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也需要耍心眼?

读书也需要耍心眼?,第1张

本文来自作者丹华在GitChat 上分享我的10个读书策略

编辑 Mc Jin

为什么阅读也需要策略?

不是爱读啥读啥吗?读书也需要“耍心眼”吗?

当然需要。

小说文学类休闲娱乐性质的阅读,当然不需要策略,跟着感觉走即可。

为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阅读,比如需要学习某个工具,也不需要策略。

当你想要有所收获,在一个方向上深挖的时候,想赢得竞争的时候,就需要策略了。

所以按目的不同,我们可以把阅读分为三类:一休闲娱乐,二解决具体问题,三赢得竞争。

只有第三类的阅读,才需要读书策略。如果你想赢得竞争,那么你最好得有一个竞争策略,即使是读书也不例外。

策略性的阅读,多数是功利性的,对于书本有具体的认知诉求,有疑惑要解决。在竞争激烈焦虑症泛滥的当前社会,很多人试图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很少有人认真对待“阅读”这件事,思考并建立自己的“读书策略”。

因此,讲究读书策略,有策略地阅读,将会成为你所拥有的一项强大的竞争武器。尤其对于那些社交能力差、情商偏低的内向者(比如我)而言,阅读有着双重功能:既是避风港,又是新的战场。

读书策略1:强烈的竞争意识

当你搜到一本好书,发现已经几百上千条评论的时候,不恐慌是不可能的:卧槽,又有这么多贱人跑到爷爷前面去了!

最早发现 KK 的《失控》这本书,是在2011年,老版《失控》刚上市。如获至宝,跟周围人热情推荐,应者廖廖,很多人都不知道 KK 是谁。

到了2012年8、9月间,传出来微信张小龙强烈推荐此书,于是红遍大江南北。

突然之间,你发现原来你拥有的武林秘籍,大家都在读,而且可能比你认真比你深刻。

怎么办?

我当时的想法是,这里面,一多半是冲着张小龙的名气去的,或者是因为互联网的关系读的。

极少会有人从投资、从市场经济的本质这个角度去理解其中的规律。

这本书引导我对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对市场经济有了更深的体会,这直接导致我后来能够理解并抓住比特币的机会——在接触比特币之后,你会立马折服,并深信这就是未来。

读书策略2:读通用型的知识

所有知识可以抽象为一棵大树,有抽象的树干型知识,也有具体的树叶型的知识。毫无疑问,你应该先读树干,尽可能地吸收各门学科/领域的最精华、最通用的知识。

这就是芒格推荐的格栅理论:把各领域的精华抽取出来,互相打通,编织成一个高效的、解释力强的知识网格,并以之作为武器,去应对复杂的外部世界。

芒格说这种模型大概有100-200个,我想,每个人可以按自身情况设定。

哪些是通用型的知识呢?

商业分析领域,波特五力模型必须算一个,太强大了,你应该把它用的像吃饭筷子一样熟练。有人可能会说 SWOT,SWOT 是狗屎,Totally Bullshit,没有任何洞察力。

互联网领域,《长尾效应》、《失控》。

更宽泛意义上,进化论也是通用型知识,不论是在生命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经济领域。芒格、Ray Dalio 对此都有叙述。

心理学领域,《影响力》、David Myers《社会心理学》必然算,《乌合之众》也算。《影响力》和《乌合之众》更大众化一些,读者众多。

当我通过《影响力》和《乌合之众》意识到社会心理学非常重要的时候,很自然的想法就是找一本更全面、更权威的社会心理学著作来读,于是找到 Myers《社会心理学》。

这是一本教科书,很多人会觉得它枯燥、观点罗列、可读性差,更要命的是书很重,可我当时却如获至宝,甚至在出差调研的时候都坚决放进包里,飞机上、酒店里一页一页啃。

愿意啃这本书还有一个小心思,那就是,这本书是充满了干货和种子的一本学术教材,很多人没办法坚持读完,所以我必须坚持读完,而且确认,我要挖到里面的金子。

说种子,是指里面有很多深刻的、值得继续深挖的概念和观点,比如“自我服务效应”就是一个很好的种子,熟读芒格的人应该听过这个概念,芒格最爱举得例子就是:80%的的士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超过平均水平。

这一结论,换成任何其他职业都成立,比如投资者。

这引出下一个结论。

读书策略3:读那些有干货但可读性差的书

你可以想象,大多数畅销书都满足至少两个标准:

第一,有干货;第二,文笔好、可读性强。这些幸运儿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有干货文笔差的书,以及海量的没干货文笔好、没干货文笔差的书。从竞争的角度看,畅销书人人都会读,而有干货文笔差的,很多人就会望而却步,难以坚持。

这正好是你跟其他人拉开差距的绝佳机遇。所以,选书的时候,跟选男女朋友一样,实质重于形式,不要因为咱长的丑,就认定咱是人渣。

可读性差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比如翻译的不专业不准确,比如遣词造句没有精心打磨,或者作者表达能力较差,未能将核心思想准确地化成文字,以至于老是在打转转。

上图展示了我们对阅读市场竞争格局的解读。如果把所有书籍分为四类,有干货且可读性好,有干货但可读性差,无干货但可读性好,无干货且可读性差,则四大类书的数量将依次增加,第一类的有干货且可读性好的书,很有可能成为畅销书。

因此这一类书的读者也最多,而有干货但可读性差的书,读者数量不仅低于第一类,也低于第三类的无干货但可读性好的书,因此曲线有一个明显的上凸(特别感谢群友江金泽同学的建议!)

综合考虑时间成本和读者竞争格局,很显然,第二类别的有干货但可读性差,读者量相对较少,非常容易被大家忽视,很多人会因为其可读性差而拒绝阅读,因此是竞争性阅读最应该重视的区域。

我读过的印象最深的“有干货但可读性差”的书是这本,《创新的扩散》。

难以想象,这本出到第五版的书,依然是按照其最初博士论文为基本框架的。译者唐兴通先生说,该书“在结构上传承了传统学术的严静规范性,从文献的综述到创新扩散史,再到创新扩散的问题解决”,甚至直接建议读者“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筛选,采撷其精华部分阅读”。

这话已经说的够明白了。难以想象历次再版中,没有一个人提醒作者采取可读性更强的结构。罗杰斯研究了一辈子创新扩散,却从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加速《创新的扩散》一书的扩散,殊为遗憾。

罗杰斯研究了一辈子创新扩散,却从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加速《创新的扩散》一书的扩散,殊为遗憾。——丹华

不要将可读性当做内容好坏的标准,正如不要将快递速度当做货品好坏的标准一样。有些书,因为作者的问题,写的不流畅,或者很难懂,不要责怪他们。反而应该感谢他们,感谢他们把干货藏得如此之深,以至于赶走了很多读者。

当然也要提醒自己,未来自己写作不要犯这种错误,白白损失了大量读者,浪费了覆盖更多人的机会。

关于如何选书,还有两条策略值得一提

读书策略4:相同话题一批批地读

同一个话题,畅销书、教科书、实践指导书、传记和历史这几类书的侧重点、风格、可读性、准确度都不相同,按批次一起读能够集中轰炸大脑,给自己一个丰富的刺激环境,这样理解更全面、更立体。举个例子,你要跳槽的时候,到对方官网看一堆介绍是没啥用的,还不如问问公司内部的人,了解一下八卦和花边,立马就理解了。

读书策略5:读一手文献,不读“二手书”

不要读那些被人嚼过了的东西,比如各类解读、注解等,只读最原始的一手材料。原始文献应该永远处于最主导、最重要的位置。

当然,肯定有机灵鬼会问:哥,那周易怎么办?呵呵呵,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周易原始文本晦涩难懂,因此有无数个解读版本)。

唠完了如何选书,接下来聊聊如何读书。

想象一下大多数人是如何读书的。

越来越多人读电子书(Kindle)。

很多人都没有边读边划线、做记号的习惯。

多数人读完一本书,只记得一些模糊印象或者核心观点。

所以,针对这些大众读者的阅读通病,对应的阅读策略就呼之欲出了:反其道而行之。

读书策略6:做笔记,留下记号,重视输出

我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为何有些人看书从来不做记号和笔记,看完跟新书一样。实际上,阅读中留下记号、留下点滴思考,具有多重价值。

第一,留下你的状态,方便下次打开书迅速回到这个认知状态,不至于从零开始。做笔记,有点类似于狗狗撒尿或者景区拍照,不撒尿不拍照你还真记不住自己来过这里。一闻味道,一看照片,哗,所有的回忆都钩出来了:这地方我来过!当时发生了啥啥啥所以,也别太计较你在书上记了啥,关键是要有记号要撒尿。

做笔记,有点类似于狗狗撒尿或者景区拍照,不撒尿不拍照你还真记不住自己来过这里。一闻味道,一看照片,哗,所有的回忆都钩出来了:这地方我来过!——丹华

第二,有时断断续续看完一本书,前面看了后面忘,做笔记能帮助你留下当时的点滴成果和感受,类似于中断时的保护现场,方便将来串点成线。

第三,记号/笔记是成本最低的产出形式,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客观上会推动你更快理解、更有效地思考。

考虑到写一篇读后感时间和成本太高,我推荐一个讨巧的办法:读完一本书时在头几页的空白处写7-10句话,包括这样几项:主要观点或启发,逻辑结构,如何应用到工作上,写作风格,有无重大弱点,内容形式上如何改进超越深化完善等。具体写哪些,写多少,当然由你来定。

做笔记的最低要求是,记住要点。

读书策略7:读时战略性重视,读完战略性藐视

阅读过程中,保持足够的谦卑和学习态度,毕竟你是来学东西的。尽可能滴贴近作者,认可或同情作者,力求沉浸其中、准确理解。

一旦读完,对整体有把握时,就需要远离书本,采取战略性藐视态度了,这时就要苛刻一点,换一副小人嘴脸,居高临下,尽可能地给作者挑刺,问问自己,观点靠谱吗?有局限性吗?够彻底够深刻吗?能推广吗?可应用于哪些领域?形式好不好?如何才能写的更好?哪些内容是扯淡?之前的阅读经验里哪些能够佐证或者证伪书中的东西等等。

这些问题,会给你一个批判和再创造的视角,会获得更多启发。我相信,批判性阅读是每个作者都欢迎的,虽然表面上看这有些大不敬。

读书策略8:读你看不懂的书

有些书对读者要求很高,很多人望而生畏。比如技术性很强的书,某个细分领域的专著,缺乏中译本的原版,学术论文等。

多数人会很抗拒这些东西,正好给你提供了获取竞争优势的空间。想到只有几个人几十个人会尝试看这些东西,即使只看懂了一两章,或者 Introduction,我都会非常自豪。

有些领域你准备不足,时间有限,又实在想攻克,只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不要气馁,思想的种子会慢慢发芽,总有一天机缘巧合时机成熟,你会冲破障碍,前进一大步。

当然,读难懂的书成本高耗时长,因此具体读到什么程度,需要具体斟酌。

读书策略9:读无用之书,下无用之功

并非每本书都要达到“洗心革面”“立竿见影”的级别,有些书短期看没什么用处,仅仅是增长了见识而已。但是只要你有兴趣,有感觉,就应该去读,长期的功用说不定也很大呢。

有用与无用,有时取决于时机。内心模模糊糊觉得这个方向有价值,就应该先了解储备起来,说不定哪天就发生化学反应了。

读书策略10:按时间碎片的性质来分配阅读任务

根据不同时间段安排不同阅读。比如,公交地铁上,适合看短文,PPT,或者听电子书,听英语。睡觉之前的自我催眠,技术类书最好了。工作中完成一个任务犒劳下自己,可以翻翻财经杂志。

出差旅途,带本不太厚的畅销书。当然,如果你像我一样变态,也可以塞大部头。

总结下来,大多数人的读书行为是:

读畅销书只读专业内的有用书只读可读性好、有趣的书一个领域只读一本书读“二手书”不做笔记、不留记号读完就忘,不思考不消化不整合不批判只读看的懂的书只读有用之书不考虑时间性质因此,策略性的读书就是要跟大多数人的行为相反,反其道而行之,你一定会收获良多,最终跑到大多数人的前面。

因为,读书最终是功利的,最大的功利心是完善自己。

技术杂谈近期好文

《穷人入门区块链指南》

《Java 编程之美- 线程相关的基础知识》

《查询参数缓存从零到一个框架的演进》

《一个让京东 CTO 都参与其中的敏捷转型故事》

《使用 Angular2+开发 Markdown 编辑器》

伟大的城市都有护城河。古时候,引水注入人工开挖的壕沟,形成人工河作为城墙的屏障,一方面维护城内安全,另一方面阻止攻城者的进入,这是古人的智慧。天下护城河,以襄阳护城河宽度为最。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它的平均宽度就超过了180米,最宽处达到250余米,已经演变成护城湖,也难怪郭靖在几十万的蒙古铁骑前可以守住襄阳城二十多年。

伟大的企业也要有护城河。巴菲特老爷爷在2007年指出:“一家真正称得上伟大的企业,必须拥有一条能够持久不衰的‘护城河’,从而保护企业享有很高的资本收益率。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导致竞争对手们必定持续不断地攻击任何一家收益率很高的企业‘城堡’。因此,企业要想持续不断地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是要拥有一个让竞争对手非常畏惧的难以攻克的竞争堡垒,回顾整个商业历史,很多企业只是像‘罗马焰火筒’一样辉煌一时,它们的护城河事实证明虚弱得不堪一击,对手很快就轻松跨越。”

其实护城河在管理学的术语应该是“竞争优势”,发表波特五力模型的大师波特认为:公司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即消费者)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价值是客户愿意支付的价钱,而超额价值产生于以低于对手的价格提供同等的效益,或者所提供的独特的效益补偿高价而有余”。波特认为全球任何行业竞争战略本质上只有三个: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聚焦战略。
而巴菲特把护城河分为两大类:“一种竞争堡垒是成为低成本生产商(如GEICO保险公司和Costco超市),另一种竞争堡垒是拥有强大的全球性品牌(如可口可乐、吉列和美国运通公司)。”可以说跟波特倒是异曲同工。
然而护城河只有此两类吗?
2
从初善君有限的水平下,个人觉得护城河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竞争优势可以说是资源,比如旅游业的靠山吃山,比如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垄断资源,比如金融业的牌照资源。但是这种资源优势并不靠谱,靠山吃山不具有复制性,而两桶油放到全球的范围来看,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任何牌照都有放开的可能。那么招商银行、中国平安、中信证券的护城河在哪里呢?
第二种专利和技术。毫无疑问技术是竞争优势、是护城河,但是很难说是长久的护城河。这点在手机行业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些消逝的品牌告诉我们:千万别迷恋技术,技术永远是用来淘汰的。可是如果技术不是护城河,那么历久弥新的科技企业如英特尔、微软等是如何屹立不倒的呢?此外每天一度电的美的和格力他们的护城河又是什么呢?说是技术好像也没那么强,低成本更是算不上,那么是品牌?
第三种是低成本。波特都认为低成本是竞争优势,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企业正是凭借低成本打开全球制造业的市场。但是在差异化不那么明显的情况下,低成本的护城河似乎也是伪命题。比如京东,它其实更应该是说是运营能力或者叫商业模式。我们都知道规模经济的概念,可是规模不经济的也有很多。
第四种是品牌。比如茅台、苹果,除了耳熟能详,还是耳熟能详。初善君私以为越是to C的产品和消费品,品牌的护城河效用越发明显,这是很直观的感受。但是在to B客户中,品牌肯定也会是企业选择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只是我们选择性忽略了。
3
有机构调研2000多家上市公司发现,与硬件企业相比,更容易在软件公司里发现护城河。媒体行业强大的品牌和内容对渠道的掌控力,造就了媒体企业的竞争优势,如迪士尼。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企业往往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如餐饮和零售商,但是也并非不可实现,比如星巴克、海底捞,他们的问题在于低转换成本。相反面对公司业务的企业,则具有更高的护城河,他们容易把自己的业务跟企业客户的业务做结合,从而形成很高的转换成本。
护城河究竟是什么呢?群友的一句话似乎点醒了初善君:行业属性决定护城河,而品牌是护城河的终极表现形式(由弱到强)。
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护城河,但是再把护城河不断加宽、加深的过程中,品牌会成为护城河的表现形式,资源、技术、成本都将逐渐被弱化。
比如格力,格力在最早和春兰们竞争的时候,依靠的是质量和领先不多的技术,然后是渠道,在渠道被苏宁国美占领前已经塑造了足够大的品牌,因此现在格力的护城河就是品牌。
在投资中,任何品牌或者说护城河都是随着时间形成的,选择有护城河的公司并非易事。而在成长股投资中,护城河可能刚开始挖或者挖的很浅,靠护城河来选择,可能就会错过了。
在强大的护城河也不会永远不变,即使强大如汉唐也有衰落的一天,因此一切都是动态的,不能死板的去看待。
以上仅仅是初善君和群友们的一些思考,说的远远不对,各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说说看法。

准备好人和资金,规划好如何运营,先多看多咨询,去已经开通的菜鸟驿站。最好找个驿站待一周左右,熟悉整个 *** 作流程,甚至搞清楚收费标准。另外,最好提前考虑退出成本,比如装修成本、保证金、设备成本等。如果不做,你能承受的最大损失是在你的承受范围内吗?不建议主业收入稳定的人辞职去搞邮局,这样你的机会成本太高了。实地踏勘,找一个合适的场地,调查你所在的位置每天有多少快递服务。如果你不是快递行业的,那就和区域快递员搞好关系,搞清楚实际的投递量。所有快递服务加起来少于400票左右的地区不予考虑。做好五力模型分析,看看该区域是否有快递柜或者其他代收点直接与你竞争。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读书也需要耍心眼?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