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建 温州大学生态之旅实践队 百度百科词条

求建 温州大学生态之旅实践队 百度百科词条,第1张

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之旅”社会实践队

背景分析
一、时代背景
地球上人口在急剧增加,经济在急速增长,地球上的大气污染也日趋严重。目前,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光化学烟雾、硫酸型烟雾、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大气颗粒物等方面。中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城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近期在中国国内引起广泛关注。
1973年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我国开始了以工业点源治理为主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80年代,大气污染防治从点源治理阶段进入了综合防治阶段。90年代以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始从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向区域污染控制转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近三十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温州是沿海港口城市,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浙江的经济中心之一,浙东南第一大都市,浙南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永嘉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北岸,温州市境内。近年来,永嘉县从当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路子。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染和破坏也随之而来。汽车尾气难以制止,工厂废气在天空任意飘荡,垃圾焚烧总是带来滚滚浓烟。试想,当我们在清晨醒来不敢再打开窗户去呼吸赖以生存的空气的时候,我们还能安心、幸福地享受我们“努力”破坏环境之后造就的物质世界吗?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努力成为四有青年的我们更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身体力行地去号召每一个人参与到这一场绿色保卫战当中。
因此,我们这支传承了六年的“生态之旅”暑期社会实践队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的重要目的是深入体验农村生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专业知识,以人为本,服务新农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态环保新农村事业。
生态之旅,我们在一年一年坚实地前进着,用我们的行动去铸就绿色文明,用我们的心去诠释爱的奉献!
二、实践背景
"生态之旅"暑期社会实践队是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特色重点队伍之一,也是浙江省环保科普行中浙南的唯一分队代表。我们结合本专业知识,追随国家发展农村的理念,以实践的方式宣传环保,担当起大学生的时代责任,在每个夏天开始每一次的志愿服务。
温州大学第六届生态之旅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13年四月初投入策划,在7月暑期伊始进入实践地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福佑村展开实践活动,旨在以大学生的力量服务农村、服务社会,同时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第六届生态之旅暑期社会实践队现以参加到各大高校同行的浙江省环保科普行中,积极响应市环保局的号召,加入到温州市志愿者服务行列。实践队将传承前五届的精华并结合当地特色,完善新的活动计划,为当地村民更好地服务。
三、实践地点概况
永嘉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北岸,温州市境内。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认真实施扶优扶强的“巨龙工程”,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了瓯北泵阀、桥头钮扣、桥下教玩具、黄田小五金等工业生产基地。同时加大技改、创名牌和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培育了奥康、报喜鸟、红蜻蜓、蜘蛛王、伯特利、良精、日泰、宣达等一大批名牌企业。
岩头镇位于永嘉县中部,楠溪江中游的河谷平原,东与枫林镇隔江相望,南与渠口乡相连,西邻大若岩镇,北接五尺乡,东至乐清市40公里,南至永嘉县城32公里,至温州市46公里,总面积6526平方公里。总人口44271人,下辖3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四、在福佑村开展实践活动的原因分析
福佑村地处岩坦片区的咽喉要道之地,41省道和仙清线交汇于此,交通便利。全村人口327户、1095人。该村福佑麦饼名誉全县,农业生产方面有杨梅基地和大棚蔬菜基地,并已有个人投资成立旭升有限公司,致力药材种植开发。该村于近几年开始严格按照“十百整治”要求开展新农村建设,先后投资150万元先后对村内道路进行路面硬化,拆除农用小屋,建造了生态公厕,建设绿化带,并刚刚完成污水处理池建设工程,同时修缮了一段防洪堤坝。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村先后获得市级“千百工程”村庄整治和各村、县级生态村和新农村建设二星级村称号。现在该村正积极投入到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中来。
实践队在福佑村开展相关活动,比较容易获得有说服力的信息,环保宣传针对的对象集中,易于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其次,工作地点集中,有小学可作为实践环节中夏令营的开展地;居民集中,易于开展调研等工作。

实践概况
实践名称温州大学第六届“生态之旅”暑期社会实践队
实践主题探究现代工业,驱散城镇雾霾
净化心灵尘埃,共创生态家园
实践对象全市人民,着重于农村村民
实践宗旨力行科学发展观,倡导生态文明
实践目的倡导全民环保,共创生态温州,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服务温州,
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实践队员面向温州大学全体学生招收队员
实践地点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福佑村
实践时间2013年7月3日至7月29日

实践内容
一、大气污染治理研究、环保科普夏日行动
内容:实践队员以分组的形式分别去往不同的地点开展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当地村民对空气污染现状的认识和看法。做问卷的同时,实践队员会发放“生活宝典”——扇子(印有“夏日十佳”等实用的知识),并可借此机会与村民做深入交流。最后,队员将结合问卷结果、环保局空气状况数据以及相关文献,整理撰写出论文。论文将最终参加到浙江省农村环保科普行的科研立项申请中。
意义:锻炼实践队员的交流与服务能力,让实践队员对当地村民有初步的认识。当地村民也将对生态之旅有更好的了解,同时更多的环保知识将被灌输。
二、村官交流村务,课堂服务村民
内容:调查问卷的结果整理反馈给村长后,实践队员把村中调查取得的结果与本专业知识结合,制定一些生态村建设的方案,给予村里一些实际性建议,与当地村官开展座谈会,交流村务,并安排队员整理村中资料,分担村委会的一部分工作。安排实践队员帮助当地村民务农,真实体验农村生活。由村委协助召集当地村民开展村民课堂,宣传环保。
意义:让问卷调查的结果得到更实际的应用,了解当地的部分内务,更好地服务当地。实干务农能使队员真实领悟“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感受,锻炼队员不畏艰苦的品格。
三、“一村一课一,生态之旅进农家”生态夜校活动
内容:实践队员提前准备仪器,带上必备物品,在村委的协助下找到合适的影片放映地点。在夜校与开始之前,实践队将在各村庄的繁华带进行各环保专题的海报宣传以及现场咨询活动,同时下午走访村民做问卷的时候跟村民告知的播放时间和地点,以更好地达到前期的宣传目的。在村民聚集的傍晚时分,先开展生态夜校活动,由实践队员为村民讲解环保知识,播放环保视频,同时为村民发放环保袋作为纪念。15分钟的生态夜校后,正式开始环保的播放。
意义:丰富村民以及实践队的业余生活,同时也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加强我们实践队与村民的联系。
四、“驱散雾霾,净化心灵”生态夏令营活动
内容:实践队招收一批年龄较小的孩子作为夏令营的学员,并以当地的小学为夏令营授课地点,每天上午和下午开展教学。上午的教学主要是环保知识,下午的教学主要是绘画、折纸、唱歌、剪纸、篮球等艺术类课程。如果可行的话,我们希望所招收的学生可以组织成为一个环保小分队,当我们实践队员离开以后,这支环保队伍可以持续,接替我们继续宣传环保,共创生态温州。
意义:更好地服务农村教育,全面提高当地孩子的知识水平与技能水平,为后期相关活动做准备,使当地的孩子从小时候、小方面筑起环保意识。若环保小分队可以成立,那么在当地可以持续地宣传生态环保理念,我们倡导的环保生活方式和精神可以在此永远地传承下去,更加贴近实践的理想目标。
五、夏天欢乐在哪里,生态之旅带给你
内容:在生态夏令营中期,我们将开展趣味运动会,将课堂上的知识搬到趣味环节中,在游戏中宣传绿色环保。
意义:娱乐教学,改变传统的书本授课形式,采取趣味运动的方式将知识渗透到运动竞技中,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并且让他们觉得环保是一件快乐的事。
六、生态墙牵手夏令营,环保袋开展演习战
内容:生态墙是生态之旅的特色活动之一。在夏令营的课堂上,实践队宣传组人员适当教给学生画画的技能,一方面为学生增强课外技能,另一方面为实践队的生态墙与环保袋系列活动做准备。生态墙将在毕业典礼举办之后举行揭幕仪式,并会邀请环保局相关领导、人大代表、当地镇长、村长、书记、校长、实践队指导老师、学院书记、当地村民等人员参与,地方代表与实践队员将分别在生态墙上印上独一无二的手印。
意义:这样一面生态墙的成功绘制,不仅留给参与到生态墙绘画过程中的孩子一个美好而永恒的回忆,也给当地的村民留下我们存在过的痕迹以及我们带来的环保意识。
七、生态夏令营结业典礼
内容:第六届生态之旅将把毕业典礼参与者的范围扩展到学生和家长。以家长与学生合作的形式增强活动的积极性,并以竞答方式增强活动的热烈度,活动包括室内与室外场,持续时间为一个上午。
在夏令营上课的学校,结业当天,学生由1—2位家长陪同参加结业典礼,将先在室外开展环保默契考验活动,举办各类小型活动——垃圾分类、废物利用等。再到室内开展环保知识问答(内容在夏令营上课的PPT上抽选)、环保袋设计等活动,并设定合适的评分标准,为表现优良的家庭给予一定的奖励。环保袋最终由各自家庭带回。
意义:检验和巩固学生在生态夏令营所学的生态环保知识,并以自然的途径将环保意识通过学生传递到家长心中,同时增强了学生与家长的默契程度,也可以给家长和学生留下更好的纪念意义。一个自绘的环保袋带回家更让环保有了更长久的意义。
八、探现代工业,寻环保之路
内容:实践队于前期与当地企业取得联系,将用半天的时间带领队员参观企业,了解工厂解决生产污染物的方法,感受工业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矛盾,并提出合理的建设性建议。
意义:通过参观企业,让队员知道企业的运营理念,了解工厂解决生产污染物的方法,深刻感受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明白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所面临的重重挑战,并能利用所学知识探讨出合理的建设性建议。
九、携手生态之旅,追求绿色时尚
内容:在旅游旺季,实践队将在岩头镇的狮子岩景区对当地游客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活动开展前期,将以海报和横幅的方式宣传,以吸引游客注意。一部分队员进行“捡垃圾”这种最直接的环保活动。同时安排队员在景区以游戏方式宣传环保(详见优秀子策划)。最后,让游客以签名呼吁环保的方式在横幅上留下姓名,而横幅将留在景区的合适位置保留一段时间以发挥宣传作用。
意义:我们以实际行动为游客做了很好的保护环境的榜样,把环保理念宣传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留下的横幅具有纪念价值和宣扬环保的作用。
十、生态树挂牌仪式
内容:实践队将在实践地寻找一颗大树——象征福佑生态,在生态墙揭幕仪式后进行生态树的挂牌仪式。
意义:留在生态树上的宣传牌证明生态之旅的到来。我们宣传的环保理念也能留在村民心中更长久。
十一、生态晚会——携手生态、共创明天
内容:实践队将在实践的最后时期开展生态晚会,届时队员和小孩合作上台表演,借以娱乐的方式向大家宣传生态环保的重要性。
意义:实践队员与村民在生态晚会上进行交流、沟通、娱乐,共同探讨环保问题。晚会的形式更能将环保意识渗入到每一位观众的心中。
十二、光盘行动
内容:自己动手买菜、做饭是生态之旅实践队的一大特色,我们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倡导“光盘行动”,即就餐时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我们会要求实践队员付诸于行动,并且在调研、生态夜校、生态晚会、夏令营课堂、与村官和村民交流等所有活动细节中倡导这一环保理念,并且希望这一环保的习惯可以永远传承。
意义:买菜、做饭可以锻炼队员自力更生的能力,培养勤俭节约的品格。“光盘行动”对实践队员来说是最贴近生活的环保体验,有很深刻的环保意义,也能给当地的居民留下与时俱进的环保理念,与国家的号召相一致,是极具时代精神的公益活动。
十三、实探空气监测,共推环保风尚
内容:在取得相关部门的允许和支持下,安排实践队员在环保局、气象局等部门进行实地参观,可能的话可以在气象局了解一些关于空气监测的方法。
意义:使队员对环保局、气象局等机构有更好的认识,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实践拟取得的效果
(1)通过本次实践调查,为环保事业的发展,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施党和国家对环保事业的政策,为克服当下环保事业所面临的困难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对当下全国人民最关注的空气污染问题进行探究,根据调查结果和专业知识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调查永嘉县的空气状况及当地农民对于空气污染治理意识的有无,从而对温州当地农民整体的环保素质进行整体分析,为国家环保事业相关部门提供相应的建议。
(3)以实践中举办的各种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生态保护意识,力求通过生态之旅的行动激起一轮生态文明的热潮。在实践进行过程中我们也将邀请温州广电中心及各大报社最大限度地在社会上倡导绿色温州的理念。
(4)我们争取在各个方面对队员的能力进行不同程度的锻炼和培养,让队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实质上的提升。

温州大学第六届“生态之旅”暑期社会实践队管理制度
(1)学生所有随身携带的现金、照相机等贵重物品,请自行妥善保管,本实践队不承担赔偿责任,但会尽提醒义务。
(2)队员要在去实践地前根据组织策划组的要求完成相关的准备工作。
(3)队员应尊重整个实践队的安排,认真完成各项实践任务,不擅自行动,对自己的行动负责。
(4)队员应积极的对实践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5)队员应衣着得体,举止文明,谦虚有礼。
(6)队员应遵纪守法,维护温州大学的声誉和形象。
(7)实践队负责人应组织好团队,完成学校和实践单位交给的任务。
(8)组织组应妥善处理实践队内的分歧,遇意外事件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实践队的团结和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9)实践队内各项事务应由队长负责,组织集体讨论决定,统一意见后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组负责监督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进程。
(10)队员应本着节约合理的原则办好有关事宜。
(11)轮到负责后勤等其他方面工作时要认真完成,如有困难及时向组织组报告,组织组根据情况进行协调。
(12)实践队每天晚上要召开全体队员大会,总结今天的工作,安排明天的具体任务。
(13)若队员需要报销财务,必须持正式发票向后勤组组长报销。若无正式发票,则要出示收据。在收据背面写明姓名、购买物品、日期等,并交由队长签字后,方可向后勤组组长报销。
(14)作为生态之旅的队员,在生活上保证做到环保至上,遵守生态之旅实践队的纪律。

虽然现在的生态之旅尚存在着问题,但是没有一个活动是根据纸上原封不动的,我们必将不断通过实地考察来完善实践策划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计划,但是生态之旅的时代意义与生态之旅的服务主旨将永远是生态之旅传承与发展下去的本质。
希望您提出宝贵意见!

《谈艺录》的启示—— 钱钟书先生的学术品格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15日 11:22
作者:蒋寅
1在我的印象中,自《管锥编》问世以来,钱钟书其人其作就成了个显示博雅的话题。学文的凑在一起,不知不觉就会谈起钱钟书,谈《管锥编》,谈《谈艺录》(倒很少见人提《旧文四篇》,也许因为它只是"四篇"而已),高见纷陈,崇敬之情更是形于言表。一部专门性很强的学术能如此深入人心当然令人欣慰。然而听到各层年纪的同志们放谈钱钟书和《谈艺录》,发表种种概括性极强的深刻见解时,我只有惭愧得紧,佩服得紧。记得我第一遍谈旧版《谈艺录》时,基本上不懂,极少部分经仔细琢磨略得其理。第二遍读新版时,我已读过些唐诗,于是稍明白一部分唐诗的内容。几年过去,现在我第三遍读它,竟发现所得与读第二遍相差无几。解者自解,不解者依旧不解。惶惑之余,我只能这样自慰:一种专门学问,当人人都能谈论它时,它早已不是原来的东西了,就好像前些年人人都评法批儒时,那早就不是思想史研究了一样。
钱钟书的学问,可以渊博精深四字概之。《管锥编》代表着渊博,而《谈艺录》则体现了精深。渊博在内容,精深在思致。钱钟书的学问,在我看来,不只是一通知识,也不只是一番功夫,乃是一种境界。不是王国维的那些学问境界,而是近于天台慧双修、顿渐并举而至开悟的那种境界。所以它不能仅以渊博的学养和专静的功夫来衡量,不必须加上超妙的灵悟。诚然,钱钟书的渊博和专静者都可以说举世罕俦,但这藉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有正常的学术环境,还是可以企及的,而那种悟性就难说了。西天路上僧多少,谁个取得真经回?所以说钱钟书的学问是种境界,缘故也就在这里,不光要有看经打坐的禅定功夫,还在有慧根妙悟。不透彻这一点,读不了《谈艺录》,也不能领略它的精深,更谈不上给予适当的评价。譬如隔墙观花,眼界与钱钟书齐的,红白当前,目不瑕接,哪有心思看钱钟书?眼界不及钱钟书的,只能从旁边看着钱钟书观花;但也只能看看他的姿态而已,又焉能窥知钱钟书之所见。更不幸的是,钱钟书的姿态偏又平淡无奇,最为普通。依我看,也就是学者最朴素的本色罢了。如果要个性的话,那么就是不免炫博(如第62则论诗与读书,)时而寓谐于庄(如第16则胪列"古来薄韩者多姓王"),讥诮刻薄(如第61则谓《随园诗话》"无助诗心,却添诗胆";第34则谓刘过七古伧野粗狺"似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钱钟书的卓绝处在于全面的具备了学者的素质--不只是渊博的知识,缜密的思理,还有独立的学术品格。最后一点最为重要却常被人们忽视。
2学者们为人类思想的主体,作为文化的承传者与建设者,作为价值的裁决者,其意义首先在于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己的思想。他的使命要求他在进行事实认识和价值判断时保持独立的思考。既不拾古人牙慧,也不仰今人鼻息。通观钱钟书的著述。他是无愧于学者称号的。读完《谈艺录》,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虽广征博引,备举前贤旧说,却从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这我们从翻开目录就开始感觉到。自严沧浪以来,言诗秘称盛唐。无论是亦步亦趋的明七子还是反拨明人的清代诸家,尊唐崇宋已成为诗学主流,诗与代降几成定论。胡应麟说"东京后无诗矣"(《诗薮》内编卷一),鲁迅则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鲁迅全集》卷十二书信集《致杨霁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612页)。以至于谈诗者概不言明清,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诗史》可以堂而皇之地结束于元化,而宣称"此诗史从诗经、楚辞叙起,一直到近代的散曲(按指元散贡),而词盛行以后的诗,及散曲盛行以后的词,则概在劣作之则删去"(《导论》)。我们很难说这是不是承袭传统观念而生的成见,但这种观念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盖吟体百变,而吟情一贯。人之才力,各有攸宜,不能诗者,故试其技于词曲,宁有是理。钱钟书正是以这种尊重历史的态度来看中国诗歌的,因此在《谈艺录》中我们看到与上述成见相反的情形:书中除少数几条论唐诗处,大多是论宋以后诗的内容,主要是清诗。这本身就体现了迥异流欲的独立精神。而具体到作家的创作与理论,更是毫不依傍前人,惟我听见是陈,大胆而卓绝的议论随处可见。这里我首先想举出他对《沧浪诗话》的评论。自古以来没有哪部诗论像《沧浪诗话》这样遭到过那么多讥诮訾毁。可是《谈艺录》通篇独给了它极高评价。第88则中通过比较严氏诗论与法国印象派诗论的相通之处,肯定了它"放诸四海,俟诸百世"的理论意义。后来作者在"订讣"中回顾道:"余四十年前……撰《谈艺录》时,上痒师宿,囿于冯钝吟等知解,视沧浪蔑如也。《谈艺录》问世后,物论稍移,《沧浪诗话》颇遭拂拭,学人于自诩'单刀直入'之严仪卿,不复如李光照之自诩'一拳打蹶'矣。"(第596页)今天严羽诗论的价值渐为人重视,但在当时钱钟书的议论不啻是石破天惊,非有目空北群的过人胆识不牟能道。颇有意思的是,钱钟书如此推崇沧浪,但对沧浪诗论一脉相承的司空图《诗品》却不以为然:"司空表圣《诗品》,理不胜辞;藻采洵应接不暇,意旨多梗塞难通,只宜视为佳诗,不求甚解而吟赏之。"(第371页)这样的主人放在今天,研究批评史的人必勃然而起争之。但我觉得"佳诗"说是有道理的,《诗品》的意义只在以"佳诗"扩大了中唐以来的诗境说的影响,在理论上并没多少贡献。而具象式批评的模糊性带来的消极影响更是过大于功,这种具象式的理论思维最终阻碍了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走向规范化和科学性。又如明末奸臣阮大铖,人品为世所不齿,而诗有可讽,前人偶或赏之,今人的文学史斥之莫称。钱钟书则认为"固不宜因人而斥其文,亦只可因文而惜其人,何须固执有言者必有德乎"(第161页)因此他在论述竟派衰时特地把他作为一种现象提出来讨论:"阮大铖绝口不道钟谭;《戊寅诗·与杨郎秋夕论诗》大言:'胜国至本期,一望茅苇积,滔滔三百年,鸿�如未辟。'顾按其先后诸集,则洵可谓为'捉得竟陵决'者。昧良忘祖,毁所自出,亦佥壬心术流露之一端焉。"最后又提到:
五十余年前,南京国学图书馆重印《咏怀堂诗集》,陈散原、章太炎、胡步曾先生等题识以表章之,有日:"以王孟意趣,而兼谢之精炼",有日:"具体储书,追踪陶谢"。诸先生或能诗或不能诗,要未了然于诗史之源流正变,遂作海行言语。如搔隔靴之痒,未奏中肯之刀。有清一代,鄙弃晚明诗文;顺康以后,于启祯家数无复见知闻知者,宜诸先生之钦其宝莫名其器也。(第422页)
陈章胡三位都是一代名家,但钱钟书毫不客气地指出他们于诗史流变而致议论轻率,同时也说明了他们致误的客观原因,严正中含有宽容和尊敬,表现出一位学者因有的正直不阿的高尚品格和不卑不亢的优雅风度。读完《谈艺录》,我们不能不承认,钱钟书学问的境界首先是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忠实态度和独立的思考之上的。没有这点精神而侈谈学问,只能是对学问的亵渎,学问反过来也必将给予无情的嘲弄。从古到今都有这样的学者,著作等身,显赫一时,身后却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一点孤直耿介,耐不住寂寞;向声背实,托飞驰之势,最终必然滑向邪道,令后人在鄙薄之余又生几分怜悯。古人说,有第一等襟抱,斯有第一等真诗。学问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第一等的人格乃有第一等的学术品格,有第一等的学术品格乃有第一等的学术!回顾中华民族的学术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学人的出处升沉、学术的隆替流变,好生令人感慨!向来被人目为浅薄的胡适,就凭他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后人便能从他的遗产中得到许多真金。而一些似乎精深远过之的学者却只留下些过期股票。面对一大堆古典文学研究的遗产,我愈益强烈地感到,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学术品格对于一个学者、对于我们整个学科建设是多么重要!已故广西师大中文系教授冯振(振心)先生(1897-1980),我只见到遗容,精于诗学与诸子学,早年著书多种,后来却几乎不写东西。据说是自觉不合时宜。这样一位学者,没能把毕生所得留传下来,是非常可惜的。但我佩服这种精神。既然不能言所欲言,那就保持沉默。有所不为而后能有所为。评法批儒时的那种学术繁荣不地徒致纷扰,添些拨乱反正的麻烦罢了。我的老师千帆先生常说,学者须能自甘寂寞。也许,选择学问作为终生事业就注定了要走上一条寂寞之途。如今钱钟书是名满宇内了,但他一直是在走着淡泊寂寞的路,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3今人好谈论钱钟书的治学方法,每有洞幽烛微之论。也难怪,谁让今天是个方法论的时代呢!但我始终以为钱钟书的所成,要在一个学字,博通今古,学贯中西。四册《管锥编》早已令中外倾倒,而《谈艺录》仅以它满纸的书名号就足以令人服膺其涉猎之广。对任注山谷诗、李注荆公诗、施注遗山诗三家的订补引书数百种,特别是举前人后人之作相参证,更显出非凡的记诵能力。这种学养自然是与他们那一代人少受家学通国故、长游域外博见闻的特殊经历分不开的,今人再难有这种理想的学习条件。因为淹贯中西,他每从中西文学创作与理论中发现相同的艺术经验,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人类共能的艺术感觉和心理内容。这在论王国维诗的时间意识、李贺诗的曲喻、八股文的代言特征、以人为诗说、山谷"行布"之说、惦手相应与机乖等问题时都为我们树立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范例。而在评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近代诗人时,渊博的学识同样使他能居高临下地洞见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的深浅得失。对苏曼殊每以拜伦比太白仙才、雪莱比长吉鬼才,他就认为:"至于拜伦之入世实践,而谓之'仙';雪莱之凌虚蹈空,而谓之'鬼',亦见此僧于文字海中飘零。未尝得筏登岸也。"(第50页)曼殊《本事诗》之三云:"丹顿、裴伦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钱钟书在"订补"中又说:"窃谓'命如人可揣称工愁薄命之才子如黄钟则辈……曼殊悯刚毅杰士,以为柔脆;怜豪华公子,以为寒酸,以但丁言情与拜伦言情等类齐观,而已于二家一若师承相接,身世同悲。不免道听途说,而谬引心照神交。盖于西方诗家,只如卖花担头看桃李耳。读此等绝句,不妨赏其楚楚小有风致,若据以言曼殊于西方文学能具藻鉴,则誉彼长适所以■其短矣。"(第374页)这样的评论哪里靠什么观念或方法,纯粹靠驱使满腹书卷而已,甚至不必下许多玩味作品的功夫,见多识广自然能辨真假深浅,不受人欺骗。《谈艺录》里真正是下了玩索功夫、于毫芒之间参究同异得失的是像第28则论钟谭之类的文字。就是在这种地方,渊博的学养还是每在不经意处显示出来:"伯敬欲为简远,每成促窘;友夏颇希隐秀,只得�格。伯敬而有才,五律可为浪仙之寒;友夏而有才,五古或近东野之瘦。"(第102页O)这段文字辨析之精,诚令人叹服,但我更欣赏的是下面小字夹注说的"然唐人律诗中最似竟陵者,非浪仙、武功,而为刘得仁、喻凫"。发现姚贾与竟陵的相似不算困难,因为他们都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晚唐名家。而刘喻二人在唐代却是很少为人提及的小家。能注意到他们与竟陵的相近,就显出论者于唐诗涉猎之广、研读这细、体悟之深了。所以我说钱钟书的学问是最本分最老实的学问,如果更以第18则"诗用语助"而言,则甚至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学问。悟性那么高的他,总是用着最机械的归纳法。他在论古诗中用虚字的情形时指出:"盖理学家用虚字,见其真率容易,故冗而腐;竟陵派用虚字,出于矫揉造作,故险而酸。一则文理通而不似诗;一则苦做而文理不通。兼酸与腐、报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蒋石斋、复初斋二家集中恶诗,差足佐辅,亦虞廷庚歌之变相也。"(第78页)这一鞭辟入里的结论,并不是仅凭读几家集子加以推断,而是列举出从古代到近代125位诗人的296首诗作,由众多诗例的琐细比较中归纳出来的。这种笨拙的方法今人是不屑用的,尽管我们只能共分谢灵运谦让的那一斗才。于是今人的文章中也绝看不到这样的文字:
余于晚清诗家,推江�叔与(黄)公度如使君与 *** 。�叔或失之剽野,公度或失之甜俗,皆无妨二人之为霸爰健笔。乾嘉以后,随园、瓯北、仲则、船山、频伽、铁云之体,汇事成风;流昨轻巧,不矜格调,用书卷而勿事僻涩,写性灵而无忌纤佻。……江�叔力矫之,同光体作者力矫之,王壬秋、邓弥之亦力矫之;均抗志希古,欲回波断流。公度独不绝俗违时而竟超群出类,斯尤难能罕觏矣。(第347页)能把一代诗家如数家珍似地一一道来。只有靠多读、熟读,只有这样才能胸有成竹,沿波讨源,把握住诗潮的流变。当然,这里还有个艺术鉴赏力的问题。敏锐高超的艺术鉴赏力是学养与悟性的结合。这方面钱钟书的过人之处随时都流露出来。
4由于涉猎有限,我无法对钱钟书诗学的深湛处一一评说,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举一两个例子。比如李贺,《谈艺录》有数条论及,显见作者是深有见于其诗的。自杜牧序李贺诗有牛鬼蛇神之目,以为"少加以理,可奴仆命骚",后人多有曲为之辩者。钱钟书举出铫羹湖《昌谷诗注》、朱轼《笺注长吉诗》,张箦斋《涧于日记》、刘须溪《评李长吉诗》、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舒梦兰《古南余话》诸书所论,指出"姚、陈、张辈谓长吉之诗妙在乎有理而猝不能解刘、胡、舒辈谓其妙在乎无理而正不须解;二说相反,而均一反牧之'少加以理后'之说"。(第367页)他首先跳出这有理无理之争,而从杜牧之论去寻绎长吉诗。既然同时代的大诗家认为贺诗无理,那么就体现了唐人的一种目光。通过对作品的考察,他认为"牧之议长吉'少理',即黎二樵评长世所谓'于章法不太理会'也"。这不是主观的臆测,他对《恼公》所作的那段千余字的剖析会让你信服他的见解。进而他又拈出德国人所谓"挈领之才"与"铺张之才"的分限,以为长吉才质属于铺张一路,深中贺诗肯綮。如果光谈到这一步,那么钱钟书还不足以为钱钟书,他的识见卓绝之外更在后面:"余尝谓长吉文心,如短视人之目力。近则细察秋毫,远则大不能睹与薪;故忽起忽结,忽转忽断,复出傍生,爽肌戛魄之境,酸心刺骨之了,如明珠错落。与《离骚》之连犭卞荒幻,而情意贯注、神气笼罩者,固不类也。……盖长吉振衣千仞,远尘氛而超世网、其心目间离奇ㄈ诡,鲜人间咸。所谓千里绝迹,百尺无枝,古人以与太白并举,良为有以。"(第46-47页)我以为这是迄今为止李贺研究中最精辟深刻的阐述之一。它是基于先进的文学观念吗?是本着科学的研究方法吗?不,这是博学广见的艺术素养的升华,是惺惺相惜的天才之间的深刻理解,是希世独行的一种人生境界的感通!我知道,像杜甫那种每饭不忘君的诗人是容易获得统治者和统文人赏识的,苏东坡的旷达超逸也容易得到在现实的压抑中寻求精神超越的一般士人的共鸣,可是太白、昌谷,他们天才的寂寞、绝望的反抗,是世间大多数所谓学者、诗人难以理解或首肯的。我在钱钟书的学问中总看到一种超然的东西,借他一本书的书名来说就仿佛是站"在人生的边缘上"眺望人生,这使他总是具有超脱的识见,透地一层境地洞达幽邃的真谛。看他论赵孟ぽ诗:"松雪诗浏亮雅适,惜肌理太松,时作枵响。七古略学东坡,乃坚致可诵。若世所传称,则其七律,刻意为雄浑健拔之体,上不足继陈简斋、元遗山,下已开明之前后七子。而笔性本柔婉,每流露于不自觉,强绕指柔作百炼刚,每令人见其矜情作态,有如骆驼无角,奋迅两耳,亦如龙女参禅,欲证男果。"(第96页)。赵孟ぽ性本柔弱,少刚正之气,其出处与书法风格都明白地表现出这一点。作书不悖本性,还能成柔媚一体:"文以气为主,不可力强而至",以柔弱之质而强作豪壮,自不免矫矜。这瞒得过钱钟书?正是在这种地方最显出钱钟书的目光如炬来。而"骆驼无角,奋迅两耳"之喻则形象而又透辟地揭示了赵孟ぽ品性、诗格之间的反差和矫张之态,不由得让人想到《谈艺录》中引及的一句古话:"刻薄人善作文字!"此外如公安与竟陵有望道未见与有志未遂之别、放翁善写景而诚斋写生,黄遵宪诗有新事物而无新理致等议论,均自出手眼,令人不能不折服他的识见之深和悟性之高。清诗学者严迪昌说三十年前读旧刊本《谈艺录》"至作诗学成斋,几乎出蓝乱真者,七百年来,惟有江�叔。张南湖虽见佛,不如�叔之如是我闻也。世人谓《伏�堂集》出于昌黎、东野、山谷、后山,盖为彭文敬、李小湖辈未定之论所误耳"一段文字,甚觉亲 ,后读江�《伏�堂诗录》,深叹钱钟书所论的警策,"诚独具史家慧识"。《谈艺录》中这种发人所未发、鞭辟入里的论断不胜列举,王渔洋诗,同辈均推崇其天分之高不可及,后来袁枚独不以为然说"阮亭之色并非天仙化人,使人心惊。不过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属清雅,又能加宫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得香,取人碎金,成其风格"。(《随园诗话》卷三)钱钟书则认为"藏拙即巧,用短即长;有可施人工之资,知善施人工之法,亦即天分"。但他马上又指出:"然一不矜持,任心放笔,则譬如飞蓬乱首,狼藉阔眉,妍姿本乏,风流顿尽。"他举出邹绮《十名家诗选》所收及《观自得斋丛书》中的《渔洋山人集外诗》为例。接着他又分析了渔洋的弱点和长处:
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一吞半吐,撮摩虚空,往往并未悟入,已作点头微笑,闭目猛省,出口无从,会心不远之态,故余尝谓渔洋诗病在误解沧浪,而所以误解沧浪,亦正为文饰才薄。将意在言外,认为言中不必有意;将弦外余音,认为弦上无音;将有话不说,认作无话可说。……观其词藻之钩新摘隽,非依傍故事成句不能下笔,与酣放淋漓,挥毫落纸,作风雨而起云烟者,固自异撰。然读者只爱其清雅,而不甚其��,此渔洋之本领也。要之渔洋谈艺四字"典、远、谐、则",所作诗皆可几及,已非易事。明清之交,遗老"放恣"杂驳之体,如沈椒园廷芳《隐拙轩文钞》卷四《方望溪先生传》附《自记》所云,诗若文皆然。"贪多"之竹士宅,能为馈贫之粮,"爱好"之渔洋,方为拯乱之药。功亦伟矣。(第97-98页) 钱钟书的批评眼光尖锐犀利,如伦琴射线洞穿对象的肺腑,隐痴结症,--皆现。既能撕开锈花枕头表暴其秕糠之质;也能琢璞现玉、披沙拣金,上述论断起渔洋于九泉也不能不心悦诚服,难抗辩一词。只要我们不是仅凭世所传诵的几篇名作,而是通观渔洋全部诗作来衡量上述议论,都会同意钱钟书的意见。他没有提到渔洋的成名作《秋柳四首》实际上这组作品中已包含了渔洋诗风的基本特征,包括"一吞半吐,撮摩虚空","弦上无音"和"爱好"(见赵秋谷《谈龙录》)的成败得失。这个问题需要专文讨论。
5叶燮《原诗》论诗人的素质,在刘知几论史家的才、学、识三品上加个"胆"。学者的素质同样也必须具备这四点。正直的学术品格就是胆,渊博的知识是学,超妙的感悟是识,而才则体现在思维的缜密、论析的谨严、表述的畅达。这在钱钟书可以说是集四美于一身,而机敏的谈锋、尖刻的谐谑更是他独特的魅力。综而言之,一切都是以学为基础的,钱钟书读书之勤,亲朋中流传的许多佚事可以作证。文学所的藏书,有不少登记卡片上我只见钱钟书一个名字,《烟画东堂小品》就是其中之一。而正是此书所收的《五贻上与林吉人手札》的陶澎跋语,成了他"渔洋楼阁乃在无人见时暗中筑就,而复掩其土木营造之迹,使有烟云蔽亏之观,一若化城顿现"这一诛必之论的依据。妙悟来自广泛的参学。"夫'悟'而日'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第68页)这正可以看作是钱钟书的夫子自道。与时贤相比,他给严沧浪以更高的评价,显然是深有会心于此。
学风迭代递转。汉人守章句,宁人讲义理,清人尚考据,虽各有得失,同务一个"学"字。十七年空谈主义,新时期专攻方法,却患在不学。以方法而言,钱钟书确是平淡无奇的,基本上是传统的学术笔记(《日知录》《陔余丛录》式的)和诗话(《瓯北诗话》式的)的路数( 取材范围扩大到西籍)。打个粗俗的比方,《管锥编》是盆菜--经加工选择的素材积累;《谈艺录》是浓缩汤料--经概括提炼的真知灼见。前者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武库,闭着眼睛摸一篇都能据以成一专题论文。后者则是古典文学研究者的锦囊,没出息的任拈一段都可敷衍成长篇大论,来个我注钱钟书;出息不大如我这样的也可以从中刺取一二,来个钱钟书注我。但是方法,你在哪里?读《谈艺录》我常有迷茫的感觉,就像大德上座,说得头头是道,听众却在云里雾里。盖悟入的境界,你悟得乃可印证,否则终为雾里看花。然而要证悟又谈何容易,他说钱�石如何如何,蒋心余如何如何,我没读过他们的诗,又何知深浅。正因此我才顿悟,钱钟书的学问的不二法门就是读,再读、读熟、读透。所谓"下学以臻上达"。(第99页)以他的悟性与专静,有什么深奥不可解的东西?据我粗略统计,《谈艺录》引书一千九百七十余种(不包括西籍),涉及诗人八百多人,且读而有得,决非前人诗话摘一二佳句泛下一二评语者可比。我相信不只我一个人感到奇怪和惋惜,钱钟书为什么不做些系统的研究,比如写部诗史什么的煌煌巨著,而做这种零星的、笨拙的功夫?读了三遍《谈艺录》之后,我总算明白,只有下这最笨的功夫才能臻这最上的境界!想到严沧浪示学诗者的"遍参"、"熟参",的确不是英雄欺人。但这是一个原则,而不是一种方法。凡臻最上乘境界的学问技艺总是无迹可寻,也就是古人所谓"至法无法"。金庸笔下最出色的剑侠,剑术造极之境是"无剑"。内力到处,木棒、柳枝乃至衫袖、手臂动摇皆为兵刃。钱钟书的学问便给人这种百战不用兵刃的感觉,读他的书你只觉得渊博、精深,在那一派真气浩然的学养和悟性面前,一切理论、技巧、方法都显得苍白无力,像耐不住比拼的花拳乡腿!
6然而,这种境界可以景仰,却难以企及。因为它是建立在一种极其超然的学问态度上的。从动机来说,钱钟书也许并不想做个职业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他最初谈诗是为"资吾 *** 觚自运",所以只着眼于"体察属词比事之惨淡经营",而不斤斤于评骘高下及注解、考证。专注本文,使他对诗的理解达到很深的境地:"渐悟宗派判分,体裁别异,甚言语悬殊,对疆阻绝,而诗眼文心,往往莫冥契。"(第346)写作《谈艺录》时,正值国难当头,偷生兵罅。"忧天将压,避地无之",于是"销愁舒愤,述往思来。论无能事之词,遣有涯之日"。(序)这是一种寄托。一种"不为无益之学,何以遣有涯之身"的无奈与自遣。所以书中每以兴会听到,信笔书之。或少年负气,一时技痒,不免有炫学之意(第346页);或诙谐杂出,以资谈助;更多的则是以闻见折衷旧说,断结学术公案(如论韩愈、朱熹),了不似蓄意所作的专门研究。论其体例实近于陈登原的《国史旧闻》。于丧乱流离、图籍无存之际作此书,自序所谓"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确非故拟作易者而自大其体。它是忧患的产物,同时又是超越忧患、远避尘累的凭藉。建国后风云激荡,政治运动的冲击,五七干校的放遣,对一介书生来说书已成了一种奢侈。爱书如命,在干校昏暗的棚屋中将登子放在炕上,人再站在凳子上凑近灯光读书的钱钟书,学问对他还有什么更崇高或更功利的目的(如弘扬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之类)呢?惟其如此,倒使他的学问获得了它的自足性。学问的目的回到了它本身。读书思索对他来说成了一种最愉快的人生体验,从而使学问与更高的合目的性--人生的意义相联系起来。玩索学问也就成了玩索人生。正是这种沉静的愉悦使他的学问能够超脱于世俗的功利目的,而进入一个纯净渊深的境界。那实际上也就是他为人的境界。所以我常感到,比起学问来,我常佩服钱钟书的为人。然而也仅限于佩服而已,从未想过仿效,的确,也无法仿效,对四十岁出头就成为一级研究员的钱钟书来说,读书是满足人生的赏心乐事,学问不地是它的自然结果。因此他做学问可以说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更不管自下而上环境和学术环境迫使我们急功近利,虽是花拳绣腿,也要上去练练。一面在心底对前辈原深沉怀着高山仰止的崇敬,一面却还要摆出一副义无反顾的决战架势。这不免教许多老成持重者哀叹学风日下,我无意为此争辩,只是想指出;学风从来就不是在象牙之塔里袅袅漫起的篆烟,它总是被世风所左右。不止听到一个同辈人这么说:"等高级职称评上,就埋头读几年书,真正搞点实在的东西。"请注意,前提是高级职称评上。而高级职称评定,众所周知大都是一本书主义,几十篇有见解的论文,绝不如一部妙冷饭的平庸作分量重。这逼迫人去炒平庸的东西,根本别指望《谈艺录》这样的言必独到、涉笔皆新的深刻著作了。说起来,钱钟书至今还没一部所谓专著呢,全是零星笔札与论文。我想他还不屑于去写什么专著,因为系统的著作难免要重复许多旧东西!那么,只有我们这些急于评职称的人大写专著,等到职称到手,人近中年,即使雄心犹在,只怕也过不了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黄金时代了。
我惟愿同辈人多读书,包括多读钱钟书,同时不要忘了福柯的话--应该跟随少量的作者一同思考,一同工作,但是不要去写他们。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编辑本段][注释]
1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
2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3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遮:遮盖,掩盖。
4 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跳入水中。
6白雨跳珠: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就像珍珠般跳落。
8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9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10未遮山:还没有把群山遮住。
11望湖楼:楼名,在杭州钱塘门外西湖上。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作者的意思:
风雨过后,会很漂亮。每件事都会有它最完美的结局。
[编辑本段][解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未遮山”以及“跳珠”、“乱入船”这几处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窜上了船。雨才刚刚下了一会儿,忽然卷地而来的一阵大风就把雨和乌云吹得无影无踪,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望湖楼——在杭州塘门外西湖边。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 *** 、曹丕、曹植)齐名。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嘉佑二年(公元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公元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轼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编辑本段]其二的诗意
其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诗意:
放生的鱼鳖跟随人来,池塘里荷花到处开放。
从水中看山如倒过来,开船随风在月下徘徊。
[编辑本段]其三至其五
其三·苏轼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苏轼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苏轼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中国古代诗人大都喜欢中秋的月亮,每逢中秋月圆之夜,写诗赋词,大发思月之幽情。然而,纵观千古文坛,有谁比北宋一代文豪苏轼更偏爱中秋的月亮之上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写尽千古风流,就足以让古代所有的关于明月的诗歌词赋黯然失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就是苏轼笔下的诗词,这就是苏轼笔下的关于中秋月的诗词。这首诗词以物喻人、以物抒情,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无人不知。那么,苏轼为何尤其偏爱中秋的月亮之上纵观苏轼的一生,我想大概原因有三:其一,苏轼的豪放诗风视野广阔,偏爱中秋月亮之上势在必然。古代豪放派诗风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广阔无垠,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明、清,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轼词风。苏轼的诗词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是将月亮之上作为题材入词入诗,使诗词更能生动形象的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个“问”字,何等风流何等潇洒可以说,苏轼的诗词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历代文坛对苏轼的诗词“横放杰出” “词气迈往”“书挟海上风涛之气”的评说,可谓是酣畅淋漓。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轼诗词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清代评论家叶燮再《原诗》中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清代著名文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也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苏轼的诗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影响。其《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就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千古名篇。这首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轼是词清雄旷达、豪放不羁的风格。其二,苏轼偏爱中秋的月亮之上,无疑与历代人文精神一脉相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偏爱中秋的月亮之上,无疑与历代文人,尤其是唐代的文坛诗人一脉相承。如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等等。月亮是永恒的,人生能永恒吗月亮是圆满的,人生能圆满吗于是就有了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于是也就有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于是就创造了一个自我安慰的中秋团圆节!然而,月亮之上是否也有团圆节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的问题,其实,就是历代文人的问题;当然,更是普天之下黎民百姓的问题。那么,月亮之上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苏轼自然是想去看看究竟的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月亮之上虽然一定是美好的,但是,月亮在如此的天外高处,恐怕还是十分寒气逼人的。当然,“高处不胜寒”并非是苏轼不愿意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秋之夜,月如飞镜,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下雕花的门户,照在因思念亲人而不能成眠的离人床前。此时此刻,月亮的圆满反衬了离人的孤单,“多情却被无情恼”,自然会心生抱怨,但是,苏轼一生风流潇洒,豁达大度,所以他主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千古至理名言,蕴含的人生哲学是常人所难以深刻理解的。中国古人往往追求一种“圆”文化,幻想着生活都是十全十美的。其实,人生何曾“圆”过天灾人祸、意外事故、功名不就、事业无成、家庭矛盾、健康欠佳、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哪一项都可能遇到。人生就是一道道坎,你不得不面对。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的“不圆”是绝对的,“圆”则是相对的。就像月亮有阴伏、晴出、团圆、缺损一样,自古难以十全。即如十五团圆之夜,每月只有一次,而有时候还是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啊!当然,苏轼这也是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因此,这首诗词的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便推出了自己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种显示出古代人文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的诗句,在古代的诗词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张九龄在《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在《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其三、苏轼一生坎坷曲折,必然将自己的一腔情思寄托在月亮之上。中秋的月亮是皎洁的,但也是孤寂冷清的,因此,苏轼才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叹息。所以,那一轮照了千古照今人的月亮正是中国历代落魄失意文人的最好的慰藉。一生坎坷曲折的苏轼,常常在浩月当空的夜晚泛舟长江,感受那月朗风清;既便在自家的庭院赏月,也常感叹着那嫚妙如水的月华。感慨自己的命运多桀时,他说“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感叹人生无常功名无凭时,他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落魄无为,四处迁徙时,他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但是,一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更是写尽了一大文豪的千古浩叹。因此,苏轼曾告诫儿子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首令人不禁心酸的七绝,虽然反映了他对世态的嘲讽,但他的内心还是不自觉地妥协了。因为,历尽官场磨难终于使他明白了“月有阴晴阳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样虽很无奈,然而他还是要本着豁达的入世态度了此一生。也许,只有生命走到一定程度,才能进入一种境界。只有进入一种境界,生命才会从真正意义上旷达起来。只有旷达起来的生命,才能接受生命外在与生命内核的碰撞,才能走向自我意义上的安详与宁静。也正是天边那孤寂冷清的月亮,才真正包容了苏轼那孤寂无依的灵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疑是遗憾造就残缺的美。仕途的多舛,命运的颠簸,造就了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华丽诗章,造就了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一腔豪气,即便是离愁别恨,也是写得悠远而绵长。苏轼的诗词正如大宋的青花瓷,古朴典雅,清新流畅,令人过目难忘。大宋的青花,一如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大宋的词人,一如青花的素洁,于凡俗红尘中独树一帜,在这轮月亮流泻的天涯凝成一座不朽的雕像。海南小渔村,凄风苦雨掩不住一代词人的满腔豪情;浙北天目山,一笼竹郁郁郁葱葱地生长,一鼓作气地冲破常态,向上再向上。苏轼迎着一轮中秋的月亮走来,在齐鲁大地的超然台落下一地诗情,在京东徐州的放鹤亭洒下几滴未干的墨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恰似黄州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不难想见,苏轼的胸襟中始终横贯着的千年文化,千年历史。世上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也都可以由自己把握。所以,无论是悲欢离合,无论是阴晴圆缺,都要顺其自然。苏轼所说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才是人生可取的态度,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纱縠行(今三苏祠内),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终年66岁。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第一文人。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苏轼幼时,其父游学在外,由母程夫人教授诗书,即“奋厉有当世志”。枕头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高度褒奖苏轼“善读书,善用书”,预言苏轼文章“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着我”。苏轼兄弟遂同科进士及第。其后又同辙参加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最高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仅二人),从此,苏轼、苏辙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诩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曾任兵部和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颍州、登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他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他天赋的创造性,使他大大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艺的颠峰。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其诗境界开阔,题材广泛,内容深刻,风格自然奔放,圆美流动。既有现实主义力作,如《五禽言》、《李氏园》、《荔枝叹》;又有浪漫主义佳篇,如《游径山》、《百步洪》,充溢着有磅礴的气概,又如《崇惠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清新明净,华美自然,尤其是后者更成了咏唱杭州西湖的千古绝唱,正如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所云:“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的浪漫豪放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的词一洗五代绮丽柔靡之风,启豪放词派之先河,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世概》),表现了全新的风貌。苏轼的婉约词同样写得真挚细腻,深沉淳厚,回肠荡气,一往情深。
苏轼的散文更是平易自然,笔力纵横,挥洒自如,雄辩滔滔,使他成了继欧阳修之后北宋古文运动的当然领袖。 苏轼对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思治论》、《留侯论》等,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叙事纪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其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字的影响。书札、题记、叙跋等杂文,在东坡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最能显现出作者坦率、开朗、风趣的个性。苏轼写了不少题记、序跋、杂著,品诗评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如《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画后》、等。此外,苏轼还有一些记述治学心得的杂文,如《日喻》、《稼说》等,写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浅出,内容上也有不少独得之见。苏轼还有流传较广的笔记文《东坡志林》,此书东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传本实后人编辑。
《稗海》所收《志林》,内容较多,史论而外,还有不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此类文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苏词直到清代,仍为陈维崧等词家所宗法。苏轼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
苏轼的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 苏轼的书法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在宋代书苑中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
苏轼是一位画家,是中国文人画运动的发端和中坚人物。苏轼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写意和传神、常形和常理、诗画本一律等理论,广泛地为文人画派所传诵,并奉为金科玉律,在画史上影响至今。他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具风格。苏轼画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等。苏轼在学术上的著作有《易传》、《书传》等。
苏轼的家庭是音乐世家,三苏都是 *** 古琴的高手。《历代琴人传》引张右衮的《琴经大雅嗣音》记载说:古琴世家中最著名的是眉山三苏。
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轼的博学多识还表现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对中医药学很有研究。流传至今的重要医书《苏沈良方》就是将苏轼收集的医药良方与宋代另一位大科学家沉括收集的良方汇编在一起而成的。他在农业、水利、烹饪、养生等领域有极高的建树。
像苏轼这样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有巨大成就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真可谓“千古第一文人”,他发出的夺目光辉使整个北宋文坛为之灿然。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说:“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宋孝宗皇帝称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清代学者王国维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诗人是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而其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的影响能超越苏轼之上”。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诗人陈毅元帅吟道:“吾读长短句,最爱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委员长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忠诚报国,爱国爱民,政绩卓著,是一个深爱人民爱戴的良友。苏轼曾两度杭州为官,向朝廷力争不能废除西湖,并带领杭州人民治理西湖,使西湖得以留存至今。他还疏浚六井与运河,平抑粮价,赈灾济困,创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安乐坊。“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这段出自《宋史苏轼传》的话,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对苏轼的无限感激之情。他主张轻徭薄赋,富民兴国,主张严于选材,善于任用。他反对王安石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受到新旧两党夹击,一生坎坷不平。元丰三年(1079),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晚年遭贬惠州,又从惠州再贬到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还,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行至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逝世引起朝野的巨大震动。“浙西淮南、京东、河北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杭州人民纷纷走上苏堤悼念苏轼;太学生们也在寺院举斋志哀。士大夫们写了很多祭文吊唁他。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曲洧旧闻》)。祭文一出,传遍大江南,世间“人无贤愚皆诵之”。
苏轼一生,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他以他全部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学和艺术生活状态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能,展示着灿烂的人格魅力。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以其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和卓越的政治实践,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名人文化体系——三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

《谈艺录》的启示—— 钱钟书先生的学术品格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15日 11:22
作者:蒋寅
1在我的印象中,自《管锥编》问世以来,钱钟书其人其作就成了个显示博雅的话题。学文的凑在一起,不知不觉就会谈起钱钟书,谈《管锥编》,谈《谈艺录》(倒很少见人提《旧文四篇》,也许因为它只是"四篇"而已),高见纷陈,崇敬之情更是形于言表。一部专门性很强的学术能如此深入人心当然令人欣慰。然而听到各层年纪的同志们放谈钱钟书和《谈艺录》,发表种种概括性极强的深刻见解时,我只有惭愧得紧,佩服得紧。记得我第一遍谈旧版《谈艺录》时,基本上不懂,极少部分经仔细琢磨略得其理。第二遍读新版时,我已读过些唐诗,于是稍明白一部分唐诗的内容。几年过去,现在我第三遍读它,竟发现所得与读第二遍相差无几。解者自解,不解者依旧不解。惶惑之余,我只能这样自慰:一种专门学问,当人人都能谈论它时,它早已不是原来的东西了,就好像前些年人人都评法批儒时,那早就不是思想史研究了一样。
钱钟书的学问,可以渊博精深四字概之。《管锥编》代表着渊博,而《谈艺录》则体现了精深。渊博在内容,精深在思致。钱钟书的学问,在我看来,不只是一通知识,也不只是一番功夫,乃是一种境界。不是王国维的那些学问境界,而是近于天台慧双修、顿渐并举而至开悟的那种境界。所以它不能仅以渊博的学养和专静的功夫来衡量,不必须加上超妙的灵悟。诚然,钱钟书的渊博和专静者都可以说举世罕俦,但这藉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有正常的学术环境,还是可以企及的,而那种悟性就难说了。西天路上僧多少,谁个取得真经回?所以说钱钟书的学问是种境界,缘故也就在这里,不光要有看经打坐的禅定功夫,还在有慧根妙悟。不透彻这一点,读不了《谈艺录》,也不能领略它的精深,更谈不上给予适当的评价。譬如隔墙观花,眼界与钱钟书齐的,红白当前,目不瑕接,哪有心思看钱钟书?眼界不及钱钟书的,只能从旁边看着钱钟书观花;但也只能看看他的姿态而已,又焉能窥知钱钟书之所见。更不幸的是,钱钟书的姿态偏又平淡无奇,最为普通。依我看,也就是学者最朴素的本色罢了。如果要个性的话,那么就是不免炫博(如第62则论诗与读书,)时而寓谐于庄(如第16则胪列"古来薄韩者多姓王"),讥诮刻薄(如第61则谓《随园诗话》"无助诗心,却添诗胆";第34则谓刘过七古伧野粗狺"似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钱钟书的卓绝处在于全面的具备了学者的素质--不只是渊博的知识,缜密的思理,还有独立的学术品格。最后一点最为重要却常被人们忽视。
2学者们为人类思想的主体,作为文化的承传者与建设者,作为价值的裁决者,其意义首先在于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己的思想。他的使命要求他在进行事实认识和价值判断时保持独立的思考。既不拾古人牙慧,也不仰今人鼻息。通观钱钟书的著述。他是无愧于学者称号的。读完《谈艺录》,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虽广征博引,备举前贤旧说,却从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这我们从翻开目录就开始感觉到。自严沧浪以来,言诗秘称盛唐。无论是亦步亦趋的明七子还是反拨明人的清代诸家,尊唐崇宋已成为诗学主流,诗与代降几成定论。胡应麟说"东京后无诗矣"(《诗薮》内编卷一),鲁迅则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鲁迅全集》卷十二书信集《致杨霁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612页)。以至于谈诗者概不言明清,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诗史》可以堂而皇之地结束于元化,而宣称"此诗史从诗经、楚辞叙起,一直到近代的散曲(按指元散贡),而词盛行以后的诗,及散曲盛行以后的词,则概在劣作之则删去"(《导论》)。我们很难说这是不是承袭传统观念而生的成见,但这种观念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盖吟体百变,而吟情一贯。人之才力,各有攸宜,不能诗者,故试其技于词曲,宁有是理。钱钟书正是以这种尊重历史的态度来看中国诗歌的,因此在《谈艺录》中我们看到与上述成见相反的情形:书中除少数几条论唐诗处,大多是论宋以后诗的内容,主要是清诗。这本身就体现了迥异流欲的独立精神。而具体到作家的创作与理论,更是毫不依傍前人,惟我听见是陈,大胆而卓绝的议论随处可见。这里我首先想举出他对《沧浪诗话》的评论。自古以来没有哪部诗论像《沧浪诗话》这样遭到过那么多讥诮訾毁。可是《谈艺录》通篇独给了它极高评价。第88则中通过比较严氏诗论与法国印象派诗论的相通之处,肯定了它"放诸四海,俟诸百世"的理论意义。后来作者在"订讣"中回顾道:"余四十年前……撰《谈艺录》时,上痒师宿,囿于冯钝吟等知解,视沧浪蔑如也。《谈艺录》问世后,物论稍移,《沧浪诗话》颇遭拂拭,学人于自诩'单刀直入'之严仪卿,不复如李光照之自诩'一拳打蹶'矣。"(第596页)今天严羽诗论的价值渐为人重视,但在当时钱钟书的议论不啻是石破天惊,非有目空北群的过人胆识不牟能道。颇有意思的是,钱钟书如此推崇沧浪,但对沧浪诗论一脉相承的司空图《诗品》却不以为然:"司空表圣《诗品》,理不胜辞;藻采洵应接不暇,意旨多梗塞难通,只宜视为佳诗,不求甚解而吟赏之。"(第371页)这样的主人放在今天,研究批评史的人必勃然而起争之。但我觉得"佳诗"说是有道理的,《诗品》的意义只在以"佳诗"扩大了中唐以来的诗境说的影响,在理论上并没多少贡献。而具象式批评的模糊性带来的消极影响更是过大于功,这种具象式的理论思维最终阻碍了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走向规范化和科学性。又如明末奸臣阮大铖,人品为世所不齿,而诗有可讽,前人偶或赏之,今人的文学史斥之莫称。钱钟书则认为"固不宜因人而斥其文,亦只可因文而惜其人,何须固执有言者必有德乎"(第161页)因此他在论述竟派衰时特地把他作为一种现象提出来讨论:"阮大铖绝口不道钟谭;《戊寅诗·与杨郎秋夕论诗》大言:'胜国至本期,一望茅苇积,滔滔三百年,鸿�如未辟。'顾按其先后诸集,则洵可谓为'捉得竟陵决'者。昧良忘祖,毁所自出,亦佥壬心术流露之一端焉。"最后又提到:
五十余年前,南京国学图书馆重印《咏怀堂诗集》,陈散原、章太炎、胡步曾先生等题识以表章之,有日:"以王孟意趣,而兼谢之精炼",有日:"具体储书,追踪陶谢"。诸先生或能诗或不能诗,要未了然于诗史之源流正变,遂作海行言语。如搔隔靴之痒,未奏中肯之刀。有清一代,鄙弃晚明诗文;顺康以后,于启祯家数无复见知闻知者,宜诸先生之钦其宝莫名其器也。(第422页)
陈章胡三位都是一代名家,但钱钟书毫不客气地指出他们于诗史流变而致议论轻率,同时也说明了他们致误的客观原因,严正中含有宽容和尊敬,表现出一位学者因有的正直不阿的高尚品格和不卑不亢的优雅风度。读完《谈艺录》,我们不能不承认,钱钟书学问的境界首先是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忠实态度和独立的思考之上的。没有这点精神而侈谈学问,只能是对学问的亵渎,学问反过来也必将给予无情的嘲弄。从古到今都有这样的学者,著作等身,显赫一时,身后却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一点孤直耿介,耐不住寂寞;向声背实,托飞驰之势,最终必然滑向邪道,令后人在鄙薄之余又生几分怜悯。古人说,有第一等襟抱,斯有第一等真诗。学问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第一等的人格乃有第一等的学术品格,有第一等的学术品格乃有第一等的学术!回顾中华民族的学术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学人的出处升沉、学术的隆替流变,好生令人感慨!向来被人目为浅薄的胡适,就凭他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后人便能从他的遗产中得到许多真金。而一些似乎精深远过之的学者却只留下些过期股票。面对一大堆古典文学研究的遗产,我愈益强烈地感到,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学术品格对于一个学者、对于我们整个学科建设是多么重要!已故广西师大中文系教授冯振(振心)先生(1897-1980),我只见到遗容,精于诗学与诸子学,早年著书多种,后来却几乎不写东西。据说是自觉不合时宜。这样一位学者,没能把毕生所得留传下来,是非常可惜的。但我佩服这种精神。既然不能言所欲言,那就保持沉默。有所不为而后能有所为。评法批儒时的那种学术繁荣不地徒致纷扰,添些拨乱反正的麻烦罢了。我的老师千帆先生常说,学者须能自甘寂寞。也许,选择学问作为终生事业就注定了要走上一条寂寞之途。如今钱钟书是名满宇内了,但他一直是在走着淡泊寂寞的路,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3今人好谈论钱钟书的治学方法,每有洞幽烛微之论。也难怪,谁让今天是个方法论的时代呢!但我始终以为钱钟书的所成,要在一个学字,博通今古,学贯中西。四册《管锥编》早已令中外倾倒,而《谈艺录》仅以它满纸的书名号就足以令人服膺其涉猎之广。对任注山谷诗、李注荆公诗、施注遗山诗三家的订补引书数百种,特别是举前人后人之作相参证,更显出非凡的记诵能力。这种学养自然是与他们那一代人少受家学通国故、长游域外博见闻的特殊经历分不开的,今人再难有这种理想的学习条件。因为淹贯中西,他每从中西文学创作与理论中发现相同的艺术经验,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人类共能的艺术感觉和心理内容。这在论王国维诗的时间意识、李贺诗的曲喻、八股文的代言特征、以人为诗说、山谷"行布"之说、惦手相应与机乖等问题时都为我们树立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范例。而在评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近代诗人时,渊博的学识同样使他能居高临下地洞见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的深浅得失。对苏曼殊每以拜伦比太白仙才、雪莱比长吉鬼才,他就认为:"至于拜伦之入世实践,而谓之'仙';雪莱之凌虚蹈空,而谓之'鬼',亦见此僧于文字海中飘零。未尝得筏登岸也。"(第50页)曼殊《本事诗》之三云:"丹顿、裴伦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钱钟书在"订补"中又说:"窃谓'命如人可揣称工愁薄命之才子如黄钟则辈……曼殊悯刚毅杰士,以为柔脆;怜豪华公子,以为寒酸,以但丁言情与拜伦言情等类齐观,而已于二家一若师承相接,身世同悲。不免道听途说,而谬引心照神交。盖于西方诗家,只如卖花担头看桃李耳。读此等绝句,不妨赏其楚楚小有风致,若据以言曼殊于西方文学能具藻鉴,则誉彼长适所以■其短矣。"(第374页)这样的评论哪里靠什么观念或方法,纯粹靠驱使满腹书卷而已,甚至不必下许多玩味作品的功夫,见多识广自然能辨真假深浅,不受人欺骗。《谈艺录》里真正是下了玩索功夫、于毫芒之间参究同异得失的是像第28则论钟谭之类的文字。就是在这种地方,渊博的学养还是每在不经意处显示出来:"伯敬欲为简远,每成促窘;友夏颇希隐秀,只得�格。伯敬而有才,五律可为浪仙之寒;友夏而有才,五古或近东野之瘦。"(第102页O)这段文字辨析之精,诚令人叹服,但我更欣赏的是下面小字夹注说的"然唐人律诗中最似竟陵者,非浪仙、武功,而为刘得仁、喻凫"。发现姚贾与竟陵的相似不算困难,因为他们都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晚唐名家。而刘喻二人在唐代却是很少为人提及的小家。能注意到他们与竟陵的相近,就显出论者于唐诗涉猎之广、研读这细、体悟之深了。所以我说钱钟书的学问是最本分最老实的学问,如果更以第18则"诗用语助"而言,则甚至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学问。悟性那么高的他,总是用着最机械的归纳法。他在论古诗中用虚字的情形时指出:"盖理学家用虚字,见其真率容易,故冗而腐;竟陵派用虚字,出于矫揉造作,故险而酸。一则文理通而不似诗;一则苦做而文理不通。兼酸与腐、报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蒋石斋、复初斋二家集中恶诗,差足佐辅,亦虞廷庚歌之变相也。"(第78页)这一鞭辟入里的结论,并不是仅凭读几家集子加以推断,而是列举出从古代到近代125位诗人的296首诗作,由众多诗例的琐细比较中归纳出来的。这种笨拙的方法今人是不屑用的,尽管我们只能共分谢灵运谦让的那一斗才。于是今人的文章中也绝看不到这样的文字:
余于晚清诗家,推江�叔与(黄)公度如使君与 *** 。�叔或失之剽野,公度或失之甜俗,皆无妨二人之为霸爰健笔。乾嘉以后,随园、瓯北、仲则、船山、频伽、铁云之体,汇事成风;流昨轻巧,不矜格调,用书卷而勿事僻涩,写性灵而无忌纤佻。……江�叔力矫之,同光体作者力矫之,王壬秋、邓弥之亦力矫之;均抗志希古,欲回波断流。公度独不绝俗违时而竟超群出类,斯尤难能罕觏矣。(第347页)能把一代诗家如数家珍似地一一道来。只有靠多读、熟读,只有这样才能胸有成竹,沿波讨源,把握住诗潮的流变。当然,这里还有个艺术鉴赏力的问题。敏锐高超的艺术鉴赏力是学养与悟性的结合。这方面钱钟书的过人之处随时都流露出来。
4由于涉猎有限,我无法对钱钟书诗学的深湛处一一评说,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举一两个例子。比如李贺,《谈艺录》有数条论及,显见作者是深有见于其诗的。自杜牧序李贺诗有牛鬼蛇神之目,以为"少加以理,可奴仆命骚",后人多有曲为之辩者。钱钟书举出铫羹湖《昌谷诗注》、朱轼《笺注长吉诗》,张箦斋《涧于日记》、刘须溪《评李长吉诗》、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舒梦兰《古南余话》诸书所论,指出"姚、陈、张辈谓长吉之诗妙在乎有理而猝不能解刘、胡、舒辈谓其妙在乎无理而正不须解;二说相反,而均一反牧之'少加以理后'之说"。(第367页)他首先跳出这有理无理之争,而从杜牧之论去寻绎长吉诗。既然同时代的大诗家认为贺诗无理,那么就体现了唐人的一种目光。通过对作品的考察,他认为"牧之议长吉'少理',即黎二樵评长世所谓'于章法不太理会'也"。这不是主观的臆测,他对《恼公》所作的那段千余字的剖析会让你信服他的见解。进而他又拈出德国人所谓"挈领之才"与"铺张之才"的分限,以为长吉才质属于铺张一路,深中贺诗肯綮。如果光谈到这一步,那么钱钟书还不足以为钱钟书,他的识见卓绝之外更在后面:"余尝谓长吉文心,如短视人之目力。近则细察秋毫,远则大不能睹与薪;故忽起忽结,忽转忽断,复出傍生,爽肌戛魄之境,酸心刺骨之了,如明珠错落。与《离骚》之连犭卞荒幻,而情意贯注、神气笼罩者,固不类也。……盖长吉振衣千仞,远尘氛而超世网、其心目间离奇ㄈ诡,鲜人间咸。所谓千里绝迹,百尺无枝,古人以与太白并举,良为有以。"(第46-47页)我以为这是迄今为止李贺研究中最精辟深刻的阐述之一。它是基于先进的文学观念吗?是本着科学的研究方法吗?不,这是博学广见的艺术素养的升华,是惺惺相惜的天才之间的深刻理解,是希世独行的一种人生境界的感通!我知道,像杜甫那种每饭不忘君的诗人是容易获得统治者和统文人赏识的,苏东坡的旷达超逸也容易得到在现实的压抑中寻求精神超越的一般士人的共鸣,可是太白、昌谷,他们天才的寂寞、绝望的反抗,是世间大多数所谓学者、诗人难以理解或首肯的。我在钱钟书的学问中总看到一种超然的东西,借他一本书的书名来说就仿佛是站"在人生的边缘上"眺望人生,这使他总是具有超脱的识见,透地一层境地洞达幽邃的真谛。看他论赵孟ぽ诗:"松雪诗浏亮雅适,惜肌理太松,时作枵响。七古略学东坡,乃坚致可诵。若世所传称,则其七律,刻意为雄浑健拔之体,上不足继陈简斋、元遗山,下已开明之前后七子。而笔性本柔婉,每流露于不自觉,强绕指柔作百炼刚,每令人见其矜情作态,有如骆驼无角,奋迅两耳,亦如龙女参禅,欲证男果。"(第96页)。赵孟ぽ性本柔弱,少刚正之气,其出处与书法风格都明白地表现出这一点。作书不悖本性,还能成柔媚一体:"文以气为主,不可力强而至",以柔弱之质而强作豪壮,自不免矫矜。这瞒得过钱钟书?正是在这种地方最显出钱钟书的目光如炬来。而"骆驼无角,奋迅两耳"之喻则形象而又透辟地揭示了赵孟ぽ品性、诗格之间的反差和矫张之态,不由得让人想到《谈艺录》中引及的一句古话:"刻薄人善作文字!"此外如公安与竟陵有望道未见与有志未遂之别、放翁善写景而诚斋写生,黄遵宪诗有新事物而无新理致等议论,均自出手眼,令人不能不折服他的识见之深和悟性之高。清诗学者严迪昌说三十年前读旧刊本《谈艺录》"至作诗学成斋,几乎出蓝乱真者,七百年来,惟有江�叔。张南湖虽见佛,不如�叔之如是我闻也。世人谓《伏�堂集》出于昌黎、东野、山谷、后山,盖为彭文敬、李小湖辈未定之论所误耳"一段文字,甚觉亲 ,后读江�《伏�堂诗录》,深叹钱钟书所论的警策,"诚独具史家慧识"。《谈艺录》中这种发人所未发、鞭辟入里的论断不胜列举,王渔洋诗,同辈均推崇其天分之高不可及,后来袁枚独不以为然说"阮亭之色并非天仙化人,使人心惊。不过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属清雅,又能加宫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得香,取人碎金,成其风格"。(《随园诗话》卷三)钱钟书则认为"藏拙即巧,用短即长;有可施人工之资,知善施人工之法,亦即天分"。但他马上又指出:"然一不矜持,任心放笔,则譬如飞蓬乱首,狼藉阔眉,妍姿本乏,风流顿尽。"他举出邹绮《十名家诗选》所收及《观自得斋丛书》中的《渔洋山人集外诗》为例。接着他又分析了渔洋的弱点和长处:
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一吞半吐,撮摩虚空,往往并未悟入,已作点头微笑,闭目猛省,出口无从,会心不远之态,故余尝谓渔洋诗病在误解沧浪,而所以误解沧浪,亦正为文饰才薄。将意在言外,认为言中不必有意;将弦外余音,认为弦上无音;将有话不说,认作无话可说。……观其词藻之钩新摘隽,非依傍故事成句不能下笔,与酣放淋漓,挥毫落纸,作风雨而起云烟者,固自异撰。然读者只爱其清雅,而不甚其��,此渔洋之本领也。要之渔洋谈艺四字"典、远、谐、则",所作诗皆可几及,已非易事。明清之交,遗老"放恣"杂驳之体,如沈椒园廷芳《隐拙轩文钞》卷四《方望溪先生传》附《自记》所云,诗若文皆然。"贪多"之竹士宅,能为馈贫之粮,"爱好"之渔洋,方为拯乱之药。功亦伟矣。(第97-98页) 钱钟书的批评眼光尖锐犀利,如伦琴射线洞穿对象的肺腑,隐痴结症,--皆现。既能撕开锈花枕头表暴其秕糠之质;也能琢璞现玉、披沙拣金,上述论断起渔洋于九泉也不能不心悦诚服,难抗辩一词。只要我们不是仅凭世所传诵的几篇名作,而是通观渔洋全部诗作来衡量上述议论,都会同意钱钟书的意见。他没有提到渔洋的成名作《秋柳四首》实际上这组作品中已包含了渔洋诗风的基本特征,包括"一吞半吐,撮摩虚空","弦上无音"和"爱好"(见赵秋谷《谈龙录》)的成败得失。这个问题需要专文讨论。
5叶燮《原诗》论诗人的素质,在刘知几论史家的才、学、识三品上加个"胆"。学者的素质同样也必须具备这四点。正直的学术品格就是胆,渊博的知识是学,超妙的感悟是识,而才则体现在思维的缜密、论析的谨严、表述的畅达。这在钱钟书可以说是集四美于一身,而机敏的谈锋、尖刻的谐谑更是他独特的魅力。综而言之,一切都是以学为基础的,钱钟书读书之勤,亲朋中流传的许多佚事可以作证。文学所的藏书,有不少登记卡片上我只见钱钟书一个名字,《烟画东堂小品》就是其中之一。而正是此书所收的《五贻上与林吉人手札》的陶澎跋语,成了他"渔洋楼阁乃在无人见时暗中筑就,而复掩其土木营造之迹,使有烟云蔽亏之观,一若化城顿现"这一诛必之论的依据。妙悟来自广泛的参学。"夫'悟'而日'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第68页)这正可以看作是钱钟书的夫子自道。与时贤相比,他给严沧浪以更高的评价,显然是深有会心于此。
学风迭代递转。汉人守章句,宁人讲义理,清人尚考据,虽各有得失,同务一个"学"字。十七年空谈主义,新时期专攻方法,却患在不学。以方法而言,钱钟书确是平淡无奇的,基本上是传统的学术笔记(《日知录》《陔余丛录》式的)和诗话(《瓯北诗话》式的)的路数( 取材范围扩大到西籍)。打个粗俗的比方,《管锥编》是盆菜--经加工选择的素材积累;《谈艺录》是浓缩汤料--经概括提炼的真知灼见。前者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武库,闭着眼睛摸一篇都能据以成一专题论文。后者则是古典文学研究者的锦囊,没出息的任拈一段都可敷衍成长篇大论,来个我注钱钟书;出息不大如我这样的也可以从中刺取一二,来个钱钟书注我。但是方法,你在哪里?读《谈艺录》我常有迷茫的感觉,就像大德上座,说得头头是道,听众却在云里雾里。盖悟入的境界,你悟得乃可印证,否则终为雾里看花。然而要证悟又谈何容易,他说钱�石如何如何,蒋心余如何如何,我没读过他们的诗,又何知深浅。正因此我才顿悟,钱钟书的学问的不二法门就是读,再读、读熟、读透。所谓"下学以臻上达"。(第99页)以他的悟性与专静,有什么深奥不可解的东西?据我粗略统计,《谈艺录》引书一千九百七十余种(不包括西籍),涉及诗人八百多人,且读而有得,决非前人诗话摘一二佳句泛下一二评语者可比。我相信不只我一个人感到奇怪和惋惜,钱钟书为什么不做些系统的研究,比如写部诗史什么的煌煌巨著,而做这种零星的、笨拙的功夫?读了三遍《谈艺录》之后,我总算明白,只有下这最笨的功夫才能臻这最上的境界!想到严沧浪示学诗者的"遍参"、"熟参",的确不是英雄欺人。但这是一个原则,而不是一种方法。凡臻最上乘境界的学问技艺总是无迹可寻,也就是古人所谓"至法无法"。金庸笔下最出色的剑侠,剑术造极之境是"无剑"。内力到处,木棒、柳枝乃至衫袖、手臂动摇皆为兵刃。钱钟书的学问便给人这种百战不用兵刃的感觉,读他的书你只觉得渊博、精深,在那一派真气浩然的学养和悟性面前,一切理论、技巧、方法都显得苍白无力,像耐不住比拼的花拳乡腿!
6然而,这种境界可以景仰,却难以企及。因为它是建立在一种极其超然的学问态度上的。从动机来说,钱钟书也许并不想做个职业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他最初谈诗是为"资吾 *** 觚自运",所以只着眼于"体察属词比事之惨淡经营",而不斤斤于评骘高下及注解、考证。专注本文,使他对诗的理解达到很深的境地:"渐悟宗派判分,体裁别异,甚言语悬殊,对疆阻绝,而诗眼文心,往往莫冥契。"(第346)写作《谈艺录》时,正值国难当头,偷生兵罅。"忧天将压,避地无之",于是"销愁舒愤,述往思来。论无能事之词,遣有涯之日"。(序)这是一种寄托。一种"不为无益之学,何以遣有涯之身"的无奈与自遣。所以书中每以兴会听到,信笔书之。或少年负气,一时技痒,不免有炫学之意(第346页);或诙谐杂出,以资谈助;更多的则是以闻见折衷旧说,断结学术公案(如论韩愈、朱熹),了不似蓄意所作的专门研究。论其体例实近于陈登原的《国史旧闻》。于丧乱流离、图籍无存之际作此书,自序所谓"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确非故拟作易者而自大其体。它是忧患的产物,同时又是超越忧患、远避尘累的凭藉。建国后风云激荡,政治运动的冲击,五七干校的放遣,对一介书生来说书已成了一种奢侈。爱书如命,在干校昏暗的棚屋中将登子放在炕上,人再站在凳子上凑近灯光读书的钱钟书,学问对他还有什么更崇高或更功利的目的(如弘扬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之类)呢?惟其如此,倒使他的学问获得了它的自足性。学问的目的回到了它本身。读书思索对他来说成了一种最愉快的人生体验,从而使学问与更高的合目的性--人生的意义相联系起来。玩索学问也就成了玩索人生。正是这种沉静的愉悦使他的学问能够超脱于世俗的功利目的,而进入一个纯净渊深的境界。那实际上也就是他为人的境界。所以我常感到,比起学问来,我常佩服钱钟书的为人。然而也仅限于佩服而已,从未想过仿效,的确,也无法仿效,对四十岁出头就成为一级研究员的钱钟书来说,读书是满足人生的赏心乐事,学问不地是它的自然结果。因此他做学问可以说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更不管自下而上环境和学术环境迫使我们急功近利,虽是花拳绣腿,也要上去练练。一面在心底对前辈原深沉怀着高山仰止的崇敬,一面却还要摆出一副义无反顾的决战架势。这不免教许多老成持重者哀叹学风日下,我无意为此争辩,只是想指出;学风从来就不是在象牙之塔里袅袅漫起的篆烟,它总是被世风所左右。不止听到一个同辈人这么说:"等高级职称评上,就埋头读几年书,真正搞点实在的东西。"请注意,前提是高级职称评上。而高级职称评定,众所周知大都是一本书主义,几十篇有见解的论文,绝不如一部妙冷饭的平庸作分量重。这逼迫人去炒平庸的东西,根本别指望《谈艺录》这样的言必独到、涉笔皆新的深刻著作了。说起来,钱钟书至今还没一部所谓专著呢,全是零星笔札与论文。我想他还不屑于去写什么专著,因为系统的著作难免要重复许多旧东西!那么,只有我们这些急于评职称的人大写专著,等到职称到手,人近中年,即使雄心犹在,只怕也过不了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黄金时代了。
我惟愿同辈人多读书,包括多读钱钟书,同时不要忘了福柯的话--应该跟随少量的作者一同思考,一同工作,但是不要去写他们。
>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乐在赚 » 求建 温州大学生态之旅实践队 百度百科词条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