物流,干个仓管还需要大专文凭吗?,第1张

不需要大专文凭的,有个高中文凭就可以了。主要还是看个人的能力,是否吃苦耐劳 ,性格开朗 ,能服从公司管理,还有就是适应调动 。
京东仓管的福利还是不错的,五险一金,餐补,高温补贴,工龄奖,年终奖,年度体检,节日福利等都有的。

黄河的诞生
黄河的支流很多,各有自己的历史,这里不去说它。黄河干流的形成,过程也很复杂,不少人作过探索,见仁见智,各有千秋,新的探索还在进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黄河一开始并不连贯,而是分段出现,各有自己的流向和归宿;由于地壳中发生的断裂升沉,还有地表上的流水冲刷、侵蚀等作用,后来才上下贯通成为一条大河。若要问黄河何时形成,应指这全河联结贯通的时间。精确的时间不易确定,但在几十万年前,当北京猿人在周口店活动时,从青海高原一泻数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的黄河,应也已出现,不过此时的黄河下游是绕山东丘陵之南入海,以后这黄河三角洲的位置还有过多次变迁,但中上游的河道则已基本上定型。
经过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和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到了第四纪初期,青藏高原已经升起,中国大陆上今日所见到的山脉均已形成,而隆起区还在继续上升,沉降区还在继续下沉;地面上的流水,在这块地势起伏已定并还在升沉的大地上,从高处向低处流动,像自然界的愚公进一步将地表的面貌雕塑,黄河也开始初露端倪。
在黄河上游,它从发源地流出处,由于积石山即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喇山对峙南北,也由于今日若尔盖草原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此时处于下沉状态的地区,流水在此潴积,自河流而来的滔滔河水,遂亦以此古若尔盖湖为归宿。
当时的青海高原上,今天的共和县一带也是一个蓄水的盆地。来自西倾山和阿尼玛卿山间的一条河流注入其中,它日后也成为黄河上游的一段。此时共和盆地与东边的河流还不相通,那一段黄河流入贺兰山旁因断层陷落而形成的古银川湖即今之宁夏平原。
在鄂尔多斯东缘,一条河流经由一串较小的湖海流入古汾渭湖。古汾渭湖此时也是封闭在内陆的,东边的中条山还阻挡着它与大海相通;山脉东侧的流水经由不止一股河道,在山东丘陵南北入海。下图,近500万年来黄河中游水系演变图,蓝色表示河湖,绿色表示沼泽。据张抗,鄂尔多斯断块构造和资源,第九章 新生代构造演化,
陕西科技出版社,1989西安第一版,图929
这样我们已可看出今天黄河的雏形,只是此时尚被中国的山岭阻隔为四段,每段都有自己的源头。
流水的冲刷在源头地区作用很强,原来浅浅的河底逐渐变深,源头的位置也向河流流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日积月累,这种溯源侵蚀作用终于将分水岭打开,两边的河流贯通汇合,海拔高处的河流改变原来的流向,汇入海拔较低的河道中。那些峻峭的峡谷就是河流用自己的力量去开辟通道的证据。在这个过程中,黄河流经的各个地段还在进行的升降运动,自然也少不了它的影响。在持续上升
的情况下,河流也就持续下切,形成的峡谷也就很深,同时只有河流下切的速度超过了此地上升的速度才能把分水岭打通;而在那种还在沉降的地区,河流就有可能在此形成局部的平原并出现改道的情况,尽管并不处于下游。
黄河的河道变迁
春秋时代及其以前,黄河出积石山(今青海南部或甘肃临夏西北)“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龙门以下一段南流至华阴向东,经三门过孟津与洛河汇流,其流道大体与今河相同。再下过大伾山北流,穿过漳河,经今河北周曲县以东向北,然后分为数支,分道入海。最北一支为主流,到今深县南折而向东,循漳河至青县西南,又东北经天津东南入于渤海。这条河最早为《禹贡》所载,故又称“禹河”。
春秋至今,两千余年,黄河下游河道多次迁徙,重大者有以下数次。
一、周宿胥口河徙
《汉书·沟洫志》寻|王莽大司空橡王横语:“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史称此为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清胡渭《禹贡锥指》进一步指出,“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经滑台城(滑县旧城),又东北经黎阳县(泼县东北兰里)南,又东北经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深川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按《水经·河水》所记,大河故渎大致经今河南滑县、俊县、濮阳、内黄、清丰、南乐,河北大名、馆陶,山东冠县、高唐、平原、德州等县市境,德州以下复入河北,经吴桥、东光、南皮、沧县而东入渤海。
宿胥口河徙之后,禹河旧道,有时还行水,至战国中期才完全断流。
二、新莽魏郡改道
新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在此以前,王莽常恐“河决为元城家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堤塞”,致使河道第二次大变。
魏郡河决之初,水无定槽,泛滥于平原、千乘之间,后经王景治理始得以稳定。据《水经》记载,此河大致走今濮阳南,范县北,阳谷西,莘县东,在平东,禹城西,平原东,临邑北,商河南,滨州北,利津南而入渤海。该河道保持了800余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
三、北宋澶州横陇改道
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七月,河决澶州横陇塌,于汉唐旧河之北另辟一新道,史称横陇河。横陇河的流经,《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5载,“河独从横陇出,至平原分金、赤、游三河,经橡、滨之北入海。”气姚汉元《中国水利史纲要》说,“河决时弥漫而下,东北至南乐(今县)、清平(今为镇)县境,自清平再东北至德州平原(今县)分金、赤、游三河,经橡(治庆次,今惠民县)、滨(治渤海,今滨县北)之北入海。”邹逸麟《宋代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定此河“经今清丰、南乐,进入大名府境,大约在今馆陶、冠县一带折而东北流,经今聊城、高唐、平原一带,经京东故道之北,下游分成数股,其中赤、金、游等分支,经橡(治今惠民县)J、滨(治今滨县)二州之北入海。”今清丰六塔集以东尚有遗迹,向北经莘县韩张集(故朝城)以西,下经聊城堂邑镇、陵县县城以右,高唐、平原、惠民以左。此河道形成之初,“水流就下,所以十余年间,河未为患”,但到庆历王四年,“横陇之水,又自下流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余里”,“其后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淤,必决上流,终于在庆历八年发生了商胡决口改道。
四、庆历八年澶州商胡改道
宋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河决商胡埽(濮阳东北二十余里栾昌胡附近)”,改道北流,经大名(今县)、恩州(清河县西北)、冀州(冀县)、深州(深县)、瀛州(河间县)、永静军(东光)等地,至乾宁军(青县)合御河入于渤海,史称北流。后12年,即嘉桔五年(1060年),又决大名第六埽,下流“一百三十里至魏(大名)、恩、德、博之境曰四界首河,”再下合笃马河(今马颊河)由无棣入海,时称二股河,也称东流。东流与北流并存了近40年,且互为开闭,直至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末河决内黄口之后,东流遂绝。商胡改道,也是一次大改道,北流河道已移在西汉屯氏别河和张甲河以西,其下游与禹河主流已十分逼近。
五、南宋建炎二年杜充决河改道
建炎二年(1128年)冬,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酒入淮,以阻金兵”,黄河下游河道,从此又一大变。杜充决河的地点,史无明文,《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定在滑县上流的李固渡(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决口以下,河水东流,经今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夺淮河注入黄海。此后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迁徙的范围,主要在今豫北、鲁西南和豫东地区。此次决河改道,使黄河由合御河入海一变而为合泗入淮,长时期由淮河入海。
六、南宋蒙古军决黄河寸金淀改道
南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军“决黄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宋军”,黄河河道又一次较大的变化。寸金淀在今延津县脖城东偏北三十里的滑县境内。决河之水南流,经封丘西、开封东入陈留县(今开封县陈留镇)境,以下“分而为三,杞居其中。”杞县“城之北面为水所坦,遂为大河之道,乃于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筑新城置县,继又修故城,号南杞县"。“大河流于二城之间,其一流于新城之北郭帷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东流”。新城北一支夺滩河由帷州、宁陵、归德至夏邑,以下分流经糠水至宿迁合酒和经作水故道至酒州入淮。中间一支为主流,由新旧杞县城之间南流入涡,经鹿邑、毫州、蒙城至怀远入淮。旧城南一支,经太康、陈州入颖,经颖州、颖上入淮,同时也分流入涡。后因归德、太康二地要求,“相次堙塞南北二汊,遂使三河之水合而为一”,全由涡河入淮。此河行水60余年,到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河决杞县蒲口,沿旧河东流合泗入淮为止。
七、明洪武至嘉靖间河道变迁型
明初黄河,经河南荥泽、原武、开封,“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韩家道口、赵家圈、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经宿迁南流入淮。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决原武黑羊山,“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东南由陈州、项城、太和、颜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曹、单间贾鲁所治的旧河遂淤,主流徙经今西华、淮阳间入颖河,由颖河经颖上入淮。
正统十三年(1448年),河先决新乡八柳树,“漫曹、濮,抵东昌,冲张秋,溃寿张沙湾,坏运道,东入海”。后又决荥泽孙家渡口,“漫流于原武,抵开封、祥符、扶沟、通许、洧川、尉氏、临颖、郾城、陈州、商水、西华、项城、太和”,沿颜水入淮。二河分流之初,北河势大,故沙湾屡塞不成;景泰四年(1453年)以后,南河水势渐盛,“原武、西华皆迁县治以避水气时为便利清运,纳河南御史张澜的建议,自八柳树以东挑挖一河以接旧道,"灌徐、吕"。
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塞沙湾,黄河主流复回开封以北,沿归、徐一路旧道,经宿迁、淮阴入淮。弘治二年(1489年)以后,白昂、刘大夏采取“北岸筑堤,南岸分流”的方策,一再疏浚孙家渡旧河,分杀下流水势。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南岸故道尽塞”,“全河尽出徐、郊,夺入淮泗”,至隆庆六年(1572年),“南岸续筑旧堤,绝南射之路,”进一步使河道得以稳定。此后,黄河归为一槽,由开封、兰阳、归德、虞城,下徐、邳入淮,一直维持了280余年。
八、清咸丰铜瓦厢改道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十九日,兰阳铜瓦厢三堡下无工堤段溃决,工二十日全河夺溜。
铜瓦厢决口后,溃水折向东北,至长垣分而为三,一由赵王河东注,一经东明之北,一经东明县之南,三河至张秋汇穿运河,人山东大清河。当时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无暇塞治,文宗谕示:“现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黄河自此改道东北经今长垣、濮阳、范县、台前入山东,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海。
九、民国27年郑州花园口决河南徙
民国27年(193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派军队扒决黄河。6月5日,先将中牟县赵口河堤掘开,因过水甚小,又另掘郑州花园口堤。9日花园口河堤掘开过水。后三日,大河盛涨,“洪水滔滔而下,将所掘堤口冲宽至百余米”。大部河水由贾鲁河入颜河,由顾河入淮;少部分由涡河入淮。至民国36年(1947年)3月15日堵复花园口决口,大河复回故道。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情况见下图。

沧州必吃 美食 河北之城沧州,这里是武术之乡,当地人最爱的 美食 ,有火锅或者是烧烤。其中最有名的特色菜像是驴肉火烧,火锅鸡羊肠汤等,另外在沧州,这里的羊骨头非常有特色。当地的特产像是炸老虎等都非常的有名,在这里,街头巷尾都可以找到理由或杀,吃驴肉火烧一定要趁热吃,而且沧州人也有早晨早餐,吃羊肠汤的习惯。路边一群人围着一口热气腾腾冒着仙气的锅,每个人盛了一碗热气扑鼻的羊肠汤。乳白色的汤汁再加上血红的血肠,上面再有一些绿色的香菜,实在是非常的诱人。
沧州必吃街头小吃 这里的特色菜点有糖果子和炸老虎。糖果子就是用杂油饼的时候压上一层红糖再榨出来的红糖饼,这种饼非常的脆,而且香甜十分的好吃,炸油饼的时候,在起泡的时候捞出来,把鸡蛋打进去,在锅里炸就是炸老虎了,它的口感十分的脆而且外酥里嫩,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沧州必吃有什么好吃的 来到沧州一定要吃的就是带有四川风味的火锅鸡,是将川菜中的红烧鸡,与当地岛麻辣的火锅相结合以后形成的,这种火锅鸡鸡可以吃到鸡肉,又可以吃涮火锅,所以被称之为火锅鸡,他的鸡肉非常的嫩滑,而且,火锅吃起来还有一丝鸡肉的味道好像是在鸡汤中涮火锅一样,火锅也非常的好吃。老人和孩子都特别的喜欢。适合全家一起享用。
你好,我是马大姐的美好生活,沧州好吃的小吃街在民族路,不过沧州好吃的也可以说随处可见,驴肉火烧到处有卖,一定要趁热吃,而且沧州人也有早晨早餐,吃羊肠汤的习惯,路边早餐摊都有卖。

先说民族路,人们心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特色民族小吃了,聚恩斋酱牛肉、刘老头元宵、金汤瓶糕点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吃都让人和这条路联系在一起。

再说沧州出名的地方小吃有沧州冬菜、泊头鸭梨、金丝小枣、驴肉火烧、交河煎饼等。

比如:

1、羊肠汤 ,沧州人有早晨早餐吃羊肠汤的习惯。路边一群人围着一口热气腾腾冒着仙气的锅,每个人盛了一碗热气扑鼻的羊肠汤。乳白色的汤汁再加上血红的血肠,上面再有一些绿色的香菜,实在是非常的诱人。

2、金丝小枣,是由酸枣演进而来。掰开半干的小枣,可清晰地看到由果胶质和糖组成的缕缕金丝粘连于果肉之间,拉长1—2寸不断,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金丝小枣由此得名。小枣多为椭圆形和鹅卵形,平均个重5—7克。我家这街上经常有卖沧州小枣的,枣肉厚实核小,甜而不腻,老少皆宜。

3、驴肉火烧,驴肉火烧是华北地区极为流行的传统小吃,起源于保定、河间一带,广泛流传于冀中平原,卤好的驴肉伴着老汤汁加入酥脆的火烧里面。和肉夹馍类似,但驴肉的火烧口感更酥,咬一口掉渣。

沧州的小吃还有很多,不一一举例了,大家如有机会去沧州,不要错过小吃一条街,相信会给你带来惊喜。

说到沧州这个城市,可以说当地的 美食 还是非常的多的,作为一个典型的北方城市,沧州还是有好多的面食小吃的,像最有名的河间驴肉火烧就是沧州的一道名吃,而且在外地也都能够见到它的身影,特别是在一些 美食 街上特别的多。
沧州的烧饼也是一个地方名吃,距今也有近百年的 历史 了,当地的烧饼叫做油酥烧饼,外焦里酥,配上茴香籽、花椒和十三香,吃起来相当的香,还有沧县的丁氏香肠,做出来的味道也是挺好吃的,特别是和其他的青菜配一起炒着吃,就像和芹菜一起炒着吃就挺不错的。
还有沧州的梭子蟹、三井十里香酒、青县羊角脆、泊头鸭梨、沧州羊肠子、盘古鸭梨、沧州冬菜、京东板栗、河间饸烙面、泊头老豆腐、渤海湾皮皮虾、交河煎饼、吴桥宫面、肃宁窝北香肠、白洋淀熏鱼、羊肚汤、沧州火锅鸡、连镇烧鸡等都是沧州比较有名的 美食 。

沧州只去过一、两次,且是好多年前的匆匆过客,没有停留细了解,不知道。

问题一:沧州有什么好吃的地方 火锅、烧烤都是沧州人的最爱,最有名的特色菜有驴肉火烧、火锅鸡、羊肠汤等。另羊骨头在沧州有着自己的特色,沧州特色小吃有糠果子、炸老虎等。
在沧州大街小巷都能找到驴肉火烧,数河间的驴肉火烧为上品,吃驴肉火烧一定要趁热吃;沧州人早上起来也有吃羊肠汤的习惯,路边一群人围着一口热气腾腾大锅,每人端者白色的瓷碗盛着香气漫溢羊肠汤,乳白色的肉汁,几段酱红的血肠,上面漂着红红的辣椒再几片翠绿的香菜叶很是诱人。
沧州美食推荐
驴肉火烧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可见驴肉的地位。走在沧州的街头经常见到的就是河间驴肉火烧,经过慢火细炖加上师傅们的配料,然后将烧饼一分为二,把驴肉切片和作料夹起来,您就慢慢享用吧。记得来沧州一定要品尝。不用特意的找,走在任何地方您都会找到的。
羊肠汤
羊肠汤是现在文雅一点的称呼,过去就叫羊肠子。沧州地处华北平原的东部,却有着辖区内的孟村 自治县。 是这里的一个主要民族,那么,以牛羊肉为主的小吃就不奇怪了。沧州街头街头经常出现的一幕就是:喝羊肠汤。一口大锅里翻滚着洋肠子和羊杂碎,周围的人一人一碗,尤其在冬天,看到这场景就会浑身发热,更别提羊肠汤的绝妙滋味了。
小鱼辣酱
在北方生活的人可能知道贴饼子熬小鱼,在沧州这里还有小鱼辣酱。用2--3公分长的小鱼,加入辣椒等作料,烧开后就慢慢熬吧,除了具有熬鱼的清香外带着一丝辣气。当地人时不时的买来做小菜,那口味确实不错,游客到沧州,不妨就可点一个“小鱼辣酱”。
火锅鸡
火锅鸡这是一些带有沧州特色的美食。关于火锅鸡,一般认为它来源于四川,是将川菜中的红烧鸡与麻辣火锅相结合,加以创新而成。由于它既可吃鸡块,又可以涮火锅,因此被称为火锅鸡。火锅鸡当年兴起的在沧州的火爆程度,是当时任何美食都无法与之相较的,一中旁边的水月寺大街,可以称的上是火锅鸡一条街。
沧州冬菜
沧州冬菜,风味别具一格、兼有香、甜、咸、辣四味。加之其所含水份适度,密封包装,具有春不干,夏不腐,秋不霉,冬不冻之优点,堪称四时佳蔬。沧州冬菜是用本地产的一种帮薄、筋细、含糖多的优质大白菜,去掉老帮和绿叶,切成宽约1厘米,长约12厘米的小块,晾晒后拌上适量的精盐和蒜泥,装坛压实,牢固封口,经长时间自然发酵而制成。其色泽金黄,气味芳香,落口微甜,咸中略带辣味,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诚为沧州之特产。

问题二:沧州有什么好吃的又便宜 1、羊肠子:沧州小吃应首推羊肠子,尽管这东东有人爱有人憎,但它的确是沧州小吃代表者。羊肠子哪里做的好,完全是根据个人的口味,沧州的卖羊肠子的几乎都有自己忠实顾客,我曾经从不同的人那里听到过对不同摊位的赞赏。我也喜欢吃这一口,但我不迷恋,最起码,夏天我是不吃的。说起哪的最好,有这么几个版本:佟家花园、南陈屯、小王庄、陵园、水月寺、荷花池、三角线,说起哪最正宗,据说是沧县兴济的最正宗,我没有吃过,听说很多人为了吃那的,早晨开车去,呵呵,我觉得不至于。东光、青县也有羊肠子,处有千秋。而羊肠子的亲戚,羊汤,还是盐山的正宗。最近又出了两个门脸,在解放西路和建设北街。

2、驴肉火烧:这东东的老家在河间,正宗的是河间刘家的,以前吃这个去光荣路西体育场对过那,感觉味道不错,现在颐和花园这开了家自称是正宗的万贯驴肉馆,不错,尤其是那烧饼,烤的很酥。西环高玛纳也吃过,也很不错。大家吃这个一定要注意,驴肉颜色太红不好,因为是放了亚硝酸盐的缘故,那东西对人体有害。

3、大饼鸡蛋:把这东西从家常食物变成小吃、早点的是嘴特馋、特欠的天津人。95年,我在天津就吃过,但没有今天沧州的豪爽,他那饼是一角一角的。这东西总不吃了,说不上哪的好。

4、白吉馍夹肉:西环报社门口的那份好。

5、鸡蛋灌饼:最早化建的不错,现在推荐一处,鸡场路口对面那份不错。

6、烩饼:把这个食物变成早点的是 同胞,开的最早也最好的是南门里银行那份,不过如今那老头退了,由他儿女们做,味道大不如从前了。那就去工商银行大楼对面,那份也不错。

7、羊肉泡馍:最早最好的是原来计生委那的,现在搬正达那了,她妹妹那份也行,在水专那。维明路现在有份也可以。没有吃过西安老孙家的泡馍,但觉得石油二部南门那个做法是正宗做法,正达那的是快餐式做法。
早点太多了,传统的果子、浆、豆腐脑,就更没法说了。

问题三:沧州有什么好吃的地方? 火锅鸡、羊肠子汤、驴肉火烧、油老虎、著名的有、红烧狮子头、虾酱、小鱼辣酱、鸭梨,金丝小枣、冬菜及各类海鲜!任丘熏鱼、芝麻花酥糖、盐山皮蛋、白洋淀皮蛋、南皮窝头、交河煎饼、吴桥薄脆饼,肃宁香肠、冯氏香肠;酒有:沧州铁狮王、等

问题四:沧州有哪些好吃的? 不知道你喜欢吃什么。沧州的小吃不是很多。但是特产还是有一些。特产有金丝小枣,冬菜(应该别的地方没怎么有),小吃嘛。。羊肠子了。如果你是女生的话别嫌脏。好像还没遇到过特别干净的小店。但是味道不错。个人口味不一样。所以哪家的好吃也不好说,可以找我联系4386436。呵呵

问题五:沧州人喜欢吃什么小吃,贵不贵 沧州羊肠汤,过去叫做羊肠子、羊杂。沧州地处华北平原的东部,却有着辖区内的孟村 自治县。 是此县的一个主要民族,这里的小吃多以牛羊肉为主。沧州羊肠子便是其中代表,羊肠子在解放前就是沧州市的早点小吃,光顾羊肠子摊儿的大部分是出卖劳动力的壮汉,时至今日喝羊肠汤的顾客也是男士居多。
河间驴肉火烧是河北省河间市汉族传统名吃。凉肉夹饼,再加以驴冻,驴冻入口即化。河间驴肉火烧的味道是外热里爽,清爽醇香。
河间驴肉火烧一定要趁热吃,因为要想驴肉火烧香里面必须加点肥的,只有热火烧才能把肥肉烤化,让香味渗透到肉里、火烧上。趁热把酥脆的火烧咬到嘴里,里边渗出的是鲜美的驴肉香气。放到嘴里咀嚼,驴肉的鲜嫩、火烧的香脆。人间美味也就不过于此了。
火锅鸡起源于河北省沧州市,在沧州走几步就有一家火锅鸡店,火爆程度非其他火锅可以媲美,沧州普通家庭几乎都会制作,是亲朋聚会时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食川沧州麻辣火锅鸡为主要代表,现在又传至京津地区乃至全国各地。食用时配以陈醋蒜泥麻酱等辅料,味香浓郁,回味无比。
还有:冯氏香肠 盐山皮蛋 交河煎饼 南皮窝头 奇美香肠 任丘熏鱼 三疣梭子蟹 渤海对虾 沧州狮子头

问题六:沧州有什么特色美食?谢谢,,, 羊肠子在红星影院\\佟家花园和解放路三家最有名,驴肉火烧 冯氏香肠 盐山皮蛋 交河煎饼 南皮窝头 奇美香肠 任丘熏鱼 三疣梭子蟹 渤海对虾 沧州狮子头煎饼果子,油炸糕,羊肠汤,炸烧饼,油炸豆腐

问题七:沧州现在适合做什么小吃 羊肠子能够成为沧州特产,跟沧州有大量的 有关, 以吃牛羊肉为主,羊肉跟内脏全部消费掉,剩下的下脚料 自己很少吃,因为按照老讲法直肠胚胎睾丸淋巴结等都是不洁净的, 自己只吃羊杂汤,也就是用心肝肺胃等内脏做的汤.正因为 自己不吃,所以最初的羊肠子都灌有猪血据说目前我国南方一些地方的 在 寺宰牲的时候,直肠胚胎淋巴结等下脚料也是像垃圾一样被倒掉,没有人吃的.只是在沧州,这些下脚料不知道在什麽时候被什麽人拣去,煮一煮卖给穷人当饭,久而久之竟然发展成了沧州名吃.
羊肠汤是现在文雅一点的称呼,过去就叫羊肠子,沧州方言发音是”样尝DD咋”.羊肠子在解放前就是沧州市的早点小吃,光顾羊肠子摊儿的大部分是出卖劳动力的壮汉,时至今日喝羊肠汤的顾客也是男士居多.每天清晨,很多出卖苦力的大老爷们带着自己家的玉米饼子,买一碗羊肠子泡着吃,汤不够可以随便添.吃饱喝足之后就去车站卸煤或者到码头搬运货物,沧州话叫”扛大个儿”,意思是大个子去肩扛货物.扛大个儿的爱喝羊肠子是有原因的,因为羊的小肠肠壁里面有很多油,羊 也是脂肪,能够提供更多的热量,俗话说”搪工夫”,就是不容易饿,其他组织好歹也算蛋白质,多少也能补一补.当时没有什麽机械设备,挖土卸煤等等都是纯体力劳动,当年沧州(那时候叫沧镇)水路有运河,旱路有火车,好歹也算交通枢纽,装卸货物的活儿不少,卖苦力扛大个儿的男人很多,所以羊肠子特别畅销.喝羊肠子的另一个原因是价格便宜,那时候买一斤羊肉的钱能吃20碗羊肠子.穷老百姓每天汗珠子砸脚面,干一天的活儿挣钱也就够换几斤棒子面的,那舍得买羊肉吃,来碗羊肠子也算开荤了.
正因为有大批劳动力做消费人群,羊肠子在沧州才站稳脚跟.所以现在有人说XX地方的羊肠子时间悠久排第一,XX地方的羊肠子排第二,都是不恰当的,最初的羊肠子就是在市区存在,后来发展到别的地方,其他地方也只是因为 聚居,有充足的原材料才维持下来的.
羊肠子是高脂肪高热量的,喝羊肠子后不运动肯定会发胖.我父亲一位老朋友很喜欢这一口,隔三岔五就喝,结果最后脑血栓中风,住院两个月,出来后说话都说不利索,人们都跟他开玩笑,问:”杨老师,您还喝羊肠子吧?”杨老师颤颤悠悠多多嗦嗦地回答:”不,不喝了,再也不喝了.”
到了近些年,人们思想开放起来,没有了太多的禁忌,羊肠子才出现 的,就是不加血的羊肠.吃的人也越来越讲究,顾客群从蓝领劳苦大众,渐渐向白领小资转变,当然价格也一路飙升,现在一碗料足的羊肠子快赶上一斤羊肉的价了.不过,吃的人照样络绎不绝,竟然有很多慕名开车去吃的,不知道这些人是否明白喝羊肠子必须做大运动量活动,真要吃的还是跑步前去最好.

问题八:沧州吃货节有什么地方特色小吃? 各地的特色小吃,臭豆腐啊,肉串啊,炸膏啊不太多!最主要的,肉串不是正经肉,豆腐不是正劲豆腐,一点正劲东西,肉串,就不是羊肉,羊排烧,也没有羊味,柠檬汁,也没有柠檬味!比南湖公园的夜市,都差太多了!

问题九:沧州小吃有什么特点。 沧州特色 就是沧州的火锅鸡了
羊肠子, 冯氏香肠 盐山皮蛋 交河煎饼 南皮窝头 奇美香肠 任丘熏鱼 三疣梭子蟹 渤海对虾 沧州狮子头、河间驴肉火烧、河间芝麻花酥糖、盐山皮蛋、白洋淀皮蛋、、吴桥薄脆饼、肃宁香肠等,沧州羊肚汤,黄骅冬枣。

问题十:沧州市有哪些好玩好吃的地方啊? 晋州鸭梨 深州蜜桃 兴隆红果 沧州蜜枣 河北血杞
京东板栗 赵县雪花梨 巨鹿串枝红杏 宣化白葡萄 赞皇金丝大枣
红星苹果 磨盘柿 承德杏仁 望都羊角辣 沧州金丝小枣
巨鹿银花 沧州冬菜 祁州漏芦 涿州御米 巨鹿“01”血杞
张北马 定州猪 虎皮黄兔 武安山羊 大尾寒羊
冀南牛 坝上长尾鸡 抽沙刺绣 曲阳石雕 秦皇岛贝雕画
易水古砚 唐山陶瓷 磁州窑 承德木雕 候店毛笔
保定健身球 冀州玉雕 错桥果核雕 武强年画 黄骅毛蚶
邯郸丛台酒 坝上莜麦 阳原供佛杏 龙眼葡萄 宣化鹦哥绿豆
八棱海棠 发菜 蕨菜 桑洋驴 西八里大蒜
口蘑 蔚州贡米 小石庄大甜椒 鸡泽椒干 金丝挂毯
枣强营皮 口皮 内画鼻烟壶 固安柳编 保定槐茂酱菜
汾州黄酒 徐水刘伶醉 衡水老白干 晋州咸驴肉 高碑店豆腐丝 玩的地方:沧州渤海新区中捷的名人高尔夫球场、渤海新区的港口、吴桥的杂技大世界

你说的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这是河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梆子

第一批
2

石家庄

耿村民间故事

第一批
3

井陉拉花

第一批
4

石家庄丝弦

第一批
5

常山战鼓

第二批
6

坠子戏(深泽)

第二批
7

中幡 (正定高照)

第二批
8

焰火炮竹制作技艺(南张井老虎火)

第二批
9

民间社火(桃林坪花脸社火)

第二批
10

晋剧(井陉县)

第三批
11

评剧

第三批
12

新乐伏羲祭典

第三批
13

邯郸

磁州窑烧制技艺

第一批
14

冀南皮影戏

第一批
15

女娲祭典

第一批
16

武安傩戏

第一批
17

武安平调落子

第一批
18

永年鼓吹乐

第一批
19

杨氏太极拳

第一批
20

龙舞(曲周龙灯)

第二批
21

豫剧

第二批
22

冀南四股弦(馆陶县)

第二批
23

冀南四股弦(魏县)

第二批
24

冀南四股弦(肥乡县)

第二批
25

邯郸赛戏(邯郸市)

第二批
26

邯郸赛戏(武安市)

第二批
27

邯郸赛戏(涉县)

第二批
28

永年西调

第二批
29

山东大鼓(鸡泽梨花大鼓)

第二批
30

太极拳(武氏太极拳)

第二批
31

草编(大名草编)

第二批
32

彩布拧台

第二批
33

传统棉纺织技艺(魏县)

第二批
34

传统棉纺织技艺(肥乡)

第二批
35

民间社火(永年抬花桌)

第二批
36

灯会(苇子灯阵)

第二批
37

河南坠子(临漳)

第三批
38

邢台

隆尧秧歌戏

第一批
39

沙河藤牌阵

第一批
40

邢台梅花拳

第一批
41

道教音乐(广宗太平道乐)

第二批
42

鼓舞(隆尧招子鼓)

第二批
43

冀南四股弦(巨鹿县)

第二批
44

乱 *** (威县乱 *** )

第二批
45

山东大鼓(威县梨花大鼓)

第二批
46

柳编(广宗柳编)

第二批
47

抬阁(隆尧县泽畔抬阁)

第二批
48

梅花拳(威县)

第三批
49

廊坊

霸州高桥音乐会

第一批
50

霸州胜芳音乐会

第一批
51

屈家营音乐会

第一批
52

冀中笙管乐(小冯村音乐会)

第二批
53

冀中笙管乐(张庄音乐会)

第二批
54

冀中笙管乐(军卢村音乐会)

第二批
55

冀中笙管乐(东张务音乐会)

第二批
56

冀中笙管乐(南响口梵呗音乐会)

第二批
57

冀中笙管乐(里东庄音乐老会)

第二批
58

京东大鼓

第二批
59

西河大鼓

第二批
60

八卦掌

第二批
61

中幡(安头屯中幡)

第二批
62

左各庄杆会

第二批
63

苏桥飞叉会

第二批
64

秸秆扎刻

第二批
65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第二批
66

灯会(胜芳灯会)

第二批
67

抬阁(葛渔城重阁会)

第二批
68

固安柳编

第三批
69

八卦掌(固安)

第三批
70

保定

安国药市

第一批
71

定州秧歌戏

第一批
72

涞水高洛古乐

第一批
73

清苑哈哈腔

第一批
74

曲阳石雕

第一批
75

徐水狮舞

第一批
76

冀中笙管乐(雄县古乐)

第二批
77

冀中笙管乐(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

第二批
78

冀中笙管乐(易县东韩村拾幡古乐)

第二批
79

唢呐艺术(子位吹歌)

第二批
80

龙舞(易县清西陵摆字龙灯)

第二批
81

保定老调

第二批
82

鹰爪翻子拳

第二批
83

定瓷传统烧制技艺

第二批
84

易水砚制作技艺

第二批
85

安国老调

第三批
86

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

第三批
87

沧州

沧州武术

第一批
88

河间歌诗

第一批
89

木板大鼓

第一批
90

青县哈哈腔

第一批
91

吴桥杂技

第一批
92

西河大鼓

第一批
93

冀中笙管乐(辛安庄民间音乐会)

第二批
94

鼓舞(沧州落子)

第二批
95

麒麟舞(黄骅)

第二批
96

狮舞(沧县狮舞)

第二批
97

皮影戏(河间皮影戏)

第二批
98

八极拳(孟村八极拳)

第二批
99

劈挂拳

第二批
100

燕青拳

第二批
101

生铁冶铸技艺(干模铸造技艺)

第二批
102

千童信子节

第二批
103

西路梆子

第三批
104

六合拳(泊头市)

第三批
105

唐山

乐亭大鼓

第一批
106

评剧

第一批
107

唐山皮影戏

第一批
108

唢呐艺术(唐山花吹)

第二批
109

泥塑(玉田泥塑)

第二批
110

乐亭地秧歌

第三批
111

衡水

衡水内画

第一批
112

武强木板年画

第一批
113

形意拳(深州)

第二批
114

蒸馏酒酿制技艺(衡水老白干)

第二批
115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

第三批
116

秦皇岛

昌黎地秧歌

第一批
117

抚宁鼓吹乐

第一批
118

孟姜女故事传说

第二批
119

昌黎民歌

第二批
120

昌黎皮影戏

第三批
121

张家口

康保二人台

第一批
122

蔚县剪纸

第一批
123

晋剧

第二批
124

秧歌(蔚县秧歌)

第二批
125

灯会(蔚县拜灯山)

第二批
126

契丹始祖传说

第三批
127

承德

丰宁满族剪纸

第一批
128

唢呐艺术(丰宁满族吵子会)

第二批
129

隆化满族二贵摔跤

第二批
130

山庄老酒酿造技艺

第二批
131

板城烧锅酒酿造技艺

第二批
132

抬阁(宽城背杆)

第二批
中国共有25个项目入选
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河北省申报的“中国剪纸”入选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呼麦共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共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上此前已入选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4项,我国目前共有29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获得通过,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该公约于2006年4月生效,截至2009年9月17日,已有116个国家加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谈判及其实施细则制定的全部过程,成为较早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并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履约内容。
河北省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内容由蔚县剪纸和丰宁剪纸合并组成。

回氏来历
据中华民族姓氏略考究(回姓七个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臣下火正(管火的官)回禄,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回禄,是传说中的火神。在史籍《左传·昭公十八年》中记载:“禳火于玄冥回禄。”杜预注:“玄冥,水神;回禄,火神。”唐陆龟蒙《销夏湾》诗:“昔予守圭窦,过于回禄囚。”后用作火灾的代称。宋朝时期的朱熹在《答包定之书》说:“近闻永嘉有回禄之灾,高居不至惊恐否?”明朝学者蒋一葵在《长安客话·卢师山》中也说:“平坡寺既回禄后,荒凉殊甚,惟后殿藤胎大像,亦唐制,佳。”清朝时期的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仇大娘》也描述:“适西邻有回禄之变,魏托救梵而往。”
回禄的后裔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回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祁氏尧帝之贤臣吴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吴回,是生活在吴山(今浙江杭州西镇)的一个杰出人物。吴回是颛顼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在远古时代,吴因迁居吴人之地称吴回。
吴回氏族部落以叫声宏大的驺虞兽为图腾,吴回之兄重黎担任帝喾火官,叫做祝融,后因办事不力被帝喾所杀,吴回便接替了管火之官,任祝融。祝融之官的职责,主要是观察天空的火星火宿,另外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食方面的大火,这是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一件极为神圣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吴回任祝融后远近闻名,威信很高。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七年,出鸡头山,过回中焉”。在史籍《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封四年冬十月,待幸雍,祠王畴,通回中道,名四中。”在史籍《明通志》中记有“陇西北有回城,亦中回中。”吴回部落发展后,广布于今陇县千山和陈仓区吴山一带,故曰“回中道”,“回城”,吴山,千山均为其吴回姓名而命名。
吴回部族的一部分留居吴山,至夏,商、周仍存。其族的另一部分人约在尧舜之际渡河而迁晋南,于商末形成吴山(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一带的吴伯国,并留下“虞”的地名。吴回又带领部分族民从于祝融之墟(今河南新郑),吴回逝世后亦葬于该地。在江南一带亦有吴山,虞山之名。
吴回死后被尊为祝融神,即火神。历史典籍皆把他列为中国远古的三皇之一,也叫“朱天菩萨”,乡间民俗,一遇火灾,则口中大呼‘米天菩萨保佑平安’双膝跪地而拜。在五行学说的神秘理论中,火与南方相配,于是火神祝融又成为五方帝中南方之神。
吴回的子孙后代,有称吴氏者,有称回氏者。
第三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大臣方回,
方回,(公元1227~1307年),字万里,号虚谷;歙县人(今安徽歙县),著名元朝文学家。南宋景定年间(公元1260~1264年)别省登第,出任严州知府。当蒙古兵至时,方回迎降,授建德路总管。不久被罢官,遂往来杭歙间。
方回以评选唐、宋以来律诗为业,编著了《瀛奎律髓》,标榜为江西诗派,并提倡“一祖三宗”之说。他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对于方回所著其文,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被评为“学问议论,一尊朱子,崇正辟邪,不遗馀力,居然醇儒之言”。方回还著有《虚谷集》,已佚,今存《桐江集》、《桐江续集》。
方回的后裔在当年迎合元朝统治,其后人皆取回为姓氏,称回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张氏,出自元朝末年元军一张姓大将,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据山东曹县忠义寨村回氏(汉族)家谱记载,回氏先祖原姓张,讳万楼元顺帝驾前为官,曾被策封为万户侯。元朝末期,因为政治腐败,苛捐杂税,加上天灾河患,农民不堪重负,纷纷造反起义,特别是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称帝,又大举挥师北伐,致使元朝统治惶慌不可终日。此时元顺帝眼看大势已去,无心继续经营这摇摇欲坠的半壁河山,遂携皇室贵族北迁蒙古,以图蓄兵整备卷土中原。在北迁中,先祖张万楼率精兵护驾蒙古,返回时,皇帝赐姓回。其义一是皇封贵姓,是一种奖赏和荣誉;二是隐去张姓,免遭明朝政治迫害。先祖返回中原后,定居山东曹县府曹县城西20公里刘庄集吕中铺。以后繁衍分支,据不完全统计,回姓人口逾数万,多聚集在鲁西南荷泽地区境内。
本书按:
此说有些天方夜谭,因为若真是如此,则在明朝初期强烈的反元氛围环境下,早就会被明王朝及民众以“汉奸”、“元奴”之名被屠戮干净了。这似乎不合历史演进逻辑,因此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五个渊源:源于张氏,出自元末明初期地方割据政权吴王张士诚,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河北省河间市卧佛堂镇回庄(汉族)所传:祖先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仕诚。张仕诚十八条扁担起义,反抗封建王朝,先后占有浙、苏、皖等大片土地,后因种种原因被朱元璋大将徐达、常遇春打败,突围至北方直隶河间府过河时,自知不能逃脱,故投河自尽。徐、常二人感到割首带回,弃尸于野。其幸免于难的三个儿子埋尸成坟,就地落居,名为三姓坟。为避追杀分别改姓回、翟、常。后逐渐繁衍形成现在的回庄、翟上、常村三个村落。
争鸣:
该种说法是出自河间市臣卧佛堂乡小回庄之回氏所自传。但回族老人传说,卧佛堂回是回族二门四世的一位祖爷,在西北舒城娶来一位小妾,曾生下三子,祖爷死后,正室大妻的儿女们和小妾的儿女们不合,争怒之下,小妾的儿女们去了河间,三子分姓回、翟、常三氏,各置庄园,立村居住。他们所自认的回、翟、常三氏乃张士诚三儿子改姓,实是误传。
回族学者纪文波为了印证此种说法的正误,多次去了江南,走访了南京、镇江、苏州、上海等地,并到了苏北的大丰市大龙乡白驹场,在那里的张士诚老家,他找到了张士诚纪念馆、档案馆,查阅、访谈了张士诚的有关情况。
张士诚是贩盐出身,他与李伯升等十八人因抗争元朝的封建剥削压迫而起义,聚众占领了苏、浙、皖地区大片土地,一度号称为吴王。但不久,张士诚即被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常遇春打败,本人被俘,被押进南京劝降无果,后绝食七日自缢而亡。这就是说,张士诚根本就没到过北方,又怎能死在河间呢?当时其妻刘氏夫人,得噩耗后,将所生二子藏匿民间,聚家人、丫环等几十口人于翠云楼集薪楼周,举火人楼具焚,同归于尽。因此,张士诚只有两个儿子,虽费尽全力也未打听到张士诚还有妾和儿子,所以说其三子埋尸改姓回、翟、常三氏,实为误传而已。
第六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民族自称,属于以民族称谓为氏。
回氏在回族中虽占比例不大,但却很有代表性,极富民族特点。
回族民间早就流传着“回回姓回”之说。在中国大陆国河北、山东、西北等地今居住着不少回氏回族。回族立回为姓氏,据回姓老人讲,是有其深刻的含意的:一是回回本身是古代阿拉伯、波斯等“回回国”来的;二是回回人信仰的是“回回教门”,即伊斯兰教;三是回回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为回族。
为了让后代记住祖源,信仰“回回教门”,记住自己是回回民族,有回族人便立“回”为姓氏,称回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明朝初期将军常有德,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朱允炆称明惠帝,与其叔燕王朱棣打仗争夺皇位,既历史上的“靖难之役”。曾有朱元璋时的大臣徐达、常遇春、胡大海等共五十一家大臣都力保惠皇帝。最后,因内变等原因,明惠帝被打败,朱棣燕王登基坐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凡力保惠帝的诸家大臣都遇难遭祸,并殃及九族。时有常遇春的近门族人常姓有德公,为避难活命,遂率三子北上,逃匿到河南、山西,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应诏来到直隶(今河北、天津)。其三个儿子当年为了避难,并且希望将来再回南方故里,故而分别改姓为回、翟、常三氏。
本书按:
回族学者纪文波在南京找到了二郎岗(其族原籍),在南京档案馆、县档案办公室,仔细查看了有关材料,又去了常遇春故里贾村(常家坟),详细阅读了《常氏宗谱》,又考虑到回、翟、常三氏族内古老的传说。经过反复研究,再三推碓,他暂确定该支回族的回氏族人符合第七个渊源。因此,如今回褚村(大褚村)的回氏、翟褚村的翟氏和常王毛圈的常氏原姓,目前皆被暂定恢复为常氏。
据河北枣强回家村(汉族回氏)回氏。家谱所载:我祖回声字振远,生于京东遵化蓟州车辇屯《一说为兄,生迁安车辇屯》。永乐两年迁枣强城东20里,定居,取名回家村。五百余年生百余户;分谱五 六幅:人丁兴旺。教子,教孙 两条正道;唯耕唯读,克勤克俭。父传于子 ,子传孙;代代不忘始,遵祖训,继祖志,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万古永传。
按照回氏源考所说,衡水市枣强县马屯镇回家村的始祖叫回声,不是历史上第一个姓回的人,就是说回声的祖籍是沧州回家楮村的,而在沧州回家楮村的家谱却没有回声这个人,失续的有一个回深。现在还不能确定回声就是回深!!但是能确定枣强的回家村肯定是沧州回家楮村的后代。
河北省沧县大褚村回族回氏族谱长门
三世 永公行一父玉璞公
生子五:山、镇、河、深、趄、朝
四世 山公行一父永公
生子一:光
镇公行二父永公(不详)
河公行三父永公(不详)
深公行四父永公(不详)
朝公行五父永公(不详)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县里的京东物流,干个仓管还需要大专文凭吗?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