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上市3家子公司,京东意欲何为?

接连上市3家子公司,京东意欲何为?,第1张

经历过多次赴港上市传闻后,京东集团终于正式发布公告,证实了京东 健康 将赴港上市的消息。

其公告称,京东 健康 作为京东集体旗下的子公司,京东集团计划分拆京东 健康 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对于具体分拆上市的完成时间,将取决于市场情况等因素。

而在此前,京东旗下的达达集团早已上市,而京东数科(原名:京东金融)和京东 健康 将陆续上市。不难发现,京东资本蓝图又添一员猛将。

我们且来看看这几位猛将的信息:

达达集团

6月5日,达达集团达达集团正式挂牌纳斯达克IPO,总市值为3499亿美元。据了解,达达集团是国内领先的本地即时零售和配送平台,旗下有达达快送和京东到家两大核心业务平台。其中,达达快送是达达集团旗下中国领先的本地即时配送平台,而京东到家是达达集团旗下中国最大的本地即时零售平台之一。

去年12月,“达达-京东到家”宣布更名为“达达集团”,达达业务模式也有所更新。达达旗下有两大核心业务平台:本地即时配送平台“达达快送”和本地即时零售平台“京东到家”,即“零售+配送”双核驱动。

京东数科

据京东数科官网显示,京东数科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数字 科技 公司,致力于为金融机构、商户与企业、政府及其他客户提供全方位数字化解决方案。公司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 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为客户提供“ 科技 (Technology)+产业(Industry)+生态(Ecosystem)”的全方位服务,打造产业数字化“连接(TIE)”模式。

截至2020年6月末,在金融机构服务领域,京东数科已为超600家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数字化解决方案;在商户与企业服务领域,已为超100万家小微商户、超20万家中小企业、超700家大型商业中心等提供了包括业务和技术在内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在政府及其他客户服务领域,公司以智能城市 *** 作系统为核心产品服务了超过40家城市公共服务机构,已建立庞大的线下物联网营销平台,拥有自营和联盟媒体点位数超过1,500万,覆盖全国超过300座城市以及6亿多人次。

京东 健康

据360百科显示,京东 健康 于2019年5月10日正式宣布独立运营。依托京东集团的各项能力和资源优势,京东 健康 在目前医药 健康 电商、互联网医疗、 健康 服务、智慧解决方案四个业务版块基础上,逐步完善其"互联网+医疗 健康 "的产业布局,成为 健康 产业的旗舰型企业。

2019年5月,京东 健康 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A轮融资,成为了继京东数科和京东物流之后,由京东集团打造的第三只"巨型独角兽"。 2019年10月2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京东 健康 排名第224位。

2020年3月18日,京东 健康 以480亿元人民币市值位列《2020胡润中国百强大 健康 民营企业》第24。

除此之外,我注意到,随着京东 健康 即将上市,刘强东的第四只独角兽也在逐渐长大,那就是京东工业品。这是京东集团继京东数科、京东物流和京东 健康 之后,孵化的第四个独角兽。

据京东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京东工业品刚刚作为京东子公司正式成立,已获得23亿美元的A轮融资,估值超过20亿美元,远超同类企业,成为工业品领域内估值最高的公司。

不难发现,随着蚂蚁集团上市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京东作为产业互联网中的一头猛虎早已按耐不住自己的野心。2019年,京东净收入 5769亿,年度活跃用户数达362亿,6年时间净收益暴涨8倍之多,可见实力之雄厚。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企业大佬们也深知这一点。速度决定一切,谁先抢占市场谁的先机,自古以来,便是如此。 京东深谙此道理,商业版图仍在继续扩张。

目前来看,刘强东不但坐拥两家上市公司——京东集团和达达,还手握两家即将上市的独角兽——京东数科和京东 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跨界金融 科技 、 健康 医疗、即时配送和工业品……京东正一步一步的打造京东系帝国,刘强东的上市公司版图也已经渐渐显现。

在金融科技洗牌的大背景下,头部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是极具风向标意义的。对于京东科技而言,同样如此。不得不说的是,在那样一个金融科技野蛮生长的年代里,京东数科如同一匹黑马,着实让人们看到了京东在深入布局金融科技上的雄心。然而,对于金融依然依恋的现实,又不得不让京东数科一直对金融爱恨交加。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纵然是京东数科被冠以”数科“领军者的身份,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与金融之间还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这种现实的长期存在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京东数科与蚂蚁金服一样还是一个对金融有非常强的依赖的存在。一旦金融监管收紧,京东数科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后来,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的上市申请先后戛然而止,正是这种现象的直接证明。
当金融科技的监管进入到深水区,只有真正实现彻底的去金融化,摆脱对传统金融业务的依赖,从更深和更长远的角度来寻找破局之道,才是改名之后的京东科技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毫无疑问的是,转型之后的京东科技,合规是首要任务。在完成了合规的 *** 作之后,如何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或许才是摆在京东科技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那么,转型之后,京东科技的未来在哪呢?
回归科技本质,是当务之急
尽管当初的京东数科较之于其他的金融科技玩家有了一定的格局和远见,并且彰显了其完全去金融的决心,但是,衍生于金融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它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然和金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是改名之后的京东科技,依然无法摆脱与金融的联系。因此,对于当前的京东科技来讲,如果摆脱对于金融的依赖,打开更多的可能性,或许才是转型之后的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无论是转型之后有多少的可能性,唯独找到这些可能性里的共性,并且将这个共性应用到不同的场景里,才是确保京东科技可以获得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金融,还是其他的行业类型,他们的共性在于科技本身。正是因为如此,回归科技,才是转型之后的京东科技真正应该做的。
需要明确的是,京东科技在回归科技本质的时候,并不应该仅仅只是局限于那些衍生于金融本身的科技范畴,比如,以往的大数据等。回归科技本质,应当更多地将关注的聚焦更多地聚焦在新技术的身上。尽可能多地用新技术来丰富自身,才能真正让京东科技摆脱对于金融的依赖,从而开启新的发展阶段。
丰富应用场景,是必然趋势
我始终认为,京东数科之所以没有摆脱金融科技监管的影响,最为根本的一点还是在于它的应用场景较为单一。换句话说,京东数科的应用还局限在金融本身,直接束缚了它的发展。于是,在转型之后,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和探索金融之外的更多场景的应用,以此来打破对金融的过度依赖,从而真正将自身的发展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这才是真正符合京东科技的发展的大方向。笔者认为,将应用场景拓展到金融之外的更多的场景当中,不仅有利于京东科技进一步摆脱对金融的依赖,而且还能够将京东科技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到最大。这既是京东科技进行彻底去金融化的需要,同样是科技普适特点的需要。
试想一下,如果京东科技的应用场景深入到了电商、制造、物流等诸多的领域里,甚至成为了这些领域的“基础设施”,那么,京东科技的发展是不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呢?另外,如果京东科技要做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提供商,并且想要真正成为新时代的“基础设施”,那么,不断丰富的应用场景,是不是可以不断地为其汲取发展的能量呢?
重塑自身角色,是关键所在
无论是京东数科,还是蚂蚁金服,它们之所以没有逃脱金融科技的监管,没有摆脱对金融的依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并未真正给自己找到真正的角色和定位。无论是互联网金融时代的TO C,还是金融科技时代的TO B,它们都是以一种置身事外的角色和定位来出现的。
说白了,它们依然还是在用第三方的角色和思维来看待自身,来定位自身。从本质上来看,它们这样一种置身事外的发展模式,依然是互联网式的平台模式,并未真正摆脱互联网模式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它们仅仅只是会站在平台的角度和思维来看待自身,来寻求自身的发展机会。
除了受到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之外,它们真正从事的还是金融业务。只不过,它们将互联网金融时代由他们自己完成的技术,交给了它们所赋能的金融机构来完成了而已。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实质上就变成了它们的“白手套”,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它们从事金融业务的本质。
转型之后,京东科技若要实现新的发展,必然需要重塑角色。特别是重塑自身作为第三方的平台角色,通过深入参与到行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寻找新的发展可能性。可以预见的是,京东科技对于自身角色的重塑程度直接决定了它的未来的发展潜能。因此,对于京东科技来讲,重塑自身的角色,将会是它未来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咋。
加快产业融合,迫在眉睫

 

单纯地去金融化,单纯地专注于技术本身,而不去思考和探索与产业融合的模式和方法,只能把自身的发展带入到死胡同里。对于转型之后的京东科技来讲,如何加快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如何加快与产业的赋能和改造力度,将决定着它究竟可以走多快,走多远。
特别是在现在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的大背景下,谁能够率先找到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的正确方式和方法,谁能够在与产业融合的过程当中脱颖而出,谁就能够获得快速的发展。这一点,对于京东科技这样的企业来讲,同样是适用的。
笔者认为,对于京东科技来讲,最为紧迫的任务就在于加快科技的底层布局,特别是加快科技与产业的深入融合上。这是京东科技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再附之以新技术的布局,它才能真正在转型之后,继续保持领先,甚至继续能够和蚂蚁金服一样保持在金融科技化的第一梯队里。
改名成为京东科技之后,曾经风生水起的京东数科似乎沉沦了。其实不然。只有真正找到了京东科技的未来发展之路,并且真正能够步步为营,京东科技依然可以重拾京东数科时代的荣耀,继续处于行业的头部地位。

日前,京东金融低调更名,由“京东金融”悄然改为“京东数科”。更像是尘埃落定,这似乎意味着互金巨头去金融化的无可挽回。事实上,此前包括蚂蚁金服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巨头们,已经在多种场合多次表达过“去金融化”的意图,而且也能看到实质性的推进脚步。为什么要放弃已经攻下的城池,转而做配角,甘愿辅助金融机构做服务?这种战略上的调整,会催生一些崭新的模式吗?新的模式最终又将通往何方?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日前,京东金融低调更名,由“京东金融”悄然改为“京东数科”。作为备受瞩目的互联网金融巨头,京东金融以一种十分静默的方式,坐实了自己改弦更张的决心。
更像是尘埃落定,这似乎意味着互金巨头去金融化的无可挽回。事实上,此前包括蚂蚁金服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巨头们,已经在多种场合多次表达过“去金融化”的意图,而且也能看到实质性的推进脚步。

为什么要放弃已经攻下的城池,转而做配角,甘愿辅助金融机构做服务?这种战略上的调整,会催生一些崭新的模式吗?新的模式最终又将通往何方?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大气候下的普遍收缩

最先宣布不做金融的,是蚂蚁金服。2017年3月,蚂蚁金服在北京高调宣布定位转移,“未来只做tech(技术),帮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

而稍后表态的京东金融,则否定得更加彻底。2017年底,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从根本上就没想做金融”。
这种急转直下并非只发生在互金领域。在互联网金融巨头纷纷表态,要跟金融撇清关系的同时,把产融结合同样搞得如火如荼的产业巨头们,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形,释放着相近的信号。

恒大集团官网的简介,也早已从“恒大集团是以民生地产为基础,金融、健康为两翼”,悄然变成“以民生地产为基础,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为两翼”。金融消失了,如同从未出现。

事实上,自2009年金融自由化开启以后,互联网巨头和产业巨头,对于金融,几乎有着如出一辙的雄心。

在2017年工作会议上,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表示,2017年恒大金融集团的目标是实现参股、控股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公募基金、互联网金融等金融牌照。同样是在2017年的开年大会上,刘强东在夸赞过京东金融现有业务之后,同样勾画了与许家印相似的未来图景,刘强东说,“在未来,京东金融不仅仅会有现在这些金融产品和服务,很快,我们将会进入证券、 征信 ,包括银行,总有一天我们会申请自己的银行,或者控股一个银行,这样我们才能够为我们的用户提供全金融的服务。”

但这些期望,随着监管的不断收紧,都只能搁置,或者避而不谈,或者完全否认。无论是互联网巨头拓展金融,还是产业巨头进军金融,虽然各自的原生行业不同,但都处于同样的大气候下,所以,他们几乎在同一时点入场,最后也在相近的时点离场。

声称不做金融背后的复杂心态
但具体到互联网金融巨头们,虽然同样是声称不做金融,但背后的心态可能又有所不同。

尽管蚂蚁金服一再表明不做金融,但央行依然将其纳入了大型金控集团模拟监管试点企业。能够被选中作为试点,已经不是具体的某种金融业务的事情,而是在监管眼中,蚂蚁金服已经具备影响整个金融行业的系统重要性。

对此,蚂蚁金服又一次强调了自己的技术属性。据媒体报道,蚂蚁金服一位内部人士曾对监管建议,“蚂蚁金服平台上的这些产品和大量合作机构,跟蚂蚁金服并没有资本关系,蚂蚁提供的就是技术服务。即便是少数持股的金融机构之间,也并未发生关联交易风险,建议应与传统金控集团区别监管。”

据财新报道,有分析认为,蚂蚁金服之所以如此解释,主要是因为,一旦蚂蚁金服被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模拟监管试点,在目前强监管的背景下,很可能意味着,以后将大幅增加合规成本,比如最直观的增加资本金、加强相关信息披露以提高透明度等等。

相比之下,京东金融又是另一种情况。京东金融所拿到的金融牌照,远不如蚂蚁金服齐全,并且随着金融监管持续收紧,也已经错过了拿牌照的最佳时机。

有业内人士称,事实上京东一直都有牌照焦虑,在申请牌照一事上也并非不积极,原因主要是监管方面对其实际能力存在质疑,因而含金量最大的银行、基金等“大牌照”,一直没有获得。

在现状不如意,前路又暂时不通的情况下,转型数据科技公司,似乎是更好的选择。据美利金融刘雁南分析,由于金融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以及金融业务无法逾越的增长规律,导致金融机构的估值水平,通常远低于互联网科技公司。

分拆之后的京东金融,“即将单独上市”的消息一直不断,那么,从估值和上市角度考虑,宣称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当然是更讨巧的,虽然从营收数据上来说,京东金融本质上仍然是一家金融公司。

打开大门放金融机构进来

不过,无论是出于何种动机而选择去金融化,我们确实看到了转型已经在进行。

互联网金融巨头去金融化,专注于金融科技,就如他们自己所说的“以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机构”,目前能看到的具体 *** 作方式,概括来说,主要是互金巨头开放自己的平台,接入金融机构的产品或者资金,自己从中做一些风险控制工作,或者仅仅是起到一个导流作用,和金融机构分享自己的用户。

蚂蚁金服2017年6月开放财富号,邀请银行、基金、保险公司入驻,就是与金融机构分享自己的流量。而今年5月份,余额宝也正式接入了其他基金公司的产品,除了自家的天弘基金,还有博时、中欧、华安、国泰等众多其他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这是在自己的平台上接入金融机构的产品。

蚂蚁金服另外两个信贷类产品 花呗 和 借呗 ,也已经引入了消费金融公司和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同样是在开放自己的用户,让金融机构提供放贷资金,蚂蚁金服在中间做风控、 催收 等工作。

京东金融也基本是以同样的方式为金融机构服务。近期,京东金融已经内测一年之久的零售信贷平台“借钱”隆重推出,并且还被放在了京东APP首页的位置进行推送。“借钱”板块实质上就是一个 贷款 超市,其中主要聚合了来自持牌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包括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和银行。

而京东金融的现金贷业务——金条,也同样引入了银行作为合作方,目前可以看到,京东金条的资金方,除了京东旗下的一家互联网小贷公司,还包括徽商银行、上海银行、西安银行等合作方。

总的来说,目前阶段,互金巨头们引入金融机构,模式主要是互金巨头开放自己的平台和用户,接入金融机构的产品和资金,并运用自身金融业务实 *** 所积累的数据沉淀,在对接过程中做风控工作。

凛冬已至 只要活下去就还有希望

所以,主要的场景仍然是在互金平台这一方。那么作为“被赋能”的对象,银行等金融机构那一方,其实拥有着体量更大的存量业务,对于这个更广阔的空间,互金平台的金融科技是否已经开始涉足,又有多大的施展空间?

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银行业对金融科技也日益重视,在近期密集发布的上市银行半年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几乎每家银行都有谈金融科技。但据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观察,银行业的金融科技转型,走的仍是跟随战略,理论上,有互金机构的探索在前,银行跟着学就是了,战略上清晰,只要执行得力,就不难见效果。不过,很多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落地难,真正落地的时候,往往是另一回事。银行的金融科技转型,目前仍是品牌宣传的意义大于实质的进展。

既然银行的金融科技进展迟缓,那么互金巨头们的金融科技似乎就大有可为。我们也看到,早在2017年,互金巨头BATJ已经悉数分别与四大行“工农中建”高调联姻。从发布的信息来看,合作的范围和模式囊括了方方面面。从比较抽象的大数据、云计算,到比较具体的打通信用体系、 *** 线上开卡业务等等,这些也都代表着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具备可 *** 作性。

但事实上,互联网公司与银行的基因大不一样,互联网公司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所以可以很快接入银行的产品和资金。而银行作为持牌的金融机构的保守性,以及其系统内部的复杂性,却很难在自己的系统中嫁接互金巨头们的金融科技手段,即便可以,也通常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耗费大量的成本。

这样的成本,或许是仅以技术服务立身的金融科技公司难以承受的。而且,从直接开展金融业务,到退居配角帮助金融机构做金融业务,其盈利能力很可能要打折扣。

以蚂蚁金服的借呗引入合作银行之后的分润模式为例,据了解,借呗的分润模式主要是由提供资金的银行收取贷款费用,蚂蚁金服再从中获得固定比例的收益,虽然各家略有不同,但蚂蚁金服获得的收益一般在30%左右。

借呗的平均日利率大约为万分之四,折合成年华利率约为146%,蚂蚁金服分到其中的30%,也就是年化4%左右,其余的10%被合作银行拿走。而相对于之前蚂蚁金服通过ABS的方式,为借呗筹集资金,蚂蚁金服的获利是大打折扣的。通过ABS获取资金的成本大约5%左右,现在与银行合作之后,资金成本翻倍了,蚂蚁金服的盈利也随之缩减一半。

当然,在金融监管趋严之后,蚂蚁金服未必能够再像以前一样低成本获取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引入银行资金,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再者,如果能够把交易量做得足够大,也同样可以弥补客单价的缩水。

但在转型的变动中,其实一切都已经变得难以预料。不过,既然凛冬已至,转型肯定是无可避免的了,但只要能够活下去,就仍然有希望。四季轮回,周期总会过去的。

胡润百富是追踪记录中国企业家群体变化的权威机构,是由出生于欧洲卢森堡的英国注册会计师胡润先生于1999年创立的。是中国推出第一份财富排行榜,也是现在国内财经榜单里影响最大的一个榜单。

2020年胡润中国10强金融科技企业榜上榜企业有以下几个:

总部在杭州的蚂蚁集团以21万亿价值成为中国最值钱金融科技企业,蚂蚁集团价值超其他九强价值总和。蚂蚁集团涉猎的主要领域是支付,理财,小额贷款,这些年来也做公益,比如:蚂蚁森林,希望工程等等。总部上海的理财平台陆金所以2,700亿价值排名第二,涉及的主要领域是理财;总部在上海的东方财富以2,215亿价值排名第三,涉及的主要领域是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

总部在北京的京东数科和总部在深圳的微众银行各以2,000亿价值并列第四,京东数科涉及的领域是:理财,支付 小额贷款,而微众银行涉及的主要领域则是小额贷款和中小企业融资;

总部在深圳的恒生电子、总部在杭州的同花顺、总部在南京的苏宁金服、总部在上海的众安在线、总部在深圳的金融壹账通分别排在后五名。恒生电子涉及的领域是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同花顺主要负责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苏宁金服主要负责支付,理财和小额贷款;众安在线主要负责保险;金融壹账通主要负责金融科技解决方案。

总结一下这几家企业的共同特点:这十强金融科技企业主要覆盖理财、小额贷款、支付、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等领域。十强中2家以B2B业务为主,8家以B2C业务为主十强中7家在长三角地区,其中杭州和上海各3家,南京1家;此外深圳2家,北京1家。

李林鸿 董希淼

日前,一些从事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平台如蚂蚁集团、京东数科及陆金所等,纷纷准备登陆资本市场,一时间掀起IPO热潮。2014年2月,京东数科的前身京东金融率先推出“京东白条”;紧接着,蚂蚁集团的前身蚂蚁金服推出“蚂蚁花呗”。

而随着金融 科技 蓬勃发展,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在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运用互联网和移动互通信等技术,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互联网贷款应运而生。与此同时,P2P网贷平台以及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大量涌现,也纷纷加入网络借贷业务领域。

蚂蚁、京东等是互联网平台是互联网借贷业务的 探索 者和获益者。根据近日蚂蚁集团的招股说明书,蚂蚁集团的微贷 科技 平台,产品包括花呗、借呗等,上半年收入28586亿元,占总收入的394%,是最主要收入来源。而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中以互联网模式运营的金融机构,都将互联网贷款作为主要产品。

一般而言, 联合贷是指金融机构之间的联合发放贷款业务。 合作双方都持有金融牌照,有着全面风险管理,这既有利于保障业务的合规性,又在一定程度有助于效防范风险。同时,参与联合贷款的机构,资产方大多为互联网银行或招联消费金融这样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拥有较为丰富的线上场景资源和风控能力;资金方大多为线上风控能力较为薄弱但资金成本相对较低的区域性中小银行。通过这种联合贷款的合作模式,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以及与资产的快速对接,发挥出优化资源配置的最大价值。同时,在线上化风控方面,通过以强带弱的方式,既打磨了互联网银行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的线上风控模型,丰富了其数据维度,检验并强化线上风控能力,也使得区域性中小银行,有机会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在真实市场中摸爬滚打,有效培育和提升线上化风控能力。

这种大型银行与互联网银行在客户方面的开放,具有特殊的意义。 毕竟,困扰中小银行线上业务开展的跨行账户信息认证,因涉及客户的开放,至今仍没有突破性进展。当然,我们认为,工商银行与新网银行的联合贷款,可能更多是基于激活工行存量客户的考量。毕竟作为宇宙第一大行,其存量客户规模已是非常可观,与其看着存量客户流失至互联网银行,不如主动通过开放,在本行APP中引入互联网银行的风控和体验等,激活本行的存量客群,减少流失。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接连上市3家子公司,京东意欲何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