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联数科跟京东的关系

京联数科跟京东的关系,第1张

京东数科就是原京东金融,现在已经脱离京东集团独立运营,跟京东的关系可以说是合作火伴的关系。
9月11日,上交所正式受理了京东数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京东数科”)的科创板IPO申请,并披露其招股说明书。京东数科本次拟发行不超过538亿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本次发行全部为发行新股,不涉及原股东公开发售股份。
此外,京东数科此次发行引入超额配售选择权(俗称“绿鞋机制”),超额配售选择权最高不超过发行数量的15%,其联席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为国泰君安和五矿证券。招股书披露,京东集团间接持有京东数科368%的股份,但是京东数科在资产、人员、财务、机构、业务上都是独立于京东集团的。
2017年至2019年末,京东数科整体营业收入均保持了高速增长,2019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8203亿元,并于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分别实现盈利130亿元和790亿元。2017年至2020年6月,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5469%、6438%、6577%和6708%,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京东数科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79亿元。

2020年,真可以说是“京东年”。

伴随着京东集团港股二次上市,达达集团美股上市,京东数科和京东 健康 先后披露招股说明书,京东系已知的今年上市或将上市公司已有4家。这还不包含已开展独立运营并获得融资的另两大独角兽京东物流和京东工艺品。

京东系公司上市都有哪些看点?2020年为何成京东上市大年?

一年就有4家公司或上市

6月5日,达达集团纳斯达克上市,拉开了京东系上市的大幕。

公开资料显示,依托达达快送和京东到家两个核心业务,达达实现了“本地零售+即时配送” 的高效协同,建立了深度融合的生态闭环。其中达达快送业务覆盖全国2400多个县区市,日单量峰值约1000万单;京东到家则是中国最大的本地即时零售平台之一,业务覆盖全国超过700个县区市。

上市后达达股价节节攀升,从16美元/股的发行价最高涨至3614美元/股。招股书显示,京东旗下JD Sunflower Investment Limited持有达达514%的股权,京东为其控股股东。

6月18日,京东集团在港二次上市,这是港股修改上市规则之后,第三只回归港股上市的中概股。

上市首日,京东开盘即上涨575%,总市值达7385亿港元。彭博社还曾报道,一些机构投资者在京东正式上市前就通过暗盘交易竞购京东股票,溢价高达49%。

这与疫情期间,京东仍交出满意答卷有关。京东集团公布的今年前3月财报显示,期间,公司实现总营收1462亿元,同比增长207%;年活跃消费者387亿,同比增长248%,环比净增2500万。

同样瞄准港股的还有京东 健康 。

9月27日,京东 健康 提交赴港上市的招股书。这家于2019年5月才开始独立运营,是京东系内存在感不太强的公司,短短15个月内,估值就涨了4倍。

招股书显示,2017-2019年间,京东 健康 的年营收分别达到56亿元、82亿元、108亿元,其中净利润分别为21亿元、25亿元、34亿元,它是首家年收入超百亿级互联网医疗 健康 公司。

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 健康 的在线电商平台拥有超过9000家第三方商户,平台活跃用户为7250万。

光是美股和港股还不够。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推进,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外资准入的放开等都让A股吸引力空前,大批此前不能在A股上市的企业,都被越来越包容的A股揽入囊中。

京东数科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尝试。

9月11日晚,上交所官网披露,已受理京东数科在科创板的上市申请。

京东数科的前身是京东金融,原本是京东商城延伸出来的业务,2013年开始独立经营后,公司的核心商业模式已经经历了三次战略演进,即数字金融、金融 科技 和数字 科技 。

招股书显示,目前京东数科的主营业务主要分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政府及其他客户数字化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京东数科已服务600家银行、保险、基金、信托、证券等金融机构,100多万家小微商户、20多万家中小企业、700多家大型商业中心、超40家城市公共服务机构,营销网络覆盖300多座城市以及超过6亿人次。

业绩方面,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907 亿元、13616 亿元、18203 亿元及10327 亿元,同期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382 亿元、13亿元、79亿元及-67亿元。

环境布局成就多点开花

牛牛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京东系此次多点开花,一方面是因为国内资本市场日益包容的政策环境。港股对《上市规则》进行修订,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及未能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 科技 公司上市,而A股的科创板、创业板正在深化注册制改革,估值相比美股、港股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则与京东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有关。京东系的这些企业,主要分布于当前最为火爆的几个领域,外卖配送服务、智慧城市、数字化建设, 健康 等,这些行业都是数字技术和现实生活结合的最成功的行业。

目前,国内经济正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进一步激活国内市场是政府思考的问题,更是企业的机遇所在。

京东系多家企业于2020年上市可以说是怡逢其时。

事实上,这些公司上市地点的选择,也显示出京东高瞻远瞩的一面。

如果说达达集团的上市是京东系在海外市场的又一次尝试,有利于提升国际化知名程度,那么京东集团的二次上市则更多的是考虑到京东主要业务均在国内,在港股上市更有利于提升企业估值,降低企业股权融资成本。

至于京东数科,目前盈利更多来源于消费金融类产品,波动性较大,但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都需要资金,科创板的高估值,高 科技 属性加持无疑更适合;京东 健康 则或许考虑到目前互联网医疗头部企业如阿里 健康 、平安好医生都在港股备受追捧,乐观的市场情绪有助于刺激同类公司的估值。

2020年,已成京东年。这艘巨舰,在去“刘强东化”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战略变革,如组织架构调整、10%高管末位淘汰、取消快递员底薪、地板闹钟等,如今看来,它越来越好,越来越 健康 了。

贴心服务助力企业上市腾飞

上市公司既是资本市场的基石,又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近日,北京经开区又有多家企业IPO过会,登上科创板的步子越迈越快,统计显示,已有96家企业进入经开区上市企业培育库,正在接受经开区全方位的培训。年初以来,经开区共有4家企业上市,提前并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实现在库辅导企业和已上市企业双翻倍的工作成效。截至目前,经开区上市企业数量达到28家。

3月6日,区内企业阿尔特 汽车 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 汽车 设计行业的首家A股上市企业。在6月18日-7月10日的22天时间里,3家企业上市。先是京东在17岁生日这天选择了“衣锦还乡”,距第一次在美国上市时隔六年之久,成功赴港完成二次上市,成为国内第三家“海归”的中概股。6月22日,神州细胞选择了科创板为未盈利的重要创新类公司“量体裁衣”的第五套上市标准,迈上了让高端药物走向国际市场的“高速路”。7月10日,永泰生物弥补了当前港市在实体瘤细胞治疗标的上投资的空白。

接连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经开区有什么“法宝”?“开展上市和拟上市企业情况梳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同时,充分调动各项资源,服务区内企业上市。制定培育库入库标准及扩充办法,推动优质企业积极改制并通过上市融资寻求发展。”商务金融局相关负责人说,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有意愿、有能力、有计划上市的优质企业纷纷进入上市企业培育库。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净增53家企业上市入库,纳入经开区的服务视野,较去年库内拟上市企业由43家扩充至96家。

5月,出台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八大工程”之一的产业金融赋能工程要“建立健全主导产业重点企业的上市精准服务机制,大力支持高精尖企业在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科创板上市,积极鼓励各类企业通过开展市场化并购重组做大做强”。

不仅仅是在库企业感受到经开区实实在在的帮助,已上市企业同样深有体会。“经开区对企业的服务是全方位的。”永泰生物公司CEO王歈说,作为一家高 科技 研发型企业,公司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才,迁入经开区后,明显感觉到人才好招了,硕士人员的户口有希望得到解决,博士人员的户口得到解决,这让公司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人才之外,还有土地的支持,在王歈看来,这是任何一个高速发展的公司最重要的两项需求。实际上,除了这些之外,公司还拿到了一些补贴等等。

永泰生物是一家专注细胞免疫治疗的 科技 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公司需要各种各样的合规性证明,有些合规性证明要得特别急,经开区的政府部门全都是开绿灯,符合规定的情况下,以最快的速度把需要的证明都开了出来。比如最严格的环评证明,王歈说:“一天都没有耽搁。”7月10日,永泰生物成功上市。

营商“软”环境培育发展“硬”实力。同时,经开区还通过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建立服务管家工作机制,建立拟上市企业交流群,定期开展上市辅导,利用投融资服务平台开展路演等方式,加速推动有意愿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创新发展。

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经开区还将制定系列符合经开区实际、具备区域特色的上市扶持政策,鼓励区内企业上市,吸引区外企业来经开区上市。对于已经制定上市计划、进入上市进程的企业,将开展月度调度走访,日常专人提供“管家式”服务,定期跟踪企业上市进展,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同时,对于有意愿、有能力上市的企业,还将建立起“分板块引导,分梯队培育”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培育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做好上市企业培育工作。

在金融科技洗牌的大背景下,头部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是极具风向标意义的。对于京东科技而言,同样如此。不得不说的是,在那样一个金融科技野蛮生长的年代里,京东数科如同一匹黑马,着实让人们看到了京东在深入布局金融科技上的雄心。然而,对于金融依然依恋的现实,又不得不让京东数科一直对金融爱恨交加。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纵然是京东数科被冠以”数科“领军者的身份,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与金融之间还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这种现实的长期存在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京东数科与蚂蚁金服一样还是一个对金融有非常强的依赖的存在。一旦金融监管收紧,京东数科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后来,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的上市申请先后戛然而止,正是这种现象的直接证明。
当金融科技的监管进入到深水区,只有真正实现彻底的去金融化,摆脱对传统金融业务的依赖,从更深和更长远的角度来寻找破局之道,才是改名之后的京东科技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毫无疑问的是,转型之后的京东科技,合规是首要任务。在完成了合规的 *** 作之后,如何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或许才是摆在京东科技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那么,转型之后,京东科技的未来在哪呢?
回归科技本质,是当务之急
尽管当初的京东数科较之于其他的金融科技玩家有了一定的格局和远见,并且彰显了其完全去金融的决心,但是,衍生于金融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它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然和金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是改名之后的京东科技,依然无法摆脱与金融的联系。因此,对于当前的京东科技来讲,如果摆脱对于金融的依赖,打开更多的可能性,或许才是转型之后的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无论是转型之后有多少的可能性,唯独找到这些可能性里的共性,并且将这个共性应用到不同的场景里,才是确保京东科技可以获得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金融,还是其他的行业类型,他们的共性在于科技本身。正是因为如此,回归科技,才是转型之后的京东科技真正应该做的。
需要明确的是,京东科技在回归科技本质的时候,并不应该仅仅只是局限于那些衍生于金融本身的科技范畴,比如,以往的大数据等。回归科技本质,应当更多地将关注的聚焦更多地聚焦在新技术的身上。尽可能多地用新技术来丰富自身,才能真正让京东科技摆脱对于金融的依赖,从而开启新的发展阶段。
丰富应用场景,是必然趋势
我始终认为,京东数科之所以没有摆脱金融科技监管的影响,最为根本的一点还是在于它的应用场景较为单一。换句话说,京东数科的应用还局限在金融本身,直接束缚了它的发展。于是,在转型之后,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和探索金融之外的更多场景的应用,以此来打破对金融的过度依赖,从而真正将自身的发展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这才是真正符合京东科技的发展的大方向。笔者认为,将应用场景拓展到金融之外的更多的场景当中,不仅有利于京东科技进一步摆脱对金融的依赖,而且还能够将京东科技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到最大。这既是京东科技进行彻底去金融化的需要,同样是科技普适特点的需要。
试想一下,如果京东科技的应用场景深入到了电商、制造、物流等诸多的领域里,甚至成为了这些领域的“基础设施”,那么,京东科技的发展是不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呢?另外,如果京东科技要做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提供商,并且想要真正成为新时代的“基础设施”,那么,不断丰富的应用场景,是不是可以不断地为其汲取发展的能量呢?
重塑自身角色,是关键所在
无论是京东数科,还是蚂蚁金服,它们之所以没有逃脱金融科技的监管,没有摆脱对金融的依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并未真正给自己找到真正的角色和定位。无论是互联网金融时代的TO C,还是金融科技时代的TO B,它们都是以一种置身事外的角色和定位来出现的。
说白了,它们依然还是在用第三方的角色和思维来看待自身,来定位自身。从本质上来看,它们这样一种置身事外的发展模式,依然是互联网式的平台模式,并未真正摆脱互联网模式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它们仅仅只是会站在平台的角度和思维来看待自身,来寻求自身的发展机会。
除了受到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之外,它们真正从事的还是金融业务。只不过,它们将互联网金融时代由他们自己完成的技术,交给了它们所赋能的金融机构来完成了而已。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实质上就变成了它们的“白手套”,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它们从事金融业务的本质。
转型之后,京东科技若要实现新的发展,必然需要重塑角色。特别是重塑自身作为第三方的平台角色,通过深入参与到行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寻找新的发展可能性。可以预见的是,京东科技对于自身角色的重塑程度直接决定了它的未来的发展潜能。因此,对于京东科技来讲,重塑自身的角色,将会是它未来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咋。
加快产业融合,迫在眉睫

 

单纯地去金融化,单纯地专注于技术本身,而不去思考和探索与产业融合的模式和方法,只能把自身的发展带入到死胡同里。对于转型之后的京东科技来讲,如何加快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如何加快与产业的赋能和改造力度,将决定着它究竟可以走多快,走多远。
特别是在现在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的大背景下,谁能够率先找到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的正确方式和方法,谁能够在与产业融合的过程当中脱颖而出,谁就能够获得快速的发展。这一点,对于京东科技这样的企业来讲,同样是适用的。
笔者认为,对于京东科技来讲,最为紧迫的任务就在于加快科技的底层布局,特别是加快科技与产业的深入融合上。这是京东科技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再附之以新技术的布局,它才能真正在转型之后,继续保持领先,甚至继续能够和蚂蚁金服一样保持在金融科技化的第一梯队里。
改名成为京东科技之后,曾经风生水起的京东数科似乎沉沦了。其实不然。只有真正找到了京东科技的未来发展之路,并且真正能够步步为营,京东科技依然可以重拾京东数科时代的荣耀,继续处于行业的头部地位。

继京东数科之后,京东或将迎来第二家上市独角兽。

9月27日,京东 健康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 健康 ”)正式披露招股书,联席保荐人为美银美林、海通国际、瑞银,华兴资本担任财务顾问。

Analysys易观在6月份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医疗年度分析2020》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133688亿元,和2018年相比环比增长356%。2020受到疫情的影响,市场规模将会有望达到2000亿,市场增长达到467%,是自2015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行业风口之下,京东 健康 浮出水面。

京东 健康 布局最早起步于医药电商——2013年初,京东首次开展保健品零售业务,2014年2月起,京东的医疗 健康 业务开始作为京东集团独立的业务项目进行运营, 2016年,京东大药房上线,京东正式进入医药电商领域,随后全面发力,布局互联网医疗、智慧服务等领域,2017年12月,京东 健康 推出了在线问诊服务。2018年11月京东 健康 成立,并从京东集团的业务中分离出来。

招股书表示,京东 健康 是引领中国医药和 健康 产品供应链转型的先锋。通过自营、线上平台和全渠道布局相结合的运营模式,京东 健康 为用户提供「人在货在,随时随地」的一站式体验。京东 健康 致力于打造以医药及 健康 产品供应为核心,医疗服务为抓手,数字驱动的用户全生命周期全场景的 健康 管理平台。 于2017年、2018年及2019年以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十二个月,分别拥有439百万、505百万、561百万及725百万个年活跃用户。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按2019年收入计,京东 健康 是中国最大的在线医疗 健康 平台及最大的在线零售药房。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共逾15亿名用户曾使用京东 健康 的平台购买医药和 健康 产品或医疗 健康 服务。

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京东集团总收入为人民币56亿元、人民币82亿元、人民币108亿元、人民币88亿元,同期经调整盈利为人民币2090百万元、人民币2484百万元及人民币3440百万元及人民币3710百万元,毛利率分别为249%、242%、259%、253%。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上半年营收为50亿元,2020年上半年同比增长76%,由于疫情期间医院是病毒最聚集的地方,用户端的就医习惯发生重大改变,网上买药开始迅速普及,京东 健康 CEO 辛利军的评价——疫情将诊疗线上化的市场教育时间缩短了5-10 年。

京东 健康 收入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零售药房,二是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

目前比较成熟的是零售药房业务,京东 健康 目前的收入大部分来自来自通过自营业务销售医药和 健康 产品。于2017年、2018年、2019年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产品销售分别占总收入的884%、888%、870%及876%。

1、零售药房业务采用自营、线上平台和全渠道布局三种模式运营。

在自营模式下,从供应商处采购医药和 健康 产品,然后直接销售给用户,主要从中赚取产品销售收入。自营业务,通过京东大药房进行。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 健康 与京东集团合作,利用其遍布全国的配送基础设施网络,包括11个药品仓库和超过230个其他仓库。

线上平台方面,线上平台引入连锁店和独立药房以及医药和 健康 产品厂商和供应商,使其通过平台销售医药和 健康 产品,根据与第三方商家的单独合同条款收取佣金和平台使用费。截至2020年6月30日,线上平台拥有超过9,000家第三方商家。

全渠道布局是同城派递服务,满足用户紧急性用药需求,按需求为用户提供当日达、次日达、30分钟、724快速送达服务。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 健康 的全渠道布局覆盖了超过200个城市。

2、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

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包括互联网医院、消费医疗 健康 服务两个部分:

互联网医院主要根据医生收取的费用向医生收取手续费。是中国首批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线上平台之一,在2020年8月,京东 健康 推出了「京东家医」品牌的家庭医生服务,提供各种面向家庭的 健康 管理组合。2020年上半年,京东 健康 的日均在线问诊量达到了约9万次,是2019年同期的近6倍。

消费医疗 健康 服务,用户可在平台上预约并支付由线下医疗机构提供的消费医疗 健康 服务,服务包括全身体检、医学美容、口腔齿科、疫苗预约和基因测试。

从最早的医药电商再到互联网医院,京东 健康 的业态持续升级完善。不仅如此,京东 健康 的to B生意也一直在悄然拓展着,第三方批发平台“药京采”于2017年3月上线,该平台将上游药企、医药公司及 健康 产品供应商和分销商与下游药房连接起来。

打通医、药联动,实现闭环

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上升、 健康 意识提升都在表明国民的 健康 需求不断增加,充满机遇的医疗 健康 市场一直是互联网巨头的重点布局的赛道,伴随着近年解除对处方药在线销售的管制、互联网医疗服务正式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等医改政策的持续推进,外界也对互联网医疗满怀憧憬,一度认为互联网医疗将是解决中国医疗体制难题的重要力量。

互联网医疗赛道全景涉及诊前、诊中、诊后的各大环节,典型的场景包括:轻问诊、网上预约挂号、在线问诊、 在线购药、 健康 管理等。对于互联网医疗的 探索 ,共通的策略就是打通“医”、“药”、“康”环节,形成一站式的医疗 健康 服务闭环。

BAT发力医疗领域已久,各自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布局逻辑,京东 健康 则是以电商基因为抓手、反向重构医患与大 健康 领域的商业模式。

招股书显示,京东 健康 通过零售药房业务和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实现「医、药联动」,打造了一个闭环体系。零售药房的买家同时是潜在高质量的医疗 健康 服务用户,而医疗 健康 服务用户又成为反哺零售药房和其他消费医疗 健康 服务的重要流量。

京东 健康 零售药房业务与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相辅相成,在医疗 健康 价值链上形成协同的闭环。零售药房业务将用户群导向京东 健康 的医疗 健康 服务,以进行在线问诊和处方续签。通过提供慢性病管理和家庭医生等服务,加上高质量的服务和品牌认知度,在线医疗 健康 服务又将用户流量重新导向零售药房业务,购买其他 健康 产品,如补品和医疗设备。两项业务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和共生的生态系统。

BAT巨头扎堆抢食

根据国家卫计委曾经预计,到2030年我国 健康 产业规模将显著扩大, 健康 服务业总规模将达16万亿元。这种万亿级别的市场上,BAT三员都不约而同的对互联网医疗市场进行了布局:

阿里系旗下的阿里 健康 ,目前市值达到2493亿港元;

腾讯投资的微医虽然还没有上市,但是也将估值目标定在了100亿美元;

而深耕行业已久的春雨医生也在最近拿到了搜狗的投资;

互联网巨头之外的金融 科技 巨头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好医生在2018年登陆港股,目前市值也超过1140亿港元。

尽管这个行业巨头扎推,赛道拥挤,但还么有一个绝对的胜利者出现。作为“互联网医疗第一股”的平安好医生,5年累计亏损近40亿元;最早探路线上医疗之一的春雨医生,兜兜转转也还没有能实现上市上的愿景。

由于同样在电商平台方面拥有巨大优势,最容易被拿来与京东 健康 作对比的企业就是阿里 健康 。从数据看,在年活跃用户数上,阿里 健康 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在净利润层面,京东 健康 表现亮眼。

猎云网

虽然互联网医疗前景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互联网医疗市场依然处在孵化期,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京东 健康 ,作为京东旗下成长最快、最年轻的独角兽公司,其成长速度甚至在全球都可以放在前列。而京东 健康 再造一个京东的想法如果实现,那么其未来也将不可限量。

或将成为刘强东收获的第4个上市公司

一年前,京东 健康 正式从京东集团中分拆出来,拆分之际就获得超10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了CPE中国基金(CPE China Fund)和中金资本(CICC Capital)等业内知名投资机构。2019年11月15日,京东集团披露京东 健康 A轮融资的投后估值约70亿美元。

2020年8月17日,京东2020半年报中透露,京东 健康 与高瓴资本就京东 健康 B轮不可赎回优先股融资签订了最终协议,高瓴资本预期投资额超过83亿美元,京东 健康 投后估值达到300亿美元。换言之,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京东 健康 的估值暴涨230亿美金,刷新了“估值增长最快的独角兽”的记录。

今年8月初,京东 健康 登上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成为“最年轻的独角兽”。未来京东 健康 将和京东数科、京东物流子集团三足鼎立,协同京东商城零售业务发展。

目前,京东集团为京东 健康 的控股股东,其通过其全资子公司JD Jiankang间接持有2,149,253,732股股份的权益,约占京东 健康 已发行股本总额的8104%。除此之外,高瓴资本通过SUM XI Holdings Limited持有449%的股份,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控制CICC e-Healthcare Investment Limited,持有237%的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完成上市,京东 健康 将会成为刘强东收获的第四个IPO——继京东、达达,以及即将IPO的京东数科之后的又一家上市公司。

今年6月,刘强东先后收获了两个ipo,首先是达达集团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京东集团作为达达集团最大股东持股高达474%。随后,京东集团完成二次上市登陆港交所,在港股市值近9000亿港元。招股书显示,刘强东持股京东147%,拥有高达784%的投票权。

除此之外,京东旗下独角兽京东物流、京东工业品未来都具备未来独立IPO的能力。今年4月24日,京东工业品已签署23亿美元A轮融资协议,由GGV纪源资本领投,红杉资本中国基金、CPE等多家投资机构跟投,投后估值超20亿美元,一跃成为工业品领域内估值最高的公司。

如今,京东数科刚于本月提交了招股书,京东 健康 也紧随其后递交招股书,刘强东在京东数科直接持股886%,加上另外三家公司间接持有的股份,合计持股5035%。

随着京东孵化的这一个又一个独角兽纷纷上市, 这两年,淡出公众视野的“东哥”,化身IPO收割机 。随着京东 健康 、京东物流、京东工业品纷纷奔赴IPO,“东哥”的财富将迎来一个三级跳。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京联数科跟京东的关系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