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地道战最初最出色的是在哪个

开展地道战最初最出色的是在哪个,第1张

开展地道战最初最出色的是在哪个 真实的地道战是怎样打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地道战的演变模式如下。

最初,地道仅仅是各家的地窖

以冀中平原为例,鬼子几乎完全控制了冀中,没几个村庄附近就有炮楼。

日军随时可以进行扫荡,可以迅速冲入村子,攻击八路军的抗日武装。

当时出现两种观点,一是抗日就要不怕死,不能躲避,日军来了就要跟他们拼。

一是打仗先要保存自己,然后再消灭敌人。

如果连自己都生存不下来,抗日也就无从谈起。

起先,是第一种观点占上风。

于是,冀中八路军很多敌后武装都是名刀明抢和日军作战。

日军突然扫荡来了,就正面硬打。

结果就是,日军武器装备好、训练严格,火力强大,八路军敌后武装连机 *** 都没有,根本打不过。

于是,每次交手我方都伤亡惨重,战士干部牺牲很多。

久而久之,我军消耗太大,很多村子的抗日政权都垮掉了,被日伪借机控制。

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没有办法,就只能选择第二种,也就是先隐藏保存自己,钻地窖。

其实冀中老百姓钻地窖,有上千年的历史。

早在宋元时代,因为异族骑兵常年在河北抢掠杀戮,老百姓为了自保只能钻入家中存放粮食的地窖。

这种地窖最早叫做躲金人。

起先,冀中的地道就是地窖,没有什么特殊的。

日军杀过来以后,往往找不到地窖的入口,只能悻悻离去。

由此,很多抗日军民的性命就保住了。

但日本鬼子是很鬼的,很快就学习如何寻找地窖。

所以,地窖到了这个时候反而成为一个地牢。

日军只要堵住洞口,就可以抓住躲藏在地窖里面的所有军民。

而日军凶恶残忍,往往直接朝里面扔 *** ,将地窖内的人全部炸死。

万般无奈下,地窖又进行演变,将两家的地窖挖通。

这样日军堵着这个地窖口,地窖内的人就可以及时转移到邻居的地窖,借机逃走。

这就是地道的雏形。

随后,地道开始逐步发展,成为更大的地道。

不过,地道基本是不具备攻击能力的,多用于转移和躲避,电影里面的地道战在现实中是很少见到的。

另外,地道其实是很难修建和维护的。

冀中地区都是黏土,农民又不可能具备什么建筑能力,都是利用简易的土木修建方法。

所以,地道修建困难,往往一天挖不到几米。

但维护地道,就更是困难。

黏土的地道随时可能塌方,需要不断地维护和修补,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普通村庄是承受不起的。

况且,地道也不是每次都有用。

一旦日军找到地道的入口、通风口,地道内的人还是比较危险的。

后期日军使用化学武器对付地道,更造成很大的伤亡。

“各小组注意!打一 *** 换一个地方,不要放空 *** ”,很多人对这句台词耳熟能详,它是电影《地道战》的一句台词。

提到这部电影,大家脑海里都会发现出这样一番景象:抗日军民在地道中闪展腾挪,奔走自如,大家为日军设下天罗地网,打得日军晕头转向。

这部电影我们越看越想看,越看越过瘾,恨不得能再来一次抗日战争,自己钻到地道里,亲手杀几个日本兵。

那么,真实的地道战,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呢?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也高于生活。

在日军侵华的时候,在冀中平原确实存在过地道,也存在过地道战这个战斗形式,但是真实电影把地道战艺术化了,经过了艺术加工,真实的地道战没有那么浪漫。

俗话说办法都是逼出来的,地道战也是如此。

当时日本侵占华北之后,隔三差五对我解放区进行扫荡,对我抗日武装进行打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作为中国百姓对侵略者是仇视的,对抗日武装是拥护的,他们不会跟日军合作,所以日军对老百姓是敌视的。

既然这样,日军在进攻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对老百姓也非常残忍,实行三光政策,进村之后烧杀抢掠,让老百姓胆战心惊。

而且冀中平原是大粮仓,日军每天也要吃喝,他们就经常下乡,逼着老百姓把粮食给他们。

民以食为天,日本这样干老百姓当然不乐意。

日军进村威胁到了大家的生存,百姓们心里考虑的,第一是保命,第二是存粮。

在此背景下,老百姓就开始挖地窖,往里面藏粮食、藏鸡鸭。

这样一来,日本兵到了百姓家里,看到的都是家徒四壁,他们一无所获,就恼羞成怒,朝百姓身上撒气。

老百姓轻则被他们打得遍体鳞伤,重则丢了性命,还有的被抓去当壮丁。

家里有妇女的,则会被凌辱,难逃日军魔爪。

所以老百姓就开动脑筋,把地道挖得更大一点,除了放东西,还能藏人。

当我抗日武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动员大家,把地道挖得更深更宽,以便于藏下更多的人,放进更多粮食。

当然我八路军、游击队战士,也能在形势危急的时候,钻进地道进行隐蔽。

也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对敌人进行打击。

但是真正把地道当做战斗场所,当成埋葬敌人的坟墓,是有很大难度的,可行性很低。

也就是说,没有可 *** 作性。

家住农村的上年纪人都知道,在5、60年代农村的地下水位很低,甚至在70年代都是如此。

水位低到什么程度呢,夏天阴雨连绵的时候,用铁棍捅到一米多深的地方就能扎出水来。

即使在干旱少雨的季节,水位也就10米左右。

所以在70年代,农民家里有很多“压井”,浇地的时候都是人力“水车”。

由于地下水位高,挖地道就不能太深,那样的话,一不小心挖出水就糟了。

所以当时的地道,一般都是1米多高,宽一米左右,人在地道里,可以弯下腰身子行走。

一旦得知日军要过来扫荡,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往地道里放东西,不但放粮食,还放被褥,鸡鸭鹅,甚至祖先牌位和纺车也放到里面了。

农民们本来就穷,什么东西都不舍得被日本人毁掉,就把能藏的东西都藏到地道里。

这样一来,每户人家,挖几米、十几米地道,里面塞得满满的,除了东西,几乎没有什么余地。

其次挖地道太长了,肯定要往外面运土,保密工作没法做。

村里的百姓都不会主动泄密,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村里有一两个小人,地道的地址全都不是了秘密。

即使是不想当汉奸的人,在残暴的日军面前,也不一定人人能经受住酷刑考验。

如果地道地址不能保密,再好的地道也失去作用。

同时,日军如果发现村里有地道,不用费那么大的劲,只要围困十天八天的,地道里的人也受不了。

因为那时候没有方便食品,地道里能储存的食品、饮用水有限,很难熬过敌人的封锁。

80年代,河北的永清、霸县发现过古地道遗址,这些地道高1.5米,宽0.5米,最深只有12米。

河北雄县发现的古地道,长8米,宽3米,高3米。

上述地道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两边和顶部都是砖砌。

这说明一个问题,他们修地道的时候是明目张胆的,在自己的地盘,不怕发现,可以大张旗鼓修建,也没有跟对方开展拉锯战,不存在保密性问题。

他们的地道也不是用来作战,而是用来藏兵和存粮。

不过在我党领导下,开展小规模的地道战还是切实可行的。

首先是平津地区处在日军控制之下,跟河北重镇保定近在咫尺,就在其眼皮底下,所以日军经常扫荡。

而且保定一带属于平原,抗日武装没有什么险要可以凭借,只能因地制宜,利用老百姓的抗日热情,开展地道战。

当时我党也意识到:“地道斗争必须依靠于群众的力量,否则是不可能进行的。

””地道挖掘必须依靠民众,同时百姓是否为地道保守秘密,是否愿意不怕日军报复,通过地道帮助掩护抗日武装,是地道能否有效的关键。

”地道基本是在村里修建的,由于我党真心抗日,受到了百姓的坚决拥护,可以说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

所以民众愿意保密,不怕日军发现后对他们进行报复,而且大家热情高涨,甘心情愿付出人力、物力。

这说明中共的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好,已经在冀中扎根,这大大出乎侵略者预料。

日军也不得不承认,“由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民众与中共党军的关系非常坚固,不可轻视”。

日军最早占领保定一带,三光政策执行得彻底,白色恐怖非常厉害,所有百姓都铁了心跟日军干,根本不怕报复。

而且从下半年开始,日军兵力开赴前线,敌占区兵力减少,碉堡撤掉很多,防线进一步收缩。

到了1944年秋,华北方面军占领地区兵力更少,防区再次收缩,从河北139个县撤出日军。

在此背景下,地道战得以迅猛开展。

但即便如此,“除个别地区的少数地道曾经发挥作战功能外,地道更多用途还是隐藏人员和物资”。

到了抗战后期,即1945年开始,日军在华全面败退,防线收缩,我党领导的地道战得到顶峰,如火如荼。

地道战不是不能发挥战斗作用,而是要跟其它作战方式配合。

单纯以地道为作战方式难度非常大,因为里面兵力有限后勤保障难度大,一旦遇到长久封锁和优势兵力,地道战就会以失败告终。

“事实证明,单纯地道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必须以武装斗争、爆炸运动来掩护。

只有广泛的游击战很好开展起来,地道运动才能广泛开展。

也只有在我党领导下,地道战才得以有效开展。

”——黄道炫:《敌意:抗战时期冀中地区的地道和地道斗争》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开展地道战最初最出色的是在哪个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