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oled屏幕手机有没有量产

柔性oled屏幕手机有没有量产,第1张

屏幕是智能手机中成本最高的组件之一。“缺芯少屏”曾是大陆手机品牌和电视品牌的痛点。但如今,随着大陆液晶面板产业的发展,面板厂商开始崛起,凭借多条高世代线建设,产能不断扩大。
BOE(京东方),是全球半导体显示产业领先企业。今年5月,京东方在成都成功点亮第一片柔性AMOLED高分辨率显示屏,时隔不到半年,该生产线提前量产。10月26日,京东方宣布,成都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正式宣布量产。在之后举行的客户交付活动上,京东方向华为、OPPO、vivo、小米、中兴、努比亚等十余家客户交付了AMOLED柔性显示屏产品。
目前,很多全面屏手机都采用了AMOLED柔性屏,但这些柔性屏都来自三星。如今京东方成都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正式量产,意味着三星垄断地位被打破,智能手机厂商也有了更多选择。
中国厂商打破韩企垄断
10月26日,全球半导体显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成都,共同见证了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量产。
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是中国首条全柔性AMOLED生产线,也是全球第二条已量产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该生产线应用全球最先进的蒸镀工艺,将玻璃基板切为二分之一进行蒸镀,技术难度高,是中国首条采用该工艺的AMOLED生产线。
同时,该生产线采用低温多晶硅(LTPS)塑胶基板代替传统的非晶硅(aSi)玻璃基板,并采用柔性封装技术,实现了显示屏幕弯曲和折叠,主要生产应用于移动终端产品及新型可穿戴智能设备等领域的显示产品。
京东方首席执行官陈炎顺表示,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顺利量产,将大幅提升京东方在高性能手机、移动显示屏等产品领域的综合竞争力,满足市场对中小尺寸高性能显示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对中国OLED产业和全球柔性显示产业加速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早在5月12日,京东方就在其官微上披露,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据了解,该生产线总投资465亿元,于2015年5月开工建设,2016年7月主体厂房封顶,设计产能为每月48万片玻璃基板(玻璃基板尺寸为1850mm×1500mm)。
除了已经量产的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京东方绵阳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也将于2019年建成投产。
事实上,作为国内液晶面板龙头企业,京东方在OLED显示领域布局已久。其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对OLED新型显示的研究,到2017年上半年拥有OLED相关专利数量已超过16万件。2013年,京东方鄂尔多斯第55代AMOLED生产线就已能提供应用于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等可穿戴产品的高分辨率显示屏。
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表示,之前AMOLED一直被日韩企业所垄断,中国面板企业的市场份额为零。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实现了在该领域的突破,打破了日韩企业的垄断。
为什么是AMOLED
作为新型半导体显示技术之一,柔性AMOLED显示屏以塑料基板代替了传统的玻璃基板,并采用可主动发光的有机材料以及柔性封装技术,颠覆了原有刚性的显示产品形态,可实现弯曲、折叠等多样产品形态。由于显示材料和技术的革新使显示行业的发展实现了创新突破,柔性AMOLED技术在中小尺寸领域将替代传统TFT-LCD技术,成为主流趋势。
IHS Markit报告指出,AMOLED应用于数码相机、平板电脑、移动手机、近眼头戴式显示器(AR和VD设备)、OLED电视和智能手表等领域,其中移动手机使用的AMOLED面板数量最多。2016年,AMOLED面板出货量达416亿片,其中39亿片是手机面板。预计2017年AMOLED手机面板出货量将增至513亿片。2016年到2020年间,全球柔性AMOLED产能将从150万平方米扩大到2010万平方米,柔性AMOLED将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OLED面板因其响应快、画质好、对比度高、轻薄等特点,手机厂商方面均对AMOLED有旺盛的需求,目前三星、华为、中兴、金立、OPPO、vivo等中高端手机都已陆续采用AMOLED显示屏。AMOLED随着今年iPhone X的应用而需求出现爆发,但目前供应端因专利、技术与产能等原因被三星显示所垄断。
京东方把握机会,加大对OLED的投入。从专利角度来看,公司花费6年时间自主研究OLED技术,目前已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并且专利数已达到全球第二;从设备角度来看,公司与全球生产优质OLED的关键设备厂商达成合作,已拿到设备并且签署长期供应协议;从产能方面来看,当成都和绵阳两条第6代柔性AMOLED产线量产后,将为京东方带来共计96K的月产能。
实际上,京东方重金押注AMOLED的战略并不孤独。随着需求的持续释放,许多面板厂商都想从中分一杯羹。除了京东方外,国显光电、和辉光电、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信利光电等厂商,均已兴建了AMOLED产线且发布了产品。4月20日,天马第6代LTPS AMOLED产线(G6 LTPS AMOLED)在武汉成功点亮AMOLED产品。
OLED 面板紧缺到何种程度有外媒援引知情人士信息表示,苹果已经与三星达成了一项涵盖2017年的OLED屏幕独家供应协议,但是这并不能保证三星能够生产出满足iPhone需求的足够屏幕,尤其是在三星也需要在自主设备上采用OLED屏幕的情况下。
在王艳辉看来,苹果的举动,一方面会引发其他厂商跟进,另一方面也使得OLED面板更加紧俏。智能手机等终端产品采用AMOLED面板将是趋势,越来越多国内企业宣布AMOLED产线实现量产,这对智能手机市场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
面板龙头盈利大增
2010年6月30日,京东方A收盘股价为221元。2012年1月6日,收盘价为159元。2016年1月28日,京东方A收盘价为217元。然而,自2016年9月开始,公司股价便走出了独立于指数的上涨行情,于2017年10月27日收盘价为592元。这是一个正在上演的科技股崛起的故事。
10月24日,京东方公布2017年前三季度业绩快报。公告显示,预计1~9月营业总收入为69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1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648亿元,同比增长450345%。
东吴证券在最新研报中表示,京东方业绩实现高增长主要是因为面板供需出现反转,导致下游面板价格出现反 *** ,公司产能利用率也得到提升;同时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产品性能与良品率不断爬升。从供需关系上来看,供应端的三星、LG等韩国厂商不断关停产线,夏普被富士康收购后禁止外供等一系列事件导致供应端产能减少;需求端因消费升级推动了大屏化趋势,加上显示面板在诸如汽车电子等下游应用场景增多,使得需求端出现增长。
天风证券也在研报中表示,面板行业上半年的价格波动趋于稳定,目前面板行业市场1100亿美元,年增长5%左右。预计2017年京东方LCD业务营收791亿元,OLED加速跟进三星、LG。根据WITSVIEW的统计数据,2017年上半年,京东方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市占率已经全球第一,公司显示板块有望维持大幅增长,行业集中度将随着规模效应继续提升。
在业绩快报中,京东方指出,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强化精益管理,产品良率及品质继续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导入速度和出货比重显著提高,公司整体盈利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加之半导体显示行业景气度相对去年同期较高,前三季度公司经营业绩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
关于京东方高附加值产品导入速度和出货比重显著提高,据证券时报报道,京东方董秘刘洪峰上月表示,比如当前发展势头强劲的手机全面屏,公司第一款全面屏已于7月量产出货,目前已成功开发5款全面屏产品,供货华为、vivo、OPPO等品牌厂商。
上述东吴证券研报中表示,京东方OLED业务卡位优势明显,有望持续受益。预计到2019年公司绵阳柔性AMOLED线投产后,京东方有望超越LG Display,成为全球仅次于三星的第二大OLED面板生产企业。
据京东方介绍,在AMOLED方面,其已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再加上TFT-LCD的产业基础,让其在AMOLED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供应保障和市场拓展等方面都更具优势。京东方已积累了完整的产业链资源,并与OLED关键供应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推动OLED产业链国产化进程,将其打造成“中国制造”的又一张新名片。

传戴尔Q3订单量大降五成

传戴尔Q3订单量大降五成,在近期,全球头部科技巨头戴尔和三星接连宣布,将在2022年第三季度进行砍单。这可能也将重创第三季面板需求。传戴尔Q3订单量大降五成。

传戴尔Q3订单量大降五成1

7月9日,继三星之后,IT大厂戴尔也砍单传出砍单消息。

据工商时报称,市场传出戴尔紧急通知面板厂,自7月起监视器和笔电面板第三季订单下调50%,包括京东方、LGD、友达、群创、华星光电、夏普等厂商都受到影响,而且不管之前签的供货及数量保证协定,为了控制财务库存及避免存货跌价损失,通通直接下调。

Omdia显示器研究总监谢勤益表示,戴尔是全球前三大IT品牌,库存问题让戴尔大砍订单,恐将重创旺季不旺的第三季面板需求。

供应链指出,戴尔笔电面板在今年上半年采购了2,300万片,但整机出货为1,800万片,库存明显过高,监视器面板则是买了2,000万片,但整机出货为1,500万片,库存也偏高。在库存压力之下,因此赶紧回头砍订单。

谢勤益表示,戴尔笔电面板年采购量约为5,000万片,在各品牌厂内排名第三大,仅次于惠普和联想,其主要供应商为京东方、友达、LGD、京东方、友达、LGD、群创及夏普,这次订单调整为因应库存调整。戴尔监视器面板年采购量为4,000万片,全球最大,而且占全球监视器市场的占有率高达25%,主要监视器面板供应商为京都方、LGD、友达、群创和华星光电。

业内人士指出,供应链库存偏高,目前消费市场需求又疲弱,三星和戴尔陆续砍单,恐怕会引发其他品牌也跟进。

据了解,LG电子从第二季开始就已经陆续缩减订单,而IT大厂惠普也正在评估当中,恐让原本就旺季不旺的第三季市况雪上加霜。

自2021年第三季度以来,液晶面板价格持续下降,到2022年第二季度部分面板价格已遭腰斩。进入6月,电视面板报价继续走跌,价格将全面滑落到现金成本以下,IT面板第三季亏损压力也浮现。

为了促进供需平衡,阻止面板价格继续下降,国内面板龙头厂商都不约而同地释出减产策略。洛图科技报告指出,京东方、TCL华星、惠科已经从6月开始大幅度减少母玻璃投片量,其中,京东方减少约25%,TCL华星减少约20%,惠科减少约20%。

此前,谢勤益还指出,LGD、群创、友达也减少投片量,减产幅度大约5%~10%,6月全球面板平均产能利用率将下探80%,第三季将降至75%以下,恐创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的低点。

传戴尔Q3订单量大降五成2

由于COV-19等多方面的影响,全球多个行业也早已进入寒冬,其中消费电子所受到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而就在近期,全球头部科技巨头戴尔和三星接连宣布,我们将在2022年第三季度进行砍单。

据工商时报报道显示,近期市场传出戴尔已向面板厂发出紧急通知,其内容显示,自7月起显示器和笔电面板在第三季度将下调50%。同时头部大厂京东方、华星光电、夏普、LGD等厂商也将受到影响。此外,内容还显示,不管此前签定了多少供货以及数量协议,为了控制跌价对视和财务库存,我们将直接开启下调。

戴尔作为全球龙头科技企业,但却因为库存的问题却让戴尔大砍订单,这可能也将重创第三季面板需求。

供应链方面表示,戴尔在采购了2,300万片笔电面板,但整机出货量却仅有1,800万片。其整机出货量信息也显示了目前戴尔库存过高。监视器方面戴尔采购了2,000万片,而整机出货量也仅有1,500万片,很显然,库存也是偏高的水平。面对堆满仓库的库存,戴尔也只能选择砍单。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如今供应链的库存也是偏高,现阶段消费市场的需求也开始疲倦,戴尔和三星的接连砍单,恐怕在接下来的时间内,还会有其它厂商跟进。

信息显示,韩企面板巨头LG在第二季度也已开始陆续缩减订单,而美企的IT巨头惠普目前也在评估当中。多家面板巨头接连砍单,这也意味着消费电子行业可能将进入衰退。

数据显示,自从21年第三季度以来,液晶面板的价格一直在持续下降,而在进入22年6月后,部分面板的价格也达到了低谷。参照目前的情况和走向,在今年第三季度估计这些巨头也将面临亏损的压力。

不仅是外企,目前部分中企巨头也开始了缩减。

为了将损失降至最低,阻止液晶面板继续走向下滑,目前京东方、惠科、TCL华星光电等面板厂商已经在今年6月份左右做出了决定,这个决定就是,大量减少母玻璃的投片量。其中TCL和惠科约减少了20%,而京东方约减少了25%。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群创、友达、LGD也在逐步控制投片量,减产幅度大约控制在了5%-10%之间。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6月,全球面板平均产能利用率已经下探了近80%左右。

多家行业巨头的接连砍单,可能也意味着全球消费电子已经迎来了全面衰退,同时发达国家的衰退可能已经超越了预期,而在今年下半年,半导体行业也或将进入衰退周期。

传戴尔Q3订单量大降五成3

三星先前宣布7月底前暂停面板拉货之后,市场再传出,品牌大厂戴尔(Dell)近日也紧急通知面板厂,自7月起,显示器及笔电的面板第3季需求将下调高达50%,受到冲击的厂商包括日、韩、台及陆等各大面板厂,为面板产业下半年市况再投下震撼 *** 。

市场供应链传出,近日戴尔(Dell)紧急通知面板厂,自7月起显示器(Monitor)跟笔电(Notebook)面板需求在第3季出货将下调50%,调降的幅度相当大,供应链指出,而且是不管之前签的供货及数量保证协定,为了控制财务库存及避免存货跌价损失,直接下调第3季出货量。据了解,主要仍是受到目前库存水位偏高及下游需求疲弱所致。

戴尔对第3季显示器及笔电面板的砍单,主要受影响的面板大厂遍布日、韩、台及陆等面板大厂,包括BOE(京东方)、LGD、友达光电(2409)、群创光电(3481)、CSOT(华星光电)、sharp(夏普),影响层面相当广。

产业分析师也指出,信息电子面板跌价压力同样持续,戴尔紧急通知面板厂,7月起液晶显示器(Monitor)、笔电面板第3季需求下调50%,以戴尔在笔电面板采购量居品牌厂全球第三、显示器面板采购量更居该领域全球之冠来看,戴尔的第3季大砍采购量的动作,主要受影响面板厂相当多,影响层面较广,也对下半年面板市况能否回稳再添变量。

文| AI 财经 社 韩姜

编| 鹿鸣



近日有韩媒报道,国内面板厂商京东方将首次为华为提供on-cell OLED面板,产业链相关人士表示,京东方是Mate 40标准版on-cell OLED 面板的独家供应商,而Mate40 Pro屏幕将由京东方、三星和LG三家共同提供。


On Cell是指在液晶面板上配触摸传感器,2010年三星推出super AMOLED时就采用了该技术。


这个好消息之前,京东方也被曝出遭遇两大滑铁卢,有报道指出,京东方并未通过iPhone 12机种屏幕质量测试、无法为首批iPhone12供货,同时也没有通过三星Galaxy系列新品的质量测试。知名苹果爆料达人Jon Prosser也在twitter上转发了这一消息,评论道:“这就是为什么苹果离不开三星,祝京东方明年好运。”


同时也有京东方向苹果和三星提交新批次产品、以争取合作的消息传出。京东方目前尚未对此做出回应。能否挽回苹果的芳心,还得等待今年苹果秋季发布会揭晓。



虽称霸LCD市场,在OLED仍需赶超


京东方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面板显示器公司,目前是全球最大液晶屏供应商。2015年,公司就已经首次打入苹果供应链,为苹果的MACbook显示屏供货,2016年提供iPad显示屏。


相比LCD液晶屏,OLED显示技术具有自发光、低功耗等优点,三星显示2007年首次量产AMOLED 屏幕,OLED屏幕开始逐渐被三星手机高端机型采用,部分厂商也相继进入OLED研发。京东方2012年已在北京建立OLED试验线进行相关研发工作,2017年首条柔性AMOLED显示屏生产线量产,成功打破了三星在此领域的垄断地位。


2018年10月,华为的Mate 20 Pro首发了京东方的OLED屏幕。小米、OPPO、vivo也都参与了京东方OLED屏前期的研制工作。遭遇美国技术打击,目前华为更是要扶持国内的供应链,这次采用京东方的屏幕也是出于长远打算。


2017年推出iPhoneX时,苹果首次在其手机上采用OLED面板。京东方当时就定下了进入苹果手机供应商名单的小目标。有数据显示,苹果2020年采购OLED面板预计达98亿美元,占全球OLED面板出货金额的30%,面对这个全球最大买家,各家都想分一杯羹。


而对苹果来说,三星本就是它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对手,却必须依赖敌军制造的OLED屏,苹果也想为自己多开拓几条路,以便分摊风险和确保价格竞争。


尽管京东方的OLED已经实现量产,但OLED行业供给端中,目前仍由韩国厂商主导。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tone Partners的数据,Samsung Display在2020年第一季度占据了移动OLED市场份额的794%,发货量3680万块;LG Display占份额的10%,460万块;京东方占份额的99%,发货450万块。


在LCD液晶面板市场,由于三星、LG等厂商不断关停产线,京东方今年一季度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一的出货量,但在未来竞争格局下,这块的利润不如OLED等产业前沿,在OLED屏领域,京东方无论在良品率还是产线的布局上都需要追赶。


京东方的高管在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发布会上透露,2019年京东方OLED产线尚处在爬坡阶段,对营收贡献尚未充分显现,当年对收入贡献不到10%。目前成都已经量产,绵阳还在爬坡,而重庆仍在建设。



面板之王也是烧钱大王


虽然是面板龙头,但京东方的股价却一点都没有龙头企业的样子,10年间一直在6元下方。7月24日,京东方A收盘价报452元/股,下跌544%。


近期有投资者提问,今年春节后开市以来,TCL 科技 股价长期大幅高于京东方A,是不是因王东升董事长退休后,公司在陈董(陈炎顺)带领下,竞争力下降所致。


京东方的董秘回复,股价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公司会继续加强市值管理工作。


京东方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北京电子管厂。在工厂连续亏损7年濒临破产之际,时任总会计师、前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带领员工自筹650万元进行股份制改造,才有了今日的京东方集团。2003年,京东方收购了韩国现代电子液晶业务,结束了我国“无自主液晶显示屏时代”。


上市18年以来,京东方已经累计亏损62亿元,“烧钱投入-亏损-继续烧钱-继续亏损”曾是它的真实写照。为解决无屏幕之痛、突破日韩国家的技术狙击,京东方累计募资总额超800亿元,获得额外政府补贴76亿元。


京东方业绩的向好背后,是政府与股民的巨额付出。京东方曾连续7年扣非净利润亏损,一度被ST,每一次力挽狂澜的背后都有政府补贴的身影,以至于有投资者将其称为“资本巨婴”。


从2013年开始,进入行业头部的京东方盈利能力开始显现。2013年至2016年,其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2353亿元、2562亿元、1636亿元、1883亿元,2017年的净利润更是达到了7568亿元。但在2018年,由于面板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滑, 柔性AMOLED市场扩张未达预期,京东方的净利润也下滑了5461%面对挑战,2018年,京东方也加快向物联网公司转型。


之后京东方目前的财务情况也并没有改善。2019年京东方净利润1919亿元,同比下降4415%,扣非后净亏损1167亿元。2020年第一季度净利润567亿元,同比下降4612%,扣非后净亏损502亿元。


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一季度业绩报告会上,新上任董事长的陈炎顺也遭到投资者犀利的提问。


一位投资者称,“京东方假如是一个小市值公司,这么多热门前景的概念,那应该是一个很热门的股票,但京东方是一个行业龙头大市值公司,行业龙头就是要以业绩说话的,希望管理层一定要重视这一点。”


陈炎顺承认市值管理的重要性,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随着三星等企业退出LCD市场,三季度后市场供需关系会得到进一步改善,有可能迎来面板价格价格回升。他提出,京东方未来三年要打赢两场杖,一是半导体显示决胜战,另一个是物联网转型攻坚战。


中兴、华为相继被美国制裁,让我们再一次的感受到 科技 落后带来的阵痛。关键技术被卡脖子,足以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由于欧美日韩在半导体产业入局早,取得了较大的技术领先,掌控着产业链上游技术。因此芯片产业他们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在国外技术限制的重重壁垒下,华为海思算是少有的逆袭案例,他以后来着的姿态冲到了芯片产业头部行列,但是由于芯片制造技术的限制,被遏制了发展,前途堪忧。

因此,在高 科技 领域,由于其 技术壁垒高,需要技术沉淀,产业链庞大 等因素,在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下,越来越难实现技术的追赶。

难吗?

非常难。但是我们也从来没有停下追赶的步伐。也有众多的企业前仆后继的加入到与国外巨头竞争的队伍中。

其中有一家企业是最为亮眼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他几乎完全实现在国外巨头包围下的逆袭,打破了该领域被国外垄断的状况。

长期以来,面板技术也一直被国外掌握,三星,LG,夏普,JDI等,多年保持领先。

直到京东方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局面,手机、电脑、电视能用上自己面板,京东方屏幕技术也走到了世界前列。甚至带动了整个中国面板行业的发展,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龙腾光电,均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在OLED领域,目前最强的三星,遥遥领先,绝对龙头。而LG在只在OLED电视上领先,手机OLED做得不怎么样,绿屏名声曾经“盛极一时”。日本的JDI没有OLED技术(2019年初爆料可以量产 不够没见过手机用)。国内的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主流厂商正在做或者已经量产了OLED,中国在OLED这方面已经快人一步了。

和芯片技术一样,任何尖端技术的追赶都充满了坎坷,京东方的发展历程同样充满了波折。

京东方前身为北京电子管厂(774厂),曾经无比辉煌,被誉为亚洲第一大电子管厂。在1993年4月,由2600多名员工自筹650万元种子基金,创立了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但是在成立之前,774厂已经逐渐没落,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与之同期的780厂、714厂、青岛无线电二厂都在那个时候顺应了时代潮流,走了出来,这就是后来的四川长虹、南京熊猫、海信电器。

究竟是什么潮流,让同一批企业发展成两种不同的结果?

为顺应当时家电国产化的趋势, 大多数厂的做法是:全套引进国外生产线和元器件,自己只需完成组装即可 ,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即组装国产化。

能买的不造,这是当时的理念。



但是774厂走了自主研发的路线,是国内最早研究彩电核心技术的企业,甚至在1981年就已经成功研发出液晶面板。

但是长期的研发投入、技术上实际的差距,短期内看不到营收,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这个阶段,成了各大厂发展的分水岭,只有京东方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20年后再看这个选择, 对于企业自身、整个行业都是无比重要



在创立之初,京东方通过债转股和资源优化的改制,当年就实现了盈利,为后来的发展做了铺垫。

当时的厂长王东升带领企业聚焦在CRT显示器相关的业务上,随着国内彩电业的发展,企业效益也越来越好。1997年和2000年分别在B股、A股上市,融资35亿港币和97亿元。

但此时距离面板行业领先的韩国企业还有很大差距。三星、LG、和现代这些企业通过多年的反周期 *** 作,技术上是世界顶尖水平。

简单说一下 反周期 *** 作。

半导体行业呈现周期性的上涨和衰退。在衰退期,存储芯片价格暴跌,出现大量半导体公司亏损甚至倒闭。此时以低价出手收购,或者违背市场需求进行研发投入和生产,称为反周期 *** 作。这也极具风险,除了财力支持,还要准确预测未来行业的发展,说通俗点,有赌的成分。

1984年,半导体行业进入衰退期,大量公司亏损,缩减开支。三星却通过购买镁光的技术,从美国和日本天价挖人,大建工厂、疯狂增产、研发新品。1993年就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存储器芯片厂家。为最成功的反周期 *** 作之一。

随后LG、现代也通过相似的 *** 作,与三星携手统治存储芯片和液晶板面行业。

反周期 *** 作,资金需求大,风险高 ,总有翻车的时候。2001年现代就扛不住了,机会来了。

2003年1月22日,京东方宣布韩国子公司以38亿美元收购现代全部的面板业务。

收购过程十分坎坷。京东方当时资金也不充足,有另一家企业‘剑度’向京东方提出合作收购现代的面板业务。但是‘剑度’背地里透底韩方,希望谋取更多股份,掌握核心技术,只交给我们加工厂。好在现代明白其中的风险,债务问题不允许自己玩这些小动作。随之合作破裂。

后来又有鸿海插一脚,与现代签订65亿美元的意向书,从中抬高价格。京东方也确实没这么多钱去竞争。随之鸿海反悔,退出收购。

总结下来,有钱的看不上,没钱的买不起。现代当时拥有2代、3代、35代各一条,年产能300万片,全球第9,技术储备也相当雄厚。但是在韩国并无优势,所以韩企根本看不上。京东方成了现代面板业务最好的归宿。

通过这次收购,京东方获得了世界领先的面板技术,很快有了自己的液晶面板5代线。市场份额直线上升,韩方悔恨不已。之前三星在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设立了GLASS MEETING *** 纵液晶面板价格,卡住了国内公司的脖子,使其很难盈利。而这次收购直接把巨头的围城撕开一个口子。

但是市场很快又迎来了衰退期,京东方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亏损1587亿、1771亿,一度濒临破产,靠着地方输血,终于撑到行业复苏,2007年5月开始盈利。

2007年成都和京东方合作,花费34个亿,建立了45代线,对于日本来说,45代线太小了他们不认为有什么威胁。(代线越高尺寸越大,45代线是手机屏幕的尺寸,而电视机则需要更高的代线)。

2007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苹果发布了第一代iPhone,改变了手机行业,也使小屏幕的需求大幅上升。京东方的45代线刚好迎合了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9年中国第一条液晶8代线在北京开工了,听闻这个消息,日韩台马上坐不住了,纷纷要求来大陆开厂,再也不把技术藏着掖着,抢占市场,还能遏制住中国产业的发展,一举两得。最后,2010年项目批准下来,外资企业全鸽。

为了遏制京东方发展,日韩台联手压低价格,让京东方越卖越亏,京东方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亏损20亿和7亿, 012年,拿了262个亿的补贴,才勉强挣了25个亿。

三星没有永远的朋友。在这十年的时间里,以三星为首的韩国企业,通过各种 *** 作,干掉了日、台企业,液晶市场经历了一次大洗牌。

先是三星联合索尼扰乱市场,又放出风声要抢占等离子市场,日本企业纷纷转移目光,把大量资金和精力投入等离子研究,而三星转身就开始压低液晶面板价格,直接拖垮来不及转身的日本企业。接着三星又借之前的价格联盟事件,以污点证人的身份把台湾企业就卖了。面对制裁和打压直接导致台湾半导体产业面临存亡危机。

以三星为首的韩企,是这十年最大的受益者,成为了液晶面板行业的绝对领先。日本只剩下索尼,日本政府出面将东芝、索尼、日立各自的液晶显示器部门整合为,“日本显示器公司”JDI。

台企为了活下去疯狂裁员,同时把技术卖给中国大陆,人才和技术纷纷转向内地。造就了一批面板企业的发展。

通过多年的研发投入,2013年京东方提交的专利数量已经超过LG、三星、夏普。为了对抗京东方,韩国企业决定推出新技术AMOLED来迅速淘汰掉京东方的产品,但AMOLED所需要的两个关键材料的所有专利全都掌握在京东方手上,这就导致三星和LG研究的很困难,由于把大量的资金和研发人员投入到AMOLED的研发上,原本的液晶面板生产和继续研发受到致命影响,自家的显示器产品的屏幕由于产能问题供应不上,反而要向京东方购买液晶面板。2013年韩国大部分手机的屏幕供应商不是三星和LG而是京东方。

京东方首次在技术上实现了追平,成熟的技术导致液晶面板的价格一路走低,获得了市场的话语权,不论日韩企业怎么降低价格,京东方稳赚不赔,直接导致奄奄一息的夏普腰板被打断。

京东方在北京和成都建厂的成功案例,让他也成了各地政府眼中的“香饽饽”,纷纷邀请京东方入驻。



截至到2019年2月底,京东方已有的、在建的、规划中的生产线已经多达14条。京东方也对得起人家烧的钱,他的每条生产线都会给所在城市引来一系列的配套厂家落户,带动城市整个产业的发展,税收、就业、城市竞争力都有上升。

总投资4452亿,换来的是中国面板行业的崛起,不再被国外卡脖子。

根据市场咨询机构IHS数据,2018年京东方液晶显示屏出货数量约占全球25%,总出货量全球第一。2019年第一季度,京东方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显示器显示屏、电视显示屏出货量均位列全球第一。

2018年,京东方新增专利申请量9585件,其中发明专利超90%,累计可使用专利超7万件。全球创新活动的领先指标——汤森路透《2016全球创新报告》显示,京东方已跻身半导体领域全球第二大创新公司。

虽然名义上是全球最大的面板厂家,但是面板收入和三星面板收入差距巨大,产品结构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另外,面板行业周期性强,没有永远的老大,需要时刻保持危机感。


在转型期,京东方没有被眼前利益诱惑,而是着眼未来,走自主研发这条吃力的线路,以技术为根本,长期投入。从时机上看,能够抓住行业的机会,弥补技术的不足。

京东方的崛起,代表了我们在面板行业从落后走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在半导体行业,是一次伟大逆袭。

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奋起追赶,以摆脱国外的限制。 面板行业完成了这次突破,但还有众多领域需要追赶,芯片、精密设备、生物制药等,也需要更多像京东方一样的企业站出来

京东方(000725SZ)、TCL 科技 (000100SZ)和深天马(000050SZ)这中国面板业三巨头,8月28日晚齐齐发布半年报。经受疫情挑战的洗礼,2020年上半年它们的业绩各有千秋。

在规模上,京东方继续领先。上半年,京东方营业收入60867亿元,同比增长1059%;归母净利润1135亿元,同比减少3195%;归母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176亿元,同比减少127%。

新冠疫情、贸易摩擦带来了冲击,但国家“新基建”又带来了机会,上半年京东方随着新产能释放,面板出货量同比增长超15%,保持液晶显示屏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领域的领先。同时,智能制造业务快速成长,电视机中国区销量、电子标签销量均同比增长超70%。

上半年,京东方的端口器件(主要是面板)、智慧物联(主要是智能制造)和智慧医工板块的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075%、36%和616%。不过,占京东方营收九成的端口器件的毛利率同比下降178个百分点至1378%,主要是面板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这造成了京东方收入增长、净利下滑。

TCL 科技 则在收购上连接出手。上半年,按去年剥离家电业务(资产重组)后的同口径计算,TCL 科技 实现营收2933亿元,同比增长123%;归母净利润121亿元,同比下降423%;归母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18亿,同比减少2739%。随着疫情后复工复产的推进,二季度净利环比增96%。

其中,做面板的TCL华星上半年营收1951亿元,同比增长199%;净利润亏损133亿元,同比下降1152亿元,二季度环比一季度改善215亿元;归母净利润024亿元。与此同时,TCL产业金融、投资创投及其他业务实现净利润12亿元,稳定了公司在面板行业低谷期的盈利能力。

行业低谷期,TCL 科技 进行连番收购和结盟。斥资10974亿元收购中环集团,从而获得以半导体和光伏材料为主业的中环股份的控股权,使TCL 科技 的业务架构在半导体显示(TCL华星)、产业金融及投资两大板块的基础上,新增半导体及新能源(中环集团)的板块。8月28日晚,TCL 科技 还公告透露,TCL华星斥资108亿美元收购苏州三星85代线,进一步扩充大尺寸面板的产能。此外,上半年TCL斥20亿元战略投资日本JOLED公司,还与三安光电建立了MicroLED的联合实验室。

深天马在净利润增长上表现较佳。上半年,深天马实现营业收入14057亿元,同比减少369%;归母净利润744亿元,同比增长1567%;归母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426亿元,同比增长544%。

与京东方、TCL 科技 有大量大尺寸液晶面板产能不同,深天马聚焦于中小尺寸面板,这也是深天马上半年净利润增长相对较好的原因。因为今年上半年,大尺寸液晶面板尤其是液晶电视面板,在年初价格稍微反 *** 之后,就因疫情影响终端需求而再次出现下挫,直至6月份才重新持续上涨。

另外,与大尺寸面板“主战场”液晶电视市场增长乏力不同,中小尺寸面板下游领域,尽管智能手机、车载显示的销售下滑,但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医疗类产品的需求增长。另外,深天马在LTPS-LCD(低温多晶硅-液晶)手机屏上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比如推出了屏内多点指纹解决方案,所以上半年深天马显示屏及显示模组的毛利率同比提高了383个百分点,至1935%。

目前,京东方、TCL 科技 和深天马仍然在不断扩大面板的产能。比如,京东方在建重庆6代柔性AMOLED面板生产线;TCL华星武汉6代柔性AMOED面板生产线在量产爬坡过程中;深天马在建厦门6代柔性AMOLED面板生产线。此外,业内还继续有收购兼并的机会。所以,预计这中国显示面板业三巨头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营收规模仍会持续增长,并且它们将通过Mini LED背光、屏下指纹等新技术的应用来努力提升盈利水平。

3月27日下午,京东方举办业绩网上说明会,该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东升回应了外界关于其退休的传言。王东升称,“企业是永续经营的……京东方有一个非常好的运营系统和一支非常棒的经营团队。不管我在或不在,京东方的战略和创业创新文化都会传承下去”。

而此前两天,京东方公布了2018年年报。与市场预期吻合的是,其净利润大幅下降。深交所25日晚间披露显示,京东方2018年收入为97109亿元,同比增长353%,而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3435亿元,同比下降5461%,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同比下降7728%。

年报中,京东方表示,业绩下滑是因为2018年下半年半导体显示行业进入调整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 、笔记本、显示器和电视五大主流市场需求不振导致全尺寸价格调整,柔性AMOLED市场扩张未达预期、产能快速释放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但坏消息是,第一季度因市场行业价格在低位运行,市场竞争态势仍会进一步加剧;而柔性OLED显示业务中,已能量产的成都工厂预计四季度才能实现满产,点亮量产调试中的绵阳工厂则到三季度才能正式量产。

对此,京东方副董事长、CEO陈炎顺表示,一方面,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大尺寸、高附加值和创新与应用产品出货力度,快速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强化精益管理,通过组织优化激发组织活力,通过项目制加大市场化考核力度,通过强化管理控制成本,节约费用。

至于股价波动,陈炎顺称,“目前市场价格没有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京东方的实际价值”。该公司董秘刘洪峰表示,公司高管会根据个人情况考虑增持股票。但是,已有两家券商下调其评级,国信证券虽然认可其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却也提醒,静待行业周期回暖。

核心业务仍依赖过重

年报中,京东方将所有业务划分为端口器件、智慧物联、智慧医工三大事业板块,此外还有一类其他营收。其中端口器件包含了其主要显示器件的研发和生产,该业务低迷和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也是导致券商评级下调的主要原因。

从财报来看,端口器件业务占总营收比重高达8927%。太平洋证券报告认为,LCD面板价格持续下跌是京东方2018年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因为中国公司多条高世代线在这两年集中投产导致面板产能大幅增加,需求保持相对稳定情况下,价格只有持续下跌。

第三方机构IHS数据显示,最新的各尺寸面板价格普遍比2017年的高点下跌了30%。然而,这一局面难以通过短期调整改变。2018年告别了 体育 赛事的大年,下游需求大幅增长的可能性较低,供给端华星光电、鸿海、惠科等多产线将投产,供需失衡仍将存在。

目前来看,对端口器件业务改变最大的或是对AMOLED的投资。2018年底,京东方曾公告其在福清市投建的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设计产能将达到每月48万片。这意味着京东方已规划了4条产线,总设计能力将达到192万片,仅次于三星。

由于面板行业是投资驱动型行业,所以京东方在投资加码,扩大自身规模的同时,将有助于提升竞争力。刘晓东表示,“一季度手机柔性OLED屏幕出货量会超过400万片,而且基本都是一线品牌客户”。

陈炎顺表示,目前柔性OLED产品的出货均为品牌商出货。今年整体出货量3000万片是目前已经看到的市场需求,随着供应能力提升,京东方的目标是5000万片。

在“副业”上一路狂奔

2018年,为进一步强化物联网转型发展能力建设,满足不同物联网应用场景市场需求,京东方公司将原有三个事业群整合细分为七个事业群,同时整合营销、市场推广和技术研发。年报展望中,京东方称,将拓展物联网系统和专业服务业务,提升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

智慧物联和智慧医工两项业务加大了比重。一方面,智造服务事业群将服务细分应用场景解决方案需求,为生态合作伙伴提供ICT终端产品;另一方面,移动 健康 事业群将推出多款移动 健康 设备,同时将运营合肥京东方医院,推进成都、北京等 健康 产业基地项目。

此外,京东方还提及其拟于北京市房山区投资建设北京京东方生命 科技 产业基地项目(一期),项目总投资136亿元,包括投资83亿元的智慧医工核心能力中心项目和投资53亿元的数字医院项目(一期)。

京东方正在改造旧产线适应新的市场变化。其5代线转型生产传感器的项目正在按计划顺利推进,刘晓东称,用于X光检测的传感器今年会有较大的进步。不仅如此,京东方还陆续推出了可监测用户睡眠呼吸质量的智能睡眠仪和用来给小朋友做艺术启蒙的画屏等新产品。

对于京东方涉足上下游产业链投资,陈炎顺解释称,其原因是确保在市场波动情况下,京东方供应链稳定,而且对部分关键核心上游材料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主动性。

不仅如此,京东方也在涉足智慧金融解决方案和农业生产。在业绩说明会上,京东方联席COO张兆洪披露,其金融解决方案已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徽商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等银行得到应用。

此外,京东方基于自身在半导体显示领域技术的积累,结合植物照明技术,自主建立了京东方植物工厂。已建成的植物工厂位于北京大兴庞各庄,占地面积4160平方米,月均生产8000株蔬菜,产品已进入海底捞、将太无二等知名连锁餐饮企业,将来或直接面向家庭客户。

至于成立保险公司,王东升表示,仍处于待批状态,会根据国家政策,继续推进。

不过,智慧物联和智慧医工两个板块占比仍不高,分别占比1665%和109%。因为京东方业务按照行业分类,收入统一有所重叠,其财报通过抵消处理,所以从业务口径相加整体超过100%。

液晶打响龙头地位争夺战

在液晶领域,中国大陆面板厂的实力正在不断增强。群智咨询数据显示,从液晶TV面板产能格局来看,2020年开始,中国大陆厂商占比超过50%, 未来将占近70%份额,产能高度聚集;而韩国厂商占比快速收缩至20%以内,甚至将进一步收缩至5%以内;我国台湾地区及日本厂商的份额则稳定在30%左右的水平。

2017年12月,京东方合肥G105 TFT-LCD产线产品下线并交付客户;2019年第一季度,TCL华星G105产线也实现量产。至此,中国已有两家面板企业运营G105产线,开始与海外企业在大尺寸面板领域的正面竞争。技术及良率的提升,也提高了大尺寸面板,特别是65英寸及75英寸面板供应量。

Omdia数据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京东方继续保持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量的领先地位。京东方以28%的出货量和21%的出货面积份额领先,群创光电以15%、TCL华星以13%的出货面积份额紧随其后。TCL华星在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量排名中占据第五位,但在2020年第二季度的出货面积中占据第二位。由于TCL华星T6的105代产线增加了液晶电视面板的产量,加之今年年底还将有一座T7的105代产线开始量产爬坡,在不久的将来,华星光电将成为与京东方规模相近的竞争对手。

韩国厂商计划退出液晶产能,大尺寸出货规模已经呈现收缩态势,跌出前五位。如今,三星电子和LG电子的液晶面板供应更加依赖中国面板制造商,特别是京东方和TCL华星。为此,三星显示投资了TCL华星的105代线面板厂,TCL华星也投资了三星显示的苏州85 代线工厂。

8月28日,TCL 科技 发布公告称,TCL华星拟以108亿美元(约7622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 科技 有限公司60%的股权及苏州三星显示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同时,三星显示将以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 科技 有限公司60%股权的对价款739亿美元(约5213亿人民币)对TCL华星进行增资,增资后三星显示对TCL华星的占股比例由502%增至1233%,成为TCL华星第二大股东。David Hsieh表示,TCL华星在TCL 科技 集团的资金支持下,正逐步挑战京东方在液晶电视面板产能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京东方也考虑与中电熊猫的液晶厂合并,此结盟将防止TCL华星拿下中电熊猫的液晶厂,并扩大产能份额。

OLED不同路线角逐战将起

大尺寸OLED技术路线主要分为相对成熟并已量产的WOLED、目前处于产业化前期的印刷OLED技术和还处于技术研发阶段的QD-OLED三大路线。TrendBand数据显示,LGD拥有4条产线,均为蒸镀OLED;三星显示拥有2条产线,一条为蒸镀技术、一条为印刷技术;京东方拥有一条蒸镀产线;TCL华星目前已规划三条印刷OLED产线。

三星显示和LGD正全面转向OLED面板。三星显示重点布局量子点QD-OLED技术路线,保持领先地位。有消息称,三星显示将在2021年第一季度开始试生产QD-OLED面板,并计划在第二季度进行正式生产,规划产能为每月3万片。

而LGD广州85代WOLED面板工厂已经实现量产,月产能约6万片,加上韩国坡州工厂的7万片玻璃基板月产能,总体月产能将达13万片。

三星电子、LG电子和TCL电视在电视终端市场也展开了竞争。David Hsieh表示,从数量上看,三星每年的QLED电视出货量为500万台;LG Display的目标也是每年500万片的WOLED电视面板。三星QLED电视在各显示器厂商的Open-Cell面板支持下表现良好,而LGD则有意扩大WOLED电视面板的客户群,以便长期持续发展。再加上TCL是全球排名前三的液晶电视制造商。受液晶电视价格较低影响,2020年上半年WOLED电视零售表现不佳,影响了LGD WOLED电视面板产能的长期扩充性。

因此,从电视终端市场回溯到面板市场,几家巨头之间的竞争虽然激烈,但也孕育着合作机遇。比如,京东方也在研发WOLED蒸镀技术。Omdia估计,LGD可能会与京东方结盟以生产大尺寸OLED面板,双方通过交换技术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

在印刷OLED领域,TCL华星和京东方都在投资大尺寸印刷RGB OLED。TCL华星与日本JOLED公司在印刷OLED领域已经展开深度技术合作。有消息称,TCL华星将投资460亿元,建全球首条85代喷墨打印OLED生产线。

从未来潜在竞争合作关系来看,TCL华星和京东方希望凭借喷墨打印OLED的加速和发力,在与韩系企业抢占OLED创新高地的竞争中,尤其在大尺寸OLED面板领域获得优势地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表示,印刷OLED在未来2到3年有望投入量产,我国与韩国处于并跑关系。

因此,在大尺寸OLED领域,未来WOLED、QD-OLED与印刷OLED的竞争态势将逐渐明显。

扩大效益比较优势是竞合焦点

下一代显示技术布局也是众厂商竞争的焦点,Mini LED、Micro LED、可卷绕印刷OLED(IJP-OLED)、透明显示等均是未来显示的重点发展方向。

以Mini LED为例,最近动作频频,热度直线蹿升。今年8月上旬,TCL发布了Mini LED背光电视。TCL华星及京东方均表示,其玻璃基Mini LED预计今年下半年量产。三星预计明年推出Mini LED电视产品,并计划在明年生产200万台。明年内,Mini LED将引起新一轮竞争。

群智咨询TV面板研究资深分析师也表示。液晶“双巨头”格局的形成将使产能聚集,面板供应端的调控灵活性更强,幅度也将更大,但是LCD TV面临的持续盈利性问题逐渐凸显,预计面板厂商的产能将向盈利性强的产品倾斜。

未来,中国面板厂应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一方面可提升LCD画质表现,缩小与OLED的产品差距;另一方面,可加大在大尺寸领域OLED技术的研究和储备。

从竞争关系来看,David Hsieh表示,三星显示可能不希望LGD和京东方合作紧密,而京东方可能不乐见三星显示和TCL华星联盟过于牢固。任何一方的策略调整都将对面板产业生态与面板供应链产生重大影响。

一个人一天要在手机上花费多少时间?截至今年9月,这个数字是66个小时。

作为对比,4G铺开前夜的2013年,近80%的网民使用手机的时长不超过4个小时。

用户停留时间从短到长的过程中,屏幕始终是最重要的感官入口。

回溯手机产业发展史,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 娱乐 需求,手机厂商围绕屏幕做了诸多尝试,在一轮又一轮内卷中,他们让屏幕变得足够大、让屏占比越来越高。

再到这两年,手机厂商们齐冲高端,折叠屏作为一个新物种走进了他们的视野。但自2018年诞生以来,折叠屏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窘境,至少到目前为止,它的市场潜力还远未爆发。

折叠屏也陷入了真伪需求的争议,持不看好态度的人们质疑,为了更大的屏幕,丧失掉手机原有的便捷性是否必要,何况还要付出更高的价格。

这种争议用四个字可以完美概括:华而不实。在过去,身背这个争议的是8848,它一度是全球手机市场的价格天花板,追求“实用奢华”,讲究材质稀有、手工工艺,定位高端人群,但这种定位与市场需求产生了偏差,最终惨淡收场。

那么问题来了,折叠屏手机到底是不是“华而不实”?它又会不会成为下一个8848?

智能手机发展初期,屏幕并不是重要的卖点。

2011年小米1的发布会上,雷军重点宣扬的卖点有两个:一,最好的安卓系统手机硬件,国内双核15核,全球主频最快;二,首款以互联网模式开发的手机 *** 作系统MIUI,千变主题和首创的百变锁屏。

再比如,那段时间vivo的主打卖点是音质+拍照、还未死掉的金立主打卖点是续航和超薄。

2016年之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结束高位增长状态,销量的复合增长率,从前几年的224%,跌落至后面五年的57%。

这意味着手机市场迈入成熟期,进入存量阶段,行业也体现出了新的特征:

一是产品同质化趋向严重, 2015年雷军就曾对媒体表示,智能手机的创新到了瓶颈期; 二是厂商的差异化卖点消失了, 竞争真正进入拼刺刀的阶段,产品侧的核心卖点集体转向用户体验。

屏幕作为人机交互的最核心入口,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关于屏幕的战事也走向激烈。

我们可以将这场屏幕战事分成两种来看:一种是显性的战事,体现在屏幕尺寸、形态、屏占比等方面;另一种是隐性的战事,主要体现在显示面板上。

先来看显性的屏幕战事。

第一个阶段是大屏手机成为趋势。三星在2011年底发布了53英寸的GalaxyNote,定位是介于大屏幕智慧型手机与平板电脑间的行动通讯产品,凭借着大屏手机,三星奠定了安卓旗舰地位。

再到2015年9月,苹果发布55英寸的iPhone 6s Plus,大屏手机正式迎来春天。iPhone 6系列也因全面拥抱大屏实现了创纪录的销量增幅。

很快,一众手机厂商加速追赶大屏潮流。东吴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 2015年55英寸屏幕以上的手机占比不足20%,如今这个占比已经接近一半。

第二个阶段是全面屏成为新的焦点。小米MIX是潮流引领者,它的屏占比是913%。

围绕屏占比的提升,市场上有两种主流方案:基于屏幕显示方案优化ID、通过曲面屏实现无边框。

在对ID的优化上,手机厂商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将摄像模组置于屏幕下侧、隐藏式摄像头、滑盖式设计、双屏版、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等等。

但这些尝试后,他们大多数都没有实现产品迭代,仅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成了较为主流的市场选择。

对曲面屏的追逐则成了手机厂商的标配,这就回到了我们上文提到的“隐性战事”——显示面板之争。

众所周知,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从LCD(液晶显示技术)到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现技术),至少在2016年以前,LCD都统治着手机屏幕,OLED则主要应用在播放器、数码相机、随身听等小尺寸显示器件上。

OLED面板有个最大的优势,它可以实现曲面显示。

2010年以后,三星SDC大举推进OLED技术,并在自家的高端手机领域广泛应用。再到2016年,苹果宣布采用OLED屏,并与三星签订了每年采购一亿块OLED面板的合同,OLED开始取代LCD成为主流的显示技术方案。自此,AMOLED屏幕开始在手机行业大规模商用。

当然苹果至今仍未推出曲面屏手机,它看中的是OLED屏幕更佳的显示效果,但国内的手机厂商们,瞄准的是曲面屏市场。

当时三星在整个AMOLED屏幕市场几乎垄断,2016年市场上99%的AMOLED面板出自三星,尤其是柔性屏。这一年全球柔性屏AMOLED屏幕一共为06亿片,三星自己就用去了五分之一,它还要向苹果供应部分柔性屏。

供不应求的局面下,在供应链管理上出现漏洞的厂商很快遇到了危机。

典型如小米,由于当时供应链的负责人得罪了三星高管,对方决定不再向小米供应屏幕,这导致小米曲面屏手机note 2的发布推迟了一年,转而选择其他供应商。

结果这款手机发布后,出现了暗斑、阴阳屏、侧面漏光等屏幕品控问题。雷军后来亲承,当时的小米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关于屏幕显示的体验优化,到曲面屏这里并没有结束。

一方面,厂商们想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接近百分百的屏占比,比如已经量产的小米MIX 4的屏下摄像头方案。

另一方面, 屏幕尺寸几乎没有增加空间的前提下,他们的选择是,增加一块屏幕。

2018年柔宇 科技 发布第一款折叠屏手机FlexPai后,2019年初三星发布首款折叠屏手机Galaxy Fold,仅仅四天后,华为也发布了首款折叠屏手机Mate x。同期,小米、苹果乃至微软等,都已经在储备折叠屏的相关技术。

当时市场上有分析称,2019年会是折叠屏的爆发元年。

按现在的进展来看,外界对折叠屏的乐观预期是一场误判。 DSCC预测的数据显示,2021年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预计超过900万,其还预测2022年的全球出货量将增至1800万至2000万台,但即便如此,折叠屏的市场渗透率仍只有2%。

这个渗透速度有多慢?我们可以做个简单对比:

自2016年OLED屏幕流行以来,到2018年,OLED屏幕生产面积便占到了总手机屏幕生产面积的30%;预计到2023年,这一比例将达到50%。

导致折叠屏市场进展缓慢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技术不成熟;

市面上的折叠屏方案大概分为屏幕外折、屏幕内折、屏幕向下弯折、折三折这几种方案,为了让屏幕能实现180度弯折,有两点尤为关键:屏幕本身及铰链技术。

目前来看,柔性OLED面板是折叠屏的唯一屏幕方案,但柔性屏幕在高频率、长时间的弯折下,也会产生不可逆的损伤,进而影响屏幕的使用寿命。

再加上OLED屏模组本身薄且多层结构的特性,要实现出色的可折叠功能,需要在尽可能降低屏幕模组厚度的前提下,增加各层结构强度,比如偏光片、屏幕盖板、薄膜、OCA胶等,技术难度较以往更大。

铰链面临的最大难题,则是如何保证在更高频率的使用程度下,依旧能保持良好的工作效果。

第二,高成本低良率;

一方面,AMOLED面板本身成本较高。据DSCC数据,三星Display73英寸AMOLED可折叠面板目前的生产成本接近180美元,预计到2022年将降至90美元。

厂商不同的设计语言也决定,显示器制造商只能为一个品牌开发一次,模型无法复用,进一步抬高了屏幕开发成本。

另一方面,OLED屏幕从直面屏到曲面屏再到折叠屏,生产量率是逐步下降的。有媒体报道称,国内OLED面板良品率高的在80%左右,曲面屏则在40%-50%左右,而难度系数更高的折叠屏良率只会更低。

比如京东方在2018年三季度时,639寸QHD+柔性AMOLED面板良率仅仅超过10%,到四季度改善至30%。

以上也是当前折叠屏手机售价高昂的主要原因。

第三,应用适配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OPPO前副总裁沈义人曾提到,手机 *** 作系统对于分屏的应用、高分辨率的应用、多信息处理的优化,实际上还未完全跟上。

这进而导致,如果折叠屏手机缺乏足够的出货量,应用开发者很可能缺乏为折叠屏进行优化的动力,因进一步影响折叠屏手机的使用体验。

一旦折叠屏缺乏与硬件相适配的软件生态,这将成为它最大的软肋。

来到今年下半年,折叠屏手机市场开始变得火热起来。

先是OPPO在12月中旬发布了首款折叠屏手机FindN,紧接着,荣耀在12月22日官宣即将推出首款折叠屏手机magic V,华为新一代折叠屏手机P50 Pocket也将在12月25日发布。

此外,小米MIX Fold2消息不断,vivo传出将于明年初发布首款折叠屏手机,苹果也有望在2023年发布首款折叠屏手机。

至此,手机行业的主流玩家都加入了这场新的屏幕战事。 但影响战事走向及折叠屏渗透率的,在短期内很可能不是手机厂商,而是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

我们在上文中提到,技术难题、高开发成本、低良品率,是制约折叠屏手机发展进程的重要原因,这些难题统一集中在生产端。也就是说,当前折叠屏手机最大的痛点,并不是能不能卖出去,而是能不能稳定供货,以及把质量提上来、把价格降下去。

折叠屏手机的核心在于屏幕,柔性OLED面板又是当前唯一的屏幕方案,因此,OLED面板产业将成为关键。

这就涉及到两个变量: 一是行业供给格局如何变,影响的是产能;二是良率爬坡的速度有多快,影响的是产品本身。

2016年以前,全球柔性OLED面板产能几乎全部集中在韩国三星显示手中,市场份额超90%。

柔性OLED产线具有资本开支大、技术难度高、良率爬坡时间长等特点,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面板厂商目前已基本退出柔性OLED领域的竞争。

在整体趋势上,中国OLED面板厂商将加速抢占市场。 我国自2018年起OLED份额便不断提升,未来柔性OLED行业的竞争,将集中在中韩两国之间展开。

现在,最有可能打破三星一家独大格局的是京东方。2020年,中国AMOLED面板在全球的市占率是132%,京东方柔性AMOLED面板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则高达867%。

从产能来看,兴业证券在今年8月的一份研报中指出,当前全球范围内有25条OLED生产线投产。其中,京东方规划中的AMOLED产线共计5条,4条已经建成投产,仍有一条重庆的B12线在建,规划总产能为252K/月。

研报同时指出,若已投产产线均能达到满产,大陆产能将达到602K/月,预计占全球产能的417%,而若所有产线能达到满产,大陆月产能将达到9225K/月,占全球50%左右。

也就是说,未来在柔性AMOLED面板制造环节,国产化极有可能成为趋势。此前华为Mate X及Mate xs所采用的折叠屏幕便由京东方独家供应。

但OLED本身的材料构成中,发光材料占据生产成本的31%左右——在上游材料供应环节,美、日、韩在市场上仍处于垄断地位,较难实现国产化。

抛开上游材料供应环节不谈,随着越来越多手机厂商进入折叠屏手机市场,预计上游面板厂商的产能利用率会持续走高,良品率也将在不断试错中实现提升。

当产品成熟度逐渐提升、供应更加稳定,手机厂商的成本随之降低,终端价格也极有可能实现下降。

据DSCC数据,三星Display73英寸AMOLED可折叠面板目前的生产成本接近180美元,其预计到2022年可折叠屏生产成本将降至90美元。

现在折叠屏产品的降价信号已经开始显现:一两年前,折叠屏手机的发售价普遍在15000元以上,去年底,小米MIX Fold的价格是9999元,再到刚刚发布的OPPO Find N,价格已经下探至7699元。

但折叠屏手机依然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号:它到底是不是伪需求?又能不能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困局?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在OPPO Find N发布之前,小米MIX Fold是市面上价格最低的折叠屏手机,如今它发布不足一年,但在电商平台上的售价已经跌去了超过3000元。

最直接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卖不动。

有媒体报道称,在二手交易平台,曾有不少人以近10万高价求购华为折叠屏Mate Xs,它的官方最低售价是16999元,但如今消费者以3000-6700元就能买到。

如此一来,关于折叠屏,摆在厂商面前的实则是一道选择题,折叠屏手机到底是一款该走量的产品,还是一款战略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产品?

选前者,他们要担起卖不动的风险;选后者,他们无异于承认,折叠屏手机的大热是一场虚假繁荣。

[1]《OLED产业的材料机遇》,方正证券;

[2]《智能手机深度:“消费升级+创新周期”,手机供应链迎来供需革命》,东吴证券;

[3]《面板行业周期弱化,京东方未来可期》,兴业证券;

[4]《智能手机AMOLED大势所趋,显示面板行业触底回升》,国金证券;

[5]《折叠屏手机即将爆发,零组件多环节受益》,光大证券;

[6]《折叠屏手机的三重难关:量产、降价、应用生态》,界面新闻;

[7]《华为18万元折叠屏手机能否力挽危局?》, 财经 ;

[8]《众所期待的折叠屏手机,为啥却是被“诅咒”的?》,虎嗅;

[9]《华为P50 Pocket发布前夕:折叠屏手机价格跳水,卖场每月销售不到10台》,时代 财经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柔性oled屏幕手机有没有量产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