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涉嫌垄断被查,为啥要做“二选一”,揭秘背后商业逻辑

阿里巴巴涉嫌垄断被查,为啥要做“二选一”,揭秘背后商业逻辑,第1张

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举报,依法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很多吃瓜群众可能对二选一这件事情并不特别的了解,当然涉嫌垄断并不仅仅是二选一这么简单,我们先从二选一这件事情说起。

那么什么叫做二选一呢?我们都知道,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和淘宝是最大的电商平台,除此之外还有京东和近几年快速崛起的拼多多,剩下的还有苏宁唯品会等相对垂直的电商平台。这些电商平台要想把业务做的非常大,就需要有大量的商家入驻才行。

按照目前的行业情况来看,阿里系的入驻商家数量显然是最大的,紧接着就是京东,拼多多的商家数量虽然也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下沉市场,中高端平台和天猫京东相比还无法抗衡。

在平台运营 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叫做商家运营,也就是找到尽可能多的商家,找到质量尽可能高的商家,什么叫做质量高的商家呢?比如大的零售商,或者是大的品牌商。

如果你经常使用拼多多和天猫的话,一定会发现,拼多多上面的商品虽然也很多,虽然也能找到一些大牌的商品,但是卖这些商品的商家却都是一些小商家,或者是不知名的一些商家。为什么很多天猫京东上比较知名的商家你在拼多多看不到呢?

里边有一个非常大的原因就是二选一,比如阿里会告知某个大的店铺,你们不要去拼多多开店,否则在天猫平台获得的支持可能会变少,虽然话说的很委婉,但是背后的意思却很明白,你要是去了拼多多,天猫的业绩就不好说了。对于一些年销售几十亿的大店铺,大品牌来说,这样的风险是比较大的。

这样的二选一,其实在京东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慢慢达到了一个平衡。但是在双十一期间,二选一的火药味仍然很浓的。要么你只能在天猫做双十一,要么是你给到的价格只能在天猫上售卖,其他平台的不能够拿到这个价格。

对于一些大牌来讲,这样的二选一可能相对来说影响不大,因为大牌的话语权相对较强,不会受到平台的威胁,最多是商量出一个较好的方案,比如两边的活动促销力度必须一致。但对于那些自身销售在天猫平台占比较高的品牌而言,二选一的作用就很大了,因为品牌自身的筹码并不多,因为你的命脉都掌握在大平台手中,自然只能够按照大平台的意思去办。本质上其实就是一种垄断,平台掌握了足够多的资源。

那么这样一来会带来哪些影响呢?首先,资源会越来越集中,头部效应就越来越强,一些新兴的电商公司很难活下来,最近十几年时间里,死掉了无数的电商公司,当然这些电商公司的倒闭,并不完全是因为行业垄断造成的,本身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垄断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会压制行业创新,造成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局面。

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都知道,如果你想创业做互联网,投资人首先问你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阿里来做了,你会怎么办,如果腾讯来做了你会怎么办。于是这些人即便有很强的能力,有很好的创意,也很难把一个项目做成,因为他们做出来的东西,能够被巨头快速的跟进,并且赶超,然后通过强大的资金实力把你干死,这样的案例,在过去十几年的互联网行业发展过程中,太多了。以至于,很多互联网创业者最后的目标就是被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收购。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之下,新兴公司是很难发展起来的,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一些业务也是很难发展起来的,那么整个经济的活力也必将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了,巨头垄断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并且很多时候,巨头的垄断能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的便利,比如共享单车,比如滴滴打车,比如外卖大战,等等。在这一点上,确实能够带来很多的便利,因为巨头的参与能够迅速的将一个业态做出来,很多 社会 变革与进步,都离不开巨头公司的推进。

但这里边有一个度的问题,反垄断在国外一直是非常严格的,并且已经执行了很多年,那是因为国外已经经历过了初期的发展阶段,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良性的市场竞争才更有利于行业的发展,更加有利于提升整个 社会 的经济活力。

为什么会提升经济活力呢,你想啊,如果没有反垄断法,你随便做了一个东西,就被别人以非常规的竞争手段抢走了,那还有谁想去做这个东西呢?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领先于全世界,在过去的十几年发展过程,国家对互联网行业的管控是非常小的,基本上遵循着边发展,边规范的逻辑,在初期的时候,让行业本身野蛮生长,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之后,根据行业发展的情况制定相关的法规,尽可能的保证行业活力,不给大家制造太多的麻烦。

我自己是做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基本上就是这个逻辑,在初期,网上卖药的管控非常宽松,让行业自己去摸索发展,当发展到一定地步的时候,会暴露出一些问题,以及行业大概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潜力,这个时候才会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相关的法规来规范行业的发展。也正是因为这个逻辑,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迎来了黄金十年。

但是今天的互联网行业已经发生了天翻复地的变化,巨头越来越大,资金实力越来越强,涉及到的业务也越来越多。不仅仅有BAT,还有出现了不少新的巨头,比如美团,拼多多,滴滴等企业。

当下的中国互联网已经和美国互联网开始分庭抗礼了,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越了美国。一方面已经没有必要放宽管制了,大家都很有钱。另一方面是,如果持续放宽管制,巨头们的一些业务策略可能就会阻碍行业发展,甚至会引起其他方面的风险。最典型的就是蚂蚁金服。

再比如,最近被炒得非常火爆的社区团购,以巨头的资金实力,进来之后可以横扫线下的生鲜市场,从生活便利的程度来看,从资源利用的效率来看,确实都提升了。但是原本的线下生鲜行业,却会遭到灭顶之灾。如果从这方面来看,社区团购是好是坏就很难说了。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了,巨头垄断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乍看上去确实好像没啥关系,但很多时候是会有连锁反应的,就好比电商行业的崛起,对线下店铺的生意造成了冲击一样。如果行业当中全部是巨头公司,那么新兴的中小型公司就会少很多,而中小公司才是保证就业的核心力量。

为啥阿里腾讯的工资可以很高,不是因为他们员工的能力真的比你强很多,而是因为资源聚集了,原本100个人要干的活,现在只需要1个人就可以干,用原来100个人的工资去养现在的1个人,那工资自然就高了,但是人却少了,就是这个道理。

我在之前的视频当中说过,有一条逆袭道路叫做职场道路,走职场就需要进大公司才行,如果大公司的寡头效应越来越强,那么能进大公司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反过来,如果行业当中多一些中腰部的互联网上市公司,你的逆袭道路也会多一条。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八鱼,欢迎关注@八鱼先森,并加入我的生财有大道社群,相关问题可以在群里向我提问。

阿里与京东的口水战,再度白热化。
在上周末的京东年会上,“大嘴”刘强东放言京东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在演讲中,围绕假货水货、税收贡献等问题,刘强东多次暗讽竞争对手阿里巴巴,在行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把京东和阿里、刘强东和马云放在一起总是话题不断。当然,在对标阿里之前,京东与当当、苏宁等对手也曾有过交战。但随着去年京东、阿里相继赴美上市,天性好斗的刘强东明白:电商行业二虎相争的格局已经形成,值得京东正视的敌人只剩下了阿里一个。
早在去年双十一,京东和阿里就曾因为商标问题明争暗斗;今年伊始,马云的“京东悲剧”论也引发了不少口水。
电商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培育出了京东和阿里两种模式、两个巨头:一个是最大的自营电商,一个是最大的平台电商;一个用物流号令天下,一个携流量统帅三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它们之间的竞争将是整个电商行业的主旋律之一。
至于最终谁将胜出,则是由体量、格局、管理、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管是京东还是阿里,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并存、机会与风险同在,决定其胜负的也许不是对手,而是趋势和自我革新的速度。
阿里优势:大而强
从体量层面看,无论是市值、GMV(商品交易总额)、盈利能力还是生态圈的繁荣程度,阿里都远超京东。不过,京东的增长势头良好,未来二者的差距有望缩小。
市值截至美国时间上周五晚,京东市值329亿美元,阿里巴巴市值2434亿美元,是前者的7倍。
GMV2014年第三季度,京东GMV是人民币673亿元,同比增长111%;阿里巴巴同期GMV为人民币5557亿元,是前者的8倍,同比增长487%;尽管从增速上看,京东是阿里的两倍有余,但并不意味京东可以在短期内赶上阿里,毕竟两者体量差距太大,且难以预料京东这种急速壮大还能持续多久。
盈利能力2014年第三季度,京东净收入29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1%,净亏损16亿元,亏损原因是受与腾讯合作的资产和业务拖累;阿里巴巴同期收入人民币168亿元,同比增长537%,净利润68亿元,盈利能力远超京东。二者营收增速相差不大。
用户2013年,京东年活跃用户数为4740万;阿里巴巴在其2014财年(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前一年时间)的活跃用户数量则为255亿,约为京东的5倍。
商户京东虽然以自营为主,但其开放平台(POP)业务也在高速增长。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末,共有约5万名商家入驻。2014年第三季度,京东第三方开放平台业务交易总额为26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48%,在总交易额中占比为399%。阿里巴巴则号称有800万商家,二者不在一个量级。不过,考虑到模式差异,这一对比不具太大的参考意义。
移动化移动就是未来。2014年第三季度,京东移动端GMV占比296%;同期,阿里巴巴移动端GMV占比为358%。占比之间阿里略微胜出,不过随着京东和微信、手机QQ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其移动化的前景有望追上。
综上所述,单从体量层面看,京东并不具备与阿里平起平坐的资格。那么,京东的优势在哪?
京东优势:正品+物流
众所周知,京东是自营为主的电商,B2C是其根基,阿里是平台电商,B2C(天猫)和C2C(淘宝)并重。这种模式差异使得二者成为了两家完全不同的企业,在产品和体验、平台公信力方面大相径庭、各有优劣。
产品在产品方面,淘宝的品类丰富度自不必言,从服装、家电、3C、家居、百货到汽车,“万能的淘宝”有求必应,这主要得益于阿里并不染指产品,所有的SKU(库存量单位)都由平台上的卖家自发提供。卖家自然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所以最终形成了一个品类繁荣的大集市;相对而言,模式类似的京东和天猫,对商品的质量和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门槛较高,品类较少。尤其京东以自营为主,品类扩张的成本很高。所以从品类丰富度的角度看,京东不占优势。
但在产品的品质方面,京东对商品的把控力度更强。长期以来,京东一直以“正品行货”自居,尤其在3C、家电等标准品方面,尽管也时有假货、翻新货等事件被爆出,同时第三方平台上也曾爆出存在供应假货的商家,但相比淘宝上假货水货泛滥、李逵李鬼并存的现状,京东在“正品行货”形象的塑造上显然更有优势。
电商在中国刚刚起步的时候,价格致胜,淘宝的急速崛起正是得益于低价这一草根气质。但随着商户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成本剧烈上升,过去的低价商品不再具有价格优势。加之国内的消费潜力正在释放,追求有品牌、质量有保障的商品是未来主流的消费需求。所以,单从商品品质角度看,京东模式具有一定优势。当然,意识到B2C才是未来的阿里巴巴,近几年也在不遗余力的发展天猫。不过,按照目前的现状看,天猫更擅长服装等品类,3C、家电方面京东的实力更强一点。
体验电商的体验可以划分为网站体验、支付体验和物流体验、售后服务体验四个环节。网站体验方面,京东和阿里的差距并不明显,这里不做赘述;支付层面,支付宝有超过3亿实名用户,其中活跃用户接近2亿,京东的网银在线虽然未公布相关数字,但相比二者的差距不小。网银在线未能成为大众支付工具一定会影响京东的支付体验,不过好在京东和腾讯合作以后,用户可以使用微信支付付款,在支付体验方面有一定改善。但微信支付毕竟是腾讯的产品,除了要交费率之外,过渡依赖微信支付也会影响京东金融延伸业务的发展。
物流一直被认为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京东7万多名员工,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仓储和配送岗位上工作。自建物流可以保证商品及时送达,可以进行货到付款,快递员未来还能当做推销员使用,成为O2O的线下流量入口。阿里自己不卖商品,所以物流服务通过四通一达等社会化物流企业来解决,虽然马云希望通过发展菜鸟物流来改善局面,但目前尚未看出太大进展。
综上所述,在用户体验层面,正品形象、物流体验上京东优势较为明显;而在淘宝越发被诟病的今天,阿里要想捍卫自己的电商帝国,既需要大力扶持天猫,又需要不断完善物流环节,挑战不小。
模式之争
京东做的是零售业+物流业,阿里玩的是商业地产+互联网广告。零售业和物流业的钱需要一分一分赚,效率就是生命,所以京东注定苦逼;地产业和广告业都是暴利行业,成本低、来钱快,阿里成为土豪一点都不奇怪。
盈利模式自营电商,自买自卖,京东赚的是差价。举个例子,一台手机进价3000元人民币,售价3288元,京东赚的就是288元的差价。除去仓储、物流成本,利润微乎其微。加之,京东一直在大肆兴建仓库、扩充配送队伍,有着这些投入做为背景,不难理解为何京东一直 亏损。而阿里巴巴不管商品、不管物流,只需负责经营好流量,就可坐收租金和广告费,毛利奇高,风险极低。
所以,当马云轻轻松松赚的盆钵满盈、走上“神坛”、呼风唤雨之时,刘强东还在苦逼兮兮地和快递员们称兄道弟、打成一片。问题是,羊毛不会出在狗身上,马云虽富,却是建立在数百万商家挣扎生存的前提下;刘强东虽穷,但效率未必就不能致胜。在零售业的链条上,京东和阿里都各占一环,到底谁的模式才是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对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综合分析。
生态
刘强东有个著名的“十节甘蔗”理论,从零售行业供应链的角度解读了利益分配。他认为,一个产品从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到定价五个环节应该由品牌商来做,从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到售后这五个环节应该由零售商来做。京东的策略是做更多的环节,交易是基础,延伸至仓储、配送、售后、营销等其他环节追求更好的服务和更大的盈利空间。这意味着,品牌商跟京东合作,只需要专注在产品的生产阶段,流通环节交给京东来做,比较符合专业分工的理念。可以说,京东是零售服务商,是为品牌商打工的。
在阿里的体系内,上述十个环节仍然需要由卖家自己来做;而且,为了争抢流量卖家往往还需要付出更多的额外成本,竞争成本暴增,生存状况普遍艰难。这也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人感叹在淘宝的生意不好做的原因。
刘强东不久前暗讽阿里让卖家赚不到钱,但自己却过得十分滋润,并非没有道理。
总之,阿里的模式虽然赚钱容易,但商家之间竞争激烈。当然,京东的重模式也并不完美。按照刘强东的计划,京东希望未来能拥有60万名员工,这样的扩张节奏,蕴藏的风险十分巨大。管理一个拥有60万名员工的企业,保持零售和物流两个方面的效率第一,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格局较量
眼界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
梳理阿里巴巴的历史不难看出,马云最懂“顺势而为”的重要性。他抓住了21世纪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每一个高增长点:外贸转型、零售业变革、信用缺失以及中国基础物流落后等,并将其变为公司转型的方向。
阿里曾经适时地把业务重点从B2B赚到C2C(淘宝),后来又转到B2C(天猫)。在电商业务之外,马云也希望依托支付宝打造一个新的金融帝国,同时,马云还在涉猎医疗、教育、文化等产业。可以说,哪里有风口,哪里有金钱,哪里就有马云。
阿里巴巴虽然起家于电商,但未来完全有可能干完就走,等到行业不再呈现高增长态势、需要比拼效率之时,或许阿里的金融、医疗、教育、文化布局已经筑起了另外几座金山。
而刘强东则似乎铁了心要在零售行业扎根,除了金融,京东很少参与主业之外的其他业务。零售业赚钱不易,但京东就是要啃这块老骨头。
不过,最近两年,京东也在做出改变。刘强东曾期望,京东金融未来十年内要撑起京东70%的利润。理财+供应链贷款+消费贷款+平台业务+众筹,京东手握自己的用户和数据,也在争取另一个春天。
但在尘埃落定之前,京东和阿里的竞争还将持续。围绕农村电商、O2O等新兴领域,双方短兵相接、争个你死我活也不意外。对供应商和消费者来说,有竞争才会有越来越好的产品、持续改进的服务。

我相信90%的人看好阿里巴巴,但是这个对比是有问题的,应该说是京东和淘宝天猫,谁的模式更好。因为阿里巴巴还包含了太多非电商产品和业务。

那么淘宝天猫和京东,我还是更看好京东。淘宝之所以现在做的比京东大,是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实际上京东的模式更可行,亚马逊的成功就从侧面印证了。

淘宝当年对标的公司实际上是易趣,易趣在美国也一直做的不怎么样,除了自己运营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模式的问题。

淘宝起步的很早,在用户使用习惯,知名度和产品丰富度上,都比京东要好。京东起步是在有淘宝,还有一堆电商平台的竞争下,一步一步做起来的。用刘强东的话说,十几年前,京东在国内前20名都排不上,前早十年前十都进不了,但是现在是第二名了,而且跟淘宝天猫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我们重新梳理一下淘宝和京东的模式,淘宝作为一个电商平台,实际上最早是C2C,后来是B2C,这个B绝大多数是小B,也就是某个实体店铺的,某个批发商的,厂家直销的占了很小一部分。

但是京东这个B2C中的B是自己,其他的B都是品牌方或者直接厂家,但是核心还是自营产品。这样会有什么优势呢?

从买家的角度讲,京东是真正的把中间环节全部砍掉了,但是淘宝天猫并不是真正砍掉了中间商,很多商品也是经过了几道环节,没有真正的提高效率。

从商家的角度来讲,淘宝天猫可能一个品牌会有n个代理在上面开店竞争,大家都要经过竞价系统来竞争排名。但是京东不存在这个问题,京东从厂家拿货、销售、提佣。这个过程不会形成恶性竞争,厂家的周转率实际上会通过京东提高很多。未来,京东可能做成C2F的模式,也就是有了订单再生产,这样会进一步提高厂家周转,但是淘宝天猫做不到。

淘宝实际上是在国内环境比较混乱的时候崛起的,山寨产品、低劣产品通过淘宝销售出去了,而且还不用缴税。随着现在越来越正规,京东的优势反而体现出来了,产品质量,合理缴税。

加上国内消费还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但是随着经济增长,这个趋势肯定会向着中高级的正牌消费发展。中产会越来越多,对于更加放心的京东,依赖度也会越来越高。

其实不要看刘强东说话没有马云那么溜,但是你会发现刘强东实际上跟聪明,也非常务实,不会说话并不代表能力没有马云强。

最后,我用一句鸡汤结束:莫欺少年穷。谁也不知道明天的京东有多大的爆发力。
京东和阿里巴巴都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已经成了我们生活方式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如果要选择的话,我更看好京东。

首先,两者都是平台,但物流方面,京东,通过这么多年不断地砸钱覆盖,已经在很多城市建立自己的中转仓,通过智能运营,让大多数城市能够当日或次日收到京东产品。阿里巴巴通过驿站也想弯道超车,但两者优劣还是很明显的。

第二,京东3C起家,作为平台,它有耐以起家的自营产品,服务和售后,京东自营,成了京东的一种品牌符号。

第三,疫情让大家知道,未来 社会 ,网格化,社区化,实体化,品质化,品牌化,都将给平台类带来改变,虽然现在京东还比阿里巴巴市值差的太多。但是拼多多已经用淘宝起家的低价逆袭。而京东在其领域的正品保证是需要时间和品牌去建立的。

第四,各平台的抽成和广告费用太高,未来,各大商家作为渠道,比的是下沉和分布的通道。

第五,个人习惯和使用喜好上,京东模式是我非常认可的。

总之,都是很牛很强大的企业,各有受众群,各有喜好,标准不一,都离不开!

从短期的角度来看我更看好阿里巴巴,显然阿里巴巴通过协同赚轻松钱,自然是容易创造利润,公司容易壮大。

从长远的利益来看,更长远的显然是京东。春节疫情之后快递的比拼阿里就落了下风,京东获得了大量的好评。

两者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开店有库存,一个是房东只赚租房服务广告钱,显然是京东这个开店的压力大,京东能走到现在说明还是非常厉害

赋予权力,授权后才能买东西。
授权是组织运作的关键,它是以人为对象,将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的权力授给部属人员。即主管将处理用人,用钱,做事,交涉,协调等决策权移转给部属,只授予权力,不可托付完成该项工作的必要责任,这是授权的绝对原则性。
组织中的不同层级有不同的职权,权限则会在不同的层级间流动,因而产生授权的问题。授权是管理人的重要任务之一。有效的授权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技巧。若授权得当,所有参与者均可以受惠。

京东,阿里巴巴各自的优劣势都有哪些

首先京东的自营模式决定了京东的优势:质量可靠,快递物流也是京东自家的,群众可信度高。但是这也决定了京东的劣势,京东的广告都是京东自己做的,客户流量有一定的局限性。
阿里的做的是平台模式,优势是阿里的广告都是商家自己做的,而且阿里通过快速的发展,已经获得了非常大的客户基础,流量很大。但是缺点也是这个,因为阿里做的是平台,所以其入驻商家质量参差不齐,虽然天猫的定位跟京东相似,但是没入驻天猫的淘宝商家还是存在售假的情况。

阿里巴巴竞争对手,他与对手各自的优势劣势

怎么说呢,阿里巴巴分国内和国外,还有网站本身……
那国内访问量大的说,百度浏览量最高,但是是搜寻引擎,有网站的前提下可以做,点选收费,存在无效点选和恶意点选。资讯也比较杂,以娱乐大众为主。
阿里巴巴包含网站推广,年费,就是商业资讯,但是访问量仅次于百度

与阿里巴巴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百度覆盖面广,使用人群多,关键词定位针对性强,每个省都有客服,缺点也就是费用比阿里高阿里巴巴按年收费,展现量性对较低,只有总部有客服,但是阿里巴巴国外贸易这块做的比较好

电力三维GIS 软体都有哪些?、?各自的优劣势如何?

好像目前在国内做的比较好的有 北京国遥新天地的EV-globe ,武汉大学的GEO-Star ,东方道迩的 SKYLine ,亿力吉奥Globe 好像国内比较大的就是这么几家。据说,从利比亚战争开战以来,我们很多的重要行业都在转变观念。更多的利用国产平台,像SKYLine、ARCGIS,这些平台都在潜意识里回避。前段时间国网公司平台选型,就全部是3家国内公司在参与,这做法不言而喻-----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下面是一家公司的宣传视讯可以看一下:

慧聪网与阿里巴巴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慧聪网是以B2C为主,阿里巴巴是以B2B为主,因此,在两大平台商品价格上,阿里巴巴还是有一点优势的,但是阿里作为一个老平台,里面的客户鱼龙混杂,近段时间爆出的诚信危机也值得注意,而且,想在阿里巴巴站住脚跟需要很大一笔金钱才有可能。
现在的商贸平台很多,不一定要选名气最大的,选最实用,最好用的才是最关键的,现在很多平台在google,百度的收录都是不错的。像万国商业网,自助贸易网,台湾文笔都是不错的。

慧聪网就与百度合作了一个专案罢了,就是能够把一些行业的关键词固定在在百度首页栏目中,其他与阿里巴巴相比,慧聪网一无是处。而且经常性的一个北京座机号打给你,还每次换不同的座机号,凡是一看010开头的就肯定是慧聪网打过来的,罗里吧嗦噼里啪啦的最好别接。

和阿里巴巴相比,实惠网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呢?

楼主,您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实惠网优势:
1、实惠网网站基于SEO理念设计,对谷歌排名非常友好,客户平台释出产品后,将更容易被国外的卖家搜寻到,从而缩短交易周期;
2、询盘邮件是一对一发的;
3、收费较公道;
4、实惠网是B2B+B2C的综合体,是一个可以线上实时交易的B2B外贸平台,公司和个人均可注册销售产品,产品可以线下销售,也可以线上销售,买家可以直接线上购买。
5、实惠网不需要你在支付线上交易的其他B2B外贸平台要收取交易佣金,实惠网不收取交易佣金。
6、实惠网可以让客户查阅卖方或者买方的联络方式,可以同时配合多种联络方式MSN,SKYP沟通。
实惠网劣势:
1、规模还较小,在海外影响力很大,但在国内自身推广力度仍不足;
2、在规模、影响力、推广力度等方面不如阿里巴巴,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凸显。

微信营销与阿里巴巴有什么区别 各自的优势有哪些?

中心化和去中心化,

CFA、CPA、FRM、ACCA 各自的优劣势是什么持证人都有哪些从业方向

CFA是金融, 银行, 投资机构投资分析
CPA是审计,会计
ACCA是外企会计
FRM是风险管理的认证证书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阿里巴巴涉嫌垄断被查,为啥要做“二选一”,揭秘背后商业逻辑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