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资也要卖菜!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为何执着于卖菜?

撤资也要卖菜!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为何执着于卖菜?,第1张

鑫西兰用一句话回答:卖菜只是“幌子”,互联网巨头们争夺的是流量和下沉市场!

第一、拼多多在五外之外的成功证明了下沉市场的潜力

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可如今坐上了互联网界的前三把交椅。并且成了阿里腾讯、京东等巨头的“心头刺”。拼多多是靠卖农产品起家的,并且做到了万亿规模。仅2020年10月的年交易额就达到了14576亿元。可是他并没有抢占一、二线市场,他的用户群体都是一些没有钱或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可就是靠着这些人,却爆发了无穷的威力。这个市场,哪个巨头不眼红?

卖农产品起家的拼多多

第二、卖菜其实是一场流量争夺战

李雪琴有一句名言“宇宙的尽头是铁岭”,而鑫西兰想说:生鲜电商流量的尽头是微信。互联网巨头们不计成本地烧钱、补贴其实就是为了抢占下用户流量池,我在多个视频中讲过,卖菜最后演变成流量战,而巨头们得了“流量焦虑症”。比如社区团购,其最终是在微信上完成交易。腾讯虽然没有自己下场社区团购这个赛道,可是却投资了兴盛。未来的零售其实也是社交零售,如果能撬动微信的流量池,这当然是巨头们愿意做的事。既然正面研发社交APP干不过,“曲线求国”总可以吧?


第三、生鲜市场是下一个万亿级市场

盒马鲜生刚成立的时候,就把目标定位在高端人群。里面的海鲜等农产品卖的价格那叫一个高,可还是有人买。2020年社区团购的低价倾销被罚了好几次款,这反而说明一个问题,菜蓝子没有小事。活到现在的生鲜电商企业,都是得到过多轮融资的。资本比我们笨吗?资本家比我们笨吗?

特别是一场疫情,给我们好好地上了一课,食品安全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吃得好、吃得 健康 、吃得开心了,而不是简单地解温饱问题。前几天,有好几家生鲜电商企业传闻要上市。这也再次印证了,生鲜这个市场是有利可图的。


总结: 其实生鲜农产品之于生鲜电商的意义,这些大佬们很明白。他不仅在于刚需、高频、复购的流量价值,还在于对下沉市场用户的心智占领。换句话说,这些巨头们可能根本就没有打算靠瓜果蔬菜去赚钱。

在阿里巨额罚款的事件中,很难说哪个人或机构是“大赢家”,因为此次事件对于整个市场和国家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然而,在此次事件中,可以看出以下可能受益的人或机构:1中国监管机构:通过针对阿里的重罚行为,中国政府展示出对于科技巨头不当行为的零容忍态度,提升了监管机构的权威和公信力。2与阿里有竞争关系的企业:阿里的重罚可能使得其他互联网企业更加遵守监管规则和自律,此举也有助于减少竞争的不公平性,打破互联网垄断局面。3消费者:受到此次事件影响的不仅是阿里,还有整个电商行业,因此,消费者可能会从中受益,如更加规范的电商交易规则、更安全的消费环境等。需要注意的是,阿里集团对于此次罚款尚未公开作出回应,未来可能对于中国互联网和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影响。

因为腾讯读懂了政策!

作为国内互联网的巨头,多年来,腾讯在社交和 娱乐 方面的地位无人能撼动,然而坐拥这两把头号宝座的鹅厂,却在电商方面接连受挫,搞拍拍搞微店都以失败告终,眼瞅着敌方阿里的电商帝国日渐庞大,鹅厂老板岂能甘心!抱着打不过就加入的思维,鹅厂选择入股京东,拼夕夕,美团等成功包围阿里!

利用自已社交的排它性属性, 鹅厂这些年可谓呼风唤雨,想要谁生谁就能生!在鹅厂光环的加持下,拼多多京东美团都实现了强势掘起!尤其是拼夕夕,它的成功绝对离不开企鹅的恩赐!

可以说,在过去这些年,国内互联网创业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最好的下场不是被阿里收购就是企鹅控股!几乎无一幸免!

然而,这两年市场却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尤其是今年,反垄断大刀阔斧的味道是越来越重了!鹅厂这次减持京东股,无疑是求生欲极强的表现!除了京东,还有个小的事件,鹅厂退了另一个平台的大股东行列,知乎!

其实早在7月份,QQ音乐就因独家版权模式被敲了一响。持股的美团也是因逼迫商家二选一遭到外罚。还有中止虎牙斗鱼合并等等。

一系列的事件可以看出,中央对资本无序扩张的态度已经摆上台面。阿里已经在往高 科技 转型了,腾讯自然清楚自已这么多年是怎样扩张成长的,所以,这波减持一方面符合反垄断政策要求,另一方面,采用中期派息方式套利减持,财务 *** 作满分!不愧“中国伯克希尔”称号!

2个原因:涉嫌垄断和京东发现遇到瓶颈。

1涉嫌垄断,所以腾讯及时退出京东,是明智之举。你可以看一下腾讯的版图:投资美团、入股京东、参与教育行业的千聊和小鹅通……今后除了京东外,腾讯会逐步退出其他一些行业。

2京东最近发展也遇到瓶颈:电商行业竞争激烈、利润一直不高……所以腾讯尽早退出,也是明智之举。

先说重点:本质上来讲,腾讯还是为了规避触发反垄断的风险,宣布散股这一天,腾讯股价大涨424%。

腾讯减持京东,相信但凡对国内商界有所关注的人,都应该看到了这个消息。

这可是一件大事,代表了两大巨头不再高度捆绑到一起。

当然,腾讯虽然已经减持,但战略合作协议的截止日期是2022年5月27日,所以要说现在就分道扬镳,还为 时尚 早。

但到期后,腾讯不再是京东的第一大股东后,京东能否享有现在的微信、QQ资源,成为了一个未知数。


腾讯这次减持,还有另一个想法,那就是淡化自身的影响力。

现在国家正在积极严查巨头垄断,而腾讯这个几乎投资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大手,肯定需要规避风险。

而最佳的方法,自然是减持手里的投资版图,尤其是美团、拼多多这种平台性质极强的企业,更是重点。

这次减持,腾讯将释放46亿京东股权,持股比例也会从17%降到23%,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卸任了京东董事。

腾讯方面对这次减持给出的解释是:“投资发展期企业一直是腾讯投资的主要方向,而被投企业有持续自筹能力后,则会选择在合适的情况下退出投资。”

话说得很漂亮,但本质上来讲,腾讯还是为了规避触发反垄断的风险。

众所周知,腾讯还投资了美团、拼多多、快手、滴滴等互联网头部企业。按照此次减持京东的剧本,后续腾讯会减持其他几家企业股票吗

我认为会!今年行业有一个政策背景就是“推进反垄断工作,规范平台经济发展”,这一点腾讯和京东都拎得清,看破不说破。几乎可以断定,后续腾讯将陆续采取减持策略,进一步主动适配互联网反垄断大背景下的发展要求。

如今腾讯的一系列举措,都是有意迎合遵守监管政策的正面举措。当然,这样也意味着腾讯可以获得更为稳定和利好的长期发展环境。

互联网发展的成果应该让14亿国民普惠享受,而不是掌握在个别人手里。未来,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更为普惠、普适,看清这一点,就能看清近期行业大事的底层逻辑、

有人说腾讯给股东发京东股票是为了迎合“共同富裕”的政策。这当然是误读,腾讯的股东显然不是需要被扶持的那个群体

2021年是我国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大年,在监管层的注视、引导与严管下,互联网行业正在步入到全面合规的时代,形成新的竞争格局,各类监管的核心都旨在市场更加有序、良性、持续地发展,以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中反垄断监管是诸多针对互联网监管的重中之重,11月18日国家反垄断局挂牌成立,成为我国反垄断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和突破。

从各国实践来看,反垄断不是一蹴而就的,监管也不会一次见效。随着执法实践的不断累积,特别是反垄断执法机构与平台企业、 科技 巨头、跨国公司、国有垄断企业的反复博弈,企业合规意识与水平将逐步增强,反垄断执法水平与体系也将不断迭代。

在这样的态势下,对于阿里、腾讯等巨头甚至任何企业来说,合规都是没有终点的事情,未来所有上规模企业都将设立专门的合规部门,甚至首席合规官,以确保不触碰相关监管红线。

总而言之,对腾讯来说,将京东股份作为股息“派发”给股东,“散股合规”的同时,更是打开了腾讯特别是微信未来的新格局,这对腾讯来说是一个重要而正确的决定,这种“以退为进”展现出的是腾讯管理层的魄力,也体现出腾讯在关键时刻的决断力,资本市场显然看到了这一点,宣布散股这一天,腾讯股价大涨424%。

腾讯减持京东不是不看好电商,是控制自己的扩张脚步。

因为腾讯从发家起就是靠不断的兼并和扩张的,无限增加自己的商业版图,但是,这几年,国家对这种巨无霸公司的近乎垄断的商业行为已经在敲警钟,万达、阿里、腾讯等等这些巨头在本公司经营主业之外的其他行业中的疯狂扩张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政策面肯定要给他们降降温,腾讯此举也释放了自己无意与政策相左的态度。

最近国内的互联网和电商公司不管是从资本市场的股价方面还是经营方面都遭遇到了寒冬,双十一、双十二的风头不再不可一世,都是彰显着发展实体经济的主线不可动摇,而互联网公司的无限扩张必须被合理控制,腾讯在这个时候急流勇退,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我们也希望腾讯公司不要一味的追求商业利益,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互联网商业巨头,也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 社会 责任。

从2020年,新冠疫情的发生;2021年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互联网和经济等涉及到国家的相关政策。

不少大型企业,现在其背后的资金链已经开始了“断裂”,导致这些企业发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企业效益下滑,开始人员精简等等。

加上疫情期间,很多人们不在进行了网络购物,从而转向了实体店。

因为疫情期间,不少企业停工停产,没有效益收入,其内部工作人员也是一样的。

某电商平台的销量并不是很高,相比于“竞争对手”来看,完全已经不在一个“平台”上了。

某大型企业,实际为投资企业。不可能光投钱,而不要回报。当被投资的企业没有了利益化后,投资其的企业,基本上就会收钱走人。

与其说是不看好或功成身退,更不如直接挑明了就是:没有了利用价值,该“抛弃”时,就要果断进行“放弃”。

“买某企业股票,送某某企业的股票。”

这就是个“信号”。

国内电商死水一片,腾讯有重要责任。减持京东,利好中国电商行业发展。看着耸人听闻,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电商企业们在国内卷得厉害,海外也没冲出去,连东南亚电商市场,也没见到几个电商巨头有什么成功之处。整个行业创新不足,作为行业老大的阿里,本应有全部责任。但阿里有劲使不上。作为行业老大,拿捏老二老三是应有之义,用鞭子抽抽他们去创新,去为整个行业搞出一条条新的增长路径出来。但问题是,阿里想抽抽不动啊。

过半流量掌握在腾讯手中,而腾讯又是老二老三的干爸爸。老二老三活的是轻松爽快。你看看京东,除了创业初期的重资产物流,这些年做了啥?行业老三,搞出了拼购之后整了啥?没有任何有亮点的东西,这群巨头原本应该砸重金去搞新技术,去发展新市场,结果居然一个个无聊到去抢菜农的生意。活得真太容易,太滋润,一个个拿着腾讯的投资,在腾讯的流量体系保护下,悠哉悠哉,创新不足。

不只是老二老三,唯品会,美团这些也活的不错。他们本应在阿里阴影下艰难存活,至少要去搞搞东南亚市场,甚至欧美市场。可现在电商行业真正搞创新的居然是老大,是老大去搞海外市场,老大搞ewtp,搞国际物流体系,甚至搞云计算,芯片和数据库。在腾讯这个武林盟主的带领下,电商玩家们没去创新,反拥有了团结起来干阿里的能力。阿里这个电商的行业领袖,活成了 日月神教,失去了对武林的领导能力。电商这个格局,是腾讯想要的,但不是剁手党想要的,更不是国家想要的。

反垄断大刀砍下,不得不收手! 今年4月10号,根据反垄断法相关规定,阿里巴巴集团被处以18228亿元罚款。 这已经相当于阿里巴巴集团2019年销售额的4%,净利润的23%!当月,市场监管总局对美团外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问题展开调查,并于 10月8日,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美团停止违法行为,对其处以3442亿元的行政罚款。

这两天,还有一条消息震惊了金融圈,之前上市受阻的蚂蚁金服再度完成了增资,正式宣告了国资入场!其注册总资本由60亿增加到300亿,其中, 中国信达出资 60 亿元成为第二大股东,综合占股达24% ;此次增资完成后,蚂蚁集团占蚂蚁消费金融公司股份维持50%不变,第三股东为持股6%的舜宇光学,剩下的 博冠 科技 、国泰世华银行(中国)、渝富资本、宁德时代、千方 科技 、中国华融等股东占股均不超过5%。

至此,罚也罚了,收编的也收编了,敲山震虎杀鸡儆猴,腾讯再不上道好日子就到头了。

因为腾讯投资了太多的企业,存在关联交易和垄断问题,再不自我整改,阿里就是他的前车之鉴。

在疫情下很多行业都是会受到一定的行业,但在疫情的大环境下很多公司都流行在家办公,未来在家办公的趋势也会越来越留行。所以不用担心IT行业靠不靠谱,IT行业是非常靠谱的,未来互联网大厂也是急需互联网人才,所以IT行业发展前景好。

这里介绍一下java学习内容主要有:

①JAVA编程基础(基础语法、面向对象、和谐特性等)

②WEB应用开发(静态网页制作、Oracle数据库、Java Web开发技术、Linux技术、网站性能与安全、软件工程开发流程、Java Web和谐等)

③企业级框架开发(数据结构与算法、SSH框架、JavaEE和谐等)

④项目实训

互联网行业目前还是最热门的行业之一,学习IT技能之后足够优秀是有机会进入腾讯、阿里、网易等互联网大厂高薪就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好,普通人也可以学习。

想要系统学习,你可以考察对比一下开设有相关专业的热门学校,好的学校拥有根据当下企业需求自主研发课程的能力,能够在校期间取得大专或本科学历,中博软件学院、南京课工场、南京北大青鸟等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都是不错的,建议实地考察对比一下。

祝你学有所成,望采纳。

北大青鸟学生课堂实录

开过实体店的都清楚,开实体店是需要熬码头熬时间的,一般人一般都很难熬到赚钱就挂了,但是这些发互联网企业大把钱,熬个三五年不赚钱没问题,这样就把小鱼小虾全部干死了。

这个是不是得再细分一下

线下实体店倒闭情况占比较多的应该是餐饮类等等吧,

这又跟疫情脱不了干系,就不用说太多,大家都明白

再来说年前热点:快 时尚 品牌纷纷退出中国市场或减少门店数量

原因有三,

第一,选址均在核心 时尚 商品集聚地,租金奢侈,即便降价促销,也很难实现营收。即便把销售放在电商平台,但作为国际快 时尚 品牌价格也不能压的太低,线上的价格竞争压力非常大,快速 时尚 的洋品牌在中国的商业形态中受到了线上线下的双重夹击。

第二、中国本土快 时尚 品牌迅速崛起,在质量、款式、价格定位、营销手段已经不输于国际品牌,更适合中国市场和中国人品味,冲击着外来快 时尚 品牌。

第三、洋品牌在中国水土不服,很多国际快 时尚 品牌对中国有很强的偏见,以自身的傲慢不去适应中国市场,不去适应中国人的口味和中国的时代发展。

阿里,京东,这两家对于我来说我认为开设门店的目的并不在于线下零售,目前仍处于概念店的阶段,这两家在网络营销方面非常强大,但电商又会有个很大的问题,没有实物体验感,线上退货率与线下相比非常高,那么开设概念店正好可以解决此类问题。

苏宁没做过太多了解,就不做评价了。

别拿这几家国内网销巨头与其他实体店做比较了,没太大意义,光资金方面就是碾压,阿里京东线下店真的能盈利吗?不见得,但是人家通过实体店降低网店的退货率也是不错的选择,再来说,人家为啥能做到快速送货上门解决时效问题,很大的功劳也是因为这些线下门店背后的仓库

有补充有修改建议欢迎提出

这个说明1点电商要的是仓储,这个就是他属于他们的中转仓,也就是他们的经营筹码。而且他们是利用电商跟大数据来结合来分析下面的消费群体,而且他们才会大胆的开始停电,可以为这个里面毛利润。但一开始挺变的,他缺少了大数据的整合,缺少了很多整合,一不小心就经营不下去,肯定值得关店。

10块的东西卖20块还能挣钱,这是能力;10块的东西卖100块还要赔钱倒闭,这是趋势。 社会 的进步就是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成本却无限降低。

对于商业来说,依托新技术建立的物流、商流、信息流,具有扁平化和规模化效应,商业成本大幅下降。

以前商品的零售价是100,出厂价是10,没有90块的商业成本无法驱动商业环节,来实现需求和生产的对接。现在商业成本只需10块到20块,这就是阿里京东苏宁与传统商业的不同。

2020年来说因为疫情的特殊情况,让实体经济强制停滞了2个多月,的确对实体店是非常大的一次灾难。而且因为电商可以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复苏的也比线下实体店要早。对于所有商户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如果固定成本过高的话,很多都没有撑过这次疫情。尤其餐饮和 娱乐 行业是最严重的。

那阿里、京东、苏宁这样的电商平台为什么能疯狂拓店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实体消费经济收到重创的时候,商家还是需要继续找到渠道来出货。疫情这个过程可以看到电商平台的一些优势,以前没有考虑过线上销售的品牌也会考虑运用电商平台。而且,现在疫情还没有稳定下来,实体消费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回到2019年的样子,所以选择电商平台作为渠道来出货维持一定的现金流主要还是为了生存下去。

其次电商平台拓店的原因是现在海外疫情非常不稳定,尤其像美国这样庞大的海外市场,因为疫情消费在萎缩。很多之前主要做外贸单的朋友,都在找机会出口转内销。为了更好的消化自己的产能,电商平台无非是更快的一个渠道。

最后一个原因是,作为电商平台来说,这次疫情也是一次进一步蚕食实体店的市场份额,而且类似像阿里这样的平台,还能提供新零售的解决方案,在疫情结束之后,可以大幅度更新实体店的体验。


总的来说,这次世界疫情让电商平台看到了一次变成主流的机会,虽然实体店不会消失,甚至可能因为电商平台的加持体验变得更好。

很正常啊,适者生存,他不能提供更方便的服务,更便宜的商品就要被消费者淘汰。

苏宁,京东,天猫的小店实际上是依托强大电商网络的,所以他们可以生存。

1别人拓店不只是拓店,是开社区仓库……,

作者:李传奇

编辑:李传奇

出品:量子 科技 小组

封面作者:Pat Whelen


这个平安夜马云可能过得并不太“平安”,至少不够心安。自打杰克马在金融论坛上的那次猛烈发言后,蚂蚁集团上市就被叫停了。


其实那时候已经在释放一种讯号,互联网、金融、地产对其他产业的挤压效应,并不会被无限的放任下去的。


紧接着,反垄断、打击金融资本无需扩张就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21中央工作经济报告。


再然后,阿里被反垄断立案调查,蚂蚁集团被金融监管部门约谈。在此之前,蚂蚁集团已经相继下架银行存款产品,并下调年轻人的花呗消费额度。


今天我想聊聊关于阿里最近的这些事情,我们应该要知道哪些东西和我们应该要思考哪些方面。


关于“二选一”


1、 所谓的“二选一”呢,也就是“天猫or京东二选一”,具体一点说,是阿里巴巴要求“在天猫商城开设店铺的服饰、家居等众多品牌商家不得在京东商城参加618、双11等促销活动、不得在京东商城开设店铺进行经营,甚至只能在天猫商城一个平台开设店铺进行经营行为。”


2、 早在2017年,“二选一”事件中的另一方京东就已经针对阿里提起过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之诉。遗憾的是,至今仍未有实质性的进展。


3、 阿里市场公关委员会主席王帅此前曾在微博上表示“二选一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平台不是土豪,只能向最有诚意的商家倾斜,这是最朴素的商业规则。”


4、 如若举报成立,阿里或将面临巨额处罚。



阿里巴巴是否是垄断企业?


国内电商百花齐放,不仅有我们强东哥的京东,还有老牌的苏宁易购,甚至还有“意欲弯道超车”的拼多多,阿里巴巴怎么能算垄断呢?


这就要对垄断一词进行精确的定义了。鉴于反垄断法的书是一本比一本厚,非法学出身的我看的是头晕脑胀,再让我给各位讲解,那更是说不明白也不权威。


但本小组可以列举一些关键信息供各位参考。


在经济学里,如果有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50%,就被认为是垄断;两个企业份额达到60%或三个企业份额达到70%,被认为是寡头垄断。


而在《中国十大电商占有率排名》中,排名第一的阿里巴巴市场份额高达582%,而排名第二第三的京东和拼多多仅占有163%和52%。从经济学角度,阿里已经达成寡头垄断的标准。


当然在法律上判断是否垄断并不只是如此简单去判定的。再梳理三条典型的垄断行为:1滥用市场支配地位;2限制竞争协议;3企业合并牟取市场支配地位。


调查还在进行,阿里到底有没有垄断咱们说了不算,得等候结果。


阿里是否触犯了《反垄断法》?


其实在市场上,所有竞争都是为了垄断,但只有不许别人竞争的竞争,才能构成真正的垄断。都想做大自己的蛋糕,这无可厚非,蛋糕做大了,你有了垄断市场地位。


在你拥有垄断市场地位后,你是否会利用你在市场上可支配地位打击对手、限制交易,这就涉及到垄断市场行为。拥有垄断市场地位但是否有垄断市场的行为,这是法庭上关注的焦点。


比如曾经的网约车大战中,滴滴和快的就构成了寡头垄断的标准,不仅用补贴的方式打击出租,最后更是合并,这都触犯了反垄断法。


而像此前的高通反垄断案中,高通主要是利用其的市场支配地位高价销售芯片和索取不必要的专利费用。


那阿里是否违反了《反垄断法》,就要从是否涉嫌限制交易的角度去调查,以及是否利用市场支配地位向商户提高佣金比例等等。


阿里会因此衰败吗?


首先从源头考虑,阿里巴巴过后肯定会放弃限制交易的行为,那些签订了独家协议的品牌的流失,自然就是对其竞争力的一种杀伤。当然,降低了佣金的商家,也许会反哺价格和服务,因此有可能带来一定的回报,这谁也说不准。


但垄断红利必会消失,这是毋庸置疑的 。好好做生意的部分是不会被处罚的,被处罚的肯定是出格的部分,同时也给阿里提个醒,好好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高通、英特尔、微软都遭遇过反垄断调查,但最后对它们的竞争力影响并不大,因为它们是技术型企业。而阿里巴巴、美团、腾讯等规模性企业,肯定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以上,是我们对此事件应该要了解到的,那我们知道了该知道的,又该想到哪些该想到的呢?


不能孤立看待


对于杰克马,相信多数吃瓜群众还是看热闹为主,但若要说是嘴巴大惹来这身麻烦,笔者实在是不能同意。不能一边倒的看待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论嘴巴俏皮,那这样的人太多了,现在是法治 社会 ,若只是话多,顶多就是让你说话多多注意。


阿里的“二选一”已经这么多年了,为何正义现在才来到?因为不仅仅是阿里,全世界都在监管着有垄断嫌疑的数字企业。


互联网这帮巨头开始被密切监督,这种现象不是只发生在国内,也不是只发生在阿里身上, 全世界都在警觉那些有可能垄断的数字巨头


当然非常能理解大家把大嘴巴和被监管联系在一起,作为吃瓜群众, 娱乐 的心态是要有的,但是我们若总是只想到这样肤浅表面的本质,是很难去监管这些巨头的,所以瓜该吃,但问题还是要思考。



反垄断并非是遏制互联网公司的发展


反垄断方面,微软就差点被打趴下。微软曾被美国司法部二十个州的检察长一同要求肢解,这并非卸磨杀驴,而是微软的垄断苗头蒸蒸日上——微软试图用其垄断地位消灭竞争对手网景公司。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累积的数据和算法,除了流量变现,也可以用来促进 科技 创新。”


从长远来看,保持创新的活力可比总是琢磨着“二选一”的商业竞争要重要的多。


未来互联网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盯着老头老太的钱包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创新,创新,创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创新才是未来的立足之本


现在的中国互联网有什么新东西吗?在抖音快手之后,我真的是想不出任何有新意的东西。可以肯定的是疫情过后全世界都将面临修复,就现在这样的创新局面,真的不得不让人担忧。 垄断不可能是出路


反垄断是为了让你守规矩,不是为了打倒阿里巴巴,而是为了给下一个阿里巴巴更好的发展环境。欧美正是通过反垄断制约了微软、IBM,才会有后来的脸书,苹果…… 毕竟先富要带后富,而不是堵后富的路


试想一下,若当年苹果打压安卓成功,那我们现在的手机市场会如何?


笔者是乐于见到巨头被监管的,互联网迎来密切的监管,这是一种 历史 性的转折。监管不是为了摧毁,而是为了引导其去改变。


作为吃瓜群众,格局要大,才能吃最香的瓜。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撤资也要卖菜!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为何执着于卖菜?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