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送进庙里出家弟子要钱吗

把孩子送进庙里出家弟子要钱吗,第1张

首先想问楼主这样做的立意,是什么原因你要抛弃自己的孩子?这样做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如果你是因为想要锻炼小孩或者是因为没时间照顾,想要把小孩寄养在寺庙里,那当然要付钱,而如果你只是想抛弃小孩,那你问这些都多余,直接把小孩扔进去自己走人,谁又能找你要钱?

而且,这样做是违法的,抓住了不但要遭到周围人的唾骂,还要坐牢罚款,因为抚养小孩到18岁以及负担九年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的是必须的,楼主难道不知道法律中有一掉罪就叫做遗弃罪吗?

道家寄名弟子封红包一般红包就是要封一个金额比较大一点的红包就行。古时若有小孩身虚体弱,常常生病。又或是有流年不利、年将不好,身犯太岁导致灾厄缠身。所以孩子的父母将孩子的生辰八字写在纸上,与孩子的头发指甲一起装入一个红锦囊中,送至庙观之中,庙观中的庙驻将红锦囊藏于神像后,并给孩子取一法名,象征性的将孩子寄托给庙观,以保平安度过劫难,称之为“寄名”。

寄名只是象征性的,并不是将孩子寄养在庙观中,寄名前有复杂的仪式,焚香祷告、书文祷祝等等。寄名后后庙观会赐予孩子“寄名符”、“寄名锁”、“道衣”等。

符是用布裹着的,随身佩戴。锁则是长命锁,一般为银质,錾科长命富贵、金玉满堂等吉祥语。符与锁一直佩戴,直到安然度过有灾厄的年头便取去,取去也有一系列的仪式,称之为还俗。因为寄名是暂时的出家,只是为了躲避一时的灾厄,待到安全度过灾厄的年头自然就要还俗,也要将藏在神像背后的寄名红锦囊取回。后来习俗慢慢简化,到现在仅仅只是寄名而已,省了一系列仪式。

小儿生得娇贵或算出他命硬,就要把他送到寺院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拜在主持名下作徒弟,由师父给他起个法名,有的小孩也穿僧衣。有钱人家到庙里给子弟寄名仪式是很隆重的,《金瓶梅》第四十四回写得很细。但书中吴道官给官哥起名叫吴应元,还送了一套道服、银项圈和一些符索法物,计有“一道三宝位下的黄线索,一道子孙娘娘面前的紫线索,一幅银项圈,刻着金玉满堂、长命富贵,一道朱书辟邪黄绫符,上写著:太乙司命桃延合康八字……”这几样东西是要长期挂在身上的。《红楼梦》里讲到贾宝玉经常戴著项圈、寄名符,可见明清以来儿童在寺院寄名之风是很流行的。

华北地区儿童在寺院寄名,俗称“跳墙和尚”。《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天津小儿跳墙之风俗:“天津北仓镇每年当春夏之时有小儿跳墙之俗,此风俗之起因:大凡缺少子嗣之人家,忽然生下一个男孩,自然爱如珍宝,但是一方面却时时惶恐,或是多病或是夭殇,因此为父母者往往带小儿到庙中祷香祷告,求和尚给小儿起一名,俗称寄僧名,其意谓自此以后,此孩便算出家。寄僧名之孩往往作僧人装束,直至十三岁跳墙还俗之时,方能更换。跳墙事前必择一吉日,买簸箕一个、毛帚一把、预备老铜钱作枚,及期父母带领小儿又向神像焚香祷祝,一面使小儿持簸箕及毛帚拂拭香案,洒扫地下,事毕即令理发匠为小儿留发,随后再使小儿立于板凳之上,左右手各持老钱四枚,旁观人喊声:赶和尚,小儿便将手中所持之钱向后撒去,跳下板凳,并不回头,直跑回家中,此即所谓跳墙还俗也。”又载吴县奇俗:“吴县有小儿寄名神佛之俗,此风全境皆然,盖富贵人家之小孩娇生惯养,大半身体柔弱,时得疾病,其亲乃至庙烧香,用红布制一袋置小儿年庚于其中,俗名过寄袋,悬佛橱上,自是以后,每旧历年终寺僧备饭菜,送小儿家中,名曰年夜饭,其亲必给僧以钱,奉送三年始毕,当过寄时僧为小儿取名,譬如神佛姓金即取金生、金寿等类,并携小儿来庙拈香,呼神如寄爷,及至成年完婚后,乃将红布取回,名曰拔袋。”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把孩子送进庙里出家弟子要钱吗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