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哪些行为容易毁掉孩子?

家长的哪些行为容易毁掉孩子?,第1张

家长的哪些行为容易毁掉孩子?由于从事精神卫生这个职业,导致,对这样的问题颇有感触。

孩子从出生就具备着一种天然的防御心理,孩子最初的关系是建立在和母亲之间,所以,我们看到,婴儿第一时间没看到母亲时就会出现哭泣,看到母亲后则会开心的笑。

所以,第一点,就是不要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而容易让孩子产生恐惧的第一条就是父母吵架。

有调查总结:孩子最担心的事件就是害怕父母吵架。的确,夫妻之间频繁争吵,使家庭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会在孩子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这就可能导致最后孩子在性格上紧张、不自信、甚至冷漠和暴力。

子女之间的不平等待遇

其实孩子的心灵是很敏感的,当他感觉自己可能是冷落后,就会在心里形成一种无形的瘢痕,这种瘢痕久久不易褪去。而且,父母偏心会导致孩子与其他关系疏远,尤其长大后,容易形成“对家不渴望、不亲近”的心理。

经常受到对比和指责

相信很多成人也会有这样的经历:从小,就经常听到父母夸奖其他朋友或亲属家的孩子,甚至还在众人面前受到指责:“你看看人家谁谁,这次考试又考了第一,你再看看你......”。希望借助这篇文章告诫广大家长朋友,切忌去拿自己孩子去和别人家做比较,尤其直接批评,将孩子批成了“豆腐渣”,这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最终形成自卑的性格。人无完人,要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将其放大。

对孩子缺乏耐心

我曾做过样本不大的总结:对比了身边那些优秀的孩子们,几乎他们都有一个或两个亲人,具备着特别的耐心。而大多时候,我们总是面对同事、朋友或陌生人保留着足够的耐心,而当辅导孩子做功课或者面对孩子提出“为什么”的时候给予草率敷衍的而回答。

父母的不耐心,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提问或者专心学习的热情,也就丧失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应该如何做?首先,就是要对孩子的陪伴有足够的耐心,甚至是热情,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对于我们也不懂得问题,可以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这么做,一方面,不至于使一些错误信息灌入孩子脑中,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肯定孩子的做法,鼓励孩子继续保持对事物的专注。

父母过分的爱护

疼爱子女,是每个父母必然的 情感 ,但如果我们将这种爱肆意放大,不懂得对孩子的欲望有所限制,就会给孩子造成这样一种错觉:“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所以,对于娇生惯养的孩子,假设在加上其他因素影响,造成了孩子的性格暴力,就会导致其成年后任性、霸道,遭到拒绝后容易出现报复、攻击等行为。

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将持续更新相关医学问题

父母的哪些看似激励的话会毁掉一个孩子?其实,这样的话还是挺多的。大人总在不经意间就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我带孩子回娘家时,因为平时孩子一直是我自己带,所以我家孩子的各种行为习惯都比较好。比如1岁半不用喂饭,3岁能自己洗澡,干活时看见大人拿很多东西会主动帮忙。

这时候,嫂子觉得自己孩子不够好,我爸妈觉得孙子行为太差。以致于侄子常常和家人吵架,甚至于难听的语言一大堆。我听了觉得心里特别不舒服。其实,造成孩子这样是大人养成的。

因为大家习惯了拿孩子与别人比较,所以,理所当然,我侄子常被大人骂。

换了你,你天天听这样的唠叨会不会烦?烦就对了,没有哪个人愿意被每天盯哨,没有哪个人愿意每天被批评,更没有人能在这唠叨中变好。每天上演唠叨不停的大戏,孩子反而容易叛逆,而已很容易黑粉。

我觉得这些行为容易毁掉孩子:

1、看手机不看书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妈妈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看着手机;爸爸说是带孩子踢球,可是到了球场,爸爸让孩子一个人玩,自己在旁边看手机;当妈妈让爸爸帮忙拿东西过来的时候,爸爸却说等一会,我玩完这一局的,等等这些现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当然,我不否认手机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依赖手机的理由,有些家长等到孩子上学就会着急,孩子也整日拿着手机看,不写作业。我们经常看到媒体报道,德国的公交车上,每个人拿着书再在看,而我们的公交车上是每个人拿着手机在看。因此,如果家长从孩子出生就整日拿着手机抚养孩子,而不去看书,那您的孩子日后也会整日拿着手机看,而不会阅读。

2、拿孩子当回事,不把老人当回事

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一般的家庭中,就会有这样的现象:今天吃什么?问孩子,看看她爱吃什么?休息了,带孩子去哪里玩?孩子要过生日了,就早早的进行策划,怎么过,买什么礼物?孩子成为家庭中心,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反过来,老人呢?今天吃什么?你吃什么奶奶就吃什么。休息了,奶奶怕累不出去玩。奶奶过生日了,问问奶奶怎么办?这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你这么把孩子当回事不把老人当回事,他将来也会这样做。

3、总找别人的错,不找自己的错

在家里跟家庭成员发生矛盾的时候,总是找别人的错误,自己没有错。在单位,与别人共同工作发生摩擦时,也总是别人的错,自己没有错。在马路上,看到的也都是别人的不对,自己很完美。其实,这样的行为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孩子,当你指出您的孩子哪些做的不对的时候,她总会有很多理由辩解。因为您的样子,一直影响着她。

“毁掉一个孩子只需7步 ” , 虽然话说得可能很极端、很不中听, 但事实上 80%的家长正在做的事。权当给大家一个警醒吧!

因为的确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们曾经或者正在这样做着……

1. 让孩子觉得没了自己什么都不行

【例句示范】

“要不是我和你爸 你今天能过得那么舒服吗”

“看你这样子 就知道你高考肯定考不上”

2. 经常 拿 比他 “厉害”的人 刺激他

【例句示范】

“你小学同学小王啊 每个月有四千块钱工资呢 你看你一个月才有多少?”

“你看隔壁小李 到现在有让父母 *** 心过吗?”

3. 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

【例句示范】

“砸锅卖铁 吃糠咽菜我们也要供你出国”

“我这病啊 还不是为你 *** 心累出来的”

4. 保持威严 说话口气决不能和蔼

【例句示范】

“怎么生了你这么个蠢东西”

“你以为你现在在跟谁说话呢”

5. 决定和掌控孩子的一切

【例句示范】

“我看你的手机还不是为了你好”

“以后你就考公务员 这事就这么定了”

6. 学会迁怒和自我排解的本事

【例句示范】

“嫌不好吃就别吃 你爱吃什么自己做”

“我在单位上班辛辛苦苦 回来你还不让我顺心

7. 以谦虚的名义当众出孩子的丑

【例句示范】

“哪有你家孩子棒? 我家那个每次考试都是倒数”

“她啊 什么都比不上她姐姐”

8. 以抱孙子为终身追求和理想

【例句示范】

“你都二十好几了 什么时候才打算生啊”

“隔壁李阿姨儿子都第二胎了 我都没脸见她了

9. 给予无穷的压力推动孩子前行

【例句示范】

“我和你妈就你这一个儿子 以后不靠你靠谁呀”

“你现在不找份工作以后我跟你妈吃什么”

10. 经常强调自己是最懂他的人

【例句示范】

“我是你妈 我不懂你谁懂你?”

“你有几根毛 我还不知道吗?”

11. 以个人喜好干涉他的爱情

【例句示范】

“别找那些外省妹 我跟你妈听不懂她说话”

“你看看她 满脸脂粉 能是正当女孩么?”

12. 坚持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

【例句示范】

“胡说八道 我抽了半辈子烟了也不见我怎么样”

“你懂个屁 鱼啊一定要清蒸才好吃”

如果你掌握了以上7条,就基本上可以毁掉自己的孩子了!!!

1.晚睡晚起,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大人的行为特别容易影响孩子,大人晚睡,小孩也会晚睡,充足的睡眠对宝宝的成长尤为重要, 睡眠比较好的婴儿智商和身高发育是比较好的。 研究证明,生长激素70%左右都是夜间深睡眠的时候分泌的。睡眠对情绪状态也有很大的影响,小婴儿也好,大孩子也好,如果缺乏睡眠或睡眠质量不高,会有易怒、烦燥、行为障碍、记忆力减退、活动能力降低等情况,还容易发生意外伤害。所以说良好的睡眠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段时间我和小粽子爸爸总是喜欢看电视很晚,小粽子也总是在我们睡觉之后才会睡觉,夜里还总是醒,之后我们大人调整作息时间,一到睡觉时间就会告诉宝宝,该睡觉了,把灯关起来,这样一段时间后,宝宝终于可以安稳的睡觉了!

2.过度表扬或者批评,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

当然过度批评也是不对的,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家长应该做的是不是一味的指责孩子,而是当孩子犯错误时,指出孩子错误的地方,帮助其汲取教训,改正缺点!

记得小时候,父母总是会说我们这个不如别人,那个不如别人,我和弟弟就会变得特别自卑,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尊心特别脆弱,那种感觉特别不好,所以我发誓,我自己的孩子,我绝不去随意批评!

3.要什么给什么,一切来的太容易,会使孩子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好的东西是要自己通过努力争取的! 很多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很是宠溺,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就算是要天上的月亮都摘下来!可这真的是爱孩子吗?这其实是害孩子呀,孩子只会觉得这个世界都是他的,不懂得珍惜金钱的来之不易,一味只会索取,不懂得付出!

最近新闻中,15岁的孩子对父母上演全武行,拳打脚踢,就因为他妈妈没有钱给他买 游戏 机,30多岁的男子跳楼自杀,就因为他的父母没给他钱买手机,一个名牌的大学毕业生杀死了自己亲生母亲,还能用像没事人一样出去玩,就是因为母亲没有满足他购买电脑玩 游戏 的要求……

所以说这些坏习惯千万要不得,不仅伤害孩子的身心 健康 ,也会伤害自己的身心 健康 !

好的行为,对孩子产生好的影响。坏的行为对孩子产生坏的行为。

所以现在才有了一句话: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抱怨,发脾气,夫妻之间吵架,冷漠,怨恨,等等一些负能量都会不同程度地毁掉孩子。

我见过太多不幸的人,都离不开坏的原生家庭。

夫妻恩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孩子真的是一项长远的、昂贵的投资。你想你的孩子好,你就做一个正能量的父母。

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

这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父母对孩子说的话、提的要求也都会不一样。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其一,宝宝,不可以

0至三岁的孩子,前几个月孩子睡觉时间多,到了三个月后就喜欢观察他周围的一切了。特别是会爬后,父母这也不让拿,那也不让尝试,说“宝宝,不可以!宝宝,危险!宝宝,这太脏了!这孩子这么小就这么调皮捣蛋”等等,孩子 探索 兴趣就是这样一步步被父母封存起来。

其二,你就知道哭,有什么好哭的

很多父母只愿意接受孩子快乐情绪,不愿意接纳他们的负面情绪,孩子坏情绪排解不出来,长此以往对孩子成长不利。比如:孩子哭闹、发脾气、使小性子等。要么哄一下,哄不住就用吼的,骂孩子甚至打孩子。会说“你就知道哭,这有什么好哭的!没出息!你能不能别哭了”等等。

其三,你看谁家的孩子怎么的啦……

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很少拿孩子的长处与人比较,基本上是拿短处比,老是打击自家的孩子,说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须不知在孩子的内心他也会拿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比较。所以父母说得多了,在孩子面前失去说服力,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叛逆,越来越难管教。

其四,很少赞赏鼓励自己的孩子,老是泼孩子冷水,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有的父母每天对孩子说的话都是满满的负能量,抱怨孩子,抱怨生活,“就是为了你,要不我不会这么辛苦,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不体谅我……”孩子表现好的地方向父母述说,也会泼孩子一瓶冷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你离优秀还差的远呢……”孩子听这种话多了,每天也是满满负能量,碰到困难就喜欢抱怨。

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话也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主要是父母平时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孩子都被你打击得自卑有懦弱了才发现问题。

家长的哪些行为正在毁掉一个孩子?

在如今 社会 当中的孩子们,除了享受就是幸福,他们每天都在享受着父母和全家人的疼爱,并且还会经常隔三差五地,收到来自于家人的“礼物”。有一些“礼物”,实际上正是在慢慢地毁掉孩子,可是有一些父母们却偏偏不重视,等到把孩子慢慢地毁掉的时候,才知道后悔和自责。

闺蜜小美,是一个温柔善良又体贴的好女人,我在和小美一起相处的期间,曾经一度幻想着,总觉得作为小美的孩子,肯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孩子。有着像小美这样温柔体贴的母亲保护着,平时的生活肯定特别享福。当小美结婚并且如愿地怀孕之后,我还经常惆怅小美,常常对小美说“能投胎到你的名下做宝宝,可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件事情”,每一次小美也只是安静地笑了笑。

可是当宝宝真正出生的时候,涉及到教育问题的时候,我却认为小美并不是真正的爱孩子。她对孩子过度的温柔和宠爱,实际上是把孩子一点点地毁掉,在这方面,曾经多次提点过小美,但是小美却总是说“你没有孩子,不懂”会回驳。虽然我没有小孩,但是作为一个局外人,却能够把事情看得真真的,像是小美完全是当局者迷了。

有一次约小美去逛街,小美不放心把孩子放在家里面,所以出门的时候还带着一个“小魔王”。小美的宝宝那时候已经4岁半了,我认为4岁半的孩子,已经有着一定的是非对错的认知了,可是小美的孩子,却像是没有长开的“叶子”一样,看起来不仅仅不懂事,就连性子也生得弱小,明明是男孩子却生出了一个女孩子的娇弱个性。在途径游乐场的时候,想让小侄子去体验一下“小男子汉”的炫酷。

可是小美的孩子却异常胆小,去哪里都要妈妈陪着,而小美也处处谦让着,在游乐场里玩的时候,也只缠着小美一起玩儿,根本就“不敢”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就连坐旋转木马的时候,都要小美陪着一起,如果小美不肯的话就会大声哭闹。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完全感受不到孩子胆小和内向的性格,可以说小侄子这种性格,是专门针对妈妈的无理取闹和撒泼、耍赖。

有时候会唠叨小美几句,觉得小美对孩子的这种保护和宠爱,会逐渐地毁掉孩子,因为孩子在外界连“话都不敢说”,马上孩子也要上中班了,这样的性格怎么能不受学校其他小朋友欺负呢?将来在学习方面即使再好的成绩,也因为内向的性格被耽误。可是小美总是说“孩子是上天赐予的她的“礼物”,她也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回馈”。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没有错,但是有些“礼物”是会慢慢地毁掉孩子,家长不管如何疼爱都要及时停止,父母千万不要不把它们放在心上。

一、哪种“礼物”是在慢慢毁掉孩子

1、舍不得让孩子“吃苦”

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长的时候,根本就舍不得让孩子“吃苦”,闺蜜小美就是这样的宠爱型父母,他对小侄子的事情几乎都是亲力亲为,就连刷牙洗脸这样的小事,都要亲力亲为地完成。这样的娇惯,让侄子到如今都不会自己刷牙洗脸,平时吃饭也是要一口一口地哄着吃。

对于这个问题,小美曾经在开家长会的时候,也被点名批评过。当小美真正想要去培养孩子独立的时候,却发现极其困难。如果小美不给孩子洗脸刷牙的话,侄子也不会自己去动手,同样小美不喂侄子吃饭的时候,侄子也僵持着饿肚子不吃饭。当孩子叫唤饿肚子的时候,小美又不忍心饿着孩子,一次次地打破底线。

2、实现孩子各种“愿望”

小美不仅对孩子的事情亲力亲为,在孩子的各种“愿望”上都会极力满足。记得侄子在4岁的时候想要iPad,小美竟还满足了。她满足的理由是“孩子用iPad可以培养画画能力”,其实,培养画画能力,可以带孩子去参加一些兴趣班。给予孩子电子产品的接触,不仅会让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的世界里,还会在无形当中损伤孩子的视力。

3、对孩子无条件“顺从”

小美就是因为一次次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到如今如果孩子有一件事不满足的话,就会在家里面各种撒泼打滚。别看小美的孩子,在外边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在家里面可是称霸王的“老虎”,对自己的家人完全不知道尊敬和满足。其实造成如今的局面,和小美认为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有关系,这些“礼物”看上去是爱孩子的表现,实际上在慢慢地毁掉孩子。

如果孩子连简单的独立、尊重家人,和满足的心态都没有,将来在学习和独立生存的时候,就会像刚孵出的小鸡一样柔弱。这些柔弱,在家里面或者有家人的理解和谦让,但是一旦步入学校和 社会 之后,孩子的软弱只会被他人欺负和淘汰。所以,父母如果对孩子有以上三种“礼物”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停止,千万不要等到孩子受伤的时候才知道后悔。

二、如何阻止这些“礼物”靠近孩子

1、“狠心”培养孩子独立

想要阻止以上几种“礼物”靠近孩子,妈妈一定要“狠心”地做到培养孩子独立。从小就要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的规定。

2、无理的“愿望”要无视

当孩子提出“无理愿望”的时候,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撒娇卖萌从而妥协。一次的满足,只会让孩子滋生更多的愿望,父母也将陷入永无止境的满足中。

3、多带孩子参与其他小朋友的 游戏

父母平时要多带孩子,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让孩子主动参与其他小朋友的 游戏 当中。让孩子在拥有童趣生活的同时,还能培养更多人际关系的相处。

总结:爱孩子就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培养,而不是迁就和溺爱,父母在这方面千万不要“当局者迷”,做一对明白型的父母至关重要。最后,也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成为爸妈和祖国的骄傲。

我们看到太多的问题孩子,但我依然不认为是孩子的错,问题的源头不在孩子,在父母。

孩子咿呀学习的开始,就是在从身边父母的言行举止,开始学习,这是生存本能。而父母把自己的本能,直接倒给了孩子,但是 社会 中人的本能,往往是需要去克制,去修炼,去对抗的。

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有了态度后,在解决家庭教育中孩子的问题时,家长也就自然而然的练出了智慧,生活在智慧家庭中,孩子的成长就有了无限的可能。

家长是孩子的镜子,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你就努力去做就好了!所以家长不想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就要约束自己!

通常骂人脏话、脾气暴躁、玩手机、玩 游戏 、贪小便宜等生活中的常见细节问题比较容易让孩子效仿。

所以生活中为人处事、礼节规矩,生活习惯都要认真养成好的习惯,给孩子做榜样,每天传输正能量,不抱怨,开朗乐观点!

考虑了家庭环境,也要考虑孩子所处的社交环境,学校同学、玩伴,玩伴好友通常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所以让孩子教正能量的朋友,不要接触不良嗜好的人也是重点!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1

鲜花的美丽,是因为它得到了大地的爱;小树的茁壮,是因为它得到了大地的爱;而我们的健康成长,是因为每天得到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爱。

俗话说:父爱如山,母爱是海。可我却不认为,但通过老师给我们观看了《让生命充满爱》之后,我觉得父母的爱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

《让生命充满爱》这短短的十几分钟的短片,却使上万人都流泪了,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从小到大都是父母无微不至关心地我们,每一顿饭,都是父母精心为我们做的,每一件衣服,都是通过他们精心的付出而得到的,可我们却只知道接受,不懂得回报,我惭愧自己回报得少之又少。父母每天都早出晚归,夜以继日地工作,为的就是让我们有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可我们却觉得这是他们应该做的,而把他们当奴隶一样使唤。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而不是我们的奴隶啊!他们每天那么辛苦地为我们奔忙,甚至还要被我们当奴隶地使唤,他们何曾有过怨言,我们却连一句问候的话语也没说过。当看到教授引领大家一起喊:爸,妈,我爱你们的时候,许多人都流泪了,此时此刻,我的眼眶也在滚动着泪珠,心里酸酸的。我终于明白父母为什么要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爱护我们,原来他们的爱是无私的,是只知道奉献而不求回报的。

通过这个短片,我懂得了我们要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好好地报答他们,不要让自己留下任何的遗憾。父母那么关心我们,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以最优异的成绩回报他们。

《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2

“台上”说者慷慨激昂,“台下”听众渐渐心情澎湃。曾几时,我和学生被真情所感动,泪流满面的学生,任凭泪水在我脸上肆意流淌,真可谓是现场版的《爱的教育》。

“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这三大主题,将爱诠释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拥抱身边的父母的几分钟里,画面里那震撼人心的一幕,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生命中有多少分钟呢?在我们自认为开始懂事之后,却很少甚至从未用过一个几分钟的时间来拥抱过我们的父母,从未向他们表达过“我爱你,我爱你们!”也许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可是我们都要扪心自问,我们回报过父母什么?我们宁可把更多的时间浪费在玩电脑游戏上;浪费在和朋友煲一个无关痛痒的电话粥上;浪费在收看没完没了的肥皂剧上……却看不见父母日渐斑白的双鬓;看不见他们那双被生活打磨得粗糙不堪的手;看不见他们爬满岁月痕迹的脸颊;看不见他们想和我们聊聊天的欲言又止的渴望;看不见他们独自坐在房间里的叹息……纵然许许多多的看不见已经被我们发现了,可我们却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我们的这种漠然无疑不是一种爱的漠然!

80分钟的演讲,给了我太多的触动。虽然思绪有点乱,但我知道我应该以此时为基点,重新开始人生的旅程,感受生活的美,关爱周围的人,要孝敬为我 *** 了一辈子心的父母。等到我两鬓斑白时,生命不再有遗憾和后悔。

在我看来,《让生命充满爱》不单单是一场演讲,更是一场爱的冼礼啊!在我与学生满脸的泪水中,我看到了最美丽的生命之花在纵情怒放,香味扑鼻,鲜艳夺目!

《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3

俗话说:“儿行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是啊!当今的现代社会有多少孩子在父母下班时给他们倒杯水;有多少孩子在父母用凉水洗菜时对他们说声“您辛苦了”;又有多少孩子在父母洗衣服手都搓疼时说声“谢谢您”。

听孙老师讲了这样件故事:有天,她看到了对母子走在路上,看见母亲给儿子买了个阿尔卑斯糖。儿子非常高兴,可就在剥皮时,那块糖不小心就掉在地下了。儿子没有仍在垃圾桶里,也没有放在自己的嘴里,而是放到了妈妈的嘴里。妈妈吃了下去,儿子偷偷地笑了。

我当时惊奇的想:“咦!这个母亲为什么要吃这个掉在地上的垃圾呢?"直到今天我看了《让生命充满爱》这个视频后才明白了,父母为我们牺牲了很多,只要我们开心,父母不管承受多大的痛苦和压力,他们都能为了我们而承受。

小时候,我们的衣食住行和悉心照顾都离不开父母亲。长大后,我们要好好的回报他们。学习,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将来找个好工作,更是为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不仅辅导你的功课,他们还 给你吃的、穿的、喝的……

同学们,不论你们的妈妈是好是坏,你们真正的看过他吗?无论你的爸爸是亿万富翁还 是下岗工人,你们真正的看过他吗?不论怎样,他们都是个爱家庭、爱孩子的无私奉献的爸爸妈妈!

最后,我此时此刻想发自内心、有勇气地大喊声“妈妈,我爱你们!爸爸,你们辛苦了!"

《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4

上星期六下午,我们第二实验小学全体师生和家长在学校 *** 场上,聆听了由邹越老师带来的《让生命充满爱》大型演讲。我和妈妈听了后,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二个小时中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让我学会了感恩。感恩老师。如果说父母是我们第一位恩人的话,老师就是我们的第二位恩人。

他们无私地将全部精力放在我们身上,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以前总是抱怨老师留的作业太多,抱怨老师对我们太严格了,我现在才知道老师夜以继日地批改我们的作业是多么辛苦,如果改一个学生的作业要5分钟,那么我们全班57个同学,全部改完要花到将近五个小时,多恐怖啊!我们那点苦跟老师的比起来真是差远了。当我跑上前抱住老师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没有感受到的爱,我心里暗暗发誓:今后我要努力学习,认真做作业,让老师少辛苦一点,不让老师 *** 心!感恩父母。十年前,爸爸妈妈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上,从此,我就成了他们的心肝宝贝。正因为如此,我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爸、妈的关怀,从来没有认为有什么不妥,更没想过为爸妈分担点什么。邹老师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深深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是多么地无私。

生活中,妈妈经常鼓励我,让我慢慢学会自信;爸爸有时会批评我,让我从失败中学会比成功更重要的东西。三分钟里,我看到了妈妈的微笑,也看到了妈妈头上的点点白发,这里有多少是为我 *** 心长出来的啊!爸爸、妈妈相信我,我爱你们!我长大以后一定会回报父母,做一个有用的人!让我们一起来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吧!让生命充满爱,充满感恩!

《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5

爱是什么?爱在哪里?爱是老师讲课扬抑顿挫的声音,在学校的每个角落;爱是清洁工拿扫把的身影,遍布于每个大街小巷;爱是妈妈做的热乎乎的饭菜的香味,飘散在家里的每个角落……爱,就是那么平凡,那么无声,那么朴实无华。今天下午,老师让我们看了一段《让生命充满爱》的视频,虽然不长,却让我深有感触。

萦绕脑海的一段视频:在经济落后的一个小山村,在一个漆黑的夜,一位老师含泪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悲痛的离开。清晨,当孩子们看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后,哭喊着一路追过去:“老师,回来!老师,回来!”追上老师的孩子,用哭声凝住了老师的脚步。从此这位老师用自己的一生付出自己的这份感动,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还在上课。

没有比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更让人觉得伟大!没有比这样的爱更让人觉得深沉、博大!

泪眼朦胧之中,我看到了我的老师:每天的早读,神采奕奕的和我们一起朗诵;课堂上扬抑顿挫的声音、梆梆地激情书写;放学后,一边看着我们扫地,一边改作业……在我们身边的老师也有深沉、博大的爱,也有用生命守护的爱,只是懵懂的我们未能理解这爱。这爱表现的如此普通,如此无声,以致让身处爱之中的我们毫无知觉,毫无感动。

让我们去发现我们身边那些平凡、无声的爱,让我们怀着感恩对待每一份爱吧!

《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6

俗话说:“儿行一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是啊!当今的现代社会有多少孩子在父母下班时给他们倒杯水;有多少孩子在父母用凉水洗菜时对他们说一声“您辛苦了”;又有多少孩子在父母洗衣服手都搓疼时说一声“谢谢您”。

听孙老师讲了这样一件故事:有一天,她看到了一对母子走在路上,看见母亲给儿子买了一个阿尔卑斯糖。儿子非常高兴,可就在剥皮时,那块糖一不小心就掉在地下了。儿子没有仍在垃圾桶里,也没有放在自己的嘴里,而是放到了妈妈的嘴里。妈妈吃了下去,儿子偷偷地笑了。

我当时惊奇的想:“咦!这个母亲为什么要吃这个掉在地上的垃圾呢?"直到今天我看了《让生命充满爱》这个视频后才明白了,父母为我们牺牲了很多,只要我们开心,父母不管承受多大的痛苦和压力,他们都能为了我们而承受。

小时候,我们的衣食住行和悉心照顾都离不开父母亲。长大后,我们要好好的回报他们。学习,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将来找一个好工作,更是为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不仅辅导你的功课,他们还给你吃的、穿的、喝的……

同学们,不论你们的妈妈是好是坏,你们真正的看过他吗?无论你的爸爸是亿万富翁还是下岗工人,你们真正的看过他吗?不论怎样,他们都是一个爱家庭、爱孩子的无私奉献的爸爸妈妈!

最后,我此时此刻想发自内心、有勇气地大喊一声“妈妈,我爱你们!爸爸,你们辛苦了!"

《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7

今天,我们全班看了《让生命充满爱》,我们全班哭了。这部视频讲述了四点: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

爱祖国讲述了:非洲一个国家的一名运动员,来中国参加马拉松比赛,由于其他国家的鄙视,一位非洲运动员说:“你一定要拿第一名。”运动员说:" 放心吧,我会的.,” *** 声一响,非洲的运动员就跑在了前面,忽然,他眼前一黑倒了下来,地上的石子把他的腿划破了。护士来到他身边,他说你们走开,我爱我的祖国,站起来继续往前跑。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摔到。一点、两点;他终于到达了终点。他说:“我到终点了,我终于到终点了。”

爱老师讲述了:有一个从上海到山里给孩子们上课的李老师,他非常爱他的学生。有一次他想他的家乡了,在黑板上写了:同学们,再见。几个大字,整好了行李走了,孩子到学校一看:赶快追上那位老师说:“老师你留下吧,给我们讲课吧。”老师说好:“好”。到了学校孩子们高声说:“老师好。”老师再给同学们上的是最后一堂课,那就是让生命充满爱。

爱父母讲述了: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女孩,她走在大街上又冷又饿,面点的老板给了她一碗面,她狼吞虎咽的吃了,吃饱了,小女孩对老板说:“你真是我大恩人。”面点老板说:“我真不该给你这一碗面。”小女孩回到了家,看到母亲晕倒了。

爱自己讲述了: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成为祖国的栋梁。

我一定要爱自己的祖国,爱老师,让老师开心。爱父母,让父母为我们少 *** 心。爱自己,要好好学习。让生命充满爱。

《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8

今日,教师带我们去看了《让生命充满爱》的视频,让我受益匪浅。

这场演讲,留给我许多感慨。此刻的人们忽略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许多人只认钱不认人。此刻的家庭教育,大多十分注重知识教育的培养,而少谈甚至不谈友爱礼让和协作精神,缺乏爱心培养和情感教育。智商是高了,可情商却几乎没有。

“你热爱祖国吗?”我们嘴上都说爱,却没有太多行动,一个黑人男孩在奥林匹克马拉松赛场上摔倒流血又爬起来坚持走到终点的例子深深打动我们的心,我们深深自责反思,有的大学生连国歌的歌词都记不清楚,这是不是该扪心自问?

“你爱你的教师吗?”“爱——”可是心里却想的相反,有时候学生会说教师的不好,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教师身上的伟大。脸上嬉皮笑脸的表情告诉别人好像说:才怪呢!教师为教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我们能说不爱吗?

“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你给父母洗过手吗?”很多学生必须会说不明白,没有,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如此的多,而我们却这样不关心他们!我们不能说不能和父母沟通,说他们什么都不懂,父母为了我们上学的开支,用血汗把钱挣来,给我们去上学,去消费,我们学了一点点知识就去不看不起他们,这多让父母寒心呀!

教师,您辛苦了,我爱您。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我必须要好好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9

这个星期五下午第二节课,我们整个五年级一起去阶梯教室时观看了让生命充满爱这场演说。

看了这场演说,我发现了平常做得不足的地方。如当国歌响起时,我依然是规规矩矩的坐在那儿,而当这时,我应该是立正站好,敬少先队队礼,这一点我就做得不足,还发现了一点,那就是我不尊重老人,不尊重父母。在公交车上,看见老人,我应该站起来给他们让位,可我却没有这样做。在家里,我经常与父母吵架,对他们大喊大叫,这点我做的不对,可是我以前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对,现在我认识到了,我就一定要下决心改正它。

看了这场演说,我不仅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还感受到了一些东西。我感受到了祖国母亲是以怎样的辛苦哺育着全国各族人民。还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对我的付出,对我的奉献。我还感受到了老师的辛苦,老师的无私奉献,老师身上那种全心全意奉献,用最好的课堂来给予我们知识的精神。

我不仅仅感受到了这些,还找到了一些事物。我找到了我对祖国的爱,找到了我对父母的爱,找到了我对老师的爱,找到了我对自己的爱。对祖国的爱,那是一种自豪和骄傲,对父母的爱,那是一种孩子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那是一种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对自己的爱,那是对自己的呵护。

人人身上都有爱,爱的价值在于你付出了多少,你奉献了多少,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整个人生都充满爱!

《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10

今天在学校看了视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几个故事。

第一个,一个女孩和妈妈吵闹后离家出走,在饥寒交迫中,这个女孩接受了一个老板送给她的苗条,她跪在老板面前说他比妈妈好多了,接受感谢的老板反而生气,并且说不应该给她面条,这时候女孩才明白,自己对母亲做了多么过分的事情。女孩飞快跑回家,发现母亲已经晕倒在床上。为了这样一点小事,不至于离家出走,要好好和父母沟通。

视频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由于很多时候我们不好意思而失去了孝敬父母的机会,其实这很真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爱都不好意表达,比如我们机会很少有人会对父母说这样的话:“爸爸,您辛苦了!”、“妈妈,我爱你!”……或许我们会在许多平常的小事中感到父母对我们的爱,但是从来没对他们说过谢谢。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能常常惹得父母生气,想对他们道歉,可是心理又有很多不好意思和不愿意,可是这个视频让我这种歉意更深了。

还有另一个故事,讲的是08年的汶川地震,在救援过程中,发现一个被父母用血肉之躯抬起一线生机的女孩,而她的父母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父母对孩子的还何曾保留过半分,可是反过来,孩子又能对父母付出多少?

我们没有多少机会父母付出什么,但是在日常的小事情上,我们却可以尽量表达对他们的体贴,多他们表达爱意和感恩,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不是就我们最好的孝顺吗?

《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11

昨天看了邹越的最令人感动的演讲——《让生命充满爱》,不禁感慨万千:投身于快节奏生活的我们,智商高了,情商却低了。

敲响那一排排铜制,浑厚而清凉的的左音右韵由远而近,穿越五千年的悠悠岁月和沧桑,这是从历史深处发出的叹息,叹息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舍弃本民族的精髓,这舍本逐末的行为实在可笑!

并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代表爱,只有玫瑰做到了;

并不是所有的山峰都象征着伟大,只有珠穆朗玛做到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被人比作父亲,母亲,只有站在三尺讲台上,这些光荣的人民教师做到了!

他们是普通人,是最平凡的人,可他们却拥有一棵金子般闪闪发光的心,求学之路上,他们是默默付出的引路人!

在边远的山区,富翁们看都不屑去看,是他们顶着烈日,穿梭于山岭间,只为了孩子们能走出大山的束缚,拥有辉煌的未来,于是,他们便用自己的青春去换取。

风雨兼程,唯一不边的是他们的一片赤子之心[注: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多少个夜晚躲在被窝里啜泣,埋怨为何没有人理解自己,为自己着想,殊不知,这人就在自己的身边从未走远!

他们是这世上为你付出生命换你一生平安也在所不惜的人,他们是爱你一辈子却不图回报的人,人生之路上,有了他们,你怎么会孤独、寂寞?

为父母洗一次脚,听上去很简单,可真正去做了的又有几人?父母不是不需要我们去爱、去呵护,而是他们在等,等我们亲口说出来!

丢了的自己

记得找回来

《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12

一个小女孩因考试不好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她走在大街上,又冷又饿,浑身没有力气。她来到一个餐馆里,老板见了给了他一碗面条说:“孩子,饿了吧!吃完面条回家吧!”那孩子狼吞虎咽地吃完面条,扑通一声,给老板跪下了,说:“老板,你是我的恩人哪,你比我妈妈强多了……”

老师讲得很生动,故事很令人感动,许多同学都哭了,可我只是鼻子酸了几次,有几次眼泪在眼睛里就是掉不下来。我妈妈坐在我身边,她是一直流着眼泪看完片的。我看着妈妈的脸,也许妈妈是真的伤心了,伤心我的不懂事,我不该伤妈妈的心。有一次,我曾说过:“妈妈你老了,不中用了。”妈妈生气了一个晚上不理我。此刻,我是多么惭愧。外婆去世得早,妈常说:“有妈的感受真好!”她把更多的爱给了我,而我……

生活中妈妈给我买好吃的,爸爸给我买好玩的。在我成长的路上,虽然有爸爸的批评,但也有妈妈的鼓励;有爸爸的理解,也有妈妈的讲解。曾几回半夜发烧,爸爸背着我往医院跑;曾几回让妈妈来来回回送我忘了拿的课本;曾几回妈妈为了我的病求医生;曾几回天气骤冷妈妈送来衣服。爸爸不断地改着菜谱,他想让我多吃一点……是因为爸爸妈妈的这些爱,让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起来。他们没有怨言,默黙地为我做着一切,可我对着爸爸妈妈说谢谢又有几回呢?我想了好多,反思了许多,决定要认认真真地听课,不要给老师添麻烦,老师教我们不容易;在家里我要帮家里做些家务事,父母上班也不容易。

我以后也要学会爱父母爱老师更爱祖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争取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就象片中的老师说的一样:爱自己才会懂得爱别人,爱别人才会懂得爱自己!只要每个人心中充满爱,那么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13

围绕“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自强自立”的主线,我们一起观看了邹越教授的演讲录像《让生命充满爱》,台上说者慷慨激昂,台下听众渐渐心情澎湃。

这堂演讲会的成功之处是摆脱了简单苍白的说教,而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人细节,丝丝入扣,情理交融,引人入胜,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顿悟,然后又被深深感动。演讲过程当中穿插的几个真情互动环节,更是画龙点睛之笔,现场听众纷纷热情响应,真情流露,场景感人,这场关于爱的教育可以说非常成功。

这场演讲,留给我许多感慨。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快了,快得没时间讲究慢节奏的精神生活。物质追求的太多太广,往往忽略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许多人精神空虚而不自知,只认钱不认人。现在的家庭教育,大多十分注重知识教育和孩子竞争意识的培养,而少谈甚至不谈友爱礼让和协作精神,缺乏爱心培养和情感教育。智商是高了,可情商却低得可怜。

邹越教授讲述了一个黑人运动员用生命的代价,赢得了全世界人对他的民族、他的国家的尊重。并用实际行动告知孩子:在6国歌响起、国旗升起时应该站起来注视国旗。让孩子用行动去感受--爱祖国。

今天的演讲提醒了我,一个懂得关心自已的祖国、热爱自已的祖国的孩子,才会是个胸怀大志,有抱负有志气的孩子。确实是,当今社会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上的差距、常规技术上的差距已越来越小,差距最大最可怕的是人的的精神。

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中华之崛起靠的是什么,是精神,所以对小孩的教育,智力能力固然重要,但还有比这更重要的是如何帮他们竖立起这样的精神。

《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14

在一个难得的日子里——星期三,著名演讲家王言雄在我们学校开展了一场大型演讲会议,题目是《让生命充满爱》。这次演讲非常感人肺腑,让许许多多的家长和孩子以及老师流下了无数滴的泪水,这些孩子当中包括我一人。现在就来听听当时满脸泪水的我,心里是怎样想的。

当教授讲到有个小女孩失去了妈一一妈,天天在院子里数星星时,我是这样想的:“我要是哪一天也失去了妈一一妈,那该多么痛苦多么伤心啊!所以我就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让妈一一妈少费点心思,少生气,多高兴一点,怎样才能做到这几点呢?我想:听妈一一妈的话、多帮妈一一妈做家务,这样妈一一妈一定会对我加深的印象的,要是有善心的孩子一定会这么做的!

还 有一个问题是我想说的,教授到武汉市一个伟大的爸爸跟小女孩捐头皮时,我也很惊奇——平时爸爸恶狠狠的说话,而且脾气也不好,怎么到了这种时候比谁都着急,而且不顾一切的把自己的头皮捐给了自己的孩子?”哦!“原来我知道了!爸爸本身性格都有点暴躁的,所以说话时喜欢大吼大叫,其实到了关键时候他的心就软一了,所以每次也不要和他在家吵架,要耐心说服他。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以后长大了要挣大钱好好养活爸爸妈一一妈,而不是依靠爸爸妈一一妈。因为随着年龄我们也有自己的能力,能够自己独立去创造奇迹了。而且这次演讲让我受益无穷,得到了启发,学会了感恩。感谢老天,给我们这么重要的机会。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我们的孩子》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1

作为一个育龄四年半的新手妈妈,这几年也看了不少的育儿书,发现大部分育儿书籍都有一个好的共性,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当初成长中的缺憾,进而在自己的养育过程中,尽量去避免产生重复的缺憾,给孩子一个美好幸福的童年。

《我们的孩子》是拥有着45年临床经验的儿童精神科医生佐佐木正美先生的全新力作,他将看见、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全然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作为重中之重来阐述。

全书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的孩子:看见,倾听与改变”。

0—12岁是养育孩子的关键时期,教育就和建筑一样,这个阶段是最重要的打地基阶段,孩童时代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基本上全部在这个时期。童年时期孩子的成长将会影响将来一生的性格。

在我们曾经的孩童时代,最大的期望就是父母能够听见我们的想法,哪怕想法很幼稚很不成熟,但是大部分父母都很难放下身段,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更别说能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小时候的我们在父母那里总是不被理解的,大人们总是希望还能按照他们的想法和要求来成长。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长期的得不到理解和回应,长大后总是会暗暗想着,等我们养育子女的时候一定要改变。

等到自己做了父母,才发现孩子在我们面前其实天生属于弱者,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按照大人自己的意愿来帮助他们决定一些事情或者说要求孩子做到一些事情,这种时候父母和孩子其实不是一种平等的姿态。孩子的要求和述求不被听见和理解,似乎又在重复着我们当初成长的轨迹。佐佐木正美认为,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能够看见孩子行为,要能够听孩子行为背后内心的述求,最后才是改变。改变自己的姿态,改变自己的行为。

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孩子乖巧听话,但其实每个宝宝性格都不同,他们的成长轨迹也不同,但是相同的就是孩子的成长是有它自己的过程的,我们父母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维护孩子们的童心,给孩子们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们的童真尽可能的保持的长一些。这个阶段,能看见孩子们的行为,能听懂孩子内心的述求,能平等的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才是我们做父母所需要努力的地方。

第二部分:正念养育

等孩子们跨过童年时期,进入青春成长期,这个时候孩子们开始接触的更多,也是自身习惯和观点培养的重要阶段。他们开始更多的和这个社会接触,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这个时期,其实父母的陪伴反而退居二线,孩子们开始勇敢的探索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也会有着自己的优缺点。

父母们在旁边更多的应该是用引导孩子们树立一些正确的观点,放手让他们勇敢的去探索,孩子的优点我们需要用放大镜去看,而孩子的缺点我们要不动声色的去引导。

第三部分:给孩子一个好的原生家庭,青春期养育

我们现在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都是深远的,甚至会伴随一生。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的孩子,成年后性格会更稳定,更能温和的去爱这个世界。

作为父母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尽力给孩子完整的爱,而不是某一方缺席的爱,家庭的氛围和对彼此,对孩子的爱意才是孩子肆意成长的充足的养料。我很喜欢佐佐木正美老师在书里提出的一些观点,好像自己成长中的缺憾,我现在发现了并且很努力的去改正了,那么在自己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成长的缺憾也是一种弥补。

养育孩子并不仅仅是关心衣食住行,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内心的沟通,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满满的爱意,像呵护一朵花儿一样去呵护着孩子的成长,同时也能滋养着自己的内心,这也是养育孩子的需求和意趣所在。

从现在开始,去认真的看见,倾听和改变,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2

寒门再难出贵子吗?来看看美国版的故事。这书用全美各地五组孩子真实的故事描绘了这样一种阶级差异:

中上层家庭的孩子:

有计划地被生下来——出生起就住高档社区,邻居都是友好可信的高知——父亲赚钱,母亲全职在家陪读书、培养兴趣爱好——上好的初中高中,同学们刻苦努力,激烈竞争,父母参与学习、锻炼、社交等重要活动——申请上好大学,父母提供机会体验不同职业——大学毕业。

穷人家庭的孩子:

未婚或无计划地被生下来——出生起就住集贫穷、冷漠等为一体的社区,邻居都是朝不保夕的穷人——父亲坐牢或失踪,母亲无法或不想管,有些孩子还要照顾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学校也是脏乱差,大多数学生不是打架闹事就是无所事事——高中退学或毕业从事低收入工作。

家庭、父母、学校、社区各有其责任,但所有的原因分析起来都会回到或与“家庭”相关。如果出生在穷人的家庭,面临的就是人生路上种种机会不平等,而个人努力在改变命运上的作用正在迅速衰减。

除了高考,我们中国的孩子的机会不平等是哪种程度?希望在它成为下一个“无可挽回的生育率”问题之前,有更多的研究和政策出现。寒门难出贵子不只是寒门的悲哀,也关系所有孩子的机会公平,关系增长、民主、道德、稳定等等那些为人们所珍视的东西。

没有人可以置身之外,当有人在庆幸自己的孩子并非出生寒门的时候,有人正在给自己的孩子买一次非洲救济之旅以增加申请大学的资本。快读完的时候,突然想起前两年听到的“打破社区隔离”的提议,尽管它在各种抵制声音中迅速淹没,但如今才看出,它原本应该是一种机会再分配的尝试:没有贫富隔离,大家一起照看教育我们的孩子,像从前一样。

全书的论据以定性为主,同时引用了大量来自其他研究的结论,可以看出美国学者对这类问题的关心。以下是书中一些对为人父母来说有意义的论据:在受过大学教育的美国母亲中,约三分之一选择了做全职母亲。全美境内,4%的孩子主要由他们的祖父母抚养或照看……而这种隔代抚养的模式主要集中在下层社会。

我们绝对是中国特色隔代抚养,母亲的教育程度不同,孩子在认知能力的表现上也存在差异……上述差距早在孩子6岁时就已经存在;即便对儿童早期教育进行投资往往成本不费,但这种投资所产生的实际回报率大约为6%至10%,超过了股票市场的长期回报。

作者引自诺奖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的研究,可别让它成为无节制买买买的理由。不论学生自己的社会背景如何,最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成就的学校因素是学生群体的社会组成。仍是作者引自詹姆斯·赫克曼的研究,所以,孩子的同学,尤其是中学同学是谁,很重要,匮乏的人生通常也是低效的人生。

群众人的主要特征并不是野蛮或落后,而是他的孤立以及缺乏任何正常的社会关系。由于美国社会的阶级隔离越来越森严,成功人士已无从知晓社会的另一半在如何生活,我们自己的孩子对贫困更是毫无感知。隔膜造成了冷漠……我们呢?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3

这两年,关于孩子起跑线的讨论越来越多,反映了大家对社会分层越来越焦虑。对大多数父母来说,无论什么出身,想必都愿把最好的给孩子,当然也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这本耶鲁法学院教授罗伯特。帕特南写的《我们的孩子》一书以访谈的形式比较了美国中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差别,读书过程中,结合自己和平时接触的父母们的教育方式,深感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社会阶层确实已成为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

案例一:克林顿港的切尔西和大卫

切尔西家属于美国的中上层阶级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条件优渥。对于切尔西的母亲来说,养育孩子是她的头等大事,她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学习上从不间断对孩子的督促,每年的生日派对也会为孩子精心准备,而且,她还会在学校里为孩子挺身而出,投身到学校事务中的热心程度远非其他家长所能及。此外,她还鼓励孩子平时做兼职,暑假做暑期工,让他们明白“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孩子们从小就确定了上大学的目标。

大卫出生在下层社会,没有完整的家庭,没受过像样的教育当然也就没有像样的工作,过着焦虑、孤独、毫无希望的生活。

作者提出“这一代人的收入分配可以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机会分配”,“父母的财富对社会流动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笔财富相当于非正式的保险,允许孩子们承担起更多的生活风险,有机会寻求更丰厚的回报。”

案例二本德镇的安德拉和凯拉

安德拉出生于上层阶级家庭,他的父母关心他的成绩,支持他培养兴趣,为了他的就业动用社会关系为他提供指导,成长于这种宽裕的家庭环境,安德拉本人性格也是开朗乐观,对自己的家庭始终感受着异乎寻常的温暖。

凯拉出生在不完整的下层阶级家庭,贫困、流离、无人关心的生活环境也造成她抑郁的性格,甚至认为这个世界充满恶意。

案例三亚特兰大的德斯蒙德、米歇尔和劳伦、伊利亚

这个案例,作者选择的均是黑人家庭,主要是为了控制研究对象受到种族这个变量的影响(美国人做研究确实严谨),通过这个案例作者想看看不同阶级为人父母者的教育模式。

德斯蒙德出生于上层黑人家庭,拥有双亲的关心,他母亲的理念是“父母必须时刻准备着,为子女提供支持,给出建议,传达理智的答案。”

米歇尔和劳伦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她们的母亲凭借自己的奋斗也能为几个儿女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她的教育理念则是“重服从而非自由成长、“抽打”而不是讲道理、关注人身安全而不是语言能力”。

伊利亚成长于新奥尔良和亚特兰大的黑人贫民窟,被父母所抛弃,生活在难以想象的暴力中,成长过程谈不上教养和监护。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一些研究成果,比如婴儿的大脑如要得到健全的发育,就需要成年人耐心和细致的关照。再如父母如果同孩子关系融洽,平时周全呵护自己的子女,那么就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韧性,能够缓冲原本可能会把青少年击倒的压力。还有从孩子七岁开始就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社会交往技巧,比如分工合作和倾听他人谈话、培养他们的社会信任度,未来就可以有效地增加孩子的'社会机遇。

作者也提到了在美国上层阶级家庭更多采用“精心栽培的教育”,上层阶级的父母同他们的子女有着更平等的关系,更愿意同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出于内心愧疚而改正自己的行为;相反,下层阶级的父母则更容易采用体罚的手段来达成管教的目的,动不动就是一顿抽打。

案例四特洛伊中学和圣安娜中学

这一章比较的是美国不同阶层的孩子接受的学校教育。作者提出基于收入差距的居住分隔,已经将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分流到不同的学校。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都特别用心地为孩子挑选最优的学校。由此,作者指出:你的同学是谁?你和哪些人一起上学?这是大问题。

首先,学生如果来自于富裕、高知的家庭,则他们也会把父母作为资源带入所就读的学校。

其次,有钱人家的孩子还能把家长的财富带到学校。(还记得北京某个小学一次兴趣活动,某位小学生的父亲开直升机去学校的事吗?)

再次,同辈压力,特别是同学之间的压力,也是促成优异学业表现的重要推手。

在比较富人家孩子和穷人家孩子大学入学比例后,作者也说了“穷人家的孩子仿佛在脚踝上绑着千斤巨石,越往上走,越步履艰难。”

案例五邻里社区

这一章主要是讲的不同阶级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孩子的影响。美国上层阶级的父母通常都拥有广泛的“弱关系”(在不同的社交圈子里都有非正式熟人),这种广泛的社会网络处处保护着他们的孩子。而底层社会的人们缺乏有用的弱关系,在寻求社会帮助时所能依赖的往往只有家庭和邻居。

有钱人家的孩子能获得更多、也更有价值的非正式指导,这种非正式指导更加剧了穷孩子和富家子之间的见识差距。富家子可以轻而易举地理解通向机会之路的种种制度,而且游刃有余地运用这些制度为他们服务,穷孩子往往就不得其门而入了,因此错过了向上走的机会。

作者在最后从社会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帮助穷孩子迈开双腿,追赶人生路上领先的富家子弟。

读完本书,对作者的很多观点我感同身受。就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我出生于一家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并不富裕,但好在父母勤劳节俭,愿意供子女上学,我和姐姐都顺利取得了高学历(我硕士毕业,姐姐博士毕业),也在二三线城市立足了。有时候我也会想若我出生条件再好点,命运或许也会大不一样吧,不过我知道在父母的能力范围内,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对他们我唯有感激。

通过观察我的同事,我也发现,出生较好的同事们的人生路也几乎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比如出国留学、毕业后安排进一个比较好的单位等。自小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她们早已对规则谙熟于心,利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更容易踩住职场中的上升机会。而出生一般的同事大多都是“埋头拉车型”的,可能干了更多活、承担了更多的任务,却始终在原地徘徊,真的是印证了“穷人家的孩子越往上走越步履艰难”这句话。

尽管“步履艰难”,可我还是想鼓励自己:努力吧,差距也是可以缩小的。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4

帕特南教授出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那个时候,白领和蓝领的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各个阶级之间融合度比较高,没有很明显的阶级分化,机会也相对平等。有钱人家的孩子如果不努力,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穷人家的孩子如果努力上进,就会实现阶级的跃迁。那个时候,在家族聚会中,你会看到教授和蓝领正在谈笑风生;商人和从事服务行业的人言笑晏晏。

后来,随着经济的衰退,阶级分化越来越严重。富裕人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于是他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都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普通人家负担不起昂贵的学费,只能上一般的学校。孩子们从一出生,就被分在了不同的阶级里。一些普通人家的孩子很努力,但他面临的难题要比富裕人家多太多:怎么申请大学,要读哪个专业,面试的时候要怎么做才比较得体。穷人家的孩子想要找到这许许多多问题的解决办法,需要多方打听、做出很多努力;而富人家的孩子,可能早就从父母亲戚那里得到了准确的指导。

好容易大学毕业了,穷人家的孩子又碰到了另外一个严峻的考验:找工作。富裕人家可能早就给孩子安排了不止一个好的实习机会,而穷人家的孩子却要从那些不怎么好的机会里面,去花时间甄别寻找相对来说不那么糟糕的那个。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穷人家的孩子不够努力和优秀,而是因为缺乏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和提升自己的机会。

前几年,有一篇文章很火,叫《寒门再难出贵子》。讲的是几个在同一银行实习的大学同学,因为家庭背景不同,后来的职业生涯也有了很不一样的开篇。家里社会地位高的早已进入保险箱,内定为银行的正式员工;家里经商的早已看破实习规则,因此并不妄想留在银行,而是积极寻求和银行合作的商机;家里条件普通、甚至贫寒的孩子,没有在这次的实习中得到工作或者赚钱的机会。

一个人出生的家庭和阶级,确实影响深远。比如一个很有物理学研究天赋的孩子,如果他的父母人脉很广,那么他会得到很好的培养,甚至以后可能会成为物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如果他的父母只是普通工薪阶级,那么寻找一个能在专业方面指导孩子的人都难,更别说后续的培养了。有时候,不是因为一般人家的孩子不够聪明,实在是父母拥有的资源太有限。即便他们倾尽所有,也不一定能提供给孩子所需要的帮助。

出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等级,必然会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和眼界产生重要影响。很多事情背后隐藏的规则,富裕人家的孩子可能早就听父母说过,所以他会欣然接受着一切,也会知道怎么去顺应这些规则、有哪些地方可以利用这些规则;而普通家庭的父母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这些规则的存在,他们又拿什么去教导孩子呢?富裕人家的孩子可以早先接触到高科技的东西,可以在很小的时候就去家乡以外的地方开阔眼界,这些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所享受不到的。所以,当富裕人家的孩子们讨论伦敦巴黎波士顿的时候,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有在一旁默默倾听和暗自羡慕的份。

随着财富和资源分配的倾斜,贫富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阶级分化也会越来越明显。之前,各个阶级之间隔得是一张网,现在,阶级之间隔的是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来自于不同家庭的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实现阶级跃迁的机会越来越小。

寒门再难出贵子,不一定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因为寒门享受的资源和机会,实在是太少了。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5

《我们的孩子》是讲述美国50年代的孩子的成长经历,以及他现在的变化,富人的孩子越来越好,而穷人的孩子就过的越来越差,即使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美国仍然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教育隔离,想想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之前大家都过得相对于比较平等,寒门也可以出贵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平等的加剧,在这种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也走向美国的这种形式,由平等变为不平等,不平等转向平等需要巨大的推力。

作者以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对各个阶层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这种存在的差距是可以缩小的。

因为继续扩大的社会经济鸿沟,将威胁到美国的经济以及民主、价值观。他们必须做到成功的克服这些挑战,将下一代拉回到机会平等的竞争场域,他们背后的措施是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背后就是有着承诺:我们愿意将自己的资源投放在别人的孩子身上,而这种承诺之所以成立,离不开一种发自美国内心的情感————就是这些孩子,同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孩子。

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个社会,总有一些人,为了这个事业,他们把教育和培养孩子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无论在我们这个家庭里,都是还是邻里社区大家庭中。(罗斯玛丽,她生命中孜孜以求的就是我家厨房上贴的人生箴言:100年之后,无人会在意………你银行户头里还有多少钱,………但我们会因为路过一个孩子生活,而让世界变得更美丽。)

感谢作者为之的努力,对当今社会的我们也可以的受到启迪!坚信教育的巨大作用!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家长的哪些行为容易毁掉孩子?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