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和亚马逊,谁更胜一筹?

京东和亚马逊,谁更胜一筹?,第1张

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疯狂争取市场份额的亚马逊战略模式,在亚马逊身上已经获得了赢利的回报,而在以亚马逊为对标的京东身上似乎依然遥遥无期。

4月29日,亚马逊公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其第一季度营收为291亿美元,同比增长28%;最引人注目的是,亚马逊实现了513亿美元的净利润,这已是连续四季度赢利,而去年同期则亏损5700万美元。

不久之后的5月9日,被认为是“中国亚马逊”的京东也发布了第一季度财报。据其显示,第一季度净利润为-8649亿元(约-1341亿美元),同比亏损增幅5%。

继续故事模式,

还能让投资者存在遐想吗?


整体来说,除了亏损这个意料之中的事情外,近期围绕在京东身上的事情,大多都是负面的。

尤其是5月京东原海外事业部总裁徐昕泉加盟乐视的消息传出后,各方的认知都指出,徐昕泉离职原因是,京东重点投入的俄罗斯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甚至是“关闭”状态,而京东基于赢利诉求将在海外事业部进行裁员。

从2015年6月开始,作为京东赢利重要抓手的海外业务最终因为目前的赢利诉求而被分离,经过一年的跌宕之后,最终成为弃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京东已经在这个故事上难以为继了。

进军海外市场,并不能算是给资本市场演绎的故事,但如果是进军次一级的海外市场呢?尤其是如俄罗斯、东南亚这样的市场,一直混迹于互联网圈的刘强东自然深谙其中三昧。

这本身并非刘强东的“原创”,在十年前,游戏厂商就曾经用这一概念成功地激励了自己的股价,比如完美时空和金山,均频频打出进军海外市场的招牌,各种姿势和各种宣传见诸媒体,但实质上这种海外拓展恰恰是进军较之中国更为低端的市场,从而形成一种高维打低维的态势,实现对彼国该类市场份额的大面积占据。

完美时空的这个故事讲述了十年,且一直在继续,其根本在于这个故事已经实现了赢利,尽管较之国内市场来说,这些游戏产业在第三世界的赢利额实在微乎其微。但对于一个整体都在赢利的游戏产业和作为个体的公司同样在大幅赢利的背景下,这一故事作为调味料也未尝不可。

可对于京东来说,这样的故事就略显奢侈了,目标海外市场或许开发还不完善,但依然有强力的本地公司与之竞争。而电商总归不如游戏那般具有强大的黑科技效能,在本国市场尚无法实现赢利的规模化发展之下,在彼国“水土不服”的大环境下,这个进军海外的故事,也就难以让投资者产生多少遐想,甚至有点味如嚼蜡了。

然而,在一个故事失败的结果下,京东的选择却是用另一个新故事来替补。

亦步亦趋学对标,

京东的想象力瓶颈

2015年京东之所以没有被资本市场所嫌弃,是因为它还有一个故事,即腾讯加持的故事,而且从数据上看颇为有效。

较之自强不息的亚马逊而言,京东在2015年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故事是腾讯成了它的流量入口。

但这个看起来无比强横的故事也在2016年陷入破灭。一季度财报发布后,在京东召开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上,京东首席财务官黄宣德将交易额增速放缓的主要因素归结于腾讯。他表示,腾讯入口给京东带来的流量在过去三个季度的增长已经开始减速,过去三个季度,每个季度的平均降幅大约是20%以上,“这实际上表示腾讯流量对京东业务增量贡献的最大化水平”。

受今年第一季度业绩不如预期影响,京东股价遭遇一轮暴跌。评级机构惠誉国际甚至指出,京东并不具备“投资级”信用评级,因为“其面临着利润乏善可陈、现金流疲弱,以及高固定成本的挑战”。

这个故事的背后,其实恰恰是腾讯的社交流量能作用于游戏这样的娱乐领域,却无法作用于电商这样的消费领域的长期纠葛的结果。腾讯长达十年的电商试错和最终的失败,以及最后选择已经有相当根基、国内第一的B2C电商京东做合作者,将流量直接引入京东后,依然不能解开这一死结。

但对于刘强东来说,在赢利模式鲜明、以门面收租为特色的阿里模式下,在阿里已经进入20%―30%略高于消费增长速度的平稳发展期的当下,他和他走“专卖店”模式的京东,在以自营无法实现赢利的压力下,依然选择了以讲故事来寻找更多的资本,来维持其以亏损换规模寻找明天的可能。

这也是刘强东一贯的秉性,就连做个生鲜电商也要和属下爆出恋爱传闻、推自建物流不惜自己亲自出镜来送货,以营造可被娱乐化传播的故事氛围的强哥,从本质上缺少和亚马逊一样的务实情结。

即使是作为对标公司,京东和亚马逊还是有极大的不同。亚马逊的起点是卖书,这一点当当与之更像,而京东的起点则是做网上国美、苏宁,以3C电器为专攻。在实际运作上,看似各方都从垂直化领域逐步进入综合平台范畴,但是亚马逊却不似京东,所谓京东的自营产品依然是代理国内企业,而非真正自产。反之亚马逊在卖书之余,还利用自己的平台优势,推出了kindle电子书阅读器这样的自有硬件,并直接作用于电子书市场,形成了类似苹果应用商店式的持续赢利体系,而且是低成本和长尾的。此外,亚马逊在电商之外运作的云计算AWS业务,第一季度营业利润604亿美元,占当季营业利润11亿美元的一半以上,这都是实实在在有赢利的故事。

今年3月,京东在自家的众筹平台上推出了一款电子书阅读器“JDRead”。无论从机身外观还是性能配置上,这都是一款要与现在的电子书霸主亚马逊Kindle死磕的产品。5月京东又放出与Mellanox共同建立“JD-Mellanox联合创新实验室”,为数据处理、深度学习云计算技术提供更好的创新。

这或许是京东又一次想亦步亦趋跟着亚马逊讲故事的节奏。可惜为时已晚,而且它毕竟是做3C电器的,买书规模上不弱于当当,云计算上需求强大,但在资本市场和消费者面前,还是觉得这两个故事不搭。

至少,赢利的前景遥遥无期……

太多的故事和摇摆的平衡木

在刘强东最新的故事里,有两个走向,一个是务实,一个是黑科技。

务实的故事里,刘强东的说法是,未来的京东要将重点放在技术创新、品类扩张和“三张网”的打造上。对于“三张网”的说法,刘强东解释称京东要构建大家电网、中小电网络和生鲜冷链网络。

这其实代表着京东的转舵,从牺牲利润换规模走向深耕垂直市场来赢得利润。“现在,整个消费市场非常疲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如果单纯维持像过去那样的增长速度的话,公司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这种做法与股东利益最大化也是不相符的。”刘强东的这番话,不仅仅说明了京东触及了天花板,也在想用致力于赚钱的这种表忠心方式,来拉回投资者的信心。

这就形成了京东的平衡木,在利润和规模的平衡木上,京东开始出现了摇摆,毕竟对标公司亚马逊在连续亏损20年后,已经从2015年第二季度开始连续赢利。而赢利的结果呢?仅过去两年亚马逊新增加的市值就相当于6个京东。可京东呢?仅2015年8月阿里苏宁结盟的消息公布后,京东的股价随之暴跌,一个月内的最大跌幅接近四成,市值一度蒸发接近200亿美元。而整体上来说,京东已经连续下挫5年亏损300亿元了。

对标变成对赌,依靠对标公司不赢利的故事来维持自身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京东必须赢利,可赢利点在哪儿?京东没有找到,反而还想用新的故事来忽悠。

最新的京东故事是无人机,在亚马逊讲出无人机送货故事2年后,京东总算跟上步伐,但关于亚马逊的这个故事,目的还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区用无人机来降低成本,并在2013年年末讲述之后,立刻被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叫停,而京东此刻推出,并扬言一年内,无人机送货覆盖范围从23万个村庄扩展到42万个村庄,用无人机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其希图用这么个送货方式,来引发投资者对于至今迟迟无解的农村电商的遐想,未免又过于急不可耐了。

因为这个和亚马逊似是而非的故事,将是一个运营成本巨大、牺牲利润换规模的故事,可京东此刻最不需要的应该就是这样的故事。由此可见,还在讲故事的京东和刘强东,依然在平衡木上纠结着。

东方财富网28日讯,京东周四美股盘前公布的财报显示,京东2018财年第四季度调整后每ADS收益051元人民币,市场预估亏损020元人民币。第四季度净营收1348亿元人民币,市场预估13247亿元人民币。

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12个月,京东活跃账户从2925亿增加至3053亿。第四季度归属于股东的净亏损48亿元,去年同期亏损909亿元。第四季度线上直销收入1202亿元,去年同期1001亿元。2018财年度线上直销收入4161亿元,去年同期3318亿元。2018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活跃账户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2%和20%。

报告显示,2018年,京东集团用于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达到了1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826%。2018年,京东的专利申请量超过3407件。

京东预计第一季度营收1180亿元人民币至1220亿元人民币。

“2018年第四季度,京东在核心品类的销售收入增速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刘强东先生表示,“京东在技术上的投入提升了用户体验,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随着京东推进‘无界零售’战略,我们将致力于优化公司各项业务的资源,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京东物流CEO王振辉表示,这个季度我们完成了我们上限的业绩,增长达到预期。尽管现在消费者在电子产品品类当中消费相对降低。2018年我们第四季度的活跃用户数增长达到了224%。应该说在2018年第四季度相比2017年第四季度更加强健。

京东集团首席财务官黄宣德表示,总体上看,第四季度收入和利润表现稳健,体现出京东很好地平衡了当下财务收入与未来发展投资的需求,“尤为重要的是,核心业务京东商城利润率不断攀升”。

财报详解

京东集团2018全年GMV近17万亿元人民币

北京时间2月28日,京东集团(纳斯达克股票代码:JD)发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和全年业绩:2018年全年GMV近17万亿元人民币;2018年第四季度净收入为1348亿元人民币(约196亿美元),连续5个季度单季收入破千亿元人民币,2018年全年净收入为4620亿元人民币(约672亿美元);随着零售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开放,2018年全年净服务收入为459亿元人民币(约67亿美元),同比增长505%,占整体净收入比例约10%;2018年第四季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7499亿元人民币(约1091亿美元),实现连续12个季度的盈利,2018年全年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35亿元人民币(约5亿美元)。

京东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包含零售、物流、技术、物流地产、保险以及海外等九大业务板块的综合零售平台和零售基础设施服务商。截至2018年12月31日,京东在全国运营超过550个大型仓库,总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共有超过21万个签约商家,超过178万名正式员工,带动间接就业超过千万。京东集团以高质量的增长,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促进就业,助力消费平稳增长,不断践行自己的 社会 责任。

尽管面临中国市场消费增速放缓的不利因素,但是京东凭借着出色的基础设施、服务和体验,在核心品类上保持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强劲增长态势。作为京东集团核心业务的京东商城,2018年全年的经营利润率为16%,达到 历史 最好盈利水平。

“2018年第四季度,京东在核心品类的销售收入增速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先生表示,“京东在技术上的投入提升了用户体验,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随着京东推进‘无界零售’战略,我们将致力于优化公司各项业务的资源,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全年GMV近17万亿元人民币 持续拉动中国消费市场成长

2018年,国内零售市场继续呈现增速放缓的态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12月 社会 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90%,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54%。作为高质量消费的代表,京东的整体零售业务以及各品类业务始终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京东集团2018年全年的GMV接近1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继续领跑国内零售市场。

京东集团在《财富》2018年世界500强中排名181位,位居全球六大互联网公司中第三,仅次于亚马逊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2018年,京东集团全年净收入达到4620亿元人民币,也将再次提升在全球大型企业榜单中的排名。

截至2018年12月31日,京东第三方平台签约商家数量超过21万个,共有超过178万名正式员工,较去年同期新增了超过2万名正式员工,此外,京东还间接拉动就业人数超过千万。

2018年10月,京东集团在《福布斯》公布的“2018年全球最佳雇主榜”上的排名提升到第131名,较2017年的第251名大幅上升,同时,京东在这一榜单上的排名也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内主要互联网公司。

京东的成长根植于中国市场,京东的发展也将始终服务于中国经济。京东将以高质量的增长,持续为中国消费市场催生创造新的需求,促进形成更有活力的国内消费环境,推动消费平稳增长。

在“无界零售”的目标下,2018年1111全球好物节期间,京东不仅拉动超过60万家线下店参与大促,更通过智能供应链等方式促进制造和流通产业升级,降低 社会 物流成本,增强国内市场的供给能力,帮助众多品牌提振消费质量。

2018年,京东以大量的实践将电商扶贫模式升级到30版本,通过“六大助力”积极参与国家扶贫及乡村振兴战略。截至2018年底,京东上线贫困地区商品超300万种,实现销售额超500亿元,直接带动7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京东在2018年10月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合作,举办了第二届“蔚蓝地球可持续周”,在中国近50个城市开展旧衣服、旧电器回收等活动。截至2018年底,京东共计回收闲置物资近190万件。

规模越大、责任越大。京东致力于成为一家为 社会 创造最大价值的公司,不忘初心,积极履行企业 社会 责任,除了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最具信赖感的消费体验,更在促进就业、提升行业运行效率、反哺实体经济等方面不断为 社会 做出贡献。

核心业务稳固 服务收入激增 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京东以技术创新推动供应链效率提升的核心竞争优势在2018年不断得到巩固。在“零售即服务”的战略方向下,京东集团也正在全力推进从“ 科技 零售”向“零售+零售 科技 ”的转型升级,从传统电商的粗放型增长转向更有质量的增长。

此前,京东商城升级为京东零售子集团,将在商业模式、生意链条和目标用户三方面有重大变化:商业模式上将从开放式货架向全零售形态转变;生意链条方面从“商品”向“商品+服务”转变;同时,作为综合性零售平台,将实现企业用户、家庭用户、男性用户,女性用户、高线城市人群和低线城市人等目标用户的全覆盖。

2018年,作为核心业务的京东商城经营利润率达到16%,较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01%、09%和14%,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

在京东零售业务的各品类中,3C及家电类产品收入在2018年依然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同类产品增速,京东在3C及家电品类的市场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在非电品类,京东在2018年的收入增速达到了42%,同样远高于行业同品类增速。

京东集团2018年第四季度和第三季度的季度活跃用户数同比分别增长20%和22%,代表着消费者复购率和贡献率的显著提升,也体现出吸引他们在京东平台消费的主要动因正在从对正品行货的高度信赖,拓展到对精准便捷服务和体验的高度依赖。京东不仅覆盖了中国最大的中等收入消费群体,而且正在通过社交电商、渠道下沉等手段不断拓展用户群,为更多消费者提供高品质服务。

京东集团首席财务官黄宣德先生表示,“京东商城作为集团的核心业务持续增长,利润率不断攀升。我们专注于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未来进一步提高效率、实现规模效益。”

2018年,京东在持续巩固在中国电商领域的物流网络优势的同时,也向 社会 全面开放物流网络。截至2018年12月31日,京东在全国运营超过550个大型仓库,总面积约为1200万平方米。在2018年的1111全球好物节期间,全国规模最大的京东机器人仓群投入使用,加之智慧系统、数字供应链的协同优化,京东物流仓配一体服务订单中超过90%实现了当日达和次日达,这其中不仅包含了爆发式增长的京东自营订单,还有大量使用京东物流仓配一体服务的商家订单。

在建设和开放零售基础设施的战略下,京东集团2018年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更是同比大幅增长了142%,由此带动了2018年全年净服务收入达到459亿元人民币(约67亿美元),同比增长505%,占整体净收入的比例接近10%,收入结构更加趋于均衡;2018年第四季度,京东集团的履约费用占净收入的比例为66%,较去年同期的72%,显示出运营效率的明显提升和持续稳固成长的动力。

2018年,金融市场变动剧烈,受到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波动的影响,京东集团2018年全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经营业务净亏损为25亿元人民币(约4亿美元);此外,受国内消费环境特别是耐用品消费增长乏力的影响,京东集团全年净收入增速较此前有所放缓,但以其中国互联网企业中最大收入规模的庞大体量,仍然保持了275%的增速。国际知名投行高盛公司在2018年四季度发布研究报告认为,京东目前面临的收入增速放缓主要是源于宏观环境的周期性疲软所导致的居民消费支出缩减,长期来看,这一现象将随着消费需求的恢复而消失。

全年技术投入达到121亿元人民币 持续创新打造未来成长动力

技术驱动已经成为京东赢得未来的核心举措,2018年,京东集团用于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达到了1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826%。大量技术创新不仅全面优化了京东自身的成本、效率和用户体验,更开始对外开放服务,推动行业合作伙伴的共同成长。

通过引入全球顶尖的科学家,京东不断夯实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能力,在云计算、智能供应链、智能物流、IoT等领域实现研发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独特的软硬件一体的互联网技术体系。2018年,京东的专利申请量已超过3407件,进入到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第一阵营。随着NeuHub、智臻链、京鱼座等京东技术开放平台迅速成长,在满足自身应用的同时也有效帮助合作伙伴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2018年11月,由京东自主研发的首款原生支线无人货运飞机正式完成首飞,目前,京东已经搭建起全流程的无人机研发、生产以及供应链管控体系。技术创新也正在推动京东智能物流终端设备走出国门,2019年1月,京东无人机在印尼西爪哇省完成了在中国以外地区的首次飞行;在随后的2月份,京东集团与日本乐天株式会社就提供末端配送无人机、配送机器人等智能物流设备以及配套解决方案达成合作协议。

在零售基础设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京东也通过智能供应链等方式,给制造业带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驱动力。

打造无界零售生态 联手合作伙伴拓展中国市场

京东面对无界零售打造的生态已经愈发完整。领先的全球奢侈品 时尚 行业技术平台Farfetch Limited刚刚宣布和京东深化双方的战略合作,为奢侈品品牌提供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渠道。根据协议,京东的奢侈品电商平台Toplife将合并到Farfetch中国。此外,Farfetch将获得京东APP的一级入口,通过Farfetch覆盖超过1000个奢侈品品牌商和精品店伙伴的网络,让京东超过3亿活跃用户可以便捷选购超过3000个奢侈品品牌的商品。京东集团首席战略官廖建文教授表示:这一双赢的合作让我们在奢侈品领域汇集了全球和本地市场的最佳专业资源,这也是京东拓展全球 时尚 和奢侈品生态体系的核心步骤。

最近,京东与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合作共同成立了京东物流地产核心基金,京东承诺认缴该基金20%的份额并担任基金的普通合伙人和资产管理人。预计该基金未来管理的资产规模约109亿元人民币,基金将从京东收购部分现代化物流仓储基础设施且京东将继续租用这些基础设施,此次交易将帮助京东释放这些资产的价值,并将收回的资金用于京东未来的发展。

2018年第四季度,京东与中国最大的国际钟表零售商新宇集团达成战略合作,雷达、汉米尔顿、雪铁纳等全球知名钟表品牌也入驻京东平台;近期,美国纽约 时尚 轻奢品牌DKNY和韩国爱茉莉太平洋旗下知名高端护肤品牌雪花秀均开设了京东官方旗舰店。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京东生鲜超市7FRESH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设多家门店。与此同时,将原京东商城生鲜事业部整合并入7FRESH,将旗下两大生鲜业务板块融为一体,实现了联动线上线下、支持多场景消费的“大生鲜”发展模式。

兼具京东品质购物基因及社交基因的京东拼购,已成为品质社交电商引领者,截至2018年底,京东拼购商家总数已达到135万家,覆盖了所有零售品类。

截至第四季度末,京东旗下合资企业达达-京东到家已经与超过10万家知名品牌旗下的门店达成合作,物流服务网络已经覆盖全国超过450个城市。

目前,京东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包含零售、物流、技术、物流地产、保险以及海外等九大业务板块的综合零售平台和零售基础设施服务商。

为了更加明确集团总部与业务单元的定位,京东集团正在全力推进组织架构向“小集团,大业务”的升级,把总部从管理型总部升级为战略型总部,将运营职能下沉,给予业务板块更多的授权,充分发挥组织活力,让各个业务板块能够更有意愿、更有条件地去自主经营,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面对2019,京东对自身和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将通过持续优化成本、效率和用户体验,对外开放输出服务、技术等基础设施资源,在中国经济成长中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环球网)

唯品会的经营模式

唯品会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自上市以来,唯品会已连续十五个季度实现盈利。目前唯品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特卖电商,以及中国第三大电商。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唯品会的经营模式,希望能帮到你。

唯品会的经营模式 篇1

唯品会的经营模式

唯品会(NYSE:VIPS)“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成立于2008年,在中国开创了“名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障”的创新电商模式,并持续深化为“精选品牌+深度折扣+限时抢购”的正品时尚特卖模式,在线销售服饰鞋包、美妆、母婴、居家等各类名品。

唯品会率先在国内开创了特卖这一独特的商业模式,加上其“零库存”的物流管理以及与电子商务的无缝对接模式,唯品会得以在短时间内在电子商务领域生根发芽。

唯品会与知名国内外品牌代理商及厂家合作,向中国消费者提供低价优质、受欢迎的品牌正品。每天数百个品牌授权特卖,商品囊括服饰鞋包、美妆、母婴、居家、3C等。

唯品会的市场表现

唯品会2013年净营收为17亿美元(约106亿人民币),2014年第一季度,公司净营收7019亿美元(约4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59%,连续六个季度实现盈利。在艾瑞咨询发布的“2014Q1中国B2C购物网站交易规模市场份额”和“2014Q1中国移动购物企业交易规模市场占比”等研究报告中,唯品会与天猫、京东跻身前三,这意味着唯品会“精选+导购”的在线折扣零售模式与天猫集市模式、京东传统B2C模式已组成中国当代B2C电商模式的全新结构。

2014年唯品会实现全年净营收377亿美元(约合23556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1224%。根据艾瑞咨询集团发布的《2014年中国网络限时特卖市场研究报告》,唯品会2013年以381%的市场份额领跑中国限时特卖市场。唯品会所代表的线上特卖模式已经成为现今中国三大主流电商业态之一。

2015年实现全年总净营收同比增涨74%至402亿元人民币,年运营利润同比增长148%至207亿元人民币,年运营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36%增长至52%。年毛利润同比增长72%至99亿元人民币。唯品会2016年第二季度净营收同比增长49%达1344亿元人民币,连续15个季度持续盈利,移动端销售占比高达87%,物流自有配送订单占比达90%。在德勤有限公司(德勤全球)发布的《2016年全球零售力量:跨越数字化鸿沟》中,唯品会以2009-2014零售额复合年增长率3208%、2014年零售额增长率1202%的速度,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零售商,并跻身全球最顶尖的250家零售商名单。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B2C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6年第2季度》以及《中国移动网购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6年第2季度》显示,唯品会在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交易份额、中国移动网购市场交易份额、中国B2C市场服装品类交易份额、中国B2C市场母婴品类交易份额排名中均位居前三。

唯品会2016年第三季度净营收同比增长384%超过120亿元人民币,移动端销售占比高达89%,物流自有配送订单占比达90%。

唯品会的上市之路

从公司创建至上市,唯品会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在2012年3月23日成功登陆纽交所,发行价为65美元,发行1118万ADS(每ADS=2股普通股),融资7264万美元。截止2013年7月26日,唯品会股价己攀升至4127美元,市值高达2276亿美元。

在2013年3月14日,唯品会宣布,公司和特定献售股东进行的后续公开发行(增发)股票将发行800万股美国存托股(ADS),发行价格为2400美元/ADS。

2014年5月15日,唯品会发布了截止于3月31日的2014年第一季度财报结果。报告显示,唯品会已经连续六个季度持续盈利。2014年第一季度公司总净营收同比增长1259%达7019亿美元(约44亿人民币),再次超过早前华尔街预期。随后股价大涨,截止6月10日,唯品会市值已达10533亿美金,成为国内第四大互联网公司。

2015年实现全年总净营收同比增涨74%至402亿元人民币,年运营利润同比增长148%至207亿元人民币,年运营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36%增长至52%。年毛利润同比增长72%至99亿元人民币。唯品会2016年第二季度净营收同比增长49%达1344亿元人民币,连续15个季度持续盈利。

唯品会的经营模式 篇2

在资本市场的语境中,或许盈利并非是衡量一家公司价值的核心参照。京东、拼多多的异军突起,让曾经的电商第三极—唯品会,已然淡出一线阵营。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唯品会来说,“掉队”却并不意味着唯品会陷入败局。相反,在盈利的道路上连续创造纪录的唯品会,在第三季度,依然延续旺势:财报数据显示,唯品会第三季度净营收达232亿元人民币(约合34亿美元),同比增长182%,GMV突破383亿元人民币。

至此,唯品会已保持32个季度连续盈利。

长期保持盈利,唯品会为何稳赚不赔?

盈利,是互联网电商平台的魔咒:从持续烧钱,到依靠业务增长进入正向的循环,往往是很多电商企业很难迈过的一道关坎。

不过,对于唯品会来说,盈利却并不是什么难题。事实上,自打上市之日起,唯品会便进入到盈利的快车道。在融资、烧钱循环交替的互联网江湖中,唯品会为何能够独树一帜呢?

其实,这与唯品会的经营模式有关。自2008年成立以来,唯品会一直深耕特卖领域。经过多年的运营,其成功地以“名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障”的品牌定位抢占消费者的心智。在具体的运营模式上,唯品会能够以低廉的价格,买断知名品牌库存尾货商品,进而再将其销售给消费者,并从中赚取差价。

唯品会的经营模式,精准地定位了消费人群,在供应链体系拥有天然优势。从商业模式而言,唯品会是一个大宗商品的批发商。由于进货量巨大,其拥有超强的议价能力。对于很多尾货、断码货的产品,唯品会甚至拥有定价权。低价拿到正品货源,是唯品会竞争力的核心。

唯品会在市场上大规模趸货,也受到厂商和消费者的欢迎。一方面,唯品会能为上游的品牌商处理尾货、加快库存周转,打包式的拿货模式,能让厂商迅速出清尾货。尽管出货价格低廉,但高效快捷的周转率,让唯品会成为厂商颇受欢迎的合作伙伴。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以近乎山寨货的价格,购买到品牌商品,特卖模式本身也是一种福利。

特别是在服装行业库存压力极大的11年左右,唯品会的特卖生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而在彼时,风头强劲的唯品会无论是粉丝的活跃度还是交易的成交额,都稳居电商行业的前三。唯品会也被视作除了淘宝、京东之外的“电商第三极”。

也正是在此东风之下,唯品会也顺利登陆美股。而仅在成功上市的第三个季度,唯品会便步入了盈利的快车道。同时,根据相关财报数据显示,唯品会在2012到2013年间的收入增幅达到了120%的高增长。而从此之后,唯品会一直保持着盈利的财报纪录。

押注新零售,线上线下双轨驱动

尽管唯品会在特卖领域是妥妥的领头羊,但特卖领域却从来就不是一家独大的生意。事实上,随着蘑菇街等特卖电商崛起以及头部电商对垂直领域的深耕,唯品会想继续制霸特卖赛道,却并不容易。打造宽广的护城河,是唯品会为数不多的选择。唯品会的选择是押注新零售,加紧线下布局。

2019年7月,在资本圈沉积许久的唯品会宣布,与杉杉集团有限公司和宁波星通创富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上海签署收购协议,以29亿元人民币现金收购杉杉商业集团有限公司100%股份。唯品会看重的是杉杉旗下的奥特莱斯店以及经营权。唯品会表示,通过本次收购,唯品会布局线下奥莱业务。

当传统服装行业的相关企业迎来关店潮的特殊周期,选择逆势而动的唯品会确实筹划已久的谋后而动。奥特莱斯,Outlets,其英文原意是“出口、出路”,在零售商业中专指由销售名牌过季、下架、断码商品的商店组成的购物中心,因此也称为“品牌直销购物中心”。

事实上,唯品会做的本身就是线上的“奥特莱斯”。当线上特卖领域陷入苦战之后,凭借优秀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及与品牌厂商深度的合作,唯品会押注新零售布局线下筑起护城河,几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而将特卖延续至线下,对于唯品会而言,既没有脱离主业的范畴,也打通了线上线下的隔阂,真正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珠联璧合。

就上述意义而言,唯品会布局线下奥特莱斯,既是基于战略扩张的考量,也是稳固特卖领域头部地位的必然选择。不过,加紧线下布局的扩张,对于唯品会来说,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唯品会收购的4家销售额排名前20的奥特莱斯店分别为宁波杉井奥特莱斯、天美杉杉奥特莱斯、哈尔滨杉杉奥特莱斯及郑州杉杉奥特莱斯,其销售额分别为25亿元、182亿元、165亿及1626亿。76亿级的现金流,对于唯品会而言,是不错的现金奶牛。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实体门店的布局也弥补了唯品会线下不足的短板。就目前而言,唯品会线上流量的增长已经进入瓶颈期。依托广告推广,流量的获取以及用户的留存难度都非常大。而线下门店的流量,则为唯品会的持续增长源源不断地提供了持续动力。

唯品会今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活跃用户超4340万人,同比增长36%,平台的新用户增长和留存,也稳居行业前列。作为一个“老字号”的电商平台,唯品会在用户运营端的表现可谓亮眼。

严守正品底线,唯品会的生意才能稳

唯品会的勃兴,离不开铁杆用户的持续支持。相较于其他电商平台用户的大概率随机选择,特卖领域的唯品会却拥有一大批死忠的铁杆用户。

因为唯品会的用户相信,这一平台能让自己用低廉的价格,买到正品行货。无需和名媛们一起拼单,工薪族也能凭借自己的收入享受知名品牌的产品。而正是消费者这种信任,支撑起唯品会百亿美元的市值。

但遗憾的是,唯品会的“正品”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牢固。

近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网站于近日公示的《关于2019年度广东省床上用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的通告》(2020年第212号)显示,本次共对111家企业生产的250款床上用品产品质量开展了监督抽查,发现68家企业生产的106款产品不合格。遗憾的是,唯品会也名列其中。同样,在此次抽检中,唯品会的两个批次抽检为不合格的鞋类产品,也在唯品会有售。

如果说,不合格是源于对供应链把控的疏漏,那么,造假、以次充好,则更是放弃了对商业底线的坚守。

在今年年初,唯品会遭官方“实锤”售假,一度掀起巨大的舆论风波。据了解,北京消费者协会在羊绒样品测试中,发现唯品会购买的鹿皇羊套头连帽卫衣针织衫样品用羊毛冒充羊绒。

据相关媒体统计,在聚投诉、黑猫投诉等主流消费者维权平台看到,关于唯品会的投诉累计超过12000条。涉嫌假货、货不对板、客服售后体验差等成为投诉的重灾区。

如果唯品会不采取果断措施,无法做到严守正品的底线,那么,其在特卖领域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口碑也将很快会付诸东流。就这个意义而言,做好采购流程的品控,是唯品会必须要补的一课。

特卖,从来都是一门好生意。但是,唯品会能不能继续在这一领域,讲好自己的故事,还是要看其能否做好正品这件事。

;

5月8日,据媒体报道,京东集团发布了其截至2017年3月31日的2017财年第一季度业绩。

具体情况:

本次数据显示:净收入为762亿元人民币(约合111亿美元),同比增长412%。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为人民币14亿人民币(约合2亿美元)。财报显示,京东第一季度每股ADS摊薄收益为人民币103元(约合015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

截至2017年3月31日,京东过去12个月的经营现金流为102亿元人民币(约15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经营现金流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5%。剔除经营现金流中包含的京东金融相关影响,京东过去12个月的自由现金流为168亿元人民币(约24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自由现金流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0%。

在用户数量上,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用户数为2365亿,较去年同期的1691亿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40%。该公司2017年第一季度完成订单量为4771亿,与2016年第一季度的3421亿订单量相比,同比增长39%。2017年第一季度通过移动端渠道完成订单量约占总完成订单量的81%,同比增长56%。

资本市场风向说变就变。美东时间6月23日收盘,京东与百度市值差距仅剩6亿美元,换算成涨幅也只剩1%。当时,业界都忙着掰手指头算京东再过几个交易日就能在市值上超过百度,将百度挤出BAT。然而,两个月后,不仅没等到京东市值超越百度的荣光时刻,两家的市值差异还从之前的6亿美元扩大到202亿美元。截至美东时间8月25日收盘,京东的股价定格在4087美元,总市值为58012亿美元。相比之下,百度当日收盘时的股价为22555美元,总市值达到78212亿美元。以此对比6月23日收盘的市值,这两个月来,京东的市值缩水了近30亿美元,而百度的市值飙涨了166亿美元。从相差6亿美元到相差200亿美元,2个月里京东和百度发生了什么?从6亿美元到200亿美元从6亿美元到200亿美元京东与百度市值最接近的距离发生在美东时间6月23日收盘,当天京东股价上涨392%,报4295美元,相比一年前大涨了100%,市值达到609亿美元;相比京东的高歌猛进,正处于业绩触底,经历重整和转型的百度市值约为615亿美元。两者的市值差距仅剩6亿美元,换算成涨幅也只剩1%。下一个交易日,众多媒体熬夜看盘等着京东市值超过百度的历史性时刻,但京东却随后交出了六连跌的成绩单,整体跌幅超过了10%,一下子在市值上与百度拉开了差距。如果以股价计算,京东在近两个月的波动并不算大,8月25日收盘价4087美元也只比6月23日收盘价4295美元跌了484%。在美东时间8月8日的交易日,京东股价在盘中一度还创下了4899美元的新高。为什么京东、百度市值在短短两个月差距拉大?短期来看,其中一个直接原因是第二季度的业绩。这两个月来,京东两次股价大幅下调:一次是6月23日之后的六连跌,另外一次是京东财报发布后的五连跌。资本市场对盈亏表现得格外敏感。在香港盛德证券全球市场分析师李智刚看来,之前百度战略不清晰、业务分散,导致很多机构都没有看明白。而京东的优势在于聚焦核心业务电商,在美国市场看好电商股的大背景下得以市值快追上百度。5月8日,京东发布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久亏之后终于盈利的故事利好京东股价,在两个交易日内上升了近8%,市值逼近540亿美元,与当时百度600多亿美元的市值差距不到100亿。8月14日,京东发布了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2017年第二季度财报,事实上,第二季度京东通用会计准则(GAAP)下的亏损主要原因是高达747亿元的股权激励以及资产和业务收购所带来的443亿元的无形资产摊销,如果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第二季度京东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9765亿元人民币,已是连续第五个季度盈利。此外,同为电商企业,紧随京东之后发布财报的阿里给京东的股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京东财报发布后的第三天,阿里交出一个数据亮丽的成绩单。受此影响,京东的股价继续下挫,市值跌破600亿美元。受阿里财报影响的不仅仅是京东,同为中概股电商企业的唯品会在阿里财报发布后股价也出现了五连跌。相比之下,百度则交出了一份强于预期的二季度业绩,同时还在财报中证明了其信息流广告业务所呈现的增长前景。百度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在与今日头条等竞争的百度资讯流产品,日活用户超过1亿,资讯流广告收入从一季度底的每日1000万上涨到了每日3000万。在人工智能大规模商业落地之前,百度信息流成为百度业绩增长的强劲动力,不少业内分析师因此调高百度评级。有研究报告指出:虽然仍对百度的搜索业务前景持谨慎立场,但在2017和2018财年中,百度信息流广告业务的强大动能将可为其带来该公司急需的喘息空间,预计这项业务收入在2018财年将达到130亿元人民币。而百度金融业务在今年7月宣布分拆独立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百度的风险。李智刚表示,拆分独立可以使风险隔离,同时也能增强金融业务开展的自由度;其次,由于金融板块的高负债特性,百度将金融业务分拆出去,能使集团的业务轻装上阵,获得更好的估值。从中长期来看,百度市值的上涨也和出售外卖业务、聚焦人工智能及此带来的想象空间和货币化前景有关。BAT要变天了?BAT要变天了?过去,BAT各自收获了搜索、电商、社交领域的最大红利,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符号。但短短几年时间,BAT三巨头的市值早已悄然变化。特别在进入2017年,腾讯和阿里的市值先后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你追我赶。尽管百度在两个月内市值上涨近200亿美元,但其资本市场的表现不及腾讯和阿里巴巴集团等巨头。从2017年4月1日~6月30日的业绩来看,阿里巴巴、腾讯在收入和盈利上都实现了大幅增长,尤其在单季度收入上,双双突破500亿元人民币,而百度总营收刚刚超过200亿,达到20874亿元,同比增长143%,净利润同比增长829%。而京东二季度财报交易总额、营收都达新高,但费用和成本也大幅上涨,大促销也给盈利带来压力,带来403亿元的运营亏损。Allin人工智能可以说是百度最大的强项和亮点,但人工智能显然是一个高投入、慢产出的领域。财报显示,过去一年,百度研发投入约在100亿元,到了今年第一财季,研发支出达到人民币2835亿元,同比增长349%。现在来看,百度人工智能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如何把技术和业务有效整合,实现场景的落地,这对百度来说才刚刚开始;而云计算业务,无论阿里云还是腾讯云,都是它有力的挑战者。对京东而言,上市以来的首次盈利让京东冲上市值高峰,但它还未在某个领域建立起自己绝对性的主导地位。而且,与腾讯、阿里3000亿美元的市值相比,京东距离不少的身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京东和亚马逊,谁更胜一筹?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