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内存卡大概多少钱?

手机内存卡大概多少钱?,第1张

一、32g手机内存卡合理价格
内存卡分为好几个档次,看你需要买哪个档次咯。
先说山寨的,16g山寨内存卡四十多元就可以买到,不管实在实体店还是街边小摊还是淘宝京东都能买得到,因为现在16g市面上已经很普及,因此32g山寨内存卡会比16g×2少那么几块钱(精明的卖家会以看上去比较优惠的价格吸引消费者去买更大的存储介质),因此山寨32g内存卡大致80块钱左右,不同地区会有比较大的浮动。
然后说正品的,正品的要贵蛮多,而且在实体店贼贵,在实体店32g没有两三百是难买到(实体店不排除有一两百的山寨货)。
再说正品但质量好的,比如用在单反上,好一点的单反一张相片都要十多兆,那可是几分之一秒之内要生成的呀~~,而且还要支持十几张连拍,那传输速率可是要惊人的,山寨的卡它玩不起来,此类卡是市面上比较好也是比较贵的了
根据品牌和读写速度不同,32G存储卡的价格在50-150元不等。
闪迪(SanDisk)至尊超极速移动MicroSDHC UHS-I存储卡 TF卡 32GB Class10 读速95Mb/s169元。
金士顿(Kingston)32GB UHS-I Class10 TF(Micro SD)高速存储卡读速90MB/s 土豪金99元。
闪迪(SanDisk)至尊高速移动MicroSDHC UHS-I存储卡 TF卡 32GB Class10 读速48Mb/s499元。
价格参考京东商城售价。
二、手机内存卡的介绍
手机本身都有一定的内存容量,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手机内存的个性化需求, 现代 的许多手机品牌型号都设置了外接存储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手机内存卡。手机内存卡可以用来存储歌曲,,电子书,游戏软件等数据信息。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内存卡分为MMC、SD、MiniSD、Memory Stick、SM等几种。
1、SD卡
SD卡就是SecureDigitalCard—安全数码卡,由 松下 公司, 东芝 公司和美国SANDISK公司共同开发研制的,具有大容量、高性能、安全等多种特点的多功能存储卡。它比MMC卡多了一个进行数据著作权保护的暗号认证功能(SDMI规格)。主要用于松下数码摄像机、照相机,佳能和夏普摄像机、柯达、美能达、卡西欧数码相机等厂家使用。尺寸为32mm×24mm×21mm,比MMC卡略厚一点容量则要大许多,已经生产出1G的容量。此卡的读写速度比MMC卡要快4倍,达2MB/秒。同时兼容MMC卡,SD卡的插口大多支持MMC卡。
之后还出现了RS-SD(Reduce size SD)mini-SD等
Mini SD卡:全名(Mini SecureDigital Memory Card)。miniSD卡是SD卡发展而来,性能和传统的SD卡并无大的区别,miniSD卡和SD卡一样,都具有每秒2MB的数据传输速度。与传统SD卡一样,miniSD卡同样具有硬件数据写保护保护 开关 ,可避免储存内容不慎删除的风险。miniSD卡特点是体积小巧(体积只有215×20x14mm,相比较原来的SD卡减少了40%的体积)、性能稳定,可配合专用转接卡使用,完全兼容标准SD卡插槽。而且miniSD卡采用的是低耗电的设计,比SD卡更适用于移动通信设备,因此主要进攻手机、PDA、掌上电脑的信息终端。
如今松下已推出了单载4GB的SD卡。
2、miniSD卡
mini-SD卡是在数码相机,PDA等所用的FlashMemory Card(中文名:快闪存储卡)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更小更适合小型手机用的存储卡。尽管mini-SD卡的外形大小及接口形状与原来的SD卡不同,但接口等电气标准相同,以确保兼容性。将mini-SD卡插入专用适配器,可通过原来的SD卡插槽读写mini-SD卡。不过,不具备像SD卡那样防写入的锁定功能。
mini-SD卡的接口比SD卡的9个还多2个,有11条信号线(图4)。mini-SD卡多出的2条信号线是为未来扩展性能准备的。比如,可用于非接触型IC等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天线连接等。mini-SD卡剩下的9条信号线是与原来SD卡相同标准的信号线。

导读:

因为我经常会分享一些生财案例,所以许多便宜加我微信的时候,也就经常会让我推荐一些赚米的项目,还有一些人会让我分享一些赚米的玩法。

因为这样的情况遇到过很多次,所以思前想后,村长分享一些比较靠谱的思路给大家。

但是在分享这些项目之前,我现需要强调这两点:

01 赚米是教不出来的

我们朋友圈中,经常会看到许多“名人”招募创业学员,声称只要付费多少米,就能立马赚回来。

如果赚米是可以靠教出来的话,那别人就没有必要教你了。

更重要的是,靠收399、699就能让你日入百元、月入过万的话,那这个费用真的是太便宜了。

其实真正所谓的赚米,核心还是在于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的训练与启发。

所以大家可以想一下,哪怕是你去学厨师、学裁缝这类手艺,你可能只能赚个生活费。

但那些能自己开店的,能独立研发新菜品的不是靠师傅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习、思考、琢磨、实践而来的。

这也是我经常说的,想要赚钱只有先学到、悟到、做到最终才能得到。

02 赚到米比要面子重要

很多人想要赚钱,都是对于当下收入的不满,所以想着赚大米、快米。

但是赚米哪有那么容易呢?

你看到那些随口就说自己月入百万、千万的人,你知道他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吗?你知道他花了多久才掌握这些资源和渠道嘛?

我们听别人赚米的故事,只看到别人赚米美好的结果,却忽视了别人辛苦的过程。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不管是加入付费社群还是付费咨询,都想得到一个今天就能赚大米的答案,但这是完全不现实的。

这就导致的结果就是许多人小米看不上、大米赚不到,错失了很多原始积累的机会。

因此,本文是写给那些打算从赚一块米开始,愿意花时间去培养自己赚米能力的人看的。

而我分享的项目,也满足大家对低投入、低风险、有米赚的项目要求。

03 试着从这5个方面入手

1、淘客分销赚米

关于淘客的文章村长写了十几篇了,我几乎每一次都在向大家推荐淘客。

我一直认为,淘客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零风险且一定能有收益的项目。

道理很简单,在你身边一定有人每个月都会在淘宝、京东、拼多多、天猫、美团、饿了么上购物。

从你的家人、同学、朋友、客户中一定能找出四五十号人发展为你的下级,只要他们去领券购物,你就能赚佣金。

而且一年之中,38女王节、618、88、双11、双12、年货节这六个时间段,用心做一个月轻松赚个两三千块是很简单的。

当然,想要做淘客玩法是很多的,有精推社群、淘客代理app、知乎淘客、短视频淘客等等。

2、微信卖货赚米

在你的身边一定有人在做微商,也许你可能瞧不起这些人,但他们当中赚米的真不少。

其实无论是微商、微信直营、社交电商、代购,他们本质上都是基于好友关系和个人掌握的货源,在微信内进行卖货。

微信为什么能卖货?道理也很简单:

其一你的身边一定有一些人是信任你的,姐妹、兄弟、同事等等,如果没有请你反思!

其二你有货源,价格合适,他们刚好有这方面的需求,才促成了这笔交易,但交易能做多久,就看你的货和服务是怎样的。

我建议各位,可以盘点一下你自己有什么独家的货源优势,不管是自己在做的,还是亲友的,自己亲自试用一下看看,再推荐。

只要价格合适、东西质量好,你的朋友没有理由去别人那里买。

村长前几天去一个做电商公司交流,团队不超20个人,一年至少卖5000万的货,没有一个技术,至今做了6年。

创始人最早就是自己在朋友圈分享一些好物,慢慢有了口碑之后,就拉了群做了一级的代理分销,现在一天至少要收到50个商家的样品。

分享这个案例试想告诉你,机会是存在的,但是你能不能保证商品品质获得朋友的信任,你能不能坚持做6年的时间静待花开?

我也一直在分享微信私域流量变现的内容,未来微信个体经营者会越来越多,我觉得这样的机会还会有。

另外,我之前写过一些微信内卖货的文章,大家可以看看:

a、一场团购,土豆卖了5万斤。

b、我在小区做团购,月入过万。

c、快闪团20来啦!

d、快闪团:半小时3000单,超80%群用户下单。

3、自媒体赚钱

你也许看过许多创业者分享的创业失败总结,比如我是如何做自媒体(直播、短视频)亏掉1000万的。

这种案例其实十分常见,但是他对于个人创作者来说,是没有参考性的。

因为他们是短期投资的生意,而我们个人来说,做自媒体讲究的是小而精、持续性的生意。

只要你敢打开word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敢举起手机、相机记录下自己的生活,找准一个垂直的领域,重复的去执行,写100篇、拍100个视频,那你就一定能赚到钱。

村长本人就是最真实的案例,我通过写文章可以获得读者的打赏、广告分成,官方优秀稿件的奖励,甚至是村长自己推出的课程、社群都能因此而变现,产生收益。

但我本人也是有工作在身的,我每天的写作时间都在晚上9:30以后或者是早上的6:00—7:30,所以你敢开始写,开始拍嘛?

如果你愿意花3年或者5年的时间,在你所在的领域持续的去发声,去优化、去学习,我完全可以保证未来的收入是10万级的。

4、摆摊卖货赚钱

摆摊真的那么低端吗?

摆摊真的赚不到米吗?

我觉得不是摆摊赚不到米,而是你心里看不起赚这个米。

但现实的案例却告诉我们,只要你愿意放下所谓的脸面,去赚这份辛苦米,比你坐在电脑前苦恼拍大腿、躺在床上玩手机好多了。

关于摆摊项目的案例今天我再分享两个接地气的案例:

1、手机贴膜换壳

我自己就有在经营手机相关的经历,所以我对于手机配件比如钢化膜、保护壳、支架、数据线等这些产品的利润是很清楚的。

地铁盘、小区楼下、步行街、广场上那些做手机贴膜的,收费从10-30元不等,其实你去1688、义乌的市场看看成本就知道了。

我们按照平均一天成功卖出3张价值20元钢化膜算,我敢保证你一个月也能赚到1000块米。

试问一下1000元,对于那些月收入在8K以内的人,难道不多吗?

而且真实的情况是远不止于此的,只要你每次贴个膜,尽量加个微信,以后自己再学习换个手机屏幕、电池的小技术,还怕赚不到后端的米吗?

2、烤鸡架

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吃鸡架,但是我直到去年才知道,鸡架原来是这么暴力的产品。

我在头条上看过一位美食博主真实记录回农村老家卖炸鸡架的生意,每天下午出摊2-4小时,月营业额至少有15万元。

炸鸡架他卖12元一斤,一个鸡架差不多可以卖7、8块米。但实际上,一个鸡架的成本就是2块米。

原本我以为这已经算是够暴力的,但是最近在我公司附近就有一家小吃店卖炸鸡架,一个是15元,我点了一份之后,试探性的问了老板一天可以卖多少。

老板说堂食的一天至少卖20个,外卖至少是一倍,这着实让村长惊叹。

顺便再说下,公司园区附近每天早上有个年轻女性,不超过30岁,在卖饭团,价格从5-10元不等,每天早上不超过两小时,销量在50-100份。

一辆两轮电动车载个制作工具就搞定了,你看看这赚钱的成本多低啊!

诸如此类的地摊生意,真的还有很多很多,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你自己是怎么想的。

如果你心里想着我堂堂大学生,企业白领等等,怎么能做如此生意呢?那村长只能祝福你了。

5、技能赚米

其实最简单的赚米方法,就是利用你自己掌握了某项特殊技能进行变现。

如果你是学UI\平面设计的,那你就可以兼职帮别人做产品、LOGO、PPT相关的设计,一种是你自己利用人脉关系接外包,一种是在一些设计类的兼职网站上卖图。

以设计网站卖图为例,村长曾带人亲自实 *** 过,平均每天收入50-150之间。比如做个小图标就值5-10块米,做张海报模板可以获得20-50的报酬。

这种设计收入不高但很稳定,毕竟接外包单赚钱要看你自己的个人资源,否则旱涝不均。

如果你在演讲、英语表达、PPT设计、视频剪辑等方便都有很强的优势,你就可以去组织这方面的付费社群、培训课程。

请你相信,一定会有人愿意付费向你学习的!

尤其是要说一下付费课程,如果仅是在线上开课的话,它的成本是极低的,一次录课,一年收益,次年升级,持续变现。

另外,我不知道有多人关注过抖音/快手上,有一些创作者拍摄了许多写毛笔字、签名的视频。

看似极其无聊的内容,却能轻松带货几十上百万,比如笔、纸、帖,书,这个不仅是要有才艺,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勤快。

所以,各位想想自己有什么才艺值得分享的,做饭、写字、唱歌、打游戏、拍照。

再不济的情况下,你能不能试着写点文案,剪辑下热门歌曲、做个老板语录、老板智慧号、做个海外的解说号,亦或是把国内的经典视频搬运到海外的平台上赚取宣传费?其实这些都是有机会的。

那么今天的分享就到此,我想告诉各位的是,低成本的创业、赚钱的项目其实有很多很多。

核心是你自己有没有行动的能力,且长期有耐心,如果瞧不上小米,又觉得很辛苦,说的再多也没有意义。

好了,后续我还会分享一些小成本赚钱的项目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此,期待各位评论、点赞。

从1949年到2049年,中国将会走完第一个百年。

对于百年餐饮业来说,以30年一个分段来做宏观分析:1949-1979这30年主要是解决 饥饿 问题,而1979-2009这30年解决 温饱问题

2009年经济开始提速,餐饮也变化快了,2009-2019的这10年重点在解决 好吃 的问题。所以,西贝、海底捞、喜家德等一批企业跑出来了。

而未来将取决于接下来的30年,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人们都站在一个至关重要的 历史 节点上,一系列重大变化将挑战每一个人的认知。

站在未来看今天,2019年正好是一个 历史 的转折节点。未来30年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吃好 !好吃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与谁吃?怎么吃?哪里吃?

吃好有很多竞争维度去平衡和把握,我把餐饮的进化变量分为 慢变量和快变量 。所谓慢变量就是五到十年的影响要素,慢变量是一到三年的影响要素。

那么, 慢变量就是产品力、组织力、品牌力 ,而 快变量就是小趋势、小变化、小洞察。 当然,还有 超级变量:组织力和供应链。

在慢变量中,产品力和品牌力经常有人讲,而决定连锁餐饮企业走得久的是 组织力

今年我采访了十几位创始人,包括西贝的贾总还有外婆家的吴总,每一家都在强调这个点: 最终决定餐饮企业的价值是人,要成就人。

靠单纯的管理,可能在过去二三十年是可以的。 未来要用合伙制、赛马制等等各种共同成长与分享的模式才行得通。

01

极致性价比

经济形势下滑,消费者更加理性,选择性价比,但不是简单的便宜。 极致性价比的本质是向上趋优,向下好省。

以前餐厅的环境参差不齐,但这几年环境都升级了,又在同一起跑线上。 场景上注重设计的品牌调性,更多回归到产品这一块。

极致性价比的三种消费场景:

1、好品质不贵有面子

比如喜茶,年轻消费者为什么去排队?首先真材实料好品质,价格基本款十多块钱一杯不贵,创意 时尚 潮流的调性有面子,怎么不受追捧?

2、满足高频刚需

比如萨利亚意餐,产品丰富,几十块钱一份的披萨,一家人吃得非常舒服人均才三四元;还有大家乐的简餐,满足的都是 家庭小聚或个人饱腹的高频刚需场景

3、花少钱吃多样

代表品牌就是 小女当家和黑白电视 ,将多种现炒菜品或地方特色小吃组合起来,给你丰富多样的选择, 让消费者同样的客单价可以吃到多种食物

02

明档现做,一店多档

餐饮业的本质是产品服务业,综合体验PK中产品力最为关键, 一是好吃,二是呈现(让顾客感知)。

你怎么让消费者感知到产品好?你要呈现给他, 明档现做是最好的形式,3年前我说透明厨房是餐厅的标配。

明档现做的10版已经基本实现,但现在又开始细分功能出现一店多档20模式!

第一个案例是春节后受邀参加西贝开工会,呼市的西贝门店一进门五个明档左右排开,包括蒸档、凉菜档、专门的大骨牛肉的档口,西贝称之为 在厨房里面的餐厅

第二个是木屋烧烤,去年开始升级了新版本的门店。

将传统的烧烤, 在多个工作站进行明档烤制,还实行了“餐+饮”。 包括独立的 呵呵茶的茶饮吧台,旁边还有精酿啤酒吧、还穿插有小的现烤吧。

已不是传统的一个厨房一字排开, 明档现做+一店多档 的20的模式将会成为新常态。

03

社区店:就近触达消费者

购物中心数量的急增以及租金成本的居高不下,其客流效应大幅下降,餐饮品牌开始逃离购物中心。

购物中心的红利已基本结束,未来进购物中心更多的是品牌效应,而不是盈利,盈利要靠店小量多 便利 的社区店模型。

购物中心的门店装修得高大上,但是消费者要坐一两个小时车,算算时间成本,你只能做有限的生意。

未来,离消费者越近,就越有发言权,品牌才越有价值,线上用手机占领消费者时间,线下开社区小店武装神经末梢。

社区店用便利性就近触达消费者 ,但并不一定直接下沉要到住宅区,可以先在小区与办公室交叉的商圈。

第一个案例是星巴克也开进社区店了,第二个就是周麻婆(全国近300家直营店),正餐简餐化还是现炒,客单价35元,福州80多家社区店,做到楼下总有家周麻婆。

03

全渠道+全时段

三高一低时代,怎么样把我们的成本重构来做价值转移。我认为一定要全渠道、全时段经营。

未来,当我们定义一个餐饮企业,已经不能单纯地局限在线下实体店还是线上外卖,堂食+外带+外卖+电商+零售+快闪的全渠道将成为标配!

比如乐凯撒目前已开通了电商渠道和4种实体店: 购物中心店、LAB概念店、外卖店、快闪店 ,而瑞幸咖啡的布局从一开始就是如此。

比如大家乐,将场景休闲化、产品简餐化、实行全时段经营,不同时段提供不同的产品来匹配消费需求,已经成为香港股市表现最好的餐饮上市公司。

而如沪上阿姨用五谷现煮茶,以及众多茶饮如奈雪的副牌梨山,都用一套产品进行全时段经营。

所以不同业态的全时段经营不一样,比如海底捞24小时经营,因为成本压力的考量。

05

小程序构建私有流量池

外卖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现在外卖平台提高分成,餐厅怎么去应对?

平台有流量,流量成本只会越来越贵,餐厅要从平台来引流,用小程序来沉淀,构建自己的私有流量池

一个案例是喜茶,从去年开始增加了喜茶GO的门店,开在写字楼大堂以及交通枢纽,只有外带和外卖,用喜茶GO小程序来线上点单,已经有四个亿的规模。

另一个是乐凯撒,搭建40人的IT团队开发小程序,已经把电商思维融入到小程序里面。

常规扫码点单后就进入支付页面,而乐凯撒点完优惠套餐之后,下面有一个超值加购,类似电商的关联推销,来增加客单价;

商品选完后,你是会员选择积分或优惠来支付,再选择是外带还是外卖,最后减去优惠后去支付,整个流程完全把电商的逻辑融入到餐饮中。

乐凯撒小程序上线后,客单价提升了5元,小程序点单占比超过6成,这样才能够实现利润和增长,不然单纯做外卖肯定没钱挣。

06

外卖贵过堂食

基于补贴和流量的外卖红利期已经结束,下半场比拼的是品质、体验、配送,消费者享受了便利的配送上门服务,理应支付比堂食贵的价格,这是商业逻辑。

我们去美国等地考察,比萨吃外送是比堂食要贵的;还有中国的麦当劳,外送服务一贯都要加收9元,遵从商业规律而不屈就互联网法则。

还有两个积极 探索 的案例,一个是 吉刻联盟,将外卖+共享厨房+ 美食 广场进行融合的新物种,在上海布局60个据点

一个是 福客麻辣烫新食集,将微信的零售+餐饮+刷脸支付结合的智慧餐厅,给人耳目一新。

从今年开始平台、品牌商、消费者都会外卖涨价这个点。

07

零售化和零食化

餐饮与新零售进入整合蜜月期,零售纷纷进军餐饮,而各类传统餐饮品牌试水新零售。

餐饮新零售的方式是零售化和零食化,一方面重构成本结构,一方面最大限度利用用户与品牌价值 ,已经有部分品牌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

比如鑫蛙王子卤牛蛙,零售化和全渠道升级,除自有门店外,进入盒马、京东、永辉等各种零售渠道,甚至微商以及B端餐厅供应。

恬泰馆,诞生于盒马鲜生的咖喱米饭,一年开了70家店,平均日流水6000,坪效排名第一,全国4大KA品牌,成长非常快。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未来已来,只有不好的企业没有不好的行业!你所有的恐惧和不安都源于看不清趋势

新物种新模式还有很多玩法,希望我们可以和大家更多的思想交流。

后附:行知研习社群有社员在现场做了一份总结笔记,我认为非常简单明了,分享给大家收藏学习!

- END -

分享 | 罗华山

来源 | 餐饮O2O

整编 | 小贝

相较欧美快 时尚 品牌,具备地缘优势的日本服装品牌进入中国的年份更早。

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陆续迁徙、扎根中国的日本服装品牌,一度占领北上广,直冲二三线的大街小巷。

辉煌短暂。

经此一役,虽未功成名就,但也老马识途。在速度中国的激烈厮杀之后,退场者把快 时尚 的“快”字内卷到日本。一系列 时尚 品牌纷纷发力线上,日本 时尚 业开始新一轮洗牌。

还有人不甘心,想要在中国卷土重来。谁都想成为优衣库,但胜者往往只有一个。

漂洋过海,组团出击

日本服装品牌集体向中国转移的那几年,是当地服装业贸易逆差的重要关口。

2006年,日本境内纺织服装总体进口额为20000亿日元,但出口额只有300亿日元。本土市场竞争激烈,库存又难消化,去新兴市场是不二选择。

邻近的中国最先进入野心家的视线。人口红利静待爆发,劳动力物流价格低廉,当地消费者审美范式尚未成型,加之中国刚刚进入WTO,政策利空释放足够。

探路阶段很少单兵作战,机构的推进作用显著。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联合日本服装企业协会、财团法人日本时装协会等都来中国做了一轮摸排。

2005年的北京,日本服装产业协会理事长中瀬雅通首次带团来中国参加服装服饰博览会,当时只展出了日本36家时装企业生产的女装、男装和童装。

此后,地方组织如OFA大阪时装联合会、古屋妇女儿童服装工业组合也漂洋过海而来。到了2007年,日本手提包批发团体联合会、全日本帽子协会等机构等细分品类都来了。

展会的组织者之一,一家名为U·F·O株式会社的公司,在当时已经和中国部分工厂有了20年左右的服装生产合作经验。

时任社长谷绢子和当年的服装协会理事长中瀬雅通的看法一致,他们日本服装在中国大有可为。他们顺理成章接手了日本服装品牌进入中国的前期工作,比如市场开拓和员工培训。

2005年的上海展会上,日本时装协会从中斡旋,双方洽谈项目达到了2146个,其中成交(包括达成意向)项目达383个。这是日本服装品牌在中国集中落地的一个阶段。

在这些品牌组团漂洋过海之前,个别日本服装品牌已经在中国扎根了将近十年。

1995年就进入中国的ITOKIN(伊都锦)是这批选手的代表。他们在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和哈尔滨拥有自己的百货商厦,主营自身旗下的20多个服装品牌。

90年代还没有shopping mall的概念,国营百货公司几乎是老百姓一站式购物的唯一渠道。这里的一站式并非指如今的文娱、展览、餐饮等业态全集中在同一个商业综合体内,而是指粮油副食品、日化洗护用品,五金小零件等,全部集中在一起。

而当时主打服装经营的ITOKIN在这一众百货中就很突出了。

不过从城市分布看,当时的ITOKIN似乎只能在绝对的一线城市存活下来。天津、大连和青岛的营业额都不太行,哈尔滨的商场还没等到开放,总部就撤出了中国市场。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当时的中国服装业处于品牌概念形成初期,ITOKIN旗下品牌多而杂糅,削弱了消费者对其的整体认知。第二,伊都锦服装百货在一、二层缺乏必要的美妆、餐饮等引流型零售业态。

人流量不够肯定是硬伤。很多消费发生在不经意间,消费者某天出门之前可能并没有明确的购物目标或计划,只是恰好路过看到了就买了。

2007年8月31日,南京路上的上海中丝伊都锦正式关闭。这个服装品牌的渠道失败并未给后来者敲响警钟,他们认为这只是个例。

既往经验不适用于中国

某些 历史 原因和惯例的存在,让日本品牌在线下扩张方式素来单一。

日本时装协会负责人曾经提到,日本服装企业多以百货公司为流通渠道,90%在出海时也会选择百货作为突破口。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百货渠道的过分依赖。诸如Honeys、ADASTRIA 旗下的服饰集合店 collect point都是如此,早期他们进驻过万达、天虹、金鹰、百联等众多百货商厦。

鼎盛时期,Honeys几乎承包了90后少女的初中衣柜,门店数量高达600家,Collect+Point扩张很快,首店落地苏州永旺,随之拓展到上海北京,门店也达到40家。而坐拥 earth music&ecology、E Hyphen world gallery等品牌的日本Stripe,门店数量也超过了100家。

但中国和日本不同。

日本 社会 消费的一隅已经形成稳定的主妇外出采购型结构,她们有充分的时间浸泡在实体商场中进行挑选。线上生意反而不如线下,高昂的货运和人力配送成本,让电商在日本发展起初就缺乏强动力。

但在中国,从百团大战中脱胎而出的本地生活圈,最大的变化就是同城急送、快递外卖这种急速收窄的流程时间,从而提高购物体验。购物的流程不断地被数字化,从支付到挑选,甚至是虚拟试穿,直至覆盖到全流程。

尽管Honeys、Collect+Point在巅峰时期的门店数量都以百而计,但当你走进一个动线复杂的商场时,一个面积不过二十平的店铺,还是很容易被淹没在眼花缭乱的同类品牌中。

这是没有一线旗舰店和品牌形象店的缺陷。

购百中心和入驻品牌的关系相辅相成,两者互相为对方背书。

像优衣库、ZARA这样的快 时尚 品牌崛起之时,都会在一线商圈的核心位置盘下门店,并引入一些空间设计美学和高 科技 装置,来加深消费者对于品牌“ 时尚 ”的认知。而购百中心也会因为这些核心大店的入驻,提升人流数量和商圈咖位。

对比之下,淹没在百货铺位中的Honeys等日本品牌,只能和打折、一口价等关键词相连。或许还有消费者为他们买单,但对商场来说他们的 历史 使命已经停留在了十年前。淘汰是早晚的事情。

2007年,香港利福国际(没错,就是久光百货和崇光百货的母公司)接手了ITOKIN,情况并没有很大改善。

(大连伊都锦改造图)

2016年2月,投资基金Integral收购了伊都锦集团的大部分股份,但收入也未见上涨。当年年底,几经易手的伊都锦终于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而Honeys、Collect+Point和EME(母公司Stripe)也分别于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依次退出中国市场。

潮流转向了欧美

这似乎在暗示,中国的生意没有想象中好做。

除了电商的巨大冲击之外, 时尚 趋势的调转也让日本服装品牌们措手不及。

欧美潮流 时尚 的席卷,在某种程度上了逼退了以舒服、可爱为主打定位的日本风格。森女系的退让是一个信号,优衣库这样的平价快 时尚 崛起是另一个标志。

这与文化大环境息息相关。

全球化浪潮中文化上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各种文化、族群之间的共性寻找,这也是是比较文化研究这几年的主流话题。西方激进派文化学者甚至认为,要让欧 美文 化成为世界主流,从而消除文化差异。

这显然不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姿态,对于其他文化包括 时尚 文化来说也不公平。

但这种席卷已经在形成。BM风格逐渐走红,小红书、Ins上出现大量的欧美妆容和穿搭分享,可甜可飒的Asian Baby Girl被推上一线。

不仅是中国,韩国年轻一代的审美也在被影响。女团风和KOP开创的时代,某种程度是欧美酷飒潮流和亚洲白幼瘦的结合体。

日本 时尚 杂志的式微和消费者的进化几乎是同时开始的。

《米娜》《瑞丽》和《昕薇》等日杂的话语权逐渐被Vogue、ELLE、 时尚 芭莎、嘉人、 时尚 Cosmo等五大一线所挤占。

而消费者也开始拥有一种追求外在性、自身以外文化的意识,学者泰勒用此来解释,为什么大众的目光越来越投注于和自己有着地缘差异极大的文化共同体,比如欧美潮流文化,尽管这并不代表欧美 时尚 优于亚洲。

在这样的趋势变化里,优衣库这样的快 时尚 赶上了时机。

过去,日本服装行业深度依赖工厂。尽管工厂会根据品牌的样式、面料等要求进行分包生产,但工人和机器都在工厂手里,品牌与之合作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话语权。

这是因为,当时正处于日本国内劳动力极度短缺的年代——能够雇佣外籍劳工的“海外研修生”制度就在这一时期被用到极致。

BBC的一则调查视频曾揭露过他们的恶劣生存状况。即使到了2018年,外籍劳工数量还处于146万人次的高位,这其中39万人来自中国。

工厂剥削的不仅是劳工,还有品牌。如果品牌想要独立,就要建立自己的打版制版、缝纫拼接团队,还要雇佣工人,安置厂房,才能拥有对产品的真正话语权。

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在当时就感受到了这种掣肘。在《一胜九败》里,他写道自己亲赴中国香港和内地,寻找合适的工厂。此后位于宁波的申洲国际成为其最大供应商,这就是另一段渊源了。

压缩了人力、原料成本的日本快 时尚 ,在这一期迅速挤占了日本服装品牌的位置。而优衣库面向全部人群,不区分男女老少的基本款式,又稳固了大量客群。

最重要的是在中国,他们的数字化营销布局很早。天猫旗舰店和线下门店的取货退货能形成联动,微信小程序里的店铺也能够一键购买。个别旗舰店不仅有线下艺术家到访和快闪等活动,还是在社交媒体上能造成轰动的那种。

反观伊都锦和Honeys,把线上运营交给了第三方后没做起来,Stripe旗下的EME到了2015年才开设天猫旗舰店,他们的数字化动作,都略显迟缓。

日本 时尚 业的革命开始了

但败退回岛的日系服装品牌们,这次吸取了教训。

时尚 业趋于线上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中日两国都是。

野村证券(Nomura Securities)的数据显示,2018年左右,在线时装销售就已经增长到整个日本市场的10%以上。

电商巨头亚马逊在日本开始发力 时尚 板块,他们赞助部分位于东京的时装秀。相关负责人表示, 时尚 是这几年增长最快的部分。

优衣库更把电商表现和目标写进每季度财报的重点摘要里。2021上半财年最新数据显示,日本优衣库的电商零售增长了405%。

原先的服装品牌做完供应链和内部流程改造之后,也开始用快 时尚 的标准要求自己,并竭尽全力跟上线上速度。

曾经失败的EME的母公司Stripe International 突然官宣和日本软银合作。他们搭建了一个叫Stripe Department的 时尚 售卖网站,用户既能按照品牌筛选,也可以按照淑女、休闲等穿衣风格进行区分。

英国一家做3D人体扫描和虚拟试穿的数字技术供应商3D-A-Porter,发现日本客户已经成为他们世界范围内的最大市场之一。

不知不觉, 时尚 电商网站的好时候来了。

头部选手zozotown已经吃掉了整个日本在线 时尚 将近20%的份额。他们在日本境内销售接近7000个品牌,不仅有本土 时尚 集团Stripe集团旗下的几乎全部子品牌,还有来自法国的一些高阶品牌。

另一家 时尚 网站Locondo Inc专注于线上售卖鞋子,他们和另一家 时尚 电商Magaseek共享库存,协同式作战让他们都降低了不必要成本。

这些动作,都让日本 时尚 业的变革像雪崩般被加速,被推倒——在日本从事 时尚 杂志编辑的小优这样向我描述,“他们也开始内卷了”。

重返中国战场

在日本快 时尚 退出中国的这几年,中国消费者对日系的偏好和热情并未减少。

豆瓣一则帖子里,女孩们围绕在一起讨论大量日系品牌退出后,还能在线下买到的品牌有哪些。

日本 旅游 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的访日游客最大来源地是中国大陆。45325万人次的在日本总消费额高达895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66亿元),人均超过12000元。

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据也证明,中国消费者在日本跨境电商平台上的消费逐年走高,突破2万亿只是时间问题。

时尚 电商网站Zozotown在2019年底决心重返中国。他们曾于2011年到2013年在这里短暂经营过一个日式服装站点,但之后不了了之。

而如今上线的中文购物APP,面世之处就上新了177个日系品牌。用户下单后从日本直邮,物流依托京东,快的话3~5天就能到用户手中。

淘宝和小红书的功能,被结合起来容纳在同一个窗口里。你既可以看到用户的穿搭日记,也可以自己小试牛刀分享,还有 时尚 杂志板块给你专业推荐。看中了,直接下单买就是了。

新生者的蜕变如此之快,传统服装品牌也不甘心落败,何况他们曾经都是数一数二的选手。

EME当初来中国之前,在日本境内也是冲到过Top1的国民品牌。Collect+Point虽然全面退出中国,母公司ADASTRIA也是常年站上“领奖台”的玩家。

但是,或许因为没有必胜的决心,EME们重返中国的节奏顶多算是平稳而低调。

EME保留了在香港潮流电商IT上的售卖窗口,台湾地区的站点也能正常访问,zozotown的中文版本里也能正常地购买这个品牌,但似乎也就仅此而已了。

至于ADASTRIA,一边和淮海集团签下合约,一边把服装、家居用品、咖啡店等囫囵打包了过来。甚至还一口气在上海落下了两家“Niko and…”。但就算这样,还是没多少人知道,淮海中路上那家和无印良品毗邻相对的“Niko and…”,究竟是何方神圣。

很显然,快 时尚 的旧闻落幕时,lifestyle零售的故事可能会重新书写。但对EME们来说,现阶段的问题是,就连他们自己,好像也不清楚卷土重来的剧情要如何预演。

《愿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是一本由刘二囍 编著著作,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015-8-1,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愿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读后感(一):浓浓的广州味

这本书非常有广州味。

介绍的是广州的独立书店; 写文章的是在广州的人;甚至连出版社也是广州的出版社。

许多人说广州是文化沙漠,广州人精明但只关心“揾食”。但正如先锋书店执行总监张兴所说,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书店,书店背后都是这个城市的故事。广州不仅有神州第一书城——广州购书中心,亦有这些规模或大或小、各具风韵的独立书店。这样的城市,又怎么会是文化沙漠?

在华师读书的时候,因为地处广州新中心地带,交通方便,我也经常在课余时间四处走走看看看,此书中所介绍的16家独立书店,也有几家是大学时代的我经常去的。甚至第一次与男朋友约会,带他逛广州,还特意去了浩天书店,这间从店面、所售书籍,到店主都极具性格的书店。

很感激有这样一群理想主义者,怀着实体书与实体书店不死的精神与情怀,一直坚守下去。

若真有天堂,则必定是书店的模样。

《愿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读后感(二):个人评价:71专注于卖书的书店越来越少,要继续做下去,只能选择妥协做一些其他的业务。

书评: 通过作者这本书获得的感受和原先对书店的看法差不多,专注于卖书的书店越来越少,要继续做下去,只能选择妥协做一些其他的业务。

时代在变,书店也需要改变,原来的那种简单的销售书籍这种单一的服务、运行方式同样需要调整。

书名其实是为了纪念红枫叶书店老板脑溢血去世的。

本书结构: 作者对广州十几家独立书店的评价文字

这本书讲了什么: 1200bookshop,环台徒步的老板开设的24小时书店,一周筹集到100万,还是有不少人认为书店的必要性。

最鼎盛时期有三十多家门店的学而优书店也受网络销售书籍冲击而只剩六家店,难道真的没活路?

博尔赫斯书店,以时间反对时尚。同样经营困难,店员是亲戚。

方所书店,集合书店,美学生活,咖啡,展览空间和时尚服饰的多元化书店。部分高层也在诚品书店工作多年。贩卖文艺,也不失为一种书店的形式,

由九名女性创办的女性书屋,禾田,应该有一定的市场吧,毕竟比较少。

只有一平米的二手书店,彼得猫。

老板坚持以自己的方式经营的浩天书店。个人觉得还是需要有所变化,千篇一律就是懒而不是坚持了。

读这本书的动机: 对书名感兴趣

读这本书的目的: 想看看作者如何把天堂和书店写在一起。

作者: 刘二囍 编著

书中的感兴趣点: 书店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2-3小时通读

对我的影响:

评分: 71

相关书籍:

《愿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读后感(三):也渴望拥有一家自己的书店。

昨天走完这本书里提到的16家书店。大部分店子都是走路过去的,从第一家1200bookshop,在2016年1月16号开始拜访到最后一家1200bookshop天河北店2016年5月4日拜访结束。

想起当初要去逛书店的初衷,也是因为公司里体育中心近的缘故。有一次下班闲逛经过体育东无意间发现了这家隐蔽的24小时不打烊书店,后来逛了好几次,再后来在书店看到这本书买下来之后就决定来一次书店之旅吧。以这家书店为起点,走了大概半年利用周末时间逛完。

书里提及的16家书店已有4家已经歇业。其中22bookshop是我在拜访途中才知道已经歇业了的--这本书出版也才不到半年前都还在。而我逛的最后一家书店1200bookshop天河北店的店长其实也就是书的作者和前者的店长是同一个人,记得当时在华工的旧址旁询问邻家的小馆子阿姨就说经营不善关闭了,还让我帮忙带话说她很想念店里的狗宝宝呢,而昨天去了天河北店后也确实看到了那只小狗--好像也叫拿铁吧(居然跟我的昵称一样),顺便也问了问原来那片红枫叶已经被他们收纳起来了。

逛完什么感受?

好像我把大半个广州都走了个遍了吧,体味到了很多广州特色。想想挺酷的。

也许和我访问的时段有关,但这16家书店里感觉还是很多人经常光顾的:方所,两家1200bookshop,学而优书店,联合书店,而像红书店,博尔赫斯,禾田去的时候就我一个人。

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红书店了,那个周末花了大半个下午从天河员村走路到海珠的江南大道中,腿已经开始酸了,还好碰到了店长,聊了之后才知道书店也只会在下午四五点左右开门,所以自己能遇上有种上天眷顾的感觉--尽管腿都快酸死。也是在这家店里看到了老广州人的态度。

现在想想 自己书虽读得不算多,但还是觉得读书时间挺私密的事情吧--16家书店大部分买过书,却没有在拜访时在其中任何一家坐下来好好读本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本身拜访时抱着目的性的因素。唯一的一次是还在逛1200的时候通宵熬夜了一次读完了娜姐的自传。

也也许是不太习惯书店里流动的人群,或者是空间的私密性不够,也或许存粹是和自己的心态有关--想想以前在学校图书馆坐在长椅上人挨着人也能自己读着书。现在似乎也确实倾向于躲在家里躺在床上看书,在公交地铁上读读电子书。

确实现在是个矛盾着读书的状态,但是渐渐地会对读书抱着更渴望的态度。

而走完这16家书店,广州这座城市的性格似乎也慢慢在眼前显现:这是一座人文情怀很浓厚的城市。也通过这本书,让一位普通的过客般的消费者对这几家书店有了更敬畏的态度,不管怎样 总是有人在坚持做着自己向往的事情 不和现实妥协。而有的人也能很聪明的和现实以达成某种协议般的握手言和。

16家广州独立书店一瞥

《愿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读后感(四):过期书店

豆瓣上曾有一个广州书店的小组,约好了一起逛书店。等我知道这个小组,看着三年前创立的日期,没有勇气问他们是否还在。

过期的讯息,过期的地址,过期的书店。

刚来广州时,我靠着在网络上四处拼凑起来的消息开始书店之旅,不是找不到路就是扑空。最远的一次跟着错误的地图指引到白云山脚下去找唐宁书店,走到一个破败的“艺术谷”改造的露天停车场里问保安附近有没有书店。他说不知道,要不要再往前走走?我一直往前,直到路尽头被铁丝网和荒草拦住,终于认输了。后来我穿过蜿蜒的地下街找到了在天河后街的唐宁书店,他们告诉我就是这里,当时只剩这家了。至于曾经,大概在越秀华乐路有过一家。

在唐宁书店我掏空腰包买下了蜜蜂书店出品的一套独立书店100的明信片,两年过去了也不知道上面的书店是否还在,还是又消失了多少。但我知道一个多月前22bookshop宣布了停业,这家新生的转型书店没能熬过这一年。

1200 bookshop发送这家五山分店停业的推文后,朋友立马转给我,一时无言。他说看到同学分享好像很难过,我想说不是的别那么难过。怀念、同情、悲伤一家书店的关闭似乎成为了一种惯性,但是在我读到的字里行间这并不是绝路,而是为了更好地存活下去,为了更长久的未来。疏远的阅读习惯、打折的网上书店以及就近的高校图书馆挤剩的夹缝里,22bookshop曾想以青年活动空间的定位活着,可惜它狭小的屋子和偏僻的位置容不下多少。不愿看到一家书店的倒闭,但也不愿看到一家书店成为亏空的无底洞,消磨他们的意气和信心。更害怕的是,更大的悲哀是,再没有人敢开书店了。

22bookshop停业之后,店主刘二囍主编的《愿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出版了。不过一年间,这本书记录的16家广州独立书店,就有四家店的地址失效。明明是一本新书,却正在过期。但也是这样凝固在过去的书,才能记住存在过的书人书事。信息洪流很快会刷去书店倒闭的消息,猛然记起要读书的人也很快会继续点开剧集,而摆在1200bookshop书架上的这本书会提醒这座城市那些书店的温度:方所彰显着对生活美学的追求,联合书店隐于闹市的骑楼中,学而优书店依然在办读书会供思想碰撞……抑或是独家的书店回忆:用一本二手书当门票去过彼得猫·古本店以一个书架延伸出的“书墟”,在博尔赫斯书店的独特品味里寻找中意的书,去红书店的唱片堆里碰运气顺便和老板聊聊书聊聊艺术……

《愿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的封面不如有设计感的内页,实在是朴实无华。但也不会有比浩天书店更适合这本书的“封面书店”了,这家二十多年的老书店代表着坚守的诚意,以及经年累月的老广州味道。黑白的老照片,浓艳的月历牌,羊城旧地图以及明信片穿插在泛黄卷边的旧书堆间,这些都是老店主吴浩收集的岁月。他手写了一份30年的经营计划,还有十年,也许不会是一家书店,但会是一家微博物馆。

每个章节页的书店名都是它们的LOGO,这个小小彩蛋很用心。拍摄的书店风景赏心悦目,虽然不知道会不会出明信片的版本。那套独立书店100的明信片已经下架了,出品方蜜蜂书店像个书业的行为艺术家搞弄新的主意。比如9月底的时候,蜜蜂书店开设了一家只有三天寿命的活动书店。比起深圳曾经的“30天就倒闭书店”,这家“三日书店”与其说是文化节不如说是“书店快闪”。你来或不来,书店不会总在那里。三天的赏味期限,限时待品,过期不候。其实每一家书店都是如此,无论是3天、30天还是360天,每一次路过就是错过。

随书附赠的一张藏书票让我想起了22bookshop刚开张的时候,有些腼腆的新店员特地跟上准备离开的我,小声说可以带走一张店里的书签作纪念。

“欢迎再来看书。”他说。

广州书店的故事,未完待续。

广州书店的地址,愿不再过期。

《愿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读后感(五):书店会如何生存?(简评)

我决定网购这本《愿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和另一本小书《独立日——一个人的书房》,系因在独立书店“方所”闲逛时 迷恋展示架上与图书馆有关的书,这些书定价不菲,并往往附有精美的,这些正如我梦想中书房的样子。因为装帧和而欢喜,故而想要收藏,似乎买了这些书就能把家里也装修成书店或图书馆的样子。

独立书店的店主往往惺惺相惜,他们是理想主义者,为了年轻时书店的梦而在电子化的世界浪潮中艰难前行,他们一边向网络书店挣一口市场份额,一边和经济实况斗智斗勇。独立书店珍贵之处在于不必像新华书店和购书中心一样要求面面俱到,这便省去了无谓的条条框框,也规避了鱼目混珠的风险。独立书店往往是有明显特色的,或衷于学术,或工于设计等,常常包含书店店主的个性和偏好。

这本《愿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或许更适合在独立书店中据一隅之地而读之,亦可以购而收藏,这是独立书店联合起来的声音,向世人介绍一个更真实和清晰的世界。但因为书店们的故事大多相似,这样的书籍不论是读还是收藏,在同类中选一两样便可,若有体悟,和网红们一样手绘地图,把造访书店加进行程,或为不错的选择。

我十分喜欢城市里的书店,似乎在书店中能找到理想主义者的影子,这是都市的繁忙与学业的艰难中难得的独处之地;但书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书的价格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印在它的背上,书从出版社发往世界各地,价格都是同一个,全然不像服饰日用品等价格灵活,这导致独立书店与网络书店相比 在价格战上十分吃亏。

书的标价与网售价格的价格差可视,便似在潜在购买者的眼前划出红色的界限,人们跑到实体店中仅仅为“小资和文青情怀”而购书便似一头痴笨的驴。而能以这三四成的价差前往支持实体店的又大多是生活无忧的理想家,故此年轻人在书店“视察”心仪书籍转身网搜的行为或许讨厌,但绝不邪恶狡猾。相反,或许我们可以因此判断,除了因为实体店店面租金昂贵导致的书价居高不下,还因为出版业过高的定价,使得游览于书店的人们对书籍“望而却步”。在这样的对比下,亚马逊在外国的实体书店就显得突出的优秀——亚马逊实体书店书籍的标价都和亚马逊网址上的标价一致,并且为读者提供扫描进入亚马逊书店的二维码,这自然是聪明和令人放心的事,但也只有亚马逊这样的大公司才能如此。

未来的实体书店,在预测出版业不放水书价的情况下,我想,会有更多类似亚马逊实体书店的书店存在;其次,随着大众审美境界的提高和人们对精神追求欲望的提升,会有更多既是店面业主又是书店老板的人出现,他们会带动起更自由和坚强的独立书店,这些书店不将因店面费用的难以支付而倒闭;当然为了维持正常生活,书店会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创新和综合。再就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在印刷业的优胜劣汰之下,会在大众心中显现出传统的优秀出版社和小众认定的独立特色的出版社,这些出版社可以自己承担起“书店”的角色,用口碑赢得读者和买家、收藏家。

而综合性的实体书店也不会消失,或者实体书店会进一步和图书馆合作,他们更多的情况下起着阅读室和书籍收藏所的作用,并附有附加功能。阅读室,既是人们在城市中寻找书店和图书馆以为灵魂栖身,亦如现在发展起来的“城市书店”;书籍收藏所,在于综合性书店因为收纳各个出版社的出书,而如一场书籍的聚会,人们可以从中邂逅未知;附加功能则譬如用作咖啡馆、展览馆、沙龙场所、公开课课堂等。

关于搜书和收藏书籍,实体店和网店各有优缺点。网络书店往往限于其库存,目前而言,即便有名如当当和京东,也常有库存无货的现象,且网络书店见不到古朴的书架,其书没有拿到手拎重闻香的分量,看不到排版和字体大小,浏览不及前言后记,若是寻求学术书籍,以畅销和噱头大行其是的数据网络更无实体书店的力量(譬如曾出现在海珠区中大旁边的书店文津阁,其开店的初衷之一就是“能对中大的学科体系做一个补充”)。网购书的优势则体现在目标明确或者说准备好了书单的情况下,可以既节约金钱又节约时间。实体书店的情况则相反。

以上。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手机内存卡大概多少钱?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