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 有几个县市,第1张

诸城春秋时为鲁之诸邑。
鲁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冬,鲁国在石屋山(今庙山)东北、潍河之南城诸,取名诸邑(故址在今枳沟镇乔庄)。
战国时,市境分属齐、鲁。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49),楚灭鲁,鲁地入楚,然境内除齐长城以南少数地区归楚外,余大部地区先已属齐。
秦行郡县制,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琅琊郡,市境属琅琊郡(郡治琅琊)。
诸城置县始于西汉初年。汉高祖六年(前201),封郭蒙为东武侯。吕后七年(前181),置东武县,因境内有东武山故名。同时,境内并置诸县、平昌县、横县、昌县、石泉县。元封五年(前106),琅琊郡移治东武,境内各县皆属琅琊郡,辖於徐州刺史部。
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改琅琊郡为填夷,东武为祥善,诸县为诸并,平昌为养信,横县为令邱。淮阳王更始元年(23)九月,王莽被杀,郡县恢复旧名。
东汉建初五年(80),改琅琊郡为国,移治开阳(今临沂县北)。东武县、诸县属琅琊国,平昌县属北海国。撤横县、昌县、石泉县。
三国曹魏,复改琅琊国为郡,新置城阳郡(治东武)、平昌郡(治昌安),东武县属城阳郡,诸县属琅琊郡,平昌县属平昌郡。平昌郡旋废,平昌县改属城阳郡。
西晋泰始中(269-271),东武、诸、平昌三县俱属城阳郡(郡治迁莒)。太康十年(289),东武县、诸县改属东莞郡(郡治东莞),辖於徐州。元康十年(300),废城阳郡,平昌县改属青州高密国。
刘宋,分东武县、平昌县属平昌郡,辖於青州,诸县属东莞郡,辖於徐州。
北魏景明元年(500),置东武郡,治姑幕(今安丘石埠子村)。永安二年(529),分青州而置胶州,治东武,领东武、高密二郡,东武、平昌二县属高密郡(郡治高密)。同年,分东武县南境置扶淇县,属东武郡。
北齐,废东武郡,移高密郡治于东武。撤销诸县、平昌县、扶淇县,并入东武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高密郡。开皇五年(585),改胶州为密州,治东武。开皇十八年(598),改东武县为诸城县,取县西南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县属密州,仍为密州治。大业三年(607),改密州为高密郡,诸城属之,并为郡治。
唐武德五年(622),改高密郡为密州;天宝元年(742),改密州为高密郡;乾元五年(758),复为密州。县因变随属,互为治所。
五代天佑四年(907),县属后梁。龙德元年(921),改密州为胶源。龙德三年(923),后梁亡,县属后唐,复改胶源为密州。清泰三年(936),后唐亡,县属后晋。开运三年(946),后晋亡,县属后汉。乾佑四年(951),后汉亡,县属后周。显德七年(960),后周亡。五代十国历经53年,至此终止,诸城县始归於宋。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以密州为防御州。开宝五年(972)春二月升密州为安化军节度,秋八月降为防御。开宝六年(973),复为节度,隶京东东路。诸城皆属之并为治。
金,诸城县属山东东路密州治。密州仍为安化军。
元,诸城县仍为密州治,辖于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
明洪武二年(1369),省密州,即密州治为诸城县治,隶属青州府。
清袭明制,诸城县仍属青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诸城独立。民国二年(1913),废府设道,诸城属胶东道。民国29年(1940),裁胶东道,设莱潍道,诸城改属莱潍道,暂由沂州道管辖。至民国30年(1941)3月,始归莱潍道管辖。民国34年(1945),诸城属山东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区。
1938年2月4日,日寇侵略诸城,市境沦为敌占区。
1943年7月下旬,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滨海专区滨北行署。此后,境内相继建立诸莒边县、诸胶边县、潍东县等抗日民主政权,均隶属于滨北行署。
1945年9月9日,诸城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属滨海行政公署滨北专区。1946年7月,改属胶东行署滨北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诸城县先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改属昌潍专区,1970年属昌潍地区,1981年7月属潍坊地区,1983年10月属潍坊市。
1987年7月1日,撤销诸城县,建立诸城市。诸城市为县级市,直属山东省,潍坊市代管。

百家姓中无承姓,但百家姓仅收姓四百多个。 所以不在百家姓中的姓氏很多。 当代承姓分布较广,但主要集中在皖南(安徽省芜湖县陶辛镇 大约有5000-8000人)、苏南地区(江苏省江阴市、常州市武进区 郑陆桥、三河口、焦溪、潘家桥、漕桥、龙虎塘等地 大约4000-5000人)、韩国也有承姓。 承氏家谱现为:一 上 文 (以) 大 忠 良 孝 友 家 国 兴 (隆) 1945年6月出版一次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卫国大夫成叔承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了弟弟管叔、蔡叔与纣王之子武庚禄父发动的叛乱之后,封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姬封于卫邑,侯爵,康叔建卫国,立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史称卫侯。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名叫姬成,字叔承(一说承成),史称其为“成叔承”。 在成叔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承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承氏正宗。 承氏族人大多尊奉成叔承为得姓始祖,该支承氏正确读音作chéng(ㄔㄥˊ),皆以千乘为郡望。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军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军承,就是军佐,亦称军丞,是春秋时期楚国军制官称,属于主力战将,为楚国军事主官司马的副手。在楚国,承通丞。 这在史籍《左传·哀十八年》中有记载:“楚右司马子国帅师而行,请承。承,佐也。” 在楚国军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承氏,亦有称佐氏者,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承氏正确读音作chéng(ㄔㄥˊ),皆以毗陵为郡望。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西汉时期古承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承水,是秦、汉时期一条古河流的名称,在西汉时期在长沙国境内,从永昌县发源,终流汇入湘江。 这在史籍《前汉·地理志》终有记载:“长沙国承阳县。承水,出零陵永昌县界,东流注湘。” 西汉时期的长沙国承阳县,就是因为坐落在承水之阳(承水北岸)而得名,就是今湖南省衡阳市和衡阳县地,其承水就是今蒸水河。古代,承水之“承”,读音就是zhēng(ㄓㄥ)。 其时居于承水两岸的住民中,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承水氏、承阳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承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承氏正确读音作zhēng(ㄓㄥ),以承阳为郡望。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西汉时期古承县,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承县,是西汉时期东海郡下属的一个县,春秋时期为古鄫子国之地,战国时期为楚国的兰陵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兰陵归薛郡。 汉朝时期,承县属东海郡,这在史籍《前汉·地理志》中有记载:“东海郡承县。”王莽代汉,承县一度被更名为承治县。东汉时期复称承县。三国时期属曹魏徐州东海郡。 西晋、十六国时均属兰陵郡(治所在今峄城)。南朝宋时期,其地东南部为东海郡,西北部为兰陵郡。北魏时期为徐州承县。 隋朝时期属彭城郡,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六(公元596年)改承县置缯州,隋炀帝杨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缯州,改为兰陵县。唐朝初期复名为承县,属河南道沂州。 宋朝时期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金章宗完颜·麻达葛明昌六年(完颜璟公元1195年)复改承县为兰陵县,属山东西路邳州。元朝时期属中书省益都路峄州,因境内有葛峄山而改其州名,下领兰陵县。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州为县,从此,古承县改称峄县;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峄县改属兖州府。清朝时期沿袭明制。民国时期属山东省鲁西南行政区。196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峄县建制,设枣庄市,峄县成为枣庄市的峄城区。 早在两汉之际,由于王莽篡汉后战乱迭发,居于承县之民中即有改以地名为姓氏者,称承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承氏正确读音作zhèng(ㄓㄥˋ),皆以东海为郡望。 第五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宋朝时期古承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承州,地名,故址原在汉朝时期所置的广陵郡境内,宋朝时期置为承州,地在今江苏省高邮县、兴化县、泰兴县一带,当时统归高邮军管辖。 北宋钦宗赵桓靖康二年(金太宗完颜·晟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金国灭北宋之后,康王赵构偏安江南,是为南宋高宗。当时的承州则是金兵南下的必经之地,由是宋、金两国多场战争爆发于承州之地,斯地百姓屡受兵乱,四处迁逃,为日后相认,有以居地名称改为姓氏者,称承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承氏正确读音作chéng(ㄔㄥˊ),虽然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但有一共同特征,即皆以承州(高邮)为郡望。 第六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出自朝鲜端宗时期大将军承介。 今辽宁沈阳、吉林延边、延吉朝鲜族中、韩国朝鲜族中均有承氏族人。 承介,是明朝时期高丽王朝第六代君主端宗李弘暐执政时期(�9�3�3�6,公元1452~1457年在位)的大将军,为山东高青人,原明军副将,后入朝为官,至大将军职。 承介的后裔子孙皆在朝鲜半岛生息繁衍,后分衍为延日(今韩国飞鹤山地区)、光山(今韩国光州光山区)两个大支系,但均以千乘郡为本贯。 清朝时期,该支承氏族人有回返东北地区者,成为今延边地区朝鲜族承氏的主源,该支承氏正确读音作chéng(ㄔㄥˊ)。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或冒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承佳氏,亦称程佳氏、成佳氏,满语为Cenggiya Hala,世居苏完(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程氏、承氏等。 ⑵满族承吉氏,亦称成尼氏、瓜吉氏,满语为Cengni Hala,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域),所冠汉姓多为承氏。 ⑶满族人穆毓苍,公元1933~今,满族,原名穆毓苍;辽宁沈阳人。二十世纪前半叶,在东北地区被日寇侵占时期,穆毓苍正好到了上中学的年龄。穆毓苍报考的沈阳维城中学,是一所由伪满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及伪满高官捐资开设的专门培养满族皇室子弟的学院,对学生的食宿都是免费的。当时穆毓苍用一位叫赵成吉的小学 *** 考取了该校。学校开学当天,校长爱新觉罗·庆厚主持全校开学典礼时向师生们宣布:“这个学校是培养皇族子弟的唯一一所中学,虽然同学们现在各有各的姓,但实际上你们大家都是一个姓,都姓爱新觉罗、都姓肇。学校决定,所有的同学从今天起都把自己的满姓取消,只互相称呼名字。”如此一来,穆毓苍只好被称为成吉。但他想:“如果我叫成吉的话,很容易被别人联想到古代蒙古的成吉思汗,被看为蒙古人。”因此他决定改名为承吉,是继承和承受吉利的意思。穆毓苍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校方的同意,从此穆毓苍就改名为承吉了。以后有了户籍法,穆毓苍的子孙们就都以“承”字为姓氏了。当时穆毓苍的弟弟也是在维城中学读的书,所以他也随着哥哥改名为承祥,此后其子孙们也都姓了承。总之,其后裔之所以姓承氏,皆由之始。满族承氏正确读音皆作chéng(ㄔㄥˊ)。 得姓始祖:成叔承(姬成)、承介、承吉(穆毓苍)。

一、横县茉莉花的历史记载

横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相传有六七百年历史。在横县民间,祖祖辈辈流传着有关茉莉仙子的美丽传说,但真正有文字可考,始于明代。

明代横州州判王济在《君子堂日询手镜》中写道:“(横县)茉莉花甚广,有以之编篱者,四时常花。”在明版《横州志·物产》中也能找到类似记载。明朝诗人陈奎写了这样一首诗:“异域移来种可夸,爱馨何独鬓云斜;幽斋数朵香时泌,文思诗怀妙变花。”咏的就是茉莉花。

二、广西横县下雪历史记录

查不到。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三、横县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有哪些

旅游九龙瀑布群,景区位于县城之北、离县城48公里九龙瀑布距南宁118公里。

海拔1140米的大圣山的南麓,以山雄瀑奇、谷幽林茂的英姿在广 树一帜。公园地质古老,砂岩峰林雄伟俊秀,海拔多为400至700米。

林中植被繁茂,植物达960种,古木奇卉繁多;野生动物150多种,当中不乏珍稀。公园里溪谷纵横,大小瀑布20多处,汇成群、奇、壮、美的大观。

在25平方公里内分布着十多条落差30多米,宽20多米不等的瀑布。瀑布以"群"为特色,相距100-300米。

主要景点有:群龙迎宾、双龙戏珠、紫龙相会、九龙入宫、龙女吐珠、神龙庆殿、白龙山潭、金龙垂涎、青龙点水、环观林海、密林探幽、赤壁列阵、龙狗巡山等。西津湖,西津湖旅游风景区位于横县县城西南,因西津水电站而得名,离县城5公里,距离广西首府南宁120公里。

湖东西长100多千米,南北一般宽1400米,水面积达240平方千米。2005年西津湖旅游风景区通过了首批“广西工业旅游示范点”评审,2006年通过了“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景区”评审,同时该景区又是南宁市科普教育基地、横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宝华山,横县宝华山,因其位于县城的南面3公里,所以当地人称之为“南山”,即横县南山。《横州志》载:"山耸而奇,灵而秀,郁葱而伟丽,泓清而泉洌。

"宝华山是县内除乌蛮山外又一座集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于一体的山峰。其因建有应天寺,且传说明代建文帝靖难后在山中隐居15年而驰名史学及宗教界,历代游人均以一睹明皇圣迹为快。

“宝华朝烟”素列“横州八景”,与山中的森林珍稀、应天寺、猴子岩、仙人井及登顶远眺同为游历此山主要的观赏内容。伏波风景区地处云表站南东3公里,由郁江北岸的伏波庙和郁江南岸的伏波滩,距县城30公里。

伏波庙始建于东汉后期,重修于北宋中期。南北依次建钟鼓楼、牌楼、前殿、祭坛、中殿、回廊、后殿。

整个建筑布局严谨,雄伟庄严。伏波庙是珠江流域同类建筑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者。

庙原占地33330平方米,面积9367平方米,由南至北依坡势逐建钟楼、牌楼、前殿、中殿、回廊、祭坛、后殿七大部分。其中,回廊与殿堂以小院相连,构成一完整的整体,在空间上收到高低错落、虚实对比的艺术效果。

屋檐斗拱是庙中令人瞩目的建筑工艺之一,各类柱、座、梁、杆、门、窗、屋脊的木、石、浆类雕饰及院落山墙、屋墙的壁画也不愧为庙中杰出的艺术产物。伏波滩,指横县的东部郁江下游的一个十里长滩,与伏波庙隔江相望。

1944年的隆冬,横县自卫第一大队370人、东区自卫联队376人和镇江乡、北区的自卫队与日军华南方面军独立步兵第24大队200多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后共击毙击伤日军近100人,日军大队长度部市藏中佐被击毙。六景泥盆系剖面是我国著名的泥盆系标准剖面,也是世界著名的泥盆系标准剖面。

它位于横县西北部的六景镇附近,距自治区首府南宁约50公里。剖面起点始于六景镇北面的霞义山,往南通过火车站再转向东南的谷闭村和那祖村,全长约35公里。

在远古时代,六景地区是浩翰的重洋,沉积古生物的遗骸有5000多个属种,形成相叠岩层70多层;到泥盆纪后期,经过天翻地覆的"海退",终于沧海变桑田。六景剖面已列为自治区重点自然保护区,其沉积化石类型之丰富,岩层发育之完整连续,加以保存之精美,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是国内外研究古生物学、地质学、沉积学、岩相古地理学的理想场所,中外学者和游人接踵而来,霞霓山将成为科研、探险、旅游、度假的要地。

山上有仙姑庙;附近有三叠石、布文岩、道庄贝丘遗址、官山生态园等景点。特产茉莉花横县被茶业界和新闻界誉为“中国茉莉花之都”,茉莉花种植面积广、产量高、品质高。

南山白毛茶此茶产自县城南面宝华山及附近的六旺、桐油等村,相传为明朝建文帝植,传种至今,故亦名圣种白毛茶。曾获巴拿马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二等奖。

此外,横县绿茶也较有名。全县茶园约有731公顷,年产茶约250吨。

荔枝种植面积10万亩,栽培品种有黑叶荔、禾荔、香荔、三月红、龙荔、糯米糍、朱砂等。其中以三月红、黑叶荔、香荔、糯米糍最为盛名。

桑蚕是横县又一大传统特产,古时就为进贡之品。1999年,种桑养蚕较多的有马岭、云表、灵竹等地,年产蚕茧250万公斤。

蜜梨主要产于马山乡,故又称马山蜜梨,果色橙黄,肉细嫩,质脆味甜如蜜,食时不用削皮。年产量约100万公斤。

果蔗主要产于莲塘、陶圩、百合、附城等地,年产10万吨左右,其肉脆多汁,清甜解渴,质优者,人站立手持果蔗轻放跌地,蔗可自然断成几截。生姜主要产于镇龙,肉厚麻辣,除食用、调味外,还可作酱料,干姜可作药用,年产量约100万公斤。

大头菜主要产于南乡、峦城、附城等地。其茎粗大如碗,似大佛之手,故又称佛手大头菜,年产约200万公斤。

其精品称五香头菜,菜块大,肉脆而芳香,有"土鱿鱼"之称。草席又称关席,主要产于百合,年产30万张。

关草长而坚,经编席艺人之手,编织成各种规格草席。百合席经久耐用,垫睡冬暖夏凉,并有郁香之味。

横县鱼生鱼生在横县有史以来就是一道名贵。

四、广西横县下雪历史记录

查不到。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五、横县茉莉花生产的历史是什么呢

横县栽培茉莉花的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已有400多年。

20世纪 70年代末,横县茶厂开始引进双瓣茉莉花种植,并用其窨制茉莉花茶获 得成功,拉开了横县茉莉花人工规模栽培和花茶加工的序幕。随后于80年代初,国家原商业部(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把广西横县确定为 新的茉莉花茶加工基地。

为了使其成为产业,历届县委、县 组织投 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积极扶植,成立了花茶管理机构,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釆取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大规模开展交通、能源、通讯、城市 和商场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六、广西南宁横县灵竹历史来由

1、横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安广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南宁市东部,居郁江中游,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介于东经108°48'~109°37',北纬22°08'~23°30'之间,东连贵港市,南接灵山县、浦北县,西界邕宁县,北和宾阳县接壤,享有“中国茉莉之乡”的美誉,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江近海靠城的重点县域。

县城与广西首府南宁市相距102公里,距沿海经济开发城市北海200公里。全县下辖14个镇3个乡,总面积34643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平原为主。森林覆盖率4399%。

2、灵竹镇地处横县西北部,总面积95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会、32个经联社,总人口3万,其中耕地面积34665亩。该镇素有"灵竹盆地,横县粮仓"的美称。主要农副产品有蚕茧、无籽西瓜、优质米。其中,蚕茧以个大、色白、丝长饮誉区内外,目前全镇有桑园面积4000亩,年烘烤干茧500吨。1999年,全镇财政收入3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37元。2005年6月25日,撤销灵竹镇并入石塘镇。

七、嘿嘿 谁懂南宁横县横州镇海棠桥的历史啊 急用

横县 海棠文化凸显横州历史 编者按:据《横州志》记载,横县建置始于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110多年的历史,比南宁市建置还早400多年(南宁建制始于东晋大兴元年,即公元318年)。

千百年来,横县人民在这块土地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有为纪念汉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而修筑的伏波庙,有传说明代建文帝避难达15年的应天寺,还有被贬谪编管横州的北宋词人秦观,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徐霞客也在横县驻足……重访古迹,温故历史,让人在感叹过去之余,激励自己奋勇前行。

古朴的海棠桥已成为横县标志性景物。 俸显斌 摄 -------------------------------------------------------------------------------- 横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名胜古迹遍布全县,在县城横州镇有许多历史遗迹,地处县城西隅香稻溪河口附近的海棠公园就是怀古的好地方。

历经几百年风雨和洪水冲刷仍巍然屹立的海棠桥,在原址仿古修建的海棠亭、怀古亭、淮海祠、秦观塑像及博物馆,都充满了浓浓的古韵,将踏入海棠公园的人带向遥远的回忆。 海棠桥,是海棠公园内现存最好的古迹,它横跨香稻溪。

其始建于宋绍圣时期(公元1246年),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桥长30米,高9米,桥面宽18米,土石结构,是原县城往西部地区必经之桥梁。

据《横州志》记载,“长虹饮涧,灵鳌架空”,“春涛秋潦,民无病之嗟;霁月光风,士有咏归之乐。”它是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横州古八景中的“海棠幕雨”、“紫水呈祥”就成景于此。

绍圣四年(1097年),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的北宋词人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遭贬谪编管横州,曾于桥畔祝生家留下“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的词句,海棠桥因此而得名。秦少游在横州的一年多时间里,还在海棠桥附近设馆讲学,广收门徒,不少人士慕名求教。

后来的淮海书院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这对横州以至广西文化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据介绍,秦观离开人世后,横州人民非常同情他、怀念他,明清两代,陆续为他重修了浮槎馆、海棠桥,修建了淮海书院、海棠亭、浮槎馆等,汇集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无数诗词咏唱流传。

只可惜到现在大部分古迹荡然无存,惟有海棠桥至今依然保护完好,它已成为横县标志性景物。有关海棠桥还留下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其中《海棠公公捐土三尺》最为人熟知。

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横州知州率众以石易木重修海棠桥。州府张榜募捐修桥,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

是日,桥将成,众匠完工后待归,见一老者在桥旁边微笑,匠人便问其将捐何物。老者说:“我已老朽,何来钱物?愿捐土三尺,以表寸心。”

众人视其老态龙钟,何来力气捐土,大笑其“力不从心”,各自回家。 次日,洪水暴涨,石拱桥被淹没在洪水中。

数日,洪水退去,石拱桥经受考验,桥面上增高三尺潮泥。匠人见桥已成,欢欣雀跃,回想洪水前老者捐土三尺之说,无不惊叹。

此后,海棠公公为海棠桥捐土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海棠公公为海棠桥捐土三尺,成了群众为修桥补路积极捐款捐物捐力的美丽化身。

海棠桥桥面上的三尺土,虽然历经风雨,但现在到海棠桥依然看得到。 在海棠公园内,还有怀古亭、海棠亭、秦观像等景观,这些都是1988年原址上仿古重建的,使得这里古韵犹存。

并且还在西北隅新建了两层仿古琉璃式建筑——横县博物馆,集中陈列历年县内发掘收集的珍贵文物数百件,其中有《夫子杏坛图》,圭壁铜鼓、各式钱币、石器、瓷器、壮族生产生活用品等,在此可详细了解横县2100多年人文历史的沧桑演变,领略骆越后人聪慧的才智。 每日晨曦黄昏,晴晚月夜都有许多居民到此休闲游乐。

海棠公园里古今文化,也吸引着众多学术团体和游人到此参观游览。随着"花都"经济的蓬勃发展,“花都”文化必然伴随凸显其重要的一面,从经济“花都”逐步过渡到文化“花都”,从而形成一部新的横县发展史。

千年的海棠文化将成为“花都”文化和发展“花都”旅游的新亮点。 古韵十足的怀古亭。

俸显斌 摄去这几个网看一下,我查来的。 ://nnrb/qx/0408/040823/qx4 ://gxxinhua/dtzx/2005-01/06/content_3468041

参考资料:

://nnrb/qx/0408/040823/qx4。

八、作文《我的家乡―横县》

我家乡的特产作文300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特产。而在我们的家乡——横县,特产有很多,而最令人难忘的就要数家乡的大粽了。

这大粽通常扎成五角塔状,有四角个扁状,四角成菱型,要用糯米来做。多用猪肉,绿豆,墨鱼,虾米等做馅,味道以咸鲜为主。包粽子还有特有的包粽叶,那是一种仅是椭圆形两头都有点尖的叶子。

一般做粽子,先是腌猪肉,猪肉一般是半肥半瘦,这样才子鲜嫩。腌猪肉是用盐来腌的,但盐不放太多,太咸不好吃。绿豆和粽叶要用水来浸泡过,粽叶要用热水来浸泡,浸泡到黄一点了才可以。

做完粽子后,就放到火中蒸煮,蒸煮时,叶子的清香渗进粽子里,打开粽子,香味顿时弥漫到了整个屋子,还没吃到嘴里就已经为它陶醉了。吃到了嘴里会给人一种鲜嫩滑腻中香气扑鼻的感觉。

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你们听了我的介绍,是不是也想尝尝我们家乡的大粽了呢?那就赶快来吧!我在这等着你们!

我家乡的特产作文300字 你知道我的家乡在哪里吗?对了,是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那你知道杭州的特产是什么吗?我想你们不一定知道吧?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

杭州的特产有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丝绸、龙井茶等等。最有名的还是龙井茶,用虎跑泉水泡上一杯,一片片绿色的茶叶像一艘艘绿色的小船,别提有多可爱了;闭上眼睛闻一闻,那醉人的茶香啊……赶紧品一小口,味道真是好极了! 杭州不仅特产丰富,风景也很美,比如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柳浪闻莺、曲院风荷等等。最有名的还是杭州西湖,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西湖边柳枝随风舞动,桃花迎风招展。傍晚,湖面上金光闪闪,就像天上掉下了许多金子。到了夏天,湖面上荷花盛开,绿色的荷叶衬着红色的荷花,别提有多漂亮了。西湖的美景还有很多很多,我说也说不完,还是留着你自己来看吧。

欢迎你来杭州做客。 我家乡的特产作文300字

我的家乡-温州,是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那里有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我最喜欢的是馄饨。也许你会觉得,馄饨都是一样,有什么特别,如果你这样想,那就错了,我们家乡的馄饨可是远近驰名的“色、香、味”俱全。

我们家乡的馄饨,它的皮似乎比纸还薄,比玻璃还要透明,在皮上简直可以透出馅儿来。在一张皮里包上干贝、瘦肉、葱花,一看,晶莹透亮的皮里呈现出“朵朵鲜花”,小巧玲珑,煞是好看。还没有尝上一口,这外形就已经使人馋涎欲滴了。这馄饨不仅外形美,味道更美。一碗馄饨在你面前一掠过,一阵香气扑鼻而来,深深地吸一口气,就能让人情不自禁地说:“真香啊!”舀起一个馄饨,就能使人不由自主地把它放进嘴里,嚼着嚼着,一股美味直入肺腑。再舀起馄饨汤,漂浮着绿油油的葱花,紫色的榨菜,还有红彤彤的虾米,组成了一幅美景图。喝到嘴里,一勺鲜美的汁水流入喉咙,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当你来到我的家乡时,走在街上,看看一家家馄饨店,哪家不是人来人往。有的人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有的人甚至狼吞虎咽起来,还有的人不小心把馄饨汤溅到了自己的身上。一些人吃饱了还不满足,还要打包,有的买回去孝敬老人,有的买会去给孩子吃,还有的特地从外地跑来买给朋友吃。

啊!我爱家乡的馄饨。家乡的馄饨不仅味道好,而且外形美观,年轻人爱吃,小孩子,老人更爱吃。如果你来到了我的家乡,那一定要尝一尝馄饨,这馄饨一定会使你流连忘返。

九、诸城的历史故事

诸城春秋时为鲁之诸邑。

鲁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冬,鲁国在石屋山(今庙山)东北、潍河之南城诸,取名诸邑(故址在今枳沟镇乔庄)。 战国时,市境分属齐、鲁。

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49),楚灭鲁,鲁地入楚,然境内除齐长城以南少数地区归楚外,余大部地区先已属齐。 秦行郡县制,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琅琊郡,市境属琅琊郡(郡治琅琊)。

诸城置县始于西汉初年。汉高祖六年(前201),封郭蒙为东武侯。

吕后七年(前181),置东武县,因境内有东武山故名。同时,境内并置诸县、平昌县、横县、昌县、石泉县。

元封五年(前106),琅琊郡移治东武,境内各县皆属琅琊郡,辖於徐州刺史部。 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改琅琊郡为填夷,东武为祥善,诸县为诸并,平昌为养信,横县为令邱。

淮阳王更始元年(23)九月,王莽被杀,郡县恢复旧名。 东汉建初五年(80),改琅琊郡为国,移治开阳(今临沂县北)。

东武县、诸县属琅琊国,平昌县属北海国。撤横县、昌县、石泉县。

三国曹魏,复改琅琊国为郡,新置城阳郡(治东武)、平昌郡(治昌安),东武县属城阳郡,诸县属琅琊郡,平昌县属平昌郡。平昌郡旋废,平昌县改属城阳郡。

西晋泰始中(269-271),东武、诸、平昌三县俱属城阳郡(郡治迁莒)。太康十年(289),东武县、诸县改属东莞郡(郡治东莞),辖於徐州。

元康十年(300),废城阳郡,平昌县改属青州高密国。 刘宋,分东武县、平昌县属平昌郡,辖於青州,诸县属东莞郡,辖於徐州。

北魏景明元年(500),置东武郡,治姑幕(今安丘石埠子村)。永安二年(529),分青州而置胶州,治东武,领东武、高密二郡,东武、平昌二县属高密郡(郡治高密)。

同年,分东武县南境置扶淇县,属东武郡。 北齐,废东武郡,移高密郡治于东武。

撤销诸县、平昌县、扶淇县,并入东武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高密郡。

开皇五年(585),改胶州为密州,治东武。开皇十八年(598),改东武县为诸城县,取县西南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县属密州,仍为密州治。

大业三年(607),改密州为高密郡,诸城属之,并为郡治。 唐武德五年(622),改高密郡为密州;天宝元年(742),改密州为高密郡;乾元五年(758),复为密州。

县因变随属,互为治所。 五代天佑四年(907),县属后梁。

龙德元年(921),改密州为胶源。龙德三年(923),后梁亡,县属后唐,复改胶源为密州。

清泰三年(936),后唐亡,县属后晋。开运三年(946),后晋亡,县属后汉。

乾佑四年(951),后汉亡,县属后周。显德七年(960),后周亡。

五代十国历经53年,至此终止,诸城县始归於宋。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以密州为防御州。

开宝五年(972)春二月升密州为安化军节度,秋八月降为防御。开宝六年(973),复为节度,隶京东东路。

诸城皆属之并为治。 金,诸城县属山东东路密州治。

密州仍为安化军。 元,诸城县仍为密州治,辖于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

明洪武二年(1369),省密州,即密州治为诸城县治,隶属青州府。 清袭明制,诸城县仍属青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诸城独立。民国二年(1913),废府设道,诸城属胶东道。

民国29年(1940),裁胶东道,设莱潍道,诸城改属莱潍道,暂由沂州道管辖。至民国30年(1941)3月,始归莱潍道管辖。

民国34年(1945),诸城属山东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区。 1938年2月4日,日寇侵略诸城,市境沦为敌占区。

1943年7月下旬,诸城县抗日民主 成立,属滨海专区滨北行署。此后,境内相继建立诸莒边县、诸胶边县、潍东县等抗日民主政权,均隶属于滨北行署。

1945年9月9日,诸城县人民 宣告成立,属滨海行政公署滨北专区。1946年7月,改属胶东行署滨北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诸城县先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改属昌潍专区,1970年属昌潍地区,1981年7月属潍坊地区,1983年10月属潍坊市。 1987年7月1日,撤销诸城县,建立诸城市。

诸城市为县级市,直属山东省,潍坊市代管。

(一)登临怀古,抒家国兴亡之感

兴亡之感源自于特殊的时代和特别的心境。明清易代,天崩地裂,众多有志之士放弃功名,矢志抗清,转战沙场。抗清失利后他们或隐逸乡野,或埋首书斋,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诉诸笔端,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诗歌群体——遗民诗群。登临怀古,抒家国兴亡之感正是清初遗民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时,活跃于杭州本土的“西冷诗派”正是江南著名的遗民诗群——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派的一个分支,毛先舒、张丹、柴绍炳、徐继恩等不少诗作均满含黍离之思和兴亡之感。洪升出生于顺治二年清军攻克杭城的战火之中,更受西冷诗派诗情诗风的熏染,洪升在少年时代即萌发兴亡之感。

顺治十六年(1659年),洪升15岁时即作《钱塘秋感》:“晓陟南屏独振衣,丹霞出海露初晞。几声老鹳盘容落,无数征鸿背日飞。秋水荒湾悲太子,塞云孤塔吊王妃。山川满目南朝恨,短褐长竿任钓矶。”[5]诗歌借晓登南屏所见景色抒发少年诗人思古怀今之情,借“太子荒湾”“王妃孤塔”传达千古兴亡的沉痛与悲凉。康熙四年(1645年),洪升21岁作《为陆太师母五旬作二首》:“化碧于今二十秋,朝朝含泪掩空楼。黄云城上悲风急,一夜霜乌尽白头。”“回首横山落月孤,吴宫花草久荒芜。囗囗欲化千年石,不独伤心为望夫。”[6]陆太师母,即陆繁绍母亲陈氏,其夫陆培为明崇祯年进士,清攻克杭城时以生殉明。陈氏也追随其夫“坠楼,不死。饿三日,不死”。洪升在诗中不仅赞扬了“欲化千年石”为夫守志的陆培夫人陆太师母的高尚节 *** ,同时不忘用“苌弘化碧”典,表达对为国死难的陆培志行的由衷敬仰。

洪升的兴亡之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困顿变得越来越强烈。洪升自康熙七年(1648年)24岁赴北京国子监肄业至康熙二十八年45岁被“革去监生”“削籍归”,历时20余年,经历了“天伦之变”“家父被诬”“国丧日搬演《长生殿》”等一系列事件,洪升由一个对康熙圣朝充满“拜郎”热情的世家子弟沦为“高才不偶”的“钱塘布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艰辛,日渐积淀成对清廷的疏离和对朱明朝的怀恋之情,表现在洪升此期的诗作中,兴亡感喟也愈加显露。

《魏州杂诗八首》是康熙七年(1648年)洪升入国子监两年后流连于恩县、大名、长垣、滑县、淇县等地所作,如果说《钱塘秋感》的“兴亡之感”更多地寄寓少年洪升的文人情怀的话,《魏州杂诗八首》则更多地参杂了洪升对仕进之途的失望和惆怅:“莫道回车地,朝歌亦旧京……比干遗庙在,千古傍龙城。”“风尘飘客泪,鼓角老雄才。莫忆兴亡事,狂歌酒一杯。”[7]对古都、古战场的凭吊,对比干、李广等忠臣良将的怀念,竟用“狂歌酒一杯”来摆脱因“忆兴亡事”而产生的痛苦与愤激情绪。这种对酒当歌、长歌当哭的心情与一年前康熙帝至国子监释典孔子之时,洪升写下的一系列颂圣诗诸如什么“日月瞻皇极,乾坤仰圣功”“圣主崇文日,皇家重道时”“儒生一何幸,得问圣躬劳”[8]等表达的对康熙圣朝无限崇敬的心情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差。《魏州杂诗八首》所抒发的兴亡之感也正是洪升这个钱塘才子在京城遭受理想初次打击而产生的对清廷不满情绪的反映。

康熙二十年(1661年)洪升37岁时所作《京东杂感》历来被认为寄寓兴亡之感最浓郁之作:“雾隐前山烧,林开小市灯。软沙平受月,春水细流水。远望穷高下,孤怀感废兴。白头遗老在,指点十三陵。”“故国开藩镇,防边节制雄。鹰扬屯蓟北,虎视扼辽东。角静孤城月,旗翻大树风。至今论将略,尚想戚元戎。”[9]诗歌不仅缅怀明室,满含故国黍离之思,而且追怀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隐寓复兴汉室之念。浓郁的家国兴亡之感不仅与作者成长于康熙盛世的国子监生的身份极不相称,在清代那个文字狱迭起的时代,如此大胆表现这种忤逆情绪也着实让人匪夷所思。这也正说明洪升由于仕途无望,长期生活困顿因而内心积蓄的对清廷疏离、对明室怀恋之情已经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

总之,兴亡之感是洪升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无论是“须臾故国生荒草,坟地朱门宾客少”(《王孙行》)的人世沧桑之感,“故侯不在青门外,何地还栽五色瓜”(《夏日偶感》)的江山易代之慨,还是在《广陵怀古》《颖考叔庙》《舞阳侯祠》《将次金陵作》《濡头水》《舟行到江宁作》《张睢阳墓》《黄天荡》等诗中,对颖考叔、樊哙、周亚夫、周瑜、谢安、张巡、韩世忠等英雄人物的尽情讴歌,均无不寄托了洪升深深的民族哀思和无尽的兴亡之感。只是他的兴亡之感更多地表达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文人情怀以及对“绯优厌粱肉,士不饱饕餮”(《稗畦集·送沈亮臣归榇》)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懑。

(二)酬唱寄情,叙人间真情

洪升自小受陆繁绍、毛先舒、朱之京等人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重人伦、笃友情。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抒发亲情、友情成为其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

1.亲情诗

孝子之道、夫妻之情、兄弟之谊历来是传统亲情诗的三大主题,然而在洪升的亲情诗中这种人伦中最自然的情感表现却是既温馨又酸楚。洪升年少时生活优裕,大致在他27岁前后“遭天伦之变”(由于至今尚不明了的原因为父母所恶,被迫离家),从此“怫郁坎禀缠其身”。如果说在《鲍家集大雪忆母》《燕京客舍生日怀母》《忆母》《次济宁忆父》《坐报国寺古松下忆父》《怀父游燕》等诗作表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父母的怀想,对温馨家居生活的依恋,那么在《颖考叔庙》《伯俞庙》《送父》(六首)等诗作中表现的则是“大杖愁鸡肋 ,飘然跳此身”一个明明被父母遗弃的孝子对“孝道”的执着坚守。即如“因思往日在庭帏,百事都将阿母依。丁宁不住加餐饭,未将寒霜早授衣”(《鲍家集大雪忆母》)表现母爱的细腻,直白而单纯;“离巢鹤雏暮来迟,老鹤绕树啾啾鸣”(《坐报国寺古松下忆父》)传达父爱的深沉,亲切又温馨。“天伦之变”使洪升的亲情诗在内容和情感表达方式上发生些许的变化,虽然无缘于洪升为特表孝子之意而作的整卷《幽忧草》,但从“昔悔离亲去,今缘赴难归。七年悲屺岵,万死负庭闱”(《稗畦集·南归》)、“我罪诛无赦,亲恩报岂忘?心非同槁木,身岂出空桑”《啸月楼集·旅次述怀》、“小人空有母,何处可遗羹”(《稗畦集·颖考叔庙》)、“自问征裘浑已敝,何时重换老莱衣”(《稗畦集·客中秋望》)、“羁孤且勿伤,兴言悲”(《稗畦集·陟屺》)、“江山郁以盘,吾母在故里”(《稗畦集·送父》六首)等诗句中真切地感受到执着于这份亲情的辛酸和感伤。

兄弟之情,是洪升亲情诗中情感表现深沉且温暖的部分。洪升有弟二人,大弟殷仲,系洪升同父母生,小弟中令,系洪升同父异母所出,有妹二人,富才情,早夭,不知其名。在《啸月楼集》《稗畦集》中洪升有大量的叙述兄弟情谊的篇什,如《别弟》《寄殷仲弟》《中令弟》《忆殷仲弟》《寄殷仲弟兼忆中令弟》《重阳忆弟》《寄中令弟》《得中令弟消息》《己卯冬日代嗣子之益营葬仲弟昌及弟妇孙,事竣述哀四首》等,从这些诗篇中,不仅体会到洪升诗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也深切感受到清初下层知识分子生活的无奈和艰辛。韶叙写夫妻之情是洪升亲情诗中最富华彩的浪漫篇章。洪升在康熙三年(1644年)七月一日20岁生日之际,与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表妹黄蕙喜结连理,这是洪升一生中最为快意的事件,也是当年钱塘文化圈的一段佳话。不仅洪升一众亲友为这对新人庆“新婚”贺“同生”,新郎洪升也抑制不住心头的狂喜,作《七夕·闺中作四首》:“忆昔同心未有期,逢秋愁说渡河时。从今闺里长携手,翻笑双星惯别离。”[10]诗歌不仅叙述了诗人往昔与爱人分离的相思之苦,更直率地表达了如今在天上牛郎与织女相会的七夕之日,在人间与心仪的女人正式结为夫妻的喜悦,“翻笑”两字,狂喜之意溢于言表。与黄蕙由爱情而结合的美好婚姻,不仅是洪升生命中浪漫的篇章,也是洪升诗歌创作的无尽源泉。在以后的许多篇“寄内”诗中,无论是 “少小属弟兄,编荆日游憩……嗣后缔婚姻,契阔逾年岁”(《 啸月楼集·寄内三首》),叙述与黄蕙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甜蜜记忆,还是“遥忆当窗坐,凄清夜欲殂旁……隔岁书多少,经秋梦有无?”(《啸月楼集·寄内》)倾诉与爱妻分离的相思之苦,还如“看遍如云女,谁能动我思”(《 啸月楼集·远征见游女,寄内》表现对妻子爱情的坚定,皆情真意切,表现了浪漫才子洪升夫妻之情的温馨而美好。

2.友情诗

洪升一生交游极广,社交圈中既有达官贵人,更多文人士子,因而赠答酬唱之作几占作品总数的二分之一强。如果我们剔除如“天上凤凰鸣晓日,泽中鸿雁浴清波”。(《稗畦集·赠朗亭侍御》)等应景之作,许多能真正传达洪升真情实感的一些友情诗是洪升现存诗歌中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分。

写给师长的,如“展矣觏我师,景行永无敄。至德秉真淳,深心探隐赜”(《啸月楼集·奉呈毛稚黄夫子》)、“却忆北窗高卧者,松阴斜日弄琵琶”(《 啸月楼集·夏日答临平沈去矜先生暮冬见怀》、“风尘久作长安客,始信交情在布衣”(《啸月楼集·寄张觉庵先生》)、“遥羡柴桑遗世者,黄花篱畔醉斜醺”(《 啸月楼集·九日简柴虎臣先生》)……诗歌不仅表达了洪升对毛先舒、沈谦、张竞光、柴绍炳等师执的敬爱之情,也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某些洞见。

与朋辈的一些赠答诗是洪升友情诗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洪升的朋友圈以杭州和北京两地最为集中,前者多为同窗契友,后者则以仕进之途入宦海的读书人居多。洪升与他们的一些酬唱应答之作其中注有名姓的就近百篇。这些诗篇多数情真意挚,义气充盈,如“殷殷薄物出穷交,马头即拜千金馈……山水登临朝恣乐,文章欣赏夜忘疲……知己从来只一人,如君可洗虞翻恨”(《稗畦集·与毛玉斯》)、“五陵明月酣歌夜,却忆穷交一片心”(《啸月楼集·寄沈遹声》)、“骊歌已无声,欲别心烦纡……献兹狐狸裘,愿护千金躯”(《啸月楼集·吴瑹符北征赋此赠别》)等。洪升与吴舒凫、沈遹声、毛玉斯三人不仅是同窗契友,也是曲中知己,洪升写给他们仨的诗歌近20余首,如《与沈遹声山游》《留别沈遹声》《客梁寄沈遹声》《送沈遹声游永嘉》《过管鲍分金处寄沈遹声》《至日楼望答吴瑹符》《途中寄吴瑹符》等,这些诗篇也是洪升友情诗篇中情感最真挚的部分。自康熙七年(1668年)至康熙三十年(1691年)洪升“落拓名场几十年”,周旋于京城文化圈结交了众多的朋友,他们中有像高士其,徐乾学、李天馥那样的高官,亦有像王泽弘、吴雯、汤西涯等与洪升情切的挚友。期间洪升写有大量的酬唱诗作。即使与权贵们的交往,虽然有像《简高澹人少詹》《上徐健庵先生》《赠朗亭侍御》《上真定梁相公》那样的应景阿谀之作,但也不乏《旅次述怀呈学士李容宰先生》《奉寄少宰李公》等情真谊挚的篇章。而记录洪升与王泽弘、吴雯、汤西涯交往的诗篇,可以说是洪升旅京时期所作友情诗中最富魅力的部分。如《送王昊庐先生请假南归》《奉和昊庐先生中秋待月之作》《雨中简汤西崖》《赠别吴西泉归里》《寄蒲州吴天章》等等,从此不仅可以体察到洪升与朋友交往的拳拳赤子之心,也从中了解到洪升旅居京期间主要的社交活动和他的生存状况。

(三)登山临水,感生之况味

现存的洪升诗作中留有大量的登山临水之作,如《宿灵鹫峰》《泛江至村中作》《初阳台望日出和俍亭大师》《晓渡黄河》《早秋江上》《九日登吴山同诸骏男作》《山楼远眺》《游泰山四首》《晓起看山作》《后江行杂诗四首》《烟霞坞》《孤山》等等不下50余首。在传统的诗歌创作中,登山临水之作大多以抒写山水田园之乐为主,如陶渊明、王维等山水诗无不成为文士们闲适、逸乐的心情代码。与传统的此类诗作相比较,洪升诸多的登山临水之作中除了前期的《宿灵鹫峰》《泛江至村中作》《初阳台望日出和俍亭大师》等少数篇什叙写逸乐心情外,更多的则是抒发不遇感叹和穷愁知音,反映了洪升“潦倒名场四十年”“不偶”人生的辛酸与苦况。

《早秋江上》是洪升在康熙十年(1617年)为避“家难”游越行进于钱塘江上所作。因为“天伦之变”在洪升人生创作轨迹中所具有的转折性意义,《早秋江上》也是所能判断的洪升借登山临水,叙写穷愁之音的发轫之作。“一叶西风动早秋,秋高江上迥生愁……登临未敢悲摇落,随意烟波一钓舟。”[11]悲秋,历来是传统诗歌创作的主题,而诗人洪升之妙笔在于能够用移情之法将诗人之“愁”托诸江景而言出。在洪升的笔下,无论是摇动“一叶”早秋的“西风”,还是“迥生愁”的“江上”,均是诗歌情感意绪的施动者,而真正愁情焦灼的诗人却是“未敢悲”秋之“摇落”,结句“随意烟波一钓舟”所表现的洒脱和飘逸,也正是诗人托浩淼之江水消散内心愁结而达到的一种心旷神怡,物我两忘之境界。与“醉里悲歌还洒泪,愁中凭眺强开颜”(《啸月楼集·九日登吴山同诸骏男作》)所表现情感的直白相比较,《早秋江上》似乎在诗艺上更胜一筹。

《山楼远眺》《晓起看山作》《晓发山店》《游泰山四首》《后江行杂诗四首》《烟霞坞》等均作于诗人旅京时期,是诗人往来于京、杭两地或闲时与友人登临所作。洪升的连襟陈訏曾这样描绘洪升旅京时的生存状况:“我忆长安客,飘零寄此身。卖文供贳酒,旅食转依人。八口家仍累,双亲老是真。多年遥负米,辛苦踏京尘。”[12]穷愁潦倒的生活已经很难让诗人再有年少时“况携泉石侣,吟眺不知疲”(《与沈遹声山游》)的逸兴。从“风尘游倦客,转觉隐君贤”(《烟霞坞》)“如何市朝子,扰扰争名利”(《晓起看山作》)“半壁残灯孤枕泪,五更落月一声鸡”(《晓发山店》)这些诗行中所能体察到的是,诗人为生活所困的疲累、悲伤以及对现实的愤懑。

作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后江行杂诗四首》可以看作洪升此类诗歌的典型之作。其一:“去当明月里,归又明月中。江天秋如昨,天涯路转穷。依人空老大,乞食愧英雄。一片寒霜气,哀哀叫断鸿。”[13]诗歌选择行进于秋日月明之夜的富春江上作为抒情的触发点,但与一般的登山临水之作不同,秋日月明之夜的富春江景没能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迷蒙清幽的秋夜江水诗人也只以“江天秋如昨”一笔带过,“天涯路转穷”“依人空老大,乞食愧英雄”,淤积诗人内心的一声声不遇之叹似乎才是诗心、诗情的内核所在,而在这“一片寒霜气”里伴随诗人长叹的一声声哀鸿的鸣叫也更使的这份哀叹荡气回肠。洪升的诗歌非常注重意境的建构,但与《啸月楼集》的《早秋江上》诸诗相比,由于淤积诗人内心深处的失意情绪常常借登山临水之意喷薄而出,所以收录于《稗畦集》中的《后江行杂诗四首》《钓台》《孤山》等一些后期之作也就似乎少了些许委婉和蕴藉。

关于洪升诗歌的艺术特点,金埴在《不下带编杂缀兼诗话》(卷七)曾这样概述:“西河(毛奇龄)尝评昉思五字律,酷似唐人,其气韵神味,格意思旨,雅似极平,而唐人梱奥□□(原稿缺两字)此。近好新者率以庸淡目之;犹观旧玉者,不以其神韵,而以其驳蚀,可乎?”著名选学家朱溶在《稗畦集·序》里也这样说洪升的诗“其发者泉流,突者峰峦,而幽者春兰也,其珠琲则灿烂也,其音节和平,金石宣而八音奏,若钩绳规矩,则斥候远而刁斗严也”。虽然前者是洪升晚年的至交,后者又是其诗集的编者,在评述的措辞上不免有夸饰的因素,但就洪升诗歌特点的艺术概括而言却是辞殊意同。总体而言,洪升诗歌的艺术特征别具一格,并与清初杭州本土诗学主张密不可分。

(一)宗法盛唐,得其神韵

清初杭州本土诗歌主要由“西冷诗派”一统大局。这是清初以陈子龙为核心的云间诗派的一个分支,其诗学主张以宗唐思潮占据主导地位。洪升在向“西冷诗派”诸名家的学习及与其交往过程中自然受其影响颇深。在唐诗诸大家中,洪升是博取众长,自成风格:无论是杜诗的沉郁顿挫、李白诗的飘逸俊朗,还是高适诗的尚质主理,岑参诗的尚巧主景等在洪升诗歌里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但又有自己独特的气质神韵。朱溶《稗畦集·序》:“昉思近体宗少陵,然求少陵一言半辞于其集中,不得也。其古诗则高岑,然求高岑一言半辞不得也。尽精肆力,心得其意,而变化无方。”友人朱廷鋐《赠洪昉思》诗说他:“风流直压李青莲,名擅词场二十年。”(《江上诗抄》卷七一)李天馥《容斋千首诗·送洪昉思归里》说他:“此子竟作尔馨态,得未曾有开宝遗韵……杜门风雅恣扬扢,昔之市隐非君谁?”所有这些评价均从不同角度反映时人对洪升诗歌成就的肯定以及与盛唐诗歌的渊薮。

洪升的诗篇中既多李白式的飘逸豪放之作,更有抒发怀才不遇,反映人生苦难,颇有杜甫“沉郁顿挫”之风的现实关怀之篇。如《初阳台望日出和俍亭大师》描写日出景象:“来如碧落吐飞蜃,动如火珠明鲛宫。灿如青天簇霞彩,飘如赤云荡晴空。飞身矫首倚天半,天寒日出秋水澜。群龙来往雾不散,鳞甲倒射光凌乱。烟水苍茫接天平,渔舟摇落入云中行。”[14]诗人从色彩、形态、气势等诸方面描摹日出奇观,境界开阔而绚丽,丝毫不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之雄奇瑰丽。《晓渡扬子江》有“不睹江山奇,谁知天地大”之句,洪升友人陆次云评其“爽气逼人,心目具快。”[15]还如《宝剑歌》《野兴二首》《孤山》《杨花篇》《与沈遹声山游》等等均为诗人逸兴勃发之作,飞扬的诗意颇具盛唐之风。而诸如《魏州杂诗八首》《客夜书感》《一夜》《衢州杂感十首》《北发有感》等诗篇则不仅在内容上直接继承了杜甫感时忧国、关注现实的精神,在风格上也颇似杜甫之沉郁苍凉。袁枚《随园诗话》(卷一)评洪升诗:“《送高江村宫詹人入都》五排一百韵,沉郁顿挫,逼真少陵。”正是对洪升此一诗风切中肯綮的评价。

(二)注重炼句,诗韵和谐

朱溶评说洪升诗“掐擢心肾,雕琢曼言”是指其诗歌苦吟炼句的功夫。而“其发者泉流,突者峰峦,而幽者春兰也,其珠琲则灿烂也,其音节和平,金石宣而八音奏,若钩绳规矩,则斥候远而刁斗严也”(朱溶《稗畦集·叙》)则说其诗韵和谐的特点。洪升自幼师承“浙中三大韵学家”的毛先舒、柴绍炳、沈谦,韵学功底极其深厚,20岁左右即写成《诗书韵注》(六卷)。检索洪升所有的诗作,律诗是洪升全部诗作中所占篇幅最多之作,《稗畦集》总计400篇,律诗即占280余篇。洪升的友人就特别推崇洪升的五言律诗,胡会恩赞美他“五字清真谁敌手”(《清芬堂存稿》卷一《赠洪昉思》),朱廷鋐在《赠洪昉思》里也说他“一言每破时流病,五字能争造化权”。如此对于洪升诗歌臻于化境的推崇,自然与洪升的学养功底与其谨严的创作态度不无相关。诗韵和谐是洪升诗歌创作的自然追求,也是他之所以苦吟炼句的动因之一。洪升诗作中留有多个苦吟炼句的例证。如收入于《啸月楼集》中的《七夕·闺中作四首》,其三为“忆昔同心未有期,逢秋愁说渡河时。从今闺里长携手,翻笑双星惯别离”。后收入于《稗畦集》加上副题为“时新婚后”,但短短四句就有两处改动,《稗畦集》内的首句“同心”被改作“同衾”,第三句“闺里”作“闺阁”,改动后的诗句不仅与副题诗意相谐并且音韵更加和谐,充分体现了洪升炼句的功夫。

还如《赠别吴西泉归里》(其三):“隐居在何处,门对中条山。流水四时碧,白云终古闲。樵歌踏花去,鹤唳望松还。解作一生事,归与长闭关。”吴雯,字天章,号西泉,与洪升共师王士禛,是洪升旅京时之契友。此诗为吴雯应博学鸿儒试报罢归居永乐洪升为之送别之作。诗歌平起平收,韵律舒缓和谐契合诗意。且每行诗内,句调亦作精心安排:“流水——四时—碧,白云——终古—闲。樵歌——踏花—去,鹤唳——望松—还”,平仄关联呼应,念起来声高声低,错落有致,于抑扬顿挫间生回旋往复的韵律,表达了诗人送别挚友时无限怆恻之情。诗题由“赠别吴西泉归里”到“赠别吴天章归永乐隐居”,尽管诗意未变,但在表情方面后者更自然流露诗人与吴雯间亲切真挚的友情。全诗对仗工整,字字精炼,也充分体现洪升苦吟炼句的非凡功力。还有“兴随流水远,心与野鹤闲。青屿自孤迥,白云时往还”(《湖上山》;“夜听千林雨,朝看万壑流。穿云冲石涧,泻树落山楼”(《雨后观泉》)等等,用不一样的音韵变化表达诗人不同的情感意绪,且字句精炼工整贴近诗意,所有这些均充分体现洪升诗歌注重炼句,诗韵和谐的特点。李天馥曾感叹:“武陵洪升文太奇……我得把读亟叫绝”(李天馥《送洪昉思归里》),金埴引毛奇龄对洪升诗的评价“犹观旧玉者”。洪升诗歌这种平朴清丽、音节和谐而臻于诗韵天成的艺术造诣,均是其“掐擢心肾,雕琢曼言”苦吟雕琢、极力磨练的结果。

(三)语浅情真,感慨遥深

“语浅情真”“感慨遥深”是王季思先生在为刘辉的《洪升集》作序时对洪升所写“亲友诗”及“登临怀古”之作的评价[16]。然检索洪升所有诗作发现,不仅以上两类诗歌在洪升全部诗作中所占篇章数量巨大,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之多,而且即使算上他所有的诗篇,“语浅情真”“感慨遥深”仍旧最恰当地概括洪升诗歌的总体创作特点。

“情真”,不仅是洪升传世名作《长生殿》的圭臬,也是洪升诗歌的精髓。在洪升为数众多的亲情诗、友情诗中,作为孝子、兄长、丈夫、朋友的洪升,其真情在各诗篇中无处不在,如《燕京客舍生日怀母》《送父》(六首)《寄殷仲弟》《得中令弟消息》《寄内》诸篇、《过管鲍分金处寄沈遹声》《吴cha-符北征赋此赠别》《送王昊庐先生请假南归》等等,不一而足。而在其为数虽算不上众多的一些现实关怀诗中,洪升诗歌的情感表达也同样情真意切。如“姑蔑山川水潦馀,我来系艇一唏嘘”(《衢州杂感》),面对被洪水吞没家园而流离失所的灾民,诗人不仅感慨唏嘘,甚至潸然泪下;“踟蹰询父老,或恐病桑麻”(《雨沙》),对遭逢冰雹之灾的父老殷情关切之情跃然纸上;“催科当岁歉,忍更迫穷黎”(《田家望雨》)“长吁问民牧,中泽几哀鸿?”(《寇恂故里》)对“穷黎”的这份热切关爱之情,有时还以一种为民请命的形式出现。所有这些诗行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杜甫的诗篇,“忧黎元”的真情在钱塘布衣的诗篇中自然流溢。总之,平朴的诗风,叙述性、口语化的表达形式,“真情永固”的内驱力,形成了洪升诗歌语浅情真的总体特色。

如果说语浅情真体现了洪升诗歌在情感、语言方面的特点,那么感慨遥深则表现洪升诗歌在抒情议论方面的造诣。由于长期受“家难”的困扰且命运多舛屡遭打击,淤积于诗人内心的那股忧愤之气在洪升的诗篇中就常常萦绕不散。无论是登临怀古之作,还是伤时感世之篇均感慨极为沉厚。如果说《广陵怀古》《颖考叔庙》《舞阳侯祠》《舟行到江宁作》《张睢阳墓》《黄天荡》《伯俞庙》等更多地抒发家国兴亡之感,《登报恩寺塔怀古》《钓台》《夷门》更侧重感叹生世之悲,内容尽管有些许的差异,但是弥漫于诗歌中的悲凉、忧愤之气却是一以贯之。就如《多景楼》借登临“危楼倚碧霄”的多景楼感慨“兴亡今古恨,酹酒问渔樵”的苍凉悲伤,《夷门》借描写“四野风沙起,苍茫昼色昏”的古夷门慨叹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人生悲凉。但无论是《多景楼》还是《夷门》,洪升诗歌于诗歌意境的建构、情绪的渲染等方面的不同凡响也是一以贯之,《多景楼》以“一江限南北,两点辨金蕉。亭回留云住,天低入海遥”勾勒出天地幽远、江水的苍茫,富有深邃的历史感;《夷门》以“四野风沙起,苍茫昼色昏”作主体背景,诗意宏阔、苍凉,以“废堞饥乌聚,空壕渴马奔”叙写古夷门的萧瑟、零落,极力渲染英雄失路之悲,令人感慨遥深。

怎样选择一个好驾校,每一位想学车的朋友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都是:“选择哪个驾校好”?“会不会乱收费”?“教得好不好”?“正规不正规”?……等一系列问题。有些朋友干脆打听哪些学校比较有名气或者比较正规……以此来把自己的学车生涯奉献到一个道听途说的驾校去,糊里糊涂地就交了一大笔费用闹了一肚子的不愉快并且学不到真本事到头来车也开不好。
在此本人郑重提醒您:选择驾校(教练),很关键,关系到以后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仔细和慎重,学车有陷阱,报名需谨慎。
1、要提前咨询好。咨询环节很关键,可以电话咨询可以上门咨询,从这个环节中,你可以把握到这个驾校的负责人或者教练的素养、细致、耐心和负责的态度。要知道这些素质都是以后你学车过程中会体现出来的。再花言巧语也无法掩盖一个奸商的本性。
2、眼见为实。咨询好之后,你觉得不错的话,就可以实地考察一下这个驾校了,让驾校教练专程接你或自己亲自到练车场地去转一转。三看:一看车子,二看教练,三看场地。让教练车来接你,看练的车是不是传说中的教练车(排除倒爷的可能);然后看教练为人是否正直和气,而且在路上顺便可以看看教练开车的水平;到了练车场地之后,看看场地是否正规,别以为有两个倒车库那就叫训练场——至少要有不少于10个以上的倒车库,还要建有与考试场地相同用于练习的侧位停车位、坡道定点停车与起步的上下坡路,还要有直角转弯路、曲线路……等等,如果这一切你都觉得满意了,那么这个驾校基本是正规的,可选择的基础有了。
3、最关键的不是选择某某品牌的驾校,而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负责任的服务商(教练)。现在驾校大部分都是加盟的。每一个品牌的驾校,下面都是若干个加盟商(教练)在做分校培训学员,那么多服务商(教练)的服务质量自然参差不齐,素质高的就好些,碰到素质差不负责任的你只有认倒霉了。所以,不要认为哪个驾校名气大就直接去选,而是要具体地考察以后具体给你培训的这个招生点(分校)负责人或者教练的人品怎么样,人品好的话就可以放心选择进行学习了。
开车是熟练工,熟中生巧。 千万不要只是图便宜!学车要找好教练!一名好教练不仅能够让你在学习期间通过各项考试,顺利取得驾照,最重要的是教你正确的驾驶技术,让您学成后就能单独上路驾驶,在各种情况下顺畅安全地驾驭自己的爱车。
我根据“人车一体”理论,发明了“双定教学法”并将开车训练的整个过程完全量化,编成了口诀,只要你按照我编好的程序并说着口诀去练车很快就能达到人车一体,顺利通过考试。并能独立上路驾驶,跟我学车的学员不是单纯的为了考试,关键是拿了驾照以后能够独立驾驶汽车上路行驶。做到轻松学车做现代人
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委托,由本人主编的《学车考证零起步》第2版一书中图文并茂的介绍了顺利通过科目二及科目三考试的技巧以及详细介绍了怎样快速通过科目一和科目四考试的技巧,你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看到相关的视频。希望能对你的驾驶学习有所帮助该书可以在当当网、好书网、亚马逊网、京东商城及各地大型新华书店买到希望能对你的驾驶学习有所帮助。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诸城 有几个县市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