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向左,小米向右,如果华为手机渐渐消逝,我们究竟会失去什么

苹果向左,小米向右,如果华为手机渐渐消逝,我们究竟会失去什么,第1张

那些人曾经在网上喧嚣,华为手机是打“民族牌”,是搞“爱国营销”。各类数据发布后,迹象已表明,华为手机业务开始步入寒冬,也许春天在漫长的时间过后,仍然无法来到,这时候,我们需要明白国人到底失去了什么,那不是简单地向左选择苹果,向右选择小米

可能作为一个企业,就像华为一直推崇的IBM那样,依赖深厚的研发底蕴,华为通过转移业务方向,避开芯片制造的桎梏,依然可以成为我们最好的 科技 龙头。但华为手机作为象征国内消费电子产业成就的巅峰之作,在很长时间内,极大可能不能被其他国内同业者复制。半导体产业链来不及崛起的日子里,华为手机的可能渐去,是那样令人心疼。

如果失去华为手机,我们会失去什么?

1、最近几代的华为旗舰CPU,已进入世界顶级行列,麒麟9000成为5nm先进制程的代表,海思基于ARM A77的打磨已经超出很多人的想象,让我们不再关心那些只会堆砌配件的方案整合PPT中的型号或序号。单就计算性能来说,麒麟9000与高通骁龙888差距非常小,换句话说,是华为经年积累的技术打磨,弥补了 A77 和 ARM X1 间理论上30%的差距。

2、麒麟Soc 已经超越,CPU是一个单纯设备核心支持元件的意义,开始针对华为手机的差异元素,进行特定的组合优化,麒麟 9000 已经内嵌一些创新构架,并取得领先地位,比如:跟其他大牌CPU完全不同的,麒麟 9000在业界首次实现 ISP+NPU 融合架构,这使得华为手机的摄影水平优于其他品牌的旗舰机型。超过苹果A14、集成多达153亿个晶体管的麒麟,已然具备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3、凭借海思的顶级设计能力和华为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在2020一季度,华为海思首次跻身半导体全球十大半导体厂,这是我们的半导体设计企业 历史 性的第一次上榜。

4、在2020年第二季度,尽管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压,但凭借中国市场同比增加11%的成绩,华为首次超过三星,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顶级玩家。华为、三星、苹果成为当时世界手机前三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拥有CPU定制开发能力。

5、继苹果服务、谷歌GMS后,华为推出自己的移动服务HMS。去年年底,华为HarmonyOS20手机开发者Beta版发布,这标志着华为数字生态的拼图接近完成,这成为国产生态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于是,麒麟和鸿蒙,使得 除了苹果外,华为成为仅有的另一家拥有 *** 作系统和SOC芯片的双定制能力的 科技 企业。这是华为最具硬核实力的国产化生态领域的贡献,我们第一次接近拥有一个完整的数字化生态。

6、华为可能是最后一代的旗舰产品mate 40 ,有国人最期待的“堆砌”方式:京东方的屏、宁德时代的电池、水晶光电的摄像模组以及众多的国产原部件。 接近90%的国产化“堆砌”,华为手机真正撬动了国家产业链的发展。 华为之后,还能寄望谁来贡献这些超越常规之外的价值?

因为芯片短缺,华为手机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销量,大幅下滑,而且这个趋势恐怕在环境没有逆转的情况下,会继续下去。

去年最后一个季度,华为的出货量仅为3230万台,市场份额为84%,排在第五位。华为继续受到美国制裁的打击,同比大幅下降424%。

华为手机带来的空缺,迅速被其他手机厂商占据。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苹果,苹果在12月季度获得了大中华地区有史以来最高的收入,截至12月26日的三个月,大中华区收入为213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7%。这是苹果 历史 上大中华区单季度最高收入数字。苹果还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季度总收入。

国内手机品牌中,Realme在2020年第四季度的出货智能手机几乎翻了一番,达到1400万部。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与2019年相比,它在2020年全年的手机销量增加了65%。2020年,Realme手机的销量为4240万部,Realme是连续五个季度保持全球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品牌。

而小米也设法占领了华为手机的很大一部分份额,实现了17%的强劲增长。

近日,外媒关于华为要出售手机业务的消息不断,尽管这是他们乐于看见的。华为方面也辟谣称:“华为完全没有出售手机业务的计划。华为将坚持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智能手机品牌,努力为消费者提供卓越的产品体验和服务。”

芯片的困局,依赖我们自己,近几年几乎无法解决。除非我们焕发强大的国力,去制约不讲规则的对手,为了他们的自身利益,有可能恢复 科技 全球化的本来面目。

而在去年的内部演讲中,华为任正非坦言,华为不可能简单采取阿里、亚马逊等企业一样的道路,“我们没有那么多钱,他们有用不完的美国股市的钱。我们如何发展,要找出一条路来,而不是简单模仿”。

华为的非上市公司地位,使得“我们的企业业务需要缩减其战线……如果我们的战略过于广泛,我们将失去战斗力。”

华为极大可能会通过专注于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和平台即服务(PaaS),来复制全球云服务的领先者亚马逊和微软的成功。 而云平台是非强依赖芯片的 科技 创新应用服务。

已经有传出:华为消费者业务CEO、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将担任华为云与计算 BG 负责人。根据IDC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华为在中国公有云市场份额为 86%,位居第三位,收入185亿元。

华为是有骨头的 科技 企业,真正的 科技 企业拥有如下特征:以高研发投入为手段,掌握核心 科技 为目的,推动国家产业发展为使命。

就像蓝色巨人IBM的发展史一样,IBM 经历过种种危机,通过不断转型,依旧是当下无法忽视的 科技 力量。创新能力是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具有未来增长潜力的重要指标,IBM剥离其PC消费类业务后,仍然是世界上第二大软件公司、第二大数据库公司、第二大服务器公司、第三大安全软件公司、第六大咨询公司。 华为立业初期,向IBM支付了几十亿的服务咨询费学习IBM的企业管理之道。

华为当然不会被击倒。

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第一代5G手机,只有坚持双模的华为手机,让国内用户2年后才能感受到信息对称的体验,我们能看惯华为手机渐逝的日子吗?

雷军终于下定决心了。

2021年2月19日,从多个信息源获悉,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一位知情人士称,小米造车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小米股票也因此大幅上涨,曾一度暴涨至1181%。小米公关迅速发表通告:“等等再看,暂时没有”。这一回应并没有否认相关疑问,反而让人浮想联翩。

更有意思的是小米CEO雷军在2015年表示,造车是值得一搏的风口和时代机遇,小米在三五年内不会造车,因为我们的精力不够。而2021年恰好就是五年之期,或许,年轻人的第一辆小米 汽车 真的要诞生了。
小米作为国内一家出色的互联网公司,一直被业界认为是最有可能造车的互联网新势力,小米要造车的谣言也已经传播了好几年。然而每一次都会有很多用户选择相信,因为他们希望小米能够将“价格屠夫”的精神带到新能源 汽车 市场当中。

2020年12月末,网传小米将联合比亚迪推新车。不过,该消息很快就被小米公关辟谣:小米没有造车计划,而比亚迪也表示这条信息是谣言。然而已经有部分人士发现了小米窥探新能源 汽车 市场的“证据”,早在 2013 年,雷军就曾两度拜会马斯克,对新能源 汽车 表现出了不小的兴趣、2015年蔚来获得的第一批投资中,其中一笔投资来自雷军、2019年11月,小鹏 汽车 C轮融资名单上,小米集团同样榜上有名。

同年,雷军表示“小米集团已经与多家 汽车 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能够通过投资的方式加深双方在新能源 汽车 与loT领域的进一步合作”。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在2020年我们就能看到小米频频与多家车企“同屏”:小米10至尊纪念版携手梅赛德斯奔驰开启影像 探索 旅程、与AMG F1车队联名推出米家电动滑板车Pro 2、小米手机则可以成为小鹏和比亚迪的车钥匙、小米手表同样支持蔚来相关车型的智能控制等等。

另外根据国家专利局披露的信息,小米 科技 申报的 2000 多项专利中,与 汽车 相关的大约有 10 项,主要包括车辆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 *** 控、导航、辅助驾驶、行车安全、停车信息预测等。一切的一切,都将小米造车的趋势推向了高处。

此前,国家已经提出到 2025 年实现新能源 汽车 销量达到 汽车 总销量的 20%,并且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完成「碳中和」的目标。这也释放了一个强劲的信号:在政策的不断助力下,新能源 汽车 将成为未来几年,乃至于未来十几年的风口。作为说出“站在风口上,连猪都能飞起来”的雷军,自然不希望错过这个超级风口。

综合来看,新能源 汽车 无疑是未来发展的主要风口之一,同时也契合小米“万物互联”的理念。一旦小米官宣将进军新能源 汽车 市场,这些前期布局都会成为小米最实用的“垫脚石”。
小米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将自己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旗下的多款产品都能做到同价位闭眼买,但这仅限于手机和一些小产品。 汽车 的复杂程度要比手机、电视等传统电子产品高出不少,虽然说如今的新能源 汽车 被称为是“移动的智能电子设备”,但并不代表能做好智能设备就能做好新能源 汽车 。如果真这么简单的话,小米也不会花费那么多时间去做规划学习了。

更重要的是造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需要领导者全身心投入其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雷军是不可能放得下小米的手机业务而跑去管 汽车 的,当然小米手机目前也离不开雷军的号召力。所以小米如果真要造车,极有可能是与一些传统车企合作来试水,如果仅靠小米自己的力量,很容易在这条原本就不平坦的道路上栽个跟头。

另外,小米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全球采购组装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再以高性价比取胜。小米靠着这种模式才有了如今庞大的生态链和出色的产品,对于那些预算有限但又想获得较好体验的用户来说,小米确实是首选。

但对于 汽车 市场来说,小米的这一套方法可能会失效,造车远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不是说把零件都买好就能做出一辆不错的 汽车 出来。 汽车 最本质的东西依旧是行驶品质,在安全、调校和测试等方面传统车企还是占一定优势。毕竟车企们几十年的积淀不是吹出来的,是每一位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总结出来的。因此相较于手机行业的供应链整合方式, 汽车 行业具有更高的技术壁垒。

实际上已经有不少跨界造车的企业翻了大跟头,最典型的例子无疑是戴森,戴森曾组建了一支将近 600 人的研发团队, 汽车 也成功造出来了。可惜因为制造成本过高,公司无法从卖车中实现盈利,戴森在研发三年后宣布终止造车计划。作为对比,特斯拉为何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新能源 汽车 的领头羊,除了它沉淀多年的AI驾驶技术外,花费500亿砸出来的超级工厂都是许多互联网企业所不具备的条件。

各种企业跨界进入 汽车 行业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对于小米来说,这无疑是很好的借鉴。

想要打造出一辆属于年轻人的、物美价廉的、体验良好的新能源 汽车 ,小米所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小米要想通过性价比的方式来赢得市场的青睐,像上汽五菱、吉利远景、比亚迪F3这些物美价廉的车型都会成为小米入局的强力竞争对手。

话又说回来,小米是否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进军新能源 汽车 市场,还需要再三斟酌。
除了小米,最近有关“门外汉”入局 汽车 行业的新闻也层出不穷,先是苹果与韩国现代 汽车 达成合作关系,并计划在2024年前后推出苹果 汽车 ;后是百度与吉利控股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将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入 汽车 市场。随着入局者增加,这条原本就不宽敞的赛道只会愈发拥挤,意味着留给后者的时间也愈来愈少了。

对于供应链而言,一场颠覆性的变革也即将发生。未来新能源 汽车 身上的每一个配件,都将会被电子化、智能化、数字化。在接下来的几年之内,大量的消费电子供应商将会涌入 汽车 领域,冲进来的不仅仅是富士康、京东方、英伟达等传统供应商,未来还将会有更多在消费电子领域有所成就的企业冲进 汽车 供应链,企图共享一杯羹。

已经在手机行业成功突围的“黑马”小米,真正想要打造一款完全自制的 汽车 并且进军 汽车 行业的时候必然是具有了十足准备。到时候 汽车 行业会有怎样的颠覆,小米又能否再次后来居上,成为 汽车 界的价格屠夫?一切都需要交给时间。

京东方回应iPhone 14系列订单被取消

京东方回应iPhone 14系列订单被取消,有市场消息称,京东方未经允许擅自更改苹果设定的屏幕规格,后者正考虑取消授予该公司的多达3000万块iPhone 14 OLED屏幕订单。京东方回应iPhone 14系列订单被取消。

京东方回应iPhone 14系列订单被取消1

在本月早些时候,多家海外媒体爆料因京东方擅自改变OLED设计,遭到苹果踢出供应链,基本无缘iPhone14系列的屏幕供应。在此前多次拒绝媒体采访后,京东方在回应投资者的时候表态,认为公司年度目标计划根本没有改变。

面对投资者的提问,京东方表示对于市场上的传闻“不予置评”,同时重申:公司一直致力于客户至上、品质优先、与全球客户始终保持紧密合作。目前,公司OLED领域的年度目标没有变化,相关业务发展有序推进。

这样的表态好像说了什么,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有点含糊其辞,避重就轻。此前外媒称由于京东方擅自改变薄膜晶体管的电路宽度,影响了iPhone13系列的OLED屏幕质量,苹果感到非常气愤立即停止与其合作。为了挽回客户,京东方多次派高管向苹果认错并解释原因,希望诚恳的态度可以获得原谅,但这些努力都无济于事。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京东方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巨头,肯定不敢公然违反协议改变设计,所有不利的传闻都是竞争对手的“造谣”。可奇怪的是,如果真的是谣言造成市值剧烈波动,京东方为什么不出来辟谣,反而三缄其口“不予置评”呢?这一点令人实在想不通,或许京东方有更多的顾虑,我们这些普通人肯定看不到那么高。

公允一些地说,国产企业在一些领域已经做到领先地位,不排除威胁到海外竞争对手遭遇“抹黑”,毕竟这样的事情遇到太多了。就拿手机快充来说,小米在2020年实现120W超级快充,充电时长控制在20分钟左右,当时就有很多“黑粉”称这不安全、影响电池寿命,只有苹果的20W才是为用户考虑,不用噱头吸引消费者云云。

可两年过去了,小米的120W超级快充不仅没有出现问题,反而成为中高端手机的行业标配,4K以上手机没有百瓦快充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发布。小米作为引领者,还肩负着更快推广普及的责任,最新消息显示即将发布的Redmi Note11T系列,不仅有120W超级有线快充加持,甚至还下放了小米自研的澎湃P1芯片,实现了大电池、超级快充、安全稳定的综合表现继续领先苹果。

谁能想到国产千元机充电表现竟然完全碾压iPhone13ProMax,两款产品的价格可能至少相差五六倍,这就是国产手机“卷”出来的`实力,苹果在舒适区待的太久肯定比不了。而且这款手机还有一个惊喜,通过邀请函发现里面竟然包含阿童木手办,官方也宣传首次与铁臂阿童木联名,不少网友高呼“爷青回”,小米做的太秀了。

京东方回应iPhone 14系列订单被取消2

针对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因京东方擅改iPhone OLED面板的设计被苹果发现从而取消订单的消息,5月23日,京东方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对于媒体基于市场传闻的报道不予置评。

京东方表示,目前,公司在OLED领域的年度目标没有变化,相关业务发展有序推进。

此前据媒体报道,有市场消息称,京东方未经允许擅自更改苹果设定的屏幕规格,该行为被苹果发现后,后者正考虑取消授予该公司的多达3000万块iPhone 14 OLED屏幕订单。

如果京东方真的被彻底踢出苹果供应链,不仅公司业绩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国产屏幕在全球市场的地位也会一夜回到“解放”前,全球手机屏幕市场又将回到三星、LG等韩企垄断的局面,国产屏幕的发展也会举步维艰。

但在欧菲光被踢出苹果供应链后,央视就曾经对国内科技企业发出过警告,劝诫国内科技企业要摆脱“苹果依赖症”,且增强自身实力。倪光南院士也早有提醒,中国科技企业要专注自研,拿出自己的“态度”。

或许是因为“针”没有扎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有些国内科技企业还没有危机意识。但有了华为的先例,且亲身经历过被老美打压,小米在自研方面的表现就是可圈可点的,并且小米的“态度”也是值得其他国内科技企业学习的。

在华为被断芯之后,小米就接替了华为的位置,成为国产手机在高端旗舰市场的代表品牌,并肩负起对标苹果的重任。在此过程中,小米除了坚持自研,并且坚持不懈地吸纳人才外,小米还非常有态度,和苹果的“不思进取”有很鲜明的对比。

京东方回应iPhone 14系列订单被取消3

之前有传言称,京东方可能因更改了iPhone13的面板设计被苹果要求停止供货。

今日,京东方在互动平台回应投资者表示,公司对于媒体基于市场传闻的报道不予置评。京东方一直致力于客户至上,品质优先,与全球客户始终保持紧密合作。

京东方还表示,目前,公司在OLED领域的年度目标没有变化,相关业务发展有序推进。

此前外媒The Elec报道称,京东方在其iPhone 13上更改了薄膜晶体管 (TFT) 的电路宽度,并于2022年2月被苹果发现,苹果公司要求停止生产。

The Elec的最新报道称,尽管京东方委派高管向苹果沟通解释并试图争取iPhone 14的订单,可至今没有确定下来。

但从iPhone 14的屏幕订单来看,京东方可能已基本出局,苹果甚至在考虑将原先规划的今年3000万块OLED(iPhone 12/13/14)订单,转交给三星和LG制造。

过去,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苹果供货要求,京东方专门在四川绵阳设立一条专为iPhone屏幕所打造的柔性OLED面板产线,可谓说是煞费苦心。但没想到如今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苹果一直都在寻求可以摆脱韩国三星和LG屏幕垄断的办法,它曾大力扶持过日本传统屏幕生产巨头,但可惜最终无济于事。直到近年来,随着京东方等国产屏幕供应商的迅速崛起,让苹果看到了非常大的希望。

与此同时,国产屏幕虽然在显示效果方面迅速追赶韩国巨头,但是在大众心中的高端认可度却远远不够,尽管有安卓手机品牌的大力推广,但若是能够获得苹果iPhone的长久合作订单,那无疑将有望彻底消除人们的质疑,并且iPhone作为目前全球销量最高的智能手机,也将为国产屏幕供应厂商提供非常高的市场份额,从而能在日后与三星和LG等分庭抗礼。

看到这也不得不为京东方感到惋惜,毕竟属于“煮熟的鸭子飞了”,相信在当前全球芯片供应短缺的形势下,京东方也是迫于心切才擅自进行改动,以提高良率来满足苹果的屏幕订单,但结果却画蛇添足,导致功亏一篑。

面对苹果极其严苛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和风格,下一次国产屏幕能够重新获得iPhone订单,不知道又要到何时了,我们只能希望京东方能够及时挽回损失。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苹果向左,小米向右,如果华为手机渐渐消逝,我们究竟会失去什么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