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自成立之日到发布招股说明书之间的十多年时间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为什么一

京东自成立之日到发布招股说明书之间的十多年时间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为什么一,第1张

京东的现金流指数非常高。
京东自2004年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即使是在2018年这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利润也非常微弱。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样一家公司一直亏损,不仅没有直接倒闭,而且稳步发展。国内外都认为JD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京东的现金流指数非常高首先,我们不得不说,京东商城的商业模式与淘宝大不相同。京东商城的商业模式是B2C,虽然淘宝也有一些B2C业务,但其主营业务仍然是C2C,虽然C2C发展速度很快,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应收账款,需要考虑现金流是否充足。

如果要实现财务自由,那么掌握一个优质上市公司的股票是最方便快捷的方法。《股权设计——互联网+时代创业公司股权架构》作为一个2017年上市的新书,虽然内容深度不够,但是对于一股权小白来说,还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籍。

下面我会从股权魅力、股权重要性、股权设计模式、股权激励模式、股东如何控制公司五个方面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一、股权的魅力

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1元原始股变为13万元,上市诞生了上万个千万富翁。

2004年腾讯联交所上市,1元原始股变为14万元。

王刚5年前投资滴滴70万,如今回报超过35亿元人民币。

股权是公司的核心,具有公司治理、激励人才、分红收益、股权融资、挂牌上市、扩张市场等多方面的作用,而针对个人来讲,掌握一支“集优股”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

二、股权的重要性

在中国的商业市场中,因股权架构不合理而出现问题的公司屡见不鲜。

真功夫50:50的股权架构问题,导致创始人之一也就是姐夫蔡达标坐牢。

1号店变局,导致创始人被迫离开。

俏江南张兰对赌失败,被踢出董事会。

逻辑思维合伙人散伙等都源于公司在创始之初,未进行合理的股权架构设计。

投融界有这样的说法: 投资=投人=投股权架构 ,可见股权架构的重要性。

三、股权设计模式

1股权比例的设置及影响

2股权架构方案设计

3-5个合伙人最佳,一定要有“老大”,关键比例:34%,51%

3完美的股权架构的方案设计

完美的股权架构的方案设计: 合理股权架构+个性化公司章程。

股权分配比例只代表表面上的利益分配的格局,而实际上的控制权是由章程来确定。

主导者能作为一个相对的大股东,在天使轮的时候要绝对控股,后面在不断稀释中,要保持相对控股权。如果个人不行的化,一定要把团队形成“一致行动人,把投票权放在你手里,你来决策。

5投融资过程中股权设计合同中需要注意的两个关键点

(1)价值

价值包含了投资时的价值和投资后的回报。典型的条款有反稀释条款、对赌条款、优先股。

(2)控制权

股东会中哪些事项必须要经过投资人的同意才能生效。包括董事会董事的提名权,以及董事决议当中必须要有投资方提名董事的通过方为有效。

5案例

马云蚂蚁金服股权架构方案:用02%的股权拥有蚂蚁金服98%话语权。

四、创业公司股权激励设计模式

1针对不同类型企业

(1)中小型企业比较青睐虚拟股票(股份)和账面价值增值权等模式;

(2)非上市企业通常使用期股、员工持股计划、虚拟股票(股份)等模式;

(3)上市公司采用股票期权、业绩股票、延期支付等模式。

2针对不同群体

(1)高级管理人员和经营者,期股、业绩股票和股票期权是比较好的激励选择;

(2)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激励模式可选用限制性股票和业绩股票;

(3)销售部门负责人或销售业务骨干,业绩股票和延期支付是较适用的激烈模式。

五、股东如何控制公司

1掌握董事会的控制权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 28名成员,马云和蔡崇信是永久合伙人。通过合伙人制度安排,阿里巴巴集团管理团队直接在董事会的9个席位中占有5个席位。

京东上市前,刘强东通过投资人投票权委托的形式掌控着公司的控制权。京东的招股书上显示,在京东发行上市前,京东有11家投资人将其头皮安全委托给了刘强东形式。最终使得持股只有188%的刘强东,却据此掌握了京东过半数的投票权。而在京东上市后,刘强东通过AB股设置持有公司87%的投票权,更为牢固地把空着对京东的绝对控制权。

2 公司经营管理的实际控制权

(1)控制法定代表人的职位

(2)掌握公章

(3)掌握营业执照

(4)其他印章和证照

3对产品和人的控制权

以上通过对股权重要性、如何架构股权、如何通过股权激励员工、股东如何牢牢把握公司掌控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注:AB股:即同股不同权A序列普通股通常由机构投资人与公众股东所持有,B序列普通股通常由创业团队持有。A股每股设定一个投票权,B股每股10个投票权。

京东科技被曝计划2022年在港IPO

京东科技被曝计划2022年在港IPO,京东科技是京东集团旗下专注于以技术为政企客户服务的业务子集团。据称,京东科技可能会在上市前进行一轮上市前融资。京东科技被曝计划2022年在港IPO。

京东科技被曝计划2022年在港IPO1

1月24日,有消息称,京东旗下京东科技计划于2022年在港IPO,募资10亿至20亿美元。对此,京东科技官方表示不予置评。

根据资料显示,京东金融科技部门于2013年被分拆出来,过去三年中至少已经更改了两次名称,在2018年之前,该部门始终被称为京东金融(JD Finance),京东金融在2018年改名为京东数科,又在2021年改名为京东科技。

2020年9月,京东数科提交申请,拟通过科创板上市融资200亿元人民币。

彼时,上交所依法受理了京东数科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文件,并按照规定进行了审核。

当时的招股书显示,京东数科2017年、2018年、2019年整体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0。70亿元、136。16亿元、182。0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1。6%。2020年上半年,京东数科的'营收继续增长,达到了103。27亿元,超过2017年的整年收入。2017至2020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分别为—38。2亿元、1。3亿元、7。9亿元和—6。7亿元。净利润于2018年转正。

不过自2020年11月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后,商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京东数科亦于2020年底进行重组。2020年12月30日,京东集团发布公告称,经董事会授权推进,京东集团拟将旗下云与AI业务整合到京东数科,并将以此换取京东数科部分股权。

此后在2021年1月11日,京东集团宣布将云与AI业务与京东数科整合后,正式成立京东科技子集团(JD Technology),原京东数科CEO李娅云女士出任京东科技子集团CEO。

2021年4月2日,上交所网站披露了《关于终止对京东数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的决定》。同日,京东数科向上交所提交了申请撤回申请文件。

如果京东科技上市,也将成为继京东、京东物流外,刘强东手中第三家上市公司。

京东科技被曝计划2022年在港IPO2

1 月 24 日消息,京东科技是京东集团旗下专注于以技术为政企客户服务的业务子集团。据路透旗下 IFR,京东科技计划于 2022 年在香港进行 IPO 上市,募资 10 亿至 20 亿美元。京东科技官方表示不予置评。

据悉,京东科技正在与美国银行、中信证券和海通国际合作进行上市。

知情人士称,已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拟在海外上市的申请。据称,京东科技可能会在上市前进行一轮上市前融资。京东科技的前身是京东数字科技,该公司于去年 4 月撤回了 200 亿元的上海 IPO 申请。

2020 年 6 月,京东正式在港交所敲钟上市;去年 5 月,京东物流挂牌港交所,刘强东的“三驾马车”至此仅剩京东科技(原京东数科、京东云、AI 事业部整合)仍走在上市路上。

了解到,京东科技业务覆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科技,现已成为整个京东集团对外提供技术服务的核心输出平台。

官方表示,目前京东科技拥有 1 万多名员工,其中 70% 以上为研发和专业人员,并且拥有多位入选 IEEE Fellow 的科学家。

京东科技被曝计划2022年在港IPO3

1月24日,有消息称,京东科技正与美国银行、中信证券和海通国际合作进行上市,计划于2022年在港IPO,募资10亿至20亿美元。对此,京东集团回应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不予置评。

去年1月11日,京东集团宣布将云与AI业务与京东数科整合后,正式成立京东科技子集团(简称:京东科技),原京东数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数科”)CEO李娅云将出任京东科技子集团CEO。

京东集团表示,京东科技定位于数字合作伙伴,致力于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客户提供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京东科技集团拥有1万多名员工,其中70%以上为研发和专业人员。据介绍,京东科技将成为整个京东对外提供技术服务的抓手。

2020年9月,上交所官网显示已经受理京东数科科创板上市申请,同时披露了京东数科招股说明书。2021年4月2日,上交所网站披露《关于终止对京东数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的决定》(以下称《决定》),终止对京东数科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审核。

《决定》显示,上交所终止审核的原因是发行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或者保荐人撤销保荐。

京东数科招股说明书显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刘强东直接持有发行前总股本的8。86%,通过领航方圆、宿迁聚合、博大合能间接控制发行前总股本的41。49%,共计占此次发行前总股本50。35%,通过特别表决权安排控制表决权总数的74。77%。

“2007年年底,我发现全年72%的投诉,都是来自于物流。”

“因为京东卖电子产品,京东的包裹里不是手机就是数码就是笔记本之类的。所以全国所有的快递公司,一听说来京东的件,嚯,立马!偷!”

“淘宝的货没人偷,好不容易打开一个耐克,还是假的,是吧~”

“anyway,我们卖的产品,太高值了。所以,我决定一定要做物流。在那个年代,我发现整个中国的物流行业奇差,效率低下,成本高昂,服务糟糕。”

“既然中国的快递行业没有一个像样的公司,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机会。我做生意有这么几个。任何行业有问题,那么对京东来说就是机遇。如果一个行业很完美,京东是从来不碰的,因为那意味着,对你来讲几乎没有任何机会。”

十几年前,刘强东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回顾了当初为什么决定要做自营物流。

短短的几句话里,除了交代 历史 之外,东哥还顺带黑了一把淘宝,diss了整个物流行业,并在最后愣上了一个价值。

是干介个的。

2月16日晚,反复传言要上市的京东物流终于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申请。

这也是继京东 健康 、京东数科之后,京东集团分拆出来的第三家拟上市公司。

好端端一个企业,非得拆得七零八落,不得不说咱京东确实是反垄断先锋。

可再仔细一瞧,目前京东物流的股权结构中,有7912%的权益还是属于京东集团。

另一边已经上市的京东 健康 ,同样是8104%的股权被京东集团间接持股。

搞来搞去依然是同一批高管,反垄断进行的还是不够彻底。

玩笑归玩笑。

表层原因,主要在全球大放水的背景下和流动性高预期下,2021年后,国内外的资金都在加速向港股涌,使得这一资本市场可以说是处于其 历史 最佳阶段。

尤其是前不久,快手的超预期表现让人们再一次明确了“钱多标少”的现状,作为筹备多年的独角兽,京东物流理应加快上市的步伐。

为什么要拆这么多子公司,有人说,这就是为了圈资本市场上的热钱。

我觉得这话一点都对。

但规则范围之内的事,其实也没有太多非议的必要。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京东 健康 依然采用的是京东集团的老传统A/B类双重股票。其中,A类股每股一票投票权,B类股一股20票投票权。

明州一案后东哥作为京东的第二大股东,股票跌成那个熊样子都能够稳坐钓鱼台,就是因为他手里的B股让他能坐拥80%的投票权。

当时,据华尔街见闻写道,京东更像是刘强东一个人的王国。

即便是在AB股权较为常见的 科技 公司中,像刘强东这样对京东的掌控也是较为罕见的存在。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京东内部的公司条款规定,董事会不得在刘强东未出席的情况下,召开正式会议。

也就是说,没有刘强东在场,京东的董事会就无法正常开会。

尽管现在大家都觉得京东和刘强东的个人绑定不像过去那么紧密了,但从资产结构角度来看,投资京东,依然可以等于投资强哥。

说回AB模式,其理论的风险就在于,京东 健康 拆分上市以后,京东就算是减持到3%,依然还是可以控制京东 健康 的。

同样的架构,肉眼可见也将应用于京东物流。

这一点我们就说到这,再往深,就是各位对人性和现代商业运行规则的认知判断了。

我这边只提供一个中立的观点式信息,即“投资京东,就是投资强哥”。

关于京东物流的招股书,最关键的信息有两个。

首先是赚钱问题。

关于这一点,京东物流给出的答卷还是相当不错的。

截至最新时间(2020年前三季度),京东物流还依然在亏损,约为1171万元。

这个不稀奇,在我们的认知中京东物流本来就是这艘巨舰上的“烧油箱”。

以物流的亏损来撑起起整个B2C电商模式的竞争壁垒,以服务质量来获取高净值人群的信赖。

因此要判断京东物流的赚钱问题,还是要看毛利情况。

招股书披露,2018年,京东物流的毛利润是108亿元,毛利率只有29%。

2019年,毛利润增加到343亿元,毛利率提升至69%。

2020年前三季度,由于疫情原因,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京东物流的补贴力度,在2020年前三季度对京东物流补贴了298亿元。

最终,该期京东物流的毛利润为542亿元,毛利率也冲到了109%。

总体来说,向好趋势十分明显。

招股书披露,京东物流前三季度累计收入达到495亿元,来自一体化供应链客户产生的收入占比达到791%。

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在招股书中京东物流特别提到了顺丰,称:

“相比于顺丰,京东物流在仓储及配送服务、大件物品物流服务、物流 科技 服务等业务上有明显优势,能够为客户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

否认顺丰是自己的竞争对手。

自夸的话咱也没必要细看了,核心卖点就在“供应链物流服务”,跟将近八成的收入来源一脉相承。

另一个比例就是来自外部的客户。

招股书显示,京东物流的外部客户收入占比不断提升,从2018年的299%、2019年的384%,提升至2020年前9个月的434%。

因此,外部印象中,京东物流主要是挣的自己的钱,干的是“左兜掏右兜的买卖”——这一现象已经开始成为过去式。

结合以上两点,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京东开始赚外人的钱了,靠的是物流方面的供应链赋能能力。”

由于京东物流原生于电子商务体系之内,从这一点来说它确实与外部那些发轫于草莽的物流公司,有着基因上的本质不同。

其中很明显的一个优势就是对“库存管理”的天然追求,和“销售预测”的数据技术能力。

积累良多后,京东物流也开始向外输出这种能力,帮助B端企业客户进行相应的供应链物流优化。

比如美的集团,格力电器等家电企业,他们全国范围的铺货,原材料配送,最后一公里安装,仓储管理等供应链物流需求,京东物流都可以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但从绝对实力来说,数据显示,至2020年7月,顺丰航空机队规模已增长至60架,仅今年上半年,顺丰全货机国际航线总计运量就超过了4万。

此外,为了响应外部市场上急迫的防疫物资和其他货物的国际航空运输需求,顺丰国际快速开通包括中国至美洲、欧洲、以及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在内的国际全货机航线18条。

技术方面,顺丰 科技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物流系统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也已经落地。

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落地业务、助力决策,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

专注于物流这一个点,不断深扎了下去。

短期来看,京东物流与顺丰的业务模式确实有一定的差异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必将踩踏至对方的服务领地。

从战略思路上来看,京东物流在做一件大而全的事。

试图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提供一整套一揽子方案。

首先抢的就是苏宁物流、国美电器的盘子,然后就是快消,比如可口可乐全国配送商等系列渠道方。

最后就是全面渗透进制造业,农业。在原材料,产成品运输,全国分销乃至分类包装等各个细分环节提供服务,共同筑造起中国速度30。

而顺丰则只是卯足了劲儿做单点突破,通过飞机和技术手段围绕着物流运输加大运力,提升效率,没有那么多花活儿故事可讲。

关于此,我只想讲一个企业,小米。

一开始,小米的思路是发展生态,搞互联网模式,手机不赚你钱,靠卖服务赚钱。力求打造生态链,长线模式,“拦路抢劫”。

但搞到2016年就几乎要崩溃了,因为市场上以华为为代表的其他对手就很老实,卖一个手机赚一份钱,单品利润叠加的单点模式,“坐地分赃”。

小米认了,把认知留在性价比这一范畴,转而铺开行李箱,插线板,充电宝等多项业务,一点一点的攒利润。

另一家企业不肯认,最终“生态化反”到了美国,迟迟不肯回来。

京东是一家集权的企业。

集权有集权的好处,决策成本低,精英嗦了蒜,转舵极快——这一点,咱们可太懂了。

去年中旬,在京东回港股上市前夕,刘强东进行了大量的战略反思。

5月19日深夜,刘强东发了一封题为“京东是谁”的公开信,长达6000字。

我的理解是京东准备放弃流量生意(或者说只做保持现状的防守),大踏步地向“技术赋能 社会 ”的2B企业路子上迈进。

其中意图比较清晰的原句有:

“我们会坚定不移地转型成为一家技术驱动的供应链服务公司。”

“京东集团的战略定位:我们是一家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

经过此后半年多的观察,我认为东哥不是闹着玩的,相关的系列落地动作极快。

第一个大动作就是给直播电商当带路党。

在与快手达成战略合作后,京东不再坚持成交场景必须在自己的网站上,而是在快手电商的模式里彻底转向幕后。

从向快手支付导流的广告费(电商身份),转身变成了对快手收取供应链技术服务费(供应链服务商身份)。

而京东物流和京东数科的分拆上市,则披露了更多的信息,展现出京东对外技术赋能的既定成果,并奠定了相应的结构组织。

招股书显示,2020年,京东物流企业客户数超过19万,其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覆盖了快消、服装、家电、家具、3C、 汽车 、生鲜等多个行业。

京东数科的招股书也提到,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政府及其他客户数字化解决方案,正在迅速崛起为该企业的营收支柱。

而这一切,都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围绕着供应链的技术赋能。

这是一个过于巨大的蓝海市场,从上游原材料交易到加工成产品,再通过经销网络,依靠物流体系将产品送达终端。

在此过程中,连结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和终端的功能网络,都属于供应链范畴。

如今,凡是数得着的大小巨头们,从互联网到物流到零售到硬件厂商,或多或少都在该领域积极布局。

有的是研究院模式(阿里、腾讯),有的是单点突破模式(华为、小米、顺丰),也有的早就将这一体系内化做了自己经营范畴,持之以恒地不断精进着(沃尔玛、苏宁、苹果等)。

但京东的战略意图,显然比其他人来的要更坚定。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梦。

或许,京东将成长为最底层的技术服务商,京东物流帮助每一家企业都顺利实现JIT(零库存生产方式),京东数科则为每一家企业安装上算法优化的大脑,所有企业都将离不开它。

又或许,京东将只能成为中小企业的拐杖,稍长大一些,就会被一脚踢开。

“空气的独家售卖商”确实前景无限,但也有点吓人了,不是吗?

十年前, 科技 圈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描述——把京东的网站外皮扒掉,这家公司其实是一家物流公司。类似的,在刘强东的早期规划中,自建物流是其区别与阿里体系的最大杀手锏。如今,京东物流终于在独立14年后启动上市,而被誉为“隐形第二大物流公司”的它,能在资本市场激起什么样的波澜?

2月16日晚间,京东物流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式启动IPO。其中,京东集团持股近九成,高瓴、腾讯、中国人寿等均有入股。

招股书披露的业务数据颇为亮眼,亏损14年的京东物流,如今似乎已看到了盈利的曙光。若能成功独立上市,打通二级市场融资通道,京东物流也有望在快递行业“三国杀”中战得更为游刃有余。

更重要的是,继京东数科和京东 健康 后,京东物流将成为京东系拟分拆上市的第三子,业界预估其市值有望冲击400亿美元,有望成为京东系在资本市场的又一员大将。

京东IPO第三子

2月16日晚间,京东物流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联席保荐人为美国银行、高盛、海通国际等。受该消息影响,京东美股盘前直线拉涨,一度涨超4%。

招股书显示,京东物流将自己定义为“中国领先的技术驱动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及物流服务商”。根据第三方机构2019年的数据,从营收规模上看,公司为国内最大的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商。

股权结构方面,京东物流受京东集团及刘强东等共同控制,京东集团直接持股7912%,京东物流供应链公司持股79%。除高瓴旗下HHJL与EastarCapitalFundLP分别持股29%以外,中国人寿、腾讯旗下意像架构投资、千山物流基金、永泰资本等机构持股均不超过1%。

京东集团称,分拆计划的细节尚未敲定,包括全球发行的规模和结构;完成拟议的分拆后,公司将继续间接持有京东物流50%以上的股份。

如今,京东物流已然成为继京东数科和京东 健康 后,京东集团拟分拆上市的第三枚棋子。

关于此次上市募资目的,京东物流表示拟将用于升级和扩展物流网络,开发与供应链解决方案和物流服务相关的先进技术,扩展解决方案的广度与深度,深耕现有客户,吸引潜在客户等,以提升核心竞争力。

此前,物流板块作为刘强东重金投入的“亲儿子”,2018年至2020年第三季度的11个季度内,累计技术投入高达46亿,技术投入在总收入中平均占比达到34%,领先同业。若京东物流独立上市成功,二级市场融资渠道得以打通,未来在一众上市公司同行面前相比也能更加游刃有余。

不过,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京东物流,独立上市的战略意义或许比京东数科和京东 健康 高得多。

早在2020年初,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公司的内部信中就将京东集团的定义从“以零售为基础的 科技 服务公司”转化到“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将物流放在了业务重心的位置。虽然自建物流体系的重资产模式争议不断,但在多年来重金投入,扩大规模效应的背景下,如今京东物流经营情况逐步好转,即将扭亏为盈。

若京东物流上市顺利,意味着京东“三驾马车之一”的物流板块终于具备了独立造血与融资的能力,对于母集团而言,或许也有望迎来价值重估的转折点。

成立14年,终于盈利在望?

事实上,京东物流板块成立14年都未实现盈利,一路走来不乏争议。欲独立上市的京东物流是否具有独立造血的能力,也成为二级市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业绩方面,公司三年营收规模可观,增速较高,且有加快的趋势。 招股书显示,京东物流2018至2020年前三季度收入分别为379亿元、498亿元、495亿元,2019年营收同比增速高达316%,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速则进一步提升至432%,远超同期顺丰的2984%增速。

虽然公司至今仍未实现盈利,但公司盈利能力亮眼,三年内毛利润增速超400%,毛利率增速超200%,如今净亏损大幅收窄,盈利似乎已经不远。

招股书显示,虽然在2018年至2019年,京东物流分别亏损了28亿元、22亿元,但到了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亏损已经大幅缩减至1170万元。

其中一部分影响因素是政府的大额补贴。2018年至2020年前三季度,政府分别对京东物流补贴了3948万元、104亿元、298亿元,然即便扣除政府补贴,京东物流净亏损仍显示大幅收窄。

另外,亏损收窄的背后自然少不了盈利能力的提升。2018至2019年,公司毛利润从108亿元增长至343亿元,翻了三倍多,毛利率则从29%大幅升至69%;2020年前三季度的数据则更为亮眼,收获毛利润542亿元,毛利率飚升至109%。

关于毛利率增长的原因,公司表示,是由于收入显著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以及疫情期间减免社保等政府补助措施,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了经营效率。

另一方面,外部客户收入占比超四成,也意味着京东物流对母集团的依赖逐渐减弱。

自2017年起,京东物流全面对外开放,外部客户收入占比不断提升,2018至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外部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299%、384%与434%,增速显著。京东物流主动表示,现在和将来不会极大依赖京东集团。

招股书显示,京东物流的服务产品主要包括仓配服务、快递快运服务、大件服务、冷链服务、跨境服务等,截止2020年三季度末,京东物流已服务了超过19万家企业客户,覆盖快消、服装、家电、家具、3C、 汽车 和生鲜等多个行业。

估值400亿美元,仅次于顺丰

根据国家邮政局最新公布的2020年快递服务调查数据,京东物流无论是从总体满意度还是72小时准时率排名方面都排进了行业前五。去掉“国家队”中国邮政,如今快递服务行业似乎已成京东、顺丰、与通达系三分天下之势。

除了京东物流,快递行业头部玩家均已上市,龙头老大顺丰控股市值超过5000亿之外,“三通一达”的市值均在500亿元以下。而据业内预计,京东物流估值可能达到400亿美元左右,上市后有望坐上仅次于顺丰的“行业老二”宝座。

分析观点指出,快递物流行业已从增量竞争逐渐进入到存量竞争的阶段,经过较为残酷的价格竞争,最后整个市场的需求会集中到龙头企业的手里。2020年或许是快递行业进入战国时期第一年。从投资角度看,一方面商务快递的龙头公司正在多元化扩张,另一方面,在电商快递领域,龙头企业正在建立壁垒,其投资价值会不断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京东物流早就在二级市场有所布局。 2016年4月,京东物流与达达集团签订了业务合作协议,使用其实时配送平台,补充最后一公里配送能力,后者已经于2020年在纳斯达克上市。而在2021年1月的最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中,京东物流迎来了新CEO余睿,其同时兼任京东刚刚达达集团的董事,这在当时也被认为是京东物流提速IPO的重要信号。

分析观点认为,京东物流如能顺利IPO,将会加速市场份额的转化,特别是加速其国际化和下沉网络建设速度,以规模换效益。与此同时,资本系的合纵连横也将相应提速;但是总体来看,京东物流、顺丰和通达系(包括菜鸟网络)的三足鼎立之势还将长期存续。

有市场人士进一步指出,还需要考虑近期香港新股火热的大环境,预期京东物流同样会获得市场热烈追捧,有望成为香港又一只数千亿市值的大型新股。

国内电商行业发展繁荣,各大产业凭借电商领域都实现崛起,寄托网上交易平台,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也能参与购物。不会像以前一样,客户渠道有限。但若是要发展电商平台的话,必然要掌握物流资源。

好的物流资源可以助力电商平台的崛起,比如京东旗下自建自营了京东物流,淘宝也有菜鸟网络,联合三通一达揽下了快递界的半边天。

拼多多电商虽然和各大物流均有往来,但是和极兔速递的关系更为密切。由此可见物流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对电商巨头发展市场的补充,更是能成为IPO的独角兽。

就拿刘强东手中的京东物流来说,是专为京东自营配送的物流企业。京东早在2007年就自建物流体系,到了2017年才正式成立了京东物流集团,将京东物流划分为一家公司企业。

刘强东花费十多年时间培育的独角兽,终于熬出头了。据2月16日传来消息,京东物流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这意味着京东物流已经在启动IPO上市程序。

能够启动IPO说明京东物流已经做好了准备,并且一旦进展顺利的话,那么刘强东手中又多了一张王牌。京东物流启动IPO虽然有些突然,但也在意料之中。再看马云,倒是有些看走眼了。

京东物流的口碑服务自然是没得说,因为是自营,所以能够做到保质保量,确保快递及时送到用户手中。

根据此次IPO招股书显示,京东物流2020年前三个季度实现营收495亿人民币,同比大涨432%。拥有19万名配送员,总员工25万。截至去年9月底,京东物流在全国各地已经拥有800多个仓库,占地面积近两千万平方米。

从各方面来看,京东物流的实力在国内物流公司当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对比马云的菜鸟网络丝毫不落入下风。

且市场对京东物流的估值达到了2600亿元人民币,看来马云这回是看走眼了。因为和刘强东不同的是,马云走的是合并,外包路线。虽然可以省去很多时间,但长期来看,冗杂的物流体系会成为拖累。

收入麾下的物流公司,但凡有一家口碑下降,都会影响到整体。而且建立的菜鸟驿站看似方便,其实加大了用户上门取件的难度。偏远的地区可能要走几公里才能取件。

对比如今的京东物流,没有选择自营自建,就做不到“次日达”的服务效果。所以说马云看走眼了。

其实京东物流能够走到今天,和刘强东的坚持是有密切关系的。从一开始,刘强东就希望打造一个绝对正品的线上商场。如果在京东销售一件假货,一经发现就会严惩不贷。

抱着这样的宗旨,刘强东也坚持打造自营的快递物流。坚持销售正品,坚持自营自建物流,所有的坚持终有迎来回报的那一天。

启动IPO的京东物流估值高达2600亿,不出意外的话,刘强东会成为大赢家。不仅打造了国内快递巨头,而且随着京东物流顺利IPO上市,刘强东的身价也会随之上涨。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京东物流是有很大潜力的。即便是在全球公共卫生环境事件下,京东物流也依然能巍然屹立,向需要的地区配送物资。这种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

刘强东打造自营的物流体系花费了近十年时间,而马云的做法是投资入股,将国内各大物流公司纳入麾下。

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其实都是可以的,自建自营模式比较费时间和资金,投资入股可以省去大量时间,但是要多花钱。刘强东选择了第一种,至少京东物流启动IOP,就足以证明这个选择没有错。

对京东物流的IPO你有什么看法呢?

成立仅仅一年多的京东 健康 ,财报却比生于2014年10月的阿里 健康 更“ 健康 ”!由于药品的特殊性质,脱胎于京东自营模式的京东大药房,成为京东 健康 的营收支柱,也是其后来居上超过阿里的关键。以抢滩港交所为始,刘强东在大 健康 领域终于成功开辟第二战场。

大 健康 赛道的另一个重量级玩家,即将登陆港交所。

11月27日,据36氪报道,京东 健康 (06618)于11月26日首日招股,认购反应热烈,截至27日下午4时57分,京东 健康 已录得“孖展”96752亿港元,超额认购707倍。据悉,京东 健康 此次IPO拟发行38亿新股,价格为6280港元/股至7058港元/股,募资额约在240亿至270亿港元之间,估值算下来约在253到285亿美元。

2020年,可以称得上是专属于京东集团的“京东年”。先是将达达集团送往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后京东集团赴港二次上市,紧接着京东数科、京东 健康 陆续进入上市进程。

作为两年前刚刚入局大 健康 赛道的新玩家,京东 健康 后来居上,超过了已经上市的平安好医生,与阿里系旗下的阿里 健康 同台对垒,且从盈利角度来看,其净利已经超过了阿里 健康 。但透过招股书,却也发现了一些疑虑,对关联方京东集团的强依赖下,京东 健康 上市后真的能做到独立运营了么?上市之前的财务数据又是否能够真实反应公司状况。

净利润如何超过阿里 健康 ?

如果从实际运营的时间来看,2014年2月,医疗 健康 开始作为京东独立的业务项目进行运营,与阿里 健康 同年成立;在2018年3月,京东 健康 取得互联网医院许可证,正式跨入互联网医疗的赛道。而彼时的平安好医生与阿里 健康 ,已经是运营数年的成熟产品。

不过,即便名义上是“互联网医疗”,但就营收比例来说,京东 健康 与阿里 健康 仍然没有走出“医药电商”的窠臼。 换言之,这是两家传统电商模式在医药领域的复现。无论是过去的传统医疗体系还是如今的互联网医疗,其发展的初期都是以药品零售为切入点,“以医养药”的模式很难彻底根除。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零售药房收入仍是数字大 健康 的最大占比,并预测这种模式还将持续很久。这一点在京东 健康 身上也显现,其近500页的招股书中虽通篇都是有关“大 健康 ”产业的相关字样,但细分其业务结构,京东 健康 目前主要还是在做医药电商。

从医药电商收入来看,阿里 健康 销售产品的收入为766亿元,占据了总营收的798%,若加上医药电商平台的122%,甚至到了总营收占比的97%; 而京东 健康 的药品收入为943亿,占比达到87%,这不免令人疑虑,单一的药品零售能搭得住“大 健康 ”这个大架子么?

从近几年的业绩数据来看,京东 健康 无疑呈现出更好的成长性。据招股书信息显示,按照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司从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09亿元、248亿元、344亿元和371亿元。其中,2020年前三季度,京东 健康 总营收为132亿元。

若与同业对比来看,阿里 健康 2020财年(2019年4月1日—2020年3月31日)营收96亿元,税后利润亏损15696万元;而平安好医生2019年度营收为5065亿元,税后利润亏损734亿元。京东 健康 不仅优于同行,且处于持续盈利状态。

另外,就商业模式来说,其实三者较为相近,总结来看均为B2B+B2C+O2O模式——其主要业务均包含挂号预约、线上问诊、药品零售、消费医疗和互联网共建等等。虽然三家业务模式不尽相同,但整体上都可分为零售药房业务和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业务。

不过,从业务分布来看,京东较阿里 健康 和平安好医生更为全面,拥有中药饮片供应链、药品冷链及药品/非药品批发等独有业务。最终在业绩上,京东缘何领先阿里 健康 并持续盈利,与其业务的布局策略有关。

京东大药房是杀手锏?

药品不同于普通的货品电商,一是其有药品需求一般是急症在身,因此对时效性要求较高;二是对药物品质也有相当的要求。这两个条件,要求药品电商不仅要保证药物品质,且拥有成熟的供应链,以保证物流的时效性。而京东依托其领跑同行的自营业务,在药品电商领域亦有不俗表现。

但如果仅仅是医药电商,阿里 健康 医药电商比例更大,占比达9696%,医药自营部分也高达8476%,但阿里 健康 医药电商业务收入但仍处于亏损状态。原因就在于,京东 健康 依托“医+药”闭环,通过准确对接药品使用需求,提高了电商效率,并最终实现了在线医疗服务和零售药房业务协同整合。

在京东的自营模式下,公司从供应商采购医药与 健康 产品,再经过自身质控之后,直接销售给用户,属于B2C模式,京东 健康 的自营业务主要通过京东大药房进行,通过京东 健康 APP的“京东大药房”窗口可直接进行访问。

此外,不仅是在线零售,京东也直接运营部分线下药房,以直接面向用户销售这部分存货。同时,依托强力的京东物流,京东 健康 在全国拥有超过11个大型专门仓库用于储存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还有全国超过230个各类仓库存放非药品 健康 产品,与京东快递和其他第三方快递厂家合作进行药品的配送。通过自营、线上平台和全渠道布局的结合,京东借此实现良性互补,亦能满足客户的紧急需求。

最终,京东 健康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营电商体验,获得了用户数量量和用户复购率的“量价齐升”,不过,作为零售药房业务收入增长主要推动力的年活跃用户数也出现涨幅下滑的趋势。

招股书披露,2017年-2019年,京东 健康 年活跃用户分别为4390万、5050万、5620万,增幅由2018年的1503%下降至2019年的1109%。

其实,无论是阿里 健康 还是京东 健康 都有一个共同的弊端,那就是无法彻底独立于母体。招股书显示,预计京东 健康 向集团收取的交易金额将由2019年的139亿元上升至2022年的1250亿元。

京东 健康 在招股书中表示,京东集团拥有公司30%以上的表决权,若未来遇到潜在利益不一致的问题,公司的解决方案可能不如与非控制股东交易时有利。

由此可见,京东集团对京东 健康 的影响深远。

互联网医疗仍处起步阶段

从定义来看,互联网医疗,亦即在线医疗,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医疗服务在线化。但是,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各大互联网厂商也仅仅是做到了在线挂号、医疗信息查询、电子档案、在线问诊、电子处方、远程会诊等信息层面的交互。而广义的互联网医疗,涵盖医疗行业的全链条,涉及医疗、医药、医保等多个环节。

也就是说,如果要将整个医疗流程互联网化,目前各大厂商做的仅仅是将线下的信息交互转移到线上——除了阿里、京东、平安三家,亦有腾讯,在2014年通过投资的方式涉足医疗,百度很早也成立了医疗事业部,后大力发展医疗AI,但也仅仅是隔靴搔痒,程度远远不够。而这也导致目前各家的服务虽然看起来种类繁多,其实高度同质化。不同厂商的差别仅仅只是效率与质量的差别,服务也仅仅停留在信息交互和药品电商等流通领域。

就算是初级的药品电商阶段,其渗透率也远远不足。Bigdata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医药线上销售额为1251亿元,同比增速达到36%,而国内药品终端市场规模达到17955亿元,线上渗透率极低,仅为7%。换言之,仅较为初级的药品电商,其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

此外,就毛利率水平来看,医药电商与头部线下零售药店的差异并不大。根据商务部数据,2019年,国内前100药品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在275%,净利率为4%,京东 健康 和阿里 健康 与此相近,同时二者均略优于线下中小型药房。

因此,就目前来看,医药电商与线下药品零售仍无明显差距。也就是说,线上医疗并未出现类似电商对线下渠道革命性的取代效应。

此外,就底层逻辑而言,互联网医疗的存在,其实是利用互联网的效率,最大程度上发挥有限医疗资源的效用,但与之相对,线上对医疗资源的开发也会挤占本就紧缺的医疗资源,会导致极为剧烈的竞争,这对包括京东 健康 在内的线上医疗厂商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而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在线医疗市场依然是在导入期,各大平台处在烧钱揽客的阶段,依然是培养用户习惯为主。且由于医药的特殊性质,亦无法过度宣传。

对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一旦跨越盈亏平衡点,业绩增长亦会相当稳健。京东 健康 就目前而言,已处在赛道头部,具备先发优势。抢滩港交所之后,京东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优势亦将进一步扩大。

近日,京东数科正式向上交所递交招股书,科创板将正式迎来 “数字 科技 第一股” ,预计估值约人民币2000亿。招股书中,一家不同于传统ToB企业的新型泛ToB服务公司已跃然纸上。

近年来,不论是在战略布局还是在业务演进层面,京东数科掌舵人陈生强在多个场合重点强调的 “以增长为核心” 、以 “开放” 和 “共建” 双轮驱动,绝非虚言。在全部对外披露的信息中,除却亮眼的数据,尤以两处十分引人注目,京东数科如何从低调的 “前行者” 进化成生态层级的 “造血者” 一举实现估值2000亿?答案或可从中管窥:

其一,是首次对外披露京东数科收入模式: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业务逻辑,京东数科按照其服务行业和客户类型将其主营业务划分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政府及其他客户数字化解决方案三大块,实现了ToF、ToB、ToG全覆盖,已整体转变成为一家新型产业数字化服务公司。

两大亮点联动来看,可以观察到,支撑京东数科确立的清晰收入模式的,正是秉持着增长逻辑与追寻长期价值的发展战略进化路径。创造和共享增量价值,始终是京东数科价值观中,产业数字化的靶向灵药。

回顾其两次重大迭代与三大发展阶段,好企业的路总是越走越开阔。

众所周知,京东数科的7年发展道路脱胎于数字金融,成长于金融 科技 ,进化和繁盛于数字 科技 。伴随着多项“首个”、“首创”与逐步参与进入的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其各阶段业务的扩展,既展示了典型的数字 科技 企业发展脉络,又全然呈现一副产业数字化进程一览图:

产业数字化的入门阶段,AI、IoT、大数据等如今耳熟能详的数字技术在当时仍是方兴未艾,帮助产业解决Bug是协助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进行数字化的首要任务:早期,立足京东商城既有的供应链和强大的自建物流体系,京东数科一手推进以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为突破口切入的增殖服务,谋求将已有的流程进行数字化,扩充场景边界。后期,连续落地的诸如与国家能源集团合作的“AI优化火力发电”项目、以“猪脸识别”为首的基于物联网设备的数字农牧解决方案等,整体上仍是挖掘存量价值,降本增效还是核心关键词。

紧跟着,满足各产业及其重点企业的发展需求成为了重心:京东数科敏锐地捕捉到了银行强大的数字化转型需求,随即加大金融云投入,并从这一时期开始持续将数据中台、智能决策及运营系统及架构能力组件化地输出给金融机构,帮助金融机构自己提升研发效率、运营效率和做开放银行,与此同时,实现了从金融模式切换到 科技 模式的变道超车,开启了一个持续 探索 、教学相长的长期拉锯过程,持续至今。

因此,崭新的“联结(TIE)”模式出现,令数字生态成为京东数科打破旧格局、催生新平衡的金钥匙。从亮相服贸会到近日京东数科召开资管大会的频频动作来看,当前,京东数科已通过智能城市和金融资管两个领域,对TIE模式进行了诠释,两个嵌套的“数字生态”体系正在发挥作用:

在顶层,基于城市 *** 作系统的“一核两翼”体系(即以“市域治理现代化”为一核,发展“服务企业的AI+产业发展”和“生活方式服务业”两翼)一手以集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可视化于一体的、专门面向城市的大数据和AI平台助力政府对城市运行进行宏观监测,破解精细化管理难题,实现数据安全打通;另一手,给予产业合作伙伴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平台化的AI组件服务,让众多企业可以在城市 *** 作系统上开发自己的应用,深度参与共建智能城市。这一体系,直接撬动政府与产业各方构建彼此相互支持、相互联动、协同统一的良性循环,以“数字生态”助力政府构建智能城市,不仅是追求安全、稳定和更优质的 社会 治理,更希望能够推动产业增长和民生改善。

产业和民生又息息相关。如果说数字 科技 是产业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毋庸置疑,京东数科将步入深水区的金融 科技 视为产业间、产业与外界资源联动的最大公约数。京东数科服务金融机构数字化,基于T1金融云和JT²资管 科技 平台这两大“纵横一体”的服务体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展示和交易撮合平台,也不限于打包或模块化定制的 *** 作系统和解决方案,而是作为一个深度联结金融与实体产业的开放平台,使金融和产业两个领域基于“数据”这一新生变量产生更紧密的场景联结,打造又一层“数字生态”,使得金融服务可以更早、更有效地介入到产业增长模型中去以数字化为核心逻辑,又同步构建着金融机构的“第二增长场景”。

纵观京东数科整体战略发展和业务布局的蝶变史,联结(TIE)模式的诞生绝非偶然。京东数科力求 探索 长期价值,以大师匠心来塑造超越盈利目标的“不可替代性”:没有持续的积累,绝无神兵天降的水到渠成。

TIE模式不是空中楼阁,其底层实际上正是京东数科最根本的“用户+数据+技术+产业Know-how”。其中,数据和用户更是京东数科区别于传统 科技 企业价值的关键要素,两者既来源于数科运用数字 科技 与零售、出行、 旅游 、校园、大宗商品、农牧、港口等数字化场景的实践,又经过TIE模式所倡导的“数字生态”循环,再次作用于产业数字化进程。

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可获悉,数科仍在持续加大技术投入和人才团队组建,募集资金超过7成将直接用于与技术和数字化服务升级相关的项目。可以预测,立足于坚实基础,京东数科将持续利用自身数字 科技 和生态建立数字化平台赋能实体企业,帮助产业实现业务模式升级,助力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深度拓展行业价值空间,最终推动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双升级。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京东自成立之日到发布招股说明书之间的十多年时间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为什么一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