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过春节,你那里都吃些什么?

说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过春节,你那里都吃些什么?,第1张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农村过春节,我们这边吃“六大盘”,寓意“六六大顺”,盘子比较大,一盘顶现在4盘菜,我家是祖传青花鲤鱼盘,与电视里鉴宝青花官窑大盘差不多大。那个时候我家九口人吃饭,6盘菜过年足够了。那个时候过年一盘红烧肉,一盘红烧鱼,一盘安庆特色菜“山粉圆子”,一盘小炒(干子炒粉丝),一盘红烧鸡块(鹅、鸭块),还有一盘其他菜,总之,凑够“六大盘”就行了。

过年可以敞开吃,不会挨大人骂,也没人阻止。上世纪60——70年代,物资匮乏,特别是农村,平时很难见到荤腥的,肉要凭票供应,其他副食品也要凭票供应,所以过年全家人在一起煞煞馋,开开荤,小孩子望过年,大人望插田。因为过年论吉利,不能骂人打人,除夕之夜大人们都忍着,吃团圆饭的时候,孩子们狼吞虎咽,大人见到也只是善意加微笑的提醒一下,少吃点,别伤了胃。记得有一年除夕团圆饭,我吃了6块红烧肉,而且是大块,一块足有一两,我还想再吃,再去用筷子夹,可母亲想制止,怕我消化不良,父亲说,平时难得让孩子们见一次荤腥,过年就随他们敞开吃吧,反正今年过年腊肉腌制50斤,比较充足。可母亲还是劝慰我,明天再吃,少吃多餐。

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们这边流行过年吃十盘菜,寓意“十全十美”,盘子比较小,还可以烧火锅,用菜园子里蔬菜与腊肉混搭,鱼一盘腌制的腊鱼,还再烧一盘新鲜鱼,另外还有炖鸡、鸡蛋、花生米、牛肉、羊肉及内脏等,菜比较丰盛,过年需要喝酒,上世纪60——70年代过年全家老少都喝,只是小孩子喝红酒,而且少喝,也是象征性喝一点,喝醉的情况少见,但我每年三十喝酒之后头都晕了,话也比平时多,说的话带有一点醉意。南方人过去全家人都围坐在堂轩八仙桌上,一起动筷子,非常讲究,不能一个人没有上桌,不能有人先动筷子,先放下筷子,同时吃饭,同时放下筷子散席,先吃完的人,不能离席,必须等最后吃完的人放下筷碗。现在过年我们这边仍然是吃“十盘菜”,鸡鸭鹅、猪牛羊肉、香肠、小炒,两个火锅,肥肠、猪肚子等等。年夜饭越来越丰盛,越来越精致,孩子们不再狼吞虎咽,贪吃了。

中青年网淄博7月19日电(通讯员马芮)

淄博是发现使用陶器最早的地区之一。中国有“舜陶于河滨”、“女娲炼石补天”等优美神话传说,在淄博博山有供奉舜帝的“窑神庙”与供奉女娲的“灶神庙”。从商代到西周,约公元前1700年—前771年,淄博的制陶工艺显著进步,并烧出釉陶器。商代淄博寨里一带出现原始青瓷。周朝时期,齐国商贸发达,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齐文化盛行。

7月19日,山东理工大学“稷下星之队”前往淄博市陶瓷馆,去亲自感受一下国之韵味。

图为馆内具体展示厅的名称和楼层。                      张庆坤    摄

图为碎瓷展示厅,图中展示出的碎片均为古老的瓷器碎片,陶瓷馆将这些碎片保护起来,每一片都有它的来历和故事。                        马芮   摄

图为队员在玩绘制青花鲤鱼盘的游戏,让我们亲手去感受一下鲤鱼盘的绘制过程。非常的简单而且好上手,但我想真正的制作过程肯定不会这样简单。      张庆坤   摄

图为梁山好汉的陶瓷像,制作精美,每一位英雄的神态都栩栩如生。       张庆坤   摄

图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葛军捐赠给陶瓷馆的将军壶。                   张庆坤   摄

图为江西景德镇的瓷窑,众所周知,景德镇市“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                          张庆坤    摄

图为降龙罗汉的瓷像。                                张庆坤     

淄博是齐国故都,当时专设陶正官,并在齐都设立制陶作坊,从事陶器的专业化生产,陶器制作以轮制为主。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制陶业繁荣,陶器生产不仅大量制造生活器皿,而且开始转向砖、瓦、下水管道、建筑陶等,淄博境内出现了作坊集中的制陶手工业。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说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过春节,你那里都吃些什么?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