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在历史上哪里

山东济南在历史上哪里,第1张

历史上叫历城,还有很多其它名称
秦: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郡县制。今济南市区地属济北郡,称历下邑。
2100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史记》)。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设立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济南郡治设于东平陵(今章丘市平陵城)。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济南郡置济南国,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济南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长清区、章丘、济阳以及滨州市邹平县等市县。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济南王刘辟光谋反被诛,国除为郡。西晋永嘉中,移治历城县(今济南市区)。
东汉,为济南国。灵帝时,曹 *** 任济南相,政绩颇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济南多处于战乱之中。晋永嘉(307~312年)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自此,历城便成为济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南朝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于济南郡侨治冀州,北魏皇兴元年(467年)复名齐郡。
隋朝开皇三年废郡,改济南郡为齐州,辖历城等10县,治所仍在历城。大业初复置齐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齐郡为齐州,次年置总管府。贞观元年(627年)撤总管府,贞观七年又置总督府。天宝年间先后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齐州。
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中国为15路,济南属京东路,为齐州(《宋史》)。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禹城、章丘、长清、临邑5县,治所设历城,为府治之始。被称为“文学之国”(济南二安)、“富饶之地”,为中国赋税最多的地区之一。

1 黄廉 字夷仲文言文翻译

黄廉,字平仲,洪州分宁人。

进士及第,经州县。熙宁初,有人推荐的王安石。

王安石与的话,问免除役事,廉洁根据旧法来回答,非常熟悉。王安石说:“这一定能办新方法。”

白神宗,请访问时务必,他回答说:“陛下的本意在于方便百姓,法律并不是不好的,而吏人不是。朝廷立法的本意是一,而四方推奉纷然不同,所用方法行而民病,陛下不完全清楚的。

河北遭受水灾,河南、齐国、晋国大旱,淮、浙飞蝗,江南瘟疫,陛下不完全知道的。“皇帝就命令廉体量贩济道,任司农丞。

回报符合要求,提升利州路转运判官,又丞司农。

2 宋史黄廉传全文文言文

宋史黄廉传 黄廉,字夷仲,洪州分宁人。

第进士,历州县。熙宁初,或荐之王安石。

安石与之言,问免役事,廉据旧法以对,甚悉。安石曰:“是必能办新法。”

白神宗,召访时务,对曰:“陛下意在便民,法非不良也,而吏非其人。朝廷立法之意则一,而四方推奉纷然不同,所以法行而民病,陛下不尽察也。

河朔被水,河南、齐、晋旱,淮、浙飞蝗,江南疫疠,陛下不尽知也。”帝即命廉体量振济东道,除司农丞。

还报合旨,擢利州路转运判官,复丞司农。 为监察御史里行,建言:“成天下之务,莫急于人才,愿令两制近臣及转运,各得举士。”

诏各荐一人。继言:“寒远下僚,既得名闻于上,愿令中书审其能而表用,则急才之诏,不虚行于天下矣。”

又言:“比年水旱,民蒙支贷倚阁之恩,今幸岁丰,有司悉当举催。久饥初稔,累给并偿,是使民遇丰年而思歉岁也,请令诸道以渐督取之。”

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

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河决曹村,坏田三十万顷、民庐舍三十八万家。

受诏安抚京东,发廪振饥,远不能至者,分遣吏移给,择高地作舍以居民,流民过所毋征算,转行者赋粮,质私牛而与之钱,养男女弃于道者,丁壮则役其力,凡所活二十五万。 相州狱起,邓温伯、上官均论其冤,得谴去,诏廉诘之,竟不能正。

未几狱成,始悔之。加集质校理,提点河东刑狱。

辽人求代北地,廉言:“分水画境,失中国险固,启豺狼心。”其后契丹果包取两不耕地,下临雁门,父老以为恨。

王中正发西兵,用一而调二,转运使又附益之,廉曰:“民朘剥至骨,斟酌不乏兴,足矣!忍自竭根本邪?”即奏云:“师必无功,盍有以善其后?”既,大军溃归,中正嫁罪于转饷。廉指上党对理,坐贬秩。

元祐元年,召为户部郎中。陆师闵茶法为川、陕害,遣廉使蜀按察,至则奏罢其太甚者。

且言:“前所为诚病民,若悉以予之,则边计不集,蜀货不通,园甿将受其敝。请榷熙、秦茶勿罢,而许东路通商;禁南茶毋入陕西,以利蜀货。

定博马岁额为万八千匹。”朝廷可其议,使以直秘阁提举。

明年,进为左司郎中,迁起居郎、集贤殿修撰、枢密都承旨。上官均论其往附蔡确为狱,改陕西都转运使。

拜给事中,卒,年五十九。

3 宋史黄廉传全文翻译

决曹村,坏田三十万顷、民庐舍三十八万家。

受诏安抚京东,发廪振饥,远不能至者,分遣吏移给,择高地作舍以居民,流民过所毋征算,转行者赋粮,质私牛而与之钱,养男女弃于道者,丁壮则役其力,凡所活二十五万。相州狱起,邓温伯、上官均论其冤,得谴去,诏廉诘之,竟不能正。

未几狱成,始悔之。加集质校理,提点河东刑狱。

辽人求代北地,廉言:"分水画境,失中国险固,启豺狼心。"其后契丹果包取两不耕地,下临雁门,父老以为恨。

王中正发西兵,用一而调二,转运使又附益之,廉曰:"民朘剥至骨,斟酌不乏兴,足矣!忍自竭根本邪?"即奏云:"师必无功,盍有以善其后?"既,大军溃归,中正嫁罪于转饷。廉指上党对理,坐贬秩。

元佑元年,召为户部郎中。陆师闵茶法为川、陕害,遣廉使蜀按察,至则奏罢其太甚者。

且言:"前所为诚病民,若悉以予之,则边计不集,蜀货不通,园甿将受其敝。请榷熙、秦茶勿罢,而许东路通商;禁南茶毋入陕西,以利蜀货。

定博马岁额为万八千匹。"朝廷可其议,使以直秘阁提举。

明年,进为左司郎中,迁起居郎、集贤殿修撰、枢密都承旨。上官均论其往附蔡确为狱,改陕西都转运使。

拜给事中,卒,年五十九。

4 文言文《郑当时传》翻译

原文 《郑当时传》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译文:郑当时,字庄,河南陈人他的父亲郑君曾经是项羽手下的将领,项羽死了以后,也就归顺了汉朝汉高祖刘邦给原来项羽的手下的那些下属称呼项羽是直接呼其名但是郑君不遵守这个命令汉高祖给那些直呼项羽名字的人封官为大夫,而驱逐了郑君郑当时喜欢行侠仗义,张羽有困难的时候,郑当时解救了他,于是郑当时的名气传遍了梁楚一带汉景帝的时候,郑当时为太子舍人每五天进行洗沐,经常在长安周边的驿站存置马匹,接待以前的朋友,请朋友们喝酒吃饭,从早到晚,一直到天明,恐怕招待不周、招待不好郑当时喜欢黄老学说,他崇拜有能力水平的长者,唯恐见不到他自己很年轻,官职也不高,但是他交游的人,都是他祖父辈年龄的人,都是天下的名士汉武帝即位后,郑当时被提拔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后来官至九卿,做了右内史因为武安侯、魏其侯的立场问题,郑当时被贬为詹事,后来又提拔做了大农令原文: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译文:郑当时做太史的时候,告诫他家的家人,“客人来了,不管贵贱,不要让人家在门口等”招待客人时,对不如自己的职位高的人也非常尊重郑当时非常廉洁,又不善于搞经营,全靠工资来接济照顾老朋友他给别人东西,从来也不称量每当朝见的时候,看到皇上很高兴,他就给皇帝谈论天下的人才长者他推选的士人、官吏,曾回味他讲的话“认为他自己推荐的人都要比自己强”没有推荐录用的人,还要照顾人家的情面每当听到一句好话,他都呈报给皇帝,恐怕晚了山东的士人官僚一次对郑当时非常敬重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武帝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决断是否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暂时担任丞查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

5 谁知道一篇古文,讲的是一个逃难的皇帝饥寒交迫时吃了农户的一碗

芋老人传(清 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於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於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6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C “制度”为名词,作“疏阔”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B、D;“地”为名词,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句子翻译为:汉朝刚刚建立,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占据的土地超过古代制度的规定,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多次上疏陈述政事,他的意见大多是想改变和建立新制度(2)B 博士:古代学官名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3)A 句子理解错误选项对应的原文为“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意思是“汉文帝每次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不能说上什么,而贾谊能够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思博士们于是认为贾谊才能出众”(4)①同邑:同乡;焉:兼词“于之”;征:征召句子翻译为:汉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②被:遭受;亡:通“无”,没有;莫我知也:宾语前置句句子翻译为: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赋》,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答案:(1)C(2)B(3)A(4)①汉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②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赋》,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参考译文: 贾谊,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背诵诗书和会写文章闻名当地河南郡守吴公听到他才学优异,把他召到门下,非常器重他汉文帝即位不久,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廷尉就推荐说贾谊年纪虽小,但很能通晓诸子百家之书汉文帝就召贾谊做了博士这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汉文帝每次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不能说上什么,而贾谊能够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思博士们于是认为贾谊才能出众汉文帝喜欢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提升到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国家太平和洽,应当改订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起草各项仪式的法度,车马服饰的颜色用,官印数字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部改变旧制,贾谊上奏皇上汉文帝谨慎从事,来不及实行然而各项法令的更改确定,以及各个诸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里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汉文帝与大臣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绛侯、灌侯、东阳侯、冯敬这些人嫉妒他,就诋毁说:“洛阳这个少年,年纪轻轻,学识浅薄,一心想独揽大权,给许多事情造成混乱”由于这样,汉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意见,让他做长沙王太傅 贾谊因为贬官离开了,意志没有得到施展,在渡湘水时,写了一篇赋吊念屈原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赋》,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于是投江而死贾谊追念哀伤他,因此以屈原自喻 一年多以后,汉文帝想念贾谊,征召他回京城长安贾谊到了,进入朝廷求见,汉文帝正在承受神灵的降福,坐在宣室里接见贾谊汉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谈论完了,汉文帝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比不上他啊”于是任命贾谊作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叫贾谊作他的老师,他多次向贾谊请教成败得失 这一时期,匈奴强盛,常常侵犯汉朝边疆汉朝刚刚建立,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占据的土地超过古代制度的规定,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多次上疏陈述政事,他的意见大多是想改变和建立新制度 梁王刘胜坠马而死,贾谊感伤自己作为太傅失了职,常常哭泣过了一年多,也死了贾谊死时,年三十三岁。

济南历史悠久,是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区域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城子崖,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有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隋代大佛(位于历城区大佛村,凿山而成,建于隋代,为山东第一大佛)。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谭人所作讽刺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济南的文献。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舜(约公元前22世纪)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历山即济南市历下区南部的千佛山。所以市内还散落有各种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华路”、“舜耕山”等。
进入奴隶社会的商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在城子崖一带,建立了谭国。商代末期帝乙、帝辛(纣)克东夷时甲骨文卜辞中的“泺(luò)”字即代表今日的趵突泉,从而把济南泉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溯至3552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
西周建国后,行分封制,济南地区属齐国。此时,谭国仍继续存在。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收有谭国一位大夫所作的讽刺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有关济南的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济南属齐国,济南为齐国之泺邑。随后,齐国又把泺邑改为历下,其时著名的齐晋之战,即发生在今济南市南部马鞍山一带。
秦: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郡县制。今济南市区地属济北郡,称历下邑。
2100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史记》)。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设立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济南郡治设于东平陵(今章丘区平陵城)。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济南郡置济南国,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济南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长清区、章丘区、济阳县以及滨州市邹平县等市县。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济南王刘辟光谋反被诛,国除为郡。西晋永嘉中,移治历城县(今济南市区)。
东汉,为济南国。灵帝时,曹 *** 任济南相,政绩颇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济南多处于战乱之中。晋永嘉(307~312年)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自此,历城便成为济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南朝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于济南郡侨治冀州,北魏皇兴元年(467年)复名齐郡。[8]
隋朝开皇三年废郡,改济南郡为齐州,辖历城等10县,治所仍在历城。大业初复置齐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齐郡为齐州,次年置总管府。贞观元年(627年)撤总管府,贞观七年又置总督府。天宝年间先后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齐州。
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中国为15路,济南属京东路,为齐州(《宋史》)。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禹城、章丘、长清、临邑5县,治所设历城,为府治之始。被称为“文学之国”(济南二安)、“富饶之地”,为中国赋税最多的地区之一。
金仍置济南府,属山东东路,领历城、临邑、齐河、章丘、禹城、长清、济阳7县。此时,在城北开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济南成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对后世本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元初改为济南路,属元王朝的“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领历城、章丘、邹平、济阳4县及棣、滨2州,棣州治厌次(今惠民县),辖厌次、商河、阳信、无棣4县;滨州治渤海(今滨州市),辖渤海、利津、沾化3县。
金元之际,济南仍是文化繁荣之乡。文学家元好问曾写下“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济南人”等颂扬之词。
明初仍为济南府,属山东布政使司(简称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省治由青州移治济南,济南遂成为山东首府,是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按察使司驻地。
清仍置济南府,雍正二年(1724年)由济南府析出泰安、武定、滨州3州升为直隶州,新泰、莱芜、长清,阳信、海丰、乐陵,商河、利津、沾化、蒲台10县分属3州。光绪年间,济南府仍辖有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陵县、德平、平原15个县及德州。明清以来,济南府一直为山东的治所所在地。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涌入中国,宰割掠夺,济南亦未幸免。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城市区域随之扩大,工商各业有长足发展。1911年末,津浦铁路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济南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府为道,济南初属岱北道,1914年改称济南道。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国内建立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之一。
1928年5月3日,日军在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屠杀济南人民12万,每年这一天,济南在济南市范围内,包括各区县,都要拉响防空警报,以示纪念
1938年,日军侵占济南后,划为11个区,称城内东区、城内西区、城外东区、城外西区、商埠东区、商埠西区、商埠中区、东乡区、南乡区、西乡区、北乡区。1945年日本投降后,仍为11个区,总面积17762平方千米。
1945年6月何思源秘密入鲁,并在9月1日返回济南。何思源返回济南后,先是把远在阜阳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机关迁回济南,接收了国民党控制下的山东日伪政权。
1948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济南,设立济南特别市。 新华社在10月24日播发了济南战役的战果: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 。美联社对此评论:“自今而后,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
1949年5月改为济南市。下辖第一至第十一共11个区。1950年改为市区6个、郊区5个。1951年4月17日,撤销直属乡,设立郊六区。1954年合并调整为市、郊各5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山东省人民政府、政协山东省委员会、济南军区和山东省军区机关、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均设驻于济南,济南继续保持着山东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
1991年,设立国家级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4年2月,济南被确定为副省级城市。
2016年9月,撤销原属济南市管辖的县级章丘市,设立济南市章丘区,至此济南市拥有7个市辖区和3个县。
老济南民间谚语
A,气象
1,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
胸袒;八九七十二,耕牛遍地走,九九八十一,屋里做饭院里吃,九九再九九,麦
子入了口。
2,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
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坡里吃。
3,春雨贵似油,夏雨遍地流。
4,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袄送。
5,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就穿棉。
6,大雁南飞寒流急。
7,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8,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9,一九有雪,九九不抛。
10,腊七腊八,冻煞叫花。
11,夏有奇热,冬有奇寒。
12,冬寒冷皮,春寒冻骨。
13,西北风是开天的钥匙。
2,中期预报
1,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2,五月十三,淋破瓷罐。
3,淋了伏王,一天一场。(伏王:入伏的第一天)
4,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年景。
5,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6,八月打雷,遍地是贼。
7,重阳不下(雨)盼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
3,短期预报
1一日南风三日暴。
2,大雾不过三,过三就晴天。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
3,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4,东虹云彩西虹雨,南虹出来卖儿女,北虹出来摸鲇鱼。
5,日没云来接,明天把工歇。
6,雀叫天晴,洗澡有雨。
7,今朝日头乌云托,明朝晒坏乌龟壳。
8,云吃火,没处躲;火吃云,晒煞人。
9,焼阴阴,雨纷纷;烧阴晴,天地明。
10,末云接,把工歇。
11,太阳倒照,明天晒得猫叫。
12,星光闪烁,必定风作。
4,即时预报
1,风是雨头,屁是屎头。
2,云彩乱交头,下得没(mò)了牛。
3,华山戴帽,短工睡觉。
4,日出热辣辣,中午雨淋头。
5,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6,乌鸦沙沙叫,阴雨就会到。
7,盐罐子返潮,大雨难逃。
8,先下毛雨无大雨,后下毛雨不晴天。
9,先下毛毛没有雨,后下毛毛不晴天。
10,东闪西闪(闪电),晒煞泥鳅黄鳝。
11,直雷雨小,横雷雨大。
12,天上云像梨,地下雨淋泥。
13,五雷当坝,当日就下。
14,鱼翻湾,要变天。
15,早晨下雨一天晴。
16,春刮东南夏刮北,秋刮北风不到黑。
17,大风不过晌,过晌嗷嗷响。
18,云向东,一阵风;云向南,雨涟涟;向西,披蓑衣;云向北,一阵黑。

问题一:济南市中心在什么位置 你好朋友。
很高兴为你解答问题奥。
市中心就是历下区泉城广场周边了。
包括泉城路,泺源大街,银座商城那一片。
人气旺盛,非常热闹。
可以去看看。
希望可以帮到你。
祝你好人一生平安,

问题二:济南在中国地图上哪里 你好 如下图所示 蓝点处为济南

问题三:济南泉城广场在哪里 你好 如下图所示 泉城广场在泺源大街北侧,趵突泉公园东邻。

问题四:山东济南在历史上哪里 历史上叫历城,还有很多其它名称
秦: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郡县制。今济南市区地属济北郡,称历下邑。
2100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史记》)。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设立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济南郡治设于东平陵(今章丘市平陵城)。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济南郡置济南国,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济南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长清区、章丘、济阳以及滨州市邹平县等市县。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济南王刘辟光谋反被诛,国除为郡。西晋永嘉中,移治历城县(今济南市区)。
东汉,为济南国。灵帝时,曹 *** 任济南相,政绩颇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济南多处于战乱之中。晋永嘉(307~312年)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自此,历城便成为济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南朝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于济南郡侨治冀州,北魏皇兴元年(467年)复名齐郡。
隋朝开皇三年废郡,改济南郡为齐州,辖历城等10县,治所仍在历城。大业初复置齐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齐郡为齐州,次年置总管府。贞观元年(627年)撤总管府,贞观七年又置总督府。天宝年间先后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齐州。
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中国为15路,济南属京东路,为齐州(《宋史》)。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禹城、章丘、长清、临邑5县,治所设历城,为府治之始。被称为“文学之国”(济南二安)、“富饶之地”,为中国赋税最多的地区之一。

问题五:济南站在哪里? 济南站在天桥区车站街19号,就是你说的A。惧害板

问题六:济南中光明街在哪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阳光新路以东,建设路以西的一条路

问题七:请问济南的高铁站在哪里 G287乘车车站是济南站(就是经一路上那个)。
告诉你个规律,所有胶济方向过来的高铁(青岛、威海、烟台),如果是北上的,基本同时停靠济南站和济南西。如果是南下的,都只停济南站。

还有看你票面的发车站。
济南就是济南站,济南西就是济南西,济南东就是济南东。

祝好。

问题八:济南火车站在哪? 济南火车站 坐落于山东省济南市的西北位置,始建于1904年,1995年改造后的新客站雄伟壮观,成为济南市一道亮丽的风景。车站是以客为主,客、货、运综合性特等站,日均接发旅客列车57对、货物列车38对,始发和终到的旅客列车各17列,跨局直通旅客列车435对,日均总乘降旅客38万余人,发送货物近3600吨,办理行包300余件,车站坚持“安全、快捷、高效”的服务宗旨和“诚信铁路”的服务理念,为广大旅客的旅游出行和货主承运货物提供优质服务,是山东省和济南市文明“窗口”单位。
1992年3月,以市长翟永为首的市 最终敲定拆除老火车站,1992年7月1日8时5分,正式拆除的。这事情当时在全国的学术界可谓骂声一片川痛斥当局者“没有文化”。现为特等站。
你可以在济南火车站乘坐113或者118路车到“大明湖北门站”下车,下车后继续往前走80米左右,马路对面就是火车东站了,票价都是1元,一共坐6站,大约15分钟就到了。
往火车东站的方向上,113路的末班车到达火车站是21:35左右;118的末班车到达火车站大约是22:20左右。
注意:113和118的公交站牌在经一路的路南,就是从火车站出站口出来后走到往南的第一条东西走向的街上坐车,到时候问问即可。你可以看一下这个线路图,很清晰(注意火车站的标
、你还可以查一下百度的地图功能 很好的说

问题九:济南齐鲁医院在哪里啊 你好,如下图所示位置,在文化西路107号。

这是网上找到的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元璋赐名朝鲜
元朝与高丽一直保持着比较特殊的关系,自元世祖忽必烈后,高丽的历代国王几乎都是元朝皇帝的女婿(尽管其王后不一定是元朝皇帝的亲生女儿),而高丽的美女也成为一种特殊的贡品,元朝灭亡后,明朝继续接收这种贡品,后来的清朝也不例外。而赏赐高丽女子给大臣当小妾也成了皇帝的一种恩赐。但这种关系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经过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后才逐步形成的。

当时的高丽国位于朝鲜半岛,与蒙古人兴起的漠北之地相距不远,因此,蒙古人兴起不久便与高丽有了联系。1216年,一支原依附于蒙古人的契丹人军队造反失败后,流窜进入高丽境内,占领高丽江东城,并以此为据点四处烧杀抢掠。1218年,蒙古大将哈真统帅大军追击契丹叛军进入高丽,高丽国王派遣将军赵冲领军协助,并向蒙古军提供粮草。第二年,江东城守敌投降,哈真与赵冲举行盟誓,蒙古与高丽约为兄弟之国。但蒙古人显然对这个兄弟之国一点儿也不客气,从此年年遣使到高丽索要各种物品(从毛皮、绸缎到笔墨纸砚无一不要),让高丽人觉得“蒙古于夷狄中最为凶悍”。蒙古年复一年的巨额勒索,让高丽喘不过气来,也使敌视蒙古的情绪逐渐升温。1225年,一蒙古使者在出使高丽返回的途中被杀,虽然凶手是谁一直没查出来,但蒙古人还是把这笔账算在了高丽的头上。杀死使者在蒙古人看来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曾多次为此与别国开战。但由于蒙古大军西征,接着成吉思汗又在征讨西夏途中逝世,使蒙古没有立即对高丽展开报复。直到1231年,蒙古大军才首次进攻高丽,连战连捷的蒙军直逼高丽王城。高丽高宗无奈只好遣使议和,蒙古军队勒索了巨额财物后退军。但仍在高丽的各京、府、县留下了72名达鲁花赤(镇守者),对高丽进行间接控制。

但高丽人并未因此而臣服,高丽民间的反蒙浪潮从未停止,许多地方的蒙古达鲁花赤相继被杀。为避免蒙古的报复,高丽权臣崔怡决定迁都江华岛。被激怒的蒙古大军又一次入侵高丽。蒙古军队虽然陆上无敌,无奈却不习水战,而高丽朝廷则是坚壁清野,誓死不出岛。到1257年止,蒙古先后遣军7次征伐高丽,但都无功而返。当然,金银财宝和美女、工匠倒是抢了不少。虽然高丽国拒不投降,但蒙古大军的多次讨伐给高丽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不少地方因惧怕蒙古军队屠城,纷纷举城归附蒙古。高丽有不少大臣也对与蒙古对抗到底的政策提出了质疑。同时,蒙古也在筹划另立高丽入质蒙古的质子为新君,而这一旦成为既成事实,高丽朝廷便面临边缘化的危险。1258年,高丽众大臣发动政变,杀死了主张弃陆保岛的权臣崔氏,出陆降蒙。1259年,蒙古与高丽达成和解协议,蒙军撤出高丽,高丽王室也承诺移居陆地,两国战争状态终于结束。

1259年,高丽世子应蒙古要求入朝,前往正在四川前线督战的蒙古大汗蒙哥军营。当他到达六盘山时,得到蒙哥7月在钓鱼城去世的消息(正史说是染病,也有说是攻城时被宋军打伤致死的),于是改道向南,正巧遇见从前线返回的忽必烈。此时忽必烈正打算回去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高丽世子此时前来觐见,无疑是一个吉兆。他十分高兴,对部下说:“高丽远在万里之外,即使是英明如唐太宗,亲征也不能使其臣服,现在高丽世子主动来归附于我,这岂不是天意让我即大汗之位。”于是,忽必烈让王与自己一起北行,共同抵达开平。不久,高丽高宗去世,高丽世子回国即位,这就是高丽元宗。但1260年元宗继位后,国内并不安定,权臣林衍和金俊一直把持着朝政。而由于蒙古多次入侵高丽,高丽国内的反元情绪不断高涨,对这位蒙古人所立的国王本就十分不满,加上忽必烈南征南宋的时候,高丽又被迫为蒙军制造战舰,提供粮草,国人对亲元的元宗的不满达到了顶点。在这种情况下,1269年,高丽权臣林衍趁机废掉元宗,拥立安庆公为国王。得知消息的忽必烈立刻派使臣前去责问。在蒙古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林衍被迫拥元宗复位。为了巩固高丽王室的地位,高丽元宗决定与元王室联姻,借助蒙古的力量保全王室,同时也好阻止蒙古吞并高丽,维持半独立的地位。1271年,高丽元宗再次遣使赴元,为高丽世子王谌请婚,同时遣世子王谌入元为质。忽必烈同意了高丽元宗的联姻请求,决定以自己13岁的幼女忽都鲁揭里迷失(后封齐国公主)下嫁已经入元为质的王谌。公主年幼,直到3年后婚礼才举行。。婚后一个月,元宗就去世了,王谌归国即位,是为高丽忠烈王。

与元朝的联姻让高丽王室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原本对高丽国王粗暴无礼、颐指气使的元朝使臣和达鲁花赤们现在居然也开始讲起礼仪来,对忠烈王格外尊重,而这是元宗在世时想也不敢想的。显然这都与忠烈王成了大元皇帝忽必烈的附马有关。尝到甜头的高丽王室于是将娶个元朝公主作为保住王位和性命的首要任务。高丽忠烈王之后,除忠穆王和忠定王因在位时过于年幼,不宜娶妻外,其他国王娶的都是元朝的公主,其中忠肃王因丧偶故,前后迎娶了3位元朝公主。不过,显然忽必烈之后的元朝皇帝对高丽并不是十分看重,这些“公主”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尽管如此,这些元朝公主们在高丽还是享有极大的特权。她们一旦下嫁高丽国王,无论高丽国王是否已有嫔妃,元朝公主立刻就册封为正宫王后,其生的儿子则自动获得嫡子的地位,并且优先立为世子。同时,元朝公主们依仗元廷的支持,把握内宫权柄,甚至还多次干预国事,决定人事的任免。而从忠烈王开始,高丽国王们则普遍患上了惧内的病症(这与现在的韩国男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史书记载,虽然齐国公主嫁人的时候才16岁,而忠烈王已经39了,但齐国公主不改蒙古女子的火暴脾气,经常对忠烈王伸手就打,张口就骂,乃至棍棒相加,而忠烈王对这位公主老婆丝毫根本不敢得罪,只有躲在一边暗自落泪。当然,这种忍让也换来了不少好处,忠烈王携齐国公主第一次朝见元世祖时,提请废除元朝专设的高丽达鲁花赤一职,忽必烈欣然允诺。后来,高丽还收回了元朝侵占的两处领土。为表示对元朝的敬意,原本与中原汉人服式一致的高丽王室在服装和发式上开始效仿蒙古。忠烈王不仅平时穿着蒙式服装,头发也结成辫子,高丽民众见之都摇头叹息,甚至痛哭流涕。1278年,忠烈王更是规定高丽境内的服式都依照蒙古式样制作,以致于忽必烈闻讯后都十分惊讶,自己好象没有下过这样的。

当然,元朝也不会一味的纵容高丽,当奴才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小国高丽除了献上些粮食牛马和人参之外,唯一让蒙古人看得上眼的特产好象也只有女人了。当时达官贵人们都以拥有高丽女奴的多少与数量相比较,女奴少且“质量”差的,往往被人取笑。因此,元朝不断向高丽索取女子。1287年,元世祖下旨要求高丽的处女必须先告官登记,否则不得出嫁。1307年,高丽王廷下令,全国13岁以上16岁以下的女子,不得擅自出嫁,以优先供元朝挑选。自1275到1347年,高丽共遣使赴元献处女16次。这样做的结果是高丽人生了女儿往往都秘而不宣,即便是邻居也不让知道,以防被官府送去元朝。(当然,生儿子的结果也不一定好,甚至更差,因为元朝也需要大量的太监的,而且高丽太监特别受欢迎,原因吗?我也不清楚。)但即使是高丽国极其配合,也满足不了元朝对女人的需求,因为除了元朝皇帝及王公大臣需要高丽女子作为妃嫔妻妾或侍女以供乐外,元朝还需要大量女子配给军人作配偶。于是,高丽国为此专门成立了结婚都监和寡妇处女推考别监,除了处女还到处搜寻已婚妇女和孤儿、逆贼之妻、僧人之女、罪犯的妻女等,以满足元朝的需要(估计高丽人也很能生的。)。而高丽的王室女子的高官之女更是以献给元朝皇帝或王公大臣为荣。两家的姻亲关系也因此更加亲近,以至于元朝皇帝虽然换了不少,其中几个皇帝的家族还有相互敌对的,但与高丽的关系却一直十分亲密。而高丽贡女的地位在元顺帝时也达到了顶峰。通过一娶一送,高丽国依靠女人存活了下来,总算没有被蒙古大军灭掉,对高丽王室来说,应该还是合算的买卖。

元顺帝刚即位的时候,高丽籍宦官、徽政院使突满迭儿向皇帝进献了一批礼物,其中便包括一名高丽贡女奇氏。奇氏生性聪颖慧黠,很快就取得了皇帝的欢心。当钦察氏答纳失里皇后因兄弟叛乱被废杀之后,元顺帝便提出要立奇氏为皇后。

但权臣伯颜认为皇帝必须按照成吉思汗定下“弘吉剌氏生女为后,生男尚公主”的规矩,册立一名出身显赫的弘吉剌氏女子为皇后。

至元三年(公元1337)三月,元顺帝依照伯颜的意志册立了他的第二任皇后。她的名字叫伯颜忽都。这位皇后曾生过一个儿子,可惜才两岁就死了。而奇氏却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爱猷识理达腊。于是,奇氏被封为第二皇后,这为她将来接任皇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皇后不太爱管事,宫中大权尽落奇氏手中。奇氏因宠生骄,和幼年时的邻居,一个叫朴不花的高丽宦官狼狈为奸,结party营私,干了不少坏事。为了控制其他大臣,奇氏从老家又弄了不少高丽美女,分送给各位王公大臣。这些女子仗着皇后的势力,在夫家为所欲为,不久就取代了原来正妻的位置。眼看着爱猷识理达腊成为太子,很可能在未来登上皇位,在高丽的奇氏家族也逐渐从一贫贱人家变成一方恶霸,并严重威胁到高丽王室的统治。此时已是元朝末年,中原大地烽烟四起,反元义军此起彼伏。1356年,高丽恭愍王趁机以谋反为名尽诛奇氏家族。奇氏决心要报复,她说动元顺帝,出动了一万大军,准备废了高丽恭愍王,结果却大败而回。1365年,皇后伯颜忽都去世,享年42岁。元顺帝册立奇氏为皇后。1369年,明太祖出师进攻开平,顺帝又逃到和林,后来又颠沛流离到了应昌。不久51岁的顺帝因痢疾去世。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这是北元昭宗。他的皇后也是高丽◆氏。此时,逃回漠北的元朝廷对于高丽国再也没有什么影响力了,高丽转而向明朝称臣。

但元朝的灭亡最终还是给高丽王室带来了灾难。只是这根子是很早就埋下的。公元1351年(元顺帝至正11年)5月,刘福通在颖州首举义旗,江淮之间纷纷响应,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为消灭红巾军,高丽国也奉诏派兵协助镇压,但出师不利,数员大将先后被杀,但高丽军并未离开,而是在江淮等地大肆烧杀抢掠,这也激起了红巾军将士对高丽人的愤怒。1357年6月,刘福通指挥三路大军北伐,兵锋直指大都。三路红巾军转战千里,声势浩大。中路军由关先生、破头潘率领,从山东曹州出发迂回包围大都。1359年(元顺帝至正19年)元月,大军攻克辽阳。元顺帝为避红巾军锋芒,下旨于高丽耽罗(济州岛)修建行宫,欲避难于高丽。

为切断高丽对元的军事援助,巩固辽阳行省,围困大都,红巾军决议东征高丽。1359年,红巾军主将毛居敬帅大军四万渡过鸭绿江,开始第一次讨伐。虽然红巾军连续攻克义州,麟州,又于宣州大败高丽军,攻克定州和西京(平壤),但因天寒地冻,红巾军中冻伤者甚众,只好撤离西京,退至龙冈,咸从。咸从一战。红巾军大败,渡过鸭绿江西归者不满千余。1361年10月,红巾军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所部20万大军第二次讨伐高丽。11月,两军大战于安州,高丽军大败。数日后,红巾军攻陷开京。但红巾军将领此时只顾四处抢掠,忘了追歼残敌。而高丽人则以大量女子贿赂红巾军将领和兵士,使之沉醉于温柔乡中。就在红巾军将士在高丽王城中享乐的时候,高丽总兵官郑世云率军二十万,已屯兵于开京东郊天寿寺。一个大雪中,趁红巾军多于营中取暖之际,高丽万户李成桂(以后的朝鲜太祖)率2000精兵出其不意的攻入开京,城内的高丽人群起接应,高丽大军随后迅速攻入,红巾军大败。关先生,沙刘二以下十万人战死,破头潘率余部遁走鸭绿江,退回辽阳,后被元军俘虏。

尽管红巾军被打退了,但立下大功的李成桂却也就此逐渐掌握了兵权,并最终废掉了国王,自立为王,高丽国就此灭亡。称王后的李成桂拟定了两个国号——“朝鲜”和“和宁”请朱元璋决定,朱元璋选了朝鲜二字,这就是朝鲜国名的由来了。
来源:博客 远东巡洋舰

应该称为济南路。
济南:
春秋战国时属齐国。
秦置历城县,属济北郡。
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其长子刘肥为齐王,领齐国及所属7郡,博阳郡属之,郡治博县(今泰安市郊区旧县)。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割齐国“济南郡为吕王奉邑”,济南之名始见于文献。盖因郡治迁往位于济水(古河道)之南的东平陵故名。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济南郡置济南国,立悼惠王子辟光为济南王,辖有东平陵、邹平、台、梁邹、土鼓、于陵、阳丘、般阳、菅、朝阳、历城、 、著、宜成14个县。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济南王谋反被诛,国除为郡。
西晋永嘉中,移治历城县(今济南市区)。
南朝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于济南郡侨治冀州,北魏皇兴元年(467年)复名齐郡。
隋开皇初废郡,大业初复置齐郡,辖有历城、祝阿、临邑、临济、邹平、章丘、长山、高苑、亭山、淄川10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齐郡为齐州,次年置总管府。贞观元年(627年)撤总管府,贞观七年又置总督府。天宝年间先后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齐州,辖历城、章丘、亭山、临邑、长清、禹城、临济7县。
北宋初属京东路,元丰元年(1078年)属京东西路,政和六年(1116年)升为济南府,领历城、禹城、章丘、长清、临邑5县。金仍置济南府,属山东东路,领历城、临邑、齐河、章丘、禹城、长清、济阳7县。
元初改为济南路,属中书省,领历城、章丘、邹平、济阳4县及棣、滨2州,棣州治厌次(今惠民县),辖厌次、商河、阳信、无棣4县;滨州治渤海(今滨州市),辖渤海、利津、沾化3县。
明初仍为济南府,属山东布政使司(简称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省治由青州移治济南,济南遂成为全省政治中心。时济南府治历城县,辖有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肥城、青城、陵县15县及泰安、德州、武定、滨州4州,州领11县。泰安州辖新泰、莱芜2县;德州辖德平、平原2县;武定州辖阳信、海丰、乐陵、商河4县;滨州辖利津、沾化、蒲台3县。
清仍置济南府,雍正二年(1724年)由济南府析出泰安、武定、滨州3州升为直隶州,新泰、莱芜、长清,阳信、海丰、乐陵,利津、沾化、蒲台9县分属3州。光绪年间,济南府仍辖有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陵县、德平、平原15个县及德州。

《三遂平妖传》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之一,属于神魔小说,作者为罗贯中,后有冯梦龙增补版本。

小说讲述的中心事件是宋代的王则(?—1048年)起义。

基本介绍 书名 :三遂平妖传 又名 :三遂平妖传 作者 :(明)罗贯中,施耐庵,冯梦龙 补改 类别 :神魔小说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4-1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作品目录,人物形象,作品鉴赏,作者简介,相关史料, 内容简介 《三遂平妖传》多写人间妖异事件,少谈方外神仙鬼怪。我们在书中看到的不是天宫地府,而是活生生的社会,所以,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宋代的风俗人情。 小说中的人物不是冰冷无趣的神仙鬼怪,而血肉丰满、充满人情味的活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与常人并无不同,只不过在必要的时候才施展一下法术。 小说继承了宋元以来说话人的叙事技巧,行文跳脱活泼,挥洒自如,具有浓郁的市井气息,极富表现力。 这是一部以神怪故事的形式演述北宋仁宗时镇压胡永儿、王则夫妇所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小说。原本共二十回。其中不少民间故事传说,语言质朴,风格与宋元话本相近。他与流行的冯梦龙增改的四十回本有很大不同,是海内孤本。 罗贯中像 罗氏此书,吸取和继承了宋元以来有关记述王则起义的史料、民间传说、小说故事以及见于某些笔记小说中的神异故事来加以融合、整理而写成的。 旧刻二十回本的《三遂平妖传》极为少见,迄今国内仅浙江宁波天一阁藏有此书一部。 此书内容是反对人民起义运动和称颂宋王朝对起义的镇压的,但在叙述中,从某些角度也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凶暴贪婪和军队中的腐朽情况。 作品目录 罗贯中原本目录 第一回 胡员外典当得仙画 张院君焚画产永儿 第二回 胡永儿大雪买炊饼 圣姑姑传授玄女法 第三回 胡永儿试变钱米法 胡员外怒烧如意册 第四回 胡永儿剪草为马 胡永儿撒豆成兵 第五回 胡员外女嫁憨哥 胡永儿私走郑州 第六回 胡永儿客店变异相 卜客长赶永儿落井 第七回 芭蕉井卜吉遇圣姑姑 献金鼎刺配卜吉密州 第八回 野林中张鸾救卜吉 山神庙张鸾赏双月 第九回 左瘸师买饼诱任迁 任吴张怒赶左瘸师 第十回 黄坡寺瘸师入佛肚 任吴张梦授永儿法 第十一回 *** 子和尚摄善王钱 杜七圣法术剁孩儿 第十二回 包龙图下令捉妖曹 李三哥首妖遭跌死 第十三回 永儿卖泥烛诱王则 圣姑姑教王则谋反 第十四回 左瘸师散钱米招军 王则被官司拿下狱 第十五回 瘸师救王则禁诸人 刘彦成领兵收王则 第十六回 王则领众贝州造反 永儿率兵掳掠郡邑 第十七回 文彦博领兵下贝州 曹招讨血筒破妖法 第十八回 左瘸师飞磨打潞公 多目神救潞公献策 第十九回 文彦博偶遇诸葛遂 李鱼羹献计擒王则 第二十回 贝州城碎剐众妖人 文招讨平妖转东京 冯梦龙增补本目录 第一回 授剑术处女下山 盗法书袁公归洞 第二回 修文院斗主断狱 白云洞猿神布雾 第三回 胡黜儿村里闹贞娘 赵大郎林中寻狐迹 第四回 老狐大闹半仙堂 太医细辨三支脉(以上卷一) 第五回 左瘸儿庙中偷酒 贾道士楼下迷花 第六回 小狐精智赚道士 女魔王梦会道姑 第七回 杨巡检迎经逢圣姑 慈长老汲水得异蛋 第八回 慈长老单求大士签 蛋和尚一盗袁公法 第九回 冷公子初试魇人符 蛋和尚二盗袁公法(以上卷二) 第十回 石头陀夜闹罗家畈 蛋和尚三盗袁公法 第十一回 得道法蛋僧访师 遇天书圣姑认弟 第十二回 老狐精挑灯论法 痴道士感月伤情(以上卷三) 第十三回 闭东庄杨春点金 筑法坛圣姑练法 第十四回 圣姑堂纸虎守金山 淑景园张鸾逢媚儿 第十五回 雷太监馋眼娶干妻 胡媚儿痴心游内苑 (以上十五回为冯梦龙增补,原罗贯中版无) 第十六回 胡员外喜逢仙画 张院君怒产妖胎(对应原版第一回) 第十七回 博平县张鸾祈雨 五龙坛左黜斗法(以上卷四) 第十八回 张处士乘舟会圣姑 胡员外冒雪寻相识(对应原版第二回) 第十九回 陈善留义双赠钱 圣姑永儿私传法 第二十回 胡浩怒烧如意册 永儿夜赴相国寺(对应原版第三回) 第二十一回 平安街员外重兴 胡永儿豆人纸马(对应原版第四回) 第二十二回 胡员外寻媒议亲 蠢憨哥洞房花烛(对应原版第五回) 第二十三回 蠢憨哥误上城楼脊 费将仕扑碎游仙枕(以上卷五) 第二十四回 八角镇永儿变异相 郑州城卜吉讨车钱(对应原版第六回) 第二十五回 八角井众水手捞尸 郑州堂卜大郎献鼎(对应原版第七回) 第二十六回 野林中张鸾救卜吉 山神庙公差赏双月(对应原版第八回) 第二十七回 包龙图新治开封府 左瘸师大恼任吴张(对应原版第九回) 第二十八回 莫坡寺瘸师入佛肚 任吴张梦授圣姑法(对应原版第十回) 第二十九回 王太尉大舍募缘钱 杜七圣狠行续头法(对应原版第十一回)(以上卷六) 第三十回 *** 子僧变化恼龙图 李二哥首妖遭跌死(对应原版第十二回) 第三十一回 胡永儿卖泥蜡烛 王都排会圣姑姑(对应原版第十三回) 第三十二回 夙姻缘永儿招夫 散钱米王则买军(对应原版第十四回) 第三十三回 左瘸师显神惊众 王都排纠伙报仇(对应原版第十五回) 第三十四回 刘彦威三败贝州城 胡永儿大掠河北地(对应原版第十六回)(以上卷七) 第三十五回 赵无瑕拼生绐贼 包龙图应诏推贤(对应原版第十七回) 第三十六回 文相国三路兴师 曹招讨唧筒破贼(对应原版第十八回) 第三十七回 白猿神信香求玄女 小狐妖飞磨打潞公 第三十八回 多目神报德写银盆 文招讨失路逢诸葛(对应原版第十九回) 第三十九回 文招讨听曲用马遂 李鱼羹直谏怒王则 第四十回 潞国公奏凯汴京城 白猿神重掌修文院(对应原版第二十回)(以上卷八) 人物形象 王则 贝州衙排军。北宋农民起义军首领。 胡永儿 王则之妻。北宋农民起义军首领。 胡浩 字大洪,当铺员外。胡永儿之父。 左黜 农民起义军将领。 圣姑姑 左黜之母。 卜吉 农民起义军将领。 蛋子和尚 农民起义军将领。 张鸾 农民起义军将领。 任迁 卖炊饼的。农民起义军将领。 文彦博 统兵招讨使。 王 信 文彦博处总管。 孙 辅 文彦博处先锋。 刘彦威 冀州太守。 张 德 贝州知州。 王 浆 贝州司理官。 诸葛遂智 僧人,“三遂”之一。 马遂宋军军士,王则的同乡,结义兄弟。 李遂 文彦博处将官。 李鱼羹 乐师。 作品鉴赏 罗贯中原本与冯梦龙增补本 演述北宋时王则与贝州起义的小说,大约在南宋时就已经产生了。现今所流传的古典小说《平妖传》,据原书记载,其著者是罗贯中。但此书的通行本绝大多数都是在明末时经过冯梦龙增补的四十回本,并非罗氏作品原貌。罗氏原书原为马廉所藏。马先生逝世后,将所藏小说、戏曲书籍全部让归北京大学图书馆,也包括这一部明刻四卷二十回本的《三遂平妖传》在内。 罗贯中原书在文字上有很多地方胜于冯梦龙增补本。如冯补本第二十七回所述瘸师左黜向任迁购买蒸食点心的一段,文中说瘸师把买来的“炊饼”(即“蒸饼”)弄脏了又要退换,“任迁道:‘弄得腌腌臜臜,别人看见须不要了!’安在前头差儿里。”“差儿”不知是什么东西。查二十回本,这里的“差儿”原来是作“蒫儿”。可见冯补本内中是误字。冯补本中有不少在传刻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字,这些误字有时甚至影响了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而根据二十回本却可以得到订正或使存在的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 二十回本在内容上也还保存著若干可据以订正冯补本中因增补改写而产生的前后矛盾之处。如冯补本第三十六回,“多目神”写下攻克贝州的“谶语”。这里明明说是“中间写着‘多目神’三个大字”,“旁边又有六个小字,写道,‘逢三遂,妖魔退。’”可是在同书第四十回却又说是“正应多目神之言:‘逢三遂,可破贝州’”,前后文中所说的文句、字数都不符合。查二十回本的第十八回和第十九回,均作“逢三遂,可破贝州”。由此可知,冯补本这两处文字不一致,乃是由于在改写时只改了前一处,其后一处则是未经改写而且是未及检查统一的缘故。 以上所举的冯补本例句,都是取自刻印时代较早的清刻八卷四十回本《批评北宋三遂平妖传》的。至于一般时代更为晚出的坊刻四十回本,其内容的讹误之处更多。由此可见,《平妖传》这部小说,在增补、改写之后,经过辗转传刻,版本纷繁,在某些坊刻本和根据坊刻本重印的本子中,所产生的讹误也就更多了。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其故里有多种说法,山东东平罗庄、山西太原、清徐、祁县、福建建阳。目前尚无确切最终定论。其墓地也有山西清徐、福建建阳等处,另有祠堂、纪念馆等。 相关史料 以下是有关《三遂平妖传》所陈述北宋王则起义的相关史料,条目据何竹淇《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1宋杨仲良:《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四九,“贝州王则之叛”。 2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一零,“仁宗平王则”。 3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忠孝门”,记马遂条。卷九“事志”,记文彦博条。 4明方鹏:《责备余谈》卷下,“马遂投杯抵贼”条。 5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三二,“贝州乱卒”条。 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三,“仁宗纪”。 7《宋会要辑稿》六五一零页,一六五册,“刑法二”,“刑法禁约”条。 六九二六页——六九二七页,一七六册,“兵一零”,“叛将王则”条。 六九九三页,一七九册,“兵一四”,“便宜行事条”。 8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一六,“兵刑”。 9《宋大诏令集》卷五四,<文彦博拜集贤相制>(原注:庆历八年正月戊申)。 卷二一八,<王则平曲赦河北制>(原注:庆历八年闰正月甲辰)。 10宋曾巩:《隆平集》卷二零,“妖寇传”“王则传”。 卷八,“明镐传”。 卷一九,“王信传”,“马遂传”。 11宋王偁:《东都事略》卷六,“仁宗纪”。 卷六三,“明镐传”。 卷六七,“文彦博传”。 卷八四,“杨遂传”。 卷一一零,“马遂传”。 12《宋史》卷一一,“仁宗纪三”。 卷二八八,“高若讷传”。 卷二九二,“明镐传”。 卷二九七,“郭劝传”。 卷三零三,“张昷之传”,“田京传”。 卷三一三,“文彦博传”。 卷三二六,“王信传”。 卷三四九,“郝质传”,“杨燧传”。 卷四四六,“董元亨传”,“马遂传”。 卷四六四,“李遵勗传”附“李端懿传”。 13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一三,“仁宗纪”。 14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编卷一三,<文潞公彦博传>。 15宋司马光:《洓水纪闻》卷四,附宋王铚《默记》。 16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卷三之一,“太师潞国文忠公(彦博)”篇。 17宋江少虞:《皇朝事实类苑》卷五六,“将帅才略”门“文潞公”条。 18宋吕颐浩:《燕魏杂记》,记武胜军节度使贾昌朝判大名府,遣兵进讨王则条。 19宋王巩:《闻见近录》,记张齐贤荐明镐征王则条。 20宋沈俶:《谐史》,记赵氏女条。 21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记平王则后,贾昌朝自郓州徙镇名(定)条。 22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居士集》卷三二,<李公(端懿)墓志铭>。 23宋司马光:《司马温文公集》卷九,<上庞枢密(籍)论贝州事宜>。 24宋鄚獬:《郧溪集》卷一九,<田公(京)行状>。 25宋王安石:《王临川全集》卷八七,<贾魏公(昌朝)神道碑>。 卷九五,<傅公(立)墓志铭>。 26宋张方平:《乐全集》卷二一,论京东西河北百姓传习教法事。 27宋刘挚:《忠肃集》卷一一,<天章阁待制郭公(申锡)墓志铭>。 28宋苏舜钦:《苏舜钦集》卷九,<上集贤文相(文彦博)书>。 29宋唐士耻:《灵岩集》卷二,<拟河北宣抚使平贝州露布>。

历史上叫历城,还有很多其它名称
秦: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郡县制。今济南市区地属济北郡,称历下邑。
2100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史记》)。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设立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济南郡治设于东平陵(今章丘市平陵城)。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济南郡置济南国,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济南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长清区、章丘、济阳以及滨州市邹平县等市县。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济南王刘辟光谋反被诛,国除为郡。西晋永嘉中,移治历城县(今济南市区)。
东汉,为济南国。灵帝时,曹 *** 任济南相,政绩颇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济南多处于战乱之中。晋永嘉(307~312年)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自此,历城便成为济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南朝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于济南郡侨治冀州,北魏皇兴元年(467年)复名齐郡。
隋朝开皇三年废郡,改济南郡为齐州,辖历城等10县,治所仍在历城。大业初复置齐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齐郡为齐州,次年置总管府。贞观元年(627年)撤总管府,贞观七年又置总督府。天宝年间先后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齐州。
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中国为15路,济南属京东路,为齐州(《宋史》)。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禹城、章丘、长清、临邑5县,治所设历城,为府治之始。被称为“文学之国”(济南二安)、“富饶之地”,为中国赋税最多的地区之一。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山东济南在历史上哪里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