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货车进入南京禁区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小货车进入南京禁区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第1张

小货车进入南京禁区 按规定未携带驾驶证和行驶证各扣1分,罚款20-200元,拿驾驶证和行驶证到南京的任意交警队都可以处理。

具体如下:

一、本地货车禁区范围

建宁路(四平路广场至中央门立交桥,不含本道路)、龙蟠路(中央门立交桥至新庄,不含本道路)以南;龙蟠路(新庄至岗子村,不含本道路)、北安门北街、北安门街、明故宫路、御道街、大光路(御道街路口至龙蟠中路路口)、龙蟠中路(大光路路口至长乐路路口)、长乐路(龙蟠中路路口至江宁路路口,不含本道路)、江宁路(不含本道路)以西;应天大街(不含本道路)以北;凤台路、虎踞南路、虎踞路、虎踞北路、大桥南路(四平路广场以南)以东范围为机动货车禁行区域,每日7时至22时禁止机动货车通行(持有市区货车禁区通行证的除外)。以上未注明不含本道路的,均为机动货车禁行的道路。持有机动货车禁区通行证的车辆每日7时至9时、16时至19时30分交通高峰时段,禁止在禁区内通行。本市货车禁区内的高架桥、隧道禁止持机动货车禁区通行证车辆通行的,持证货车可从地面道路行驶。

二、外地货车(非本市籍号牌)禁行规定

外地机动货车每日7:00—22:00禁止驶入长江以南、长江二桥连接线、绕城公路、长江三桥连接线围合区域(上述道路不含本路)。

南京长江大桥、长江隧道、江心洲夹江大桥禁止外地货车通行。

三、禁行货车的隧桥、路段

(一)南京长江大桥全天24小时禁止外地货车(非本市籍号牌)通行。全天24小时禁止载质量8吨(含)以上本地货车通行。每日6时至22时,禁止本地机动货车通行长江大桥。持有南京长江大桥通行证的本地机动货车每日6时至10时、16时30分至19时交通高峰时段,禁止通行长江大桥。

(二)光华路(绕城公路以西、御道街光华路路口以东)每日7时至22时禁止机动货车通行(持有市区货车禁区通行证及持光华路段通行证的除外)。持有市区货车禁区通行证或持光华路段通行证的车辆每日7时至8时30分、16时至19时30分交通高峰时段,禁止在该路段通行。

(三)环陵路(南起环陵路沪宁连接线马群匝道路口北口,北至环陵路玄武大道下匝道路口南口)全天禁止机动货车通行。持有该路段通行证的机动货车每日7时至8时30分、16时至19时30分交通高峰时段,禁止在该路段通行。

(四)建宁路(四平路广场东口至中央门立交桥西口)、中央北路(中央门立交桥北口至和燕路中央北路路口南口)、和燕路(和燕路中央北路路口东口至和燕路晓庄广场南口)、集庆门隧道、赛虹桥立交桥(底层道路除外)、应天大街高架桥、凤台南路高架桥、双桥门立交桥(底层道路除外)、龙蟠南路高架桥、雨花南路高架桥(至机场连接线匝道口止),每日7时至8时30分、17时至18时30分交通高峰时段禁止包括持有通行证的所有机动货车通行。

(五)南京长江隧道、江心洲夹江大桥全天24小时禁止外地货车(非本市籍号牌)通行。禁止载质量10吨以上本地货车通行。高峰时间7:00—8:30、17:00—18:30禁止货车通行。

(六)尧新大道(新港大道至尧化门街)、尧佳路(仙新路至尧新大道)、永济大道(上元里至和燕路)、翠庭路、金碧路、孙家洼以及仙林大学城地区(北至312国道,不含312国道;西至仙隐北路,含仙隐北路;南至仙林大道,含仙林大道;东至仙林大学城东侧边界,现仙林大学城仍在东扩)全天24小时禁行黄牌货车通行。

荣山好。广元城区以“东扩,西进,北延”的发展格局进行城市扩容建设,‘东扩’主要是往大石,荣山方向的大荣新区发展,“西进”主要是盘龙,宝轮等方向的三江新区发展。大荣新区作为广元重点规划的城市发展区域,大荣新区以新贵赋予的耀目姿态,不断搏动城市的心脏,澎湃出一个全新时代。大荣新区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广元市区无缝衔接,也是广元向北融合发展的桥头堡,城北新区未来势必与整个广元发展同频。

解放初期大陆共有五所国立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国立广东大学)
武汉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国立武昌大学)
浙江大学——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国立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南京大学)
河南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国立河南大学)
另台湾复校一所:
名称:国立中山大学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
学校名称:中山大学(曾用名:国立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
中文简称:中大
英文名称:Sun Yat-Sen University,英文媒体也常用Zhongshan University
英文缩写:SYSU或ZSU
成立时间:1924年(国立广东大学)
校庆日:11月12日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中山大学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坐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区树木葱茏,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各具风格,是陶冶情 *** 、读书治学的胜境。
国立第二中山大学: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下武昌后,武汉国民革命政府对教育进行重大改革,将原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中华大学等合并,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另有北京中俄大学和上海大学部分师生并入),又称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全国四大中央级国立大学——四大中山大学之一,从此开始了由专科性大学逐渐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作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结晶,办学时间虽短,却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意的借鉴。1927年12月,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被国民党反动军警勒令解散,校产交湘鄂临时政府暂管。
校友:
校长
石瑛“湖北三怪”之一,后任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院长
大师
庄长恭著名有机化学家、有机微量分析奠基人
纪育沣有机化学家
陈建功数学家
罗荣桓 大革命时期在1927年考入武昌中山大学。
李达、陈望道、郭沫若、李汉俊、邓演达、董必武、徐谦、周佛海(均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学生
杨献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国立武昌商科大学)
王亚南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厦门大学已故校长(私立中华大学)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前身是成立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竺可桢带领下的国立浙江大学汇聚了一大批著名学者。数学有钱宝琮、陈建功、苏步青,物理有胡刚复、王淦昌、朱正元、吴健雄,化学有王葆仁、王琎、卢嘉锡、李寿恒,生物有罗宗洛、贝时璋、谈家桢,土木工程电机有钱令希、王国松,历史、地理有谭其骧、任美锷、钱穆、梅光迪,农学有蔡邦华、吴福桢、梁庆椿、卢守耕、吴耕民,教育有费巩、黄翼、国学有丰子恺、马一浮、郑晓仓等。在学生中后来亦有一大批杰出学者大师出现。竺可桢时期的浙大,遂以文理称雄中国,与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国立武汉大学并称“民国四大名校”。亦是当时中国五大国立中山大学之一。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

1888年,教会大学汇文书院(Nanking University)在南京成立。
1901年8月,清廷下令各省书院改学堂,12月又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将学校教育分成初等、中等、高等三个级别,其中高等教育又分大学院、大学堂、高等学堂三个级别。
1902年5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筹办学堂折》,呈请在两江总督署江宁(南京)办一师范学堂。不久,刘坤一病逝,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张之洞委派翰林院编修缪荃孙率员赴日本考察,随后聘其为三江师范学堂总督查,负责筹建事宜。
1903年3月,张之洞调往学部,魏光焘继任两江总督。当年九月,三江师范学堂正式开学。学科设有理化科,农学博物科,历史与地科和手工图画科。
1904年10月,正式招生。江苏候补道杨觐圭被聘为首任监督。缪荃孙、方履中和陈三立先后被聘为三江师范学堂“总督查”。
1905年,两江总督周馥将“两江”改为“三江”。据《奏定学堂章程》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由徐乃昌出任学堂监督。
1906年,江宁候补道江宁提学使李瑞清接任总督,其担任学堂监督6年,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首创艺术系科,学堂发展成东南第一学府。
1907年,美国基督会于1891年创立的基督书院(Christian College)和美国长老会于1894年创立的益智书院(Presbyterian Academy)合并为宏育书院(Union Christian College)。
1910年,宏育书院并入汇文书院,成立私立金陵大学(Private University of Nanking),有“江东之雄”美誉。
1912年,因战乱停止办学。学堂历时近10年,计毕业学生约2000人。其中不乏著名科学家秉志、周仁;国学大师胡小石、柳诒徽、陈中凡;美术家吕凤子、张大千等。
1914年8月,江苏各省立学校校长联名要求在两江师范学堂“设立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省巡按使韩国钧批复:“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去年叠奉部文,准就两江师范学校校舍改设。” 1915年,时任北洋政府实业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于南京创立河海过程专门学校,隶属全国水利局。1915年3月15日正式开学。是辛亥革命后第一所招生开课的高等学府。第一人校长:许肇南。
1915年9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开学(以下简称“南高师”)。经北洋政府批准,原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谦被任命为校长。
1915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在南京开学,中国近代著名的女子教会大学,第一任校长是德本康夫人。
1919年,留美哲学博士郭秉文接任南高师校长。此期间,始有“北有北大,南有南高”之说。
1921年,张謇、蔡元培、郭秉文等10人联名上书,在南高师基础上创立国立东南大学。下设23系,融文理、师范、农工、商科于一体。学科之多为全国之最,延揽学贯中西的学者不计其数,诸如物理学博士胡刚复,气象学宗师竺可桢,数学家雄庆来,教育家陶行知,桥梁专家茅以升等。
1923年,南高师正式并入国立东南大学。此时,东南计教职员200人,学生1600人,经费40余万。
1924年,东南大学决定停办工科,工科并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更名河海工科大学,仍隶属全国水利局,第一任校长:茅以升。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大学区制,全国设立四所中山大学。国立东南大学合并其他高校后,建立第四中山大学,河海工科大学编入工学院土木系。
1928年2月,第四中山大学改名为江苏大学;4月定名国立中央大学。下设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8个学院,是当时国内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1937年,因抗战迁至四川开学,在重庆沙坪坝,曾蒙重庆大学相助,医学院另迁成都华西坝,有赖华西大学支援。
1946年,抗战胜利后还宁。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
国立河南大学:
追随着京师大学堂现代大学滥觞的脚步,1902年河南大学堂在省会开封诞生,但这个大学并没有发展起来。十年后的1912年,一批河南志士仿效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建立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这种学校在全国少见,还有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在积贫积弱的内陆中原,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眼界高远、气魄宏大、教学先进,培养出了赵九章(中国卫星之父)、杨廷宝(建筑大师)、阎振兴(水利泰斗)、张伯声(地学巨子)等人,送走了很多学子去欧美深造,这批人后来大都成为栋梁。
接下来大学兴起,清华也成立大学部。河南需要大学,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改为中州大学,时间是1923年。洋博冯友兰任文科主任,海归曹理卿任理科主任。但同为洋博士的前校长李敬斋一直以来主张将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改为工业学校,并以辞任以明志。两条道路泾渭分明,哲学家冯友兰着眼于长远,倾向通识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而李敬斋是权变的思路,当时的阶段应发展工科以促进工业化。孰是孰非?难以判断。但如果按李敬斋的想法实施学校主攻工科,那么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河南大学就会像浙江大学、湖南大学一样改成工学院,而不是和山西大学一起变为了师范学院。
在三四十年代河大拥有几十位海归博士,这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仍是会很有竞争力的。生物学博士王鸣岐解放后做了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水利系的严恺做了河海大学校长,化学博士李俊甫与英国人李约瑟的交流激发了后者《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写作。河大的很多任校长如田培林、邓萃英、刘季洪、姚从吾、许心武、黄际遇等都是洋博士,这些经受过欧风美雨现代文明滋养的学者使河大境界很高。
河大得以雄起,一是靠延揽人才,像张仲鲁、刘季洪、张静吾等都是到处请人。另一是善于经营,河南大学从教育部和省里争到了很多政策和经费。工学院院长阎振兴后来做了教育部长,校长田培林做了教育部常务次长,邓萃英也做了教育部次长,刘季洪做了考试院院长,姚从吾做了中央研究院院长 再一是不拘一格,26岁的人能当教授,没有学历的人也能当教授,河南大学有很多歪才怪才偏才。
解放前开封的运河还通畅,河大有很多来自省外的师生。在这个不安定的时代,河大的科研、教学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培养出了很多的人才。从二十年代投身殷墟发掘开始,河大师生一直是殷墟和甲骨文研究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了董作宾、石璋如、尹达、孙海波、郭宝钧、朱芳圃等著名学者。经济系学生邓拓在校写成《中国救荒史》,填补了空白。化学系学生马可床头作曲,终成一代大家。医学院投入到台儿庄抗战医护贡献巨大,文学院出现了作家群星河灿烂。很多后来的名人如袁宝华、白寿彝、侯镜如、王实味、姚雪垠等都曾在河大就读。
河大平静的校园生活总是暗潮涌动,派系之争屡屡交锋,抗日抗暴轰轰烈烈,地下党活动频繁,很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诸如王国权、赵毅敏、罗章龙、王雨田、邓拓、彭云等。1948年,河南大学左翼数百师生在范文澜、嵇文甫、王毅斋的领导下,投奔中原解放区,陈毅以其为基础成立了中原大学,范文澜任校长。中原大学1949年随中共中原局迁往武汉,后发展为中南财经大学等校。河南大学本部受国民党的指令往台湾南迁,先到了苏州停留,很多人拒绝去台。这次迁校造成大量人才沿途流失。由于河大的欧美色彩,不少师生最终还是去了台湾。剩余部分于解放后重回开封。
建国后高等教育采用苏联模式,强调分科、专业化,压缩大学,加强工学院、师范学院。这与民国时按英美模式注重综合性是不同的。于是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建校,财经系构建中南财经学院,水利系构建武汉水利学院,土木系并入湖南大学,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江西农学院。河南大学仅剩文、理科,但随后没有像山东大学那样保留综合性大学身份,而是变成了师范学院,全国后来仅有北师、华东、东北三所师范院校是重点。
河大的衰落关键点在省内的两次决策失误,一是1955年将河大理科迁往新乡,在开封集中力量办文科。很有积累的河南大学理学院只换来新建的平原师范学院文科三专业,同样拥有南京、苏州两所师范学院的江苏就没有互调专业集中建文理。以河南之大,本应分别建设河南师范学院、平原师范学院两所学校,而不是只建河南师范学院开封文科、新乡理科两个分部。接着两个分部又各自一条腿走路。省里的小气使仅剩文科的开封河大后来不能入选历次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此出现了大省河南长期无全国重点院校的局面。
二是省会迁郑后一直没带走原河大文理科。但是带走了原河大医学院、农学院,后来又拿走河大化学系成立河南化工学院(郑州工业大学前身之一)。而安徽、广西迁省会时都带走了最高学府。因此当六大区撤消、各省兴起综合性大学之际,山西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学院(原安徽大学)很快与新成立的山西大学、安徽大学合并,恢复了老的山西大学、安徽大学。而河南师范学院却因留在了开封,无法与新成立的郑州大学合并,以恢复老的河南大学。由于一省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政策限制,河大一直拖到二十多年后的1984年才得以复名,但仍作为师范院校。长期以来不以科研为主,学生就业多限于中学教师,严重影响了河大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迁到省会的山东大学与没迁省会的河南大学今天的巨大差距。河南大学不在省会又是师范院校,省里理所当然的要重视郑州大学。
值得一提的是,由河南大学堂演变而来的开封师专于六十年代并入仅剩文科四系的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使河大再次成为文理科院校,并开始了艰难的理科复兴历程。新乡师院也逐渐建起了文科,新乡的理科已不可能重回开封。就这样,左翼河大的三大范文澜、嵇文甫、李俊甫分别去了武汉中原大学、郑州大学、新乡师范学院,做了校长。
在省主冯玉祥的支持下,中州大学发展很快,合并农业学校、法政学校,成为综合性大学,得到了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的帽子,也许这个第五中山与第二中山武大、第三中山浙江大学、第四中山南京大学还有差距,但它也并非平庸之辈滥竽充数。像浙大一样,河大也是雄起于抗战时期。
中州大学后来改名为河南大学,因为老的河南大学堂变成了中等学校。1928年,河南大学成立了医学院,与已有的文、理、法、农并为五院。河南大学开始深耕,学校的建筑至今还昭示着当时的气魄和档次。这些建筑是比肩于中央大学(今东南大学校园)、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校园)的,位居国内前列。规模宏大的大礼堂耗资二十万大洋,从德国进口屋架,可容纳三千人,而当时河大仅有五百师生。斋楼、六号楼、七号楼别具匠心,令人赞叹!这些建筑中西合壁,科学美观,至今仍是河大的骄傲。当时校园东边是明城墙,西边是河,北边是铁塔,南边是大湖,一派宁静优雅的气氛。遗憾如今已变化很多。解放前河大有2000多亩校区,号称华北第一大校(当时清华还没有东扩),分散于开封城的多个地方。解放后随着农、工、医学院独立,只剩下八百亩校园。
三十年代的河南大学就已经很有实力,人才济济,但直到1942年才得到机会升格为国立。1944年,在教育部高校评估中,河大获得全国国立大学第六名,这个地位在今天很令人怀疑,可能吗?又有人说,河南大学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册的几所中国高校之列是由于科学史家李约瑟抗战时曾到访过河大。2003年,央视“世界著名大学”中国内地十所高校中选择了河南大学,引起了全国的嘲笑。河南大学官方并没有公开很多过去的资料,我觉得河大至少可以进入民国大学二十强。它的农学院、医学院办得很好,医学院曾是全国五强之一,在解放后首批获得博士点。文学院更是名家云集,有范文澜、郭绍虞、姜亮夫、董作宾、萧一山、蒙文通、楚图南、高亨等。教育系入围全国前六,并培养出了研究生李秉德。从法学院当年开设的众多课程也可以看出河大的实力。
为什么竟没进入教育部直属?同样河南医学院当时并不比山东医学院、西安医学院差,却也没像后二者那样进卫生部直属。原因不得而知,大概是改革开放初的河南并没有大力的向中央争取,反正当时是计划经济、包分配,人才总是会被分来的,管他在哪培养。如果争取,中央应该会考虑大省河南的需要。更何况耀邦同志对河南还是很关心的。
另一个问题是当时实力在全国很靠前的河大中文、历史、地理竟没设博士点,一种解释是教育部有保有压,博士点向重点大学集中,当时是不会让一个地方师范学院成为博士单位的,即使你很强。偏居开封的河大经过建国几十年岁月的淘洗,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河大一再的退让之后,它已经没有话语权去争待遇了,它曾经的优秀也饱受质疑。
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人才纷纷向发达地区汇集,文理基础学科地位沉沦,地方院校遭遇到政策和经费瓶颈,内陆的传统观念和做法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于是河南大学随着开封的衰落而难以前进,相对地位大幅下降。
面对重重困境,河大苦苦的挣扎,尽管自身不乏痼疾,但曾经沧海、不甘沉沦的贵族骨血依然生生不息。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河大的数理化已经发展起来,生物、土木也先后重建,经济、法律有所起色,医学、药学从无到有。河南大学又开始了它新的崛起征程。
2008年10月17日,河南大学正式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开启了河南大学在新的平台上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序幕。
嵩岳苍苍 河水泱泱 中原文化悠且长 济济多士 风雨一堂 继往开来扬辉光四郊多垒 国仇难忘 民主是式 科学允张 猗欤吾校 永无疆
台湾“国立”中山大学:
(英语译名: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NSYSU),为台湾研究型“国立”大学之一,其前身为1924年孙中山于广州组建的国立广东大学。国民党集团迁台之后,为因应社会对于高等教育需求之增长,1980年7月蒋经国遂指定于南台湾第一大城高雄市的知名观光景点西子湾设校,成为继“国立”成功大学之后浊水溪以南的第二所综合大学,也是该地第一所邻近国际海港以及捷运车站的大学,并与雄镇北门、前清打狗英国领事馆等文化古迹相邻。
该校现为全亚洲首座通过ISO9002认证以及全世界首座通过ISO14001认证的大学,除以海洋科学的教研重镇为显著特色外,也在台湾中南部的社会科学学术领域居首,并已连续入选「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中山大学现拥有国立大学首座获得AACSB认证的世界级商管学院,也与台大、交大共同拥有全台三座大学图书馆属性的寄存图书馆,并已持续获得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评为「全世界前500名的大学」,其「社会科学」领域排名为全台第二,「世界1000大商学院排名」、「进入ESI学门排名世界前1%」的数量以及「网络学术影响力」方面亦为全台第三。由于长期扮演全台产官学界的重要智库,大批教授与校友在台湾民主化进程中多能扮演要角,同时也培育了为数可观的企业主管与“国会议员”。
[编辑本段]概略
校名
“国立”中山大学的校名,取自广州时期的创校人孙中山先生。
规程
“国立”中山大学遵奉《“国立”中山大学组织规程》为创学原则。
核心价值
「至于至善」(The Constant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Excellency)
总体目标
「培育社会菁英与才」(The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through Cultivating Leaders across All Fields)
教育目标
1加强学术专业(The Enhancement of Academic Professionalism)
2孕育人文精神(The Inculcation of the Spirit of Humanism)
3追求宏观创意(The Pursuit of Unlimited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4培养国际视野(The Cultivation of Global Perspectives)
5促进五育均衡(The Balanced Promotion in All-around Education )
教育愿景
2005年计划12年内(2017年)迈入国际一流大学,以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大为目标。
校风与特色
李焕校长揭示的四大校风为:忠诚、乐观、大方、谦虚。此外,他同时要求中山大学系所的设置,务必要与国家政策及国家建设密切配合。
身为「T3大学联盟」的发起者以及校龄最短的顶尖大学,中山大学正以美国常春藤盟校的达特茅斯学院为发展方向之范本,并已有于2017年晋身全世界前200名与设立生命科学学院之计划。目前,理工学院在无线局域网络方面的研究亦臻世界一流水平
该校目前藏有丰富的孙中山相关文物。

截止到2018年,叶县辖8个镇、8个乡(其中1个回族乡)分别是:任店镇、保安镇、仙台镇、遵化店镇、叶邑镇、廉村镇、常村镇、辛店镇、夏李乡、马庄回族乡、田庄乡、龙泉乡、水寨乡、邓李乡、龚店乡、洪庄杨乡。

叶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南,是“中国岩盐之都”,叶县不仅有内涵丰富的明代县衙,更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为豫州地,周属应侯国,春秋时期为楚国附属国许国国都。叶县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叶姓始祖沈诸梁的封地,是世界2300万叶氏后裔的祖地。

扩展资料

解放后,叶县先属第五专员公署(在鲁山),后改属第二专员公署(在舞阳)。

1949年2月,第二、五专员公署合并,建立许昌专员公署,叶县属之。

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叶县自许昌地区划出,改属平顶山市领导。

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叶县昆阳镇、城关乡2建制乡镇,对其原辖行政区域实行城市管理体制。

截止2014年,叶县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8镇8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县

砀山,萧县可能划归淮北市! 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的近期构想
近期行政区划调整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抓好中心、扩大空间,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地域环境,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新活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和梯度推移性,结合安徽省城市区位、经济差异,重点抓好合肥、蚌埠、芜湖、黄山四大中心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
1、调整蚌埠行政区划,打造皖北区域经济中心新亮点。皖北6市是安徽最大的人口聚集地,其人口总量约占全省的43%。但是,这几年来,合肥崛起、皖江开发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而皖北却一直游离于发展的主战场之外,使得皖北在全省经济所占的份额不高,2001年6市GDP占全省的比重不到30%。造成皖北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皖北发展缺少中心城市。也就是说皖北的振兴需要中心城市的带动。
综合比较,蚌埠则是皖北唯一能够承担中心功能的城市。蚌埠滨临淮河,京沪、淮南铁路,正在建设中的宁西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合徐、界阜高速公路等在此交汇,是目前安徽省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在近代历史上也是皖北的商贸中心。近年来蚌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影响力减弱,但其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实力仍是皖北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
加快蚌埠中心城市发展已成为有关方面的共识。省委、省政府在《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意见》中也已明确提出要把蚌埠建设成为皖北加工、商贸、科技中心城市。目前,蚌埠经济发展已经从城区向外扩散,新城区开发、高新技术区已分别往东、西拓展至凤阳、怀远县界,但是城郊分割型的城市结构不仅阻碍了城区发展,而且也使蚌埠的整个空间发展受阻。从城区看,蚌埠市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所谓“蛋白”包“蛋黄”的“同心圆”式的传统城区行政区划结构。目前市中心三个城区的总人口为772万人,但土地面积仅为719平方公里。从蚌埠的整个空间发展看,淮河北岸为河流冲击沙质地貌,不宜进行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此,蚌埠唯有向东、西扩张,将凤阳县、怀远县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实际上,凤阳县与蚌埠已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融为一体。但凤阳却归滁州管辖。怀远县虽为蚌埠管辖,但其作为独立的行政建制,发展规划难以与全市统一协调。
因此,调整蚌埠行政区划,要在实现城郊合一的基础上,将市区面积向外延伸,把凤阳县直接划归蚌埠管辖,并将凤阳县、怀远县同蚌埠相邻部分直接划为市辖区,做大做强蚌埠市域经济。
2、再造新合肥,加速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作为安徽的省会,合肥肩负着自身发展和带动全省发展的双重功能。目前,合肥成为全省综合实力最大、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但是,合肥经济发展尚处于欠发达阶段,与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2001年,合肥GDP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仅位居第18位。更主要的是,合肥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并不明显,无论是在对外交通联系、区位、吸引外资,还是在以科技等为主体的经济综合竞争力等方面。为切实体现现代化大城市的内涵,加快合肥建设步伐,必须要有大思维、大手笔,拓宽发展视野,寻求发展空间,再造新合肥。一方面,要引湖入城,营造合肥区位优势。也就是将现属巢湖市管辖的一部分划归合肥,建立合肥港,打通合肥对外交通新脉络。(巢湖市居巢区和庐江县划归合肥市)这样也有利于合肥统筹规划沿湖经济,把合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滨湖园林城市。另一方面,要发挥科教优势,提升合肥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要以建立中国科学城为契机,将处于合肥西、南面的属于长丰、肥西的一部分乡镇划为合肥,(长丰县撤县划归合肥两个区)再造合肥新市区,并推动中国科学城与两大开发区的技术合作与嫁接,将比较优势转化竞争优势,真正把合肥打造成国内外重要的制造加工业基地、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基地和教育产业化基地,为合肥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增长点。再者,还可以进一步将巢湖、三河、紫蓬山、万佛湖纳入合肥管辖范围,与市区的包公祠、逍遥津、李鸿章故居遥相呼应,提升合肥旅游品位,以大旅游带动大经济,并把合肥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旅游文化基地。(六安市舒城县划归合肥)
3、实施东扩西进,将芜湖培育成皖江经济的“龙头”。皖江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安徽经济接受长江三角洲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最强的区位。按照区域经济发展中心理论,综合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等市在地理、交通、经济基础、对外开放度等因素,芜湖具备成为皖江经济带“龙头”的必要条件。近几年芜湖自身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据资料分析,“九五”期间,芜湖GDP年均增长14%,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不仅在五市中增速第一,而且在全省位居首位。芜湖经济发展已经实现了新的起跳,向外发展尤其是向西的内生性扩张十分强劲。就其区位优势而言,应以西进为主、东扩为辅。东扩就是将芜湖县的一部分划为市辖区,以扩大发展空间,开发新市区;西进就是借鉴重庆、武汉、南京等地跨江而治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利用江北岸线资源,建设物流中转基地,发展大排水、重化工等沿江工业经济。经省政府批准,芜湖市政府在“九五”规划中,就已在长江北岸规划了约40平方公里沿江工业园区,但由于长江北岸的无为县、和县归巢湖管辖,致使规划无法实施。从现实状况看,一方面,开发长江北岸需要很大投入,巢湖市没有资金实力;长江岸线资源不归属巢湖,巢湖市不能利用长江北岸的区位优势;另一方面,芜湖市不仅拥有长江岸线资源,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芜湖市现有供水、供电等经济发展平台,加之芜湖长江大桥、合巢芜高速公路的修建,使其有资金、有能力、有条件开发长江北岸。近两年,中石油等一些特大型企业已与有关方面洽谈在长江北岸投资发展意向,但皆因行政区划制约,使得计划迟迟不能落实。因此,应抓住东部有关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历史机遇,尽快调整行政区划,将无为县、和县划归芜湖管辖,并将其沿江一部分乡镇划为芜湖市辖区,连同二坝成立芜湖北区。“芜湖北”这一称谓在以前就为各方面所认同。这样,有利于芜湖市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开发皖江。
4、恢复黄山原有建制,打响“徽”字和黄山两张牌。皖南是安徽省人文、旅游资源积聚地,既有以黄山、齐云山、太平湖、九华山等为主体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以及牯牛降、清凉峰两个自然保护区,又有旌德、绩溪、歙县、屯溪、休宁等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使皖南成为我国旅游观光休闲基地和国际性风景与文化旅游胜地,也成为皖南经济的重要支柱。而旅游资源开发应是山水与文化的交融发展,实现休闲游、观光游、文化游,才能丰富旅游的内涵,提高旅游品味,进而形成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更大的发展。先前,为了打黄山牌,将徽州地区改成黄山市,将旌德、绩溪划归宣城管辖,将小黄山市改成黄山区,不仅导致黄山旅游“早来晚归”现象,弱化了旅游综合效应,还导致了顾此失披,抹杀了徽韵。近来,为进一步振兴和重构长三角旅游业,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已开始着手研究将长三角打造成世界级著名旅游目的地,形成长三角旅游经济圈,并将黄山市纳入其中,初步形成“15+1”长三角旅游城市协作机制,并提出要利用空间上的整体性、文化上的同源性、资源上的互补性,打造旅游“金三角”,推进经济一体化。为适应形势要求,抓住发展机遇,挖掘发展潜力,真正实现徽文化与黄山的融合,打响“徽”字和“黄山”两张牌,从根本上提升旅游品位,发展旅游经济,必须对现行黄山市区划进行重新调整,取消现行黄山市建制,设立徽州市,相应调整区、县管辖范围。
在构造上述“四大中心”时,需要对现行行政区划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加以解决。[size=6][color=Red]一是将砀山县和萧县划归淮北市[/color][/size]。淮北建市历史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辐射能力强。但淮北目前仅带一个濉溪县。由于受到地域空间的限制,淮北城市的发展在空间上受阻。将砀山县和萧县划归淮北市,既符合经济地理的原则,有利于淮北发展壮大,也有利于砀山、萧县更好地接受淮北市的经济辐射,加快自身发展。二是将寿县和长丰县北部划归淮南市,推进淮南城市产业多元化。淮南是新兴的能源城市。煤电产业一直是经济的主导产业。但是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价格的低迷,导致淮南城市经济在徘徊中前进。近几年来,淮南依靠八公山豆腐,开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塑造城市形象,推动城市产业多元化。而寿县县城距淮南八公山区仅几公里,长丰县县城距淮南大通区也仅十余公里。将寿县、长丰县北部一部分并入淮南市后,有利于淮南统一规划,开发历史名山八公山,更有利于淮南打出更大的旅游牌,开发古寿州,以旅游带动淮南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多元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小货车进入南京禁区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