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大学有电子商务专业?

哪些大学有电子商务专业?,第1张

电子商务专业(B2B)是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培养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管理、法律和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具有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方法改善企业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电子商务高级专门人才。

国内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院校总共有381所学校,名单如下:

序号    院校名称  

1    北京交通大学  

2    中国农业大学  

3    北京师范大学  

4    北京外国语大学  

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6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7    南开大学  

8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9    天津财经大学  

10    石家庄经济学院  

11    河北师范大学  

12    山西大学  

13    太原理工大学  

14    内蒙古大学  

15    内蒙古农业大学  

16    大连理工大学  

17    沈阳理工大学  

18    辽宁科技大学  

19    大连海事大学  

20    辽宁工业大学  

21    渤海大学  

22    长春工业大学  

23    黑龙江大学  

24    燕山大学  

25    佳木斯大学  

26    哈尔滨金融学院  

27    上海海事大学  

28    上海师范大学  

29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30    苏州大学  

3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32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33    南京邮电大学  

34    南京林业大学  

35    南通大学  

36    南京农业大学  

37    南京财经大学  

38    浙江理工大学  

39    浙江师范大学  

40    湖州师范学院  

41    浙江工商大学  

42    合肥工业大学  

43    阜阳师范学院  

44    安徽财经大学  

45    巢湖学院  

46    铜陵学院  

47    华侨大学  

48    集美大学  

49    泉州师范学院  

50    华东交通大学  

51    江西理工大学  

52    江西农业大学  

53    江西财经大学  

54    中国海洋大学  

55    济南大学  

56    山东建筑大学  

57    山东师范大学  

58    临沂大学  

59    山东财经大学  

60    郑州轻工业学院  

61    河南科技大学  

62    河南大学  

63    洛阳师范学院  

64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65    武汉大学  

66    武汉工程大学  

67    武汉理工大学  

68    华中师范大学  

69    中南民族大学  

70    湘潭大学  

71    湖南大学  

72    湖南科技大学  

73    湖南农业大学  

74    湖南理工学院  

75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76    南华大学  

77    暨南大学  

78    华南农业大学  

79    华南师范大学  

80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81    广东财经大学  

8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83    玉林师范学院  

84    四川大学  

85    西南交通大学  

86    西南石油大学  

87    重庆邮电大学  

88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89    西华大学  

90    西昌学院  

91    四川师范大学  

92    四川外国语大学  

93    贵州大学  

94    贵州财经大学  

95    云南大学  

96    云南财经大学  

97    西北工业大学  

98    西安科技大学  

99    长安大学  

100    陕西师范大学  

101    渭南师范学院  

102    兰州交通大学  

103    西北民族大学  

104    青海民族大学  

105    石河子大学  

106    天津城建大学  

107    齐鲁医药学院  

108    青岛滨海学院  

109    黄淮学院  

110    贵阳学院  

111    徐州工程学院  

112    厦门理工学院  

113    江汉大学  

114    华北科技学院  

115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116    南京审计学院  

117    南昌工程学院  

118    五邑大学  

119    西安培华学院  

120    北京联合大学  

121    黑龙江东方学院  

122    山东交通学院  

123    湖南女子学院  

124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125    西安财经学院  

126    上海金融学院  

127    海南师范大学  

128    山东工商学院  

129    重庆工商大学  

130    河北经贸大学  

131    浙江树人学院  

13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33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134    广东培正学院  

135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136    宁夏理工学院  

137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138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139    成都东软学院  

140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141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142    西安欧亚学院  

143    西京学院  

144    南昌理工学院  

145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146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147    沈阳工学院  

148    大连科技学院  

149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150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151    武汉工商学院  

152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153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154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155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156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157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158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159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160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61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162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163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164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165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166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167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168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169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170    辽宁科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171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172    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  

173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174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175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  

176    武汉学院  

177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178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179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180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181    广州商学院  

182    四川传媒学院  

183    四川工商学院  

184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185    燕京理工学院  

186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187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188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189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190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191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192    北京邮电大学  

193    北京林业大学  

194    首都师范大学  

195    中央财经大学  

196    北京物资学院  

197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98    天津大学  

199    天津商业大学  

200    河北大学  

201    河北科技大学  

202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3    太原科技大学  

204    山西财经大学  

205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6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7    沈阳工业大学  

208    东北大学  

209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10    大连工业大学  

211    辽宁师范大学  

212    东北财经大学  

213    吉林财经大学  

214    哈尔滨工业大学  

215    哈尔滨工程大学  

216    哈尔滨商业大学  

217    上海理工大学  

218    东华大学  

219    上海财经大学  

220    南京大学  

221    东南大学  

222    南京理工大学  

223    南京工业大学  

224    河海大学  

225    江苏大学  

226    盐城工学院  

227    南京中医药大学  

228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29    浙江农林大学  

230    杭州师范大学  

231    丽水学院  

232    安徽大学  

233    安徽理工大学  

234    淮北师范大学  

235    宿州学院  

236    淮南师范学院  

237    厦门大学  

238    福州大学  

239    闽江学院  

240    南昌大学  

241    南昌航空大学  

242    景德镇陶瓷学院  

243    江西师范大学  

244    山东大学  

245    山东科技大学  

246    青岛理工大学  

247    青岛农业大学  

248    聊城大学  

249    泰山学院  

250    郑州大学  

251    河南工业大学  

252    新乡医学院  

253    许昌学院  

254    商丘师范学院  

255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56    武汉科技大学  

257    武汉纺织大学  

258    湖北工业大学  

25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60    湖北工程学院  

261    吉首大学  

262    中南大学  

263    长沙理工大学  

264    湖南师范大学  

265    衡阳师范学院  

266    湖南商学院  

267    中山大学  

268    华南理工大学  

269    广东药学院  

270    岭南师范学院  

271    深圳大学  

272    广西大学  

273    桂林理工大学  

274    广西民族大学  

275    重庆大学  

276    电子科技大学  

277    成都理工大学  

278    西南科技大学  

279    四川理工学院  

280    四川农业大学  

281    西南大学  

282    重庆师范大学  

283    西南财经大学  

284    贵州师范大学  

285    贵州民族大学  

286    云南农业大学  

287    西安交通大学  

28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89    西安石油大学  

29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91    陕西理工学院  

292    兰州大学  

293    兰州财经大学  

294    青海大学  

295    宁夏大学  

296    新疆财经大学  

297    长沙医学院  

298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299    浙江万里学院  

300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301    昌吉学院  

302    常州工学院  

303    青岛大学  

304    广州大学  

305    扬州大学  

306    吉林工商学院  

307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308    安阳工学院  

309    梧州学院  

310    北方民族大学  

311    河北金融学院  

312    浙江财经大学  

313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314    广东金融学院  

315    广西财经学院  

316    湖北经济学院  

317    武汉商学院  

318    西安邮电大学  

319    武汉东湖学院  

320    汉口学院  

321    上海杉达学院  

322    广东工业大学  

323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324    上海商学院  

325    安徽新华学院  

326    武昌理工学院  

327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  

328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329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330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  

331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332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333    西安翻译学院  

334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335    上海建桥学院  

336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337    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  

338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339    辽宁理工学院  

340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341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342    湖北商贸学院  

343    文华学院  

344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345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346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347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348    哈尔滨广厦学院  

349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350    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  

351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52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353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  

354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55    阳光学院  

356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357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358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359    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60    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361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362    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  

363    大连艺术学院  

364    长春财经学院  

365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366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367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368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369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370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371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372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373    成都文理学院  

374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375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  

376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377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378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379    青岛工学院  

380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381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更加巩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科教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同时,中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内陆开放水平有待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生态绿色发展格局有待巩固,公共服务保障特别是应对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有待提升。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中部地区特别是湖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需要作出更大努力。顺应新时代新要求,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要素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等比较优势,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中部地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投入产出效益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内生动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普遍建立。开放水平再上新台阶,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共享发展达到新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统筹应对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到2035年,中部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坚持创新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统筹规划引导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基地)发展,在长江沿线建设中国(武汉)光谷、中国(合肥)声谷,在京广沿线建设郑州电子信息、长株潭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京九沿线建设南昌、吉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大湛沿线建设太原新材料、洛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基地。打造集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成果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基地)服务平台。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重点促进河南食品轻纺、山西煤炭、江西有色金属、湖南冶金、湖北化工建材、安徽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加快推进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
(四)积极承接制造业转移。推进皖江城市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湖北荆州、赣南、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积极承接新兴产业转移,重点承接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园区建设运营方式,支持与其他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依托园区搭建产业转移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沟通及区域产业合作,推动产业转移精准对接。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前提下,适当增加中部地区承接制造业转移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创新跨区域制造业转移利益分享机制,建立跨区域经济统计分成制度。
(五)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将长板进一步拉长,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尖端技术差距,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加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探索国家实验室建设运行模式,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攻关。选择武汉等有条件城市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武汉信息光电子、株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洛阳农机装备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新培育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 *** 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联合区域创新资源,实施一批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布局建设一批综合性中试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业中试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更多鼓励原创技术创新,依托现有国家和省级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建设中部地区技术交易市场联盟,推动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支持有条件地区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六)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依托产业集群(基地)建设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大力发展研发设计、金融服务、检验检测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第五代移动通信应用。积极发展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推动生活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加快郑州、长沙、太原、宜昌、赣州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增加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产品,支持山西与现有期货交易所合作开展能源商品期现结合交易。推进江西省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
三、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同性
(七)主动融入区域重大战略。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互促共进,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支持安徽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支持河南、山西深度参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支持湖北、湖南、江西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重点,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支持武汉、长株潭、郑州、合肥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培育发展南昌都市圈。加快武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增强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促进洛阳、襄阳、阜阳、赣州、衡阳、大同等区域重点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县域为单元统筹城乡发展。发展一批特色小镇,补齐县城和小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有条件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建设和水利设施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引江济淮、长江和淮河干流治理、鄂北水资源配置、江西花桥水库、湖南椒花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九)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优化城市布局,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网络化建设,推进基于数字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系统化全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功能。推动地级及以上城市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建设完整居住社区,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加强建筑设计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塑造城市时代特色风貌。
(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支持河南等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巩固提升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地位。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和装备,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支持发展高效旱作农业。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大力发展油料、生猪、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生产,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十一)推动省际协作和交界地区协同发展。围绕对话交流、重大事项协商、规划衔接,建立健全中部地区省际合作机制。加快落实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中部六省省际交界地区以及与东部、西部其他省份交界地区合作,务实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深化大别山、武陵山等区域旅游与经济协作。加强流域上下游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充分发挥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作用,建立淮河、汉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促进产业协同创新、有序转移、优化升级。加快重要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地区融合发展,推动长株潭跨湘江、南昌跨赣江、太原跨汾河、荆州和芜湖等跨长江发展。
四、坚持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部
(十二)共同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建立全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严格取用水管理。继续深化做实河长制湖长制。强化长江岸线分区管理与用途管制,保护自然岸线和水域生态环境,加强鄱阳湖、洞庭湖等湖泊保护和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保护长江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加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加快解决中小河流、病险水库、重要蓄滞洪区和山洪灾害等防汛薄弱环节,增强城乡防洪能力。以河道生态整治和河道外两岸造林绿化为重点,建设淮河、汉江、湘江、赣江、汾河等河流生态廊道。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科学推进长江中下游、华北平原国土绿化行动,积极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推行林长制,大力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
(十三)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全民共治、源头防治,落实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共同解决区域环境突出问题。以城市群、都市圈为重点,协同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全面治理面源扬尘污染。以长江、黄河等流域为重点,推动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完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等标准体系,建立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责任体系,推动恢复水域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推广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实施粮食主产区永久基本农田面源污染专项治理工程,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快实施矿山修复重点工程、尾矿库污染治理工程,推动矿业绿色发展。严格防控港口船舶污染。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强化噪声源头防控和监督管理,提高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十四)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支持新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示范园区。支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积极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开展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鼓励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小水电、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持山西煤层气、鄂西页岩气开发转化,加快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托规范的公共资源和产权交易平台开展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价格机制,完善促进节能环保的电价机制。支持许昌、铜陵、瑞金等地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五、坚持开放发展,形成内陆高水平开放新体制
(十五)加快内陆开放通道建设。全面开工呼南纵向高速铁路通道中部段,加快沿江、厦渝横向高速铁路通道中部段建设。实施汉江、湘江、赣江、淮河航道整治工程,研究推进水系沟通工程,形成水运大通道。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建设,继续实施省际高速公路连通工程。加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发展沿江港口铁水联运功能,优化中转设施和集疏运网络。加快推进郑州国际物流中心、湖北鄂州货运枢纽机场和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提升郑州、武汉区域航空枢纽功能,积极推动长沙、合肥、南昌、太原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枢纽,提高支线机场服务能力。完善国际航线网络,发展全货机航班,增强中部地区机场连接国际枢纽机场能力。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京广、京九、浩吉、沪昆、陇海-兰新交通干线作用,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峡西岸等沿海地区及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边境口岸合作,对接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南半岛、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十六)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平台。高标准建设安徽、河南、湖北、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湖南湘江新区、江西赣江新区建成对外开放重要平台。充分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武汉、南昌、合肥、太原等地建设临空经济区。加快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推动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支持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构建区域性电子商务枢纽。支持有条件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创建国家级开放口岸,深化与长江经济带其他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通关合作,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口岸互联互通水平。支持有条件地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十七)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推进与企业发展、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实现更多事项异地办理。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建设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市场体系,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力度,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改善中小微企业发展生态,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六、坚持共享发展,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十八)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认真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模式,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公共卫生事业稳定投入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着力补齐公共卫生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短板,重点支持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医疗物资储备设施及隔离设施等传染病防治项目建设,加快实施传染病医院、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提高城乡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医疗保险信息互联共享,完善住院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建立统一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引导重点就业群体跨地区就业,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合理提高孤儿基本生活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推动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转型发展。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体系,健全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推动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的随迁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政策。
(十九)增加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在中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国外著名高校在中部地区开展合作办学。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打造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支持中部省份共建共享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建设若干区域医疗中心,鼓励国内外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依法依规在中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县级医院与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联合体,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条件成熟时在中部地区设立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分中心,加快创新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进程。深入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响中原文化、楚文化、三晋文化品牌。传承和弘扬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井冈山、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广播影视、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产业,推进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加大对足球场地等体育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二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平台和决策指挥系统,建设区域应急救援平台和区域保障中心,提高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和调配能力。依托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动政府部门业务数据互联共享,打造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推进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实现社区服务规范化、全覆盖。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强化村级组织自治功能,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全面推进“一区一警、一村一辅警”建设,打造平安社区、平安乡村。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依法解决农村社会矛盾。
(二十一)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大别山区、太行山区、吕梁山区、罗霄山区、武陵山区等地区,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和市场环境,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七、完善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
(二十二)建立健全支持政策体系。确保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尽快落实到位,支持保就业、保民生、保运转,促进湖北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中部地区欠发达县(市、区)继续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老工业基地城市继续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并结合实际调整优化实施范围和有关政策内容。对重要改革开放平台建设用地实行计划指标倾斜,按照国家统筹、地方分担原则,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跨区域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鼓励人才自由流动,实行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推进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衔接,吸引各类专业人才到中部地区就业创业。允许中央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按有关规定在中部地区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实行专业技术人才落户“零门槛”。
(二十三)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中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支持中部地区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当增加省级政府地方政府债券分配额度。全面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政策,对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按现行规定免征关税。积极培育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支持鼓励类产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增强金融普惠性。
八、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全过程。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主体责任,完善推进机制,加强工作协同,深化相互合作,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十五)强化协调指导。中央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与中部六省沟通衔接,在规划编制和重大政策制定、项目安排、改革创新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要加强统筹指导,协调解决本意见实施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强化督促和实施效果评估。本意见实施涉及的重要规划、重点政策、重大项目要按规定程序报批。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哪些大学有电子商务专业?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