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400字导游词

故宫博物院400字导游词,第1张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马力,大家可以叫我小马。我是这一次带领大家游览故宫的导游。下面我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故宫:

故宫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

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

游览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文物。故宫博物院藏有文物100万件。

游览故宫,可以从天安门进,也可以由后门——神武门进。我们今天选择从天安门进,用半天时间游故宫,大家会玩得比较累,请各位游客要有思想准备。

下面是自由游览的时间,现在是中午12点,请大家晚上6点在神武门集中,我会在那等着各位。祝大家玩得开心,谢谢大家。

下列对春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下列关于春秋时期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下列关于春秋时期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春秋是东周王朝的一个分期
B.春秋开始于公元前770年,结束于公元前476年
C.春秋时期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
D.春秋时期“霸主”取代了周天子
答案D

遵义会议在中国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本题考查了遵义会议,遵义会议解决了博古、李德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故B错误。
答题不易 望采纳

历史的一道题目!下列对夏、商、西周时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4、下列对夏商西周的社会生活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的第一位统治者分别是启、汤、武王、平王。B 夏朝筑有城堡宫殿,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定监狱,建立起国家行政机构,所以它被看作是我国第一个国家。C 商朝的地域和影响远远超过夏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D 西周的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各级贵族和平民从周王那里分到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
选A。夏朝第一个国君是禹。

甘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论述题

甘肃于元代至元18年(公元1281年)从陕西行中书省划出,正式立省(甘肃行中书省),迄今有八百多年,省名由甘州与肃州的首字合成。甘肃代称“陇”,源自陇西郡。六盘山南段别名陇山,陇山以西古谓陇西或陇右。战国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80年始置陇西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从上古起,陇西或陇右泛指今甘肃地区,简曰陇,沿用2000多载。
古代甘肃重要的经济地位
“陇右熟,天下足。”这是《史记》中的西汉俗谚,可见当时甘肃乃全国粮食主产区。中国是由粟(小米)的栽培发展出粮食种植业的,包括甘肃在内的西北地区是粟的原产地,而且麦的原产地也是西北地区,4500年前已出现。
祁连山林木茂盛,野生动物多,焉支山水草丰美,上古就是极佳的猎场和牧场。汉武帝平定匈奴后在此置郡县,移内地之民充实边防,他们除从事农业外,也多依托畜牧业为生。
提及甘肃,人们往往联想到丝绸之路。这条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横贯亚洲内陆的古商道,曾持续千余年不废,它使隔绝的东西方得以沟通,推动了中国与境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全长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起点为长安,穿越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分为北南两道,北道出玉门关,南道出阳关。开启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是汉王朝为抗击匈奴而通西域,以联络诸民族建立盟军。最终由于时局变化,这条战争之路成了和平之路。
古代甘肃的特产很早就流通到中原甚至江南。羌笛又称“陇笛”,因为东汉初羌人就移居陇西。鹦鹉又称“陇鸟”“陇客”,因为多产自陇西。洮河绿石制作的洮砚,唐代已享盛名,至宋,列为四大名砚之一。
丝绸之路因汉王朝通西域而形成,商贸是双向互动的。中国的丝绸及瓷器、漆器、铁器、铜镜、箜篌等经此通道而西传,特别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经此通道而西传,如凿井法、冶铁法及造纸术、印刷术,极大地促进了西域(广义)的发展(如欧洲文艺复兴就直接得益于造纸术和印刷术)。同时,西域(广义)的物产也经此通道东传至我国,如葡萄、苜蓿、石榴、蚕豆、芫荽、狮子、汗血马、香料、宝石、琵琶、桌子、椅子等等。举凡冠以“胡”字的东西都来自西域——胡桃、胡椒、胡萝卜、胡瓜(黄瓜)、胡琴、胡床(摺叠凳)等等。特别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经此通道东传至我国,丰富了我国文明的形态。
古代甘肃重要的政治地位
古代甘肃无论外御边患,还是内击强敌,都具有关键性的战略地位。正由于此,汉武帝在公元前121年派霍去病击退盘踞河西的匈奴后,为了不使广大疆域空虚,便当机立断,将原匈奴昆邪王的辖境设定为酒泉郡,原匈奴休屠王辖境设定为武威郡,并大规模移民充实这一地区,进行开发和戍守。
汉之前的周、秦两朝,也把这里作为边防前线和主战场之一。战国时秦、赵、燕因抵抗不了匈奴,索性筑长城封锁边境,与之断绝往来,其中秦国的长城修建于陇西郡(郡治在今之甘肃临洮南)、北地郡(郡治在今之甘肃庆阳西南)等。在与北方游牧民族交界处筑长城以自保的方式,为其后诸多王朝所沿用,如汉长城、北魏长城、隋长城等。明代在甘肃的著名军事工程,除了长城,还有号称黄河第一桥的镇远桥,位于兰州城北通济门外。
甘肃在军事方面的区位优势,还可从唐代中叶两次事件得到证明,即安史之乱和吐蕃之乱。这两个例证可见河西、陇右的战略价值,拥有它还是丧失它,对于唐王朝的命运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既然古代甘肃在经济实力、战略地位等各方面都非同一般,那么它也必然成为意欲称王称霸者的资本和目标,尤其在十六国时期,这里发生过多次政权更迭。十六国之前凉、后凉、西凉、北凉、西秦五国,均建都于今甘肃。
这些政权实际上是胡汉双轨制,既体现出中原封建王朝的某些制度特色,也保留了少数民族部落的某些制度特色。100多年间,“城头变幻大王旗”,包括甘肃在内的北方广大地区,民众陷于兵燹之灾,社会发展受阻,但并非完全停滞不前,各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也采取措施 经济,舒缓民生,恢复秩序。
甘肃现在除汉族外,还生活着回、藏、东乡、裕固、撒拉、蒙古、哈萨克、满、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古代甘肃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河西走廊联结西域,民族迁徙非常活跃,这里先后出现过匈奴、月氏、乌孙、鲜卑、吐谷浑、羯、氐、羌、回纥、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体。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不同民族之间通过交往建立密切联络甚至实现融合。先进者薰陶、引领后发者,后发者对于先进者既有因袭也有变革,彼此互补互利。
古代甘肃重要的文化地位
就传世文献而言,甘肃应首推文溯阁四库全书。据资料显示,文溯阁四库全书共有藏书3578种,36315册,是现存四阁中藏本最多最全的。
就出土文献而言,甘肃更有骄人的成果。20世纪我国考古学在出土文献方面有5大发现:殷墟甲骨、塞上简牍、敦煌文书、大库档案、少数民族古文字。这5大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实证,并且开启了新的学术视野:殷墟甲骨——甲骨学,塞上简牍——简牍学,敦煌文书——敦煌学,大库档案——清史,少数民族古文字——民族学。5大发现中,3项与甘肃相关:塞上简牍和敦煌文书两大成果整体在甘肃,少数民族古文字这一成果部分在甘肃。
三大世界性的宗教都是经由丝绸之路东传至中国的。古代甘肃是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的主要行经地区,较早较多地受到其影响,在佛教文化方面尤为突出。
佛教约在公元1世纪两汉交替之际从西域进入中国。西汉末,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派使者到长安,向博士弟子景卢讲授浮屠经。古代甘肃的佛教文化盛况,也可以敦煌、天水、永靖、瓜州等地的石窟寺为证,它们都被纳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录。
佛教经典的翻译是佛教传播的先决条件之一,这一工作从汉代起就展开了,大体到宋代基本完成,历时千余年。先后翻译出的汉文的佛教经典有1520部,5620卷(《大藏经》所存,不包括已译而后亡佚者)。汉译佛经的规模之大、持续之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是中国对于人类文化的不朽贡献。
古代北方的民歌,题材与风格迥然异于南方,视野广阔,直抒胸臆。从流传不衰的乐府旧题《陇西行》《凉州词》《关山月》等,可以看到甘肃在漫长历史上难以磨灭的痕迹。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期,边塞诗是盛唐诗歌中很有特色的一类。王维、崔颢、岑参、高适、李白、李颀、王昌龄、王瀚、王之涣等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边塞诗,笔力雄健,节奏跳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边塞诗中,从主题看,尤以写西北边塞的居多,甘肃的风物就是盛唐边塞诗经常咏及的物件。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重要的人、事、物

找一本上下五千年去看。

在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变化要图

货币的演变
1、 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
2、 金属货币:铜仿贝与钱镈(布)(黄帝后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充当等价物)
3、 西周时期的货币
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a铜贝与铜块 b钱与布在关洛三晋地区正完成向金属货币的转化
4、 春秋时期的货币
空首布:流通于关洛三晋地区,“周、郑、晋、卫”主要为平尖空首布
刀化(货):流通于东方齐国,模仿一种生产工具
蚁鼻钱:流通于南方楚国的铜仿贝
5、 圜钱:圆钱圆孔、圆钱方孔环球热讯社群
三晋及周布币区的圜钱
秦圜钱:以两为单位,一两钱圆形圆孔无廓,半两钱圆形方孔
6、 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
战国黄金流通以斤、益为单位,以南斤为主
7、 秦朝时期的货币
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8、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皮币、白金币 9、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10、王莽时期的货币
二年:错刀、契刀、大泉
六年:废错刀、契刀、五铢钱发行小泉代替五铢钱,流通大 五物: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
六名:金贷、银贷、泉贷、布贷、龟贷、贝贷
二十八品
11、汉代的黄金问题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仍是法定货币单位,单位由镒改斤,1斤=10000钱
汉武帝时期模仿麒麟马蹄有麟趾金(圆)和马蹄金(椭圆)
西汉时期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王莽时将黄金收归国有,东汉以后黄金减少,赏赐用丝绸、布帛、铜钱
12、三国两晋的货币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 蜀:直百钱; 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两晋未铸新钱,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十六国:河西凉州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汉兴钱为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13、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刘宋:四铢钱,南齐:萧梁: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陈:大贷六珠
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东魏:沿永安五铢;北齐:常平五铢;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14、隋唐时期的货币
隋文帝铸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
唐法定货币流通制度时钱帛兼行
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色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
15、唐末五代的货币
会昌开元钱(背面有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后来各州都将州名铸在钱的背面)
五代十国总体比较混乱,周世宗铸周元天宝为铸钱最多的一次。
白银开始进入流通(铜钱减少,绢帛较小的可行性,白银逐渐进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为器饰或财富收藏(银饼、银铤)、贿赂、谢礼、军费供应、地方进献,五代十国之后公私蓄积白银的风气逐渐形成。岭南道、江西道产银最多。
16、两宋时期的货币
宋代的年号钱:在通宝钱规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号。北宋初发行的货币为宋元通宝与开元通宝无差别,之后还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会重铸新的年号钱。文字都是通宝、重宝、元宝等但是字型有所变化,真、草、隶、篆、行都有。
北宋铜钱区:开封府、京东西、河北、淮南、江南、两浙、福建、广东西等地
北宋铁钱区:四川
北宋铁钱并用区:陕西、河东
南宋铜钱区:东南、
南宋铁钱区:两淮、京西、湖北
南宋铁钱并用区:荆门等地
交子:完全客兑现的信用凭证、货币,只能在四川使用
钱引:不用作货币,只用来兑换,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为钱)
南宋会子:最初在东南地区民间发行,后来政|府设立会子库,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发行会引
地方性货币:淮交、湖会、川引、银会子
17、元代的货币
中统钞时期:奠定元纸币制度的基础,元朝不铸铜钱。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以贯、文为单位
至元钞时期:元朝最重要的货币,与中统钞并行流通
至正钞时期:
元代在制度上严禁白银流通,但在民间已有不少使用,纸币与白银相联络。
18、明清时期的货币
大明宝钞:钞面以 来计,发钞没有准备金,允许人民持金银换大明宝钞,支付有限制,旧钞可换新钞
1481纸币崩溃,1581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19、近代的货币
铜铸币从制钱到铜元
银币从银两到银元(流入中国最早的外国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光绪十三年张之洞奏请在广东设局铸造银元,光绪十六年正式批准开铸)

剑~~~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有多重?

基本上属于权贵阶层的装饰物,在战场的作用十分有限,以长 *** 为主的长兵器才是古代战场上的主流兵器。
虽然剑在战场上没有什么地位,但是在民间却大行其道,主要原因是长兵器一直为军队制式兵器,严禁一般人持有,不在军队的人是不能拿的更别提练了
但是基于外出行走保护自身的需要,以剑为主的短兵器在民间流传开来,这也影响了权贵阶级,导致在某些时期剑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换句话说就是装饰品

五铢钱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影响

五铢钱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汉初“不同地区,不同货币”的现象,对促进武帝大一统格局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它继承了秦四方钱的传统,又对后来各种通宝出现起到“中转的作用”,可谓是中国货币“总理”

济南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称呼

1历城,齐州,
2齐鲁;泉城
3济南是因为泉眼特别多,而且水质好,所以叫泉城
4济南称“海右”

避暑山庄也是康熙、乾隆处理蒙古等少数民族事务的地方,曾经在这个地方,演出了很多生动活泼的历史场面。避暑山庄蕴藏着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先讲第一个问题,修建山庄的源起,避暑山庄并不是清代的皇帝修建的第一个皇家园林。清代修建的第一个皇家园林是畅春园,在北京的海淀。畅春园建成于康熙二十九年。在乾隆时期大家知道的有著名的圆明三园,就是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圆明三园建成于乾隆三十七年。避暑山庄,乾隆时期的扩建是和圆明园同时交错进行的,既然清朝的皇帝已经在北京的海淀先后修建了皇家的园林,为什么又要在塞外修建避暑山庄呢?避暑山庄是清帝在口外所建的二十个行宫之一,最早叫热河行宫,承德的名称,地名的由来是雍正十一年,把热河改成承德,也在这一年就设置承德厅。在乾隆三十七年,承德就升为府,管辖滦平等的六个县。清帝在古北口外修建这么多的行宫,是为了要到木兰围场去举行秋狝大典。
所谓秋狝就是在金秋的时候,皇帝狩猎习武,训练部队,同时在木兰围场处理蒙古的关系。因此呢,避暑山庄的修建和木兰围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木兰围场是康熙二十年开始修建的,是康熙经过实地勘察,由蒙古的翁牛特、敖汗、喀喇沁几个部落把他们的牧场贡献给皇家,修建了这样一个皇家的禁苑。就是专门供皇帝训练士卒和狩猎处理蒙古事务的这样一个木兰围场。在当时就称为木兰秋狝。木兰围场有这么大的范围,所以里边又划分为67个小的牧场。每一次行围的时候,由管围大臣选定其中的某一个小的围场,或者两三个围猎围场作为秋狝举行典礼的地方。每年皇帝从北京到木兰围场去,最多的时候有三万人,到木兰围场。一般情况有五、六千人,因此皇帝在木兰围场的这段时期,那个地方是非常地喧嚣的,非常繁华的,商人也跟着去了,商队也跟着去了,跟着消费需要,卖大量的商品,带着很高贵的商品,供这些达官贵人的享用。由于是训练士卒,所以木兰围场呢,是用军事的管制,军事的条例来统帅所有到木兰围场的人。
纪昀大家都知道,这是清代著名的一个大学者,四库全书的总撰官。他当时随乾隆到围场打猎,他看见当时围场的壮观场面,他说猛士大呼,士兵都像冲锋陷阵的猛士一样,大呼冲上山岗,很多野兽在这个围场,小的范围内就被这些猎手们纷纷用弓箭或者长矛击倒。
围场同时也是处理蒙古问题,抚恤蒙古的这样一个地方。内蒙古49旗,外蒙古现在是蒙古人民共和国了,就是当时的喀尔喀蒙古当时的,还有青海和扎萨克。还有新疆的厄鲁特四部的蒙古,到这个时候,他们都要轮流到围场来随从清帝,清代的皇帝打猎,打猎完了以后再到避暑山庄来,所以在乾隆的时候,在围场来的蒙古王公有一百多起,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的。表明在康熙、乾隆时候,我们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地巩固和发展,当时的少数民族都来拥戴清帝的统治,承认他们的统治,拥戴清帝。
而避暑山庄就是因为,由于要到木兰围场要去处理蒙古问题。这样才由热河行宫逐渐发展成为避暑山庄,这样一个盛大的目前全国也是世界最大的保存完好的皇家园林,而避暑山庄的归置和外八庙也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逐渐完善和建成的。
查看全部2个回答
承德避暑山庄_游前必看-6月份出游攻略
值得一看的承德避暑山庄相关信息推荐
「满意答案」 这是我花了一个月时间整理的暑假旅游攻略,囊括了北戴河,秦皇岛,承德避暑山庄,坝上草原全部的景点介绍,去各地点的交通问题。承德避暑山庄
河南游光旅行社有限广告 
承德值得去的景点门票信息,用大众点评!
第一次去承德玩,用大众点评查景点门票价格,开放时间,合理安排旅游行程。避免门票价格误区,让你的承德旅游体验更放心!
汉海信息技术(上海)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求承德避暑山庄的资料。
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坐落于中国北部河北省承德市中心以北的狭长谷地上,占地面积584公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雍正(公元1723—1736年在位)时代一度暂停营建,清乾隆六年至五十七年(公元1741—1792年)又继续修建,增加了乾隆36景和山庄外的外八庙。整个避暑山庄的营建历时近90年。这期间清王朝国力兴盛,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康熙帝还亲自在山庄午门上题写了“避暑山庄”门额。避暑山庄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 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宫室建筑林立,布局严整,是紫禁城的缩影。其布局运用了“前宫后苑”的传统手法。宫殿位于山庄南端,包括正宫、松鹤斋、东宫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群。正宫在宫殿区西侧,是清代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之所,按“前朝后寝”的形制,由九进院落组成;布局严整,建筑外形简朴,装修淡雅。主殿全由四川、云南的名贵楠木建成,素身烫蜡,雕刻精美。庭院大小、回廊高低、山石配置、树木种植,都使人感到平易亲切,与京城巍峨豪华的宫殿大不相同。松鹤斋在正宫之东,由七进院落组成,庭中古松耸峙,环境清幽。万壑松风在松鹤斋之北,是乾隆幼时读书之处,六幢大小不同的建筑错落布置,以回廊相连,富于南方园林建筑之特色。东宫在松鹤斋之东,已毁于火灾。 苑景区又分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岳区。湖泊区是山庄风景的重点。被小州屿分隔成形式各异、意趣不同的湖面,用长堤、小桥、曲径纵横相连。湖岸曲逶,楼阁相间,层次丰富,一派江南水乡风光。建筑采用分散布局之手法,园中有园,每组建筑都形成独立的小天地。山庄72景就有31景在湖区。烟雨楼仿嘉兴南湖中的烟雨楼而建。主楼是上下各宽5间的两层楼,周围回廊相抱,四面为对山斋,斋前假山上又建一六角亭,布局玲珑精巧,环境幽雅宜人,是避暑山庄最著名的胜景之一。山阜平台上建有三间殿和帝王阁,俗称“金山亭”,六角形,共3层,内供玉皇大帝。这是湖区最高点,与烟雨楼同为山庄的代表性风景点。平原区的万树园北依山麓,南临湖区,占地80公顷,遍植名木佳树,西边地面空旷,绿草如茵,为清帝巡幸山庄时放牧之地。园内无任何建筑,只是按蒙古习俗设置了蒙古区与活动房屋,清帝常在此举行马技、杂枝、摔跤、放焰火等活动。并接见各民族的上层人物与外国使节。御幄专供皇上使用,直径7丈2尺,幄内张挂壁毯,地上铺白毡,顶上挂各种精美的宫灯。万树园旁有一座舍利塔,形制仿杭州六和塔,是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改造,高65米,八角九层。文津阁是皇家七大藏书楼之一,为藏《四库全书》依照宁波天一阁而建。山岳区最著名的风景点是梨树峪,因这里有万树梨花,花香袭人,花色似雪而得名。西北隅高峰上,有一座四面云山亭,亭居于峰巅,歇山顶,四面开门窗,可登此俯览群山,远近景色尽收眼底。棒锤山峰顶有一巨大的石棒锤,下面有石台。棒锤高3829米,顶部直径1504米,根部直径107米,生成三百万年来,一直挺立不倒,为承德一大奇观。 避暑山庄周围12座建筑风格各异的寺庙,是当时清政府为了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利用宗教作为笼络手段而修建的。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称为“外八庙”。庙宇按照建筑风格分为藏式寺庙、汉式寺庙和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这些寺庙融和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苑囿和皇家寺庙群。它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和建筑艺术之大成,是具有创造力的杰作。在造园上,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总结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造园素材、造园技法,使其成为自然山水园与建筑园林化的杰出代表。在建筑上,它继承、发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建筑技艺,撷取中国南北名园名寺的精华,仿中有创,表达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建筑主题。在园林与寺庙、单体与组群建筑的具体构建上,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实现了中国古代南北造园和建筑艺术的融合。它囊括了亭台阁寺等中国古代大部分建筑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木架结构建筑的高超技艺,并实现了木架结构与砖石结构、汉式建筑形式与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加之建筑装饰及佛教造像等中国古代最高超技艺的运用,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百度地图
137 浏览42172017-12-15
发生在承德避暑山庄里的小说或者故事
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已毁)四组建筑。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9进院落,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主殿叫“澹泊敬诚”,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这是清朝皇帝治理朝政的地方,各种隆重的大典也都在这里举行。湖区虽然没有颐和园的昆明湖那么大,但是由于洲岛错落,湖面被长堤和洲岛分割成5个湖,各湖之间又有桥相通,两岸绿树成荫,显得曲折有致,秀丽多姿。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的,如“烟雨楼”,是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形状修的。金山岛的布局仿自江苏镇江金山。平原区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树林。当年这里有万树园,园内建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二十几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是皇帝的临时宫殿,乾隆经常在此召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1994年12月,避暑山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查看全部4个回答 靠山庄-京东健康,好礼钜惠 靠山庄-京东爆款好货,超值专享,品牌齐全,低价抢购中!足不出户享受健康生活!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承德避暑山庄的传说 人何必在一起呢。 3 浏览4952018-04-09 承德避暑山庄历史幽默小故事 昨天跟邻居们聊天邻居说她刚结婚时举行完婚礼第二天就回门,结果下午回婆家时居然找不到婆家门了(农村),看见过来个男的就打听:你知道宝生(她公公的名字)家在哪吗?男的看了看她说了句跟我走我带你去!回到家才知道给她带路的就是她公公! 19 浏览6982016-10-25 关于承德避暑山庄的传说 承德原名热河。它虽居塞外,历史却很悠久,早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在这里。这里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中原地区息息相关,一脉相承。但作为一个城市来讲,它却仅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伴随着避暑山庄的兴建而形成和发展的。 避暑山庄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它的前身——热河行宫,是建于北京到木兰围场之间二十多座行宫中规模最大、地位最重要者。 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南方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以后,康熙便把注意力转向北方。为了保持满族“骑射”的民族传统,为了训练军队,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加强边防,巩固清朝的统治,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距京师三百五十公里的翁牛特、敖汉、巴林、克什克腾、喀喇沁等蒙古族游牧的地方建立了木兰围场。木兰围场方圆五百余公里。气候凉爽,水草丰盛,野兽成群结伙,山禽滋生繁衍。场内被划分成七十二个小围。每年中秋节后,皇帝便带领满、汉大臣,蒙古王公及八旗兵丁几万人,在那里行围狩猎,史称“秋狝大典”。行围时间大约二十天左右。行围方式分哨鹿和大围两种。哨鹿,是汉语。满语称哨鹿为“木兰”。哨鹿的方法是利用鹿只求偶的机会进行捕杀。每年秋分以后,恰是鹿群繁殖的季节。黎明前,皇帝带领亲随人等潜入山林,身披鹿皮,头顶鹿头,口吹木哨,模仿公鹿的叫声。待母鹿寻声而出,则用花神 *** 将鹿击毙,此即哨鹿。哨鹿虽有趣,大围更动人。天近五更,满、蒙管围大臣便率大批人马出营,分左右两翼进发,按预定地点进行合围,形成数十里的大包围圈,圈内野兽横窜竖跳。清晨,皇帝率大臣、侍卫、亲随等入围,分级进行射猎。经过一场拼搏战以后,大部分野兽被击毙,少部分侥幸冲出包围圈者,也逃不出外围射生手、虎 *** 手的射击。这样的行围每次要连续二十多天,需要大批物资。为了解决沿路的吃、住、休息及物资运输等问题,于康熙四十年以后,沿途陆续建立了二十多座行宫,避暑山庄的前身——热河行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 243 浏览54192017-09-25 避暑山庄哪个山是由人工堆叠形成的 避暑山庄 里边的 金山岛。 浏览582016-03-16 承德避暑山庄历史 避暑山庄的营建,大至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 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21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 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13年至1780年),伴随避暑山庄的修建,周围寺庙也相继建造起来。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帝咸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在这座房子里批准了《中俄北京条约》等几个不平等条约。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庄日渐败落。

扩展资料: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 1961年3月4日,避暑山庄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浏览57742020-05-15
承德避暑山庄的传说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座落于中国北部河北省承德市中心以北的狭长谷地上,占地面积584公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雍正(公元1723~1736年在位)时代一度暂停营建,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又继续修建,增加了乾隆(公元1736~1796年)三十六景和山庄外的外八庙。整个避暑山庄的营建历时近90年。这期间清王朝国力兴盛,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康熙五十年康熙帝(公元1662~1723年在位)还亲自在山庄午门上题写了“避暑山庄”门额。避暑山庄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 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宫室建筑林立,布局严整,是紫禁城的缩影。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正宫是清代皇帝在山庄时,处理政务、休息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松鹤斋寓意“松鹤延年”,供太后居住,建于乾隆年间;万壑松风是清帝批阅奏章和读书处,是宫殿区与湖区的过渡建筑,造型与颐和园的谐趣园类似;东宫在宫殿区最东面,原为清帝举行庆宴大典的场所,后毁于战火。 苑景区又分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岳区。宫殿区以北为湖泊区。湖区集南方园林之秀和北方园林之雄,将江南园林的景观移植到塞外。区内湖泊总称“塞湖”,总面积57公顷。平原区位于湖泊区以东,占地53公顷。区内的万树园不施土木,仅按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设置蒙古包数座。乾隆帝常在这里召见各少数民族政教首领,举行野宴。平原区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岳区,面积422公顷,占避暑山庄总面积的五分之四。高耸的山峰好似天然屏障,阻挡了西北寒风的侵袭,是调节山庄气候的重要因素。康乾时期还在在山区修建了40余处建筑。 避暑山庄周围12座建筑风格各异的寺庙,是当时清政府为了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利用宗教作为笼络手段而修建的。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称为“外八庙”。庙宇按照建筑风格分为藏式寺庙、汉式寺庙和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这些寺庙融和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 避暑山庄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园林,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它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构成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由如下: (一)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的园林式皇宫,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历史意义 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使这里成为中国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这里发生的一系例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  (二)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与皇家寺庙完美融合的典型范例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历经康雍乾三代帝王,历时八十九年,集中全国入力物力建造而成。它是帝王范囿与皇家寺庙建筑经验的结晶。它成为与私园并称的中国两大园林体系中帝王宫范体系中的典范之作。园林建造实现了“宫”与“苑”形式上的完美结合和“理朝听政”与“游息娱乐”功能上的高度统一。寺庙建筑具有鲜明的政治功用。 (三)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标志中国古代造园与建筑艺术的巨大成就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范囿和皇家寺庙群。它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和建筑艺术之大成,是具有创造力的杰作。在造园上,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总结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造园素材、造园技法,使其成为自然山水园与建筑园林化的杰出代表。在建筑上,它继承、发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建筑技艺,撷取中国南北名园名寺的精华,仿中有创,表达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建筑主题。在园林与寺庙、单体与组群建筑的具体构建上,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实现了中国古代南北造园和建筑艺术的融合,它囊括了亭台阁寺等中国古代大部分建筑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木架结构建筑的高超技艺,并实现了木架结构与砖石结构、汉式建筑形式与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加之建筑装饰及佛教造像等中国古代最高超技艺的运用,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 (四)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实物资料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不论是造园还是建筑,它们都不仅仅是素材与技艺的单纯运用,而是把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等多方面文化的内涵融注其中,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如上所述,这样一座具有世界性突出普遍价值的艺术杰作,只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才能使其得以永久传世并更好发挥其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典范承德外八庙: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寺庙群  中国将建立“避暑山庄学”
浏览5112020-05-31
求一份承德避暑山庄的导游词
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坐落于中国北部河北省承德市中心以北的狭长谷地上,占地面积584公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雍正(公元1723—1736年在位)时代一度暂停营建,清乾隆六年至五十七年(公元1741—1792年)又继续修建,增加了乾隆36景和山庄外的外八庙。整个避暑山庄的营建历时近90年。这期间清王朝国力兴盛,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康熙帝还亲自在山庄午门上题写了“避暑山庄”门额。避暑山庄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 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宫室建筑林立,布局严整,是紫禁城的缩影。其布局运用了“前宫后苑”的传统手法。宫殿位于山庄南端,包括正宫、松鹤斋、东宫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群。正宫在宫殿区西侧,是清代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之所,按“前朝后寝”的形制,由九进院落组成;布局严整,建筑外形简朴,装修淡雅。主殿全由四川、云南的名贵楠木建成,素身烫蜡,雕刻精美。庭院大小、回廊高低、山石配置、树木种植,都使人感到平易亲切,与京城巍峨豪华的宫殿大不相同。松鹤斋在正宫之东,由七进院落组成,庭中古松耸峙,环境清幽。万壑松风在松鹤斋之北,是乾隆幼时读书之处,六幢大小不同的建筑错落布置,以回廊相连,富于南方园林建筑之特色。东宫在松鹤斋之东,已毁于火灾。 苑景区又分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岳区。湖泊区是山庄风景的重点。被小州屿分隔成形式各异、意趣不同的湖面,用长堤、小桥、曲径纵横相连。湖岸曲逶,楼阁相间,层次丰富,一派江南水乡风光。建筑采用分散布局之手法,园中有园,每组建筑都形成独立的小天地。山庄72景就有31景在湖区。烟雨楼仿嘉兴南湖中的烟雨楼而建。主楼是上下各宽5间的两层楼,周围回廊相抱,四面为对山斋,斋前假山上又建一六角亭,布局玲珑精巧,环境幽雅宜人,是避暑山庄最著名的胜景之一。山阜平台上建有三间殿和帝王阁,俗称“金山亭”,六角形,共3层,内供玉皇大帝。这是湖区最高点,与烟雨楼同为山庄的代表性风景点。平原区的万树园北依山麓,南临湖区,占地80公顷,遍植名木佳树,西边地面空旷,绿草如茵,为清帝巡幸山庄时放牧之地。园内无任何建筑,只是按蒙古习俗设置了蒙古区与活动房屋,清帝常在此举行马技、杂枝、摔跤、放焰火等活动。并接见各民族的上层人物与外国使节。御幄专供皇上使用,直径7丈2尺,幄内张挂壁毯,地上铺白毡,顶上挂各种精美的宫灯。万树园旁有一座舍利塔,形制仿杭州六和塔,是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改造,高65米,八角九层。文津阁是皇家七大藏书楼之一,为藏《四库全书》依照宁波天一阁而建。山岳区最著名的风景点是梨树峪,因这里有万树梨花,花香袭人,花色似雪而得名。西北隅高峰上,有一座四面云山亭,亭居于峰巅,歇山顶,四面开门窗,可登此俯览群山,远近景色尽收眼底。棒锤山峰顶有一巨大的石棒锤,下面有石台。棒锤高3829米,顶部直径1504米,根部直径107米,生成三百万年来,一直挺立不倒,为承德一大奇观。 避暑山庄周围12座建筑风格各异的寺庙,是当时清政府为了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利用宗教作为笼络手段而修建的。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称为“外八庙”。庙宇按照建筑风格分为藏式寺庙、汉式寺庙和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这些寺庙融和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苑囿和皇家寺庙群。它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和建筑艺术之大成,是具有创造力的杰作。在造园上,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总结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造园素材、造园技法,使其成为自然山水园与建筑园林化的杰出代表。在建筑上,它继承、发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建筑技艺,撷取中国南北名园名寺的精华,仿中有创,表达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建筑主题。在园林与寺庙、单体与组群建筑的具体构建上,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实现了中国古代南北造园和建筑艺术的融合。它囊括了亭台阁寺等中国古代大部分建筑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木架结构建筑的高超技艺,并实现了木架结构与砖石结构、汉式建筑形式与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加之建筑装饰及佛教造像等中国古代最高超技艺的运用,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 承德避暑山庄景区门票: 旺/淡季 90/50元 避暑山庄荣誉: 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名胜之一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避暑山庄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承德避暑山庄观光游览。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区北部,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 避暑山庄是清代康、乾盛世的象征。作为山庄缔造者的康熙、乾隆,都曾六下江南,遍历天下景物之美。在修建避暑山庄时,博采众家之长,融合中国南北园林风格为一体,使避暑山庄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总结与升华。我国园林专家们说,整个避暑山庄就是祖国锦绣河山的缩影。专家们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这个问题我想还是请女士们、先生们游览了避暑山庄之后再来回答。不过,我这里先给大家提个醒,这原因与避暑山庄的地形有关。(导游员采用悬念法,以激发游客游览的兴趣) 各位,避暑山庄到了,请大家下车,现在我就带领大家一

回氏来历
据中华民族姓氏略考究(回姓七个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臣下火正(管火的官)回禄,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回禄,是传说中的火神。在史籍《左传·昭公十八年》中记载:“禳火于玄冥回禄。”杜预注:“玄冥,水神;回禄,火神。”唐陆龟蒙《销夏湾》诗:“昔予守圭窦,过于回禄囚。”后用作火灾的代称。宋朝时期的朱熹在《答包定之书》说:“近闻永嘉有回禄之灾,高居不至惊恐否?”明朝学者蒋一葵在《长安客话·卢师山》中也说:“平坡寺既回禄后,荒凉殊甚,惟后殿藤胎大像,亦唐制,佳。”清朝时期的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仇大娘》也描述:“适西邻有回禄之变,魏托救梵而往。”
回禄的后裔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回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祁氏尧帝之贤臣吴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吴回,是生活在吴山(今浙江杭州西镇)的一个杰出人物。吴回是颛顼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在远古时代,吴因迁居吴人之地称吴回。
吴回氏族部落以叫声宏大的驺虞兽为图腾,吴回之兄重黎担任帝喾火官,叫做祝融,后因办事不力被帝喾所杀,吴回便接替了管火之官,任祝融。祝融之官的职责,主要是观察天空的火星火宿,另外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食方面的大火,这是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一件极为神圣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吴回任祝融后远近闻名,威信很高。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七年,出鸡头山,过回中焉”。在史籍《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封四年冬十月,待幸雍,祠王畴,通回中道,名四中。”在史籍《明通志》中记有“陇西北有回城,亦中回中。”吴回部落发展后,广布于今陇县千山和陈仓区吴山一带,故曰“回中道”,“回城”,吴山,千山均为其吴回姓名而命名。
吴回部族的一部分留居吴山,至夏,商、周仍存。其族的另一部分人约在尧舜之际渡河而迁晋南,于商末形成吴山(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一带的吴伯国,并留下“虞”的地名。吴回又带领部分族民从于祝融之墟(今河南新郑),吴回逝世后亦葬于该地。在江南一带亦有吴山,虞山之名。
吴回死后被尊为祝融神,即火神。历史典籍皆把他列为中国远古的三皇之一,也叫“朱天菩萨”,乡间民俗,一遇火灾,则口中大呼‘米天菩萨保佑平安’双膝跪地而拜。在五行学说的神秘理论中,火与南方相配,于是火神祝融又成为五方帝中南方之神。
吴回的子孙后代,有称吴氏者,有称回氏者。
第三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大臣方回,
方回,(公元1227~1307年),字万里,号虚谷;歙县人(今安徽歙县),著名元朝文学家。南宋景定年间(公元1260~1264年)别省登第,出任严州知府。当蒙古兵至时,方回迎降,授建德路总管。不久被罢官,遂往来杭歙间。
方回以评选唐、宋以来律诗为业,编著了《瀛奎律髓》,标榜为江西诗派,并提倡“一祖三宗”之说。他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对于方回所著其文,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被评为“学问议论,一尊朱子,崇正辟邪,不遗馀力,居然醇儒之言”。方回还著有《虚谷集》,已佚,今存《桐江集》、《桐江续集》。
方回的后裔在当年迎合元朝统治,其后人皆取回为姓氏,称回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张氏,出自元朝末年元军一张姓大将,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据山东曹县忠义寨村回氏(汉族)家谱记载,回氏先祖原姓张,讳万楼元顺帝驾前为官,曾被策封为万户侯。元朝末期,因为政治腐败,苛捐杂税,加上天灾河患,农民不堪重负,纷纷造反起义,特别是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称帝,又大举挥师北伐,致使元朝统治惶慌不可终日。此时元顺帝眼看大势已去,无心继续经营这摇摇欲坠的半壁河山,遂携皇室贵族北迁蒙古,以图蓄兵整备卷土中原。在北迁中,先祖张万楼率精兵护驾蒙古,返回时,皇帝赐姓回。其义一是皇封贵姓,是一种奖赏和荣誉;二是隐去张姓,免遭明朝政治迫害。先祖返回中原后,定居山东曹县府曹县城西20公里刘庄集吕中铺。以后繁衍分支,据不完全统计,回姓人口逾数万,多聚集在鲁西南荷泽地区境内。
本书按:
此说有些天方夜谭,因为若真是如此,则在明朝初期强烈的反元氛围环境下,早就会被明王朝及民众以“汉奸”、“元奴”之名被屠戮干净了。这似乎不合历史演进逻辑,因此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五个渊源:源于张氏,出自元末明初期地方割据政权吴王张士诚,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河北省河间市卧佛堂镇回庄(汉族)所传:祖先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仕诚。张仕诚十八条扁担起义,反抗封建王朝,先后占有浙、苏、皖等大片土地,后因种种原因被朱元璋大将徐达、常遇春打败,突围至北方直隶河间府过河时,自知不能逃脱,故投河自尽。徐、常二人感到割首带回,弃尸于野。其幸免于难的三个儿子埋尸成坟,就地落居,名为三姓坟。为避追杀分别改姓回、翟、常。后逐渐繁衍形成现在的回庄、翟上、常村三个村落。
争鸣:
该种说法是出自河间市臣卧佛堂乡小回庄之回氏所自传。但回族老人传说,卧佛堂回是回族二门四世的一位祖爷,在西北舒城娶来一位小妾,曾生下三子,祖爷死后,正室大妻的儿女们和小妾的儿女们不合,争怒之下,小妾的儿女们去了河间,三子分姓回、翟、常三氏,各置庄园,立村居住。他们所自认的回、翟、常三氏乃张士诚三儿子改姓,实是误传。
回族学者纪文波为了印证此种说法的正误,多次去了江南,走访了南京、镇江、苏州、上海等地,并到了苏北的大丰市大龙乡白驹场,在那里的张士诚老家,他找到了张士诚纪念馆、档案馆,查阅、访谈了张士诚的有关情况。
张士诚是贩盐出身,他与李伯升等十八人因抗争元朝的封建剥削压迫而起义,聚众占领了苏、浙、皖地区大片土地,一度号称为吴王。但不久,张士诚即被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常遇春打败,本人被俘,被押进南京劝降无果,后绝食七日自缢而亡。这就是说,张士诚根本就没到过北方,又怎能死在河间呢?当时其妻刘氏夫人,得噩耗后,将所生二子藏匿民间,聚家人、丫环等几十口人于翠云楼集薪楼周,举火人楼具焚,同归于尽。因此,张士诚只有两个儿子,虽费尽全力也未打听到张士诚还有妾和儿子,所以说其三子埋尸改姓回、翟、常三氏,实为误传而已。
第六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民族自称,属于以民族称谓为氏。
回氏在回族中虽占比例不大,但却很有代表性,极富民族特点。
回族民间早就流传着“回回姓回”之说。在中国大陆国河北、山东、西北等地今居住着不少回氏回族。回族立回为姓氏,据回姓老人讲,是有其深刻的含意的:一是回回本身是古代阿拉伯、波斯等“回回国”来的;二是回回人信仰的是“回回教门”,即伊斯兰教;三是回回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为回族。
为了让后代记住祖源,信仰“回回教门”,记住自己是回回民族,有回族人便立“回”为姓氏,称回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明朝初期将军常有德,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朱允炆称明惠帝,与其叔燕王朱棣打仗争夺皇位,既历史上的“靖难之役”。曾有朱元璋时的大臣徐达、常遇春、胡大海等共五十一家大臣都力保惠皇帝。最后,因内变等原因,明惠帝被打败,朱棣燕王登基坐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凡力保惠帝的诸家大臣都遇难遭祸,并殃及九族。时有常遇春的近门族人常姓有德公,为避难活命,遂率三子北上,逃匿到河南、山西,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应诏来到直隶(今河北、天津)。其三个儿子当年为了避难,并且希望将来再回南方故里,故而分别改姓为回、翟、常三氏。
本书按:
回族学者纪文波在南京找到了二郎岗(其族原籍),在南京档案馆、县档案办公室,仔细查看了有关材料,又去了常遇春故里贾村(常家坟),详细阅读了《常氏宗谱》,又考虑到回、翟、常三氏族内古老的传说。经过反复研究,再三推碓,他暂确定该支回族的回氏族人符合第七个渊源。因此,如今回褚村(大褚村)的回氏、翟褚村的翟氏和常王毛圈的常氏原姓,目前皆被暂定恢复为常氏。
据河北枣强回家村(汉族回氏)回氏。家谱所载:我祖回声字振远,生于京东遵化蓟州车辇屯《一说为兄,生迁安车辇屯》。永乐两年迁枣强城东20里,定居,取名回家村。五百余年生百余户;分谱五 六幅:人丁兴旺。教子,教孙 两条正道;唯耕唯读,克勤克俭。父传于子 ,子传孙;代代不忘始,遵祖训,继祖志,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万古永传。
按照回氏源考所说,衡水市枣强县马屯镇回家村的始祖叫回声,不是历史上第一个姓回的人,就是说回声的祖籍是沧州回家楮村的,而在沧州回家楮村的家谱却没有回声这个人,失续的有一个回深。现在还不能确定回声就是回深!!但是能确定枣强的回家村肯定是沧州回家楮村的后代。
河北省沧县大褚村回族回氏族谱长门
三世 永公行一父玉璞公
生子五:山、镇、河、深、趄、朝
四世 山公行一父永公
生子一:光
镇公行二父永公(不详)
河公行三父永公(不详)
深公行四父永公(不详)
朝公行五父永公(不详)

 一、姓氏源流
任(Ré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任氏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
2、出自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据《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据《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
3、出自风姓,为太昊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氏之后,故都任城(在今山东省济宁一带),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任氏。
4、出自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倍子之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姓。
5、出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所载,巴 (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
② 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
③ 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任不齐。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但在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任氏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任姓尽管得姓很早,但在发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显,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上述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另据《史记•南越列传》所载,南海尉任嚣曾矫诏使赵佗立国,这说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广东。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省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姓约占全国汉族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任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七。
三、历史名人
任 峻:人,三国时魏国典农中郎将。曾主持屯田,数年中,所在积谷,仓廪皆满。任棠: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东汉著名学者。有学问,不做官,他修居教书,有气节,因他曾以物暗示太守广行仁政,故有“任棠之情”之佳话。
任 延:宛城(今河南省南阳)人,东汉名吏。十二岁时,熟读《春秋》、《易经》等,有“任圣童”之称。二十三岁时任九真(今属越南)太守,延教以垦关配匹之道,五年之后,粮食丰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为名。
任 环:今山西长治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一五五五年,与俞大猷在陆泾坝等地连破倭寇,以敢战着称。着有《山海漫谈》。
任 熊:浙江萧山人,清代著名画家。工书善画,长于人物。他承陈洪绶之传统,造形古硬,敷彩鲜艳,富有装饰意趣。《大梅山房诗意图册》是其代表作。
任 昉:南朝梁著名文学家,仕宋、齐、梁三代。当时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而沈约以诗着称,时人号曰“任笔沈诗”。藏书多至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并称为三大藏书家。
任仁发:元朝水利家、画家。他曾主持修吴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练湖和海堤工程。善画马,其鞍马与赵孟俯齐名。著名的《二马图》是他的代表之作。
任不齐:春秋末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后来,曾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的天子也加封他为“富阳侯”。
任雅相:唐高宗时宰相,在位时间不长,曾为坝江道行军总管、燕然都护等。659年,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安乐县公,两年后卒于军中。
任伯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著名经学家,宋哲宗的驸马都尉。其深通经述,文力雄健。与寇准、李纲、赵鼎、文学家诗人苏轼、苏辙、秦观、名臣胡铨、李光、王岩臾九人,世称“十贤”。着有《春秋绛圣新传》。
任仁发:松江青龙镇(今属上海青浦)人,元代著名画家、水利家。他曾主持过疏浚吴淞江工程,官至浙东道宣慰副使。善画花鸟、人物,尤以画马为最,著名《二马图》为代表作。
任大椿: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学者。任礼部主事,兼《四库全书》修纂官。有《弁服释例》、《字林考逸》等。
任伯年:浙江省山阴(今绍兴)人,清代著名画家。他擅画鸟、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独到之处,所作写照,神采奕奕,其与任熊、任熏合称“三任”。
任化邦:清末捻军起义首领,太平天国封为鲁王。1865年在山东击毙僧格林沁,1866年粉碎曾国藩防河围剿计划,屡败湘、淮清军。
任弼时:湖南省湘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参加革命,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军委政治部主任,率部开赴山西前线,领导指挥对日作战。1938年秋赴苏联,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3月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同周恩来一起协助MZD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转战陕北,并参与制订土地改革等重大方针政策。1949年4月,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誉主席。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编入《任弼时选集》。
任继愈,中国佛教哲学家。山东省平原县人。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后即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宗教学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等职,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乐安郡:汉为千乘郡。东汉时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西北),三国时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南朝宋始置乐安郡,隋置棣州,唐改乐安郡,故址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南七十里,下辖广饶、惠民、高青等县。
东安县: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东迁县改为东安县(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次年仍复名为东迁县。隋开皇九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兴国7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
2、堂号
水薤堂:东汉时候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句话不说,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为官必须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世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把财大势大的土豪拔除;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
此外,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玉知堂”、“叙伦堂”、“吏部堂”、“乐安堂”等。
五、宗族特征
1、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主要可归纳为两种。一为源自黄帝。具体可直接追溯到黄帝的少子禹阳,跟《元和姓纂》的说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以国为氏”与“黄帝赐姓”但究其实质,都是黄帝的亲骨肉。二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虽血缘不同,却说明任姓由来已久。
2、任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1929年任守正修《任氏族谱》,江苏如皋任姓一支字行为:“允远士大中,万正吉顺太”。

李清照简介(1084—约1155) 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后因被列入元佑党籍而罢官。母王氏,亦知书能文。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工书能文,兼通音律。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志同道合,感情甚笃。喜好收藏金石碑帖,共同搜求寻访,鉴赏研究。夫妇也都爱好诗词,时相唱和。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出仕。高宗即位后,知建康府。靖康之难,李清照面对国破家亡的处境,于建炎二年(1128)避难至建康。次年,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只身漂泊杭州、越州、金华一带,过着辗转无依的生活。文物书籍丧失殆尽,境况极其悲惨。最后在孤寂、抑郁之中了却残年。诗、词、文兼擅,以词的成就最高,并有《词论》传世。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协律,崇尚典雅,讲求情致,代表了传统的婉约词派的观点。词集名《漱玉词》,内容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社会相对承平,生活条件优越,题材多反映闺阁生活及离别相思之情。在不少词篇里,描写刻画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热爱。后期词作多抒写在遭到国破、家亡、夫死以及政治上的打击等一系列的灾难之后,极其悲痛的心情。客观上反映了时代的、民族的灾难和不幸。词的风格也一反前期的清快、明丽,表现出深沉凄凉的特点。李清照长于抒情,巧于构思,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她以“寻常语度入音律”,虽明白如话,却非常优美清丽,既能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又能创出新意。她是第一位专门致力于抒情的女词人,把闺情词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现存诗文和词集皆为后人所辑。有毛晋汲古阁用明钞本刊刻《漱玉词》,《四库全书》用毛刻本。近人赵万里辑校《漱玉词》,收词60首。有中华书局本《李清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本《李清照集校注》。

详细介绍

生平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蓄前代石刻。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旧党,“籍记元□党人姓名,不得与差遣”。李格非时为提点京东刑狱,竟因在党籍而被罢官。李清照当时曾献诗给赵挺之试图救援其父,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话,可见在她婚后李家曾经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对赵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的。
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开始出仕,曾任鸿胪少卿。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随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灾祸。当时蔡京为左仆射,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但因查无实据,所以只追夺了赵挺之的官职。赵明诚弟兄可能即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赵氏的故里。
赵明诚屏居乡里的时间在10年以上。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是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任满后,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次年,赵明诚母死于金陵,明诚携书15车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赵家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建康形势紧急,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李清照派人先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又失陷,道路不通。并且大部分文物又在战乱中散失。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这件事竟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颂金,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这样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她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于是,她便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最后,在绍兴二年,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资料记载,李清照曾经改嫁,但后来学者对此颇有争议。
这一年冬,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才返回临安。关于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但她曾写诗送韩肖胄、胡松年使金,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前人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这说明她一直在关心国家大事,并且一直在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活动。
创作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从艺术成就上看,她的词超过了诗和文。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从李清照北宋时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领域和精神境界是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基于对北宋王朝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她提出“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青今具在”,主张吸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宣和三年写于莱州的《感怀》诗,表达了对于官场庸俗生活的厌恶。另外,在早年她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因称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称柳永词,“变旧声作新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是宋代的重要词论。总之,她的诗、文讲历史,谈世事,论文艺,题材范围比较宽广。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到南宋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她的诗文的思想性提高了,表现出密切关怀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如《咏史》诗和《夏日绝句》,通过对嵇康“至死薄殷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的赞扬,批判了伪楚政权,指责了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绍兴三年(1133)写的《上枢密韩公诗》,表现了作者对北方的家乡和人民的怀念,并勉励使者充分估计使命的艰劬,勇敢地维护朝廷的尊严。她在绍兴四年写的《打马图经自序》和《打马赋》,真实地记录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流离迁徙”,表现了主张秣马砺兵、抗击金人、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这一时期她创作的很多诗、文都是针对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词论》极重视词的特殊格调和协律性,所以能够独辟门径,在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李清照是抒情的能手,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抒情词,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闺中生活和流落异乡的思想情感。她巧于构思,常常选取一些生活片段写入词中,极具体、细致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通过“也拟泛轻舟”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矛盾,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处境。她又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写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如《永遇乐》中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自己情怀之恶;《一翦梅》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状来写相思之深。她的抒情既委婉、含蓄,又极其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毛病。她的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象《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即被称赞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黄了翁《蓼园词选》),很值得重视。
李清照词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她在遣词造句上很有创造性,象她笔下的花树是“宠柳娇花”,“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又以“黄花瘦”比人,都十分新颖、清丽。她还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正像彭孙□所说:“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李清照的词富有音乐美,她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的连续运用,像《声声慢》的开头一连用了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历来评论者所盛赞。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和效仿。
作品集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易安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故宫博物院400字导游词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