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和阿里巴巴的区别

京东和阿里巴巴的区别,第1张

京东商城是自营,阿里巴巴是平台。
京东商城自主经营,相当于自己采购自己销售,赚取差价。销售规模越大,议价能力自然越强。
而阿里巴巴属于平台型的,相当于物业房东。平台型的,流量越高,用户越多,自然就越赚钱,所以这类平台更多是注重流量的维持和供求信息的增长。当然它的好处是给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创业平台。

双12自身优惠力度小之外。另一方面正是双11、双12之间的联动,使得二者关联性较强,如今双11增量见顶,双12必将受到影响。
阿里内部人员透露,如今的网购消费者大多只认双11,双12当天很难出现像双11那样守夜网购的消费者。“没有双11那样大规模的流量支撑,玩法再新颖也难免流于形式。”
其实早在2015年双12的时候,阿里就试图通过支付宝以及其投资的相关线下业务进行联动,把双12变成其O2O转型的重要出口。但阿里仍将资源向双11倾斜,使得双12的O2O之路走的并不算顺畅。
再来说说京东,京东在看到双11的商机后,在2011年也加入了战局,当日虽只完成40万单,但是打破了阿里独唱双11的局面,并在此后推出了京东双12活动。
其实京东与阿里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二者都没有在双12购物节上倾斜很多资源。
京东双12在优惠力度和流量上不及618,也不如双11。仍以满减为例,今年京东双12的满减玩法为“每满300-40”,而双11的满减力度则是“每299元减50”。并且,在今年双11,京东发布了10项商家扶持举措,帮助品牌和商家实现“双降双提”,即成本和费用降低,流量和效率提升。而双12的主要玩法依旧是老套路——满减和红包雨。
最近,传统电商平台似乎一直处于一种腹背受敌的状态,因为他们不仅自身存在销量增速放缓的问题,同时还受到短视频平台大力投入电商业务的围攻。
双11过后,抖音和快手都给出了一些不错的销售数据。
双11好物节期间,抖音商城商品总曝光量达786亿,在货架场景,支付GMV破百万的单品达到531个,动销商品数较去年双11大促提升134%。在内容场景,双11期间直播累计时长达3821万小时, 挂购物车短视频的播放量累计达到了2937亿。
抖音为增强变现能力,需要在更多购物节中崭露头角,从抖音上一届双12的玩法来看,抖音突出了短视频内容与电商直播的联合,鼓励短视频创作者参与到双12当中,以自身私域流量优势挖掘潜在用户。
快手数据则显示,快手116期间(10月20日-11月11日),电商短视频订单量增速显著,同比增长超515%。买家数同比增长超40%,搜索订单量同比增长超70%。快品牌表现突出,GMV同比增长超80%。
商家需要拓展不同的销售渠道以增加销售覆盖人群,优化营销成本,降低经营风险。抖快作为新入局者,身份优势就此展现。
亿邦智库的报告显示,虽然在今年双11中商家依然最热衷于参与天猫和京东的活动,但两者的占比趋于稳定,与去年相比今年有许多商家纷纷开拓新平台,将鸡蛋放到更多篮子里,所以今年双11抖快的商家参与率大幅提升。
易观流通行业高级分析师曾颖表示,短视频等流量平台虽开始布局电商业务,但与传统电商差距还是较大。在筹备双12等购物节时,短视频平台一方面会持续完善自身的电商业务体系,包括供应链、物流仓储、售后客服等环节的优化,形成站内消费闭环;另一方面在商家侧给予优惠扶持,吸引商家入驻与参与购物节,扩充平台内的品类与品牌数,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
一边是,淘宝天猫京东这些老牌电商平台自身经历多次双12电商节疲惫后的活动懈怠与新意匮乏,另一边,则是抖音快手等新兴电商平台的穷追猛打。对于这个双12,传统电商平台上营销活动与优惠力度都显得平淡又冷清。

核心电子商务依然是阿里的收入增长引擎,互联网业务全面布局建立生态体系在阿里巴巴的各项业务中,电子商务依然是拉动收入增长的核心引擎,2017 财年核心电子商务收入 1338 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达 846%。其中国内零售业务 2017 财年营业收入达到 1141 亿元,占总收入的 72%,淘宝引领国内C2C 业务,天猫在B2C 电子商务市场中的占比接近 60%;跨境业务方面,速卖通瞄准跨境出口业务,在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同时收购东南亚电商平台 Lazada,利用国内多年的互联网经验在东南也地区开展电子商务。

除电子商务以外,阿里积极布局其他互联网业务:主要包括云计算、数字媒体、菜鸟网络、蚂蚁金服等。云计算在中国属于爆发期,阿里起步较早且拥有数据和技术优势,这块业务已经成为拉动其收入的一个新增长点,未来有望实现更大的突破。数字媒体方面,主要依托两大平台优酷土豆和UC 浏览器进行信息分发;在内容方面也不断发力,依托淘票票这个流量入口,布局阿里影业。其他两大支撑分别为以菜鸟网络为核心的物流生态体系和以蚂蚁金服为核心的金融布局。

品牌化与个性化共同驱动零售业务增长

在阿里巴巴中国零售业务中,核心的两个平台为淘宝和天猫,二者的模式不同,也存在“万能淘宝,品质天猫”的定位差异。两个平台在 GMV 方面的表现而言,目前仍是以淘宝为主,占比约为 585%,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在长尾市场占据重要的位置;从 GMV 的增速来看,天猫增长快于淘宝,2015-2017 财年天猫复合增长率达 359%,淘宝则为 174%。这与中国整个网络零售发展趋势相关,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用户越发注重商品品质和购物体验,这种诉求为 B2C 市场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机会,天猫在这种趋势下不断引入线下品牌和国际品牌,为消费者提供品质化的商品和服务。

加重物流生态布局:菜鸟网络

菜鸟裹裹提供两类服务:基于数据和技术的物流解决方案以及国内仓储管理服务。基于数据和技术的物流解决方案:将商家、物流商和消费着对接,实时追踪物流信息。商家依靠菜鸟网络上的数据信息选择物流服务商、精准匹配和优化送货路线。这种模式下,商家自己建仓,为快递公司支付打包费、运费、分拣费,进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菜鸟作为平台,不需要投资仓库、运输或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重资产,模式较轻。平台模式下,菜鸟裹裹整合物流提供商的资源,建立起物流生态系统。国内仓储管理服务:针对规模以上需求以及专门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仓储服务。此外,还与国际物流公司合作,为商家提供跨境物流服务。

截至 2017年 3 月,菜鸟网络上的快递合作伙伴一共 15 个,覆盖中国 600多个城市和31 个省份,总配送员工 180 多万人,为中国零售市场交付了 166亿份快递。阿里巴巴拥有菜鸟裹裹 47%的股权。作为阿里在物流方面的重要布局,菜鸟网络 2016 年实现营业收入935 亿元,2014-2016 年营收复合增长率高达 2152%,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阿里巴巴的“新零售”计划

“新零售”更强调消费者场景化体验,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2016 年以来,阿里围绕“新零售”进行了一系列的线下布局,通过投资入股、战略合作等方式入局生鲜、线下百货、超市等领域,打通线上线下数据,提升用户体验。

线上自营业务为拉动总营收的核心引擎

京东与其竞品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自营模式。近年来,京东逐步开放线上平台, 自营与平台协同发展。2012-2016 年数据显示,线上自营业务均占到总净营收的 90%以上,虽然占比呈下降趋势,但自营业务仍然是拉动整体营收业务增长的核心引擎。

电商:全品类发力,继续扩大规模

京东的在线销售平台仍以自营为主,但第三方平台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12 月31日,京东在线市场有超过 12 万名第三方卖家。近年来,第三方平台的规模不断扩大, GMV 从 2014 年的人民币 83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 2859亿元,对京东的 GMV增长起到了较强的拉动作用。

在品类方面,传统的优势品类 3C 家电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2016年 GMV达到 3271亿元;其他一般商品品类的交易规模逐渐扩大,截至 2016年交易规模达到 3304亿元,反超 3C 家电品类。

仓储物流:保障消费者体验的核心竞争力

京东在 2007年开始建立和运营自己的全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仓库和运送线,配送在线零售业务的商品。随着在线平台的开放,京东也向平台上的第三方卖家和其他平台的卖家提供配送服务,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物流体系。

配送站:截至2016 年12月 31日,京东物流在全国共设立 6906个派送站,覆盖 7个省份,25 个城市。仓库方面:截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京东共运营 256 个仓库,总建筑面积约 560 万平方米,覆盖全国 54个城市,6606个送货站和 2655个县。运力:截2016年 12月 31 日,京东在全国 1410个县市提供同日和次日交货。

京东在物流仓储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仓储物流费用不断上升,2016年同比增长 505%,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也从 2015 年77%上升至 81%。截至 2016 年12月 31日,京东共支付了约人民币 48亿元(约合 7亿美元)用于收购土地使用权,仓库建设和仓储设备采购。根据京东财报显示,其 2014 年,2015年和 2016 年的资本支出主要也是与扩建基础设施,技术平台,物流设备以及新办公楼有关的支出。仓储物流是京东电商平台保障消费者体验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现状:活跃用户与消费频次增长,驱动收入与利润持续增长

唯品会成立于 2008 年,经历近十年的发展,唯品会凭借其独特的“特卖”模式,快速发展,成为中国B2C 网络购物市场领先者之一。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唯品会总净营业收入为 3347 亿元,保持了 30%以上的高速增长。活跃用户数和订单量支撑唯品会营收的良性增长。财报显示,2017 年 Q2,唯品会净营收达 1752 亿元,同比增长 303%,订单量达 8480 万,同比增长 230%,活跃用户数达2810 万人,同比增长 220%。营收增幅快于活跃用户数增幅,单个用户营收贡献值增大,用户粘性进一步增强。

业务布局:电商、金融、物流“三驾马车”,拓宽未来想象空间

2017 年上半年,唯品会正式宣布将分拆互联网金融业务、重组物流业务,打造由电商、金融和物流三大板块组成的战略矩阵,逐渐跳出单一电商业务的模式,实现多业务发展,在带来更大挑战的同时,也拓宽了未来的想象空间。

电商:特卖电商领导者,品质升级

模式:深度折扣,正品特价。唯品会主打限时特卖,通过对深度折扣的品牌货品进行限时销售,营造一种抢购的氛围,吸引用户消费。折扣特卖模式的本质逻辑,在于特卖渠道高周转与低成本的相互循环。对于供给方来说,特卖电商高于其他平台的品牌曝光率和周转率,帮助供应商实现薄利多销,同时还能清理大量尾货库存;对于消费者来说,深度折扣满足了消费者高性价比购买到品牌商品的诉求,实现多赢。相较于其他综合型和垂直型电商平台,唯品会周转效率优势明显。

在品类上,唯品会以自营服饰起家,随后逐渐拓展至鞋包、化妆品、体育用品、母婴亲子产品等多样化品类。2014 年至 2015年,唯品会通过投资乐蜂网、辣妈帮等垂直电商,进一步拓展在美妆、母婴等其他领域的发展。

在货源上,由于品牌尾货具备天然的清仓需求,是折扣零售最常见的货源,但实际上,只要成本足够低,新品首发、定制包销、自有品牌均可以成为折扣特卖零售的可持续货源。成立初期,唯品会货源以尾货为主,但随着唯品会在电商领域的不断发展,新品和专供品的占比不断提升,早在 2016 年 Q2 的财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中,唯品会就已经披露当季新品和平台特供品占 37%。随着唯品会对品牌品质形象的进一步升级,未来定制化和自由品牌的货源有可能进一步提升。

在供应链方面,为了进一步提升货品的售卖比,精准选货对于特卖平台来说至关重要。唯品会在成立初期即在全球范围内组建了千人买手团队,通过买手团队的培养打造,保障选品的质量,截止到 2016 年底,唯品会买手团队已达 1600 人。此外,在品牌商合作方面,唯品会持续加大力度招商,吸引全球优质品牌和商家,合作品牌已突破 20000 家,包含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

物流:持续投资基础设施,带动物流履约及分发提速增效

近年来,唯品会在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投入颇多。国内,唯品会在全国建立了五大物流配送中心,辐射全国大部分区域。在活跃用户聚集、配送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唯品会增设前置仓,截至 2017 年 6 月 30 日,唯品会仓储总面积达 220 万平方米,前置仓总数增加至 11 个,拥有最后一公里配送人员约 27000 名,配送站点约 3600 个。此外,唯品会还在不断扩大其国际仓库空间,助力唯品国际跨境电商业务发展。2017 年 Q2,唯品会 95%的自有业务都由自建的快递团队完成配送。

基础设施的完善带动唯品会物流履约效率不断提高,履约费用率从2012年Q1的167%下降到 2017 年 Q2 的 94%。未来随着品骏物流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将从成本中心变成利润中心,探索更多盈利可能。

金融:大力发展消费金融,活跃用户快速增长

唯品会自 2013 年开始布局金融业务,先后获得商业保理牌照、小贷公司牌照和第三方支付牌照。截止目前唯品会已实现“信贷+支付+保险(筹)”的金融业务布局。今年上半年,唯品会宣布拆分金融业务独立运营,这一方面将有助于金融业务在母公司的电商平台外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金融业务的品牌价值和估值潜力。

唯品会的产品主要包括:(1)信贷:2B 端的供应链金融(唯易贷),2C 端的消费金融(主要产品为分期付款业务唯品花);(2)理财,与光大基金合作向消费者提供货币基金产品(唯品宝),(3)保险:与国华人寿、新华人寿合作提供年金险和旅游意外险。电商平台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有着天然的场景和客户优势,财报数据显示,2017 年 Q2,唯品会消费金融信贷活跃用户数达到 440 万,相较于去年同期的 160万增长179%。

零售升级的路径不同,但背后的逻辑相同,目的相同。任何商业运作的开展均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网络零售也不例外。供应方主力由 C 端中小卖家逐渐向规模化的品牌商和代理商转变;商品品类由标品向非标和全品转变、由虚拟件小件和易保存的实物向大件、生鲜等品类扩充;货品配送由一般时效向当日达和定时送演进;需求方状态由自然增长的线上流量到几近停滞增长的固定人群,使得电商平台不得不打破线上边界利用数字化来开拓线下新空间。适应营商环境变化和消费需求变化,从丰富购物场景和提升购物体验的角度出发,理解消化并遵守零售本质和规则,就能够赢得生存空间:阿里从渠道到生态进行系统建设、京东坚持自营电商和基建、唯品会强调品质电商、苏宁主打线上线下一体融合、国美从家电扩充到全品类、网易考拉踩准跨境网购的机会、小米向上游改革供应链,中国电商江湖百花齐放。

1、业务板块不同

阿里系的电子商务服务、蚂蚁金融服务、菜鸟物流服务、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广告服务、跨境贸易服务、前六个电子商务服务以外的互联网服务。

而京东在线销售:计算机、手机及其它数码产品、家电、汽车配件、服装与鞋类、奢侈品、家居与家庭用品、化妆品与其它个人护理用品、食品与营养品、书籍与其它媒体产品、母婴用品与玩具、体育与健身器材以及虚拟商品等,共13大类3150万种SKU的商品。

2、可转换公司债券不同

对于阿里,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分子的调整项目为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利息等的税后影响额;

而京东的调整项目为假定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期初或发行日转换为普通股的股数加权平均数。

3、范围不同

阿里资产包括净利润扣除了非经常损益后得到的每股收益。

而京东资产包括那些一次性的资产转让或者股权转让带来的非经营性利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里巴巴

百度百科-京东

京东、阿里巴巴和亚马逊都是全球知名的电商企业,它们的年收入不断增长。根据2019年财报,京东的年收入为6729亿美元,阿里巴巴的年收入为6001亿美元,而亚马逊的年收入则高达2809亿美元。三家公司虽然收入有差距,但它们都在不断发展壮大,积极扩张业务。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字只是参考数据,由于公司各自的财务模式和行业的不同,数据可能存在差异。

阿里巴巴面积更大,更广阔。
1、阿里巴巴集团于1999年在杭州创立,目前全球总部位于西溪园区,基地分为五期开发,总建筑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
2、京东集团于1998年创立,如今总部大楼位于北京市亦庄经济开发区,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

11月15日晚间,港交所披露京东 健康 通过聆讯后的招股说明书,美银证券、海通国际和瑞银担任联席保荐人,华兴资本担任财务顾问。

2019年5月10日,京东集团正式将京东大药房、药京采和京东互联网医院三块业务从京东商城中拆分出来,合并成立京东 健康 子公司。就在独立出来的前一天,京东 健康 刚刚完成了超10亿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CPEC中国基金、中金资本和霸菱亚洲等。今年8月17日,京东 健康 又获得了高瓴资本83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300亿美元。

谈到京东 健康 ,自然而然就会想到阿里 健康 ,阿里 健康 于2014年借壳中信21世纪在港成功上市,此后阿里巴巴又逐步将天猫医药馆业务注入到阿里 健康 体内。阿里 健康 的股价从2014年的4港元左右升至如今的20港元左右,截至11月16日收盘,阿里 健康 市值为2691亿港元(约347亿美元)。

财务对比:均已实现盈利 京东更胜一筹

京东 健康 招股书显示,公司在2017年至2019年的总收入分别为553亿元、8169亿元、10842亿元,2020年上半年,京东 健康 的总收入达到8777亿元;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经调整的期间盈利分别为209亿元、248亿元、344亿元和371亿元。

与阿里 健康 2020财年(2019年3月31日-2020年3月31日)的经营状况相比,京东 健康 的营收和经调整的期间盈利均稍有领先(京东 健康 :10842亿元、344亿元 vs 阿里 健康 :9596亿元、261亿元)。

互联网医疗发展多年,但企业却一直在持续亏损。京东 健康 是第一家喊出“整体已经实现盈利”的企业,阿里 健康 则是在10月26日晚间首次发布正面盈利预告,预计截至2020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将录得期内利润不少于2亿元。

对于扭亏为盈的原因,阿里 健康 在公告中表示,得益于用户互联网+ 健康 意识的提升,促使公司多个平台用户快速增长;集团于2020年4月完成向Ali JK Nutritional Products Holding Limited收购药品类目所产生的收益;由平台规模经济推动的效率提升及成本优化。

关于互联网医疗持续盈利的可能性,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认为“可能性较大”。

供应链对比:京东暂时占优 阿里正迎头追赶

京东 健康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 健康 的线上零售平台有超过1000万种商品,入驻超过9000家第三方商家,在全国范围内共有11个药品专用仓库和超过230个非药品仓库,O2O服务“京东药急送”覆盖全国超过200个城市,提供最快30分钟送药上门的服务。

虽然阿里 健康 在O2O业务上起步较晚,但其正在迎头追赶。根据2020财年业绩公告,截至今年3月,阿里 健康 的“30分钟送达、724小时送药”服务覆盖了杭州、北京、广州、深圳、武汉、上海、成都等共14个主要城市。

此外,阿里 健康 还联合蜂鸟即配推出“急送药”服务,目前已在全国超过140个城市落地,未来还将扩展到更多城市。

用户对比:阿里系流量更大

根据京东 健康 招股书,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 健康 的在线电商平台活跃用户为7250万;2020年上半年,京东 健康 的日均在线问诊量约9万人次,平台累计用户超过15亿。

而截至2020年3月31日,阿里 健康 线上自营店的年度活跃消费者数量有4800万;其负责运营的天猫医药电商平台产生的年度商品交易总额 (GMV)超过835亿元,年度活跃消费者已超过19亿,较半年前增加3000万。

而整个阿里系的流量亦远超京东系,在用户基数上,阿里目前是绝对占优的。

京东 健康 和阿里 健康 的较量还将一直持续下去,而回到行业本身,巨头进入赛道都绝非偶然,早在数年前,马云提出“双H战略”时就明确表示,最有可能诞生下一个BAT量级企业的领域就是医疗 健康 。

刘强东也一早就对辛利军(京东 健康 CEO)坦言,“进入 健康 这件事,能做多大我们暂时还算不准。但我感觉,这事儿做好了,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京东”。

关于行业前景,盘和林认为,互联网医疗和医药电商未来前景广阔,“因为他符合电商替代传统零售的一贯特性,电商拥有无限的货架,能够覆盖消费者多方面的医药方面的需求,互联网医疗也可以让患者避免医疗等待,缓解医院的拥挤现象”。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京东和阿里巴巴的区别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